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系统工程与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系统工程;电力规划;应用;初探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53-03
引言
电力规划工作包括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厂网分开后,二者之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协调统一显得尤为重要。电力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突出地表现在其具有规模大、不确定、不精细因素多和涉及部门、专业领域广等特点。电力规划工作不仅需要大量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还需对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亦要对社会未来发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今以计算机作为工具,采用新技术,仍然要特别强调人在规划中的主导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人在规划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处理非技术因素和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问题,以及降低数学算法的计算复杂性。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采用系统工程的一些方法论,思路清楚,考虑问题全面,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工序,能够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
随着我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电力工业将逐步进入商业化运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规划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应以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所有的决策投资都应充分考虑投资的收益率,避免盲目投资。同时,电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要求电源和电网合理分布,产供销同时平衡,安全运营要求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电力规划工作,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应该说难度更大,对规划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工作者应当加强电力市场调查研究工作,分析经济结构优化、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开拓等对电力需求的影响,收集各行各业发展的信息,充分研究本地区用电量和负荷的历史数据和发展趋势,做好宏观经济预测分析,对各种有效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虑资源开发利用、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协调发展,对规划方案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分析,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确定各个电力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经济利润最大化的电力发展目标。
系统工程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规划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使我们的工作在一定期限内收到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效果。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盘筹划,合理安排整体中的每一个局部,以求得整体的最优规划、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使每个局部都服从一个整体目标,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便发挥整体的优势,力求避免资源的损失和浪费。电力规划关系国计民生,所以规划的成败至关重要。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实施管理,可以使我国的电力规划工作有章可循,可以达到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作用。
一、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及其在电力规划中的应用初探
(一)系统工程理论概述
系统工程理论创立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由于系统工程具备着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性、适应性等特点,系统工程理论在系统规划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系统工程理论在大系统规划应用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
1 整体性与目标优化原则。系统工程的全过程及其各个方面要服从于其整体目标。且系统的最优化观念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始终,它是系统工程的指导思想和追求目标。
2 有序相关原则。系统工程各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所以,要把管理注意力集中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上,抓好系统内部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
3 动态性与等效性原则。对不同系统工程和同一系统工程不同的管理手段,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具有等效性,并在动态变化中求得系统的整体优化。
4 分解综合原则。系统工程的分解是将具有比较密切相关关系的组成部分进行分组或归纳出相对独立、层次不同的分系统,这对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是极为有利的。综合则是在分解的基础上完成新系统的筹建过程,即选择具有性能好、适用性的分系统,设计出它们的相互关系,形成具有更广泛价值的系统,提高管理效益。
同时系统工程在实际应用中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分析方法:(1)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因为在实践中,环境的变化往往对考察系统的运作产生很大的影响;(2)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一个系统往往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应从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角度来对系统进行综合分析;(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些指标是可以用数量表示的,有些则不能用数量来表示,只有通过“定性一定量一定性”的反复循环过程,才能做到系统优化的目的。
(二)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在电力规划中的应用初探
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电力规划的成败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如何做好厂网分开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需要我们在应用以上系统工程的几种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理顺一套科学的系统工程方法论在电力规划中具体应用思路,来指导我国电力规划,使之科学合理、有条不紊。
1 电力规划要有整体性思想。电力规划系统工程要从系统整体的优化出发,把由一些具体的项目规划构成的整个电力系统规划看作是一个为完成整体优化目标而由若干个项目结构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来处理,还要把这个整体看作是它所从属的国民经济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来考察。研究适合电力系统优化发展且其服从于国民经济大系统需要最佳的规划方案。
