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校教育资源专业素质优化配置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格局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综合的、抽象的能力,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在著名的制度经济学家Douglass C.North权威的经济史理论中,创新能力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知识存量,即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理性认识的总和。[1]显然,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研究和教育是保持、发展一国知识存量,培育民族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手段。高校作为一个国家在科研和教育中具备综合比较优势的主要组织,在此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本文旨在结合素质教育的内涵,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对当前高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高校如何发挥自身在资源上的优势、提升教育质量作一探讨。
二、素质教育内涵的界定
所谓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教育、培养所形成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则是提升人的综合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这一意义上来看,素质教育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2]其中,政治思想素质是指个体的政治思想理论修养水平和认识、分析和处理政治性事务的能力。道德素质是指个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以及社会生活中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文化素质是个体在科学、文学、艺术等广泛意义上的审美修养。专业素质则是指个体与其社会分工相联系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技能的综合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个体在先天取得和后天培养基础上形成的生理、心理特点。总体而言,教育的不同阶段都承担着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职能,但也应该结合人的成长、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各有其重点。
三、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
大学教育阶段作为青年学生求知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当前我国日益增加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与相对稀缺的高校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一个基本矛盾;如果将高等教育的职能泛泛界定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则会进一步激化这种矛盾,其结果是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质量将很难得到保证。
曾断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3]强调以认识论为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人“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认为“探讨深奥的实际知识是学术事业不证自明的目的”。[4]笔者认为,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是一个长期教育、培养的过程,大学教育阶段承担着这些素质进一步发展、完善和趋于成熟的教育职责,但并非是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大学阶段应主要是针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即通过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培养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基础,进而构建比较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发现、解释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基本素质并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人们往往赋予大学阶段教育太多的职责,而把研究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培养后推到研究生教育阶段,这不仅造
成教育资源的低效利用,更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四、当前高校专业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特点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同时,作为高等教育对象的学生群体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个体的差异性也日益突出。主客体的变化,给高校专业素质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1.招生政策的变化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加剧。
自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始了一个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进程,学生人数大幅上升,师生比持续下降,软、硬件设施变得相对缺乏,给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及深化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困难。
扩招所导致的高等教育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硬件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带来的主要是学习和生活需要基本保障的不足,如各类教学仪器人均利用率低,教学场所空间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尤其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带来困难。另外,居住紧张,饮食、购物、交通、休闲等方面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下降,也无法保证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给教育目标的实现形成障碍。相对于硬件设施的滞后,软件建设方面的的问题则更为隐蔽和持久。随着师生比的下降,优秀教师稀缺程度加剧。虽然众多高校都把教授上讲台作为一项政策加以执行,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因为优秀教师本身的研究、培养任务已经加重了。同时,普遍的大班上课也使得原有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再适用。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
2.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体系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心脏”,是体现教学目的的蓝图。而大学的课程设置具有相对独立性,各地区、各级各类院校和专业是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文件和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安排的。目前高校课程设置,普遍存在求全求大、泛而不精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60.49%的人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其中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占41.8%。笔者认为,当前高校课程设置最突出的的问题在于专业教育的重点难以凸显,课程体系的安排缺乏科学规划,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缺乏内在联系,从而影响了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学生普遍表现为专业基础理论掌握不足,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能力较弱。
3.高校发展目标与专业素质教育要求的偏差。
社会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而非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把社会发展的前沿知识向大众传播也是高等教育的义务。目前,国内高校之间的竞争集中体现在科研能力的表现上,众多一流高校纷纷提出向研究型大学转变。在这种明确的发展目标导向下,相关政策的转变极易导致教师教学激励不足,科研与教学相脱节,而单纯寄望于道德说教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如何配合职业道德教育,恰当地利用经济杠杆在高校科研能力的提高与专业教育之间求得平衡成为新的课题。另一方面,如前所述,人们往往赋予高等教育太多的内涵,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而忽略了教育的阶段性和长期性,使高等教育失去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重点,直接导致原本已经稀缺加剧的高等教育资源低效利用。[5]当然,以专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就是功利主义的教育,而是说其它素质教育应该为这个中心服务,因为大多数学生最终还是要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
4.高校教育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不够
高校长期的教育与科研实践,使其拥有非常丰厚的社会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需要的结合,无论是对于高校自身的发展,还是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高等教育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对于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促成产业结构的升级,缩短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链同样意义重大。但就目前而言,许多高校的教育无疑是缺乏这种开放性的:一方面,科研进展和动态与专业教育联系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教学缺乏计划性和规范性,非专业性的社会实践仍然是大学生假期实践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社会对实践教育的支持和接纳程度不足也减弱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自觉性。
五、关于加强高校专业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素质教育要求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全新知识结构;科技本领和人文素养的相互渗透与有机融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辩证统一。结合这一要求和以上的一些问题,加强高校专业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建设:
1.全面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和应用课程教学。
