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酒文化起源

酒文化起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酒文化起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酒文化起源

酒文化起源范文第1篇

随着社会不断深入发展,企业规模也越做越大,人力资源也越来越成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其中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也是重中之重。企业生产效率以及经营业绩与文化因素息息相关,而这些已经初步显露出来,随之人力资源的培训内容也逐渐丰富化,由最初的知识技能培训延伸到企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培训,企业对人力资源培训的层次正在向更高文化层次拓展,正在走向一个。近年来,国际经济金融的不明朗以及市场竞争的严峻形势,促使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依然处于不败的地位,经营者从各个方面改善管理方式,但却忽视了人作为企业经营主体的根本要素。因此,培养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我们要把人力资源的构建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在重视企业文化培训的同时还要兼顾并统一企业文化的传递。本文以东风机电公司为例展开论述。

关键词:

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培训研究

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年代,企业的灵魂就是企业文化。众所周知,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通过文化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再合适不过了。我们还要向国内外的企业借鉴一下经验,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获取价值的最大化、推动企业的原动力的目标。这些都将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良性的循环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一、人力资源培训和企业文化的内涵

1、人力资源培训的内涵。

人力资源培训是指在企业管理范围内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培训机构,主要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起到推动整个经济向前发展的作用,它是人们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评估体系和管理体系,具有一定实用特性。在培训员工过程中采取工作技能和员工素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企业不同培训的内容和理念也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要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立各种培训的方式来适应企业整体的发展变化。

2、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企业的组成人员共同拥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企业成员的行为方式与这一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存在的完美体现。企业文化是生产经营的结晶,它是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意识形态,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凭借企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作为载体,渗透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领域,为企业的内部员工树立了行为准则和榜样。

二、机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现状

1、机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目的。

培训具有针对性和组织性,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投资,进而达到企业价值快速增长的目的。绝大部分的机电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后,使他们获得了足够的知识与技能来应付企业的发展,帮助他们可以和公司更好的融会贯通,同时还要摆正他们的学习心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价值观,逐渐实现机电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变。企业的主要培训项目就是机电企业文化培训、管理培训和艺术技能的培训,更加重要的是员工的学习心态、价值观等内容的塑造,最终将员工塑造成具有独特竞争力,具有特殊观念和知识理念的人。

2、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方面。

非公机电企业受到自身发展规模的阻碍,只能以直线职能型的组织结构为主导,不仅形成了企业信息传递的载体,也构成了员工分工协作的良好氛围。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差异性意味着企业针对不同部门进行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依然是不变的理念。因此,针对他们的人事管理就建立在了目标管理的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差异性的现象。而对于人力资源措施的差异性又有不同的解释和说法。管理措施可以理解为,应该运用怎样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管理,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各个岗位的职能不同,所以在管理方面也会有所不同,针对各个企业管辖的范围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建立起适合员工的管理制度。

3、机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内容。

第一,企业文化培训主要是公司的发展情况与现代企业发展状况相结合,与企业文化的实际情况离不开。通过学员自身的优点和缺陷安排专业性强的文化知识,提高学员的责任意识和文化素养,进而使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态度;第二,就是对产品的基础培训。了解目前市场发展的需求后,新的产品也不断问世,所以注重对新产品的了解也是关键,足以确保学员能够充分掌握对所有产品的了解,为企业的销售做贡献,也可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销售记录,提高公司实际利润;第三,对市场营销的基础性知识的了解与市场培训时间的长短两者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业务人员的销售技能和对产品的基本认知的目的,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也能有效地促进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高层管理者更应该以身作则。

4、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

与其他企业相同,非公机电企业依然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作为重要的制度。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激励机制的建立。不仅是为了完善企业的制度体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自信心,为企业创下更好的业绩。

三、机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不足

1、人力资源培训中对企业文化不重视。

企业的文化体现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文化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但是,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大部分机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企业文化上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企业内部缺少制度规则、缺乏完整的激励机制、员工工作过于懒散并且缺乏远见。所以企业必须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作为中心,积极提倡改革创新精神。要想将正确的价值观整合成特殊的经营模式,做到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具备高素质的管理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企业就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

2、人力资源缺乏企业文化战略思考。

机电企业中的培训往往是被动的,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规模、发展模式和前景来开展,也没有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没有整体的规划,没有长期的战略目标。

