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转型的重要性

能源转型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转型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源转型的重要性

能源转型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慕课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 自主学习能力 重要性 可行性

前言

自中国入世以来,为迎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日益频繁,这就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要求与日俱增。独立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型学院侧重于技术运用性的人才,因此,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上逐渐提升,独立学院需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升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拥有良好的国际化意识,但相较于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独立院校英语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仍然稍显不足。因此,在现阶段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的发展基础上,本文引入先进的慕课教学方式,从而培养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慕课概述

1.慕课简介。慕课此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诞生于2012年,由美国著名斯坦福大学开发设计,并于同年由清华大学引入中国,中国网友可在果壳网中实现注册学习。数字科技的高速发展促使互联网技术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工作环境之中,因此,基于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全新网络课程模式慕课平台由此诞生。慕课也被称之为MOOC,即Massive(大规模)Open(开放)Online(在线)Course(课程)。分析慕课不难理解,其实际为一种大型在线课程学习方式,学生可享受在线学习,不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慕课将理论学习与电子信息技术相互结合,该课程体系以其工具资源的多元化、课程内容的易使用,受众范围的广泛以及参与度与自主性较强等特点一度成为现代教学发展的关注重点。在慕课模式下,通过在线模式学生之间可实现相互沟通,以此大大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慕课平台的出现为各大院校学生提供了便捷的英语学习资源,并且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质的学习环境,慕课为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2.慕课背景下借助信息技术对于独立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作用。慕课利用先进的教育思维,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对于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在慕课背景下将信息技术教学引入到独立院校教学之中,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可激发独立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第一,利用信息技术来构筑交流平台,促进了独立院校学生在在线平台上发言、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此逐步掌握英语相关知识,利用信息化教学活化英语学习内容的展示模式;第二,相较于传统的书本教学,信息化教学呈现出更立体、更形象、更贴合生活的教学内容,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展示英语知识点,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信息技术辅助独立院校生英语教学,促进教学内容时效化。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现状及自主学习理论背景

1.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现状。独立院校隶属于本科院校,独立院校的发展结合了社会力量而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在世纪交替之际出现的一种新型独特的办学形式。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爱好广泛,善于表现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对知识渴望的意识相当淡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监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2.自主学习理论背景。Holec在1978年将学习“自主性”这一概念引入到外语教学中。自主学习即Autonomous Learning or Learner Autonomy,简称AL或者LA,他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意愿和语言学习的控制能力方面解释了自主学习的特点。Holec(1981)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并进一步指出,学习者能在学习过程中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能针对不同的学习活动选择学习策略并且将这些策略熟练地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去并且能科学客观地评估和反思所学知识和学习过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清华大学外国语学院专家在自主学习这一领域作出了一些探测性的研究。

三、慕课背景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1.慕课背景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校阶段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由于校园获取量有限,加之缺乏一定语言环境,故需要借助信息教育手段加以引导。英语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进而转化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营造更为广阔的空间。英语与互联网模式的相结合还能拓展学生英语学习视线,借助计算机技术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逐渐喜爱上英语。

在现代教育中,为了使英语专业教学迎合学生的心理,借助科学的教学手段十分必要。着眼于互联网及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慕课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优秀的教育平台、推动学生自主参与到英语学习之中。借鉴慕课教学模式来构建的互联网+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了更加快速的方式,促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模式中,结合在线平台的广阔性与及时性,学生可以逐渐明确自身英语学习的不足之处,通过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在此基础上,基于慕课的英语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而言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体现出了新课改精神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深入贯彻与落实,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可起到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也可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自主运用在线课程进行学习。通过在线课堂的构建,共享资料,促使英语学习更加便捷、有效。由此可见,借鉴慕课模式,构建在线学习平台,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迎合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2.慕课背景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可行性。认清慕课为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变革后不难发现,在教育开展的根本目的上,慕课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理念基本吻合,因此将慕课教学模式应用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育教学之中可以逐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打开学生学习视线,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以此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际上,以独立学院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其所要达成的目标是满足受教者的需求,确保教育体系建设以“育”导“教”,真正还主体地位给学生,在这一点上,慕课模式拥有同样的目标,因此借鉴慕课教学方式,将其应用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校中具有一定可行性。

