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检验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眶内壁骨折; CT诊断; 法医学; 鉴定
眼眶内侧壁骨折的案例在临床法医学鉴定中较为常见,在临床诊断及法医学鉴定中易出现误诊或漏诊。本文拟对眶内壁骨折患者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眶内壁骨折的形成机制、CT诊断指标及法医学鉴定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达到归纳总结眶内壁骨折特点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眶内壁骨折中以左侧居多,共68例,右侧15例。男64例,女19例。年龄以21~45岁为多,共61例,20岁以下8例,45岁以上14例。其中左侧占81.9%,21~45岁占73.4%。受伤病人均为成人,且绝大多数为男性(77.1%)。
1.2 临床表现 83例眶内壁骨折面部损伤均集中在眶周软组织,以眼内眦及鼻根部为重。主要表现如下:(1)眼睑瘀血肿胀,眼睑皮下气肿,球结膜下片状出血,鼻腔内见有血迹者53例;(2)眼睑擦挫伤,球结膜充血水肿合并鼻骨或额突骨折者16例;(3)眼睑瘀血肿胀,眼睑皮下气肿,筛窦内积液合并泪小管断裂9例;眼睑皮下瘀血,球结膜下广泛出血,眼球突出,伴轻度复视者5例。
1.3 CT检查 所有受检者在法医案检中均要求做CT等影像学检查,以观察眶内壁骨折的影像学特点。
2 结果
本组83例眶内壁骨折者中,均有眼部钝性暴力作用的外伤史,并有不同程度眼睑裂伤、眼睑挫伤(即皮下淤血),呈熊猫眼改变,点片状球结膜出血、眼睑皮下积气、鼻骨骨折及鼻腔出血等顿性外力作用的特征。其中拳击为多数,共68例,交通事故为6例,其他钝器损伤为9例。本组83例根据CT检查有64例眼眶内侧壁骨折伴有不同程度内直肌肿胀、眶内出血、眼周积气、筛窦内积血,认定7天内所伤,有11例眼眶内侧壁骨折伴内直肌肿胀而无出血积气等情况认定2个月内损伤,有8例只有眼眶内侧壁骨折认定系陈旧性损伤。本组83例损伤后7天内CT检查情况为眼眶内侧壁骨折左侧68例,内直肌肿胀者46例,眶内积气25例,眶内出血或积液者73例,软组织嵌入征20例,球后出血3例。
3 讨论
3.1 眶内壁骨折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眶壁骨折通过CT检查可明确诊断,鉴定时应注意阅片。复查时如怀疑眶底部的损伤,应取冠状层面。怀疑内侧壁骨折时,应取OM线拍摄CT片,眶内侧壁骨折的CT直接征象为眶内侧壁的骨质连续性中断、粉碎及移位。间接征象包括:(1)眼睑及眶内积气是内侧壁骨折常见的伴发征象,原因是内侧壁骨折导致筛窦内气体外溢进入眼睑及眶内,本组见25例;(2)内直肌肿胀,内侧壁骨折使眼内肌受累,表现为眼肌边缘模糊、增粗,本组见46例;(3)眼肌及眶内脂肪疝入征,由于暴力使眶内压力剧增,内直肌与脂肪内移并疝入筛窦内,本组见20例;(4)患侧筛窦内积液、积血,本组见73例;(5)眼球后出血,本组见3例。在鉴定中凡遇眼外伤后应及时补做眼眶部CT检查,确定有无眶壁骨折,还应仔细阅片,注意眶内出血、眼内直肌肿胀、眶周积气的情况,来分析骨折的大致损伤时间段,不应轻易相信临床诊断。薄层(≤2mm)分辨率扫描,是近年来开发的扫描技术新方法,不仅能显示典型的眶壁骨折,还能显示细微的不典型的隐匿骨折[3]。
【关键词】颅内出血 法医鉴定 出血原因
外伤导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非常高,外伤患者多存在严重暴力袭击,因此,颅内组织发生损伤的几率也会升高。但由于受害人出血部位、出血时间以及出血量都存在不同的差异,导致其临床鉴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针对存在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来说,其颅内出血是否由外伤引发仍然存在讨论的预定。本次研究甄选了2015年3月-2016年6月间,55例外伤后颅内出血案例,对外伤后颅内出血案例的法医临床鉴定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临床鉴定提供可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5年3月-2016年6月间55例外伤后颅内出血案例,对所有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55份案例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其年龄18-73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2.3±5.4)岁。所有患者在外伤后均进行颅脑CT检查,确定存在颅内出血。55分案例中,采用钝器击伤的26例,拳脚伤5例,锐器伤16例,擦碰伤8例。
