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主要举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生态伦理的内涵
生态伦理是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是“生态智慧的终极性规范”。只有当人类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生态道德行为,并理智而友善地对待自然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才会走向和谐,从而实现生态伦理的真正价值。
人类自诞生以来,其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未停止过。因此,自然环境是人类诞生与发展的客观条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从某种意义上讲都可融人自然生态活动的范畴。其既可反映出人与自然生态的联系。又可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特定的伦理价值理念与价值关系。所以说,人类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层面的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人类自身道德层面上的关爱。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物质财富的积累。大量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资源等遭到破坏。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同时对自然与生态的破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产生了滥伐森林、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壤沙化、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重的生态后果。进入21世纪,特别是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类应尽的义务,也是生态价值与生态伦理的核心内涵。在高师院校构建生态伦理教育平台,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就是为了塑造大学生新型的道德理念,有着时代的针对性和现实的紧迫性。
二、高师院校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态伦理教育表现为“四无”状态:一无教学计划。未将生态伦理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造成生态伦理教育不能名正言顺地进入教学程序:二元相关教材。生态伦理教育缺少权威部门组织编写的相关教材。导致高师开展生态伦理教育难以规范进行:三无专业教师。生态伦理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也可归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范畴。该课程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涉及到伦理学、生态学、环境保护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专业教师奇缺,制约了生态伦理教育正常进行;四无教学基地。由于生态伦理教育尚未引起高师院校的高度重视,在教学与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更是不足,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高师生态伦理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高师的培养目标忽视了生态伦理教育。我国生态伦理教育相比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许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环境方面的专业,但多数学校重视的是环境专业教育,却忽视了生态伦理教育,没有把生态伦理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列入培养目标。目标的丧失,影响到高师生态伦理教育的开展;二是高校教学改革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为迅速,而高校的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伦理愈发显示出在公民道德中的重要性,而高校无论是在理念更新与行动响应方面,还是在课程设置、教材出版、教师队伍、教学计划等具体改革方面,都未能与生态伦理教育进行有效的接轨,致使在高师各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普遍缺失这方面的内容;三是管理者对生态伦理教育重视不够。高校对专业教育十分重视,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愿意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而对于生态伦理教育尚存在可有可无的思想。学生生态伦理观的建立主要依赖电视、报刊等社会媒体的宣传。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的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在内容上还只停留在科技层面,少部分涉及到法制层面,而在道德观的教育上还存在很大的缺欠;四是高师大学生内在要求的缺失。调查显示,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生态伦理的重要性不以为然,他们重视专业的学习.而忽视道德的冶炼:重视必修课程,而忽视素质课程;重视马列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忽视生态伦理道德课。他们认为生态伦理教育远不如专业学习那么重要,造成对生态伦理教育内在要求的缺失。
三、高师开展生态伦理教育的意义
1.生态伦理教育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态伦理意识的真正觉醒和生态文明素质的普遍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一战略目标的根本实现必须建立在全体公民生态伦理意识普遍提高的基础上。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生态伦理教育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高师大学生将来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特殊使命,他们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与发展。所以,加强高师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培养他们的生态伦理观、价值观,对全社会普及生态伦理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2.生态伦理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道德平台
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平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高校应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实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行动中,对高师大学生实施生态伦理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具体实施内容之一。高师大学生具备了较高的生态伦理素质,他们将来会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活动、道德规范等。对中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3.生态伦理教育是高师教学改革的需要
生态伦理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尚未正式列入高师院校教学计划之中。据调查,几乎全国所有高师院校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生态伦理也难有一席之地,导致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生态伦理素质.缺乏必要的生态环境知识,缺乏环境与生态保护基本理念。普遍存在生态意识不强,环境知识薄弱,绿色生活习惯未能形成,生态行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现状。所以,生态伦理教育是高师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有效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当务之急。
4.生态伦理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延伸
