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家庭教育问题

常见家庭教育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见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常见家庭教育问题

常见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1篇

>>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探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简析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析 谈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析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株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策略刍议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也谈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策略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骆元军:《谁在守空房》,《今日中国》,2004年第5期。

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http://jinniuedu. cn/bzr/HTML/6536.shtml。

④《“结婚十年”引发打工族离婚潮起》,三峡传蝶网,2007年1月7日。

⑤任松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症》,《扬子晚报》,2005年8月25日。

常见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2篇

>> 救救白血病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浅析留守儿童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贫困白血病儿童生存报告 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的策略研究 呼市儿童福利院儿童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养老地产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对流动儿童教育和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儿童饮水安全与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障碍的个案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下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问题的研究 优势视角下孤独症儿童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留守儿童教育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实践 “管中窥豹”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新模式 自闭儿童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方建培,陈纯,金润铭.儿童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陈静,顾龙君,等.白血病儿童CBCL行为问卷及艾森克个性问卷结果分析[J].白血病 淋巴瘤,2004(8):220―221.

[6]孙艳玲,李苗,武万水,孙黎明.白血病儿童气质特征的探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11):860―860.

常见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留守儿童;常见;教育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众多年轻的父母成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应酬与人际交往当中,因此,社会中悄然出现了一大批“城市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与真正的“留守儿童”相比,他们生活富裕,家庭状况良好,他们的父母虽然就在身边,但是因为工作太忙或是交际太多,与孩子见面的机会不多,即便学校召开家长会,也是极少能看到他们父母的身影。

形成城市留守儿童的因素比较多元化,例如父母异地打工、父母进修学习、父母挂职下乡、父母异地开公司或被派往异地工作、父母离异、父母工作繁忙;还有一种就是父母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异地购房,把孩子户口迁入异地,这些孩子往往被寄养在亲戚或学校、教师家里,也是一种新的“城市留守儿童”。由于成因的不同,城市留守儿童产生的教育问题也各不相同。但最常见的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心理缺陷明显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就相对的减少。孩子长期不能和他们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在身边的亲自的照顾和关爱,从而影响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信任和依恋,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越来越淡薄。例如:现在许多家长为了方便,中午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近的小饭桌,有的甚至晚上也托管在小饭桌或者老师家中。由于父母不能照顾孩子,沟通较少,就想办法在金钱上满足孩子,渐渐的,孩子有了什么想法也只会埋在心里,不再与父母沟通。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越来越淡漠,相互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不少儿童因为长期不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即使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也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感情上的支持。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错误得不到父母当面开导,随着时间的慢慢累积,天长日久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儿童心理问题。

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种教育资源。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与子女进行互动的父母,更易成为孩子倾诉心声的对象。作为父母在询问孩子的学习状况时,不应只侧重于分数,更多的应关心孩子的起居生活、在学校与同学间的交往情况等等,让他们充分感受亲情的温暖。经常不能陪伴孩子的父母可以选择打电话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多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随时随地掌握孩子成长的动向,及时的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加以解决。

二、隔代教育错位导致价值观念扭曲

城市留守儿童另一个比较突出的教育问题就是隔代教育错位导致的价值观的扭曲。

特殊的国情(独生子女)、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等,都使得祖辈对于隔代的儿孙,采取一些不科学不符合现代家庭教育思想的手段。也许对待自己的子女会严格要求,奖惩有度,但是对孙辈则会过于溺爱。这是由于我们的祖辈生活的年代子女众多、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繁忙,根本无暇抽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子女,退休后没有了繁杂的工作压力,拥有了更多闲暇的时光,因此,他们把年轻时未能倾注的亲子之爱一股脑的倾注于孙辈的身上,而这些孙辈们多为独生子女,又远离父母。所以,在这种家庭中祖辈对孙辈们百般依从、过分溺爱,使孙辈们从小就养成了娇生惯养,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不良品行习惯。

其次,祖辈们和孙辈之间在日常的家庭活动中缺乏有效的情感沟通,使孩子觉得心事无处倾诉。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及所受教育的差异,孙辈与祖辈很少有能谈到一起的话题。孩子们常常会觉得跟祖辈谈自己学习中或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他们听不懂,也得不到共鸣。因此,“代沟”意识使他们把这种需要交流对象的选择为自己的同伴。再加上当今孩子的早熟以及少数传媒的负面引导,部分稍大一点的孩子把异性同学选择为倾诉的对象,甚至发展为“早恋”。这种不正常的情感交流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三、监护管理疏漏导致行为习惯不良

