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酒文化的传承和意义

酒文化的传承和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酒文化的传承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酒文化的传承和意义

酒文化的传承和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非遗;湘西苗族鼓舞;旅游;传承和开发

湘西苗族鼓舞,是湘西地区苗族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它以音乐、舞蹈的形式,展示了苗族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外界了解苗族、走近苗族的一个窗口。自湘西旅游业快速发展以来,苗族鼓舞一直深受旅游者的追捧和喜爱。尤其是2006年5月,湘西苗族鼓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苗族鼓舞作为湘西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湘西旅游发展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表现出了独特的旅游魅力。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旅游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湘西地区苗族一种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随着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在推动湘西旅游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苗族鼓舞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多种心理需求,社会价值显著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既有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求知需求、又有了解旅游地民俗民风、感受异域文化的求异需求,更希望在旅游活动中能够实地感受、亲身体验、个别参与,实现求新和求乐。而湘西苗族鼓舞的古老、异质、独特、参与性恰恰全方位的满足了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苗族鼓舞是一种体现苗族先民战争、生计、民族交往、文化娱乐等多种文化元素的舞蹈形式,通过欣赏苗族鼓舞可以让旅游者获得更多的苗族历史文化知识;苗族鼓舞中还有许多涉及祖先崇拜和的表现形式,如“傩堂鼓舞”等有别于土家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让旅游者更深切的感受苗族的异质文化;与其他类型的舞蹈不同,苗族鼓舞集音乐、舞蹈的艺术表演形式于一体,内涵丰富,满足了旅游者求知的心理需求;尤为特别的是,苗族鼓舞为旅游者参与其中提供了比较简单便捷的办法,旅游互动性强,满足了旅游者求乐的心理需求。

2.苗族鼓舞生动体现了湘西苗族民俗旅游文化,文化价值显著

苗族鼓舞从历史、宗教、精神、艺术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湘西地区苗族的文化精髓,它反映了苗族先民战争迁徙的历史,表现了苗族先民在自然环境下农耕、狩猎的情境,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苗族鼓舞是苗族先民精神和情感联系的纽带,其既是苗族先民原始的的体现,又是苗族祖先勤劳勇敢、顽强拼博的民族精神的展示,具有很强的精神文化价值。苗族鼓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有动作上的美、又有音乐上的美、更兼具服饰之美,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恰恰是因为苗族鼓舞将多种苗族文化特色融合在一起,因此在各个苗族民俗文化村、各种苗族节庆活动中,都能欣赏到富有文化内涵的苗族鼓舞。

3.苗族鼓舞的旅游带动效应明显,经济效益显著

2005年在吉首德夯举办了中国首届鼓文化节,仅仅是参加鼓文化节的代表队就有21支,有来自八个省、区、市的鼓手近1000名,文化节的举办对于推介湘西旅游资源、扩大湘西旅游知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活动举办期间,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旅游者。围绕鼓文化节,活动主办方又举办了各种主题活动,为旅游者进行延伸旅游、增加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创造了条件。2013年,吉首举办了首届国际鼓文化节,并将这一节庆活动发展成为湖南省三大文化旅游节庆品牌之一,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吉首市为例,2013年鼓文化节举办以来,吉首连续实现了旅游产业的井喷发展,到2014年,吉首接待旅游者人数9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8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58%和70%。

二、湘西苗族鼓舞旅游传承和开发现状

1.湘西苗族鼓舞旅游传承与开发的主要区域分布

苗族鼓舞作为一种集生产、生活、娱乐、健身、竞技等多元素为一体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分布于湘西的苗族村镇,但在不同村镇苗族鼓舞的类型有所交叉的同时也有所侧重:如吉首市、保靖县、花垣县及凤凰县腊尔山、禾库、两林、山江、大田和勾良等地区的“花鼓舞”;古丈等县区的集体性舞蹈“团圆鼓舞”、“跳年鼓舞”;保靖、花垣、凤凰地区的“猴儿鼓舞”;同时,各地区还包括有直观反映生产生活状况的基础鼓舞“女子单、双人鼓舞”、“男子单、双人鼓舞”几大类。在这些地区的苗族村镇,以苗鼓为特色的民俗旅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催生了一个个民俗文化旅游村,打造了许多乡村旅游品牌。

