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持续建筑概念

可持续建筑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持续建筑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持续建筑概念

可持续建筑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和设计的建筑,内容包括城市选址、建筑物、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建筑功能、建筑经济、建筑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可持续建筑注重以人为本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所强调的健康舒适,不仅包括通风采光、噪音控制、自然环境、空气品质等物理量,而且包括环境色彩、建筑美观、使用材料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等主观性心理因素。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在社会得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时,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当前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的可持续主要包括 3 个方面:能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生态可持续,而其中能源可持续是最为突出的,它包括了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回收3 个内容。在我国,人均资源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冲击已日益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 2 个方面:

1.1 建筑业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都在使用粘土砖、石材、混凝土等高能耗的建筑材料,这些建材在生产加工、制作安装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水,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1.2 大规模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对原有地理环境产生破坏

它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水域等,区域原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受到冲击,地貌地质条件产生变化,生存条件趋于恶化。建筑耗能在我国社会耗能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早在2001 年我国建筑年消耗已达到 3.76 亿 t 标准煤,占总消耗的27.6%,现在建筑耗能已占到全社会耗能的 1/3(不包括生产建筑过程中的耗能)。另外,我国目前在能源回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水资源和生产生活垃圾中有效能源的回收再利用。

2 可持续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历史

我国古人创立和信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理论,与今天我们所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不谋而合。受我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影响,传统建筑中有许多可持续的建筑手法可以借鉴。其中最典型的理论就是中国风水学,其实质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学说,其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

这种理念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包括:规划选址、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和施工营造等,我国现存的大量古城池古建筑中就有许多可持续建筑的典范。

在西方,许多著名建筑师都非常注重生态。例如:赖特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他所遵循的将建筑与环境溶为一体的设计原则,体现了深层生态学的设计原则。由于设计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赖特认为没有一座建筑是“已经完成了的设计”,建筑始终持续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使用者的生活,也就是说可持续建筑必须是同所在的场所、建筑材料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有机地溶为一体。代表作流水别墅就是他最好的例证。

3 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理念和方法

可持续建筑主张在设计时统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与自然环境共生、建筑节能及环境技术的应用、循环再生型的建筑、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等。这些概念正逐步得到建设主管部门、开发商、消费者、建筑师的认可。目前在建筑设计领域,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就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实践。

3.1 设计理念

3.1.1 建筑外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本身应与环境协调,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包括:⑴建筑应与地形地貌相结合,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⑵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采用更有利于环境的加工技术和设备;⑶注重建筑节能,推广使用高效绝热节能材料,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⑷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如大部分的照明,采暖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空气产生等,避免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导致能源紧张、大气污染;⑸节约用水,可在建筑内设置废水处理设施和净化循环系统,使生活污水多次利用,用于景观水体、绿化浇灌、清洗冲厕等;⑹通过绿化建筑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维护生态平衡,可利用屋面、墙面、窗台、阳台等处种植花草,使建筑群成为城市立体绿化园林的主体;⑺树立建筑材料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争取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3.1.2 内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设计

建筑内部功能设计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设计过程,是通过建筑的可变性,使其达到较长时间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实体材料的寿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调整体设计的意识,即重全局、轻细节的设计思路;②结构方面采用新技术,如大跨度预应力叠合楼板、无梁楼板等,以求以少的承重体系支撑起最大的空间,为其可变性提供前提条件。如日本 1997 年建成的新神户公寓,结构方面框架用了反梁法与架空地板,天花板处不露梁,便于隔墙的移动,设计者列出了多达 31 种的隔墙布置方案供住户选择,充分体现了它的可变性设计思路;③建筑体形应力求简洁,减小建筑体量,门窗位置应尽可能满足多种室内布置的需求,为内部的改进创造条件;④管道井、楼梯、卫生间等不可变部分可作为一单元集中布置,以求加大可变部分的面积和灵活度,适应建筑的发展。

可持续建筑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可持续建设;利益相关者;客观主导力;主观意愿度;動态性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2-0046-05

如何在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活動或环节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议题,可持续建设(SC:Sustainable Construction)理念的出现为其寻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如何识别、评价和管理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利益相关者,是可持续建设实践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当前很多学者将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作为研究的焦点。沈岐平和杨静提出的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的系统化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型中介绍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四个主要步骤:①利益相关者识别;②利益相关者评价(包含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准确的分类和划分等级);③决策(根据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等级不同来依次满足他们的需求);④执行与评价。王进和许玉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紧迫性、影响性和主動性及综合维度得到12个工程项目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确定了核心型、战略型及型三类大型工程项目关键利益相关者。但是,在工程管理领域,大部分关于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研究都以传统的建设活動范式为背景,而很少有学者以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为背景来深入研究。

