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新课改理念 中学英语素质教育 内涵 教学方法 能力
新世纪英语课改核心,就是强调课堂教学中实施英语素质教育,它与应试教育不同,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英语的重要性及英语素质的高低影响已日益凸显。
1. 寓思想道德于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1.1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教材,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及自豪感,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和主要内容。
1.2 积极探索集体主义教育新途径
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点及蕴含德育功能,坚持课堂主渠道引导和课外实践活动锻炼相结合原则,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情感和集体荣誉感。
2. 构建多元化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
2.1开发与探索特色校本英语课程
为增强开放性和灵活性,通过创新驱动和富有个性化的实践,使学生多渠道、多形式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运用,使该特色校本化新模式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和重要途径。
2.2 多元化评价促进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和态度。
3. 积极开发非智力因素的素质教育
3.1鼓励与外界交际的信心和胆量
激发学生用英语与他人交际的欲望,特别是有不畏惧、不怕尴尬或语法出错的勇气。
3.2增强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
对一些英语词汇、语法和语句,可通过恰当的教学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提高记忆诀窍和相应能力。
3.3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对一些语法结构、文字作品和语言,丰富多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活动,可提高其逻辑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3.4养成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感
用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在“严”、“细”、“活”、“动”和“爱”字上下功夫。
4.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素质教育
4.1以学法指导改革教法及定教法
目前传统“一言堂,一锅煮”中学英语教学模式仍未完全被摒弃,存在着师授生受、主体与客体倒置的机械主义倾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即开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2 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方式上,由注入式、管制式、封闭式向启发式、民主式、开放式转变;教育目标上,由“应试型”、“精英型”、“统一型”向“全民型”、“素质型”、“创造型”、“抗挫型”教育价值观转变;教育内容上,由同质化、静态化向多样化、动态化转变。
4.3 从传授知识转向察疑启智创新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英语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从古时“传道、授业、解惑”低层次水准,跨越到“察疑、启智、创新”高层次境界,使学生具有积极探求、勇于开拓的心理取向和精神状态,变解决问题为发现、探索问题过程,从重视正确答案到研究方法创新,从重视结论到获取知识过程转变,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
4.4英语教学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
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应着重开发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如“人机对话”模式可避免“聋哑症”。
5. 打造高素质人才的美育素质教育
5.1 美育融化于英语素质教育之中
英语作品所蕴含博大的自然美、人性美、理想美、社会美、艺术美,易渗透、感染及熏陶,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形成感受美、诠释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2 美育渗透于资源环保教育之中
借鉴外国自然环境美,对学生进行保护、美化环境及节约资源等教育;欣赏、领略外国优秀艺术作品,使学生初步具备欣赏英文作品美能力,最终融会贯通,创造出更具自身特色、更美好的东西。
6. 结束语
英语课改应抓住切入点和突破口,将上述素质组合成完整的素质结构,即:思想政治素质是统帅,是方向;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是灵魂,是必要条件;心理素质是内部依据;美育素质是外表体现,身体素质是前提,是基础,相互紧密联系,统一开展,不可失之偏颇,从而实现英语素质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过程的有效统一。
[1] 刘相菊. 论新课改下的中学英语素质教育[J]. 都市家教, 2012(04).
关键词 浅议 中学生 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人类文明。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时代在飞速发展,文明要继续延伸。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身为人民教师,我们承载着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由此可见,教书育人不应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育人才兴民族强国家富人民的百年壮举。我们深知,育人的途径是立体化、网络化的,但最基本的应是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而三者中学校教育处于中心位置,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培育祖国栋梁的历史重任落在我们的肩上。决定一个人将来是否能担负起强国的重任的首要因素是他的道德水准。所以,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关系到学生未来如何生存,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1 以德育人,靠德育提高学生素质是教育的主题。以德育人,德育是灵魂。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这里的“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开拓意识;“体”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其宗旨是通过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从而实现娱乐身心、培育高尚情操的目的。其中,德是灵魂。因此,德育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核心,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以德育人,需明确教育目的。“一千多年前,西方教育的祖师爷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与中国的老子和孔子不谋而合。在苏格拉底之后,从亚里士多德到西赛罗到昆塔连到卢梭到杜威,教育的最终目标始终没有改变过――就是‘美德’;受教育者要达到‘品德端正’。”中外教育家都把德育教育视为教育的目的,为此,在现实素质教育时必须纠正两种倾向:一种是“重智轻德”。大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最高期望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马加爵的悲剧正是“重智轻德”的产物;另一种是“高分低能”。在教育过程中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忽视了培养他们思维的创新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把素质教育可悲地转为应试教育,而不重视孩子将来的立身行事。“重智轻德”、“高分低能”,势必会使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不会关心他人,更不会关心国家的发展,这违背了“教育要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育人原则。为此,必须加以纠正,树立“德育首位”的理念,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