2 电力规划应充考虑系统内部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厂网分开后,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不能相互独立,这是由电力商品的特殊性决定的。需要协调统一,以求社会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目前中国厂网分开及电力资源分布状况出发,我们建议以电网规划带动电源规划的战略,即电网公司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积极做好输电扩容规划,并为电源规划(新电厂厂址及装机容量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
3 电力规划应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电力规划在规模、结构、层次、相互联系等方面高度复杂,且系统的各组成要素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系统与投资环境之间呈开放态势。因而电力规划的管理具有组织结构的复杂性,管理方式的动态性与开放性。
4 电力规划方法应用要综合化。电力规划系统工程强调综合运用各个学科和技术领域内所获得的成就和方法,使得各种方法相互配合以完成系统优化的规划目标。它对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并不是将各种方法进行简单地堆砌叠加,而是从规划的总目标出发,将各种相关的方法协调配合、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进而综合运用的。
5 电力规划组织管理上的科学化、现代化。电力规划系统工程的整体化要求管理上的科学化,其应用方法综合化要求管理上的现代化,否则会出现严重的混乱状态,资金用不到刀刃上。又由于它研究的对象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非线性,学科的综合应用日益广泛,这就使得那种单凭经验的小生产方式的经营管理不可能适应客观需要。因此,没有管理上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就难以实现整体化和应用方法的综合化,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投资项目系统的效能。
6 电力规划要积极寻求应对模糊性与灰色性的策略。由于电力规划是面向未来的灰色系统,且电力规划技术结构复杂、涉及面广,影响投资建设的因素较多,规划的经济计算所采用数据大部分来自预测和估计。受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电力规划决策必然包含某些不稳定因素和风险。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规划中的模糊性与灰色性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需要一套科学的应对策略,使由于不确定性带来的决策的失误降到最低。
二、我国市场经济下电力规划有关思路和方法的一些建议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逐步建立,电力供应将由市场需求来决定。因此,电力规划的战略方针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规划设计思想的变革,规划者要在充分研究电力市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电力供应方案的技术经济性、需求侧管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从而使综合资源利用最优,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才能使我国电力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受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启发,并结合我国目前电力工业的现状,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规划有关思路和方法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一)采用综合资源规划的方法进行电力规划综合资源规划(IRP)方法是在规划期内开发资源来满足用户电力增长的需求,它的特征是采用若干类指标(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环境、社会经济等)对以下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即:发电规划、需求侧管理(DSM)、社区能源规划、电价、输电和配电等。
IRP方法与传统的规划相比:规划方案的选择基于明确的规划目标;对电力供应方案和DSM等进行统筹规划,使资源开发的选择范围更大;在规划阶段考虑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认真对待各种不确定因素;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对各种资源开发的选择过程进行更明确的权衡分析。
IRP目标的确定要考虑与其他战略规划的目标相协调,反映各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如环境、电力企业的利益等)的价值。确定各种资源的特征及其重要信息,建立各种权衡关系。IRP的目标是选择电力供应和需求侧管理两方面综合费用电最低的发展方案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并且有利于环境和社会,使客户总的支出费用最低。
(二)重视宏观经济预测分析能源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能源领域的电力工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又具有推动和制约作用,所以在能源资源规划时,对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作出情景分析,向需求预测提供基础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宏观经济预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政府经济发展计划,利用市场经济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社会发展和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如:人口、国民核算体系、投入产出表、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等有关数据,应用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对规划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预测,揭示规划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同时也是需求预测、社会经济等分析研究的重要输入信息。
宏观经济预测包括人口预测和经济预测两部分:
1 人口预测分析可采用总量模拟和分组模拟计算方法来预测人口变化,它既包括总人口和家庭户数的增长,又包括按城乡、年龄、性别分组的人口和家庭户数的变化。宏观经济对人口的预测,是能源需求预测和社会经济进行居民用能分析的重要依据。
2 经济预测以投入产出方法为基础,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对国民经济进行分析(如消费和投资、就业和收入等),分析时要结合我国的体制和政策,重点研究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资本累积和资本存量、技术进步等关键因素,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产值和增加值以及就业等重要数据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包括产业或产品结构、国内GDP、国内收入和产出、各行业主要经济指标(价格、就业人数、总产出、行业GDP、投资、资本存量等)等经济参数。这些都是需求预测的重要输入数据。
(三)加强电力市场调查研究分析
电力和其他能源形式的可转化性,考虑新技术和需求侧管理对需求水平的影响,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能源和电力需求进行预测。
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加强电力市场调查研究、充分挖掘潜在的用电需求、对电力市场进行跟踪分析、提高电力需求预测的准确性,是电力企业(公司)项目决策、资金投向等发展战略的基础,也是电力公司把握市场、开拓市场、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基础。需求预测主要是在宏观经济和电力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对规划期内社会各个行业、各种能源终端用户的电力消耗进行预测分析,从而得出全社会的电力需求水平。在进行能源分析时,要对全社会和分行业的各种终端用能形式进行分析预测,终端能源形式包括煤炭、原油、各种油制品、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在分析终端用能形式时应考虑能源价格因素影响及其能源形式之间的可转换性,例如,居民炊饮可以用气体燃料、煤炭等,也可以使用更清洁的电能,农村地区照明可用液体燃料(煤油等)、粮食加工可使用柴油等,但也可以使用电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反之,某些用电的用户有可能转换为使用别的能源形式。这些用能形式的转换与电力市场的服务和开拓、用电的水平有着直接关系,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和服务,开拓电力市场,提高电能在整个能源消费市场中的份额。