以苗族鼓舞为特色的旅游村镇

2.湘西苗族鼓舞旅游传承与开发的社会认可度

资源带来收益,品牌创造价值。苗族鼓舞的旅游影响力为许多落后的民族村镇带来了人气,带来了知名度,带来了经济效益,大大增强了当地政府和居民进行苗族鼓舞旅游传承与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湘西苗族鼓舞传习所所在的吉首坪朗村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尚在读书的学生都会打苗鼓,产生了州级苗鼓传承人,成立了两支苗鼓表演队。保靖县葫芦镇在继承原有的苗族鼓舞打法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艺术创作,创作了“八合鼓”、“撼山鼓”、“迎宾鼓”、“湘拳鼓”等十多种不同风格的打法。为了扩大旅游影响力,各县市还积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弘扬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艺术与精神魅力。2009年,在“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大赛”闭幕式上,花垣苗鼓取得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最高奖项“民间文艺山花奖”。

3.湘西苗族鼓舞旅游传承与开发的方式

从湘西各地苗族鼓舞旅游传承与开发的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打造“鼓文化村”、“鼓乡”的旅游品牌传承湘西苗族鼓舞文化。如吉首德夯被称为“中国鼓乡”、保靖葫芦、古丈默戎号称“苗鼓之乡”。二是通过举办民俗旅游节庆活动传承湘西苗族鼓舞文化。如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六月六”、“跳花节”,节庆旅游活动德夯中国鼓文化节、吉首国际鼓文化节、吕洞山民族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节、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生态保护节等。三是通过各种类型的苗族鼓舞演出传承湘西苗族鼓舞文化。在湘西州、市、县举办的各种活动中都可以欣赏到精彩绝伦的苗鼓表演。2012年,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赴湘西州慰问演出,开场节目《太阳鼓》雄伟壮观、震撼人心,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让国内外的许多旅游者闻声而来。更为难得的是,不仅仅在湘西州内能够欣赏到湘西苗族鼓舞,湘西苗族鼓舞足迹更是遍布中国。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在“第九届香港国际青少年艺术节”中人们都听到了苗鼓声声。

三、湘西苗族鼓舞旅游传承和开发的路径

1.对苗族鼓舞的基本元素进行加工提炼,满足现代旅游传承与开发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历史遗留下来僵化的“文化化石”,而是文化的主体在与孕育文化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并在自然、社会、历史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中“创新”,具有延续性和变化性的活态存在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的居民从生产和生活实际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必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苗族鼓舞同样如此。在保持苗族鼓舞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对苗族鼓舞进行艺术加工,有利于促进苗族鼓舞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满足现代旅游传承与开发的需要。在对苗族鼓舞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两类人群应担当起主体责任。一是鼓王等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人。传承人多数从小学习湘西苗族鼓舞,对于苗族鼓舞无论是从艺术把握还是精神领会都较普通学习者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鼓王石顺民将戏曲艺术融入鼓舞表演,使女性表演者的表演更轻盈灵动,增加了苗族鼓舞的观赏性。此外,歌舞团、艺术院校或者是景点景区的专业艺术团体中,不乏高水平的音乐、舞蹈人员,他们兼具理论水平、艺术功底和实践经验,是湘西苗族鼓舞传承创新的理想人选。