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生态伦理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的伦理标准。生态伦理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的一种延伸,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升的内在要求。对于高师院校大学生来说,塑造他们的生态伦理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培养他们的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他们自我成长与终身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高师实施生态伦理教育的途径
高师生态伦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层面、管理层面、教学改革、环境建设、思想教育、生活引导、社会实践等多视角开展教育,要将生态伦理教育的理念渗透到高师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总体来说,高师院校生态伦理教育应强调五个结合:即绿色校园建设与生态文化建设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结合,软环境建设与硬环境建设相结合,宣传教育与行为规范相结合;要努力打造六个平台:绿色校园平台、生态文化平台、课程建设平台、教学改革平台、社会实践平台、行为规范平台。
1.构建绿色校园平台
将创建“绿色校园”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力抓手,搭建生态伦理教育的平台。学校应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长远规划之中,在管理制度、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手段等诸多方面予以保证。要将生态伦理教育渗透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倡导符合生态伦理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办学与管理要符合低碳、“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力打造环境育人、制度育人、管理育人的和谐高师院校,使学生在“绿色校园”环境中受到生态伦理的熏陶。
2.构建生态文化平台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生态伦理教育的最好的课堂。建设校园生态文化平台,打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态,构建有利于生态伦理培养的文化氛围,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重要的举措。所以,要在校园里弘扬人际之间的亲和与尊重,营造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与互爱,倡导节约资源的意识与行为,培养低碳生活的行为方式,建设具备绿色理念的校园与环境。从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渗透生态伦理教育。努力营造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把校园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3.构建课程建设平台
要充分发挥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所有大学的培养目标,不仅应该只有经济和社会目标,而且应该有环境和生态目标。要将生态伦理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以必修课、选修课、素质课、活动课等多种学习形式构建生态伦理教育系列课程。在通识课程中开设《思想道德修养(生态伦理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将生态伦理教育渗透其中,还可开设《生态伦理概论》等素质课程。要充分发挥校本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优势,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积极构建生态伦理教育课程体系,打造生态伦理教育课程建设的平台。同时,教师要将生态伦理教育渗透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着力寻找相关结合点和渗透点,科学确定渗透量,注意渗透的适度性,坚持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双轮驱动”。
4.构建教学改革平台
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努力创设绿色课堂、和谐课堂、快乐课堂与魅力课堂,有计划、有系统地将生态伦理理念、生态文明知识渗透于教学之中。绿色课堂的建设要建立在绿色理念的基础上,将课堂作为一个鲜活的生态系统,从课堂环境布置,到师生学习生活,从教学内容安排,到教学双边活动等,都应体现生态型、环保型、低碳型、节约型;和谐课堂应体现教学与课堂环境的和谐,师生之间的和谐,学生之间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建立一个友好、公平、健康的课堂生态:快乐课堂要着眼于“乐学”.通过教学改革,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变得快乐,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轻松;魅力课堂是教学改革追求的更高境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充分体现课堂生态系统的和谐、健康、平衡,让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在这里沐浴甘霖雨露。
5.构建社会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广阔天地,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生态伦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重视开设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将地低碳经济、生态平衡、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等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纳入社会实践课程之中。学校要利用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践、素质课程、活动课程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生态保护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完成调查报告、撰写论文,让学生研究现实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这些生态问题的能力。要发挥社区的平台作用,积极参与社区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亲身体验中培养自身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提升生态伦理素质修养。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校园;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134-02
目前人类共同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就是全球变暖的问题,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的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有资料表明期间的8个极端高温中有7个都发生在最近的三十年。导致这一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温室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于是国际社会对于二氧化碳的减排达成了共识,低碳经济已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节能减排的社会大背景下,科研活动和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高等院校理所当然应发挥其示范作用,于是低碳校园建设必然提上了高校发展的日程。
1低碳校园的含义
所谓低碳校园,就是指在学校的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中,通过宣传教育、强化管理、改善设施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切实遵循低碳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如节能、节水、节材并保护环境,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简言之,低碳校园就是在校园生活中引入低碳理念,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①认识到低碳生活是一种绿色生活方式,高校师生要树立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节能环保的生活习惯。②高校校园的基础设施和日常运营必须低碳环保、节约资源,尽力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2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意义
2.1高校低碳校园建设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