通常来讲,无论是互联网资源的多样化,课程学习操作的简单易懂,还是课程受众范围的扩大,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将学习自主性与参与性还给学生,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自身发展需求来调整学习内容。而慕课正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将课程学习与学生自主实践相互融合,从性质上看两者之间具有融合的可行性。由此可见,基于慕课的指导来打造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的新体系可以保证慕课模式的科学开展,有助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把握教育变革的方向,真正站在人本角度之上,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四、慕课背景下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基于实践化的信息技术辅助模式。了解慕课不难发现,慕课模式的构建本身已打破地域界限,消除时间阻隔,确保网络知识与网络技术快速、精准、实效、全面的应用于网络教学之中,这不仅实现了知识与教育的共享,同时也确保了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分享。可以说慕课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育形式,促使教育一体化时代降临。

借助慕课平台,本文认为构筑独立院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新模式要从实践角度出发,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打造合乎英语语境的现代教学新环境十分必要。对此,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独立院校生英语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保证信息技术进一步促进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注重英语学习引入信息技术向多元化、多样化变革。故此结合慕课平台构筑多元教学模式,将从以下角度出发:其一,教学方法科技化,微缩化。迎合新课程改革需求,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育中发挥的能动性逐渐增大,学习知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索。其二,教学开展主动化、自主化。信息技术教学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将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从数字技术中找寻需求答案,并将英语知识学习内化到自身英语自主学习技能之中,从而实现英语知识的内化与吸收。

2.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化指导。结合慕课教学方式促进独立院校英语教学课堂多元化,需站在独立院校英语教学主体地位向学生发展方向转移的思维之上,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自主思考时间,以便独立院校生在学习英语时可更具探索精神,更能内化英语学习技巧。

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化指导,及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学习方向进行自主性学习。首先,教师要建立网络化的自学信息反馈系统,对集中性的英语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解答,自学信息、反馈信息能够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对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使得教学策略更加有针对性。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差异,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制定人性化和针对性并存的指导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生借助互联网在线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慕课教学的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学生对于互联网教学的探究,当前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在线学习。但是传统在线学习的,学生通常为“一时新鲜”长时间下去,故此如何促使学生坚持学习则成为在线学习的一种挑战。慕课教学方式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慕课在线学习实施闯关模式,例如游戏中经营与养成游戏设置一样,学生在学习中可进行闯关,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兴趣才能进行自主学生,学生结合慕课教学中的教学方式,不断形成一种行为习惯,长时间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结论:基于慕课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思维得以变革的基础上的探究中不难发现,慕课模式对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可以说,利用慕课模式,独立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变革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突破。利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慕课不受局限的课程范围、宽泛的授课形式应用到独立院校英语教学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J:Prentice Hall Regents,1987.

[2]Candy PC.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M].San Francisco:Jossey-Base,1991.

[3]Dickinson,L.Self-instruction Language Learning[M].San Francisco:Jossey-Base,1991.

能源转型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然而,可再生能源发展“必要性”与“经济可行性”之间存在的反差,传统能源利益集团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阻挠,对发展路径有意或无意的曲解,决定了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之路必将是曲折、艰难和反复的。

在我国,一个更为强烈的反差是:一方面,我们“极端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出台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对现有能源系统以何种恰当方式转向一个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系统方面的研究“高度忽视”。对可再生能源“如何转型”缺乏基础性研究与系统性思考,导致本应是系统推动能源转型的政策在实践中“各自为政”,并演变为单纯以实现某个“既定份额”为目标。

将可再生能源发展置于人类能源转型历史进程之中,探讨能源转型的基本内涵与动因,梳理能源转型的逻辑,系统分析可再生能源转型与历史上能源转型的异同,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问题和转型方式,不仅有理论必要性,也有实践重要性。 一问:能源转型如何发生

很多报告和论文将“能源转型”(energy transition)一词等同于“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或“低碳转型”来理解。这一含义最早可能来自1980年德国科学院出版的一份报告:《能源转型:没有石油与铀的增长与繁荣》。该报告当时呼吁彻底放弃核电和石油能源的观点受到强烈反对,但在进入21世纪后逐渐演变成为德国能源政策的基本内容。相应的,德国“能源转型”的含义逐渐演变为“转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并宣称最终目标是建立百分之百基于可再生能源的能源体系。

能源转型的含义当然不仅仅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在更一般意义上,能源转型通常被理解为一个国家或社会主导能源的转换或更替过程。比如,煤炭替代薪柴并成为主导能源,石油替代煤炭成为主导能源。不过,对能源转型的这种描述性的理解,以及基于这一理解的相关研究难以适应复杂、丰富的能源转型实践的需要,无法对认识当前能源转型提供洞见。

