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

引言

水文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覆盖水文系统的水利信息数据系统、健全的信息化的管理体制、完善的标准与规范等。有效地提高水文信息采集以及传输的时效性与自动化管理水平,能够为水文水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1 我国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现状

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最初起步在70年代末期,主要是通过引进与推广国外先进的通信、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近些年来逐渐开始开发与应用遥测、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并且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也已经在防汛抗旱与水利建设过程中发挥了明显作用。

1.1 水文信息资料的整编和存储

自从上个世纪70年展以来,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系统已经开始全面运用了TQ―16型计算机技术、VAX小型机技术以及微机技术进行水文数据的整编与存储。现阶段,已经深入发展到了运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进行信息和数据处理工作,并且已经初步建成了水文水资源的数据信息库,研究开发了一大批信息服务以及洪水预报调度等软件技术系统。

1.2 水文信息遥测系统

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全面建立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有效地实现了区域水文水资源的信息自动采集与传输,已经初步改变了国内比较传统水文水资源的观测途径与方法。

1.3 洪水预报及监督调度系统

在国内现阶段已经全面建成水情遥测系统,水情工作人员应用遥测技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控制,从而实现了从雨情水情的信息采集、传输、搜集、处理、监视一直到联机的洪水预报以及监督,真正提高了洪水的预报以及水库调度的科学化管理程度。

2 我国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功能

建设经济可循环发展型社会时,政府已经提出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目前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与大趋势,同时其也是国内社会产业优化升级与实现工业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需要将有效推进国内群众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管理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该计划中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国内已经“以信息化发展带动工业化发展,发展相应的后发优势,从而全面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的长远战略目标,为我国社会迎接全球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浪潮的挑战指明了一条明路。建设与健全我国小康社会,水利工程就是最为重要的一项物质基础,同时水文水资源管理也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有序发展的关键支撑与保障。

2.1 水文水资源的数据采集功能

使用遥感、数字摄影监测、全球定位技术、自动化水文站等工程设施,能够实时搜集水文水资源的水位、流量、流速、泥沙、水质、水土流失等信息与数据。数据的采集工作能够确保快捷准确,所搜集到的数据拥有其广泛性与现时性等基本特点。

2.2 水文水资源的数据传输功能

需要通过通信技术与网络等的建设系统,全面实现现代化信息数据的快速传输工作。

2.3 水文水资源数据的存储以及处理功能

通过对水文水资源的实际分布式数据库、空间数据仓库的建设,对目前海量的数据与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并且以其实际地理坐标作为参照系,最终全面实现水文水资源数据的存储。

2.4 水文水资源数据的存储模拟仿真功能

在基本性水文数据、实时搜集数据的前提下,采用数学模型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从而实现了动态模拟其仿真流域的环境演变、水沙的运动过程、水利工程的运行等。

2.5 水文水资源数据的存储的决策支持功能

以内容较为全面的数据库作为依托,对相关的数学模拟方案结果进行全面优化与分析,从中选择更为优化的方案, 从而最终能够实现对防洪调度、水文水资源调度、环境保护等方面给予的决策性支持。

3 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本思路

国内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实现实时水文监控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通信数据技术、3S技术的结合,能够建设一个更为专用的广域网络系统,建立好运用信息数据库,开发与利用各类专业技术系统的监测功能,进一步确保提高其水文信息采集、搜集以及处理工作的时效性以及自动化水平,为后期的防汛抗旱决策以及水文水资源利用、开发、节约、保护以及优化配置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为确保水利工程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基础。

3.1 数据收集系统

数据收集技术系统是国内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现阶段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中建设管理的大好机遇,努力地按照国内现行“基层测站至国家防总中的信息传输时间小于30分钟”的明确要求,力争去进一步改变过去以往的水文测报形式以及运行模式。水资源的水位观测、雨量观测工作还要逐步采用自记远传水位计以及固态存储的遥测雨量计等方式进行观测。

3.2 数据、信息传输网络

全面建立一套依照我国公共网络作为基础的水文水资源数据信息传输网络,并且使自动搜集的水文水资源基础数据通过相关的端站与分中心,逐渐进入各个省的水文计算机网络中,需要严格确保数据与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唯一性。与此同时还应当全面满足对防汛指挥、水资源监管以及配置、水质与水土保持的监测等功能的基本要求。

