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因素;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分析研究

一、引言

在企业行为中,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并且该行为的决策以及制定都是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因此当外部的宏观环境产生变动时,企业就会根据环境变化,通过改变自身的一系列行为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具体来说就是企业会通过缩减开支等方式,应对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以此来减少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指的就是企业在创造了利润,以及对股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企业员工、消费者以及社区的一系列责任。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不再将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在生产过程中应该重视企业员工的价值,并且关注企业对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因此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就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企业应该在其所能影响的范围内,尊重并支持对国际社会做出维护人权的宣言。第二,在生产过程中,不包庇、不隐藏侵犯人权的行为。第三,禁止任何形式的强制劳动行为。第四,切实有效的废除童工。第五,杜绝在用工或者是职业方面的歧视行为。

三、我国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1.宏观经济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背景下,企业的一系列行为必定会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并且我国的研究人员对此也进行不少研究。从企业自身的发展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企业资本结构与宏观经济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并且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行为存在一定的反周期现象。此外,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包括实际贷款利率、通货膨胀率在内的一系列宏观经济因素与我国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也具有一定关联。

2.宏观经济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根据具体事例可知,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企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就是信贷风险。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呈现出了顺周期性的现象。同时,还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宏观经济因素的持续影响下,企业通常都会更加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率,并以增加自身权益为主要内容,从而忽略了通过改善外部环境应对经济风险的方式,就像商业银行在面临宏观经济影响时,为了保证自身的贷款额度,而放宽对贷款质量的要求。

3.宏观经济与企业进出口行为

在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中,影响其增长率的宏观经济因素有许多,比如:第一,国民经济的收入情况,以及外汇收入的情况等等。通常来说,从国外进口商品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收入,而外汇收入的增加会使国内的出口商增加。第二,国内商品价格的变化以及国外商品。假如国内商品的价格相对便宜,那么价格优势就会在国际市场得以凸显,出口量就会增加。反之,如果外国商品的价格相对较低,则国内的进口量就会增加。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因素可以直接影响我国企业的进出口行为。

4.宏观经济因素与市场价格

在金融发展中,股票市场价格作为金融指标之一,宏观经济因素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宏观经济因素进行细分,从而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生产者价格指数、工业增加值货币供应量以及制造业采购

指数,然后对以上几点进行透彻分析就可发现上述指标都与股票市场价格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同时,商品的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的价格指数、进出口贸易的顺差值等相关变量对股票市场的收益都具有不利影响。而国民生产总值、企业景气指数以及城镇居民经济收入等变量对于股票市场的收益具有积极影响。此外,不仅是股票价格,对于产品市场价格而言,宏观经济因素对其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5.宏观经济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企业行为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宏观经济因素不仅对上述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企业的“股权债务”也有影响。在宏观经济上行时,企业的融资偏向于“股权-债务”;而在宏观经济下行时,企业的融资便会偏向于“债务-股权”。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的一系列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不同的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且影响程度并不一致。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下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使整个产业进一步提升,甚至还有可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从我国的企业行为来看,大多数企业更愿意通过以缩减成本的方式来面对危机。这是因为我国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仍处在发展阶段,并且对此并没有详细的了解,因此从发展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应该对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璐娇. 基于社会责任的我国中小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际关系;沟通;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际关系是高校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中带来的问题,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接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自我的各方面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部分,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启迪大学生的智慧、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协调大学生人际关系。可见,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意义。

1 人际关系与人文素养概述

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度、融洽性、协调性的程度。人际关系是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如平等、信用、理解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主要对象是家人、同学、老师、朋友、社会,大学生的交际圈相对简单,但是却影响着大学生的各方面生活以及健康心理的养成。

人文素养是指在吸收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学识和修养,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质、人格、观念等各方面的性格特征,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总的来说,人文素养分为三个部分:即知识、精神、行为。而人文知识的涉及面也较宽泛,内容包括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大学阶段是汲取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怎么样接人待物和接触社会的重要时期,是自身人文素质的养成的不可或缺的阶段,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 人际关系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豪斯顿曾说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大学生会因人际交往的原则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处事风格,从而规范和支配自我行为,完成正确的自我定位,获取社会角色,从而在人文素养上得到提升。