一、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概念

学术界普遍认为最早完整提出可持续建设概念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Kibert教授。他将可持续建设定义为:“基于有效的资源利用和生态原则,建立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此后,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建设进行了定义。Sage把可持续建设定义为;在整个建设流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Chong等认为可持续建设致力于通过采用适当的技术和知识来加强建筑设计、施工生产以及运营中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建设”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三者之间存在极大的共性,又有本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都属于具体的建筑产品类型,而“可持续建设”是一个動态过程;前两者是一个结果,是需要通过后者来实现的;即只有通过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建设”,才能得到我们需要的“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建筑”产品。

二、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利益相关者

(一)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进人80年代以后其影响迅速扩大。90年代以后,对利益相关者认识的趋势是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那些与企业有一定的关系,对企业拥有某种相关利益,并承担企业经营风险的个人与团体。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不断丰富,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仅仅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简单的界定和识别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其不同的构成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准确的评价。由于不同的项目或不同的项目发展阶段,其利益相关者构成是不同的;即便是在同一个利益相关者体系中,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由于其自身属性、影响力和利益强弱的不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

Mitchell等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显著模型,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的显著性取决于决策者对其三个属性(权力、合法性和急迫性)的评估;基于对这三个属性的定义和拥有程度,Mitchell等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七种类型:蛰伏型、自主型、需求型、统治型、危险型、依赖型和权威型。在Mitchell理论基础上,我国学者陈宏辉等从利益相关者的主動性、重要性和利益要求的紧急性3个维度出发,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以及边缘利益相关者。

(二)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利益相关者

不同于传统的建设活動,可持续建设对工程项目建设活動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多专业协作、参与主体的早期介入、可持续建设流程的通畅性、满足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等可持续建设的原则使得我们在可持续建设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可持续建设各利益相关者的管理。笔者将可持续建设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同可持续建设活動存在单向或双向影响关系,并能从可持续建设中获得一定利益或自身利益可能受其损害的人或团体”。根据文献综述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笔者识别出了我国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中的12个利益相关者,见表1。

四、我国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利益相关者的调查研究

(一)问卷调查概况

Johnson和Scholes认为仅仅简单地识别利益相关者是不够的,管理者需要评估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兴趣及其因兴趣而对项目产生的期望,并识别利益相关者是否有能力去施加自身的影响;为此运用了利益相关者可视化技术——权利/兴趣矩阵进行了有关的评估,根据不同的权利和兴趣等级对项目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归类。

为了能对我国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笔者开展了一项“各利益相关者对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实践的影响”的问卷调查活動。该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从“利益相关者对可持续建设实践的客观主导力DV(即客观的影响力)”和“利益相关者主動参与可持续建设实践的意愿度WV(即影响的可能性)”两个维度进行调查。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的方式来衡量受访者的观点或态度,分值越高代表“客观主导力DV”或“意愿度WV”越大。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客观主导力DV)按照表1列出的12个利益相关者进行调查;与第一部分不同的是,第二部分(意愿度WV)中的“开发商/业主/投资商”(SH2)被细分成两个子类,分别是“开发商/业主/投资商(出售/出租型项目)”(SH2-1)和“开发商/业主/投资商(自用型项目)”(SH2-2),以便进一步考察两者在主观意愿度WV上的区别。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对我国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各利益相关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以便在可持续建设的实践中能更好地管理可持续建设的各主要利益相关者,促使可持续建设实践的成功。

该调查活動从2010年12月初开始,到2011年1月底截止。问卷的发放方式主要以发送Email为主,总共发送了531份问卷,回收了163份问卷,其中有15份问卷由于漏填或多填被界定为废卷,有效问卷数为148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27.87%。受访者的工作单位涵盖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该调查问卷两部分数据的基本统计量值见下表2和表3。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考察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根据SPSS软件计算出该问卷两部分的Cronbach’sAlpha系数分别为0.780和0.800,均大于0.7,这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其调查结果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可以接受。