3.3 数据存储、处理以及检索服务技术

我国的水文水资源信息一般是通过自动采集或者信息化的处理工作后,其信息与数据量将呈现为海量的,其存储功能主要依赖于其分布式存储系统之中,各种不同的信息数据库则均需要以字段编码形式并且按照一定的表结构有效组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水文水资源信息数据系统。

3.4 洪水的预报决策支持技术

可以通过相关卫星获取到高质量影像与数据,配合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全球定位技术(GPS)的公共平台,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洪水预报信息自动分析、预报参数过滤系统、预报方案比较系统、专家经验整合参考系统、预报成果全面分析系统、洪涝灾害初步分析与预测系统、预报结果综合的输出以及检验分析系统,以确保能够真正提高洪水的预报精度与预见期。

3.5 枯水期的径流预报技术

现阶段,美国国家气象局已经组织和开发的“河流水情的预报与统计系统”,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地提供了国内中长期(旬、月、季节)中的水文水情概率预报情况,能够比较好地帮助技术人员掌握和了解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努力、积极地开展国内枯水期径流的预报与研究工作,并且尽量将其作为现阶段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建设。

4 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主要涵义就是:水文水资源的信息以及知识越来越成为现代水利生产活动中的基本性资源与发展核心动力,信息数据与技术咨询服务业也越来越成为水利结构的基础性产业,其信息与智力工作对于水利增长的有力效果越来越大的过程。因此现阶段的水利建设管理工程就更加离不开现代化的科技技术,更离不开对于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德华,秦毅苏,王昭.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潜力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9(02).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第2篇

参照部颁标准,不断完善校园网建设

近年来,学校参照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标准,从校园网硬件设施上对校园网进行了进一步改造。

1.网络拓扑设计

学校在改变过去那种重物理结构而轻逻辑规划做法的同时,实现了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在这两个方面的统一规划。在拓扑结构图中示明IP地址、子网、网关和路由等有关逻辑规划信息,减少了原有的那种因通讯协议规划不合理、软件设置不恰当所引起的网络故障,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性能。

2.交换与共享

为改变以往校园网的网络干线采用光缆和交换机(独享端口带宽)连接,而网络教室采用集线器(共享端口带宽)连接的做法,学校积极筹措资金,此后新增的网络边接设备一律使用了交换机。

3.传输介质选用及网络布线

遵循有关技术规范、消防规划和信息安全与保密要求,学校在校内建筑物之间的室外连接均使用六芯多模光纤,建筑物内部连接使用无屏蔽双绞线,到桌面的连接则使用超五类双绞线。对于网络干线、支线与服务器的连接不在同一室内的,学校全部留有线路冗余备份;较为集中的计算机机房、实验室网络设备端口数量留有20%左右的冗余;各种办公室的网络布线在校园网组建时的计算机装备数量的基础上,留有60%左右的冗余,并使用信息模块,以避免将来因端口数量不足而连接网段需扩展设备时出现网络通讯故障。

4.传输协议选择

学校采用TCP/IP网络通讯协议。IP地址资源的分配采用如下方案:对于学生实验室,将客户机的配置工作集中在服务器端,由网络管理员完成;对网络管理员或个别计算机学科教师用机以及网络实验室的计算机,由网络管理员指定保留的地址段以满足需要。网络管理员协助有关人员分配IP地址,并将已出租或回收的地址及时登记在册。

发挥校园网信息共享功能,探索学校数字化管理体系

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学校的校园网系统在学校办公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建立起校园办公信息共享平台

2005年,学校在原有校园数字化管理基础上,引入上海鹏达公司开发的学校管理软件系统,大大提高了学校办公自动化的管理水平。该数字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六个功能模块:办公室文件及信息处理模块;教务信息管理模块;学生信息管理模块;招生就业信息管理模块;人事信息管理模块;设备及财产管理模块。

为使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尽快适应新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扭转员工既有的工作惯性思维,学校从对教职工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入手,要求各科室配备一名兼职信息管理员,有组织地率先对各科室负责人(正职)和信息管理员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网页制作技术进行培训。