(一)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管交往的对象是老师、同学还是家人,都会涉及到自身的处事原则,如与老师交往要尊敬诚恳;与同学交往要友爱真诚;与家人交往要自然亲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着人际交往的原则,如诚信、友爱等,大学生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集体意识,摒弃个人主义,将自我融入集体,在集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

(二)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人文知识的汲取

沟通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是汲取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在集体生活的交流沟通中,必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彼此学习,互相进步。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与网友建立虚拟关系,这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更是吸收和交流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学会与人交往,是生活的必须,也是做人的基础。融洽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形成阳光、积极的人生态度。人际交往的障碍,往往造成大学生偏激、孤僻、封闭的性格,人生态度灰暗消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大学生的心身健康,阻碍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3 从人际关系入手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人际关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密切相关,所以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基础和保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加大校园文化宣传力度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网络交际平台

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需求,积极建立校园网,打造网络交际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发挥网络的优势,使校园网成为一个传播知识、交流学习、互相倾诉的场所。特别是开始心理辅导栏目,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等帮助,进一步健全大学生的人品人格。

(三)开设人际交往课程,营造人文文化氛围

高校要开设人际交往相关课程,从专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如礼仪课等,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应当怎样与人交往,怎样体现个人的素养,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用实用性的课程,给予大学生最直接的引导,营造浓厚的人文文化氛围。

总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这需要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人际关系入手开辟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乡家庭环境;“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06-02

家庭环境是一个系统、特定、相对稳定的内在环境,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极大。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我国经济社会虽然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城乡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影响着城乡不同家庭环境中的“90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一、“9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

“90后”大学生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大学生,他们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衣食无忧的一代,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一代,他们出生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特殊时代。这个颇受争议、特点突出、时代感鲜明的群体具有以下个性特点:

1.思想早熟、个性独立、行为自主,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自我意识很强,具有较强叛逆意识,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行为表现成熟,心理脆弱。

2.功利务实、理智参与各类活动,观察问题、处理事务时,出现观念和行为的错位。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受市场价值观念的影响,“90后”大学生在活动的参与方式上由原来的空泛理想化的热情,转入了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关注。他们在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时,总是以利益作为标尺来衡量。他们指责社会的不公,却回避自己的责任。

3.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表达。社会环境的现实情况造成了“90后”大学生情感上躁动不安、荣誉感强、虚荣心强。他们对喜爱的对象表示热衷,对信服的人表露出钦佩和羡慕,对不平之事表示愤慨的程度强烈。

4.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上趋向于追求时尚,凸显个人爱好。“90后”大学生出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时期,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他们掌握的信息和知识更为丰富,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复杂和多样性。他们既认同传统的价值观,也欣赏当代社会流行的价值观。

5.消费方式呈现多元、实用和前卫方式,人生目标相对模糊。他们青春激情与文化理性并存,强调生活质量、重视充分享受,总是追求浪漫与新奇,接受变化与挑战,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和发展方向的规划和认识很模糊。

二、城乡“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的差异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对环境适应能力、事物理解能力、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环境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情况,笔者对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工专等6所高校部分在校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660份问卷,收回646份,回收率为97.88%,其中有效问卷为640份,有效率为96.97%。在我们的调研中,来自大中城市的占21.24%,中小城镇的占18.63%,来自农村的占60.13%。通过分析,城乡“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的差异表现在

1.城乡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存在偏差。在我们的调研中,当问到“在社交场合你是否感到紧张或窘迫”时,来自大中城市的同学认为不会紧张,会很自如,占6.21%;来自中小城镇的同学认为有时候会这样,占71.24%;来自农村的同学认为经常会这样,占23.10%。调研表明,来自城市家庭的学生处于相对开放的环境中,见多识广使他们产生一种优越感,人际交往比较积极。而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缺乏自信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评价过低。

