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互联网下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色
1.1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使工作更加便捷 网络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医院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中可以体现,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书籍搜索,在网络状态下进行书籍的选择,通过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将自己所借书籍归还。图书馆管理人员通过互联网的运用,对图书借阅信息进行了解,不仅方便了图书的管理,同时也免去了人们在进行书籍查找时的毫无头绪。尤其是医院图书馆,医生患者在进行医疗资料查找的过程中,如果找不到自己所需图书,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联网模式,进入其他图书馆进行资料查找[1]。
1.2使医院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更加个性 人们在进行图书阅读的过程中,对于图书馆服务的评价、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是否满意,是评价图书馆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因此,医院图书馆在进行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要以读者为主,针对读者对图书馆中存在的意见进行解决。医院图书馆在互联网下进行模式的创新,给原本的服务模式增添了个性化的色彩。医院图书馆的管理员在进行图书管理的过程中,要将图书馆内图书与医院的医疗内容相结合,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2现阶段医院图书馆中存在的不足
2.1医院图书馆中书籍的储存量小 图书馆中的图书储存量过小,这是图书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医院图书馆中,医院的资金投入主要应用于医疗设备的更新,往往在图书馆方面不慎重视。医院图书馆书籍储存量小,不利于医生对医疗资料的查阅,同样还容易导致医院信息更新不及时,对医疗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2]。
2.2医院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源没有进行有利的开发和利用 由于医院图书馆中的管理人员有限,大部分人力资源都投入在医疗服务中,导致图书馆中对书籍进行开发利用的人员不足,因此对图书内容的开发不深入,致使医院图书馆中的很多图书资源闲置,没有被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2.3医院图书馆的信息管理不规范 医院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其主要的发展需求是不断满足自身的需要,在未来长远的发展中,却没有一定的规划。医院图书馆中书籍搜索系统不能统一、书籍生产厂家不一致、医院图书馆中进行书籍搜索的软件使用不一致、以及医院图书馆中数据信息结构的不一致,导致了医院之间不同的信息管理体系。在现在医学系统比较发达的社会,医院因为医院图书馆的信息管理不规范,会造成医疗信息交流不畅通、与医院其他部门之间不能进行有效协调、以及医院之间的图书储备不能进行有效分享等问题。
2.4医院内的信息安全不能进行保证 医院是进行治病救人的场所,因此医院的医疗相关信息对患者的疾病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保证医院图书馆对医院医疗信息的安全、准确无误是目前互联网下医院图书馆模式创新的主要研究问题。
3互联网下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方法研究
对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进行创新,要以服务和创新作为发展医院图书馆的基本目标,满足医疗服务人员、以及患者的信息需求,进行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医院图书馆要将医疗人员对信息的要求深入理解,及时进行更新,将医院的信息进行整理,提高医院图书馆的信息储备量,将医院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进行创新。
3.1在互联网下进行医院图书馆书籍储备量的增加
3.1.1全面开发图书馆中书籍资源 现阶段医院图书馆在互联网下的不断发展是面对更加广阔的医疗市场,医院方面针对医院图书馆中存在的重视收藏,轻视书籍资源的开发现象应当进行合理解决。将图书馆中没有进行有效利用的图书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丰富医院信息资源,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医院图书馆的书籍储备量提高,方便医生进行资料的查找,为医院图书馆中的图书收集提供更加广阔的信息渠道,是日后医院图书馆进行服务模式创新必然的发展条件[3]。
3.1.2实施医院信息资源共享 过去医院之间的信息是不能进行共享的,各个医院的信息资源只是被自己开发利用,要实现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就要将传统的信息模式打破,在医院之间建立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渠道,实现医院中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3.2医院方面对医院图书馆的信息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革 传统的医院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在医院信息管理方面对医院的服务水平与医院医院医疗效果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医院在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方面,建立相关的信息分享体系,将医院之间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分享,促进医院信息的发展。因此,医院对医院图书馆信息制度房间进行有效改革,是对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有效保障,同时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发展。
