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管理项目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加强市场基础研究,注重项目经济效益
石油钻井系统过去长期在油田内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市场环境相对简单。走向国际市场要与来自各国的企业展开竞争,不能四处撒网,全线出击,需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战略经营的眼光全面收集整理和分析国际市场信息,吃透市场项目所在国家的情况和国际钻井市场的行情及内在规律,把握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选择工作目标,划定战略区域,继而集中优势力量,强化运做,做到市场选得准、进得去、立得住。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统一的战略和经营规划,实现海外市场的规模经营和持续、稳定发展。目前我们进入国际钻井市场的随机性比较明显,对境外施工的复杂性和单队、单井出击的风险性没有清醒的认识,常常在对项目所在国家的基本情况尚不十分了解的情况下就进行项目运做,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加大项目的风险。因此石油钻井系统开拓国际市场,除了一定要做好国际市场的战略研究,还需要加强对具体项目的基础研究,如对项目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海关手续、税收、财务运作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
从长期发展战略看,要保证石油钻井行业“走出去”战略的健康实施,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保证项目经济效益的原则。进入国际市场本身蕴涵着很大的风险,石油钻井系统内部已经实行了内部承包,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如果用政府行为取代企业行为或报喜不报忧,实际上是“杀鸡取卵”,国际项目的亏损势必影响到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积极性,动摇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因此开拓国际市场必须坚持以市场化经营为导向,依靠效益求发展。绝对不能做那些既没有经济效益又没有社会效益,同时也无益于我们的海外市场发展战略的“赔钱赚吆喝”项目。
二、理顺内部关系,强化统一管理
首先,要按照国际惯例理顺内部关系。钻井工程服务作为最主要的石油专业工程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体系,其基本构成为以提供钻机服务为龙头,以固井、测井、中途测试、地质录井、泥浆、定向服务、取心、下套管和油管服务等为配套服务项目的综合工程服务,有时还延伸到设计、咨询和相关的采购服务。但目前我们的测井、中途测试和地质录井在行政管理上是分离于钻井系统之外的,这种专业管理现状与国际通行做法是不符的。在具体的项目投标和执行过程中,常常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商业策略,调整、平衡各专业的技术和商务因素,而现行的管理现状很容易产生相关专业间的协调困难。因此,需要根据国际通行做法进行整合。
其二,对钻井系统开拓国际市场进行统一管理。目前石油钻井系统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内部盲目出击和无序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石油钻井系统内部各自为战,分头出击开拓业务,国外同一个项目招标我国石油钻井系统内部多家参与的情况时有出现;二是同一个项目通过多个中间渠道投标。这都是与国际惯例不相符的,已经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因此石油钻井系统需要强化钻井系统“走出去”的统一管理力度,在实施统一的战略和规模经营规划、选择当地或合作伙伴等方面对内加强联系和沟通,对外通盘考虑,统一管理,高效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石油钻井系统的整体优势,维护、提高石油钻井的声誉。
第三,要建立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体系。走向国际市场,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国内不同,到境外进行施工作业远离我们业已建立的后勤保障体系,建立项目所在国或地区精干、高效后勤保障和支持基地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海外基地寻找接续工作量、负责人员的接待和中转,同时处理各种公共关系,让井队全力以赴做好生产工作。但设立海外基地需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还要耗费资金和配置精干的人员,石油钻井系统内部各自为战,分别设立显然是不可能的,需要在集团公司层面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对钻井系统的国际化经营进行领导协调,形成一个拳头同国外对手竞争。
三、重视项目评估,全力研究合同
“走出去”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各种风险,必须清醒地认识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与国内项目相比,国外项目一旦出现问题其经济损失往往要大得多,因此,对项目评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精通项目评估的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和外经贸专家队伍。项目评估必须真正从项目的原始数据、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出发,做出客观的评价,要坚决摒弃项目评估是为领导的项目立项决策找论据、做文章的做法。决策者必须充分尊重项目的评估结论,不能急于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或为了承揽某个项目而降低评估标准,应把项目评估结论作为决策依据,以降低和规避不应有的风险。