美国天然气专家罗伯特・海夫纳三世试图另辟蹊径。在其2009年出版的著作《能源大转型》中,罗伯特・海夫纳三世从能源存在的三种物理形态,即固体(木材、煤炭等)、液体(石油)和气体(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氢能等)出发,把人类能源利用的历史与未来概括为两次能源转型:第一次能源转型是固体能源向液体能源的转型,第二次能源转型是液体能源向气体能源的转型。这一观点具有理论抽象性和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能源转型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观察视角;但这一理论对于能源转型判断标准过于抽象,对能源转型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对理解能源“如何转型”作用有限。

加拿大的瓦茨拉夫・斯米尔(Vaclav Smil)教授认为,能源转型是各种能源利用“原动机”(prime movers)驱动下的能源结构不断变化过程。“每当效率更高的新能量‘原动机’出现取代旧的原动机,显著提高了人类所能利用的能源的量级,能源转型就会发生。”

斯米尔教授根据“原动机标准”将人类能源利用划分为四次能源转型:第一能源转型发生在距今1万年到5000年,人类通过驯养役畜来替代部分人力;第二次能源转型发生在公元前1000年风车和水车的出现,进一步替代人和动物的肌肉力;第三次能源转型随着1765年瓦特改良后的蒸汽机的扩散和进一步改进,启动了煤炭替代薪柴的能源转型进程。第四次能源转型的发生则伴随着发电机的发明使用,以及1882年世界第一座中心发电站在纽约和伦敦投入使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而出现。

斯米尔教授所提出的“原动力发明、改进和扩散”逻辑为我们认识历史上的能源转型“何时发生”、“如何发生”提供了非常有启发性的见解。然而,回顾人类能源利用史就会发现,以“原动机”单一标准来判断能源转型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从原动机标准所划分的一些能源转型并未真正导致该种最终能源成为“主导能源”,从而不构成人类社会或者国家层面上的能源转型。比如公元前1000年伴随风车和水车的出现,除了在小范围外,风能和水能并没有在普遍范围成为主导能源,更不用说全球了。这是风能和水能的自身局限所致,与原动机效率高低无关。二是以“发电机”出现而引发的第四次能源转型,偏离了“一次能源”的逻辑进入二次能源(电气化),这一转型与当前清洁化低碳化发展存在矛盾和冲突。这是因为,化石燃料发电的“原动机”效率和能级的提升将进一步增强化石燃料的竞争力,不利于向清洁燃料过渡。因此,任何非一次能源技术革命对于“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回归到其所依赖的一次能源的“源头”来评价。

为了更好描述历史上能源转型的逻辑和解释未来的能源转型,笔者对能源转型的定义是:能源转型是由原动机推动的,伴随着能源系统深刻变革的,一次能源结构长期变化过程。能源转型的发生与深化,是随着一种足以推动国家,乃至全球层面的能源转型得以发生“原动机”发明、扩散而发生、发展的,正如历史上的蒸汽机之于煤炭,内燃机之于石油一样。 二问:中国能源转型处于哪个阶段?

中国处于能源转型的哪一个阶段,下一次能源转型是第几次转型?判断能源转型的标准不同,答案也不相同。基于能源转型的上述新定义,就国家层面而言,能源转型应符合三个判断标准:

一是要有导致能源利用方式重大变化的“技术创新”或“原动机”出现。能源转型不是“新”能源品种使用数量的简单“累积”,中世纪英国城市用煤非常普遍,到18世纪初,英国不仅家庭住宅取暖,很多工业行业生产中都使用煤炭。煤炭的利用方式依然是沿用过去的燃烧方式,没有出现用煤技术的重大创新。1765年,瓦特蒸汽机作为煤炭原动机的出现,英国才真正启动了向煤炭的转型,随后扩散到欧洲大陆和美国。

二是要有基于能源技术创新的一次能源结构变化,即新“原动机”出现后,所利用的一次能源逐渐替代原有能源,并最终成为主导能源。换句话说,替代能源需要有成为主导能源的潜质。从这个判断标准看,瓦茨拉夫・斯米尔所说的风车和水车发明所引发的能源转型,并不构成国家层面的能源转型。

三是要有能源系统的深刻变革。也就是说,基于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原动机),一次能源的替代与转换的展开,必须同时构建与这种能源特性相匹配的能源生产、消费和输送体系,否则能源转型难以顺利和有效推进。因此,就当前的可再生能源转型而言,能否建立起与可再生能源特性相匹配的能源系统对于转型成功至关重要。

根据这些标准来梳理人类能源利用的历史,可以发现:从原动机标准和一次能源结构变化标准看,历史上的能源转型可以划分为三次,即薪柴向煤炭转型、煤炭向石油转型、石油向天然气转型。目前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型阶段,即石油向天然气转型阶段。

如果结合能源系统变革(第三个标准)来看,就会发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同属于化石能源,其能源生产和消费系统的共同特征是:大规模生产、输送和消费。也就是说,它们均属于“能源系统”特征相同的一次重大能源转型。

人类能源利用可以划分为两次大的能源转型。第一次能源转型是植物能源向化石能源的转型,第二次能源转型是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两次大能源转型期间存在着一些亚转型(如向煤炭转型,向风力发电转型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天然气是向第二次能源转型的重要过渡能源,这不仅是因为它比煤炭和石油更加清洁,而且因为从能源系统看,它兼具集中式和分布式的特点。 三问:向可再生能源转型难在何处?

