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检验的定义

医学检验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检验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检验的定义

医学检验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眶内壁骨折; CT诊断; 法医学; 鉴定

眼眶内侧壁骨折的案例在临床法医学鉴定中较为常见,在临床诊断及法医学鉴定中易出现误诊或漏诊。本文拟对眶内壁骨折患者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眶内壁骨折的形成机制、CT诊断指标及法医学鉴定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达到归纳总结眶内壁骨折特点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眶内壁骨折中以左侧居多,共68例,右侧15例。男64例,女19例。年龄以21~45岁为多,共61例,20岁以下8例,45岁以上14例。其中左侧占81.9%,21~45岁占73.4%。受伤病人均为成人,且绝大多数为男性(77.1%)。

1.2 临床表现 83例眶内壁骨折面部损伤均集中在眶周软组织,以眼内眦及鼻根部为重。主要表现如下:(1)眼睑瘀血肿胀,眼睑皮下气肿,球结膜下片状出血,鼻腔内见有血迹者53例;(2)眼睑擦挫伤,球结膜充血水肿合并鼻骨或额突骨折者16例;(3)眼睑瘀血肿胀,眼睑皮下气肿,筛窦内积液合并泪小管断裂9例;眼睑皮下瘀血,球结膜下广泛出血,眼球突出,伴轻度复视者5例。

1.3 CT检查 所有受检者在法医案检中均要求做CT等影像学检查,以观察眶内壁骨折的影像学特点。

2 结果

本组83例眶内壁骨折者中,均有眼部钝性暴力作用的外伤史,并有不同程度眼睑裂伤、眼睑挫伤(即皮下淤血),呈熊猫眼改变,点片状球结膜出血、眼睑皮下积气、鼻骨骨折及鼻腔出血等顿性外力作用的特征。其中拳击为多数,共68例,交通事故为6例,其他钝器损伤为9例。本组83例根据CT检查有64例眼眶内侧壁骨折伴有不同程度内直肌肿胀、眶内出血、眼周积气、筛窦内积血,认定7天内所伤,有11例眼眶内侧壁骨折伴内直肌肿胀而无出血积气等情况认定2个月内损伤,有8例只有眼眶内侧壁骨折认定系陈旧性损伤。本组83例损伤后7天内CT检查情况为眼眶内侧壁骨折左侧68例,内直肌肿胀者46例,眶内积气25例,眶内出血或积液者73例,软组织嵌入征20例,球后出血3例。

3 讨论

3.1 眶内壁骨折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眶壁骨折通过CT检查可明确诊断,鉴定时应注意阅片。复查时如怀疑眶底部的损伤,应取冠状层面。怀疑内侧壁骨折时,应取OM线拍摄CT片,眶内侧壁骨折的CT直接征象为眶内侧壁的骨质连续性中断、粉碎及移位。间接征象包括:(1)眼睑及眶内积气是内侧壁骨折常见的伴发征象,原因是内侧壁骨折导致筛窦内气体外溢进入眼睑及眶内,本组见25例;(2)内直肌肿胀,内侧壁骨折使眼内肌受累,表现为眼肌边缘模糊、增粗,本组见46例;(3)眼肌及眶内脂肪疝入征,由于暴力使眶内压力剧增,内直肌与脂肪内移并疝入筛窦内,本组见20例;(4)患侧筛窦内积液、积血,本组见73例;(5)眼球后出血,本组见3例。在鉴定中凡遇眼外伤后应及时补做眼眶部CT检查,确定有无眶壁骨折,还应仔细阅片,注意眶内出血、眼内直肌肿胀、眶周积气的情况,来分析骨折的大致损伤时间段,不应轻易相信临床诊断。薄层(≤2mm)分辨率扫描,是近年来开发的扫描技术新方法,不仅能显示典型的眶壁骨折,还能显示细微的不典型的隐匿骨折[3]。