2.在旅游院校、苗族民俗旅游区点普及苗族鼓舞,夯实苗族鼓舞的群众基础

湘西苗族鼓舞虽然有较高的群众认同度,但是群众参与程度却并不高。一些原生态的鼓种如铜鼓舞、木鼓舞、踩鼓舞等已经濒临消失,加之一些深谙苗族鼓舞艺术的老艺人年事已高,虽然身怀绝技,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往往力不从心。此外,现代文明的影响,许多年轻人或外出打工,或者认为苗族鼓舞是一种过时的民族艺术,影响了苗族鼓舞的传承。湘西现有的各个村镇的苗鼓队大多数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人寥寥无几。因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学习苗族鼓舞势在必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是近年来各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采取的一种新举措,通过培养年轻一代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使年轻一代在掌握传统技艺、艺术的同时,增加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在苗族鼓舞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湘西州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都开展了苗族鼓舞的教学,保靖县葫芦中学、湘西州民族中学等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了苗族鼓舞的普及。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传承的角度看,在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民族旅游区点广泛开展苗族鼓舞教学则更有利于苗族鼓舞的传播与推广。通过在湘西中职或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开展苗鼓教学,能够使旅游专业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民族文化,进而弘扬民族文化,而在民族旅游区点开展苗族鼓舞的教学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非遗传承氛围,实现湘西苗族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3.进行村落民俗的旅游原生态传承和开发,赋予湘西苗族鼓舞鲜活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静止的文化,而是动态的文明,其所特有的原真性、活态性、民俗性、本土性、整体性、人本性等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某个民族或某地群体民众传承的,生存于生活中,不脱离生活的‘生活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不应脱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土壤,而旅游者希望欣赏和感受到的恰恰也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村落民俗的旅游原生态传承方式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旅游者的真实诉求。就湘西苗族鼓舞而言,倡导村落民俗的原生态旅游传承与开发方式,就是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使当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一辈能够从旅游发展中获取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通过旅游富民进而增强年轻一辈学习、传承民族文化的动力,使他们能够愿意留、留的下,愿意学、学的好。具体而言,就是要保护孕育苗族鼓舞的本土环境,在苗族村寨进行旅游开发。开发中,不仅仅是将这样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搬上舞台,供旅游者观看欣赏,更重要的是在苗族鼓舞的原生地培育土生土长的苗族鼓舞艺术人才,进行苗族鼓舞的艺术创新,并在原生地通过举办苗鼓大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吸引旅游者,通过当地居民的节庆活动、日常习俗等将苗族鼓舞长久的传承下去,并保持民族村寨恒久不衰的旅游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湘西苗族鼓舞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陈勤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若干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5,(2).

酒文化的传承和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酒文化;发展现状;文化价值;问题;对策

酒是一种经含淀粉或者糖等的物质通过一定的发酵程序而制成的饮料,根据酿造原料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白酒、米酒、药酒、果酒等。酒文化就是酒转化到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各种意识形态中,然后被人们以一种约定俗称的文化模式确定下来,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模式。饮酒文化是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一同成长起来的,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涤和沉淀,中国酒文化蕴藏了丰富的内涵。酒之所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军事活动、政治活动、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等活动中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我国各级博物馆以及个人拥有的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藏品都是对中国酒文化的繁荣发展的现状的一种展现。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加快了酒企业产品的创新和进步,活跃了酒业的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多元文化价值。

1.中国酒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

六千多年前中国就发明了人工谷物酒,她与啤酒的发源地亚述地区和葡萄酒的发源地中东两河地区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酒文化古国,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沧桑巨变和历史的沉淀,现在中国的酒业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酿造工艺以及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而早已超越了两河地区的葡萄酒和亚述地区的啤酒,在世界酒林中获得了最大的产量和销量,独占鳌头。

所谓文化,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所指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实践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衍生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酒文化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所渗透。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自古以来,在我国的各种聚会和宴会上都没有离开过酒,在酒席上还往往会为了助酒兴、活跃宴会气氛而增加许多丰富多彩、名目繁多的文娱节目和内容等,酒歌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人们进行情感的表达以及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并成为我国历史悠久的酒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酒文化就是以酒为特质载体,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以及消费这些核心而产生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以及精神等方面的现象总和,在中国文化的总范畴里,酒文化形成了一个蕴含丰富、相对独立且完整而系统的体系,它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功能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来说,酒文化是同时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一种文化,它主要是以原料、器具、酿造技艺等自然属性为基础的酒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酒的社会属性作为研究的重点,比如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艺术、科学以及民风民俗等各个领域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酒文化所关注的内容。

在社会生产力方面,中国物质酒文化作为酒文化的一种形式,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变化的发展历程。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满足酿酒技术的发展,在材料和工艺上都不断的进行开拓创新,在酿酒器具的制造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酒的实用功能,同时还要从造型、材质、花纹、图案等方面考虑它的现实性和艺术性。自古以来,我国出现了许多在社会中较为流行的酒杯设计。这些酒杯在材质上有所区别,工匠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聪敏材质,使其一步一步成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酒杯艺术品。另外,酿酒技艺和其他相关技术的应用也对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国酒文化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文化。自古以来,有无数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们,都是在酒文化所渲染的分为中实现了政治目的。比如在三国时期的孔融就曾在《与曹操书》中列举了许多以酒推动政事发展、立国兴邦、创建功勋伟业、帮助政治家做出英明决策的实例,这足以可见酒文化即使是在圣人那里也是一种无法脱离的政治文化[2]。在人类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酒虽然使以一种客观物质的形式存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可以追溯到道家哲学中,几千年的酿酒与饮酒以及发展中形成的习俗等形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与中国的诗词、书画等艺术文化同和在一起,使其更具有文学艺术价值。