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有多难,难在何处?相信任何一个相关的政府官员、学者和产业人士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我认为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至少有如下“三难”:

一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迫切性与经济可行性存在巨大反差。化石能源对植物能源的替代,不仅是高密度能源对低密度能源的替代,而且是高竞争力能源对低竞争力能源的替代,主要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当前各国正在发生的可再生能源转型,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主流价值观的背景下发生的,是碳减排政策驱动下的能源转型。因此,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是在化石能源自身效率还有较大提升潜力情况下,为实现经济增长的“脱碳”而发生的低密度能源对高密度能源的替代,同时也是低竞争力能源对高竞争力能源的替代。这一转型的迫切性、必要性与经济可行性之间的巨大反差,是导致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问题的基本根源。

二是与可再生能源特点相匹配的“新”能源系统无法通过现有能源系统的“外推式发展”而得到。一个与化石燃料的大规模生产、消费和输送体系及其高能量密度、可储存、分布不均衡等特性密切相关,而风能、太阳能的广泛分布性、低能量密度和不可存储性决定了本地生产本地消费模式是较好的选择,现有能源系统必须变革以适应可再生能源的新特征。然而,与化石能源特性完全耦合的现有能源系统并不会自觉向适应可再生能源特点的能源系统转型,因为传统能源企业从自身短期利益出发,往往会自觉阻碍这一进程。

三是可再生能源的单一品种,无论是水能、风能、太阳能,还是生物质能,都不具有成为单一主导能源的潜质。因此,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是就多个品种集合整体而言的。这些不同可再生能源品种的技术特性不完全相同:水电基本与现有能源系统兼容,风能和太阳能更适合分布式、小功率,生物质能则分布式、集中式均可。要将这些能源利用技术整合为一个有机“新”能源体系,将面临更多的技术、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复杂性。

上述“三难”,也可以说是能源转型的新特征和新变化。这就给能源转型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转型政策要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能源体制与政策实施方式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些新特征与新变化,减轻能源转型的成本与阵痛。 四问:从德国能源转型实践学到什么?

德国是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典范,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做法也被作为“经验”为各国所借鉴。比如,可再生能源全额上网、固定电价(FIT)、投资补贴等政策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的标准选项。对此,无需多言。这里我将特别指出两个很少被提及,但实际上对我国更有价值的德国能源转型“经验”:

一是增强电力市场灵活性是应对可再生电力波动性最重要的制度条件。德国电力改革始于1998年,但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实现了“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电力市场制度架构,确立了电力供应侧和需求侧竞争性市场。其核心要素包括:电力零售侧放开,终端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售电商;开放电网使用权,电网运营商不参与市场竞争;日前、日内现货市场与多级调频辅助服务市场协同合作的市场结构,等等。德国可再生能源转型到目前为止能够较为顺利地推进,竞争性电力市场及其配套机制所决定的市场灵活性是基本制度条件。从经验借鉴看,构建这一制度是中国等很多国家推进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必备条件。

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份额上升,德国又设计了一些新的市场制度以期进一步提高市场灵活性:一是建立了以平衡结算单元为主体的电量平衡机制,以及与之配套的独立调频市场。凡是不能维持区域内发电和用电平衡的平衡发电运营商(结算单元)都必须从电网公司那里购买调频调峰电量,同时允许调频供需独立进行拍卖;二是在2015年底的《能源变革白皮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提高电力市场灵活性措施,主要包括:允许短时间内的超高电价和负电价,允许更多类型的技术参与到调频辅助服务市场中,等等。更为灵活的电力市场制度,能够更为精确地反映电力的时间和空间价值,市场参与者能够及时反应。

二是从发电、电网和用电各个环节入手,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整体灵活度以应对可再生电力波动性挑战。具体做法包括:进一步提高化石能源发电厂的灵活度,以提高其调峰能力,而不是扩大规模降低能耗;改变热点联产电厂和生物质发电厂运行方式提高其灵活性;发挥欧洲互联电网的“间接储能系统”作用,提高德国输电网的灵活度;综合运用储能、热泵、电动汽车、智能电表等技术手段提高负荷的可调节性,增加电力需求侧灵活性,等等。 五问:什么是中国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当务之急?