(二)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1.单样本K-S检验

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主要是根据其各自的DV和WV算数平均值(Mean)大小进行排序或等级划分,但是在没有相关统计数据支撑的情况下(考虑置信度问题),简单地根据这些利益相关者各自得分的DV和WV算数均值来进行排序或等级划分是值得质疑的。如果两个利益相关者的DV或WV算数均值处在同一个置信区间(即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使两者在算数均值上存在差异,它们仍属于同一等级。因此,需要推断两个独立样本(DV和WV)的算数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①当已知两个独立样本都服从正态分布,可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来判断两样本的算数均值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进而消除因处于同一置信区问导致的排序差异;②当两个独立样本不服从正态分布或其分布状况未知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来判断两样本算数均值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为此,首先需采用“单样本K-S检验”来检验调查问卷两部分中的各利益相关者的样本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零假设HO:样本分布为正态分布),根据SPSS得出的检验数据结果见表4和表5。根据检验数据结果,所有独立样本的伴随概率均为0.000,均小于显著性水平a(0.05),拒绝零假设,因此可以认为所有的独立样本均不服从正态分布。

2.曼-惠特尼U检验

需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来判断两独立样本算数均值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笔者选用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 U)来进行相应的两两样本算数均值的显著性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的零假设为:HO:样本来自的两独立样本总体的均值无显著性差异。问卷两部分数据的U检验结果见表6和表7。

表6和表7中,单元格中带星号上标的伴随概率值大于显著性水平a(0.05),说明这些伴随概率值对应的独立样本之间的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单元格中的伴随概率值均小于a(0.05),表明这些伴随概率值对应的独立样本之间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问卷的两部分中,算数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利益相关者见表8。

五、我国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要进行等级划分,首先必须确定等级划分的界限值。根据统计分析,该问卷两个部分各自总体样本(包含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算数均值分别为3.20和3.19。因此,笔者以3.2作为等级分类的界限值。根据表2和表3中各利益相关者的算数均值,以3.2作为分类的界限值,从“参与可持续建设实践的客观主导力(DV)”和“参与可持续建设实践的主观意愿度(WV)”两个维度对表1中的各利益相关者的主导力和意愿度的算数均值进行等级划分。等级划分主要遵循以下方法:在等级划分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表8中“不存在均值显著性差异”的结果进行。以SH3和SH9在DV维度方面的得分为例,虽然两者算数均值的数值不同,但根据表8显示,SH3和SH9在DV维度上的算数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将SH3和SH9归为同一个等级。可持续建设利益相关者在两个维度上等级划分的结果见表9。结合表9的等级划分结果,可以将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四种类型,具体类型划分结果见表10。

四种类型的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利益相关者解释如下:①类型工指的是在可持续建设实践中主导力和意愿度都较大的利益相关者,将这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命名为“核心主导型”利益相关者;②类型Ⅱ指的是在可持续建设实践中有较大主导力,但意愿度较低,需要通过相关的手段刺激其主動性的利益相关者,将这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命名为“核心诱导型”利益相关者;③类型Ⅲ指的是在可持续建设实践中主导力不大,但意愿度较高的利益相关者,将这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命名为“支持型”利益相关者;④类型Ⅳ指的是在可持续建设实践中主导力和意愿度均不高的利益相关者,将该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命名为“边缘潜伏型”利益相关者。

六、对我国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讨论

1.“政府”在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实践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有: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引导,可持续建设示范性项目的建设,购买可持续建设产品、税收和经济补贴等政策手段的刺激,资助基础性的可持续建设R&D,推動绿色建筑市场的成熟与完善等。

2.“开发商/业主/投资商”是可持续建设实践的主要发起人和主导型力量,有些开发商所涉及的业务可以涵盖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于自用型项目,由于投资和使用的一体化,开发商/业主/投资商往往具有较高的意愿和影响力去进行可持续建设实践,例如深圳盐田区的万科中心获得美国LEED最高级认证(铂金奖)。但对于出售/出租型项目,开发商往往没有足够的意愿去进行可持续建设的实践,这就需要采取一些诱导性的措施来提高开发商在此类项目上的意愿度。事实上,从对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发现,只要政府对可持续建设实践进行适当的经济补贴或税收政策扶持,开发商从事可持续建设实践的意愿会得到显著提高。

3.“规划和设计单位”在可持续建设的前期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设计是否充分贯彻了可持续建设的理念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可持续建设的绩效。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一些大型的规划和设计单位(如中国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等)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建筑的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等议题。

4.“消费者/使用者”是可持续建设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因此在可持续建设实践中必须准确了解消费者/使用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绿色建筑全面走向成熟之前,市场会积累一个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这股力量释放的快慢,将取决于政策引导的力度、教育宣传的准确性以及相关体制的完善等诸多外部因素。

5.此次调查研究中,作为可持续建设重要参与者的“施工单位”被归为“边缘潜伏型”利益相关者,主要原因在于从中国的现状来看,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力和技术进步率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的施工企业很难满足绿色施工的要求。此外,传统的建设模式(如DBB)使得施工企业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和動力去主動适应可持续建设的要求。

七、我国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利益相关者的動态性

可持续建筑概念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anings of green architecture, analysis our country real estate industry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een construction necessit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real estate green building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y situation, preliminary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medium and small town's economy, local features such as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explore a really suitable for broad medium and small towns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road.