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但我国的政府已经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全国树立起统一的低碳价值观、业绩观、执政观和消费观,并且把节能减排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工作的重点。高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理所应当加入到节能减排的队伍中来,加快低碳校园的建设。同时高校作为科研和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应凭借其特有的人才聚集优势为低碳科技创新培养人才,凭借其产学研一体的自主创新模式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持,凭借其推行低碳生活理念的示范效应将低碳生活方式推广到全社会。因此,高校低碳校园建设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2.2高校低碳校园建设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高等院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已经从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随着高校的建设规模、学生人数以及耗能设备的快速增长,高校的能源消费开支也迅猛增长。其中包括各种发展性消费、维持运转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并且不合理消费所占的比重较大,形成了高校沉重的经济压力,严重影响了高校的经济效益,制约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有很多的高校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低碳校园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的举措。由此可见,低碳校园建设既符合学校的利益,符合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也符合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式的要求。
2.3高校低碳校园建设是保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高等学校最主要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各项技能,还应该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和低碳生活方式。而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偏重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方式的教育,导致学生的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和高碳消费,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实现全面的提升。其实,消费问题从根本上说也是道德问题,提倡低碳消费并不是要降低生活水平,而是要提倡一种环保、人本、和谐的道德价值观。大学生是低碳校园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低碳意识、拥有低碳知识和技能、自觉实现低碳行动的高素质人才,而且还要充分发挥他们宣传低碳生活理念、普及低碳生活知识的作用。
3高校建设低碳校园面临的障碍
3.1制度障碍
低碳校园是一个新生理念,目前成功建设低碳校园的学校不多,可以借鉴的国内外经验缺乏,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建立相关的制度,即使建立了也很不完善。这种制度障碍不利于建设低碳校园。
3.2理念和行为方式障碍
人们对于任何一个新生理念都有一个逐步了解和接受的过程,低碳校园也是如此。要人们转变理念,改变行为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时间,是一个长期过程。只有大家了解低碳以及低碳和个人生活的关系了,才能为建设低碳校园奠定良好的行为基础。与此同时人们的行为方式的转变也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因为行为方式是一种习惯,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让大家接受低碳理念,形成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以时间作为代价。
3.3成本障碍
很多高校领导也意识到低碳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一谈到落实,一想到低碳校园建设的高昂成本就望而却步了。这些成本主要包括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成本和校园设施建设成本两大部分。研究适用于校园的低碳技术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而且这些投入不一定就有回报,正因如此,很多高校也没有开始低碳校园建设。即使有了低碳技术,要把这些技术转变成为实际生产力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无论是对原有校园的改造还是新校园的建设都要承担比研究成本高出数倍的建设成本。因此,即使低碳校园建设好之后学校能够通过节能的方式获得收益,很多高校也没有实施这一计划。
4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思路
4.1建立低碳责任制度,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评价学校领导业绩的指标体系
一所高校的低碳校园建设是否能够取得效果关键是看这所学校的领导的重视程度,只有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评价学校领导业绩的指标体系,才能引起校领导的足够重视,专门成立学校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把低碳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具体的低碳校园建设规划,并且按照规划一步一步的狠抓落实,建立年初有目标、年底有考核的低碳责任制度,及时进行奖惩,促使学校各部门严格执行相关的管理规定。
4.2建设节能基础设施,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建设节能基础设施是高校建设低碳校园工作的重点。高校应该在新建或者是改造校园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贯彻节约、环保、低碳的理念,科学合理的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校园功能布局,统一并网管理校园内的配套设施,建立节能减排的示范与推广机制,建设一个环境优美、低碳排放量、高科技含量的园林化、生态化、数字化的校园。具体来说,在建设低碳校园的时候,高校应该在采暖、制冷、电力等方面的能源使用上考虑使用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比如说太阳能、地热能等。教学大楼、办公楼、学生宿舍等校园建筑应该尽可能使用节能灯、LED等低能耗产品。在校园内还可以采用节水系统,使用节水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3推行低碳理念教育,弘扬低碳校园文化
为了建设好低碳校园,学校应该有效利用各种渠道,全方位推行低碳理念教育,弘扬低碳校园文化。首先,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讲座等多种渠道积极宣传低碳经济、低碳意识,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比如辩论赛、低碳知识抢答赛等,促进师生对低碳理念的理解。最后,学校还可以开出有关低碳经济的全校性选修课,利用课堂来传授低碳知识,强化低碳理念。
4.4设立“绿色基金”,推动低碳校园建设
资金匮乏是低碳校园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根据国外的经验,设立“绿色基金”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设立基金可以解决巨大的研发成本和建设成本,还可以用基金借贷的方式加强资金管理和审核,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此外,基金的设立还有利于吸引人气、激活项目、盘活资源。
总之,低碳校园的建设面临重重困境,但是考虑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低碳校园建设迫在眉睫。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应马上着手进行低碳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 赵晶国际低碳校园建设于中国高校的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
[2] 王红曼,张方译论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校园创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2)
[3] 闫铭,王伟低碳校园建设研究[J].理论观察,2010(6)
记者:张书记,您好。2011年,镇安县被列入全国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还制定了相应保障措施,要求在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推动协调发展,面对如此大的重任,镇安是如何实施的?