1.2 一般方法
询问受害人受伤经过,了解致伤工具、致伤方式,询问受害人既往病史以及头部损伤状况。收集受害人病历资料,包括诊疗内容、影像学检查、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等相关内容。针对需要进行影像学复查的案例需要在后期补充资料。综合受害人的相关资料、颅脑外伤鉴定结果分析患者颅内损伤的原因以及损伤机制。参照外伤评定以及损伤程度原理综合分析、判断,最后做出法医学鉴定结论。
2 结果
(1)受害人出血相关情况:重伤导致硬膜外出血的26例,存在骨折的19例,无骨折7例;硬膜下出血的5例,存在骨折的0例,无骨折5例;两者并存的11例,存在骨折的11例,无骨折0例;轻伤导致硬膜外出血的4例,存在骨折的4例,无骨折0例;硬膜下出血的4例,存在骨折的3例,无骨折1例;两者并存的1例,患者存在骨折;有4例轻伤患者是由于脑血管畸形导致的颅内出血。
(2)受害人治疗、死亡情况:轻伤13例,重伤42例。重伤者均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中钝器击打26例,锐器伤14例,拳脚伤2例;轻伤者有3例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余均为保守治疗,其中锐器伤2例,擦碰伤8例,拳脚伤3例。
重伤42例受害人有6例死亡,重伤存在骨折、硬膜外出血的4例,重伤无骨折、硬膜外出血的1例,硬膜下出血的1例。轻伤者有1例脑血管畸形死亡病例。
3 讨论
颅内出血是脑外伤患者最常见的继发病症,也是最危险的激发病症,颅内出血病情变化非常快,其可以发生在颅内不同的部位,会导致受害人出现生命危险,引发严重后果。外伤后常见的出血包括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等,其中硬膜外出血是最为常见的。硬膜外出血是指颅骨、硬脑膜之间的出血,其多是颅骨骨折、血管交叉导致血管破裂引发。硬膜下出血则是在脑硬膜与蛛网膜之间发生的出血,由于颅骨运动与脑组织运动能够不同步而引发的出血表现,其会导致大脑上静脉分支静脉断裂。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是由于蛛网膜、脑沟中的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发出血,此症状多发生在脑挫伤区域。冲击伤、对冲伤均能够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此外,在一些轻度外伤后出现颅内出血的案例,也不排除受害人自身存在疾病的因素。
在本次调查中显示:重伤导致硬膜外出血的26例,硬膜下出血的5例,两者并存的11例,轻伤导致硬膜外出血的4例,硬膜下出血的4例,两者并存的1例,有4例轻伤患者是由于脑血管畸形导致的颅内出血。
脑血管畸形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会增加脑血管破裂的几率,引发颅内出血。脑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在临床中分为动静脉急性、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钙化等不同的类型。脑血管畸形的患者日常中并无特异性表现,但在外力冲击、剧烈活动、情绪激动、过度劳损的情况下则会出现脑出血症状。此外,针对年龄较大的人群来说,身体机能不断的退化,其脑组织、颅骨之间的间隙也会增加,运动空间会增大,因此在受到外力冲击后更容易诱发脑血管破裂,且病情十分严重。
外伤后颅内出血者死亡的危险程度非常高,本次55份案例中,重伤42例受害人有6例死亡,重伤存在骨折、硬膜外出血的4例,重伤无骨折、硬膜外出血的1例,硬膜下出血的1例。轻伤者有1例脑血管畸形死亡病例。伤情严重的案例死亡率也明显高于伤情轻的案例,且伤情轻的案例死亡因素与外伤无直接相关性,主要与受害人自身的疾病相关。本次轻伤后颅内出血死亡案例,头部存在明显外伤史,为拳脚伤,尸检可见颅内存在明显动脉畸形表现,可见单侧基底区出血,无颅骨挫伤、脑挫伤表现。此外,高血压也会诱发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但本次整理、分析的案例中并无高血压引发外伤后颅内出血病例,因此,无法对其进行证实、分析。
总的来说,颅脑外伤后出血案例多为外伤直接引发,但也有少部分案例是自身疾病导致的颅内出血。即便病理检查能够确定为新鲜出血,但也无法找到外伤引发颅内出血的直接证据。现阶段法医学诊断多针对受害人受伤严重程度以及受到的暴力大小评估外伤与颅内出血的关系,但由于无标准可以参考,因此还存在不确定因素,需要深入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传瑞.外伤后颅内出血案例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7):26-27.