中国可再生能源转型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可再生能源比重太低?补贴力度不够?并网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不是“当务之急”。当前应优先落实如下事项或原则:

一是确立我国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国家战略。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国家战略既要反映可再生能源的特点,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各国能源转型方向虽然相似,但能源资源禀赋与治理结构不同,决定了能源转型的国别差异。

我国的能源转型远未上升的“国家战略”层面。首先,我国能源转型处于各个部委各自为政阶段,每个部门就自己主管的领域自行决定重点、方向和速度。其次,我国能源转型缺乏清晰的战略安排,实施路径和推进速度也缺乏统筹考虑。最后,能源转型进展和政策实施效果也无科学评估和考核。政策出台了很多,能源转型的问题也很多,但鲜有部门能够出面纠正和完善。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国能源转型“国家战略”的确立和落实。

二是当前能源体制改革应充分反映能源转型的方向和要求。我国能源体制抑制市场作用导致配置效率低下问题非常突出。大力推动能源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能源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不仅如此,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告诉我们,竞争性电力市场和灵活的交易机制是可再生能源转型最重要的制度条件。因此,能源市场化改革的迟缓不仅会影响能源配置效率,而且还会阻碍我国可再生能源转型的进程,增加转型成本。

三是我国能源转型的进展与步骤不应由传统能源巨头决定。传统能源巨头一定是能源转型的主要参与者,但能源转型的方向和进展不能由电力公司等传统化石能源巨头主导。因为它们可以从放缓能源转型速度和进程中获得经济利益。正如赫尔曼・希尔在其《能源变革:最终的挑战》一书所指出的,“客观上,在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中是不可能实现共赢的。百分之百转向可再生能源是工业时代以来最广泛的经济转型。如果这个进程没有胜利者和失败者,是不可思议的。失败者将不可避免地是传统电力工业,其损失程度取决于其洞察力、决心和能力,以及进行彻头彻尾的重组、直面迅速衰减的市场份额、发现新的业务领域。”

如果想让我国能源系统能够按照能源转型的方向和逻辑来实现转型,必须要在确立能源转型国家战略基础上,配套以推动能源转型的系统法律和政策框架,由国家来主导和推动转型,方有可能避免能源转型进展和节奏由传统化石能源巨头主导的局面出现。

四是基于能源转型方向调整当前投资以避免锁定效应。未来30年-50年的能源系统是由当前投资决定的。当前的能源投资要符合能源转型要求,否则将导致我国未来能源系统(电力系统)锁定在既定道路上,加大未来能源系统转型的成本。

能源转型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制造业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亮点,奥巴马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制造业的政策。从国情咨文到新财年预算,再到竞选演讲,奥巴马在多个场合传递同一个信息,要让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持久发展的重要支点。

美国制造业复苏对中国有何影响?国内制造业转型又应有怎样的国际视野?

“绿色竞争力”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在一项统计范围内的500多个产品中,中国有220个产品产量全球第一,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而由此带来的问题则是自然环境的压力持续加大。中国的能源消耗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占到全球年消耗的20%,二氧化碳排放占到全球排放的25%。

在全球进行绿色转型的过程当中,中国的绿色转型既是出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形成新的产业竞争力的需要。新的产业竞争力将来可能是绿色竞争力或者说低碳,并成为下一步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在全球倡导绿色消费方式、碳足迹这样一些新的标识制度,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过程当中,绿色转型必不可少。

绿色转型,一方面是指生产过程当中的生产工艺,另一方面就是产品是绿色的,是低碳产品。“十一五”期间较多地集中在制造业制造过程的绿色转型,比如说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能力淘汰,而在绿色产品中体现的还不太多,实际上绿色产品是影响到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近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也在进行反思,比较热门的话题就是转型。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的主线,全球主要经济体也在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在推动转型,各国都在探索。美国智库现在比较时髦的话题是新型的经济结构,“再工业化”是其中一部分。美国智库曾向经济协会提出在金融危机之后要加紧建立形成出口、创新、低碳的新型经济结构,发挥城市经济的重要作用。

在追寻绿色竞争力过程中,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升级方式。这个升级方式有很多种,有产业链的升级,有整个产业的升级以及产品的升级等升级方式。