经过一年的运行,目前学校已初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管理信息的收集、反馈与处理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2.省略技术开发出适应本校需要的《武汉市财政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教师工作态度评价系统;二是教师业务能力评价系统;三是学生评教系统;四是教师综合评价系统。通过合理的权限管理,实现了各种数据输入的分流与自动化分类、统计。同时,系统还为教学管理部门和领导提供数据输出接口,方便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要求对数据进行二次开发与加工,以满足个性化分析需要。

3.利用校园网技术,改变传统的选修课选课模式

学分制是中职学校制度创新的一个基本方向,但从全国范围看,实际推行的情况并不太好。究其原因,手工方式下学生选课所带来的巨大工作量往往让教学管理部门头痛不已:一是传统的《选修课指南》形式单一、制作粗糙、信息量小,对导师的介绍显得呆板生硬;二是要反复印制大量的选课统计表格,且用过即毁,造成财物的浪费;三是学生选课数据的整理分类工作量大,且效率低下;四是遇到热点课程而教学资源又有限的情况,在确定选学学生时往往会出现争论不休、有失公允的问题。在这种方式下,完成数百学生的选课工作,往往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

为扭转这一被动工作局面,学校借助于校园网,自行开发了《学生在线选课系统》。该系统包括“选课指南”、“课程计划”、“选课”和“班级查询”等功能模块,且具有密码控制功能。学生可以在学校、在家里或任意一个可以连接互联网的地方,完成选课过程。将《选课指南》以网页形式在校园网上,除基本的课程文字介绍外,还通过选择与相关站点链接,丰富内容介绍。导师简介既有文字,又有照片,同时还有选择的链接导师所取得的成果材料。“选课计划”提供各年级选修课清单、标准人数与学时安排。“选课”由学生按年级分别自主完成,并遵循志愿优先与时间优先的原则由计算机自动整理,完成编班。每个学生均填写3种选课志愿,志愿序号靠前的优先安排。在志愿相同的情况下,按时间优选原则安排。“班级查询”主要提供各选修课学生名单以及个别调班处理。

使用在线选课系统后,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选课。资料整理与编班变得异常轻松,组织选课的工作量几乎为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完成在线选课后,教务部门只需针对个别情况作零星调整,从编班到下发教师课表仅需2~3天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与水平。

中等职业学校应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首先,更新观念,变信息技术的管理辅助手段观为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载体观。依靠自身力量,积极开发功能相对单一、技术含量不太复杂、能够针对学校管理实际的小型软件是中职学校在低成本条件下,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管理 问题 分析 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42-01

1 水利信息化概述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旱灾害又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我国地处东亚大陆,降水时空分配不均、人口众多、季风气候特征明显,致使全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仍十分严重,水利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趋于复杂,尤其是有限的水资源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矛盾越来越尖锐。水利信息化建设要在国家信息化建设方针指导下,适应水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新形势,以提高水利管理与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推进水利行政管理和服务电子化、开发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为中心内容,立足应用,着眼发展,务实创新,服务社会,保障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水利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水利信息化现状

在全国范围内80%以上的历史水文整编资料已经入库,初步能够对外提供查询服务。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初步建成,也已提供社会公众服务。其它在建的数据库有:综合性数据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专业数据库。灾害监测与评估专业数据库。虽然数据库建设已涉及相当多的水利业务,但这些已建或在建的数据库模式多样、标准化程度低、存储数据难以同化、安全与更新机制缺乏、技术水平差距明显,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2.2 水利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

(1)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还处于完善阶段。

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在我国水利设施上的应用,我国水利信息化水平和处理险情的能力显著提高。一些水利部门还根据本地区水利实情,积极协调各部门,做好信息化条件下险情处理应急预案。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在局部地区实行。因此,我国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还处于完善阶段:一是我国在水利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策落实情况不乐观。主要体现相关的水利主管部门不能及时协调各部门动作,工作落实情况监督不到位。二是我国水利主管编制问题。部分单位的编制不完善,导致信息传递的不通畅,不能形成良好的上下信息通道。