项目运作过程中,签定的合同就是准绳和法律,是本项目的游戏规则。因此要充分利用最初投标、谈判时可以制定、更改规则的机会,对项目合同进行深入的研究,规则一旦制定就要执行。合同研究是一项业务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今后我方顺利执行项目、保证我方权益的重要基石。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合同文本,吃透合同内容,全面了解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正确分解合同条款、层层细化落实。合同研究人员除了要有坚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外,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合同理论、外经外贸、国际惯例、项目管理和国际财会知识。目前石油钻井系统非常缺乏这样的人才,需要我们下大气力培养一批进行合同研究和分析的人才。
四、重视人才问题,加强培养管理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工作。参与国际竞争,人才是关键的因素,我们目前开展的几个海外项目都反映出了我们缺乏过硬人才的问题,迫切需要一个过硬的人才梯队。国际市场对人的要求与国内有较大的差别,不但提出对人才的资质要求,而且常常要求提交人员的资质证明和定期审核记录等资料,且只承认国际认可机构颁发的证书或认证,有关的资质和定期审核记录也往往需要国际认可的机构签发。因此要有计划地选拔、培训一批人才,使他们获得相应的国际资格证书并定期再培训,使其获得的国际资质证书定期得到国际认可机构的复查、确认。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十分薄弱,钻井系统内有国际项目经理管理证书的人很少。我们不但要造就一支精通钻井业务、国际财会业务、国际贸易业务和其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还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国际市场的各个层次的人才梯队。这需要我们扎实工作,加快培训实用的、高层次的人才,不能再沿袭过去低层次的重复培训。
其次,需要加强对国际化人才的管理工作。过去我们每新开展一个对外合作项目,往往都是临时进行人员动员、组织,项目结束后,这些已经受到培训和有了一定经验的人员又分散回到不同的单位。今后应当建立这些人员的资料库并时常更新,在国际市场有人才需求时,我们就有充分的选择余地统一调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降低项目的运行成本。
第三,需要强化人才梯队的意识。在国际市场打拼,只有英雄的梯队,没有英雄的个人。在国外工作远离国内后勤支持,涉及到的工作千头万绪,任何个人都不可能一个人应付过来,必须有一个精干的梯队,共同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国际项目的人事组织和管理体系要符合国际市场管理和规则,遵循“垂直管理,职责明确,各司其职”的原则,强调主管负责人的作用。主管负责人对其管辖的项目或部门全面负责并对其上一级主管负责,一般不设副职。无论职务高低,每个人都要自己明确的工作范围和职责范围,做到各司其职,正常工作情况下,不允许参与份外工作。国际项目情况复杂,突发事件多,需要项目负责人反应迅速、果断决策。决策人员过多,不但和国际市场规则不符,而且容易造成决策反应迟钝,贻误战机,给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第四,实施“走出去”战略,人事管理必须有严谨的态度。目前石油钻井系统的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很浅的层面,在确定出国人选时还持有边干边学、交学费培训队伍的观念,甚至还有出国是为了学习外语和个人挣钱的思想。如果出国人员的选派不适当除了会使项目蒙受经济损失外,还会伤害石油企业甚至国家的形象。我们必须对国外激烈的竞争环境有充分的认识,只有在出色完成项目的环境中才能学到本事、锻炼队伍,确定出国人选时绝不能带有照顾关系和出国镀金的色彩。
五、“走出去”需要必要的政策扶植
首先,需要以务实的态度为开拓国际市场的单位制定经济考核政策并建立资金支持体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与国际市场价位相比,石油钻井系统的固定资产原值过高,同时,我们要求的资产收益率也过高,这必然造成在国外项目投标时内部测算成本居高不下,增加了项目夺标的难度。同时,进入国际钻井市场,不可预见费用很多,国外业主对钻井设备的也要求严格,因此具体项目的启动和运作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启动资金和设备整改费用,这样就给承担具体项目的单位增加了困难,要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上级部门给予政策扶植,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资产收益出台优惠政策,同时还可以建立石油钻井系统的开拓国际市场的设备基金和国际市场启动基金。
其次,要制定政策,支持钻井装备的改造与更新。要开拓国际市场,我们首先要有迎合市场需要、满足业主要求的装备,这是我们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钻井系统进入国际市场,钻机装备是龙头,但是由于我们以前绝大多数井都在3000米以下,对钻井装备要求不高,再加上长期以来更新力度不够,我们目前的钻机装备普遍水平很低。目前国际钻井市场大量需要的是1500马力和2000马力的电动钻机并一般要求配置顶驱,目前钻井系统可动用的此类钻机屈指可数,同时我们的固控设备和国外要求也有很大差距,这需要集中有限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配置一些先进装备,尽最大努力提高我们的装备水平,满足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
第三,要为开拓国际市场的单位提供必要的初期扶持政策。进入国际市场本身蕴涵着很大的风险,为了打入特定的市场,低成本进入是国外公司常常采用的手段,同时,进入国际市场初期赢利的难度很大,这需要发挥我们整个系统的整体优势,出台优惠政策进行初期扶持。
六、比照国际惯例,提高管理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 质量管理; 控制措施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people on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are also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Chin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national housing construction worl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competition. The author make a full exposition on quality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valuable measures for peer learning, reference.