在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之前,必须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加以明确和细化。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要求,科学地规划大学不同阶段的课程安排,课程体系应既有严肃性又有灵活性。总体而言,对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应放在核心位置,从师资配备、课时安排等方面予以加强;同时积极利用各种假期时间,为学生制定详细、明确的专业实践计划,突出其实用性,通过实现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拓展型和其它人文精神培养的课程,可适当控制课时,围绕学分制以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学为主。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教育则可以结合两课教学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多种形式的开展,不必利用正常课时,这也有利于提升其效果。
2.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和社会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优势所在。要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其两方面的比较优势无疑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要积极建立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和大学特色的学术、文化讲座,将科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前沿知识传播给学生,激发其学习研究的兴趣;有计划地鼓励优秀的学者开设面向性广、与社会需求结合紧密的新兴课程,培养浓厚的学习气氛;对适用面广的优秀课程要打破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利用高校丰厚的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拓展学生视野;积极利用自有资源,开展对青年教师的再培训,完善梯队建设的制度,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协调高校宏观发展目标和专业素质教育要求之间的偏差。
无论高校的宏观发展目标如何转变,毫无疑问,教育始终都是高校最本质、最基本的工作内容和社会义务之一。科研能力的增强,对提升高校的声誉和竞争力意义重大;但教育水平的保持和发展,则不仅为高校科研能力的持续进步提供了丰富的后备资源,更对社会的长久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推动力。
对高校而言,协调宏观发展目标和专业素质教育之间的偏差,实现科研与专业教学的并重和相互促进是转型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般而言,高校教师对于科研具有充分的激励,因而实现这一任务,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经济利益的调整,实现对教师的教学激励,保证教师尤其是优秀学者在教学一线承担适当的工作量。其中,尤其是如何恰当地利用经济杠杆在科研、教学两大职能之间求得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当前高校向研究型转变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但由此势必给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带来影响,因而笔者认为如何通过加大投入,转变机制实现研究生培养内在水平的提高才是研究型大学的真正内涵。
4.深化高校教育职能的转变,充分激发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
教育资源的稀缺是当前中国高校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化高校的教育职能,必须充分考虑教育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特点,明确不同教育阶段的核心职能,这对发挥不同教育资源的比较优势,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本科教育阶段,应明确专业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这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甚至社会的长远发展都是一个根本的途径。而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的培养相比较专业素质,是一个更为长期的过程,其重点阶段应该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中小学阶段,大学阶段则应围绕专业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对其它素质予以完善。
5.加强高等教育环境建设,谋求广阔发展空间。
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事关全民族的发展与繁荣,因而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义务。加强高等教育的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社会参与办学。一方面,社会的闲余资金能够成为高校投入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社会与高校之间应该加强互动的交流。社会向高校传达需求信息,高校则在专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上立足长远,并能因时而变培养合适的人才。同时,要结合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政府、企事业单位积极承担为高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岗位,并给以制度化的保证,对高校办学质量提高,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有重要作用。
六、结语
稀缺和效率是经济学的灵魂。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教育资源的稀缺表现得更加突出。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对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将传统发展观念单纯求数量增长的单一性向质量的全面提高转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但也势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刘悦秋.创新是21世纪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继续教育研究,2003,3.
[3].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2.
关键词:素质教育 素质性教学 英语教师 教学素质
素质教育是指通过教育途径,培养具有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素质性教学是指针对培养学生自身素质所实施的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素质为目的教学实践。素质性教学这一具体教学实践,则依赖于广大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即教师的知识水准、道德水准以及教师的教学理论观念和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笔者深感只有切实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才能全面有效地推进英语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一、素质教育要求素质性教学
1.素质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富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师,就是要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以期在知识深度和实践能力上得到不断的、全面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就决定了素质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素质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科学途径。通过将素质性教学与以往的教学特点进行对比,则会更明晰地看到素质性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科学途径。第一,教与学的关系认识不同。素质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学生和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起决定性作用。而非以往的以教材及单纯的教材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第二,教学的重点不同。素质性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而非单纯地灌输知识。第三,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活跃的归宿不同。素质性教学重在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非以往的教师就其思路和意图按照事先设计的轨道启发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单纯理解教师的讲解。第四,备课的重点和首要问题不同。素质性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成长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出发利用教材实施教法。备课的首要问题是优化学习过程,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性。而以往的教学备课只重备教材,忽视备学生的必要性。第五,师生关系不同。素质性教学中师生平等与合作,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大的自主性,是课堂的主人。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不仅仅限于形式和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而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人。
素质性教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那么,英语素质性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二、英语素质性教学与教师的教学素质
英语素质性教学的实现,关键在于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不但要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要具备科学且艺术的教学方法,即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1.职业道德素质。即要热爱英语教育事业,严谨勤奋,精心设计教案,探究授课方法,掌握教学规律,要富于教学热情和教学激情。
2.专业知识素质。教师自己首先要有过硬的全面的语言基本功,标准的发音、良好的口语表达、丰富的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并能够在课堂内外充分展示外语的魅力,能自觉地利用语言方面的知识来指导外语教学。
3.综合素质。除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还应有比较深厚的文化素养以及广博的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要具备较高的教育学科知识,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还要掌握英语教学的特殊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三堂融合”;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一、构建“校园职场化”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现实意义