[2]闫丽芳.62例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J].医学与法学,2014,6(04):42-43.
[3]朱卫元,玉柱,靳桂生,苑锐光. 81例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法医临床学鉴定[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135(12):163-165.
【关键词】 医学技术;顶岗实习;管理要素;准入制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6-02
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十二五”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就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而言,顶岗实习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之一。对于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学生顶岗实习这一年,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岗位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最佳时期。
1 医学技术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1 相关政策缺乏,企业积极性不高 从医学技术类学生顶岗实习的开展情况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但大部分单位对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实习学生缺乏指导和管理。
1.2 学生顶岗实习的长效监督机制不建全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离开学校,由实习企业单位全程管理。由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分散于全国各地,学校要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进行实地监督和考核,在人员、时间和财力调配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并且企业和学校作为两种类型的个体,分由不同机构进行管理,大多是各负其责,两者制衡相对缺乏。以上种种,都导致技术类学生的顶岗实习长效监督机制不建全,难以形成有效监督,最终影响学生的顶岗实习。
2 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要素
顶岗实习管理的要素包括政府、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和家长,只有五方各自明确职责,相互配合相互沟通这样才能对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的管理。
2.1 政府 国家法规政策非常重视顶岗实习的管理,先后颁布《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等文件,但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监督实习单位和学校的执行情况,政府还要出台法律法规来规范医学院校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使得学校和企业很明晰自己的职责。
2.2 学校 医学技术类专业对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是专业对口,也要具备一定的规模;既要有较高的医疗水平,也要有相应指导老师。所以学校既要选聘合适的顶岗实习单位,满足教育教学要求,又要承担管理职能,确保学生顶岗实习顺利进行。
2.3 实习单位 实习单位一定要参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并承担管理责任,特别要加强学生技能和生活安全等方面。
2.4 学生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肩负着学习和工作,既是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员工。对于实习生来讲,不但要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还必须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医疗卫生行业管理规定。
2.5 家长 家长一定要协助学校参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心理上的一些问题。
3 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过程
医学技术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项目管理,包括学生实习之前启动教育管理、在顶岗实习中管理、顶岗实习后考核评价管理等阶段[2]。
3.1 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启动教育管理 为了高效的组织医学技术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切实提高实践技能,实现毕业时的零距离上岗,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必须启动实习前教育,使其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一是要作好顶岗实习单位介绍,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意义,二是要建立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前准入制度,通过系统地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考核,让学生在顶岗实习前掌握一定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上常用的医学理论知识,保证了顶岗实习的质量,提升学生在顶岗实习基地的就业优势[3]。
3.2 实习单位中管理 顶岗实习单位应按照医学技术类专业实纲安排学生实习,有计划的进行分项实习和考核,并定期汇总顶岗实习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顶岗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应按大纲要求详细进行实习指导记录,组织和评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成绩并形成书面材料,提交学校。
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应协助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掌握学生实习期间安全,并进行学生实习过程考察[4]。
3.3 顶岗实习后考核评价管理 学校要在学生顶岗实习后组织考核评价,建立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考核、学校对实习学生的考核、学生对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考核体系[5]。
首先,顶岗实习单位应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素质表现、职业能力绩进行评定。其次,学校对实习学生的考核内容由校内指导实习教师组织评价,对学生顶岗实习是否履行学校相关规定(实习考勤),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实习周记和实结报告进行综合评定。最后,为了更好的组织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工作,学校要制定“学生对学校和顶岗实习单位的考核评价表”,掌握学生对学校和顶岗实习单位在学生实习、就业方面的满意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加强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OL].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许建军.中职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4.