医学检验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颅内出血 法医鉴定 出血原因

外伤导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非常高,外伤患者多存在严重暴力袭击,因此,颅内组织发生损伤的几率也会升高。但由于受害人出血部位、出血时间以及出血量都存在不同的差异,导致其临床鉴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针对存在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来说,其颅内出血是否由外伤引发仍然存在讨论的预定。本次研究甄选了2015年3月-2016年6月间,55例外伤后颅内出血案例,对外伤后颅内出血案例的法医临床鉴定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临床鉴定提供可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5年3月-2016年6月间55例外伤后颅内出血案例,对所有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55份案例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其年龄18-73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2.3±5.4)岁。所有患者在外伤后均进行颅脑CT检查,确定存在颅内出血。55分案例中,采用钝器击伤的26例,拳脚伤5例,锐器伤16例,擦碰伤8例。

1.2 一般方法

询问受害人受伤经过,了解致伤工具、致伤方式,询问受害人既往病史以及头部损伤状况。收集受害人病历资料,包括诊疗内容、影像学检查、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等相关内容。针对需要进行影像学复查的案例需要在后期补充资料。综合受害人的相关资料、颅脑外伤鉴定结果分析患者颅内损伤的原因以及损伤机制。参照外伤评定以及损伤程度原理综合分析、判断,最后做出法医学鉴定结论。

2 结果

(1)受害人出血相关情况:重伤导致硬膜外出血的26例,存在骨折的19例,无骨折7例;硬膜下出血的5例,存在骨折的0例,无骨折5例;两者并存的11例,存在骨折的11例,无骨折0例;轻伤导致硬膜外出血的4例,存在骨折的4例,无骨折0例;硬膜下出血的4例,存在骨折的3例,无骨折1例;两者并存的1例,患者存在骨折;有4例轻伤患者是由于脑血管畸形导致的颅内出血。

(2)受害人治疗、死亡情况:轻伤13例,重伤42例。重伤者均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中钝器击打26例,锐器伤14例,拳脚伤2例;轻伤者有3例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余均为保守治疗,其中锐器伤2例,擦碰伤8例,拳脚伤3例。

重伤42例受害人有6例死亡,重伤存在骨折、硬膜外出血的4例,重伤无骨折、硬膜外出血的1例,硬膜下出血的1例。轻伤者有1例脑血管畸形死亡病例。

3 讨论

颅内出血是脑外伤患者最常见的继发病症,也是最危险的激发病症,颅内出血病情变化非常快,其可以发生在颅内不同的部位,会导致受害人出现生命危险,引发严重后果。外伤后常见的出血包括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等,其中硬膜外出血是最为常见的。硬膜外出血是指颅骨、硬脑膜之间的出血,其多是颅骨骨折、血管交叉导致血管破裂引发。硬膜下出血则是在脑硬膜与蛛网膜之间发生的出血,由于颅骨运动与脑组织运动能够不同步而引发的出血表现,其会导致大脑上静脉分支静脉断裂。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是由于蛛网膜、脑沟中的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发出血,此症状多发生在脑挫伤区域。冲击伤、对冲伤均能够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此外,在一些轻度外伤后出现颅内出血的案例,也不排除受害人自身存在疾病的因素。

在本次调查中显示:重伤导致硬膜外出血的26例,硬膜下出血的5例,两者并存的11例,轻伤导致硬膜外出血的4例,硬膜下出血的4例,两者并存的1例,有4例轻伤患者是由于脑血管畸形导致的颅内出血。

脑血管畸形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会增加脑血管破裂的几率,引发颅内出血。脑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在临床中分为动静脉急性、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钙化等不同的类型。脑血管畸形的患者日常中并无特异性表现,但在外力冲击、剧烈活动、情绪激动、过度劳损的情况下则会出现脑出血症状。此外,针对年龄较大的人群来说,身体机能不断的退化,其脑组织、颅骨之间的间隙也会增加,运动空间会增大,因此在受到外力冲击后更容易诱发脑血管破裂,且病情十分严重。