3.3建立合理的信息保障体系,保证患者医疗信息的安全性 传统医院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在对医疗信息安全的保障并没有特别完善。因此,医院必须要在进行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具备科学性、以及安全性的患者医疗信息保障体系,对患者的相关医疗信息进行保护,从而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对医院的信誉度进行保障。
4结论
由此可知,在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中,其中服务与创新是进行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是医院图书馆存在的主要核心。对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是发展医院综合水平的必然趋势,满足医院医疗人员对信息的要求,发扬医院图书馆在医疗体系当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系统概述
病案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的主要目的是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主要内容包括病历首页、病程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患者病案信息的处理既从该系统开始也从它结束。其中医嘱管理主要涉及长期与临时两部分医嘱的管理,主要对医嘱的下达、执行情况及人员情况等进行记录;大病历主要对患者的各种相关病史信息进行记录,主要涉及患者的体格检查、专业及辅检查等;病程管理可理解成医疗日志,按照类型来看,可分成病程记录、术前小结及普通病程记录等;图像处理主要对病案中的各种相关图像信息进行保存及处理。以上任务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病例首页中的大量信息可被病程管理及图像处理等使用;(2)存在于病程管理、大病历管理中的很多信息与另外一方进行资源共享[3];(3)医嘱管理和大病历管理中有关患者诊断、住院等方面的信息将会被病例首页出院共享。病案管理系统业务之间存在的关系如图1。为实现对病案信息进行快速的查找与浏览的目的,系统还需对查询、统计等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才能不断满足用户对病案信息进行查询、分析、统计等各项要求[4]。此外,还需对系统安全性进行重点考虑,应将以下几项工作做好:(1)非系统用户不能进入系统;(2)每项功能均接受严格的操作授权管理,用户只能按照系统授权在自己权限范围内展开工作;(3)每项工作完成后,进行确认操作,并对操作者的信息进行记录。
2病案管理系统设计
2.1系统功能结构
用户在进入到病案管理系统中会将系统登录模块作为钥匙,只有登录成功才能进入到系统之中,在用户管理模块中,对系统用户进行设置和管理,主要涉及登录系统名称、密码等操作权限。在病历首页模块中,主要包括住院病历首页———住院病历及入院部分———住院部分,是进行所有住院病历首页工作处理的场所。大病历模块也可细分,主要包括患者辅助检查、诊断结果等相关部分。病程管理主要负责对患者住院期间的诊疗过程进行记录,相当于诊疗日志,这一模块也可进行细分,涉及到普通病程记录、术前小结等子模块[5]。综合查询模块主要包括按情况查询与工作进度查询两部分,统计分析模块主要针对各种指定性的条件进行分析等,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2.2系统逻辑结构
从逻辑结构上来看系统采用分布式的结构思想,系统主要由客户端、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等部分组成。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由客户端作为接口,另外还涉及到用户交互控件和数据显示控件等,主要的功能在于两个不同的方面,其一是接收客户信息,并将数据传递给服务器,其二是对反馈给用户的信息进行显示,系统功能结构会将人机交互界面分成业务处理人机交互界面、统计分析人机交互界面等。从整体上来看,应用程序服务器是系统各种事物处理的综合,主要任务在于针对由客户端传递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对数据库图标进行修改、增加等操作,将用户要求的事物完成。数据库服务器会针对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管理,主要包括临时、运行及历史3种数据库,其中临时数据库主要负责对住院患者病案进行存放,运行数据库主要负责对已出院患者病案进行存放,历史数据库主要负责对从运行数据库中移出病案进行存储。
3系统实现
病案系统客户端主要采用Delphi作为主要的开发工具,对各种事物进行处理,并实现人机交互图形界面等相关程序。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用Sockt进行连接,将MicrosoftSQLServ-er2000和ADO组件相结合,建立了对数据库的查询功能和适应性,使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利用得到实现。利用云计算为病案管理的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柔性调节数据的吞吐能力与网络资源分配,有效提高目前有限资源的利用率[6]。通过对转换后得到的关系模式分析,结合系统功能及所选择的开发工具和数据库系统特点,遵循减少数据冗余和重复,对数据库进行设计,使数据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利用操作技术和结果设计相结合的办法,在数据库设计时注意保护数据功能,使其更具有安全性和完整性。为使输出的报表满足病案规范要求,将Word和Delphi相结合,利用这种方式完成功能模块的实现,包括病案管理模块、病案借阅功能、统计管理里模块、查询分析模块、报表统计模块、基础设置模块的实现,以及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等存储功能的实现。其中为对大病历中有关专科检查、患者体格检查等业务处理的更加快捷,在系统中对专家系统方法进行了应用。系统在运行过程应用服务器的负载可保证均衡的运行,一旦应用程序服务器有故障出现,这时客户端就可在最短时间内将其转移到另外一台运行中的应用服务器上。