根据终端用能的特点,通常可将终端用户分为几个行业对能源需求进行全面预测,如:工业、居民、商业、交通运输业、农业等。在进行分行业终端需求预测时,除了研究这些行业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外,还需将这些行业分为若干个子行业进行详细研究终端用能情况,如:工业可分为冶金、化工、纺织等子行业,居民可分为电器、炊饮、取暖、照明等终端用户。这样,我们将一个庞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分解成若干个终端用户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就可以较容易地掌握其中能源消耗变化的规律和用电负荷特性的变化,对电力市场和电力需求作出较客观的分析和预测。
在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和电力市场的基础上,对电力需求预测要重点分析以下内容:(1)用电结构、负荷特性的变化;(2)终端用户用能形式的可转换性、能源价格(包括电价)、电力市场开拓等对负荷水平的影响;(3)需求侧管理对电力需求的影响,其中包括减少电力传输损耗、提高设备效率、采用节能高效设备、改进产品加工工艺、提高设备运行管理水平、鼓励用户更合理有效地用电;(4)科技进步、信息化对电力需求的影响等。
(四)对各种有效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认真分析目前和未来的能源资源结构状况,用最经济的资源供应方案满足电力需求,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在电力需求预测完成后就要考虑开发能源资源来满足规划期内电力需求的增长。但是,开发哪种资源投资效益最好,对社会、电力企业、用户都有利,对环境有利等选择就摆在了规划者的面前。传统的电力规划是注重供应方资源而忽视了需求方资源,IRP是把供应方资源和需求方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资源规划,换句话说,就是把终端节能节电等行为作为一种资源纳入电力规划,将需求侧资源与供应方资源置于同等地位参与优选,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
在进行能源资源分析时,首先要对现有和未来的能源资源进行认真分析,分析内容有:现有和未来各类发电和输变电容量、规模、比例、效率、设备利用情况等,各种终端用户节能节电情况和潜力;现有能源资源的结构与电力负荷结构的关系,以及现有能源资源和电源结构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调整计划;未来满足电力负荷需要的能源资源供应状况和代价,以及需求侧管理的效益和代价;重视和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发展。通过对供应方和需求方资源的综合分析,分析者要产生一系列资源组合方案,包括各种发电资源、从区外进口电力、DSM等,组合方案是用来比较各种可选择的能源资源,筛选后的每种组合方案都要满足负荷增长的需求(电力和电量)、可靠性准则及备用容量。一般步骤如下:(1)产生一系列资源组合方案来满足负荷增长的需求。(2)衡量组合方案的有关性能指标,如:可靠性指标、备用容量,成本费用,大气排放等。(3)调整方案的组合,以便得到所期望的性能指标。(4)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测试,进行灵敏度分析。通过对供应方和需求方资源的综合优选,提出满足各种电力需求水平的有效的备选规划方案。(5)规划方案的成本费用、发电量、装机顺序等结果提供给多因素权衡评价分析。
(五)电力发展规划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能源发展既会对社会产生有利的影响,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的方面。因此,在获得资源开发备选方案后,就需要考虑各备选方案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多因素权衡评价(MATA)是根据政府对国家发展政策和战略目标,从资源开发的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经济三方面对各种备选发展方案进行综合权衡分析比较,从而得到在一定的权重(包括子权重)系数下各备选方案相对的综合指标。在技术经济方面,重点研究能源开发的成本费用、财务、运行等有关指标。具体目标考虑如下:投资成本、运行成本、总的投资及运行成本(现值)、运行约束(如水电弃水)、财务及电价影响、资源多样化。环境分析是把能源发展方案的环境影响加到能源开发方案的评估中。在环境影响方面,一般主要考虑如下目标:不可再生能源、土地资源的使用、水资源的使用、生物多样性、大气排放、液体排放、固体废料、环境容量。社会经济影响分析主要基于两个原则:一是能源开发方案中厂址的社会影响;二是能源开发方案有可能造成对整个社会经济“效益成本”的影响。一般采用以下目标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影响:家庭收入、农业投资、商业投资、消费支出、健康状况。通过对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因素的权衡分析,并且对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如负荷变化、燃料成本、贴现率等)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在不同目标下电力发展规划各备选方案的优劣次序。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电力开发方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立德修身 德育 三全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许栋(1979- ),男,浙江嘉善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党总支书记,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895(2014)02-0054-02
党的十报告特别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高职高专院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之中,形成学生工作部门全力投入、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机制。
一、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当代青年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于市场,长成于网络。他们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爱国情感强烈,但他们也在自由竞争、等价交换的社会氛围中耳濡目染,对实际利益和自我权益有着更迫切的追求。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发展,价值取向受到市场经济、社会变革发展以及国际化大环境的影响,呈现更加务实的倾向。在生活中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家庭与社会的给予,容易忽视同他人的沟通与交流,对他人、对社会缺乏关心和责任感。一系列相互矛盾、冲突的道德观念复杂而又统一地表现在学生身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学生知行脱节、才有余而德不足的状况。部分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念扭曲、责任意识淡薄、社会公德失范、审美情趣错位、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
十报告中强调,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同时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因此,笔者认为,坚持立德树人,扎实推进“立德修身”德育工程,是落实“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有效手段。做人先修身,立业先立德。“修身”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高职高专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身心素质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德”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构建模块化的德育内容,做到“立体”育人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立德修身”德育系统工程是整合学校所有育人资源,全面渗透、融合、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和工作格局,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单一化”向“立体化”转变。坚持教育过程全程化、教育主体全员化、教育内容模块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载体项目化、教育途径全面化,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依托不同的育人载体,确立“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指导思想,构建矩阵式学生教育管理新体制。