外伤后颅内出血者死亡的危险程度非常高,本次55份案例中,重伤42例受害人有6例死亡,重伤存在骨折、硬膜外出血的4例,重伤无骨折、硬膜外出血的1例,硬膜下出血的1例。轻伤者有1例脑血管畸形死亡病例。伤情严重的案例死亡率也明显高于伤情轻的案例,且伤情轻的案例死亡因素与外伤无直接相关性,主要与受害人自身的疾病相关。本次轻伤后颅内出血死亡案例,头部存在明显外伤史,为拳脚伤,尸检可见颅内存在明显动脉畸形表现,可见单侧基底区出血,无颅骨挫伤、脑挫伤表现。此外,高血压也会诱发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但本次整理、分析的案例中并无高血压引发外伤后颅内出血病例,因此,无法对其进行证实、分析。

总的来说,颅脑外伤后出血案例多为外伤直接引发,但也有少部分案例是自身疾病导致的颅内出血。即便病理检查能够确定为新鲜出血,但也无法找到外伤引发颅内出血的直接证据。现阶段法医学诊断多针对受害人受伤严重程度以及受到的暴力大小评估外伤与颅内出血的关系,但由于无标准可以参考,因此还存在不确定因素,需要深入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传瑞.外伤后颅内出血案例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7):26-27.

[2]闫丽芳.62例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J].医学与法学,2014,6(04):42-43.

[3]朱卫元,玉柱,靳桂生,苑锐光. 81例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法医临床学鉴定[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135(12):163-165.

医学检验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羊水栓塞;诊断;妇产科;法医学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 AFE)是一种罕见及致命的产科并发症,多发生于分娩过程中,也见于妊娠中晚期的相关妇产科操作过程中,如引产、钳刮术或羊膜腔穿刺等情况中,羊水及其内容物经开放的静脉或血窦进入母体肺循环而引起严重的临床表现,甚至是短时间发生死亡。它最具标志性和最致命的表现形式包括:急性低血压或心脏骤停、急性缺氧缺造成的呼吸困难、发绀或呼吸停止及凝血功能障碍。它们大都发生在分娩当时或终止妊娠后不久,并且都缺少合理的理由来解释这些症状的发生[2]。

1 临床表现

羊水栓塞的临床征象并不似其他病症有典型的金标准,往往都在发生严重后果后才被后知后觉的诊断出来,最典型的情况是,在产妇分娩时突发急性呼吸困难、低血压和心脏骤停并伴随着明显的胎儿急性缺氧时。最初,这些症状被考虑为肺血栓栓塞症和麻醉意外或者是药物反应。相应的对症治疗,也可以见到一定疗效,但即使缺氧和心脏骤停最终得到了成功的救治,其他的症状和体征也和DIC造成的后果是一样的,而因为DIC往往没有最具特征的临床表现,所以临床上常常将其统称为羊水栓塞(AFE)[3]

归结来说,AFE的一般特征是一个快速进展的临床过程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DIC和继发的大量出血,并且最终导致昏迷甚至死亡[4]。

2 诊断

2.1传统诊断 羊水栓塞是在1926年由Meyer通过在一个初次分娩时突然死亡的母亲肺血管内发现羊水内容物的存在而提出的[1],但是直到1941年Steiner Paul和Lushbaugh C使得羊水栓塞这个医学名词正式应用于分娩中或产后期突然死亡的产妇们[5]。

因此长期以来学者们普遍接受羊水栓塞是羊水及羊水中的有形成份进入母血中,引起肺血管痉挛所致的一系列并发症。而传统的诊断基本上是基于临床表现来进行排除或在死亡的情况下进行尸检经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处理后一经发现胎儿的成分如胎儿鳞状上皮细胞、毳毛、黏液等存在于母血、子宫血管中或肺循环中,就基本确诊了羊水栓塞的发生。通过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仅是如此已不能满足学者们对羊水栓塞的探究,因为经过Clark等学者的大量实验及临床,发现正常孕妇血中带也会有胎儿鳞状上皮细胞和其他羊水成分的存在,但并没有发生羊水栓塞,因此提出了仅仅是在肺循环中找到胎儿鳞状上皮细胞、毳毛或粘液等并不一定能证明孕母是处在病理状态下,即不能据此来诊断羊水栓塞。所以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来证明羊水栓塞的发生。