2.城乡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不同。在我们的调研中家庭较富裕的占3.6%,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占66%,贫困生占25%,特困生占5.4%。调查发现,在“90后”大学生交流方式中,来自城市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通过参加各类协会、朋友聚会、社交场合等方式交往。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受经济条件局限,难以在与人交往中“潇洒自如”,而寒酸的外表也常常使他们自惭形秽,主要通过老乡会、发短信、聊QQ等方式进行交往。

3.城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差异。城市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受教育环境良好,接触社会较多,拥有广阔的人际交往圈子和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交际与交友能力、交谈能力和异往能力都要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4.城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困扰方面体现显著差异。城乡家庭在环境背景、文化习惯、价值观念上存在很大差距。在问卷中,农村学生选择“遭受排挤”的占10.15%,选择“自尊心受损”的占58.24%。“自尊心受损伤”这一问题在问卷选项中城乡大学生相差28.11%。在“交际与交友困扰”方面,大中城市的占38.97%,小城镇占39.93%,农村的占45.71%。在“与异往困扰”方面,大中城市的占23.53%,小城镇占28.49%,农村的占34.86%。在“交谈困扰”方面,大中城市的占24.26%,小城镇占29.65%,农村的占33.14%。在“待人接物困扰”方面,大中城市的占11.76%,小城镇占10.47%,农村的占29.71%。由此看见,城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困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三、城乡“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差异的家庭环境影响分析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差异等导致了城乡家庭环境的差异,从而影响城乡“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适应。

1.城乡家庭收入的差异。在城市,大多数家庭则是通过就业方式获得家庭的收入,家庭的共同收入决定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密切而相互协作。而农村的农业生产收入是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部分,这种家庭生产方式决定了个人收入只占到家庭总收入的一小部分,个人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与城市有区别。这种城乡家庭收入的不同,形成了城乡家庭间观念与行为的差异,从而影响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

2.家庭收入分配方式的差异。农村家庭的收入需要安排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和家庭经营的再生产。城市家庭收入的安排相对较简单,开支也仅仅是日常生活的安排等方面。这种家庭收入分配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

3.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异。由于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上存在差异。从消费层面来看,城市居民逐步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享乐消费转化;而农村居民生活则由温饱型向舒适型转化。

4.城乡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城市家长偏重于过度关心的教养态度,对子女限制和管束较多;而农村家长则倾向于简单的、惩罚的教育方式。

5.城乡家庭父母教育意识有差距。城市家庭父母大部分都很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也有一定的选择性。而农村家庭父母对家庭教育的作用认识比较模糊,家庭教育意识不强,对子女的教育侧重于依赖学校和老师。

6.城乡父母对子女教育期望有差异。城市家庭父母对子女抱有较高的期望,对子女的学业和将来的职业要求都很高,期望子女在大学期间学会很好地为人处事,以便为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农村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读书改变自身的生存现状,但由于他们从自身地位和客观可能性出发,不会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

7.城乡家庭父母和子女沟通交流有差异。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新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城市家长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拉近、融洽了亲子关系。而农村教育条件落后,广大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低,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使孩子容易受到消极情绪和负面言行的影响。

四、改善城乡家庭“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策略

1.改变家庭教育的误区和偏差,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对于城乡家庭而言,要改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误区和偏差,应重视孩子作为独立发展主体的特殊需要,将自己的期望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做到时时和孩子进行沟通,成为孩子的伙伴和引导者,以此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2.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正确处理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应的改变,对于城乡家庭环境来讲关键在于改变孩子成长的环境,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家庭生活方式。父母要构建和谐的、积极向上家庭生活,孩子就会受到和谐的、进取心的教育。

3.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人际适应能力。一个家庭的人际关系如何,既是德育环境,又是智育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体贴,和睦民主、平等互动、家庭环境和谐温馨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要积极创造民主、催人奋进的家庭气氛,来培养孩子提高人际适应能力。

4.家长要当好子女的素质导师,引导子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适应能力,正确地认识自我,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加强自身的交往技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5.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合力,培养子女良好人际关系。在改进家庭教育的同时,需要重视利用其他途径,尤其是学校和社会其他教育机构的替代性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必须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全面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构建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10,(4):111-114.