3、缺乏科学规范的培训评估体制。

在企业培训中,一定要有相应的效果评估政策,不然培训只会是一种形式。按照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大量企业在员工培训的质量与成效上没有形成切合实际的质量评估。难以做到与企业的各项制度有效地对接,未能形成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的压力和动力,以至于导致了当前的培训评估无法做到科学有效。

四、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相关问题的措施

1、提升企业员工对相关企业文化的了解程度。

当前的时展下,培训已经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知识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今的企业已不再是单一的组织形式,大量企业投入对员工进行彻底的企业文化的灌输,注重研发新产品来推动营销。新时代的背景下,公司企业转变原来的理念,提升员工对相关企业文化的了解程度,才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变化发展。

2、结合实际情况对长远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

对培训进行需求调查与分析,这是培训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而大量企业总会忽视此项工作。对员工个人而言,培训不单单是面向个人岗位进行分析,还是对岗位人员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充分的完善,所以这就要求学员从基础性的课程入手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能,这就充分体现出了员工的个人需求,避免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对企业的发展而言,规划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计划目标。

作者:王连海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邹习文.完善自主培训机制培训所需“人才”———海尔集团是如何做好培训工作的[J].现代企业教育,2005.5.

酒文化起源范文第2篇

注册入学指考生根据招生院校提出的报考条件和录取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向1~2所试点院校提交注册申请;院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价结果(职业中学学生为对口单招业技能水平等),以及中等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情况,在一定计划范围内,根据院校招生章程,择优确定拟录考生;考生在拟录院校中,根据实际,最终选择确定1所就读学校的录取模式。注册入学是公办或者民办专科缺少生源招生的一种途径,目前只在江苏省使用。在目前的现状下限于生源紧张,一般注册入学的学生只需要参加高考,录取学校一般对考生分数要求很低,有的学校甚至不限分数,因此,此种招生带来的生源素质可想而知。

二、注册入学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耐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个性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的重要“意识形态”。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环境文化、校园组织、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校园精神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特殊的群体文化。我们常说,环境是改变一个人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学的角度,一个好的育人环境,学风、教风的文化氛围对于学生的成长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注册入学背景下的校园文化也应该有其独特的特点,笔者经过数十年的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实践,深深地感受到注册入学院校的生源局限性很大,不能挑选学生,认真地分析研究了学生的家庭结构、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发现注册入学高校存在着家长四多、学生四差、要求二高的特点。即家长收入丰厚、条件优越者多、忙于事业顾不及子女者多、文化水平自身素质低者多、家庭结构不全离异者多;学生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品德差、散漫自由纪律差、娇生惯养心理承受能力差;家长对孩子期盼高,孩子对自己生活条件要求高。这些学生集中了当代90后独生子女所有的弱点。但作为学生更迫切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笔者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认为不断地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对接的重要性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管理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构成。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造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作为注册入学的民办高校为什么要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很好的衔接呢?

1.就业的需要。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作为高校办学也同样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人都知道“出口畅,进口旺”的道理,没有高质量的就业,招生无从谈起,更谈不上什么社会美誉度。因此,要想学生高质量的就业,作为注册入学的高校必须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高度对接,这种文化应该贯穿于学生大学生生活的始终,植根于学生的内心,当他进入面试时,这种文化的内涵确保了他面试的成功率;当学生进入企业实践环节时,他不会因为文化差异而感到陌生,反而让学生更短时间内融入企业的工作氛围中。

2.教学的需要。

作为注册入学的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作为培养人主体的老师,必须能够与时俱进地不断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业务学习和生产实践,把企业最前沿的高科技学到手从而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作为一线教师如果不能够经常性地到一线企业经行挂职锻炼,那么教出的知识一定是跟实际生产是脱节的。就拿设计专业来说吧,公司一线用的是3Dmax3.0版本,可是我们的老师给学生教的是2.0版本,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被企业顺利接受吗?因此,从教学与实际生产的角度来看,我们注册入学院校的老师必须经常性地走进企业用人单位,否则我们生产出的产品不是“废品”也是“次品”,综上所述,我们的教学实践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才能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企业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当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教育时代,我们的孩子几乎都有上大学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每年毕业季,各地各类大型人才招聘会上,人头攒动,无比拥挤,但我们也常常听到企业招聘人员总是叹息,现在大学生中适应性人才不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具体岗位要求相差甚远。因此,作为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应该邀请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担任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的培养才真实体现应用型教育。