4讨论
关键词:贵州省 科研仪器 共享 平台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066-03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等文件颁布实施,从国家到地方都已陆续建立起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很多研究认为,科技计划、项目、科研设备等资源在不同部门重复购置、过度配置、低效使用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科技能力、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和发展[1]。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大型科研设备资源,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服务体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十分必要[2]。在2014年年初贵州省根据该省实际情况重新规划后建立了“贵州省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大仪平台”)。
1 贵州省科研仪器管理的现状
贵州省于2006年启动建立“贵州省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然而,由于运行保障机制缺失,相关制度不健全,缺少激励、评价、考核长效机制,平台功效未能充分发挥。因该省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建设水平比较落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进一步整合该省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建立健全全省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机制和共享服务体系,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该省跨越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2014年年初开始,对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质检商检系统、大型企业等多家仪器设备资源拥有量较大的单位进行大型科学仪器资源的调查,在深入调研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本着统筹资源整合与资源建设的要求,统一规划,整体设计,先后成立了贵州省大型科研仪器共享管理办公室(简称“大仪办”),制定了《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案》,平台至2016年7月先后完成3次全面改版升级。同时,2014年和2015年进行了两次科研仪器共享服务机构奖励,分别是22家入网机构共计230万元和63家入网机构480万元,从而提升了仪器拥有单位的共享积极性和工作人员对共享工作的积极配合,使该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工作具备了一定综合实力。
“大仪平台”建成运行以来,共计195家单位加入(见图1),科研仪器达到2 551台(见图2),其中20万以上的有1 998台,仪器原值达到16.6亿多元,入网率达到93.3%,平台访问量达260万多次,形成了覆盖生物医药、食品安全、交通勘察、材料工程、机械电子、农产品、能源、矿产、环保、医疗器械等众多行业和领域的检测平台。
2 平台运行存在的问题
2.1 “大仪平台”网站建设问题
补贴申请、服务评价、实时监测统计等功能不够完善,未能及时复查更新仪器数据信息,规范仪器数据不够标准。仪器申请入网、检测机构入网等的网上受理功能和流程,需要进一步根据该省仪器拥有单位自身实际情况提升平台操作能力,实现快捷方便的在线服务。
2.2 组织保障机制缺失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涉及科技、财政、教育等部门,缺少专门的领导机构和服务管理团队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该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仪器拥有单位共享仪器资源的热情,检测单位使用共享平台的效果,均有赖于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未能健全,科学仪器购置评议、双向补贴、以奖代补等相关措施不够完善健全,从而不能充分整合利用该省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建立高效的共享服务机制。
2.3 仪器拥有单位共享困难
高校、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自身单位性质决定了对外共享的难度,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有偿共享中无法收取成本费用及费用如何使用等问题比较突出,造成仪器拥有单位对共享工作的抵触心理,对于工作造成额外负担,从而缺乏积极性。同时,仪器拥有单位在提升自身硬件设施等方面,对大型科研仪器不断购置,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闲置。研究者普遍认为共享效率低下是导致过度购置大型科研仪器的主要原因[3]。
2.4 缺乏有效的知名度
“大仪平台”的建立在整个互联网中如沧海一粟,众多贵州省企业及个人对“大仪平台”缺乏认知,更缺乏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同时,“大仪平台”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求的对象无法像国内很多大型网络交易平台那么广泛,造成宣传推广的难度加大。
2.5 缺乏仪器设备使用和报告分析的培训