[2]戴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08-11-12.

[3]赵丽芳,陈国锋.90后大学生的特性及德育工作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134-136.

[4]黄艾丽,杜学元.关于我国城乡家庭教育差异的比较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7,(1):107-110.

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汉称谓语 差异 文化分析

1 英汉称谓语特点之比较

1.1 拟亲属称谓

英汉民族都会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家庭成员。但是,在中国的社交称谓中,人们还有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的习惯。如“幼儿园阿姨”、“警察叔叔”、“农民伯伯”等,或者会用“大伯”、“大姐”等来称呼邻居或陌生人。而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在西方的各种社交场合,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之间很少用亲属称谓互相称呼对方。主要例外是:Brother Joseph或 Sister Mary 之类的称呼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或职业团体。中西方的这一差别可能与家庭在人们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有关。中国数千年来有聚族而居的传统,崇尚大家庭的观念。而在西方,他们很早就是一种“核心家庭”的传统。除了父母子女之外,其他亲属关系没有中国人看得那么重。

英汉亲属称谓差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英语亲属称谓简单、笼统,而汉语亲属称谓详细、具体。例如,在英语中的brother是“兄”或“弟”, sister是“姐”或“妹”,而我们汉语文化中要严格区分“兄”、“弟”、“姐”与“妹”,因为“长幼有序”。英语中uncle一词相当于汉语的“伯父、叔父、舅父、姨夫、姑父”,aunt相当于汉语中的“伯母、婶母、舅母、姨母、姑母”。这反映了汉民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

1.2 敬称和谦称

根据中国文化自身的特点,我国学者顾曰国总结了与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共五条: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原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

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长达数千年,儒家尊卑有序的礼制在人际交往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所以人们喜欢用恭敬的口吻称呼对方,用谦恭的口吻称呼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敬称对方父亲:尊公,尊君,尊侯,尊大人,令尊,令翁;而谦称自己的父亲:家父。而英语国家中,因为其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与中国截然不同,相互之间称称谓语的使用不像汉语那样纷繁复杂。

2 影响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原因

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是社会现实的指南。所以,英汉称谓语语用差异的深层原因是中西方在人际关系取向方面的差异。传统的农业文化塑造了中国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社会结构,这就必然导致中国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呈等级取向,差异格局成为社会现实。与此相反,西方的海洋文化塑造了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个人本位取代了群体取向。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家族社会,这就形成了平行或平等的人际关系。

宗法社会结构是中国社会最典型的传统结构。构成中国社会基石的始终是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性结构---家庭。尽管今天,宗法社会已面目全非,但宗法制的影响却长期笼罩着中国社会,渗透在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国与家彼此相通,君权是父权的延伸。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差序格局。即:人们服从权威和长上;严密的等级身份制;群体主义和关系取向。所以,中国人习惯使用表示血亲关系的名词去称呼家人、亲属,乃至用其称呼朋友和陌生人等。此外,称谓语还要受长幼尊卑及疏密程度、社会地位、职位高低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受群体认同和礼貌原则的影响,汉语的称谓语还要体现恭敬和谦卑的态度。

而西方社会的社会格局和人际关系与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完全相反。生活在海洋型的地理环境中,从事商业活动的希腊人很早就摆脱了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的城邦组织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新变化标志着:服从权威被公民民主政治所替代,公民享有最高权威。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就是平等关系大于权势或主从关系。所以,在美国人们越来越愿意直呼其名――雇员、年轻人,乃至一个家庭中的子女在称呼他们的上司、年长者、教授以及父母亲等都直接用他们的名字。这也体现了西方社会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这对于不同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3 结论

人际关系受到文化的制约,在我国家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中国人的群体本位原则特别注重对宗族集团和乡土情谊的认同,所以,汉语中也有很多拟亲称谓语的用法。而西方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耶稣主张,家庭中的成员平等,他自己就以名字称呼母亲,而且认为子女可以与其父母相争。这说明,人际关系中,一切人平等,这一特点也体现在英语的称谓语中。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水融,不可分割。英汉称谓语的差异正是不同社会文化的反映。