(2)对水利信息化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水利信息化管理发展的瓶颈除了受到信息发展条件制约以外,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资金不到位。主要集中在水利基础设施上,而对实现水利信息化管理重视不够。因此,造成我国水利信息化水平偏低,这与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很不相符。我国现有体制下,水利信息化发展必须要引起领导重视,做好沟通工作,用数据和资料方式及时向上传递建设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性,提高相关单位和领导对水利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3)水利信息化建设缺乏维护。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水利建设的不断重视,水利部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的设备设施逐步更新换代,信息化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实践表明,我国很多水利信息化设备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一是水利部门信息化设备设施基本都是高、精、尖设备,要求使用设备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而我国水利工作者的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非常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在掌握高端信息化设备方面很欠缺。二是水利部门信息化设备设施在运行中很容易发生故障,而我国并没有足够的水利设施维护人员,大部分的技术工人还只简单操作和简单维修,缺乏对机械故障深层维护的能力。

(4)水利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

我国水利信息资源开放利用率比较低,这是水利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经验总结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统计出来的结论。但是,我国水利信息资源滥用情况非常严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领导层对水利信息意见不统一,部门领导特别是地区领导,出于地区经济发展考虑,明知超过水利开放的范围,但还是坚持开发。我国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具有统一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开放和利用体系。

3 加强水利信息化管理对策

3.1 加强水利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

要想实现水利信息化,就必须要加强对水利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一是我国水利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国水利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发展情况,深入基层进行调研,进而制定我国水利信息化管理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我国水利信息化管理工作有序展开。二我国水利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对水利信息化在人力、物力,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坚持立足水利发展实际基本原则,以创新为指导思想,做好水利信息化建设,同时做好水利信息化资源的合理分配。

3.2 加强水利信息化在处理水利资源的能力

当前,我国水利信息化管理的重点是如何做好合理开放利用水利资源。因此,水利信息化管理必须以坚持合理开放利用水利资源为前提。水利信息化建设要围绕着合理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在信息化条件下,量化开发利用水利资源标准,从战略角度,对水利资源开放和利用进行制度规范。水利部门要做好水利部门内部和与其他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各部门之间的水利资源共享体系。各部门的工作都必不可免的与水资源打交道,因此做好水利部门的资源合理开发、保护及水利资源共享体系,是实现水利部门上下级信息沟通的有效手段。

3.3 加强水利部门专业人员的培养

水利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的引进。引进国外具有先进水利信息化管理知识的人才,扩展水利信息化管理思路和提高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平;从高校选拔具有水利知识背景的学生;加强内部人员在培训工作,提高内部人员在水利信息化管理意识和能力。通过鼓励内部人员去学校进修,加强与国外水利部门交流等手段。

3.4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加强水利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保证整个水利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水利部门必须要认真研究国外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借鉴国外在水利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水利部门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好水利信息化规划和管理机制。只有形成了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才能彻底解决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要靠领导重视才能发展的现状。

4 结语

现代技术的日新月异为我国水利信息化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水利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管理工作,提高我国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我国水利资源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洪宇,陈静.深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N].中国水利报,2009.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第4篇

1.1遥感系统(RS)

遥感系统作为一种数据信息源及更新手段,具有获取信息量大、动态性强、观测范围广、实时性好和速度快等特点。遥感系统原理是应用各类遥感器,基于外层空间和高空平台,对地表或一定深度地表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截获,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进而推导出研究物体的位置、大小、形状、属性等各类信息,并对研究物体及其周边环境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技术科学。

1.2流量测整情况

该站测验河段顺直,两岸边坡均为岩石,左岸边坡较平缓,水位、流量的测验受隔河岩水库变动回水影响,造成水位-流量关系点子散乱。为了满足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和定线要求,在原基本断面开展水文测验工作,水位流量的单值化将失去意义。为了适应水文现代化的需求,故需寻求新的推流方法进行水位流量关系测验整编,以达到水位流量的单值化,为今后水文信息化改革作准备。

1.3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由GPS信号接收机、地面监控系统和GPS卫星星座三部分构成,具有全天候、全球性、高精度无线电定时、导航、定位的多功能。全球定位系统在精密定位、工程测量、海空导航、速度测量、大地测量、动态观测等方面广泛应用。