[3] 孙全军.论顶岗实习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通过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病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V核酸检测(HBV―DNA)检测结果的比较,评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病例中,HBeAg及HBV―DNA反映病毒复制中的价值。方法
对酒钢医院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间189例HBsAg阳性,并同时检测ALT及HBV―DNA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分析ALT正常乙型肝炎患者HBV―DNA与HBeAg间的关系。结果 对189例乙型肝炎患者ALT检测与HBeAg、HBV―DNA检测分析,一致性均较差;HBV―DNA及HBeAg结果进行分析,HBV―DNA阳性结果与HBeAg阳性结果分析,HBeAg阳性与HBV―DNA阳性检测分析一致性较好,ALT正常患者中,HBV―DNA及HBeAg在评价乙肝病毒复制状态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同时检测ALT水平及HBVDNA定量检验、HbeAg定性检验及对乙肝患者HBV感染、复制、传染性的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中图分类号:R5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3)08―0038―0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公共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家之一,目前,中国有约7亿人曾感染过HBV,1.2亿人长期携带HBV,其中35%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上,常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作为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和肝脏损害的主要指标。但在临床乙型肝炎患者中,实验结果提示乙肝病毒复制但丙氨酸氨基转换酶正常者也较为常见,这些影响了临床医生对用药及疗效的判断。根据本地区尤其是本医院的试验室实际检验能力,对联合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HBV―DNA定量检验及HbeAg定性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对临床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通过对实验室资料整理,筛选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间,住院及门诊就诊者中并同时检测ALT、乙型两对半和HBV―DNA共189人(表1)。
1.2方法
血清ALT采用酶速率法,试剂盒由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实验仪器为东芝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乙肝病毒核酸测定采用荧光PCR技术,试剂盒由广州安达基因有限公司提供,实验仪器为DA―7600实时荧光PCR仪;乙肝两对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以上所有检测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检测资料进行Y2检验。
2结果
2.1 HBeAg及HBV―DNA结果与ALT的一致性分析
对189例乙型肝炎患者ALT检测与HBeAg、HBV―DNA检测结果做一致性。经Kappa检验,HBV―DNA(Kappa=0.259)、HBeAg(Kappa=0.346)与ALT一致性均较差。具体结果见表2。
2.2 HBV―DNA与HBeAg一致性分析
对189例乙型肝炎患者病例的HBV―DNA及HBeAg结果进行分析,HBV―DNA阳性结果中,HBeAg阳性者59例(72.84%);HBV―DNA阴性结果中,HBeAg阳性者12例(11.11%),HBV―DNA与HBeAg一致性较好(Kappa=0.627),见表3。
对189例乙型肝炎患者ALT检测与HBeAg、HBV―DNA检测分析,一致性均较差;HBV―DNA及HBeAg结果进行分析,HBV―DNA阳性结果与HBeAg阳性结果分析,HBeAg阳性与HBV―DNA阳性检测分析一致性较好,ALT正常患者中,HBV―DNA及HBeAg在评价乙肝病毒复制状态时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经穴效应特异性;量化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1-0019-02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Neurometer Measurement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Specificity of Acupoint Effects
SUN Zhongren,WANG Zhenyu,LIU Ruishu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How to quantify the specific effects of acupoints is one of the hot area of research o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t home and abroad.Meridian and collateral, acupoints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ripheral nerve,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function of myelinated and unmyelinated nerve fibers can be quantified and analysed by Neurometer CPT / C obj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In this paper,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Neurometer CPT / C is introduced and the value prospect of Neurometer CPT/C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specificity of acupoint effects is applied.