在城市留守儿童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属于非亲属托管。家长为了方便孩子中午吃饭和晚上辅导作业,孩子要么被托管在小饭桌,要么被托管到学校老师的家中。托管人不是孩子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存在顾虑,特别是在孩子做错事时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去教育他们,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教育过于严厉恐怕孩子不接受的同时跟父母反应有偏差,造成孩子父母的不满。又因为孩子的父母回家之后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和身体,所以,他们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安全及学习成绩怎样,却忽略了其他方面,尤其是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例如本来作为家中成员应当承担的一些必要的家务,肯定不会让被托管的孩子去做;再比如良好的生活、学校习惯都会被疏忽。由于监管人员的顾虑和疏漏,孩子的自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学习生活中的自觉性及必要的家庭责任意识都会比其他孩子差,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

总之,城市留守儿童作为新兴的一个社会群体,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产物,而其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下最主要的任务,想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仅仅靠学校单方面是不够的。家、校、社会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构筑起以学校为中心的、关爱“城市留守儿童”的大环境,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帮助城市留守儿童树立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祖国的蓝天下!

参考文献:

[1]谭中长等著.留守儿童教育模式与经验[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10)

[2]范明刚.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9)

[3]邢红林.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4)

[4]王东宇.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

常见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4篇

调研对象: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教师、临时监护人。(本文对于留守儿童的界定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6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调研内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性格、行为表现、品德等方面以及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的经济、文化、管理等情况。

一、概述

1.选题背景及意义

2008 年,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就有1个留守儿童。农村儿童“留守”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提高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等,但从总体上看,其消极影响更为突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虽然党和政府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效果并不明显,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仍然严峻。学术界的研究报告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化以及日常安全教育等问题。但仅仅是“就事论事”,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仅仅涉及了部分社会群体,而对于大学生这一庞大的具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群体却鲜少涉及。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支教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大学生支教这一角度分析其对缓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的意义。

2.国内研究现状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与之相伴的是农村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持续增加,他们所凸显的问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显性问题,开始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 2005年5月,全国妇联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援助研讨会”。随后,国内相关学者和专家对其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

3.本文创新之处

⑴研究方法。①采用了比较研究法,横向比较了同一村落但教育水平不同的两所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同时采用瑞文智力量表来反映留守儿童在不同的教育水平下,其智力水平的差异。②采用了自然观察法,暑期我们在当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的观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以及生活情况。

⑵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分析,在调查数据的统计方面用统计学的一些方法,用EXCEL和SPSS来处理数据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1.留守儿童智力水平的数据分析

在研究中,我们选取了A、B两所学校一年级与三年级共93个留守儿童作为被试。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我们假设两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差异对孩子的智力水平有影响。随后我们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A、 B两个小学一年级瑞文测验的智力结果:

从智商及标准分来看,其P值均大于0.05,表明两所学校一年级孩子的智力水平是不存在差异的。也就是说A、B两所学校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同时由于本地区经济水平的限制,我们在家访时了解到这两所学校的孩子基本无任何学前教育。我们可以认为这两所学校一年级新生的智力水平在同一个水平上。

A、 B两个学校三年级的学生的智力分析情况:

从标准分以及智商的P

综上表格分析,同时排除了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在教育的低级阶段(一年级),两所学校留守儿童的智力水平是不存在差异的;然而随着学校教育达到一个相对高一点的层次后,两所学校的留守儿童的智力却出现了差异,我们可以说学校的教育水平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有影响的。

为了进一步分析同等教育水平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智力是否存在差异。为此,我们选取了A学校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三个年级共85个被试,其中55个留守儿童和30个非留守儿童,并对他们的瑞文智力结果进行了分析。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智力的差异性分析情况:

表中显示P

2.留守儿童成长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⑴学习成绩的平庸性。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成绩属于中等偏差。一些孩子一方面由于长时间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而导致上课效率低下、学业成绩下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不足,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与他们交流过程中得知,他们更愿意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出外打工,这种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状态致使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不佳。