1.43S技术的综合应用及其基本原理

3S技术是RS、GIS和GPS的综合应用,即通过对各自技术优势的整合,可以为人们提供实时、准确、经济的各种决策辅助信息和空间信息。3S技术综合应用可以充分利用“3S”各自的优势,利用遥感系统具有实时、快速、动态的获取空间信息功能,通过获取遥感影像图,大范围、准确、及时、综合的提供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和资源数据,对GIS数据库根据需要进行及时更新;GIS对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采集、查询、分析、管理、计算、可视表现处理,为提取和分析遥感信息提供辅助数据资料,对遥感数据进行自动分类,大大提高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精度处理效率;GPS具有连续、实时确定地球地点、物体和现象的经纬度、高程、三维速度、精确时间的功能,利用GIS对地点、物体、现象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基于遥感图像功能,识别地面控制点、样本像元类型,为校正、投影变换、分类图像几何服务。3S技术综合应用的基本思路:利用RS获得最新图像信息,利用GPS获得图像信息主要“位置”信息,利用GIS处理、分析图像,紧密结合RS、GPS、GIS三者,为人类提供精确的包括文本数据和图件等基础资料。

2水文信息化管理内容

水文信息化管理内容是围绕水文信息采集、水文信息传输、水文信息存储、水文信息服务等应用开展的业务。水温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包含对水文信息的分析、预测、统计、评价、预报等功能。

2.1信息采集

水文信息采集系统由卫星、GPS、传感器、监测仪器、遥感等仪器组合而成。水文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的水文信息类型包括水位、降水、流量、蒸发、水质、墒情等。水文信息采集是基于传感器微电子技术,通过传感器把水文信息转为电子信号,利用传输系统将其传到数据中心,同时实现远程控制测站。水文信息采集系统是为了获取更大时空尺度、更多种类的信息,在水文、空间、时间三方面要素拓展水文信息获取能力。

2.2信息传输

信息传输系统由传输网络系统、无线传输(卫星、超短波、GPRS/GSM等)、有线传输(电缆、光纤、公用电话等)组合而成。信息传输基于现代通信、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借助短波数传、通信卫星、公用分组交换网、Internet以及微波通信网等媒介,构建高效的、完整的通信网络系统,实现时效性、可靠性、准确性的信息传递。

2.3信息存储

信息存储系统是将各类信息存储于数据库。水文信息利用分布式存储系统,通过对海量信息进行自动采集、信息化处理,实现水文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存储、分类、管理水文信息数据。

2.4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图表、数据等基础功能对抗旱、防汛、水资源配置等事务进行管理。水文信息作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对水利行业对国家社会经济均有广泛应用。在防汛抗旱中,水文不仅提供准确及时的水文信息,还要提供水文分析预报成果,以便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在水资源配置等涉水事务管理中,水文信息服务提供基础性事务管理。

33S技术在水文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3S技术推动水文科学发展,在水文信息化管理中,主要应用于站网管理系统、洪水预报系统、蓄滞洪区洪水演进系统、枯水期径流预报系统、地下水管理系统、水质预警预测系统、墒情管理系统等七大业务系统,辅助水文信息分析处理应用。

(1)站网管理系统:通过对站网布局及时调整,为掌握水文信息动态监测提供工具支撑,对各类水文站(如水位、水文、蒸发、雨量等)、遥测站、报汛站、地下水监测站等实现动态管理。

(2)洪水预报系统:实现分析处理雨水情信息、过滤计算预报参数、优选比较预报方案、整合参考专家经验、综合分析预报成果、分析预测洪涝灾害、综合输出预报结果、检验分析预报成果,实现精度洪水预报及其预见期。

(3)蓄滞洪区洪水演进系统:在三维数字模型、二维数字地形图上通过叠加各种经济社会信息、水文要素、生态信息,对各种地理实体、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进行综合表达,对洪水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对经济损失进行统计估算。

(4)枯水期径流预报系统:通过对枯季径流来水规律及气候特征的分析研究,用水文方法和水文气象方法分别构建枯水期径流预报模型,服务于水资源调度和管理。

(5)地下水管理系统:基于地下水水流测试模型,对地下水位、水位变化进行可视化形式的反映,分析区域水量的均衡性,对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进行分析。

(6)水质预警预测系统:通过对河流中污染物进行扩散输移模型分析,构建水质预警预测系统模拟分析污染物的扩散、输移,预测河流水质状况、水质变化,快速反应恶性、突发水质污染事故,并对其进行预警预报,服务于水资源管理及其优化配置。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国家的建设设施中,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基础设施工程。将整个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将会极大的提高使用效率,在对水资源的利用上面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所以对于现阶段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任务相当紧迫。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总结经验,对整体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一、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不仅限于单纯的项目信息系统规划