4.家长的担心。

前面我们分析了注册入学学生的家庭结构:“家长收入丰厚、条件优越者多、忙于事业顾不及子女者多、文化水平自身素质低者多、家庭结构不全离异者多”,即便是这样,哪一个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上一个好大学,享受好的高等教育资源?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但是最初既然选择了注册入学,那就是一定要学个一技之长,能找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家长虽然不一定知道什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但最终家长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的要求还是毕业生的质量、就业率的高低,因此,任何家长都愿意选择一所社会上有声誉、有品牌特色专业、地理位置优越的高校。

四、校园文化如何与企业文化深度度对接

1.课堂教学。

作为专业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有意识的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企业文化专题教育,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企业文化教育。其次,我们在课内教学活动中还可以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以班级内部的各个小组为项目组组织教学活动,鼓励班组内相互协作,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完成学习项目;鼓励班组间有序竞争,营造赶超氛围,提高学习效果。我们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现职业文化,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

2.校企合作。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重点目建设和课题研究等;除了一线教师,还要定期地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文化氛围,熟悉企业的环境,了解企业对员工和岗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人”意识。不定期地邀请各类企业家或业务骨干到学校为学生做讲座,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各类课题的研究等。真正地实现文化的互通、理念的互通。还可通过组建“校企联盟”的形式,让学校各专业与企业之间实现纵向联系,同时还可以就企业的需要在校内开设“定向班”、“品牌班”。可以解决不同学科之间的就业实习工作。

3.环境塑造。

校企合作做得好的学校,总是特别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对接,如:在校园内各个场合设计各种宣传标语,如:某位企业家的名言、某个企业的励志文化警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针对某些定向班如:联想班、华为班、宏图班等还可以在教室,宿舍悬挂相关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服装、徽章都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统一,使得学生踏进教室、实验室就仿佛置身于企业的工作环境中,从而不断地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熏陶,进一步强化学生在大学学习生中“职业人”的概念感。

4.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单位或集体都必须有其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把校园管理规范与企业管理规范相结合离不开管理制度的支撑,注册入学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和遵守纪律的自我约束上相比其他统招生要相差很多,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无论是深入企业见习、实习、项目合作,还是执行力,都必须有管理者强有力的把控才能操作得更好,所以一定的制度建设是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和追求最好教学效果的最佳保障。

五、总结

酒文化起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对接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二十多年来,其发展规模和速度非常迅猛,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几乎占了半壁江山。虽然如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还是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一是将高职校园文化定位盲目“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二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定位决定了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这既是高职教育的特性所决定,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同时更是学生零距离就业的客观需要。

1融企业文化的高职院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构建要求

根据高职办学的特殊定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建设中,形成融合企业文化精髓和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

1.1融企业文化的高职院校园文化的内涵

融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本质上仍是一种组织文化,符合组织文化的一般含义。广义而言,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硬文化和软文化、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狭义的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组织传统、价值观、组织精神、道德规范、行为规范等,其中价值观是核心。综合两种定义,笔者认为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该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基本信念、组织哲学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中的反映。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基本信念、组织哲学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高职院校中的反映。高职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因素与高职院校组织文化因素进行耦合,二者实现有机对接, 注重培养学生在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职业性,凸显其职业知识、职业道德、 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使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1.2融企业文化的高职院校园文化的构建要求

1.2.1以校园文化为主体

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理论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一种实践经营文化,侧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学生融入一个企业的首要条件是要接受并理解该企业的企业文化,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体现出高职院校特有的职业教育文化特色。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职业要求,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具体规划,从而不断完善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得到内化。高职院校应以为企业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最高办学目标,以为企业服务的质量作为基本的价值标准,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努力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要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通过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人才,从而影响和提升企业文化。

1.2.2以企业文化为主导

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常常以企业和企业文化的正向作用为主,以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反向作用为辅。在学习过程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或定岗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最好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岗位要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的价值理念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融合。企业的主导性作用表现有三:一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二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1.2.3以精神文化为重点