⑵人格发展亚健康性。由于缺乏正常而必须的家庭教养,致使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不良,心理问题突出。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留守儿童非常难管,作业不交、上课不听,特别喜欢和老师对着干,逆反心理极强;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则非常自卑,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

⑶思想道德素养的偏差性。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偏差性极大,并在道德行为方面的表现出现异常。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起码的自我道德约束,未能建立起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也未意识到其对社会应负的责任。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发展偏低,甚至有极少部分留守儿童还有违法行为。

⑷ 安全教育缺乏保障性。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均比较差,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意识淡薄。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孩子身体擦伤,但是既不上药水也不找老师,而且吃饭的时候往往不会洗手,直接拿起馒头就吃。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人权意识淡薄,受到人身伤害时往往不知道去维护。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失衡的原因分析

现代的教育包括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通过暑期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本文主要分析在教育体系中占重要本分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影响。

1.家庭教育

7-12岁属于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是需要成年人进行抚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社会规范,并通过父母的期望开始认识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从父母的期望中形成自我。双亲抚育是人类社会找到的一个最有效的抚育方式。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缺位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使得家庭教育处于缺位的状态,这种变化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⑴隔代教育难以胜任。孩子的父母或父/母外出后,大都由爷爷奶奶或者是母亲来承担基本的家庭教育功能,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都处于小学以下,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监督都缺乏科学而有效的手段。一方面由于血脉存在着天然的关系,大部分祖辈对孙子是过分溺爱的,不加管束,听之任之;有的甚至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在监护和施教中注重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管束。另一方面由于祖辈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部分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基本属于文盲或者是半文盲,不能帮助儿童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不能辅导他们的功课,也不能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有效地监督。然而在孩子的智力发展关键期,孩子的监护者却没有文化,将会严重影响到孩子智力的发育。我们在家访时了解到,有的老人确实想在学习上帮助孩子,但是苦于自己文化低,无法在文化层面给予帮助,于是就采取体罚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提升孩子成绩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孩子的心理受到严重创伤进而产生敌视态度或报复心理。现实表明,隔代教育的弊端很多,难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以及学习习惯,更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⑵家长畸形教育观念。根据我们暑期的走访调查,大部分村民还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希望孩子将来可以考上大学,但是也有部分村民对孩子的期望值较低,尤其是有的父母会把他们在外的一些感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并且向孩子灌输“读书无用论”。对比目前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的社会现实,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却可以从事着一些无需知识也可以挣很多钱的行业,进而使得孩子坚信读书与否都一样,久而久之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及家长的消极教育观潜移默化的助长了孩子的厌学情绪以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另外一些家长觉得自己常年在外打工,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因而常通过金钱来弥补父爱、母爱;但是由于孩子尚处于成长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他们不懂得金钱的意义不止于满足口腹之欲,经常买零食玩具或者是上网,赌博。暑期调查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不吃中午饭却拿出来一大堆的零食吃;而且一旦没有零食,就会偷偷跑出学校买,养成了盲目追求享受的不良习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无时不在影响孩子,这些畸形的教育观必然会导致孩子形成畸形的价值观和畸形的心态,不利于孩子生理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家庭之外最主要的社会化群体。学校的角色在于将儿童统一起来接受国家的正规教育,这些教育显然是单个家庭不能胜任的。社会的发展是将学校教育逐渐从家庭教育中脱离出来,学校有一套预定儿童行为的规则体系,儿童将在学校学习遵守这一切。随着儿童在学校时间的不断延长,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教育本身的发展,都使得人们对于学校有强烈的依赖性。。因此父母外出后,儿童在学校内能否得到有力的监护与教育就变得更加重要。但是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众多问题,并未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地区小学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乡镇府,由于资金有限而且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往往只关注那些有影响力的示范学校,导致农村学校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使得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资源投入方面进退两难的境地。我们在与校长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该校老师和校长在县示范校听课的时候,发现学校大都配备多媒体设施,可以结合图片给孩子生动的讲课,但是由于资金状况,校长无力购买。而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体育器材的缺乏,当地老师根本无法开展体育课,导致当地学校的体育课只能流于形式,孩子们几乎无法学到基本的体育知识。