Key words:neurometer measurement;specificity of acupoint effects;quantitative research; prospect
经穴相对的特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某个经穴有别于其它经穴或非经穴所具有的特殊治疗作用;二是指经穴、脏腑之间具有相对的特异联系。近年来我国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者采用神经电生理、PET脑功能成像、功能磁共振等技术和手段,在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客观化评价上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1-6],本文所介绍的NeurometerCPT/C将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量化研究提供另外一个途径。
1Neurometer CPT/C的工作原理
Neurometer CPT/C是通过测定皮肤和黏膜的电流感觉阈值(CPT)来确定所测试的神经的传导阈值(sNCT)。这是一种快速和无痛的测试方法,通过电脑,客观地全面分析和量化有髓鞘和无髓鞘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它操作简单,携带方便,通过电脑进行标准化双盲测试和数据分析,非常适合临床应用研究[7-10]。
Neurometer CPT/C可以测试任何部位的皮肤和黏膜的感觉和神经功能。感觉神经传导阈值/电流感觉阈值(sNCT /CPT)对发现及量化进行神经病的早期病变(感觉过敏)和晚期病变(感觉减退)均非常敏感。CPT/C检测仪设有自动和手动的测试模式,进行选择性的感觉神经测试。快速的区段电流感觉阈值(R-CPT)测试模式,可以迅速评估感觉神经的功能改变及异常。无创伤性的疼痛耐受阈值(PTT)测试模式,提供可以重复的和非侵入性的测试方法,用来评估一些神经病变,例如,痛觉缺失等。外置电脑控制装置和程序控制功能Neurometer CPT/C检测仪,可以无创伤的测定人和动物的感觉神经功能。Neurometer CPT/C检测仪可以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及其他影像检测方法一起使用。它也可以测试膀胱黏膜、尿道黏膜的感觉神经功能。
CPT/C检测仪应用了依从性监测技术(Compl ianceGuardTM),察患者测试反应的一致性,确保测试的高度可重复性和可靠(P
2Neurometer CPT/C在经穴效应特异性量化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2.1利用Neurometer CPT/C研究经穴有所具有的特殊治疗作用
与肌电、神经传导速度等手段相比,Neurometer? CPT/C可以分别测量皮肤上的有髓大纤维Aβ、有髓小纤维Aδ、无髓纤维C各自的功能,另外其独有的自动校正和输出刺激自动补偿功能,可以根据皮肤厚度或阻抗的不同进行变差补偿。
Hongo 等对6名尿失禁患者被用于针刺中穴治疗,方法是直径0.3mm,长度60mm的毫针刺入中后人工捻转10min,每周1次,共4次,检测指标为尿动力学和CPT值。CPT值测量方法:所有患者都利用CPT测量感觉神经敏感性定量检测,数值和以往研究的正常患者对照;通过神经定量检测仪产生频率分别为2000Hz、250Hz和5Hz的恒定交流正弦0~10mA电流量刺激,刺激量以患者能感受到电流为度,最小耐受量阈值至少测量3个部位,然后取平均值。研究结果显示,5名患者尿失禁症状得到了改善,3名患者被治愈,2名患者恢复到基线水平50%以下;CPT值由治疗由治疗前的4.2±2.2增加到治疗后的17.4±11.0;平均膀胱容积由(121.3±50.1)mL增加到治疗后的(225.8±86.9)mL。结论是针刺可以使超敏的膀胱感觉C类纤维恢复正常,从而改善尿失禁患者的症状[11]。
2.2利用Neurometer CPT/C研究经穴效应的经特异性
循经感传特异性是指刺激人体某一穴位时,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等感觉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近年来的研究多注重于证明感传现象存在的客观性,而对多大的刺激强度才能激发感传现象和感传强度的量化标准研究则相对较少。
Neurometer CPT/C研究表明脊髓阿片肽对人类和大鼠传导伤害性信息的C纤维有选择性。同样的研究表明,系统性给与阿片肽抑制了C纤维和大的伤害性纤维的传导。CPT也许可用于提供一个基准的感觉功能[12-13]。最近研究者使用高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评估正常人对CPT、PTT 5HZ(C纤维)刺激的反应。研究表明,不同的疼痛强度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活区域不同(如初级感觉皮层、岛叶和次级感觉皮层),这些结果与激光和热成像研究一致。新一代的成像技术可能会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活区域和范围的不同显示出疼痛强度的不同,并且可以区分出人类对刺激的反应是来源于躯体感觉,还是来源于情感认知[14-16]。
3 小 结
经穴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具有相对穴位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主要体现在对病理状态(亢进和抑制)的调衡作用。梁繁荣等认为经穴特异性研究应该以疾病为载体,围绕针灸有效病症的经穴展开[17-18]。Neurometer CPT/C的显著优势在于无痛评估90%以上的感觉纤维,Neuval软件特点已经储存超过30多个测试部位的正常参考值,所有测试数据都与临床标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这就有助于对经穴特异性的量化标准进行研究。当疾病发生时,相关经穴的功能性变化(感觉过敏或减退)往往会先于器质性病变和其他临床症状,如能在疾病的潜伏期及时检测和确认这些变化,对于相关疾病的普查、预防和早期治疗是非常有利的。经穴的周围神经学说认为针刺作用原理是神经反射活动的表现形式,周围神经就是经络在外周的物质基础[19]。但是这一学说未能满意地解释循经感传的循行路线和传导速度与神经的差异,也难对其他经络现象的循经特性做出圆满解释,因此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量化展开深入研究,就需要多种理论的互补、融合和创新,还有多学科的交叉和多种技术手段的联合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迎新,刘澄中.大鼠模拟循经感传的体感诱发电位观察及纳洛酮的翻转作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1):17-20.