张盈安:保护秦巴山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既是维护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安全的政治责任,更是保护我们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作为镇安来讲,必须把握功能定位,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县之路。镇安的做法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国土绿化、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工程以及重点区域造林绿化等重大工程建设,全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 53.38万亩,天保工程造林44.6万亩,长江防护林工程造林8800亩,封山育林1.32万亩,国土绿化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70万亩,乾佑河千里绿色长廊建设4.43万亩,较2005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
同时,还依托项目带动,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通过通村水泥路建设、道路拓宽改造、民居环境综合整治以及电网、通信、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水土保持、移民搬迁、便民桥工程、地质灾害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另外,还按照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节能降耗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科技型产业,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产业,发展循环农业,构筑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形成了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并以创建活动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2年4月,镇安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林业局三部委确定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
记者:去年,党的十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助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试点县的执政者,您是如何看待此问题的?镇安又将如何做?
张盈安:这一科学决策,为陕南地区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机遇。镇安是个国定贫困县,又是国家南水北调重点水源涵养区。按照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县委、县政府科学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大县、旅游休闲名县、资源循环强县”的战略定位,依靠绿色、生态产业集群支撑镇安科学发展。
一是立足青山绿水,构建生态产业链条。这个生态产业链条分为三块。一块是依托丰富的黄金、铅锌、石灰石等优势矿产资源,构建优势矿产深度系列开发;石灰石矿泥系列产品等主导产业链,加大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力度,培育尾矿、伴生矿回收利用;尾矿用来生产水泥、制作免烤砖瓦;黄金尾矿用来提炼石墨、生产微晶玻璃和窑变色釉等资源循环再利用产业链,奋力打造西部循环经济示范区。另一块是依托丰富的水力、生物资源,有序开发旬河、月河水力资源和绿色农畜产品,构建从自然水到水力发电再到电站库面养殖、游乐与电能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良种从种植(养殖)到绿色有机食品到产品深加工开发再到副产品生产饲料、有机肥的循环产业链,形成农户“圈—沼—菜”、大型养殖场“场—沼—地”、林产“药—养—加”三个“三位一体”的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把镇安建成全省绿色产品基地。另一块是加快木王山、塔云山风景区、旬河山水、月河风光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构建景点开发、宣传推介、旅游商品开发、休闲观光综合消费;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景区游乐与科考、天然氧吧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产业链,着力打造秦岭生态旅游最佳休闲度假区。
二是着眼长远目标,加快“三县”建设进程。打好绿色品牌,建设生态文明大县。提高“三废”处理率,努力实现“零排放”。认真实施水保生态、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大力推进绿色集镇、绿色产业基地等建设,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培育生态理念,通过“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和绿色校园、生态示范基地等创建活动,树立全民生态文明道德观念。
还有就是做好特色文章,建设旅游休闲名县。抓住省上把镇安旅游产业作为“一县一产业”重点扶持的机遇,依托“秦岭国家中央公园”和“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平台,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编制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开发专项规划,推动旅游资源科学、合理、有序开发。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优、档次多样、服务多元”的要求,引导支持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发展;深入挖掘地方民俗和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同时,还要走好循环之路,建设资源循环强县。优先发展清洁能源,重点抓好国网镇安抽水蓄能电站、旬河流域梯级开发、北阳山风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推广沼气、太阳能、生物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努力解决农户的能源需求。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引进技术领先、管理先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集约式科学开发矿产资源。
记者:您刚才强调打好“绿色”品牌,树立全民生态文明道德观念,走好循环发展之路,建设资源循环强县,镇安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树立全民生态文明道德观念?