参考文献

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5篇

一、和谐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辩证思考

1 和谐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由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彼此理解、认同、冲突的心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互往来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往来的结果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即人际关系,或亲近或疏远或敌对,表现为情感上的相亲或相斥。如果形成的是亲近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使人心情平静、舒畅,而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发生矛盾,就会使人感到紧张、焦虑或孤独、寂寞。 ,人际关系是一把双刃剑,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大家都努力营造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交往中获得真诚的友爱,满足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获得充实、愉快的精神生活。但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对象,一部分学生能够运用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巧构建出自己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体会理想实现的成就感,因而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而有的学生却因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而使自己陷入孤独和寂寞的泥谭,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并产生挫败感,使自信心受到打击,导致心理矛盾的加剧。

与此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促进青年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如宽容、尊重、同情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团结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反之。那些生活在人际关系不和谐集体中的大学生,常常显示猜疑、嫉妒、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于合作的特点,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缺乏正常人际交往和良好人际关系相联系。

2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心理健康作为人的整体健康的一部分,就是指一种积极和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即个性越健康,与人交往越积极主动,其人际关系越融洽。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在认知、情感以及性格方面都存在某些障碍,由此产生的一些不良心态必然会给人际关系带来负面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个人行为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等因素相互冲突,大学生面对一些现实问题和道德困境无法解决和克服,往往产生无所适从、烦躁、困惑等情绪,造成各种心理问题。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首先,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嫉妒、虚荣的交往心理反映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割裂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而片面强调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一致性。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学校、社会的过多关注使他们产生“众人皆下我独上”、“唯我独尊”的自傲情结。加之缺乏生活的磨难和社会的历练。其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因此,不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特别对条件不如自己的同学,更是不屑一顾;反之,在条件优于自己的人面前,却自惭形秽。另一方面,由于人际交往的适应性、应急性、耐挫性不够。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旦受挫,便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甚至变得自卑。久而久之,会对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普遍感受到来自学习竞争、人才竞争和就业竞争的压力。这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不同程度地出现困惑和迷茫。个别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不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情绪排遣,产生消极情绪。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这种颓废的心理状态不但影响个人前途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其周围同学的心理状态,进而对校园育人环境与和谐氛围的形成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备受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而从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看,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出现过人际交往障碍及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的苦恼。有的因不能很好与人相处而直接影响了自身事业的发展。可见,一个没有开放的心理、不能很好地与人交往的人,将难以通过人际交往获取信息和占有信息。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自然也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才所需要的。

二、促进人际和谐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1 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人际交往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了解一定的规律,体会其中的技巧。大学生首先要学会调整自己,使自己心理和谐平衡,并了解别人的需求,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才能在面对新的环境改变时,在最短的时间内与群体建立起一种和谐而有效的人际关系,从而为自身未来的成长与发展莫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坚持真诚、尊重、理解与宽容的原则。以诚待人,讲求信义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在交往中,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感情上引起共鸣。使交往关系巩固和发展;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尽管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人与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才能保持人际交往各方的平等地位;宽容表现在对非原则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宽以待人,。宽容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滋润人际关系,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个体差异或不可预见的阴差阳错,因误会、不理解而产生矛盾不可避免。

其次,坚持人际交往互益的原则。人际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如果双方在相互交往中都获得了各自的社会需要的满足,相互之间才能发生并保持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友好的情感,反之就可能彼此疏远。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角色互换,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了解他人的心情,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对方的想法,以此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同时在倾听过程中了解到对方的需要、渴望、能力与动机。使双方在交往中达到互惠互益的效果。

2 创造成长成材的育人环境。首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健康、融洽的校园人际环境。高校群体中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关系使人感到温暖、安全。相反,彼此冷漠、互不来往甚至嫉妒猜忌的关系使人产生压抑和焦虑,缺乏安全感,导致多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最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展潜能,消除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