Keywords :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61.6]
建筑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之一,地位日趋重要,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建筑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决定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工程管理的众多方面中,质量管理是关键和核心。要提高工程质量,必须把质量管理作为施工阶段的重点处理。用认真的态度控制好每个环节,才能造出更多的优质工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问题是建筑施工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影响建筑施工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工程的质量也是评定工程好坏的重要标准,所以我们应该在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建筑质量的关注。本文就主要阐述了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1.建筑工程过程管理监管不严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队伍层次不一,接受转包的施工队伍施工缺乏专业性,技术不过关;施工单位对施工过程监管不严,缺乏专业的质量监督验收人员,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很好的得到落实;对于建筑材料的监管不严,使得一些低质量的材料进入工地,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工程竣工验收把关不严,没有按照建筑行业的规定进行验收,一些企业私自进行竣工验收,
并且缺乏监督机制的制约。
2.建材及设备质量低劣问题。
如某单层厂房共有钢屋架118榀,施工中发现有10榀钢屋架下弦角钢2
成提升架口板面出现结构裂缝。
3.政府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有些工作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在工程质量监管过程中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明确,管理意识薄弱;有些建筑工程未办理相应的审批手续就盲目开工建设,违反了工程建设的法定程序;有些建筑单位将工程转包给不符合建筑资质的承包商。
4.设计方面的问题。
在房屋等建筑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往往由于设计单位质保体系不健全或设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疏忽等原因,使工程设计留下了产生质量问题的隐患。在屋面防水设计中,发现有局部泛水檐高度不够,也有伸缩缝出屋面墙压顶设计部合理。自由排水的屋面上,檐部不作铁皮泛水檐,而且卷材没有探出挑檐的边沿等。在楼地面的做法上,预制空心板上先抹平而后作面层,按这种设计施工的地面和天棚,绝大多数易产生裂纹。另外,由于设计问题,房屋墙体渗漏严重,门窗缝隙大,厕浴间地面倒坡、积水,滴水线向内斜导等现象也比较严重。
5. 建筑行业市场行为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由于我国有关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监管,出现了一些无证承建工程、建筑单位多层转包的不良情况,建筑市场管理混乱,建设单位和承包商的各自为政,违规承包工程的行为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不顾工程质量,一味地追求工程进度会严重影响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追求速度,颠倒施工程序,严重地忽视了工程质量问题。
二、如何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思路体系并没有全面确立,主要是因为国内的管理理论缺乏和管理经验不足。要想建立专业性的管理体系,要有资深的建筑科学专家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来共同组织实施。在建立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学习和借鉴国外较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最终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建筑行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只有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加上人性化的管理和各方面的配合,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优秀建筑产品。同时,也为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才能更好的让建筑市场得到长久稳定的发展。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控制措施
1. 材料的控制措施
工程材料是房屋建筑施工的物资条件,其质量是否达到标准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 因此,房屋建筑施工中应严格检查、 验收并正确使用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等在内的建筑材料建立管理台账,规范收发、储、运各环节的管理;工程材料质量应满足设计标准要求,须经有相应资质检测单位复检 合格才能投入工程施工;库存要求较高的材料应坚持先进先出的原则,并有效落实工地临时仓储的防潮、防水效果。
2.施工方法的控制
先进合理的技术工艺对于组成房屋建筑质量构成要素的平整度、清洁度等物理 化学特性都会产生良性的推进作用, 如积极应用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技术、 建筑防水技术、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等,有针对性地消除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联系项目质量控制实际,开展QC 小组攻关活动,组织以班组为基础 ,一线技术工人为主体的现场型活动,由技术骨干参与的质量通病攻关型 活动,完善协调技术管理方面的管理型活动;落实项目承包责任制,分项目分部门地将质量指标落实到岗,落实到人,以签订责任状 实施质量否决权的形式,切实增强各级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对于施工质量的关切度。
3.环境因素的控制
环境因素的控制主要指就施工现场环境 、质量管理环境及作业环境的复杂多变 不确定性,依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做好充分深入的调查研究,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譬如施工现场应构建文明施工的良好生产环境,有序堆放建筑材料、工件,有条不紊地推进施工程序,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
4.人员的控制措施