部分仪器技术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业务培训,很难真正地对仪器进行保养和维护,使得仪器的基本功能得不到合理运用。大多数技术人员仅在仪器安装时接受过仪器工程师相关的基础培训,而且仅局限于常规的实验研究[4]。在对科研能力要求更高的今天,仪器技术人员多数都停留在对仪器使用层面,对自己所做出的分析报告的结果缺乏清楚的认识,只“知前不知后”,对后续的科研工作缺乏有利保障。
3 对如何完善省级平台建设和共享机制的思考
3.1 升级完善改进“大仪平台”
建立一体化、集成式的仪器平台信息服务系统,强化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主题,搭建仪器供求双方之间的“桥梁”。在完善省级网络管理平台的同时,仪器管理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在线服务平台,并纳入省级网络管理平台进行有机整合,打破管理单位界线,形成跨部门、跨领域、多层次的专业化网络服务体系,实现与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的对接。
3.2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由科技、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成立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工作,制定引导、鼓励企业参与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公共平台共建共享的政策措施,组织协调仪器资源拥有单位、专业服务机构面向社会提供服务。设立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专项资金,保障服务体系有效运行。建立落实双向补贴激励机制,依据仪器设备共享使用实际发生费用,按比例对服务双方进行补贴;根据共享服务考核评估结果,奖励优秀服务机构和个人。
3.3 健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政策支持体系
应该通过建章立制,加强对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和保养[5]。制定落实《贵州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贵州省新购大型科研仪器联合评议实施办法》《贵州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评估办法》等政策文件,督促各仪器管理单位建立符合自身共享工作的收费标准和使用标准。对大型科学仪器的范围、建设、管理、共享服务以及考评激励做出明确规定,调动和激励大型科学仪器管理单位、仪器机组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科学的考评体系,使管理部门对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现状有全面了解[6]。
3.4 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扩大共享服务范围
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加强平台的宣传,扩大平台知晓面和共享服务范围,使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真正成为该省广大中小企业和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有效手段和技术支撑平台。
3.5 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技术队伍是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组织体制中的决定性因素,决定了开放共享工作的水平[7]。随着国内外分析仪器、分析理论和方法的迅速发展,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角色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的“数据提供者”向“问题解决者”转变,由被动角色逐步发展到主动角色[8]。对仪器技术人员的培训,在针对仪器的使用的同时,更应该对其所出的分析结果进行培训,从而对科研项目研究的“前后”都有个系统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4 结语
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共享与管理,不仅关系着国家资源是否合理利用,还关系到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发展。同时,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仍然需要在不断探索、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完善自身切实可行的共享机制,才能有效提高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对社会的服务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孔德洋.中国科技资源共享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8(6):51-56.
[2] 陈静,唐锋昌.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与管理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5):145-146.
[3] 阮慧,李五一.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的实践和探索[J].实验技术管理,2010,27(9):6-8.
[4] 张艳玲,冯信平,徐志.提高科研院所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287-289.
[5] 张燕.提升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水平和利用率的思考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5):21-23.
[6] 胡晓萍,钟叶龙,徐军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办法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215-217.