张盈安:镇安既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又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涵养地。从某种意义上说,环保和生态建设就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其实,我们县从三年前就已经开始做了,以区域式“大统筹”、立体式“大环保”、持续式“大生态”的环保新思路、新理念,强力推进全县环境保护工作。要把这些新理念变成全县人民的实践,首先是“入脑”的问题。
在强化环保知识宣传,营造全民参与环保氛围上,我们县紧紧抓住“节能减排宣传年活动”的契机,在县广播电视台开办了《环境警钟》专题节目,与镇安二中、久盛公司联合创办了《极光》环保类杂志,定期组织县城机关干部和社区群众走上街头、深入河道、清理白色垃圾。通过立体的宣传教育,让环保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政府方面,从县委政府大院到乡镇机关、学校及站所等单位,节能照明灯具已经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农村方面,我们正在加快推广节能灶、太阳能、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建设,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同时,我们还将强化执法贯穿于环保始终,已经摸索出了人大联合视察、新闻媒体定期曝光、相关职能单位不定期明察暗访的执法新措施,通过联合执法、专项整治、长效监管,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职能以及相关执法单位依法执法职能,保证了环保工作的效果。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有效举措,就是用好“环保第一审批权”。通过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分类管理、分级审批,以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进步要求为准则,优先考虑绿色无污染循环经济,从源头上把好企业环保准入关。同时坚持“五不放过”(对群众举报投诉的不法排污企业不查清不放过,对联合查出问题的企业不整改不放过,违法情节严重的没有彻底查清的不放过,责任追究没有完全到位的不放过,限期整改措施没有落实的不放过)的长效环保机制引领经济跨越发展。
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在镇安城乡虽然已悄然形成,但以后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县域循环发展,和父老乡亲们一起建设山美水美的新镇安。
记者:镇安将以什么样的机制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张盈安:首先,是建立生态优先考评机制。把空气良好以上天数达标率、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水土流失治理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清洁能源使用率、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等生态环境指标,纳入乡镇、部门、企业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其次是,建立政府推动政策机制。从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旅游开发和循环经济发展。另外一个是,建立科学有效监管机制。全面开展土壤污染、地表水、环境空气、污染源和森林病虫害监测工作。强化监测能力建设,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并对监测人员进行定期技术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环境监测系统,提升生态环境实时监测评估能力。有建立这三项机制做保障,镇安的明天会更美丽。
一、实施“文化立县”战略,根本在于立足县情实际、践行科学发展
一是实施“文化立县”战略,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总书记去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专门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近期在继国家的文化振兴规划出台之后,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提出重点发展行业和30个重大项目,并对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出了全面部署。表明党和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也明确提示我们,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已是当前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鲜明特征,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蔚县实施“文化立县”战略,不仅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型战略支撑产业,还能带动现代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爆发力和持久力,是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具体举措。二是实施“文化立县”战略,可以发挥文化资源的优势。蔚县人文历史悠久,泥河湾遗址是200万年前远古人类在蔚县大地生活的见证;代王城是古代国政治、文化中心;北周始置蔚州,作为封建王朝的行政区,走过了长达1500多年封建历史。文化差异性明显。蔚县文化遗存丰富,被誉为“中华文明三岔口”,仰韶文化、红山文化、河套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孕育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战争文化“三大传统文化”,形成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三种特色文化”。