关键词:绿色建筑 房地产业中小城镇

Key words: green construction and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small towns

绿色建筑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1.5%,由此可见,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整个建筑行业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在建设领域也出现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节能建筑、可持续建筑以及低碳建筑等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充满了期刊、网络、报纸等媒介,使许多人产生了迷茫,甚至连专业人士也缺乏明确的概念。

“绿色建筑”最早起源于1970年代初期的两次世界能源危机。当时因为石油缺乏的恐慌,兴起了建筑界的节能设计运动。今天的绿色建筑,是在“节能建筑”的基础上,结合了后来的“风土建筑”、“生态建筑”的环境设计理念,融合了最新的地球环保评估与生命周期评估LCA(Life Cycle Assessment)、生物多样性设计等地球环保设计理念,而成为崭新的建筑科学体系。对于正在加大城镇化进程的我国建筑业来说,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而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正因如此,绿色建筑日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提倡。2004年8月,国家建设部将“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明确定义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并且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1]。在2006年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

在对相关建筑概念的辩析中,我们应该看到:首先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都应该是节能建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理解为小区绿化和景观,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绿色建筑在日本称为“环境共生建筑”,有些欧美国家则称之为“生态建筑”(Ecological Building)、“可持续建筑”(Sustainable Building),在北美国家则称之为“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由于“绿色”的用语在国际间已成为地球环保的代名词,许多“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照明”已成为民众朗朗上口的时髦用语,因此在美洲、澳洲、东亚国家,大多使用“绿色建筑”作为生态、环保、可持续建筑的通称。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是两个概念,节能建筑是按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使其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的建筑。绿色建筑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建筑,都包含建筑节能的内容,节能建筑也从有效利用常规能源、充分利用新能源的单纯模式发展为能源、气候、环境等并重的综合模式。

国内房地产业实施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2.1实施绿色建筑是彻底改善我国人居环境、降低建筑能耗、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的脚步,全国城镇房屋建筑面积逐年上升,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住宅建筑质量和数量的需求不断攀升,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房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是另一方面,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我国住宅建筑使用的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加上建材生产和建造的能耗,总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7%左右[3]。因此,房地产业走绿色建筑开发之路是保证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也是彻底改善我国人居环境、降低建筑能耗、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实施绿色建筑,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的具体体现,更是有效应对当前欧美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各类“碳勒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是推动国民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2 实施绿色建筑是提升房地产开发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自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正式确立了房地产的全面市场化方向,加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迈进,推动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大发展,房地产市场逐步形成、完善和成熟。当前的房地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包含土地、建筑、交易和金融服务的多链条、多部门的重要产业,同时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属性也已充分的显现和发挥作用。近几年来,国家一直不断加强对国内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房价开始逐步回归理性,房地产市场呈现平稳渐进发展的趋势。当前全国有房地产商3万多家,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处于激烈竞争形态。如何在整个房地产市场上突显其产品的价值,培养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将是未来房地产企业生存之本。而建造低碳低成本的绿色建筑已成为全球建筑业乃至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实施生态、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房地产开发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可持续建筑概念范文第4篇

“人文”一词是中国古代典籍的固有词汇,西方“人文精神”的定义也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在当代,“人本主义”则成为重要的西方哲学思潮,“它代表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对当代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的对抗上,科学主义强调理性,把人物化为‘工具’,忽视人的感性和个性,而人本主义则与之相对,强调人的感性,强调人的意志,显示人的非理性对人的意义和价值”。建筑学教育中的人文观念具有一个相对宽泛的范围,但仍旧可以归纳为“以人为本”四个字。就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这两个概念而言,本文将其作为生态建筑的同类范畴来讨论。在它们各自的相关理论之中,同样可以发现对人文理念的关注。

绿色建筑学“研究的是由天、地、人所组成的一个活性有机生命体中建筑的理论及实践,其研究对象是建筑及其相关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求在这一整体体系中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绿色建筑是一门以建筑学为主,涉及天文学、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环境学、心理学、社会经济学、人类学、美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强、学科交叉多的特点”。由此可见,人文科学的相关内容在生态(绿色)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