信息化以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效益最优为原则,而不是阶段最优,尤其不是建设阶段最优。目前,大多数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建设前都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远近期规划,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大盲目性,导致信息化建设成为办公自动化的一部分,而不具有全局性。系统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标准,导致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等难以整合,造成资源浪费。此外,信息化建设中没有考虑建设的可持续性,将信息化作为一次性项目完成,缺乏后期的维护,使得系统跟不上业务发展,最终导致系统不可用。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全生命期的信息化

整个生命周期应当执行统一的、分层次的信息化规划。目前的信息化建设集中于工程运营期,工程建设的规划决策期即工程前期和建设期的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工程运营期的管理工作较为常态化,信息化建设体制、信息化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体系最为成熟。管理前期即管理的规划期,由于涉及管理的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决策等业务工作,对于信息智能化支持要求较高,所以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的建设期涉及参与方最多,信息交换及共享较为复杂。其信息化的程度与水平较低。在管理的生命周期当中,运营期的业务流程清晰,管理常态化,信息化的程度高,而其他时期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在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由于信息化的水平差距较大,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问题亟待解决。

二、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规划的策略

1、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系统机制

水利相关部门应该尽快解决信息化管理的维护体制问题,加强研究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合理化进程,

并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组织保障能力。水利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水利信息化的工作机构,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规划、立项、协调和监督等工作责任。在统一的规划目标下,充分发挥水利部门的业务职能和技术优势,提高信息化系统维护管理的重视度,尽量避免重复立项、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的出现,使水利工程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全面到位。

2、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相关设施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未能有效实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不完善, 须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设施。一方面需要增加经济投入, 水利工程信息系统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人,但是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有限, 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系统完善。今后政府需要进一步增加财政资金投人, 同时吸收一些民间投资,不断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信息网络。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大量水文信息,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增加水文信息采集系统和分析系统,促进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保障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3、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现需要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但是由于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中, 一些网络设施不完善或信息收集比较困难, 导致信息共享遇到困难, 信息应用程度不高。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水利工程信息网络建设, 通过建立数据共享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共享和利用。为了更好地适应水利工程发展需要及现代化的社会环境, 需要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络, 将相关的水文数据和信息进行传输, 确保数据信息能够得到统一保管和处理, 尽量实现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有机结合。

4、提高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作为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水利建设信息同时需要掌握相应的信息分析能力。随着水利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加及建设难度的增加,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逐渐提高。水利工程信息化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数据分析能力, 更好地为水利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利工程工作人员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更好地为水利工程建设服务。另外水利工程建设单位需要引进一批高素质水利工程信息工作人员, 不断壮大工作人员队伍, 提高水利工程建设人员整体素质, 更好地为水利工程建设服务。

5、建立水文灾害预警系统

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建立水文灾害预警系统, 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进行数据预测和分析, 了解灾害现状及造成的损失, 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有利于制定相关的防洪和抗旱措施,尽量降低灾害损失。通过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信息化管理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相对准确和详细的数据信息, 促进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6、 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

信息化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资源作为基础与发展依据。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也要以水利相关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基础与依据, 信息资源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无形资源, 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对水利工程进行信息化的管理首先要做到能够将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合理的调配与运用。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 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同时将这种工作不断的规范起来。专业的管理机构必须要将各种不同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统一管理, 使其实现系统性, 使得不同的专业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都能够实现共享, 使得信息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同时要注重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建设, 将信息化管理不断完善。

7、 增加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维护费用投入

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相关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重点,努力建设出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长效发展机制,在重视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信息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使水利工程的信息系统能够长期发挥其功能。在自身资金条件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尽量引进、应用一些其它水利单位已经开发成功的管理软件和应用程序,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软件开发项目的成本投入,也节省了大量的工程时间,并能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后期的系统运行和维护,使水利工程的信息系统的运行功能长效发挥。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水利信息是国家基础国情信息之一。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含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整体效益是21 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立磊. 赵佩资. 浅谈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J]. 价值工程, 2011 ( 25 ) : 77.

[2]吴祥. 张坤. 陈欣. 水利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10) : 16 - 18.

[3]姜维军. 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J]. 信息化建设.20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