人是房屋建筑施工的决策者 管理者及操作者,是在质量控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因素。 因此,质量管理首要的是将施工项目的组织、 管理、 操作者作为控制对象,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失误。 因此,建筑行业要严格落实资质管理及专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尤其是在特殊工种、危险作业工种、重要技术工种的技术人员调度上,应着重从技术素养、 心理行为、 组织行为等方面加以控制,落实施工前的书面交底工作,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加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及职业教育;制定严格完备的施工管理制度,规范施工项目队伍的管理活动和作业技术活动;完善施工质量奖罚机制,最大限度激发项目全体人员的工作潜能。
5.成本控制问题
(1)投标环节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制约,投标环节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投标报价风险加剧。投标单位为提高中标率,在报价时恶性竞争,相互压低报价,使造价降低幅度达到预算成本难以接受的程度,严重地制约了项目的效益水平。2)投标费用难以控制。由于建筑市场管理尚不规范,到处存在拉关系、找门路的情况,投标费用占企业管理费的比例偏大,且有逐年上升之势。
(2)项目评估环节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中标项目进行评估,目的是通过评估编制该项目的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测算项目效益指标,然后根据评估结果签订项目目标责任合同,明确利润指标及其他经济指标。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项目评估依据不统一;项目评估思路与方法随意性强;为了提高项目评估效益指标,有意压低应上交费用,变相降低项目应承担的劳动保险费等政策性费用,有违国家政策,侵害国家和职工的长远利益。
(3)考核奖惩环节存在的问题。
项目竣工后由于种种原因决算工作较为滞后,有的一拖就是一年半载,给绩效考核带来困难。由于绩效考核不及时,项目完工后的费用控制常常被忽视,费用支出时有发生,对项目效益影响较大。此外,项目绩效考核存在奖罚不对等的现象,项目盈利了皆大欢喜,奖金不少发,亏损了就找客观原因,千方百计减轻处罚或不予处罚。这种奖罚不对等,实质是企业缺乏科学公正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必然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产业支柱,想要促进建筑行业的科学快速发展,必须要解决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必须从政府、企业等各个方面找出原因,认真分析,不断改进和加以完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建筑项目施工管理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之一,地位日趋明显。但长期以来,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市场争夺战异常剧烈,如何能异军突起?如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工作的好坏。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一套好的管理方式;反之,倘若企业仅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实力,而管理工作薄弱,制度不健全,那么仍旧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不利的境地。
1加强建筑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质量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建筑项目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
其次,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第三,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主装备越先进,技术管理要求越高,这也使得施工管理更显重要。
2建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安全问题
虽然总是从不同角度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但在有的施工现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位瘫痪的脱节管理模式。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相当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实际丧失了自和控制权,被动地依附项目承建人,仅收取管理费,从而被迫违心听从和放任于项目承建人,项目承建人又把工程进行层层转包或分包,从而造成部分建筑施工现场,未能很好贯彻落实有关建筑施工安全文件,造成政令不通和建筑施工现场失控的被动局面。
(2)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工作重视不够。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国家有关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省级下发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文件,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安全施工监管薄弱,检查、处罚不到位。
2.3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安全生产机构名存实亡,工作无从开展。
2.4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设施、设备、用品、用具等配备不到位。安全经费和安全设施的投入,是进行安全生产,抓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2.1质量问题
据统计,我国建筑物的平均使用寿命还不到30年。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是其质量的客观反映,我国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如此低,其质量难免令人担心。从宏观角度分析,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市场方面的原因。然而更突出的问题却存在于微观方面。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表现:
(1)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如管理职责不落实,资源配置不充分。大部分质量管理上的不合格项和实物质量不合格的出现都与职责不落实密切相关。对分承包队伍的评价选择和管理不能满足实现质量目标的需要。对劳务分承包队伍的评价大多只停留在其所持证件的验证,忽视对其实际质量保证能力的评价、考察。预防、纠正措施的机制形同虚设。