2.2近年主流诊断方法 近年随着医疗科技进步,医学免疫学、医学影像学等检查方法逐步渗入到日常的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就羊水栓塞的诊断方法也有了更多的研究方向。羊水栓塞时肺循环病变的原因不完全是羊水中的有形成份引起的机械栓塞,而羊水入血后引起血细胞释放的一些血管活性物质才是较重要的因素。

而近年来羊水栓塞的一系列症状是由于过敏反应导致的这一说法,正在逐步进入研究的主体方向。更有学者指出羊水栓塞应该更确切的更名为“妊娠过敏反应综合征”[3],所以相关的诊断方法也更多的围绕在过敏这一机制上。

2.2.1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的检测 胎儿抗原反应近年来被认为是羊水栓塞的主要过程之一,而类胰蛋白酶是被公认的过敏反应中肥大细胞的主要蛋白质成分,国外学者V.Fineschi等,及国内学者高彩荣等通过对不同死因的死者尸检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经统计分析后结果显示死于AFE患者的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值较高于其他过敏性休克患者的肥大细胞值,而更是明显高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肥大细胞值,这些结果有助于辅助诊断羊水栓塞。

2.2.2 TKH-2定量检测母血循环中的Sialyl Tn(STN)抗原 STN抗原即神经氨酸-N-乙酰氨基半乳糖抗原是羊水中的特异性成分之一,主要存在于胎粪中,约占胎粪重量的10%,经Kobayashi等学者研究表明妊娠15~23W时STN抗原增高最明显,来自母胎屏障被破坏或者胎儿血清中的STN抗原经过胎盘到母体血循环。因此用灵敏的放射免疫竞争抑制法(TKH-2)定量测定血清中STN抗原,也是目前诊断羊水栓塞的其中一种方便且准确的方法。

3 总结

AFE被广泛认为是不可预防的,其危险因素也是不能长期观察到的。没有一个危险因素是被公认为AFE所存在的,患者间也不一定存在完全相同的临床表现,所以极易发生误诊情况,所以无论是临床诊断还是法医学鉴定中,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都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方法和工具,因此,研究者们掌握好基础医学方面的知识为诊断羊水栓塞的过程提供了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因为目前仅是单一的检查结果已远远不能满足AFE的诊断,无论是临床工作者还是法医都必须扎实掌握对方的诊断思路才能更好的为症状或实验室检查不典型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定,另外由于近年来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和羊水栓塞的突发性和高死亡性,在平常的临床工作中极易引起医疗纠纷,这就要求法医学工作者具备更好的医学素养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多的证据来缓解一场僵局。

尽管现行的诊断方法都不能成为羊水栓塞真正的诊断手段,我们还是需要掌握好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并且不断大胆尝试更多可能的诊断方法,这样才能为羊水栓塞的进一步确诊提供更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Kane SK.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amniotic fluid embolism[J].International Anesthesiology Clinics,2005,43:99-108.

[2]Clark SL,Hankins GDV,Dudley DA,etal.Amniotic fluid embolism:analysis of a national registry[J].ObstetGynecol,1995,172:1158-1159.