高职院校在努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理念,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院精神的同时,更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的精神文化。学生在校期间,应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意识,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

1.2.4以物质文化为基础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时刻提醒学校要以加强与企业联系为办学方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信心倍增。

1.2.5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抓手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模式上不能只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书斋式的“硬管理”,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同时,高职院校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2.6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如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到企业进行座谈,邀请具有现场经验的企业人士到学校进行兼职,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有关企业文化的演讲比赛,举办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调查活动等,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2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有效途径

2.1构建模式, 推动校企文化的融合互动和优势互补

实现校企文化融合, 就要构建有利于校企文化双元互动、互相渗透和优势互补的模式。这种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1)以高职院校为主体。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质是在学校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实现校园文化向有利于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文化是一种外在的制约要素, 要使企业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就必须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 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同时,通过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人才, 实现双向互动, 从而提升企业文化。(2)以相关企业为主导。企业虽然是校园文化的企业化构建过程中的外部力量,但是, 在整个校企合作的互动系统中, 企业要将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学校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中,并成为其实践的主流。企业和学校, 企业是主导力量, 校园文化的转化是在企业文化主导下的转化。(3)以实习和实训为纽带。实习和实训是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校园环境的企业化, 使学生的实习和实训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 从而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 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 在实践中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训练。所以, 实践教学可以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由单向支援转变为相互介入,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接触。(4)以文化互渗为内容。校企文化融合可以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和交融, 这其中既有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正向作用, 也有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的逆向作用。高职校园文化在借鉴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和制度的同时,还可以毕业生为介质, 对企业文化起到辐射作用, 产生积极影响。将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 对校园文化起到激励和渗透作用, 同时, 高职校园文化在选择和吸收企业优秀文化的过程中, 又对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和促进作用。

2.2校企合作, 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体验企业文化

校企合作是实现校企文化融合互动的结合点, 它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目前, 高职院校依托规模较大、 技术较强和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的方式比较普遍, 学校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在企业,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身临其境地体会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操作流程,它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 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2.3校企互聘,提高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鼓励教师定期深入企业第一线,选派专业带头人到相关企业进行较长时间顶岗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了解企业人才标准,感受企业文化,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学校也要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的理论指导,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高职院校可参照香港职业教育五年企业、行业工作经历的入门条件设定相应的教师准入标准,提高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和实施校园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邀请企业管理者或能工巧匠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现身说法,使学生与企业文化进行直接接触 聘请企业技术人员 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长期受企业文化熏陶的兼职指导教师将通过自己的言行感染和影响学生,让学生提前认知和认同企业文化。

2.4进行制度创新,将企业制度引入高职学生管理

规范学生的行为,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无疑是学生适应企业文化的重要举措。高职学生在接受普通高校管理教育的同时, 还应该注重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涵,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时, 注重引入企业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同时出台相应的举措, 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勤工俭学和义务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强化学生适应企业管理制度,适应企业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 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忍耐性, 克服困难的坚韧性和勇于取胜的自信心。这些都是学生立足社会, 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侯德文.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2] 杜飞明.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途径与措施[J].机械职业教育,2009(6).

[3] 窦海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思与重塑[J].经济研究导刊,2010(35).

酒文化起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校企合作

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目前已形成了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形象与环境文化、校园阵地文化、校园企业文化、校园专业文化五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构架。在此基础上,围绕校企合作的诸多途径,深刻挖掘企业文化的内涵,将之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提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五个方面的融合,即精神文化的融合、环境文化的融合、制度文化的融合、专业文化的融合、阵地文化的融合,从而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

一、精神文化的融合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包含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校园精神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办学特色的综合体现,外在表现为“一训三风一歌”,即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校歌。在解读“一训三风一歌”时,要借鉴和吸纳企业精神文化,与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立志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则可以结合相关企业的精神文化,结合企业的历史,从创业到现代化管理为学生进行解读。比如,中国的很多大型企业都有着艰难的创业史,有着在改革开放中历经挫折的历程,有些企业的发展历程还被搬上了大银幕,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通过这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层面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符合企业标准的人才,企业就是他们今后为之服务、为之奋斗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感。