教育内容模块化即按照学生发展个性化、学习自主化、需求多样化、生活分散化等要求,确定德育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思想素质修养、人文素质修养、身心素质修养、职业素质修养四大模块。
1.思想素质修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紧紧围绕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夯实公民道德教育这个基础,着力于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这个重点,面向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人文素质修养。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质,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注重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影响。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艺术修养、法律修养,不断增强学生的宽度和厚度,使其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内涵、有潜力、有修养的青年学生。
3.身心素质修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大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其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4.职业素质修养。围绕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在实践中通过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机制,通过建设企业文化、校友文化和校园文化,营造校园职业氛围,培养学生职业思维,提高学生对职业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强化学生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使之具备守法、诚信、敬业、协作、献身、负责、求实等职业道德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三、发挥全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全员育人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育人也要以教师为主导,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的关键。齐心才能合力,协作才能共赢。每一门课程都具育人功能,每一名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把握好底线,不剽窃、不抄袭,成为学生做学问、做人的典范;同时,管理好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学生诚信品质。
每一名教师都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名教师都要强化育人观念,树立育人意识,履行育人职责,结合岗位工作,找准育人的结合点。以教学课堂和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措施为载体,把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落实在育人的具体任务中,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四、制订系统的教育教学计划,做到全过程育人
“立德修身”德育系统工程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制订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并将其贯穿到学生三年学习生涯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整个过程要着眼于紧密衔接、环环相扣,自始至终,不留死角。
1.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大一新生,以“我的生涯我做主”主题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始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走进人文殿堂”新生素质教育、“学长计划”主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之尽快融入集体、认识自我、学会交往,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生发展规划,顺利实现人生发展阶段和学习方式方法的关键性转换,为完成好三年学业,起好步、开好头。
对大二学生,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走进后勤”实践教育以及“青春与祖国同行”“时代先锋”等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培养其献身、负责、求实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把个人发展与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化科技活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学术讲座、创业竞赛、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等各类各层次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对毕业生,把指导就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建立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制,着重开展系列爱校敬业、爱国奉献、就业创业的毕业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和激励毕业生奋发有为,创新进取,树立正确职业观,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成为“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有潜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学生,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引导青年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前保持清醒,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侵蚀,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历史使命,明确政治方向,明白做人的道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在一起,在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应有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立德修身”德育系统工程强调学生在教育当中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立德修身”德育系统工程就是在这些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整合和深化的成果,提出了既富有思想性、教育性又结合学生实际、贴近时代、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贯穿大学三年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载体。在模块化、项目化、载体化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广大学生不仅仅是参与者、亲历者、实践者,更是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学生在教育中认识,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内化,从而获得成长与发展。
五、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实现全方位育人