二、生态建筑设计竞赛反映出的人文评价标准

近两年的大学生生态建筑设计竞赛的命题内容中也已经显示出关注地方文化、文脉的人文主义倾向。例如,2012年Au-todeskRevit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便提出“倡导低碳绿色理念,再生历史文化场所”,竞赛主题为“中东铁路建筑文化遗产体验馆设计”,生态之外关注的是历史空间的文化遗产价值;2013年AutodeskRevit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则关注传统商业空间的再生,除了生态设计上的创新,并且“鼓励参赛者在针对现象展开实地调研,关注基地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环境和消费者的行为,提炼相关数据;运用可量化的分析手段,综合建筑学和其他相关知识展开设计过程,创造性地提出传统商业空间的更新与改造方案”,充满了针对老城区、老社区的人文关怀;2013年“蓝星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同样提出了类似宗旨,主题为“美丽中国•我的家———中小城市社区活动中心方案设计”,一方面鼓励学生采用被动式生态设计来完成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求“探索地域、文化、环境、生态与建筑的有机结合,综合考虑与建筑紧密联系的社会因素、生态因素、人文因素、历史因素,努力实践建筑与人的和谐、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建筑与自然的和谐”,都是人文观念上的提升。

在非建筑学会或建筑学专指委设立的生态建筑竞赛中,同样体现了注重人文价值的趋势,例如“招商地产2013年绿色建筑设计大赛”的“常州绿聚区会展中心建筑方案”征集,提出“创新思维,人文特色”,“在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设计上强调创新思维、有机结合,注重文化核心价值的倾注和凝练,设计上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充分反映常州武进的人文特色”。由此可见,无论是业界内部,还是市场需求上,都对生态建筑教学中的人文观念引导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学生在生态建筑设计学习中的典型倾向

近两年,本校三年级的生态建筑设计课程采取直接与Au-todeskRevit杯、蓝星杯这两个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相结合的方式,正是看中了这两个竞赛“人文”与“生态”并重的命题方式,希望通过竞赛题目与教师的引导,能够达到学生自觉将人文价值观植入到生态建筑设计的目的中去,树立全面的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建筑的设计观。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量学生仍旧把生态建筑设计当作一个“技术活儿”,或者仅仅从建筑美学的方面来理解人文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生态建筑作为一个特定的建筑类型来看待,相应的,认为可以从生态建筑设计课程中学到的是“生态设计技术”,或者特定“知识”。

2)热衷于摹仿生态建筑案例中“酷”的形态,而对空间形态与特定生态设计原理的关系则不太关心,或仅作相当勉强的解释。在不理解、未掌握特定生态技术特性的前提下做设计,结果是对空间功能的削弱或扭曲,也妨碍了对生态建筑设计的深入理解。

3)忽视生态建筑中人的感受,缺乏对场所、区位本身的关注,仅仅靠生硬的“生态原理”和形态说话,未能使建筑融入生活、融入城市。其实在当代一些著名的生态建筑案例中,人的体验,甚至建筑的社会学意义始终是促成这些建筑成功的重要角度。例如格雷姆肖的“伊甸园”系列工程,崭新的空间体验、生态体验使得这一系列作品极具吸引力,建筑形态与环境密切融合,所有的技术目的都是为场所精神服务的;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德国国会大厦改建工程,其穹顶构造包含折射阳光的生态技术,但同时也内置一条市民游线,循此盘旋而上,游客参观的同时可以感受议员的活动,具有显著的社会学意义。这些案例,学生大多会关注,但其人文内涵却往往忽略。

四、教师在生态建筑设计教学中的人文观念切入方式

从2011年起,AutodeskRevit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命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持续关注历史建筑、旧建筑(或空间类型)的改造和利用,这明显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实际问题而来,关心的是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二者都超出了一般所言的“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技术范畴,具有显著的人文和社会内涵。在2011年学生的参赛作品中,“同学们基于自己对旧工业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态度和理解,提出了诸多独特的构思和概念,既有对院落、街巷等传统空间的延续,也有对场地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回应,也有以场所精神、历史文脉为出发点的设计方式,以及基于当代科学、哲学基础发展而来的参数化设计思路等”。学生对生态命题的多元回应显然值得重视,作为创造性设计的切入点无疑值得在教学中予以倡导。根据近期教学经验,笔者建议:

1)明确生态建筑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将生态建筑的身份“平民化”“生活化”,将其视为建筑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而不应该仅仅作为“高技”的、昂贵的建筑,也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或设计手段,气候适应性好的“低技”建筑同样也可视为生态建筑。这样便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生态建筑的“原型”和适宜的被动式设计技术,而非直接从诺曼•福斯特等大师的高技建筑中寻找形式上的灵感(这些高技作品的生态技术反倒是仅凭一个设计课程学不来的)。

2)强调生态建筑与人体体验的直接关系,让学生理解什么叫“适宜”,从体验的角度把握生态的内涵,明白生态建筑不是奢侈的贵族建筑。“体验”一方面是建筑师对空间环境的把握方式,另一方面,“体验”也就是肌肤的温感、触感,对湿度的感受、对风速的感受,本身就具有本质上的人文意义,也就是建筑学界、哲学界常说的对“生活世界”的感受。当然这一目的需要在特定的生态建筑实验密切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可持续建筑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规划与设计,尤其是在当前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局面下,合理的规划设计是保证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是根据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总体设想和宏伟蓝图来制定和执行的,可持续设计的目的就是将场地给建筑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小化,以及最充分地利用场地。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场地合理规划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课题。

1、可持续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必要性

早期采用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的是一些比较被动的手段,如利用空调设备才能达到较好的降温、取暖、通风等。这些初期的设计手段是一种“被动式环境设计”,既不环保,又浪费能源。后期的可持续建筑(称绿色建筑或生态建筑)是以生态和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设计、建造、改建、运行或再利用的建筑。比如合理安排建筑朝向,有利于冬季的采暖保温,有利于夏季遮阳,防止室温过低或过高。又如利用自然风调节室内环境和空气质量等。这是把可持续理念融入了全寿命的建筑(全寿命是指:从场地、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拆除、建筑废料处理的全过程)。不了解可持续建筑的人认为它造价偏高,市场前景可能不好。其实,实践证明,可持续建筑同一般建筑比较有很多的优点,例如:供热、空调和采光的费用少,建筑运行费用降低,建筑的舒适度和使用功能高,售价和租金增加;使用能源少,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建筑材料消耗少,资源利用效能高;生活和工作空间更健康,能提高工作效率,并减少与建筑有关的疾病的发生等。从建筑的全寿命考虑,可持续建筑的总费用比一般的建筑低,而且有利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2、可持续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理念

2.1 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是根据城市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生态赤字水平,判定城市可持续度,并采取措施削减生态赤字,进而达到生态平衡;通过对城市生态资源的综合评价,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碳氧平衡原理,构建城市自然生态安全网络,确保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并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提供科学的设计依据;借鉴生态经济学中生态―经济共赢与优化理论,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认识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的生态经济特征,引入“生态经济效率”与“环效―成本率”的概念和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构建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的生态经济优化模型,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同优化;通过相关法规的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形成,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2.2 遵循系统论原理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是整体观点、等级观点和动态观点。系统的整体性是系统论的核心。城市是由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等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强调生态安全和生态效益;社会生态系统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和文化的先进性;经济生态系统强调适度发展和循环经济。这里既要保持每个系统内部的平衡,更要强调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复合生态系统的最优化,达到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目标。根据“整体大于各部分之总和”的原理,生态设计策略和能源结构的选择应注重资源整合,谋求整体最优化。

2.3 遵循生态位理论和生态适宜性原理

根据生态位理论,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关键是看二者的关系是处于时空对位状态还是错位状态,或者说是适宜状态还是不适宜状态。对位可以充分保持其功能效益和稳定性、可持续发展;错位则会走向衰败或被淘汰。实践中最重要的是找准适宜生态位,并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即竞争形成生态位分异,分异导致共生,共生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

2.4 树立整体的生态建筑观

建筑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是地球生物圈中能量、物质流动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良性互动;考虑时间因素,树立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发展观念;考虑空间因素,控制建筑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置换影响;考虑资源有限,在人居环境建设中要高效利用和保护地球上的资源,从少费多用的非物质化――减量化到循环利用的再物质化――资源化。

3、可持续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建议

3.1 城市规划设计的龙头地位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具有龙头地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划的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我国已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城市规划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3.2 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四周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四周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3.3 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四周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治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结束语

可持续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是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我们不仅要了解建可持续的建筑设计理念,更要掌握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我国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献明.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的生态经济优化问题研究.2006

[2]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张键.可持续的绿色设计.建筑设计,2004.06

相关期刊更多

桥梁建设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证券导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大学

出国与就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