医学检验的定义范文第4篇

通过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病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V核酸检测(HBV―DNA)检测结果的比较,评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病例中,HBeAg及HBV―DNA反映病毒复制中的价值。方法

对酒钢医院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间189例HBsAg阳性,并同时检测ALT及HBV―DNA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分析ALT正常乙型肝炎患者HBV―DNA与HBeAg间的关系。结果 对189例乙型肝炎患者ALT检测与HBeAg、HBV―DNA检测分析,一致性均较差;HBV―DNA及HBeAg结果进行分析,HBV―DNA阳性结果与HBeAg阳性结果分析,HBeAg阳性与HBV―DNA阳性检测分析一致性较好,ALT正常患者中,HBV―DNA及HBeAg在评价乙肝病毒复制状态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同时检测ALT水平及HBVDNA定量检验、HbeAg定性检验及对乙肝患者HBV感染、复制、传染性的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中图分类号:R5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3)08―0038―0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公共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家之一,目前,中国有约7亿人曾感染过HBV,1.2亿人长期携带HBV,其中35%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上,常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作为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和肝脏损害的主要指标。但在临床乙型肝炎患者中,实验结果提示乙肝病毒复制但丙氨酸氨基转换酶正常者也较为常见,这些影响了临床医生对用药及疗效的判断。根据本地区尤其是本医院的试验室实际检验能力,对联合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HBV―DNA定量检验及HbeAg定性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对临床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通过对实验室资料整理,筛选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间,住院及门诊就诊者中并同时检测ALT、乙型两对半和HBV―DNA共189人(表1)。

1.2方法

血清ALT采用酶速率法,试剂盒由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实验仪器为东芝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乙肝病毒核酸测定采用荧光PCR技术,试剂盒由广州安达基因有限公司提供,实验仪器为DA―7600实时荧光PCR仪;乙肝两对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以上所有检测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检测资料进行Y2检验。

2结果

2.1 HBeAg及HBV―DNA结果与ALT的一致性分析

对189例乙型肝炎患者ALT检测与HBeAg、HBV―DNA检测结果做一致性。经Kappa检验,HBV―DNA(Kappa=0.259)、HBeAg(Kappa=0.346)与ALT一致性均较差。具体结果见表2。

2.2 HBV―DNA与HBeAg一致性分析

对189例乙型肝炎患者病例的HBV―DNA及HBeAg结果进行分析,HBV―DNA阳性结果中,HBeAg阳性者59例(72.84%);HBV―DNA阴性结果中,HBeAg阳性者12例(11.11%),HBV―DNA与HBeAg一致性较好(Kappa=0.627),见表3。

对189例乙型肝炎患者ALT检测与HBeAg、HBV―DNA检测分析,一致性均较差;HBV―DNA及HBeAg结果进行分析,HBV―DNA阳性结果与HBeAg阳性结果分析,HBeAg阳性与HBV―DNA阳性检测分析一致性较好,ALT正常患者中,HBV―DNA及HBeAg在评价乙肝病毒复制状态时无显著性差异。

医学检验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经穴效应特异性;量化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1-0019-02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Neurometer Measurement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Specificity of Acupoint Effects

SUN Zhongren,WANG Zhenyu,LIU Ruishu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How to quantify the specific effects of acupoints is one of the hot area of research o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t home and abroad.Meridian and collateral, acupoints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ripheral nerve,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function of myelinated and unmyelinated nerve fibers can be quantified and analysed by Neurometer CPT / C obj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In this paper,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Neurometer CPT / C is introduced and the value prospect of Neurometer CPT/C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specificity of acupoint effects is applied.

Key words:neurometer measurement;specificity of acupoint effects;quantitative research; prospect

经穴相对的特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某个经穴有别于其它经穴或非经穴所具有的特殊治疗作用;二是指经穴、脏腑之间具有相对的特异联系。近年来我国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者采用神经电生理、PET脑功能成像、功能磁共振等技术和手段,在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客观化评价上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1-6],本文所介绍的NeurometerCPT/C将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量化研究提供另外一个途径。

1Neurometer CPT/C的工作原理

Neurometer CPT/C是通过测定皮肤和黏膜的电流感觉阈值(CPT)来确定所测试的神经的传导阈值(sNCT)。这是一种快速和无痛的测试方法,通过电脑,客观地全面分析和量化有髓鞘和无髓鞘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它操作简单,携带方便,通过电脑进行标准化双盲测试和数据分析,非常适合临床应用研究[7-10]。