关健词:医疗保险;监督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1
公平是社保的本质属性,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在基本医疗保障领域,管理分割、资源分散而导致医保不公的矛盾日益凸显。网络正以新技术日新月异般的态势和速度,迈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水平,更重要的是网络便于监督,及时了解把握医疗保险报销中,有利于改进工作,修正错误。从而实现更科学管理。整合医保制度,意味着要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融合、行政管理统一和经办服务一体化。实践表明,改革最直接的受益人群是参保人员。在一个医保制度下,只要缴够保费就能受益,体现了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从医疗服务上看,统一的药品目录和定点医疗机构,可在同样的范围内选择就医、用药。从社保服务享受上看,均等化渐成气候,即时结算成为必需。
一、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2009年,五师全民医疗体系基本建立,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看病就医的安全保障网初具规模,赢得了参保人员的支持。在医改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医改取得的成效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五师居民医疗参保人群达4.2万人,由11个团场经办机构和3个社区来管理,人员相对分散,基金支撑能力相对较弱。五师居民医疗保险征缴时要上报统一的表式,各经办机构将缴费人员的基本信息电子版报师社保中心,各经办机构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经办人员仅会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凡是转到统筹区外的就医人员必须回缴费机构报销。单机运行,依靠经办人员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对结算过程的熟悉程度、对三个目录的准确划分为标准,进行结算,有的经办人员连“三个目录”都弄不清楚,导致报销时常出现由于人为原因理解错误、报销错误,造成统筹基金支付错误。
2009-2011年,五师居民医疗参保缴费数据没有及时进网,各经办机构各自为政,居民医疗结算为手工结算,说的和做的不一致,导致参保人员报销方法在五师这个统筹区内都没有得到一样的政策,由于医保部人手紧缺,忙于应付手头工作,居民医疗统筹基金支付出现无人监管的局面。这种传统的单机操作结算手段,已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基本医保管理分割、资源分散、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十分突出,这种“碎片化”的制度,对广大参保人则意味着公平的缺失,医保经办能力建设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改变报销、监督方式、手段和技术已成为必要。
二、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实施条件
1.信息化建设的作用。随着医疗消费水平及医保支付待遇的不断提高,参保居民住院人数、人均住院费用和总住院费用逐年攀升,统筹基金支出也相应增加。针对五师居民医疗保险系统存在着信息不畅通、信息链脱节、报销政策执行不统一、人员素质高低不平、监督手段置后等问题,实现信息化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1.1可以有效改善信息不畅的环境。信息化建设是改善医疗保险“碎片化”管理模式的最佳手段,通过信息系统的支持,经办人员不仅可以方便地对和数据进行检索、查询,而且不必担心,工作人员由于疏忽,造成没有参保的人员享受到居民医疗报销,数据质量提高,重复参保在同一统筹区得到控制,提高工作效率。
1.2可实现对参保人员的全程监控。信息化建设是规范参保行为、规范报销行为、规范监督行为,提高监督质量和费用控制的可靠工具。通过信息系统,能够建立起统一的工作流程,为制定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监督的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只有在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与定点医院结算业务系统的网络实时连接,做到参保人员信息准确、报销及时,医保经办机构才能实时得到业务数据和信息,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医疗服务实时监控,将事后监管的模式转变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实现对业务开展情况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或可疑点,为开展现场监督检查提供帮助,充分发挥非现场监督的作用,实现远程网络监控。
1.3完善医保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医疗费合理性评估。当前,五师医保要提高经办管理服务水平,必须加快建立具有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等复合功能的医保信息系统,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对接。每年向各定点医疗机构下达医疗费合理的总量指标,将住院人均费用、人均住院天数、药占比、转诊转院率等检测指标与年终考核挂钩,确保基金收支平衡,发现问题及时预警,采取对费用异常医院及时通报、个别约谈的方式,提高医院医疗费用总额控制意识,切实降低医疗费不合理支出。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减少基金不当支出。
2.加强对经办人员和结算人员计算机应用操作的培训。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是医疗保险联网结算应用的关键。住院信息的录入人员、结算人员、社保经办机构医保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不定期学习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知识,加强日常的实际应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操作技能,尽快培养出熟练使用当前软件的人员。一是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监督检查操作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广大监督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二是要创造条件,逐步调整队伍结构,进一步培养、充实复合型人才(既要会计算机操作,又要懂医保“三个目录”的结算人员)。三是针对现有结算出来的医疗费用,积极做好报销数据台账的录入工作,做到当天发生、当天录入,按月上报,及时分析,为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保证。
3.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在推进居民医疗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大信息资源共享力度。