(2)政府监管不到位,竣工验收把关不严。有些工程违反法定建设程序,未办理相应手续就盲目开工建设;有些工程层层转包,企业资质审查不严;有些工程施工图纸未经审查即开始施工,边施工边设计,盲目追求施工进度,留下很多质量隐患。验收作为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最初由政府监管部门把关,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竣工验收备案制后,工程质量由业主负责,开发企业在验收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一些质量监督部门监督不力,竣工验收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成本控制问题
成本控制存在于整个项目的各个环节,而各环节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1)投标环节。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制约,投标环节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投标报价风险加剧。投标单位为提高中标率,在报价时恶性竞争,相互压低报价,使造价降低幅度达到预算成本难以接受的程度,严重地制约了项目的效益水平。(2)投标费用难以控制。由于建筑市场管理尚不规范,到处存在拉关系、找门路的情况,投标费用占企业管理费的比例偏大,且有逐年上升之势。
(2)项目评估环节。企业对中标项目进行评估,目的是通过评估编制该项目的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测算项目效益指标,然后根据评估结果签订项目目标责任合同,明确利润指标及其他经济指标。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项目评估依据不统一;项目评估思路与方法随意性强;为了提高项目评估效益指标,有意压低应上交费用,变相降低项目应承担的劳动保险费等政策性费用,有违国家政策,侵害国家和职工的长远利益。
(3)考核奖惩环节。项目竣工后由于种种原因决算工作较为滞后,有的一拖就是一年半载,给绩效考核带来困难。由于绩效考核不及时,项目完工后的费用控制常常被忽视,费用支出时有发生,对项目效益影响较大。此外,项目绩效考核存在奖罚不对等的现象,项目盈利了皆大欢喜,奖金不少发,亏损了就找客观原因,千方百计减轻处罚或不予处罚。这种奖罚不对等,实质是企业缺乏科学公正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必然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
3改进建筑项目施工管理的措施
3.1更加重视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的大事,施工技术员是工人的直接领导,必须十分重视安全。在施工中做到一事一交底,事事派专人负责,随时随地纠正和处理违章作业,消除不安全因素,保证工人的人身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具体措施如下:建章立制,完善体系,层层把关,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监督人员应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对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的施工企业,要求限期落实整改,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3.2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1)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政府职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不能因工程监理制的推行而削弱,特别是其中的政府职能还必须加强。一是加大对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表现的监督力度;二是加大对设计、勘察单位的监督力度;三是加大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
(2)施工企业必须改变其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首先,从企业实际出发构筑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企业的发展靠一定的结构支撑,只有在结构合理、功能优化、职责分明的前提下,才可能形成企业的鲜明特色,形成领先竞争对手的优势。其次,重视内部秩序的重组。工作秩序是一种责任要求和纪律要求,更是企业效率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丛培经.施工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关键词:创业投资;市场;政府引导
国际经验表明,创业投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进知识创新及其产业化的融资机制,是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的产物。这个机制能够把大量的科技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链接科技和金融资源、整合其他相关资源的有效手段,在激励创新,尤其是鼓励创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发展创业投资, 无疑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助推器,对于推进浙江“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实施,提高浙江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加快实现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浙江有必要也有条件加快发展创业投资
改革开放30年,浙江人民通过艰苦创业,成功走出了一条内生式的发展道路,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浙江模式”。率先发展使浙江充分把握并享受了生产力释放所带来的巨大成就,但是这次金融危机也使浙江深切体会到中国经济已经和即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对于浙江而言就更显紧迫。
从宏观上看,要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方面要解决技术从何而来的问题,需要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需要在技术到产业化的过程中配置有效的金融资源;另一方面也要解决传统产业的资本向何处去的问题,需要通过有效的机制将传统的产业资本引导到创新领域。
从微观上看,这次金融危机已经使大部分企业依赖于出口的低成本扩张道路走到了极限。目前,浙江企业采取的应对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到中西部地区投资设厂,寻找更低的劳动力成本;二是谋求海外市场,依靠当地的低成本劳动力和潜在市场扩大生产;三是进行技术改造或者投资于高新技术等新兴领域,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毫无疑问,前两种选择由于没有转变原有的扩张道路只是一种短期行为,第三种选择才长期可持续。但是要走好第三条道路,同样需要妥善解决好资本运用和技术创新的问题。