文化遗存丰富,具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161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保单位30处,居全国县级前列,被誉为“河北省古建筑博物馆”;现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现存的文化遗存蕴含着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京城文化的明显特征。多元文化的交流融汇,地域文化的发展延续,构成了今天中国北方独有的蔚县特色文化现象。三是实施“文化立县”战略,能够深化产业转型的实践。过去蔚县粗放的、掠夺式的采煤业曾一度为繁荣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面对金融危机、煤矿“双停”和7・1的三重压力,全县上下努力扭转“一煤独大”畸形经济结构,精心构建“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经济新格局。实施“文化立县”战略,不仅能够极致发挥差异性文化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符合蔚县实际的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小、市场前景好、可持续发展、并且能够有望培育成在全国范围内有竞争力的产业路子,构建新的战略支撑,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实施“文化立县”战略,动力在于突破思想障碍、形成发展共识
一是化资源为资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山水风光是蔚县一笔潜在的财富,也是京津周围最具地域特点的差异性文化集聚地,实施“文化立县”就要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产品,通过旅游活县战略,走文化产业化模式,吸引更多文化消费者,创造出文化产值,形成新的文化资本优势。二是化腐朽为神奇。越是乡土的、破落的、古老的越是现代文化消费者的理想文化产品,几百万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今天状如繁星的古堡、古民居,残垣断壁已是当今不可多得的历史和文化见证。实施文化立县,发展文化产业,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遗存,以文化产品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示给世人,蔚县人眼中已经司空见惯的“腐朽”的文化遗存才能熠熠生辉,焕发神奇的光泽。三是化被动为主动。文化产业作为蔚县的新型产业和转型主攻产业之一,必能激发全县干部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动力,需要干部不断进行产业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锤炼为适应发展而生存而发展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一改过去干部思想深处“以煤立县”的惯性思维,转变重“煤”轻“文”的陈旧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意识、引进战略合作者的开放意识、挖掘县域文化资源的创新意识,主动推动发展,促进发展,使文化力形成凝聚力、激发战斗力、提升竞争力、发展生产力。
三、实施“文化立县”战略,关键在于科学确立定位,构建支撑产业
一是以蔚县剪纸为名片。以蔚县剪纸理念超前和特色鲜明的艺术价值,以独树一帜和集群发展的产业规模,以“中国蔚县剪纸”品牌认证和国内其它剪纸不可替代的“领头雁”地位,引领世界剪纸发展潮流,争做世界剪纸的主人。让剪纸产业成为“文化立县”的重要支撑,形成文化提升产业、产业催生文化、文化与产业互促共兴的良性格局,剪纸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带动更多的群众依靠剪纸产业实现小康,到2015年,蔚县剪纸产业年产剪纸突破千万套,建成百个剪纸专业村、三千家剪纸专业户,产值比2009年翻一番,能带动5万人致富,变成生态、绿色、健康、驰名的高效产业,变成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现代产业。二是以年节文化为主体。倾力打造“中国北方年节文化之都”和“中国春节文化”名片。聘请文化界知名人士、著名导演、制片人,对接文化创意集团,精心设计,精心包装,精心制作,隆重推出年节文化系列套餐,即:民俗节日汇演-打树花、拜登山、蔚县秧歌、蔚州道情、代王鼓、高跷等国家、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形成年俗画册、光盘等影像文字资料成果――《蔚州印象》。面向京津等大中城市,开展年节文化体验休闲游活动,让游客吃蔚州特色佳肴,住蔚县古民居,观蔚州民俗,到蔚县过大年,体验蔚县年味。三是以叫响暖泉历史文化名镇品牌为突破。依托暖泉古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西古堡“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品牌效应和品牌价值,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保护性开发集明清古民居、古寺庙、古戏楼、古村堡为一体的西古堡,魁星阁王敏书院、四季恒温的暖泉溪流和天下奇绝打树花民俗表演等精致特色景观,发展休闲体验游,打造京津旅游产业带和京津晋蒙黄金旅游线路的黄金旅游点,吸引周边大中城市游客领略北方的江南小镇情韵。四是以文化相关产业为延展。以实施“旅游活县”与实施“文化立县”两大战略并举,加大文化挖潜和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力度,打造以旅游、剪纸、工艺品制作、特色小吃、艺术培训、文艺演出为主的下游产业;以宾馆、餐饮、娱乐为主的关联产业;以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广播电视、会展、通讯、特色农业等为主的周边产业,着力完善和发展蔚县文化产业体系,并以此为平台,引来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汇集生产要素,增加财气、提高名气、提升人气,活跃经济全局,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
四、实施“文化立县”战略,目的在于落实以人为本、造福施惠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