从2012年3月居保联网结算上线以来,五师参保人员信息需及时入库,彻底改变单机作业方式,实现报销、监督手段信息化,使得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执行同一政策成为可能。如: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重点已经从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在充分考虑医保基金和财政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医保基金筹资和保障水平。为稳步提高五师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切实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目前,逐步规范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方面,农五师于2013年1月提高报销比例和最高限额。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9万元,提高居民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统筹金报销比例。调整后一级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为90%;二级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为80%;三级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为70%。;以上调整方案由网络部在系统终端直接调整医疗保险待遇参数。由于联网结算上线,从而实现在同一统筹区内,同一政策,同一时间执行,改变单机作业方式的局限性和人为理解的错误作法,为参保人员公平享受待遇提供了物质保障。
五师居民医疗保险系统的权限下发工作还未全面展开,只是在2013年8月以后2个团场下放了查询、增人权限,使得这2个团场的社保经办人员可随时查询人员参保状态,其他经办机构医疗保险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各经办机构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链,造成现有网络资源浪费。因此,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整合信息资源,将权限下放,加大基层社保经办机构医疗保险信息共享程度,做到居民医疗增员信息及时,调动、恢复信息查询方便,便于各个经办机构人员准确掌握本团参保信息,便于管理,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
三、结语
水流千遭归大海,整合医保,同一政策同一时间执行,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保障深层次公平的这一步。结合本地实际,希望通过居民医疗信息化建设做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方便参保居民就医,保障居民权益,合理有效使用基金,减少不合理支出,确保基金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普遍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医院的工作方式,加强医疗信息的整合能力,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在应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从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内涵及特点入手,分析当前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现状,最后针对医院信息管理现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对以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现状;优化策略
前言
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各行业、各领域都在不断加大自身信息化建设,以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及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医疗服务行业[1]。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影响下,各级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也进入一个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新时期[2]。在日趋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环境中,医院领域中的信息资源管理也随之出现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健康稳步发展,应受到各级医院及相关研究人员重视与广泛关注,并具体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级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有效及普遍应用。
1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1.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内涵
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来说,医院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是对各级医院中病案、文献、设备、人员及各种媒介形式的电子信息资源、印刷制品、文字等方面的管理,局限于对信息资源本身的管理[2];从广义上来说,医院信息资源是医院全部信息活动因素的总称,包括与信息资源相关的技术、设备及资金等方面的管理。
1.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特点
医院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以下3个方面:①各种文献、资料、书刊等信息资源;②各级政府及相关卫生部门的信息资源;③相关研究人员经有目的、有组织调查后获得的卫生信息资源。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医院信息资源管理具有数字化、多元化、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等特点[3]。
1.2.1信息资源管理的数字化
在传统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一般情况下,相关资源管理操作人员采用人工文字记录方式对医院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存储并管理,对人力、物力耗费较大,资源存储量小,很容易受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且存在较大误差。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简化信息资源记录与存储过程,信息资源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具有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完整性强等特点,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信息,可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经信息网络远距离传送,很少出现丢失现象[4]。相关操作人员可分析并处理医院信息资源,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2.2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未得到充分应用时,医院信息资源只经文字、语言等实现存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下,医院信息资源的存储形式从单纯的语言、文字到图像、文本、软件、音频、视频、数据库等均可进行有效存储,应用于各行业、各领域,且向多元化存储方向发展[5]。