综上所述,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势在必行,尤其是浙江更应该成为我国创业投资的先行者,率先在创业投资,尤其是在推动民间创业投资发展方面迈出实质性的大步伐。而且,从发展基础看,浙江经过30年的积累,已经具备了率先发展创业投资所需要的独特优势:一是两个重要前提都具备,首先是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充足。目前浙江民间融资的规模大,活跃程度高;其次是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活力强、创新活跃,有相对较丰富的创业和技术创新项目。二是民间信用意识较强,投资者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经验较丰富,已经逐步形成一批能够适应创新投资高风险特征的投资者,为发展创业投资提供了较好的社会基础。三是已经形成了一批有能力懂管理,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浙江的企业家不仅已经积累了满足创业投资所需的资金,同时也能满足创业投资项目成功运作的管理服务要求。
二、当前创业投资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创业投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特别是《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等文件颁布以来,创业投资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浙江省委省政府也在政策扶持、基金引导、项目培育、环境营造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推动工作。但是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浙江的创业投资无论是在规模、经营水平上,还是创业资本市场发育上,都存在较大差距,甚至部分存在的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投资的健康快速发展。
1.创业投资主体的规范性运作问题。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参与创业投资的主体主要有三类:一是按照《暂行办法》设立并登记的创业投资企业,如天堂硅谷;二是以投资公司方式存在,参与创业投资的企业;三是部分私幕基金。第一类企业投资行为相对规范,但总体上规模较小;后两类创业投资主体由于浙江民间资金充裕,总体规模较大,但运作不规范。这种不规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业投资主体偏离了创业投资的基础功能。在项目投资上,绝大部分投资者更偏好处于成长和成熟期的企业,对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投入不足;二是潜在的经营风险较大。对投资项目的选择缺乏清晰的产业导向,投资领域不集中,部分投资公司和私募基金甚至完全受资本逐利本性左右,大量参与民间融资、股票、期权等高风险领域,有的甚至已经涉嫌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三是存在短期化的倾向。对创新企业的盈利性期望比较高,存在短期快速致富心理,使创业投资具有明显的短暂性,创业投资作为长期资金供给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创业投资政策与支持环境的系统性问题。客观上,近年来政府各相关部门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创业投资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与西方成熟国家相比,各项政策、措施的系统性还有待改进。例如,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和省政府均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但是在降低资本利得税率(或免税)、冲销投资损失、加速折旧、税收抵免、对资本投资的税式支出等方面缺少统一的制度安排。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方面,省政府包括地方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部分领域的投入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但是科技领域的政策、投入与创业投资之间缺少足够的联动,相关的投入也过于分散,财政扶持资金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3.创业投资监管服务体系的完善性问题。首先创业投资体系的建设和市场环境营造方面缺少统一的市场管理部门。目前仅按照《暂行办法》设立的创业投资公司进行了备案登记,大量的投资公司、私募基金从事创业投资则缺乏应有的引导和管理,也缺少一个部门对全省创业投资的发展进行持续研究和推动、引导。其次相关的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特别是专业的评估机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投资的发展,也不利于风险控制。第三创业投资的退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退出渠道不够多,尤其是活跃的股权转让交易平台还没有形成,相关的法律手续和流程也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简化。
三、促进浙江创业投资率先发展的建议
1.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强化政府的引导功能。目前,创业投资的健康、规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建议省政府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推动,抓紧研究、制定地方性的法规和实施细则,落实创业风险投资各个环节的具体鼓励和扶持政策,包括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规划、注册备案登记制度、投资运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贴息与奖励政策、融资担保与再担保政策、鼓励研发政策等等,将市场准入、资金来源、资本规模、财税优惠、组织保障等政策法规更加系统化,更具有操作性。同时,建议政府统筹协调科技、产业、财政、金融等相关部门,实行统一组织,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形成推动创业投资发展的合力。
2.进一步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和引导作用。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助于带动社会资本的参与,可以有效实现政府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这无疑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扶持创业投资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建议,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县、区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投领域。引导基金的运作,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政策方面的引导作用,也要始终坚持市场化的原则,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引入专业化的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和运作,确保财政资金的投放效率进一步提高。