2.中国酒文化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中外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转移到中国酒文化的研究上来,通过对查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笔者发现:自建国以后,大量的有关酒文化的研究著作呈现在社会大众眼前,比如《酒文化小品集义》、《中国酒典》、《中国酒文化辞典》等等。相关的学术论文也较多,比如任运伟的“浅说中国酒文化及其开发利用”(2008),陆平的“论中国酒文化及其发展特点”(2009),黄平的“论酒文化与酒业发展的关系”(2012)等。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多数著作停留在对历代学术成果进行搜集、整理、汇集成册,缺乏对酒文化深度的挖掘;并且在有关中国酒文化研究行为本身来看,目前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乏全国统一的组织、协调和引导,有关组织、有关地区基本上是在自行其事地开展活动,特别是缺乏一批全面研究的专业水平较高的学者;二是关于酒文化研究的国际交流活动不多,特别是与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名酒大国的专家学者交流研讨太少。因此,在有关酒文化学术队伍的组织和建设,酒文化资源的整合和选题设计,酒文化在当代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都需要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去研究和探讨。

3.中国酒文化研究的发展对策

酒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其文化价值,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酒文化,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针对当前中国酒文化研究中的不足,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从而把中国酒文化的研究推向新的发展台阶。

3.1 充分认识到酒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当中,酒是重要的文化交流载体。酒的客观性和巨大的潜在力量,决定了酒文化、酒文明在人类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酒与文化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依托关系。生活中,酒的风俗和故事广为流传。历史上,不乏酒引起战争和酒化解纠纷的事件。通过酒的文化潜在影响力,对国家、民族、政权、组织可产生作用。利用酒文化的广泛性,推动不同文化系统的交流、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质”和“各民族文化共存共荣”的双重目的。科学“酿酒、饮酒、用酒、管酒”将始终是一个亘古而常新的社会话题。

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在社会主义文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从文化战略安全的高度来认识酒文化和酒文明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成分。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酒文化和酒文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文明程度,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化解民族矛盾的良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应该将酒文化局限于卖酒的层面建设酒文化,或仅仅从酒经济效益的角度发展酒文明。这需要我们正确地把握酒文化的内涵,全面认识酒文化的价值和社会功能,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积极搭建中国酒文化研究平台

酒文化的研究离不开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因此,积极搭建中国酒文化研究平台,无疑是促进酒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建议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培养研究力量。开展酒文化研究,离不开一定的研究力量支持。酒文化研究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首先就在于要培养一大批研究人才,特别是有外语基础,又通晓酿造和酒文化知识的青年才俊。有无酒文化研究的后起之秀,关系到酒文化研究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大问题。

因此对于酿酒企业而言,可以借助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力量,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养出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使他们既是企业业务骨干,也是酒文化研究能手的后备力量。其次,可以组织有关酒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不仅要使国内有关酒文化的专家学者们加强交流,而且要进行中外酒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比如泸州作为国内知名酒业产地,可以要求有关专家学者来华参加酒文化研究活动。通过学术交流,探讨有关酒文化发展的课题,联合进行中外酒文化比较研究课题。(下转第221页)(上接第219页)第三,可以以国内名酒的比较研究为突破口,推动我国酒文化向深层次发展。作为国内名酒企业,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看待我国酒文化和就文明的发展,只要不涉及商业秘密,不损害企业核心利益,则完全应当并起并坐,推心置腹地切磋研究,交流发展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实现取长补短,携手共进的互惠格局。因此,针对当前国内比较知名的名酒企业,比如贵州茅台、浙江黄酒集团、烟台葡萄酒、青岛啤酒、泸州酒业等联合起来,共同探索我国酒文化建设的战略问题。这不仅为广大酒文化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为促进名酒企业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3.3 要加强对“酒文化和酒文明”的科学研究