1.2.3信息资源管理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传统信息资源存储载体为纸张、磁盘、磁带等,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其存在形式以网络为载体,展示虚拟化的姿势形态,广大用户得到的是丰富的网络信息,体现医院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和社会性。
2当前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
由于医院内住院患者流动性大,其检查报告、影像资料、处方、消费等信息随之大量产生,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很难将这些住院患者的档案信息进行快速且有效整理[6]。为保证医护人员及时准确查询相关新设备、新知识等信息资源,并将其有效应用到临床具体工作中,则需要构建有效信息传递渠道及方式,将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及存储等功能进行集成,以利于医护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有效应用,将其从传统的繁琐信息资源管理中解脱出来,更多地投入个人精力到具体临床工作中。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当前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①与各级医院的属性相比较,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尚不完善,且在数字化医院工作管理中所应用的医疗、设备、行政等功能实现上也存在很大欠缺;②信息资源共享上也存在一些漏洞,由于受限于多种因素尚无法实现,医院信息资源共享在可控范围内尚未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流通,且信息反馈内容并没有得到有效处理;③医院各部门工作差异性较大,造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框架存在一定分歧,医院信息资源从收集、加工、处理到存储各环节都有一个标准,但这些标准并不统一,并不能满足医院对信息资源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的要求;④在医院信息资源电子化管理中,大多数医院的病案信息统计、交流及病房管理经验均处于半封闭状态,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并未充分发挥其价值;⑤由于医院内相关信息操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有效发挥作用。
3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已渗入各行业、各领域,当然也涉及到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来院就诊及住院患者的病案信息、医院各种设备及药物信息、医院管理中档案及外部网络信息等多个方面[7,8],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医院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改革医院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为保证计算机网络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策略。
3.1病案信息
医院病案信息管理,应满足广大医护人员具体临床工作的要求,从以下三方面进行:①借助计算机网络规范医护人员的具体工作流程,并保证病案信息录入的标准性和规范性;②借助病案信息管理功能记录就诊患者的相关信息,并保证在医院信息管理中有记录可查、有证据可依;③根据临床具体工作使用需求,设定信息资源管理反馈系统,及时调整并反馈信息资源管理结构及模式。医院数据库及数据库技术的建设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医院信息的利用率,并为医院提供盈利及技术支持[9]。
3.2历史信息医院历史信息,作为医院各个发展阶段的有效记录,其维护对医院资源信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医院信息资源管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充分覆盖历史信息,且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可有效统一管理医院发展中各种信息资源,并为数据统计、分析及方案制定提供规范的数据基础[10,11]。为减少医院空间使用,降低管理成本,可定期对医院历史信息做好维护工作,利于广大医护人员有效、快速解决临床具体工作中的难题,适应医护人员的医疗需求,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拟订合理完善的医护人员操作规范,要求按照规定流程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并及时记录在医院的信息管理文档中,确保记录信息的标准性和规范性,方便日后信息资源的快速查找和使用;②医护人员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案信息,实现医院内部信息管理的系统化,在诊治患者时真正做到有据可寻,有据可依;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的反馈系统,并根据各个时期及阶段的需求调整医院信息资源的系统架构。
3.3药品及药物
药品是医院中主要的流动物品,其分类及有效管理情况影响药品信息及其数据统计的准确性[12]。各级医院为实现其长效且稳定发展,不仅要做好病案及历史信息的维护工作,还应注意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药品及设备上的应用,相关的信息量复杂而多变,医护人员做好医院信息资源入库及出库分类管理标准,按照门诊药房、住院药房、药库等分类管理,确保医院各种药品及设备使用均在统一标准下进行,以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13]。结合药品自身特点及特殊性,各级医院药品及药物管理处应具体考虑药品药物信息、采购计划、财务验收、查询、调价、入库及出库管理等方面。其中,①入库及出库管理,针对进购的药品及药物,待检验合格后入库管理,并将采购日期、发票号码、供货单位名称等及时准确录入系统,在药品及药物积压、失效等问题时,应及时清理出库,并准确统计药品及药物出库情况;②采购计划,医院针对所缺的药品及药物及时进行补给,也可通过药品及药物月消耗量进行补给,保证常用药品及药物的正常需求,并及时进行统计;③财务验收,医院相关财务人员根据发票审核药品及药物,并将其入库,待财务人员验收后,准确入库;④药品及药物调价,参照国家发改委及相关药品及药物物价文件,对需要调价的药品及药物及时进行价格调整,并在网络上进行及时更新,有效调整,利于广大医护人员对医院信息资源快速且有效地进行查询,也可通过历史查询药品及药物供货商送货记录,以快捷方便地定位医院各种药品及药物的准确信息,并进行有效药品及药物信息资源管理。
3.4外部网络信息资源
医疗信息共享是各医院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所在,外部网络中权限用户可在允许范围内查询并使用,有效进行医院信息资源的查询[14]。各级医院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时,操作人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远程医疗,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并制定合理且有效方案帮助合作医疗单位或其他门诊部门应用外部网络信息资源,以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及医护人员的工作水平[15-17]。此外,各级医院需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外部网络信息资源的便捷性,提高医院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广大来院就诊患者提供特色且优质的医疗服务,确保医院在各级医院中的有利地位。
4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