3.健全投资退出机制,拓宽创投退出渠道。退出环节是整个创投循环的关键,上市只是退出的途径之一,但是在上市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拓宽创投的退出渠道对于促进创业投资的发展尤其重要。建议地方政府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上市公共服务,支持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二是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创业投资所形成的产权能够自由协议转让。同时积极争取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证券公司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三是出台相关政策简化技术产权交易的相关手续和流程。
4.建立信息平台,提高中介服务水平。加快建立相关网站与投融资实时对接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投融资信息披露机制。建议完善浙江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省级服务中心的先导示范作用,依托国家和社会各种金融资源,积极搭建有政府指导协调的投融资服务平台,为风险投资提业政策咨询、技术信息、市场预测、项目评估、投资和法律咨询等各项服务。此外,要支持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在创业投资过程中发挥作用;培育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咨询机构,要尽快发展科技项目评估机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等鉴定组织,为创业投资提供人才、项目、资金和产权等各种服务的完整体系。
5.加快创业投资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创造条件,为创投人才的快速成长提供必备的支持,尽快建立起一支创业投资专业团队。一是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和联合国内有经验的研究机构、管理咨询机构,培养一支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队伍。二是积极与国外创业投资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高薪聘请国内外优秀的专家,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国外著名创业投资机构(或专家)讲学和交流。三是浙江大学等省内的高等院校应针对创投人才的需要培养人才,鼓励攻读跨学科、跨专业学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一批高层次的经济、科技人才投身到创业投资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鲍晓燕 李洪江:国外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绩效评价研究评述[J].经济,2011,(2).
[2]梁 平,兰建勇:风险投资业的政府角色分析及国外经验[J].经济纵横,2005,(12).
[3]李洪江:政府导向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
【关键词】水利工程 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TV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238-02
引言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时期,水利工程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建设管理工作,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不仅决定了水利工程能否造福于民,而且影响着社会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试图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视角进行探讨。
一、新形势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设管理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倾斜,这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利工程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其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 前期规划不足
工程建设项目在开始前需要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而现有建设规划往往停留于对以往资料进行分析,没有深入了解周边环境及发展现状,导致工程缺乏合理的方案指引,难以协调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工艺技术及材料信息滞后,不能很好的利用新型技术提高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进度和整体质量。
1.2 评估工作薄弱
项目评估是做出正确项目决策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依据,切实可行的咨询评估机制可以有效避免盲目决策或者决策失误。现有的水利工程建设缺乏完善的评估机制,咨询评估机构性质不明确,没有做到政企区分独立核算,评估工作薄弱,不利于工程建设管理。
1.3 责任制不健全
一般说来,法人责任制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从计划型向市场集约型的过渡,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项目法人的组建和确立缺失,机构完善程度的低下,部分项目法人存在违规操作现象,以及缺乏健全的项目法人运作制度就构成了针对水利工程管理建设上的桎梏。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目前,笔者所在的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中,下属的各镇街均在2000年前成立了各自的水利工程建设指挥部,作为建设单位项目法人,对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负全部责任。但是同时机构人员基本都是由基层水务部门相关人员组成,而且自2009年起,部分水利工程审批权下放到了基层水务部门后,就变成了建设单位和主管单位两个部门合并的情况,即建设管理和各项审批都是同一部门,建管没有分开,直接导致了责任制不建全。
1.4 征地拆迁难以推进