二、环境文化的融合

校园文化中的环境设计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上受到熏陶。学院从校园园区文化建设,橱窗、走廊文化建设,教室、实习场地文化建设及生活、活动场所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着手,结合企业特色、行业特色,处处突出“技能立业”的特点。

在校园内树立有关鼓励学生创新的标牌、标语、灯箱,在走廊、门厅悬挂技术能手、优秀企业家照片等。如标语——总书记的“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就能激发学生成为新型技工的雄心。

在教室、实习场地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语论、本专业学生的设计作品图,用展示柜展示学生生产、设计的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所学专业,树立短期目标,从而为自己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打下基础。在冠名班里,则直接将企业标语、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等张贴在墙上,以宣传企业文化,使学生犹如置身于企业环境氛围中。

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学院中德技师学院引进了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其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专业教室就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了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学院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师生到企业参观,特别是通过参观大型工作场地(如船体焊接)、无尘工作车间等平时无缘一见的企业生产实景,使学生对企业生产一线的体验更直接,感受更深刻。

三、制度文化的融合

制度文化是一个单位维持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的作用,无论是学校或是企业均是如此。现代企业对员工最看重的是“两种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和“两种能力”(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员工既会做人又会做事。因此,技师学院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涵,注意培养学生与企业员工统一的行为规范。

1.军训

通过军训,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集体主义精神、服从意识和过硬的作风,使学生仪态、仪表、精神风貌、生活习惯、时间观念等方面都有所改观。

2.劳动和拓展训练

通过组织义务劳动、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无私奉献的精神、集体主义的观念、团结协作的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等。在劳动和拓展训练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信念。

3.行为规范

学院建立并完善了系统的学生行为规范和制度、行为素养教育体系,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如成立了课题组,针对技师院校学生行为特点和就业要求,编写了《职业素养》一书,涵盖了从个人行为规范到职业道德规范,从法律法规到生活、商务礼仪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毕业时“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在实习实训车间,引入企业的5S管理模式,要求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操作,甚至在车间内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走,不得超越警戒线,不许擅离岗位和大声讲话。在课程实习内容上还引入了企业的考核机制,让学生扮演企业中不同岗位的角色,模拟企业的工资测算、中期考评等环节,让学生充分体验企业中的竞争机制。学生被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进行角色塑造,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文化内涵。

四、专业文化的融合

1.课程改革

(1)冠名班。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企业委托学校培养技术人才,企业把培养模式和要求通过协议告知学校,并提供相关专业的最新信息、技术支持、师资培训和实习就业安置。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制订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创设教学环境和条件,组织实施教学,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将企业文化渗透给学生。这种订单式合作使校企双方的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2)工学交替。采用与企业互动的培养模式,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建立,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专业理论课学习后,到企业完成一定课时量的生产实习。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并派专业人员承担和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生到企业或企业提供的实训实习基地进行实训、实习,在企业生活(食宿均在企业),如此交替进行,整个工学交替的实习作为一门课程记入学分。此模式有利于学生深入企业体验生活,了解工作流程,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3)引智型。聘请相关企业专家参加院系专业指导委员会,请他们对学院的专业开发、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培训;邀请企业家、专业人士到校为师生作专业报告、专题讲座等。这些都有助于学院吸收最前沿的技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及管理水平。

2.专业展示

通过橱窗、展板、壁画、网站等媒介,对优秀毕业生、优秀作品、比赛成果、活动剪影、荣誉奖项等内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景产生信心,并主动进行职业规划。此外,举办企业专场招聘会,让企业也能够全方位地展现自己,招揽自己急需的毕业生,也让学生在了解企业文化的同时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

3.技能竞赛

举办企业冠名的学生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由企业委派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和评委,学生设计的作品企业优先采用。这种方式使学生的设计活动与企业和市场更为贴近,在获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平台。

五、阵地文化的融合

1.引领进步、蓬勃发展的学生社团

在学院团委的领导下,学院目前有计算机社、动漫社、博闻社等二十余个学生社团。各类社团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式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影视、网络等传媒手段,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时事与动态、东西方文化与人文科技等,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2.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节

船舶专业的“海”文化艺术节,紧密结合专业、行业特色,使学生大开眼界;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基本上都融入了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等相关内容;摄影比赛,让学生从自身的视角了解企业,展示企业文化;举办电影节,播放展示海尔公司发展历程的影片《首席执行官》、反映志愿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影片《志愿者》、反映大学生创业题材的电影《花开》、反映团队精神的电视剧《士兵突击》等,让学生参与互动、交流心得体会,使学生寓教于乐地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团队文化。