[2] 刘克,李爱辉,王薇,等.穴位的外周神经密集支配及其易反射激活特性[J].针刺研究,2009,34(1):36-42.
[3] 王伟,徐海波,孔祥泉,等.电针诱发人脑活动的功能磁共振比较实验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3):305-308.
[4] Milham M,Erickson K,Banich M,et al. Attentional con-trol in the aging brain: insights from an fMRI study of the stroop task [J].BrainCogn,2002,49 (3):227-296.
[5] 赵艳玲,常小荣,严洁,等.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肌电穴位特异性及胃电传出途径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10):1788-1790.
[6] Langevin HM,Yandow JA.Relationship of acupuncture points and meridians to connective tissue planes [J].The Anatomical Record,2002,269(6):257-265.
[7] Margit L. Bleecker,D. Patrick F.Effect of Lead Exposure and Ergonomic Stressors on Peripheral Nerve Function[J].2005,113:1730-1734.
[8] Tseng CH. Abnormal 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s measured by neurometer among residents in blackfoot diseasehyperendemic villages in Taiwan[J].Toxicol Lett,2003,146:27-36.
[9] Weseley S,Liebowitz B,Katims J.Neuropathy of uremia: evaluation b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versus neurospecific 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J].Nephron,1989,52:317-322.
[10] Yeh JH,Chang YC,Wang bined electroneurographic and electromyographic studies in lead workers[J]. Occup Environ Med,1995,52:415-419.
[11] Hongo H ,Ukimura O,Ushijiama S,et al.Selection of candidate for acupuncturetreament of urinary of incontinence determined by neorometer to meature 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 in the bladder[J].Neurol Urodyn,2002,20:333-334.
[12] Liu SS,Gerancher JC,Bainton BG,et al.Effects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on Perception and Pain in Human Volunteers: Epidural Versus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Fentanyl[J].Anesth Analgesia,1996,82:98-102.
[13] Kiso T,Nagakura Y,Toya T,et al. Neurometer measurement of current stimulus threshold inrats[J].J Pharmacol Exp Ther, 2001,297(1):352-356.
[14] Falci SP,Best LG,Bayles R,et al. Dorsal Root Entry Zone (DREZ) microcoagulation for central pain of spinal cord injury: operative intramedullary electrophysiological guidance and clinical outcome[J].J Neurosurg(Spine 2),2002,97:193-202. [15] Alkire MT,White NS,Hsieh R,et al. Dissociable Brain Activation Responses to 5 Hz Electrical Pain Stimulation: A High-fiel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J]. Anesthesio,2004,100:939-46.
[16] Gustorff B,Hoerauf KH,Lierz P,Kress HG.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quantitativesensory testing methods during remifentanil infusion in volunteers[J].Br J Anaesth,2003,91(2):203-208.
[17] 梁繁荣,曾芳,赵凌,等.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其基本规律[J].中国针灸,2009,29 (2):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