目前,除个别少数专项工程由镇街专门的拆迁部门负责外,本地区其余大部分水利工程项目均由项目法人,即水利工程建设指挥部牵头解决。还是以笔者所在的单位为例,由于覆盖水域周边面积很大,工程处理跨村、跨镇或跨区的都非常普遍,在建设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复杂多样。指挥部非专业拆迁机构,对越来越复杂的拆迁工作,指挥部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对付征地拆迁工作,同时因为开展此项工作非常困难,因征地拆迁受阻导致水利工程建设延迟甚至取消的情况依然存在,影响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影响工程效益的尽早发挥,使部分工程不能顺利完成。
1.5 建设监理工作不足
监理机构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工程质量能否达到预期标准,如果监理机构无法满足工程建设要求,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无法做到及时发现和处理,监理团队缺乏有效的资金控制手段很容易造成工程项目延误或停止。在合同管理中,监理机构也有着重要的监督作用,如果对关系工程质量的违约条款制定不够明确,或者执行力度不足,对工程的整体质量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如何展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不仅要考虑工程质量,还需注重工程运作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综合自然环境和工程建设发展仔细考量,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以狮山镇内河涌整治为例,在工程建设管理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展开工作:
2.1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水利工程的规划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综合分析项目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和水资源配置,核算相关数据,系统了解工程状况,做好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
狮山镇内河涌主干支干众多,由于河面较窄、水量不足,淤泥无法及时疏通,河岸生态的恶化使得淤泥问题持续恶化,导致河道普遍存在淤塞问题。以大坑涌整治工程为例,在施工规划时根据实际状况制定了以清淤作为工程重点,扩宽河面与两岸绿化工作同时进行的工程方案。经过核算,其治理长度为3.36公里,工程预算为12985.53万元。工程建设开始前,根据施工图纸准备相应的材料,工程范围内的河岸住户征地拆迁工作由松岗办事处负责,督促村委会对住户进行征地拆迁的相关说明,加大工作力度,对不予配合的要做好强制拆迁的准备工作。
2.2 完善咨询评估制度
狮山镇内河涌整治在施工前针对项目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建立了完善的咨询评估制度,要求法人中介服务机构符合政企分开、相互独立营运机制为前提,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估时做到合理、客观、公正,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资料依据,避免因盲目建设或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
2.3 健全法人责任制
根据《水利产业政策》的相关要求,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做到风险与责任的统一。因此以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水利工程代建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即成立水利代建局或者水务投资建设公司等,同时在职责上明确代建公司的职责定位,同时对镇(街)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进行上调,由区一级水务部门进行直接掌控,同时提高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门槛,加强批审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也就是在另一个角度上细化了法人责任制。
2.4 加强市场管理
水利工程招标要按照《招标投标法》的相关标准进行,严格控制市场准入标准。
狮山镇内河涌整治工程招投标完全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了“每个标的有效的投标人不少于5人”的招标规范,如在实际操作中多次出现评议有效人数少于5甚至流标的状况,为避免影响招标进度,可以结合工程实际(投资小、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对招标规范进行合理调整。工程材料、设备采购要实行公开招标,严格控制审批比例,同时加强合同管理,严禁出现将工程转包和分包给不合格建筑商的状况,贯彻落实工程招标过程的公开、透明,整顿市场环境。
2.5 提升建设监理水平
建设监理机构的选择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严格审核建设监理机构的相关资格,在狮山镇内河涌整治工程中建议实行公开招标决定其工程监理机构,督促监理机构加强成员管理,提高监理团队综合素质以保证工程质量。
2.6 强化政府监管
政府职能部门应对水利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全程监督,落实工程项目配套资金,保证相关费用及时到位,在工程进行过程中,注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在狮山镇内河涌整治工程中,清淤操作会产生大量淤泥,如果没有场地堆放,工程将无法继续进行,淤泥处理不当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或者损害附近居民利益,针对这一现状,政府部门应督促村委会充分认识其职能和义务,要求其做好工程范围内居民的思想工作,提供废弃场地解决淤泥堆放问题,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在注重工程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工程进行中的行为监管,切实解决好水利工程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问题。
结束语
水利工程在其规划和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建设管理工作,通过高效的管理手段约束工程各方行为,控制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对工程运作中产生的问题要综合经济效益与周边环境影响仔细考虑,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注重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使水利工程建设符合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周超.浅谈新时期乡镇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4)
[2]何新宝.对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6)
[3]常国祝,陈海燕.浅析水利工程建设与质量监督[J].吉林水利;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