Neurometer CPT/C可以测试任何部位的皮肤和黏膜的感觉和神经功能。感觉神经传导阈值/电流感觉阈值(sNCT /CPT)对发现及量化进行神经病的早期病变(感觉过敏)和晚期病变(感觉减退)均非常敏感。CPT/C检测仪设有自动和手动的测试模式,进行选择性的感觉神经测试。快速的区段电流感觉阈值(R-CPT)测试模式,可以迅速评估感觉神经的功能改变及异常。无创伤性的疼痛耐受阈值(PTT)测试模式,提供可以重复的和非侵入性的测试方法,用来评估一些神经病变,例如,痛觉缺失等。外置电脑控制装置和程序控制功能Neurometer CPT/C检测仪,可以无创伤的测定人和动物的感觉神经功能。Neurometer CPT/C检测仪可以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及其他影像检测方法一起使用。它也可以测试膀胱黏膜、尿道黏膜的感觉神经功能。

CPT/C检测仪应用了依从性监测技术(Compl ianceGuardTM),察患者测试反应的一致性,确保测试的高度可重复性和可靠(P

2Neurometer CPT/C在经穴效应特异性量化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2.1利用Neurometer CPT/C研究经穴有所具有的特殊治疗作用

与肌电、神经传导速度等手段相比,Neurometer? CPT/C可以分别测量皮肤上的有髓大纤维Aβ、有髓小纤维Aδ、无髓纤维C各自的功能,另外其独有的自动校正和输出刺激自动补偿功能,可以根据皮肤厚度或阻抗的不同进行变差补偿。

Hongo 等对6名尿失禁患者被用于针刺中穴治疗,方法是直径0.3mm,长度60mm的毫针刺入中后人工捻转10min,每周1次,共4次,检测指标为尿动力学和CPT值。CPT值测量方法:所有患者都利用CPT测量感觉神经敏感性定量检测,数值和以往研究的正常患者对照;通过神经定量检测仪产生频率分别为2000Hz、250Hz和5Hz的恒定交流正弦0~10mA电流量刺激,刺激量以患者能感受到电流为度,最小耐受量阈值至少测量3个部位,然后取平均值。研究结果显示,5名患者尿失禁症状得到了改善,3名患者被治愈,2名患者恢复到基线水平50%以下;CPT值由治疗由治疗前的4.2±2.2增加到治疗后的17.4±11.0;平均膀胱容积由(121.3±50.1)mL增加到治疗后的(225.8±86.9)mL。结论是针刺可以使超敏的膀胱感觉C类纤维恢复正常,从而改善尿失禁患者的症状[11]。

2.2利用Neurometer CPT/C研究经穴效应的经特异性

循经感传特异性是指刺激人体某一穴位时,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等感觉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近年来的研究多注重于证明感传现象存在的客观性,而对多大的刺激强度才能激发感传现象和感传强度的量化标准研究则相对较少。

Neurometer CPT/C研究表明脊髓阿片肽对人类和大鼠传导伤害性信息的C纤维有选择性。同样的研究表明,系统性给与阿片肽抑制了C纤维和大的伤害性纤维的传导。CPT也许可用于提供一个基准的感觉功能[12-13]。最近研究者使用高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评估正常人对CPT、PTT 5HZ(C纤维)刺激的反应。研究表明,不同的疼痛强度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活区域不同(如初级感觉皮层、岛叶和次级感觉皮层),这些结果与激光和热成像研究一致。新一代的成像技术可能会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活区域和范围的不同显示出疼痛强度的不同,并且可以区分出人类对刺激的反应是来源于躯体感觉,还是来源于情感认知[14-16]。