在这个过程当中并不强调哪种升级方式是单一的,要适合各个企业自身的特点、能力,要寻找适合自身的方式。

首先是技术创新的能力。研发机构的设置、人才的配置、经费的投入,是不是能够满足产业升级、企业升级的需要?整个企业现在看来要从高增长、积极扩张,转到产业升级推动技术进步,企业的调整包括内部配置、基础设施在内,是全方位的。

二是要强调商业模式创新。当下有很多技术与资源可以被利用,只要具备能够配置、调动这些资源的能力,那么一个企业也许很快就能火起来。实际上我们看到有些企业,它们的商业模式创新使得企业很火,而并非在制造方面的提升,比如服装产业有的搞品牌运作,形成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脱胎换骨,最后的关键是看有没有配置资源的能力。

另外,企业要有走出去的理念。金融危机使得发达国家困难大了,恰恰是我们利用好全球资源,进行跨国并购弥补短板的机会。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文化融合问题。国际化首先要本地化,要大量运用本地的员工与管理层,让人们认为“中国人到意大利来不是重建唐人街而是让罗马大街变得更好更通畅”。

转型当中我们有很多的机会,只要看到机会,抓住机会可能就成为领先者。目前较多的政府管理比较擅长在经济高速增长前提下追求规模扩张,并积累了一系列经验,但是在转型当中没有经验,甚至在现有的体制与转型当中有巨大的矛盾,体制改革成为转型的关键,经济转型的前提是体制改革,具体的政策都是转型当中体制机制改革的内容。

美国制造业复苏势头强劲

实际上,两年前美国一直在出台关于制造业复兴的政策,比如2009年12月,白宫办公室出台了美国制造业复兴框架,后来出台了一系列战略政策,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一直在推进。

从美国制造业复苏的情况来看,其复苏的进程出乎意料,已经表现出制造业复苏的强劲苗头。过去三年美国制造业新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有30万,美国的出口在过去3年中年均增长16%,比当时奥巴马提出的倍增计划年均增长15%还高出了一个百分点。

美国制造业复苏主要是得益于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制造业成本高的劣势相对缩小了。相对于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美国成本高的劣势缩小,主要原因在于新兴经济体成本上涨快一些,美国劳动生产率改善成本也不低,尽管比中国低,但是它一直在持续地改善。

第二,美国形成了一个全球能源价格洼地。美国能源价格低,主要得益于在页岩气方面取得的革命性突破。页岩气革命使得美国两个方面得益,第一个方面是美国能源独立的目标取得重要进展。美国去年能源对外依存度首次低于50%,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由5年前的30%下降到目前的18%。第二个方面是价格,美国的页岩气价格2美元每百万英热单位,是中国液化天然气的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更低于欧洲和日韩。美国工业用电价格,很多州比中国沿海地区用电价格还要低,所以美国目前天然气化工恢复得很快,天然气领域也出现很多大的投资项目,而且化工产品的产业链比较长,能带动很多产业,形成新的就业与新产业。

第三是美国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系统。美国物流成本占到GDP的9%,中国占到18%。现在来看,美国制造业复苏是这三个因素的叠加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再结合现在讨论得比较热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数字化制造等这些技术因素的影响,美国制造业复苏的进程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想象。

“回归”不会

影响海外投资回流

美国制造业复苏,并不是说在中国投资的美资都会出现海外投资回流,只是在部分领域可能会出现海外投资回流,而部分的回归是一个正常的调整。因为全球化给发达国家既带来了投资向海外走,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制造业空心化的负面问题。但对企业而言,在全球化过程中还是获得了一些利益。资源的全球配置,这个大的方向不会变,但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如全球化会出现一些新的结构性特点。比如说数字化制造的新技术,会使得市场地位在影响产业地区布局当中的重要性提高,而不仅仅是成本。

数字化制造的最大好处就是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市场的重要性随之提高了。

美国的制造业集中在新兴产业,比如生物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这些新兴产业是美国实现再工业化的重点。为什么说中美贸易在新能源之间尽管双边的贸易额并不大,但却容易爆发贸易战,主要问题在于主要的经济体都把这些方面作为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随着国内内需扩大战略效用的逐步显现出来,中国的市场优势,会进一步释放出来。有人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复兴的终结,是中国制造业的坟墓”,这个实际上是没有看到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国家的市场优势。第三次工业革命,反而对中国是一大机遇。

数字化制造当中,制造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对多样化需求的满足能力。中国是一个大市场,如果说数字化制造会形成就地生产的话,中国的大市场一起来,恰恰是一个机遇,因为相对较低的成本以及巨大市场这两个已经看得见的优势,其他国家并不具备。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形成了第三个能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现在总体来看,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技术上比他们明显要好,但相对发达国家,技术上还存在一些不小的差距。