对酒文化的研究,必须深刻领悟酒文化和酒文明的内涵,而不能是停留在对其概念的表面理解。因此要加强对酒文化的科学研究,探索其中的内在规律,指导酒文化的建设,以发挥其社会价值。在当前酒文化研究实践中,比较多的一种就是为卖酒服务”的酒文化现象。显然,这种现象已经背离了酒文化的真正社会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相关专家认为,现阶段我国酒文化和就文明已存在潜在危机,对社会风气和文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应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正确认识酒的媒介作用,从文化安全角度来审视酒文化的建设。也只有把当前先进的文化思想、民族传统、历史经验、文化遗产、地理优势同酒业经济和酒文化生态融为一体,突破传统酒文化领域的束缚,与时俱进,才能使酒文化和酒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4.结束语

纵观我国酒文化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酒在中国的历史中并不仅仅是以物质的形态出现的,它的精神文化形态在宗教、礼仪、风俗、政治、军事、文学等哥哥社会领域中的渗透和呈现给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中国酒文化发展历史的研究,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微小缩影,由此可见中国酒文化对于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中国酒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其加以解决,进一步的推动我国酒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映发.试论中国酒文化主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9(04):75-76.

[2]王岳川.中国文化精神与酒之深层关系[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01):48-49.

基金项目:泸州市科技局项目:泸酒产业文化资源库的构建[编号:2012-S-43(3/8)];四川省教育厅项目:泸酒产业文化科技资源库构建[编号:CJY12-26];泸州市科技局项目:泸酒产业文化发展科技研究平台[编号:2012-S-43(2/8)]。

作者简介:

酒文化的传承和意义范文第3篇

酒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它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甚至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和沟通交流的媒介,酒文化也被赋予更多社会内涵。中国酒文化自有酿酒历史以来就伴随产业发展,并且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现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7]在此基础上,可以认为酒文化就是以酒为核心所产生的诸多物质、技艺、精神、习俗、心理、行为等各种现象的总和。酒文化所包含的东西主要是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还包括酒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因此,酒文化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酒的原料、器具、酿造技艺等自然属性,还包括酒的社会属性,即酒在社会活动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心理、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8]这也是酒文化涵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酒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可以从酒与儒家和道家文化、酒与制度文化、酒与文学艺术、酒与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进行考察。酒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的一种象征,酒文化产业发展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酒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政治教化相结合,使得中国酒文化一般沿着法制化、礼仪化方向发展,这也使得酒文化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有助于解决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饮酒习惯,以及酒类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中国多民族特性也使得酒文化具有各种特色,目前所谈的酒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包含各民族在内的酒文化集合体。中国酒文化是各民族的共有财富,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可持续的生命力。酒文化及其产业所涉及理论较多,不仅有上述传统文化,更有产业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各种内容。因此,要研究酒文化及其相关理论必须对相关学科和内容都有所了解,这才是研究酒文化及酒文化产业的基础。

一、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及价值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产业,根据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学术界的研究及总结,可以借鉴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

1.市场驱动型这种类型发展较为成熟的是美国。文化产业已经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其文化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基础,以自由主义为理念,注重文化产品生产以及销售的高度市场化,减少政府干预,政府所做的就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美国政府进行多种协调,这不仅包括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还包括制定各种政策、创新各种投资渠道和经营方式,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文化产业创新,追求经济发展的最高利益。

2.资源驱动型这主要存在于欧洲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一般资源产业的特征,其可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的可再生性资源,能够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较为典型的是英法两国,英国的深厚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英国在其深厚的文化资源基础上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培养了多样化的文化产业人才。法国也是一个文化资源深厚的国家,法国对文化产业发展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政策。文化产业资金来源不仅有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而且还有许多民间资本,与此同时政府还在税收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便利,这就使得文化资源能够更加有效地被开发,文化产业发展能够得到各种保障。

3.政策驱动型该类型多存在于亚洲国家。日本的文化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21世纪初,日本政府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强调文化产业发展对提高本国综合国力的作用。日本政府在法律与政策的制定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种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特别是在制定了法律法规政策后,更加注重政府的行政指导。韩国在上世纪末经济发展出现问题之后,就开始强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并把其确定为韩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政府把资金大量地投入到文化及相关产业,并且在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营销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府层面的保障。各国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促进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也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国际性的文化产业集团和国际文化组织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产业格局变动,甚至是世界文化市场变化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发展的两极分化也逐渐显现,这要求世界各国注重文化安全。现今国际文化战略竞争体系一般都具有对抗性质,这就改变了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模式,以多种形式为主要特征的产业融合战略逐渐显现,并成为明显的特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通过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链接和融合,使不同文化产业间的力量形成一种战略性质的集成。国外文化产业有着系统的理论支持,如美国的“软实力”理论、英国的“创意产业”理论等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产业革命,一个国家如何在这种竞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这也是酒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及其需要加以借鉴的地方。