3.异彩纷呈的联谊活动

学院将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采用“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与大型企业开展合作,举办校企联谊活动。

4.催人奋进的表彰会

学院通过与企业共同召开表彰大会、颁发奖学金、评选优秀员工等活动,使学生深受激励和教育,尤其是企业优秀员工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触动比较大。这种双赢共建的活动模式,使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交上了朋友,大大拉近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距离。

5.贯穿始终的人生规划

学院通过开展职业能力测评、模拟面试、编写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好自己的学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学业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逐步推进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全员化和全程化,从而推进专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校园的全方位、立体化建设。

酒文化起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更为贴近企业和社会实际的教育,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是其培养目标的核心。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努力使毕业生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即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这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只有不断加强对接与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

1、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积淀而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精神状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渗透于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对学校的发展起着统领和指导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得到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同和有效贯彻执行最基本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管理方式、用人机制、社会责任等的总和。企业文化属于人的思想范畴,和社会道德一样,都是一种内在价值理念,都是一种内在约束,是企业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

2、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1)促进高职生个体的成长发展

一是可以激发学习热情。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以及企业文化,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从而自觉地树立强烈的危机感、严肃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

二是可以塑造良好品德。企业文化要求人们具有效益观念、质量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打造具有一定企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三是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两种文化的对接为高职生创造了深入企业的机会,去感受企业严格刚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企业员工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他们毕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

四是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到企业实习锻炼有利于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展,能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培养他们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

(2)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一是有利于优化办学思想。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能促使高职院校如同企业的产品需要更新换代一样, 贴近人才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树立一种现代、开放的办学思想。在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应不断更新, 与时俱进,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掌握技能。

二是有利于完善办学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办学、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尽可能利用企业的资源为学校服务。真正实现了企业与高职院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营造了全新的育人环境,更好的培养出现代企业认可的技能型人才。

三是有利于提高人才质量。高职院校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更好的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可以及早地提升学生地职业素养,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像企业重视产品质量一样重视学生的培养质量,树立质量就是学校“命根子”的意识,以制造“合格产品”的理念来抓教学质量。

四是有利于扩大知名度。高职院校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要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实践表明,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就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它是一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它大学的特点和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其办学的个性化特征。高职院校只有吸收优秀地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和企业文化进行交融和对接,才能更好地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名牌专业,扩大学校知名度,提升学校形象。

3、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

(1)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

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既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文化的主体作用,又要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得到内化。高职院校要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邀请企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组织实训实习,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企业的主导性作用表现在:一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很多企业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和设备优势,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校提供人才市场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途径,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凸显出职业化、社会化的个性特质。二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派出有学识水平的高层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他们同时带去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与高职文化互相渗透和融合,从而提升和创新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三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订单式育人模式,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等举措来实施。

(2)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重点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地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 (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达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目的,让学生感到如临其境。

高职院校在努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 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特色,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高职院校精神的同时,更要加强与企业、市场的衔接,充分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方式、战略目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的精神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向学生传递典型企业的价值意识,校风、校训、校纪教育要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

(3)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抓手,以课程文化为亮点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模式上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强化诸如诚信守纪、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同时,高职院校要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也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有的高职院校以企业名称命名系部,聘请企业领导兼任系主任,用企业名称命名班级,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要求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止,为毕业时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应努力实现“三个零距离”: 一是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使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二是以应用为主旨,适时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三是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例如,学校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4)以实践教学为桥梁,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一方面要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提升学校的职业氛围,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另一方面要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去参与企业生产。学校不仅应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在实践中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一是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二是举办科技创新和专业技能竞赛,将创新意识、技能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校园文化中;三是经常举办优秀企业家报告会和交流会,让学生了解最新市场动向、人才需求等信息。

参考文献:

【1】雷久相.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J]. 职成教育研究,2006(12)

【2】陈丛耘.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融合的途径与对策[J]. 科技资讯,2008(11)

【3】吴亚红,马延军, 张立伟.打造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

相关期刊更多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酿酒科技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贵州科学院

酿酒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