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技术,发展中国家凭借低成本优势与我们竞争,我们目前处在升级过程当中,处在一个夹在中间的地位。如果说技术进步能够取得明显的进展,中国的三大优势综合起来,更没有其他国家能比。

能源转型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 转型 发展

一、煤炭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和意义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自建国以来,煤炭在我国所有能源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与此同时,从我国资源方面的贮藏量和国情及国民经济分析来看,我国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也都会是以煤炭能源为主。因此,煤炭能源是我国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重要元素。但是,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这对煤炭企业来说无疑是个非常不利的因素。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煤炭企业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因此,我国的煤炭企业必须要通过转型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煤炭企业转型中的主要困难

每个煤炭企业在转型的过程当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其困难也会有不同,但是其主要困难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战略性的转型规划

不少煤炭企业其发展有了很多年的历史,其企业运营思想、模式和体制已经根深蒂固。最致命的就是在转型的过程当中由于缺乏科学性的、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导致企业在转型途中“迷失方向”,不能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二)煤矿企业产业链结构单一

现在的煤炭企业的产业链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的,整个煤炭企业几乎所有的产品就是提炼出来的煤炭,这个对于一个要转型的煤炭企业来说肯定是不行的。虽然有的煤炭企业在很多年前也发展了一些非煤产业,并且,煤炭企业把自己企业一些富余人员安置到非煤产业链上去经营。当然,最终的结果是不好的。究其原因是非煤产业链的管理人员管理不善,过多地依靠煤炭企业本部,并且经营规模也是比较小,当然也就会缺乏市场竞争力,最终败下阵来。

(三)资金和人才、职工要素的制约

资金、人才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于一个即将要转型的煤炭企业来说,它们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其中包括了技术上的革新,机器上的改进,人才的引进,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善等等方面,这些无疑不都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而对于21世纪最重要的人才来讲,它就好比企业里的血液一样,一个企业要想运行得飞快,就必须要高技术的人才。但是在众多的煤炭企业里,资金大量缺少,煤炭职工的文化素质不高,高技术人才更是稀少,这对于想转型的煤炭企业来讲是一个很严重的制约因素。

(四)自然因素以及安全问题

为了运输、提炼加工煤炭,大多数的煤炭企业都会选址在煤矿附近,由于煤矿的地理环境的原因,煤炭企业在产业转移和职工分流上会缺少优势。并且,我们经常看见煤矿出事故,就是煤矿开采的安全系数低造成的,这同时也给投资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风险。

三、给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针对煤炭企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规划转型发展战略

煤炭企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在转型前,必须合理规划其企业的转型战略。第一,煤炭企业必须要以科学技术为指导,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多采用机械化采煤,这样还可以降低职工安全风险。此外,要引进高科技技术武装企业的技术人才,为“科技兴企”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弘扬企业文化精神,加强职工文化素质培养。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讲,其企业文化是根基所在,它代表的是一个企业的内在精神和价值所在。在转型的过程当中,要积极弘扬企业文化精神,同时要通过各种培训来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第三,规范制度管理和监督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它对于煤炭企业来讲,昭示就是要完善企业的制度管理和监督机制。最好是建立一个以众多股东为首的监督机构,以方便管理企业职工,同时也可以巩固煤炭企业的基础。并且,通过这样的科学管理也可以降低降低煤炭开采的安全系数,以到达全面保护员工的目的。

(二)依托煤炭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现如今许多煤炭企业的主体产业链非常的单一,大都是依靠出售提炼加工的煤炭,这样会导致很多资源的浪费,损失煤炭企业的利益。因此,可以在煤炭加工上进行转型,这就要对煤炭进行深度加工,煤炭企业可以依靠高科技对煤进行洗选、炼焦等加工工序,实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不仅节省了煤炭资源,同时还提高了煤炭企业的利润。此外,企业还可以对产业链的上下游的生产要素进行整合重组,改变煤炭资源优质劣用的现状,提高企业集团的整体效益。

(三)强化招商引资,开发新型营销模式

针对煤炭企业转型资金不足的问题,强化招商引资是一个好策略。强化招商引资不仅能够解决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还可以学习别的企业的管理、经营理念。在强化招商引资的同时,还要开发新型营销模式,比如:可以以外包的形式进行营销。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如此繁荣环保呼声如此之强烈的当今,煤炭企业做转型调整既是走可持续道路的表现,又是“环保、低碳”的环保体现。改革一直都是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转型发展亦是如此。虽然说煤炭企业转型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煤炭企业只要争取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有自己企业的科学转型规划,有自己独特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就一定能在转型道路的迷雾中,找到自己的“康庄大道”。