二、我国酒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完善和有效实施,已经在世界各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有着丰富的国际经验:

首先,既要重视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也要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目前我国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采取措施来大力发展,但文化产业还没有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实现同步,因此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必然选择,日韩在此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

其次,拓展文化发展的投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的多样化,从而保障文化产业发展有充足的资金,这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任何产业的发展和繁荣都不离开资金的大力投入,文化产业也不能违背这一客观的经济规律。要获得资金,就必须要有广泛的融资渠道,这就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投资和融资渠道。除去政府投入外,还需要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种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通过上市等措施进行融资,资金是酒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只有资金充裕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再者,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与产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相符合。文化产业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商业运作。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跨国文化企业运用市场机制,整合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文化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有计划、有创意、有定位地向市场进行推广,从而获取经济、社会、文化等价值,这样也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

第四,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文化产业具有与科技相结合的特点,从根本上来说需要高素质的、能够对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具有多项技能的多能型人才。这种人才一定要具有文化产业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结构等综合性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就是有思想、有创意、懂艺术、善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这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国外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第五,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进行文化方面的多样交流。只有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注意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性,也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发达国家的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意识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只有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才能为本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从而推动本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9]这就要求我国在建设文化产业时,要更加自信和开放。

第六,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文化产业的创新不仅是文化的创新,还需要文化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革新文化生产及其相应的传播手段和方式,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发展的活力。党的十报告强调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手段,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文化产业的创新要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创新是酒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也是酒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需要从各个方面努力。酒文化创新要与地方实际,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取得具体成效。

酒文化的传承和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仁怀市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156-03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类在仁怀繁衍生息。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仁怀置县,属滋州。宣和三年,降县为堡,属泸州郡。元置仁怀长官司、古滋长官司,均属播州安抚司。明为仁怀县(今赤水)辖地,属遵义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随府改属贵州布政司。雍正八年,移县治于生界亭子坝,十一年知县杜诠领帑项一万五千零八十两建城,至十三年新城就。远在汉代,仁怀人民便酿造出令汉武帝“甘美之”的佳酿。1915年,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跻身世界三大蒸馏名酒行列。1995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仁怀撤县设市,是贵州省首批建设的20个经济强县(市)之一。

一、历史文化遗产现状

仁怀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是古代川盐入黔的重要驿站之一,也是“四渡赤水”战斗过的地方,更是驰名中外的国酒茅台酒的故乡,因而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物质文化遗产

就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仁怀市境内历史文化遗产又具体包括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特色历史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四类。目前,可移动文物基本都珍藏于市博物馆内,有国家二级文物2件、国家三级文物2 000余件和近1 000件待修复的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共4处,即沙滩乡的古盐运码头、东门河云仙寺内的商周遗址以及中枢的水仙寺和玉屏寺;特色历史街区共3条,即清代遗存下来的梅子坳老街、三元洞老街和五马老街;文物保护单位共26个,分别分布在仁怀市城区及一些乡镇;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仁怀市最为著名的要数茅台酒传统酿造工艺,现已被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仁怀也于2004年7月,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酒都”。此外,仁怀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彝族、白族等9个民族,因而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如后山乡的采月亮、苗族腊染、苗族打牛祭祀活动;有别具风格的地方戏曲,如学孔乡的春台戏;有众多精湛的手工技艺,如喜头镇的擂荼制造工艺、坛厂镇的制陶工艺等。其中,后山乡苗族的踩月亮活动与茅台镇茅台酒传统酿造工艺一同被列入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总体评价

从数量来看,仁怀市境内的历史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目前已登记的有3 000多件可移动文物、4件不可移动文物、3条特色历史街区、26个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地上地下历史文化遗产仍处于未发掘或未登记状态。

从类别来看,仁怀市境内的历史文化遗产种类比较齐全,涵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特色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四类,其中文物保护单位又包含近现代史迹、古墓葬、古建筑、古遗址、摩崖石刻等类别。

从年代分布情况来看,境内物质文化遗产(除可移动文物外)主要是清朝和近现代留存下来的,其中清代遗产18处,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11处,此外还有明代遗产两处,商代、宋代遗产各1处。