2 美德为本,用美德塑造中学生灵魂是教育的关键。“美德是一种古老而优良的东西”,“美德具备了纯然无限的价值”,“思想和智慧是高尚的美德”,“从某种意义来讲,美德就是‘在智慧指导下的知识’,就是正确运用的知识,就是真理。没有人故意地选择邪恶,不道德的人是没有真正掌握知识、掌握真理的人。”由此可见,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是人文理念上智慧和财富的统一,是引导学生灵魂行走的路标,是打造中学生美丽人生的源泉。
用美德塑造中学生灵魂,贵在树立一种“教书育人,美德为本”的理念。教师既是美德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美德教育的参与者,育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果的好坏。教书先育人,育人先育魂,育魂先育德。引导学生把握自己灵魂行走的轨迹,打造“美德人生”,这正是教育的灵魂。
用美德塑造中学生灵魂,重在增强中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教育是一个认知、激情、明理、导行的过程,而对中学生永恒的教育主题就是中华美德教育。要以古今中外美德实例为食粮,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辨美丑,学会关心国计民生,学会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并在教育中不断深化,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用美德塑造中学生灵魂,意在给中学生一个塑造自我灵魂的自由。学校、家庭与社会对中学生进行美德教育,说到底,都是对中学生的美德教育创设外部环境,是外因。而要提高中学生的美德水准贵在内因。重在中学生自己注重打造自我灵魂。
3 师德为魂。用师德打造中学生形象是教师的使命。师如父母,不仅表明了教师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也说明了教师对中学生行为和心灵的导向作用。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和美德的象征,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用师德之魂塑造教师自我灵魂。《教师法》有两个“法眼”,一是不断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一是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就是师德。可见,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而美德是师德之魂。教师只有用美的标准打造自己灵魂,才能成为“为人师表”的楷模。而美的师德应该是:师表端正,言谈文明;师心慈善,爱护学生;师风正派,师纪严明;致力教育,默默奉献;勤奋钻研,业务精炼:思想进步,道德高尚。一名教师只有在灵魂深处扎下良好师德之根,使自己美的种子在三尺讲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赢得中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教育思想滞后,教育观念陈旧,是当前制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一大思想障碍。只有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目标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变到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教育部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出了具体的“三个转变”,即要把唯社会价值或唯主体价值观念转变为在满足社会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要把传统的知识价值观转变为含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这就为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具体的、明确的方向。
二、提高教师素养重在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应该说目前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普遍较高,但业务素质并不能替代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义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轻视或忽略基础教育,而是如何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基础人才。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灵魂)。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及文明行为教育等等。可通过相应的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志愿服务、爱国影片欣赏、时事政治论坛等形式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延伸和补充为辅分别在每个学期交叉渗透式实施。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基础)。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主要以第一课堂为主,结合专业开展相应的必修课及选修课,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建大学生艺术社团、兴趣协会等,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身心素质(载体)。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主要以第二课堂为主。除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以外,还可通过组织和举办一系列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及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4.能力素质(核心):
(1)职业技能素质教育,指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能力。包括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实验能、设备调试、运行、维护能力、应用专业知识进行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
(2)社会能力素质教育,指从业所需要的一般基本能力。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观察、判断事物和临场应变能力、自学、自我发展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人共处能力、社会活动公关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上述四种素质是相辅相成、紧密连接的。缺少任何一种素质教育都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素质教育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或某门学科即可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的过程,其教育是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我们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得以实施。
二、素质教育体系的考核机制
综合素质考核机制可采用“激励”与“约束”并行的方式进行考核。
1.建立学生素质教育成绩档案。设计专用活动记录手册,以能力考核和过程考核为主,记录学生参加各种教育和活动的过程、体会和成果。从学生的日常文明素养、专题学术讲座、活动参与情况、课堂表现、技能大赛获奖情况、职业技能证书等多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定性定量考核,并装入学生档案。
2.学生综合素质成绩的评定可采用学分制,设立素质教育学分。把素质教育作为必修科目,分五个学期进行(第六学期学生顶岗实习不在校),每学期2学分,共10学分,作为每一个学生毕业时的必需条件。
3.学生的综合素质成绩与奖学金、评优、优先推荐就业、入党等多方面挂钩。
4.从考核人员构成看,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点评等三层考核机制。
5.素质教育作为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进入课表,确定为每周2课时,得到了时间上的保证。
三、构建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几点建议:
1.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切忌将素质教育内涵模糊化—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教育,以为开设相关的思想政治课即是素质教育。事实上,实施素质教育,要将素质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的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融汇到专业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中去,渗透到各个学科之内。