现代企业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时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就业者职业核心能力的强弱、职业素质的高低、是否符合用人的要求等成为企业重要的用人标准,更是人才职业竞争、发展和成功晋升的重要因素。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从看重学历到看重能力,从重视表现到重视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从强调特定能力到强调核心能力。因此,强化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其顺利就业,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校园职场化”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更是从机制和制度的层面上强化了对高职生的素质教育,能极大地推进职高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二、基于“三堂融合”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探索
1.“三堂融合”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是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高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职业需要是保证高职教育发展的逻辑起点,职业教育发展的导向是职业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保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更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学生通过学校设立的三个课堂汲取知识:理论教育是第一课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则是校园的第二、第三课堂。构建立体“三堂融合”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把校园环境、企业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效融合,营造职场化的校园环境,可以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创建一个开放式、体验式的教育环境,这应当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2.职业素质教育与第一课堂有效融合
第一课堂要充分体现职业性。职业素质教育除了需要系统的理论课程外,还应该全面渗透于相应的专业课程中。专业课程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除了阐明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在相应职业领域中的先进性与重要性,还应强调学生所学课程具体内容的实际内涵与职业价值,着力展望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的必要性,努力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塑造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职业素质教育是特定精神和能力内化的过程,更是一种养成教育,是一种践行的知识。“双师型”教师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具有职场体验和经验,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极具价值。因此,高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具有丰富职场经验和较高职业素养的专业人士,使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3.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
第二课堂要体现职业素质的参与性。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二者的完美衔接是进一步推动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条件。为突出第二课堂的参与性,应针对不同岗位的需要,依托专业及专业群,在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平台,设置职业规划设计、专业素质拓展、职业心理塑造等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求职择业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4.在社会实践中锤炼职业素质
为增强职业素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明确职业重点和努力方向,要鼓励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主动体验企业的用人标准与岗位职责,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学校与企业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实习环境,并依据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制订并不断完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方案。
三、结语
职业高校应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积极营造职场环境下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视觉、触觉以及心理感觉等维度感受职场氛围。基于实施“三堂融合”,高职院校应立体化构建真实的“校园职场化”氛围,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一个开放式、体验式教育环境,让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得到内化。
参考文献:
[1]赵学通.高职院校文化使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3(9).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教学思想的核心。李岚清在《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一文中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我们一个弱点就是对外交际的语言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人用什么办法学英语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英语,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任务。
一、英语课堂教学应由“应试教育”转向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公民素质的轨道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课堂教学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并将其放在突出的地位。
制定英语课堂教学目标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熟悉、掌握教材,学生和课堂,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课本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和重组。确定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制定的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及时分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组讨论,讲评和训练,让学生动起来。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恰当地把握语言材料中的感情意义,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情感,从被动学习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努力形成以学生思维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英语课堂教学。
二、科学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许多由科学衍生出来的新文化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网络世界等不断涌现,时代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因此中学生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包括知识,而且还应包括获取知识的方法。换言之,学校教育应既教知识又教方法,且更重要的是方法,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文秘站:移到“学”上,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注重锻炼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的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挖掘潜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方面。英语教学在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教师可根据有声语言这一特性,采取开放式教学,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或简或繁的发表自己的言论,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沟通。二是充分选用教材中有关方面的素材,三是改革考试方法,建立规范的口试制度,并把平时口头表达能力评分汇入总分,促进学生张口说英语。四是教师要贴近学生,走入学生心灵,与学生实现心理认同。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启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质,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望发达不竭的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教学的科研质量和效率,这是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英语在新课程改革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急迫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素质教育渗透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
四、结束语
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标,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在设计课堂教学导学案时,应从“学生会怎样学”出发,把表演时间留给学生,搞活课堂,以便带动课外,带动英语学习的全过程。
1 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历史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要求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要使历史教学与时展同步,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就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的模式,实现开放性。
“学史使人明智”。“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我在做精品课《战国七雄》的展示时,在教学目标间的开放与融通上作出了成功的尝试。首先,确定了以商鞅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就“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为什么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教师对教材的知识内容大胆地进行了取舍。从教学实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认识主体,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尊重主体,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 、发展能力的机会。尊重主体就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
3 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