从位置分布情况来看,境内物质文化遗产(除可移动文物外)主要集中分布在茅台、中枢、鲁班、长岗和五马,其他如茅坝、坛厂、沙滩、三合以及火石岗等乡镇也有单个分布。

从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来看,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四渡赤水纪念塔、茅台渡口纪念碑、鲁班烈士墓、鲁班战斗遗址、长岗住地等9个文物保护单位联合统一申报),贵州省级两个,遵义市级两个,仁怀市级13个。

从保护与开发现状来看,仁怀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力度不够,除鲁班、烈士墓等极个别受到较好保护外,其他都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既没有划定保护范围,也没有派专人进行管理。由于缺乏保护,导致各级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价值不高,开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二、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文化遗产遭受自然、人为的双重破坏

仁怀市的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除了被收藏在市博物馆的部分文物之外,其他都基本处在露天之下,如清代的古盐运码头、明清时期修建的众多寺庙以及时期留下的战斗遗址等。这些宝贵的遗产千百年来经历了无数次的风吹雨打,遭受风化、冲蚀等自然因素破坏严重,部分甚至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

当然,相比自然因素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而言,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破坏可谓更甚。其中,最为明显的要数战争所带来的毁灭性破坏,例如将领石达开与清朝政府的茅台一战使得诸如酒作坊等珍贵遗产一夜之间灰飞烟灭;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运动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也相当严重,永安寺、天圣寺等寺庙中的雕像、石刻被毁之殆尽。

(二)认识浅薄,保护力度不够

在建设过程中,部分人认为保护文物、历史街区、古建筑就是保护“落后”,更有甚者还把保护遗产和发展经济对立起来,认为这些“死物”是在和城市建设抢地盘,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他们片面地理解了城市的现代化,认为只有高楼大厦才是现代化城市的象征,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城市历史沿承与城市文化品位。

(三)建设性破坏严重,孤立文物保护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这一迅猛潮流中,城市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等难免会与遗产保护发生摩擦。在城市建设用地原本就很紧张的仁怀,这一矛盾更是突出,而二者比拼、争抢的赢家又往往是经济一方。因此,许多尚未挖掘的珍贵遗产永久地埋藏于混泥土之下或是被彻底摧毁;而已发掘的部分历史文化遗产也不得不拆迁而另寻容身之所;几经曲折得以原地保留的也只是孤立保护,周围老建筑全部被拆除,整体风貌极不协调,其中最好的例子要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鹿鸣塔被孤立保护在市医院内。

(四)保护资金短缺

仁怀市境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多为土木类,由于自然、历史原因和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破坏,其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当地人民认识浅薄片面、重心完全偏向近期的经济发展,境内许多历史文化遗产都没有专项的保护资金,基本上处于自然消亡状态。地方政府采取种种措施筹措的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旅游收入、民间捐助等。

(五)文化特色明显,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未能充分体现

仁怀市的文化特色也非常鲜明,国酒文化、文化和古盐运文化便是这一城市的主打文化,也是彰显其城市魅力的最大文化品牌。尽管其文化特色非常明显,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上述“三大文化”均未充分体现出来。首先,在进入仁怀的各交通口岸,除国酒门、茅台巨瓶外,很少有能彰显其文化特色的广告、标语或标志;其次,市政中心地区也没有能充分展现其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另外,在仁怀市内的主要交通廊道和广场上,能体现其文化特色的雕塑和园艺也少之又少,走在仁怀境内的大街小巷上,人们很难感受到国酒文化、文化与古盐运文化的浓厚气氛及深厚内涵。

三、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切实有效地保护好祖宗留下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仁怀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着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在继续大力、持久地面向社会宣传《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建立向市民宣传、展示、普及相关知识的长效机制,比如通过举办免费知识讲座、参观、知识竞赛、开设报刊专栏、专门网站甚至进入学校教材等多渠道、多种方式宣传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及其保护意义,让每一位市民都了解城市的文化内涵及保护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努力提高广大市民的思想认识,引导全体市民树立和形成“保护城市的历史就是保护城市的未来”的共识,使全民投入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

(二)多渠道筹措保护资金

仁怀市政府必须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专项保护资金的投入,并主要根据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数量、保护程度,保护方式等决定具体的财政支出额度。除财政收入这一来源外,相关部门还应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方式,如以旅游资源开发的形式获取旅游收入;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维护、维修、展览和科研,吸收境内外企业、团体、个人捐资赞助,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等。