3 小 结

经穴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具有相对穴位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主要体现在对病理状态(亢进和抑制)的调衡作用。梁繁荣等认为经穴特异性研究应该以疾病为载体,围绕针灸有效病症的经穴展开[17-18]。Neurometer CPT/C的显著优势在于无痛评估90%以上的感觉纤维,Neuval软件特点已经储存超过30多个测试部位的正常参考值,所有测试数据都与临床标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这就有助于对经穴特异性的量化标准进行研究。当疾病发生时,相关经穴的功能性变化(感觉过敏或减退)往往会先于器质性病变和其他临床症状,如能在疾病的潜伏期及时检测和确认这些变化,对于相关疾病的普查、预防和早期治疗是非常有利的。经穴的周围神经学说认为针刺作用原理是神经反射活动的表现形式,周围神经就是经络在外周的物质基础[19]。但是这一学说未能满意地解释循经感传的循行路线和传导速度与神经的差异,也难对其他经络现象的循经特性做出圆满解释,因此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量化展开深入研究,就需要多种理论的互补、融合和创新,还有多学科的交叉和多种技术手段的联合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迎新,刘澄中.大鼠模拟循经感传的体感诱发电位观察及纳洛酮的翻转作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1):17-20.

[2] 刘克,李爱辉,王薇,等.穴位的外周神经密集支配及其易反射激活特性[J].针刺研究,2009,34(1):36-42.

[3] 王伟,徐海波,孔祥泉,等.电针诱发人脑活动的功能磁共振比较实验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3):305-308.

[4] Milham M,Erickson K,Banich M,et al. Attentional con-trol in the aging brain: insights from an fMRI study of the stroop task [J].BrainCogn,2002,49 (3):227-296.

[5] 赵艳玲,常小荣,严洁,等.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肌电穴位特异性及胃电传出途径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10):1788-1790.

[6] Langevin HM,Yandow JA.Relationship of acupuncture points and meridians to connective tissue planes [J].The Anatomical Record,2002,269(6):257-265.

[7] Margit L. Bleecker,D. Patrick F.Effect of Lead Exposure and Ergonomic Stressors on Peripheral Nerve Function[J].2005,113:1730-1734.

[8] Tseng CH. Abnormal 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s measured by neurometer among residents in blackfoot diseasehyperendemic villages in Taiwan[J].Toxicol Lett,2003,146:27-36.

[9] Weseley S,Liebowitz B,Katims J.Neuropathy of uremia: evaluation b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versus neurospecific 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J].Nephron,1989,52:317-322.

[10] Yeh JH,Chang YC,Wang bined electroneurographic and electromyographic studies in lead workers[J]. Occup Environ Med,1995,52:415-419.

[11] Hongo H ,Ukimura O,Ushijiama S,et al.Selection of candidate for acupuncturetreament of urinary of incontinence determined by neorometer to meature 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 in the bladder[J].Neurol Urodyn,2002,20:333-334.

[12] Liu SS,Gerancher JC,Bainton BG,et al.Effects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on Perception and Pain in Human Volunteers: Epidural Versus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Fentanyl[J].Anesth Analgesia,1996,82:98-102.

[13] Kiso T,Nagakura Y,Toya T,et al. Neurometer measurement of current stimulus threshold inrats[J].J Pharmacol Exp Ther, 2001,297(1):352-356.

[14] Falci SP,Best LG,Bayles R,et al. Dorsal Root Entry Zone (DREZ) microcoagulation for central pain of spinal cord injury: operative intramedullary electrophysiological guidance and clinical outcome[J].J Neurosurg(Spine 2),2002,97:193-202. [15] Alkire MT,White NS,Hsieh R,et al. Dissociable Brain Activation Responses to 5 Hz Electrical Pain Stimulation: A High-fiel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J]. Anesthesio,2004,100:939-46.

[16] Gustorff B,Hoerauf KH,Lierz P,Kress HG.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quantitativesensory testing methods during remifentanil infusion in volunteers[J].Br J Anaesth,2003,91(2):203-208.

[17] 梁繁荣,曾芳,赵凌,等.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其基本规律[J].中国针灸,2009,29 (2):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