参看文献:

[1]牛克红.中国煤炭大集团建设探索[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能源转型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课题来源:2016年度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重点创新训练项目

课题编号:201610610456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正处于重要战略时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重大考验,以经济新常态的视角,着眼于煤炭企业的问题和矛盾,通过供给侧结构对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的创造创新方法进行合理的探索,来化解能源危机,开拓全新的煤炭市场,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期望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煤炭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朝着优化、优质的方向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煤炭企业;转型发展

一、前言

如今中国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由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煤炭行业作为基础的能源产业,在现在的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二、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煤炭资源问题

大工业时代下,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大量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煤炭资源的使用更是数不胜数,但是煤炭资源的浪费损失现象十分严重,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回采率低,煤炭资源利用十分不合理,并且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资源分配不正确,相关部门更是缺乏对稀缺煤种的保护性开采措施,造成煤炭资源短缺,甚至枯竭。

2.煤炭企I管理问题

近期,煤炭行业在新能源的牵制下,盈利水平较低,并且随着近年来各项工业指标的下降,煤炭受到的宏观经济的冲击是巨大的,这对煤炭企业管理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当今的煤炭产业存在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的问题,产品结构单一,不具备多样性,生产集中度较低,人均效率提高速度慢。更重要的是,煤炭企业受到国有企业的影响,体制机制约束力大,行业管理得不到强化,企业管理较为粗放,高层领导者重视经济利润,忽略对底层员工的深入关心与管理,导致员工们往往不愿听从上级指挥,直线职能制贯彻较难。煤炭企业在发展阶接替产业的同时,进行转产项目时不能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使个别煤炭产业不能在竞争巨大的市场上立足,惨遭淘汰。所以加强煤炭企业的公司管理,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才是有效推动煤炭企业转型的关键步骤。

3.煤炭企业创新发展问题

许多煤炭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适应国际发展的潮流,即使经过产业兼并重组也不能完善十分落后的行业规范,在煤炭行业进行创造创新十分困难,根据曾经的经验,煤炭企业产业的转型的方法通常是建立煤炭行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但大多数时候在产业结构上实现有机调整是很不易的。不论从经济方面还是环境保护方面,很多煤炭企业都没有做到二者的协调与统一,多赢的局面没有形成。事实上,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应该建立在坚实和稳固的基础上才能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应用,明确产业转型的新思路,能够共同促进煤炭企业的创新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的措施

1.缓解煤炭资源的短缺问题

煤炭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不具备可再生能力,一旦资源耗尽就再也没有剩余资源的利用,并且受到当前科技水平有限的制约,煤炭的可开采能力不高,煤炭企业一旦面临着资源枯竭或者资源丧失经济性,就失去了固定和特有的价值。因此应结合煤炭资源富集的地方的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煤炭进行合理有效的开采,减少资源的浪费。国家应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来压缩煤炭的产量,鼓励煤炭开采的部门寻找正确的方法对煤炭进行优质开采。通过一些政策倾斜鼓励煤炭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培养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在缓解煤炭资源短缺的同时,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2.完善煤炭企业管理模式

我国的能源改革正在推进中,预计建立大型的煤炭集团,煤炭企业在去产能的基础上进行兼并重组,在煤炭的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切实完善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利用国家对社会环境的稳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权衡利弊,减少安全事故,合理安置失业矿工,改进技术环境,在通风区引进进口设备,加强监控与改进煤质。确保畅通融资渠道,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完善物流系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在煤炭企业内部实施股份制改革,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推进煤炭企业的科学管理与资源整合。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创建自主品牌,形成企业的品牌优势,达到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目的。

3.创造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新动力

煤炭企业应着重改进自身的管理体系,在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的同时,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治理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使煤炭企业向节能低耗转型,提升整体效益,使煤炭企业的的资源枯竭的恶性局面得到缓解,深层次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使更多的煤炭企业员工认识到科技兴国的重要性,发展接替产业的同时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战略,通过在行业内树立品牌文化提升转型升级后的煤炭企业的知名度,逐渐的进行技术创新,改变企业长期依赖煤炭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是发展的经济的经济动力。

四、结语

煤炭资源作为国家和世界的重要资源,占据战略地位,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经济新常态下的煤炭企业的转型实践,要求我们增强信心,根据煤炭经济的运行形势,构建协同创新的企业新模式,使煤炭企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合力促进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