(三)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应始终坚持以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在此前提下科学地加以利用,充分释放其历史和文化的价值潜能,并以此为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魅力的彰显。如修缮后的文物保护单位可结合雕塑、画展、文艺表演等,进行酒文化、盐运文化、文化的展示;也可以复制文物样品,开发旅游纪念品;也可以利用当地的手工技艺,如喜头镇的擂茶工艺、坛厂镇的制陶工艺等,开发体验型旅游产品。

(四)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充分地彰显文化特色

仁怀同时拥有酒文化、古盐运文化和红色文化,在具体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还必须正确处理好三大文化的关系。其一,要突出重点,即重点开发打造酒文化;其二,要体现三大文化的关联性,即做到“酒中有盐(盐运文化),酒中有红(红色文化)”。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第一,仁怀市的文化定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酒都”,而不是“盐都”或“红色之城”,一切工作都要围绕“酒文化”来做文章;第二,对于载有古盐运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景点、景区,要继续予以保护与开发,但范围只限定在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开发;第三,部分酒文化载体中要适当融入古盐运文化和文化,主要体现后二者在仁怀酒文化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资源,保护并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传承并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纳入城市规划中,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来整体考虑,将更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更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君瑶.岷江上游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关于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岷江上游文化旅游品牌的八点建议[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3.

[2] 秦趣,谌洪星,冯维波.基于景观功能分区的山地滨水型城市旅游开发研究――以贵州省仁怀市为例[J].六盘水师范高等

酒文化的传承和意义范文第5篇

没有高品味的奢侈品消费群做支撑,没有强大的国家文化做背书,包括中国白酒、茶叶和烟草在内的所有品类,其奢侈品之路还很长。

中国富人又一次震惊了世界。世界奢侈品协会2012年1月报告公布,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达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28%。

从购买力看,中国当之无愧成为奢侈品最大消费国。“中国不仅没有奢侈品牌,就连有品位的奢侈品消费者也没有。在中国,奢侈品的意义仅仅等同于浪费”,一位法国时尚评论家的言论毫不客气。

奢侈品是一种艺术美学,奢侈品品牌诞生的土壤基础是文化、历史、艺术,而这恰恰是今天的中国最为缺乏的。中国在近代史上的孱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被冲击得支离破碎;而近三十年来,除经济之外的领域,我们只拥有极有限的发挥空间。对经济的狂热追求,传统文化的断层,对文化漠视甚至鄙视,已让中国这一代新富成了极其“粗鄙”的群体。

短期内,中国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品牌,但也无须过度悲观。从大的方面来说,品牌的成功取决于一个国家历史的积淀、国力的强大及其思想、文化的生命力。

一段迷惘过后,当国人反思之后,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后,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奢侈品品牌。

笔者认为,白酒和茶叶这两个领域是中国最有可能产生奢侈品品牌。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两个品类有着天然的奢侈品基因。

单就白酒而言,中国自从有明确记载的历史开始,便有了酒。可以说,中国历史的所有大事件中,无论社交、政治、外交、军事、文化,还是朝堂、宫闱、乡野,甚至我们津津乐道的爱情故事里,都有酒的影子。数千年的中国文化,除了有一条正史的明迹,还有一条酒文化的暗线。自从仪狄造酒以来的四千年历史积淀,大多数欧美国家都无法比拟,历史的厚重是白酒可成为奢侈品的天然基因之一。

另外,从酒的起源来说,自古以来,酒尤其是好酒都是稀缺的。由于粮食的紧缺,中国几乎历朝都颁布过“禁酒令”,这使得“斗酒诗百篇”的佳话永远只属于少数名流之士。好酒的稀缺性,是白酒可成为奢侈品的天然基因之二。

当然,除了以上两点之外,数千年来白酒的传承工艺、酒文化等,都是白酒可成为奢侈品的重要基因。白酒、茶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

剧烈的时代动荡、传统文化的分崩离析、巨大的文化断裂带……中华文化目前在世界上已不复是强势文化。没有高品味的奢侈品消费群做支撑,没有强大的国家文化做背书,包括中国白酒、茶叶和烟草在内的所有品类,其奢侈品之路还很长。

相关期刊更多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酿酒科技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贵州科学院

酿酒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