2.重视实践课程的构建。除素质教育本身要求的内容外,高职素质教育更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重视实践课程的构建,同时切实保证“多证书”制度,使学生不仅完成理论学习,获得实际操作能力,还要至少取得一门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从而顺利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课程开设须具有职业针对性。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思维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以及职业素质教育等。
关键词:物理教学;素质教育;创新
社会向前每一步迈进,离不开科学技术,更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社会向前迈进的基石,教育回馈于社会;回馈于科技。而科技带动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我们怎样奠定这个基石,决定着整个中国前行的步伐,也影响着世界前行的脚步。
一、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
我国提出21世纪的中国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推进利国、利民的重大教育改革举措。从应试教育步入以人为本的、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和造就面向世界的创新人才。素质教育理论的前提,要求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哲学的更高层次上把握人的本质,把“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伦理人”。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己任,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承认每一个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先天条件、情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从另一方面来看造就了各人不同潜能。培养和发现这些潜能是素质教育的前提。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但你得注意他的变化性,个体的差异性。80后、90后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自我的管理能力差,独立精神差。教育工作者应重视这种差异性。物理教学也应注意学生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拿物理实验课来讲,如讲到磁场这一章时,给学生布置自己动手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指南针。结果有学生用缝衣的钢针制作了指南针,制作精美。把问题给学生,让他们动手、动脑。有的教学讨论课,把问题给学生,而且是给一个组,让他们一起来完成同一个课题,培养80后、90后学生互助神,完成社会人的转化。
总之,不论哪个时代教育的核心首先是塑造健全人格的人,素质教育也是如此。之后才是知识的构建。
二、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物理是以研究物为对象,演释物体运动规律的科学,从实验中寻找其规律。物理教学不是讲空理的课,但实际上多数是抽象的理论物理课。课堂上没有实验演示,使物理失去了它原有的特色。物理来自于生活,也是去之于生活,是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我们应还原其实验性的特点。物理教学从实验入手,把尽量多的实验带进课堂,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原有的实验模式,把实验框架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实验,从实验中得到结论,再把这些结论放在一起讨论,最终得到科学性物理结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性思维能力,从中发现个性和创造潜能。但实际情况是不论中学、还是大学,对物理实验课、不够重视,对实验的形式和方法没有新的改进。有些学校物理没有实验课,或数量很少。物理失去了应有的味道。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从何谈起?
在物理教学中,把人的精神看成是教育的灵魂,在教育中以平等、宽容、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以自主意识指导物理教学,在教学上适当进行换位教学,诱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讲到摩擦力时,从课堂演示入手,让学生自己推课桌,从中感受桌子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从中感受静摩擦与动摩擦之间区别,同时我们也以科学的态度,把摩擦力到目前还没有搞清楚的事实,告知学生(两个非常光滑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可能无限大,这两个物体接处面可能互相吸附)。我们对科学的认识还没有完成,问题还很多。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从中让学生学到诚信二字。不论做人还是学习、做事都要讲诚信。
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式教育精神。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开发智力。如讲到变速直线运动时,有些学生对匀加速运动理解得很好,但对匀减速运动理解不透彻,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用特别的方式引入此课,生动活泼。从卓别林电影中最早用到蒙太奇手法讲起,一个人从地面上跃上高墙的过程,实际上是此人从高墙跳下来的逆过程。而匀加速、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看为从地面上墙和从墙上跳下互为逆运动的过程。一个看似平淡的课讲得很出彩。匀变速运动理解透彻了,电影技法也知道了。
物理学涉及范围广泛,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可探讨的问题比比皆是,根据这一特点,把前沿物理介绍给学生,如天体物理中反物质、黑洞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认同和爱好。
三、素质教育的推进
创新潜能是素质教育推进的核心,这种潜能不只是少数尖子生特有,人人具有。加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推进的核心,也是物理教育、其他学科教育的核心,我们的教育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结出丰硕成果。”我们要看到每一个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先天遗传基因、情感等方面的差异,然而正是这种个性差异造就了人的个性潜能。发现和培养这潜能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为此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独特潜能的机会。
素质教育要建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统一的教育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已成为教育综合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我国创新性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各种学科的结合和渗透是科技发展趋势,也是必然结果。从历史上看,所有认知世界的重大发现和加速世界发展的重大发明,皆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和交融的结果。克隆技术不单单是科技的产物,它也是人文产物。为什么这样讲?例如克隆技术有关道德问题,首先得解决它的人文问题,才能谈它的应用。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他不单单是旷世的物理学家,他还是艺术家,他小提琴水平也是一流的。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列奥纳多·达芬奇也是诗人,他在解剖学方面、数学方面、物理学方面都有高深的研究。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这种全才。
我们的时代是全球文化相互渗透、互为影响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更换的步伐加速,行业与行业的竞争烈加快,国与国的竞争更加激烈。从我国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我们必须培养出适应这种国际竞争力,有挑战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