⑵教师监管陷入尴尬境地。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仅仅依靠学生的课堂表现,还需要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更无法向家长及时反映孩子在学校的问题。老师的威信必须靠家长的帮助才能维持,没有家长的支持,老师对于一些难以管教的孩子几乎就没有办法。我们了解到学校虽然会召开家长会,但由于家长外出打工以及监护人不重视的原因,每次参加家长会的人数情况非常糟糕,因此造成了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的空缺。

常见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5篇

一、目前农村小学校园常见的安全问题

1.学校设定位置偏远或不合理。在农村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农村的学校的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即便是现在每天早起然后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无形中就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由于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如城市那样细腻,很多家长并不会每曰陪伴学生上学,使学生在往来家与学校的过程中完全处于脱离保护的状态。小学生天性爰玩,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稍有不慎可能会将自己置身于危险当中。另一方面,部分农村依旧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也正是因此,农村始终是人口贩卖现象出现的高发区域,小学生独行在在上学回家的路途中遇害风险较大。

2.校园基础设施简陋。部分农村小学建设质量残次,甚至连最基本的安全教学环境都无法保障,校园的防护栏、大门、以及校内娱乐设备老化,不仅不能很好的抵御危险因素,甚至成为危及学生安全的危险因素,譬如电门漏电电死学生事件、建筑坍塌砸伤学生事件、不法份子或精神错乱者任意进出校园砍伤学生事件、学生翻墙瓦砖破碎坠伤事件、单杠锻炼戳伤学生事件等,这些现象的发生都可归纳为校园基础防护措施差所导致的。

3.安全防范意识缺乏,对待安全教育不够重视。不得不承认我国教育机构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相较于其它国家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多数教育机构对安全防范意识不够重视,仅有的安全教育也开始向形式化靠拢,校方更多的把时间局限在了文化课的教育上,不愿意花费时间搞安全教育。

二、造成农村小学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

1.家庭教育薄弱。由于农村整体生活水准不如城市,学生父母也普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也无法给孩子传递正确的安全知识。即便存在家庭教育,也只是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教育孩子。而且这些所谓的生活经验是否科学都无从保证,甚至误导孩子。而更多的家长完全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

在养家和挣钱,常年早出晚归,放任孩子自由,对孩子的危险行为从来不去约束,甚至有很多农村家庭支持这种“散养教育”,认为这能帮助孩子苗壮成长,避免孩子像城里孩子一样弱不禁风。这种教育观念在当下农村极为盛行。

2.缺乏社会关注。我国国土面积大,其中农民数量远高于城市居民,尽管通过媒体可以发现社会在不间断的关注着农村,但这种关注的输出与农村所受到的关注完全不成正比。这表明了社会对农村的关注度依然不足。农村自身经济条件差,有些区域的农民连生存都难以受到保障,如何谈及学生教育?

三、提高农村小学校园安全教育的方法

1.呼吁政府与社会的关注。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初升的朝阳,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对推动国家发展有着同样的重要价值,并且相对于发展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城市中的小学生,农农小学生更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关注与扶持。为了尽快落实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农村教育机构应当增强号召力,化被动为主动的去呼吁相关政府重视,同时向社会呼吁农村小学校园关于教育安全的现状,力求政府和社会在人力与财力上都给予支持。

2.重视并落实安全教育。首先从校方自身提高安全教育,在校园经济能力范围内进行一定的取舍,将精力、时间、等都分配出来一部分进行安全教育的完善与落实。可以通过互联网去学习借鉴国内外一些好的安全教育方案,然后有组织的落实下去,从基本安全知识的普及到实践演练,让学生面对安全威胁时能够以正确机智的方式保护自己。同时校园也要对现有的一些不规范状况进行整治,时刻保障逃生通道的通常与救灾设备功能的正确发挥,时刻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强安全隐患监督力度。对于校内安全情况要加强监督,当学生出现危险行为时,要给予制止与教育。陈旧设备要作为重点检查对象,绝不让校园内部存在安全隐患。要实现这些,完善且有力度的监督工作是必不可缺的。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宣传家庭安全教育理念。学生家长也应参与到安全教育当中,支持学校并督促学生接受安全教育。为此校方应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宣传家庭安全教育工作,同时加大沟通与随访的频率,时刻掌握学生校内外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