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在培养学生健康道德品格、良好心理状态、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而重要的作用。
全方位育人,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全方位地育人,指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有关的社会组织、行业、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育人资源,实现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育人,将育人工作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二是育全面的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通过多种渠道、载体、方式,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家庭、社会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力求建立真实情境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真正培养出“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有潜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要坚持开放办学,融入社会、融入市场、融入工厂企业,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按照用人单位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满足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为高职高专院校挖掘社会资源、利用社会资源育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要善于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和视听技术,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应重点加强对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逐步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做到引导与服务、监督与管理、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继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学生生活园区、进社团,延伸工作触角,提高影响力、渗透力和覆盖面。
六、结语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每一所高校、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面对并回答好的深刻命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对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今后办学方向的正确定位。高校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狠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立德修身”德育系统工程根据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实际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整合学校育人资源,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细化为四个模块二十项主题贯穿于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活全过程,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程化、目标化、经常化、载体化、项目化。并把德育贯穿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项工作中,落实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项活动中,从而构建起“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和工作格局。通过“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修身”“立德”。
[参考文献]
[1]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李新生.“三育人”德育机制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7).
[3]李纯成.“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1).
[4]吴萍.以“三全育人”大德育观为指导营造高品质育人环境[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11(2).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性质;类型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是在全国第二次教育工作会议后启动的,在这次会议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健康第一”成为学校工作和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述的理念和思想势必会对体育课程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原有的一些理论进行反思,对一些与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课程名称
与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一样,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也把体育课程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很明显,这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后提出的一个新举措。那么,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为什么要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有没有必要把它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
在国外,确有改变体育课程名称的做法,如日本,把体育课改为“保健体育”课。实质上是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交叉开设。这种安排确保了学生学习体育技艺与从事身体练习的时间。也有把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其目的并不是把两门课交叉开设,而是要用健康的目标来指导体育课,并且在理论课中增加一些与体育有关的知识。而这里的健康教育仅是体育的关联课程,并不足两者交叉。我国提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依据这种设想。作为交叉课程中的健康教育,包括的内容有二个方面:①安全、健康地从事体育运动;②安全、健康地生存与生活。但作为和体育关联的健康教育就仅有一个内容,即安全、健康地从事体育运动。如果我们硬把环境、营养、疾病预防、性教育等列入体育课程之中,势必冲淡体育技艺性的学科特征,减少学生身体练习的时间,另外,和健康关联的课程难道只有体育课程吗?开设“体育与健康”课能解决健康教育的各种课题吗?看来是不可能的。即没有必要把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
2学科性质
在分析高校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之前,必须把体育专业教育的学科性质和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区分开来。体育专业教育是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而建立的一个完整的体育学科体系,这个学科体系的学科性质是指体育这一学科群的学科性质。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则是针对非体育专业学生,通过有效的身体练习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上述两类高校体育课程虽密切联系,但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
20世纪80年代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高师体育本科教材《体育理论》中,对体育的性质作如下阐述:体育的研究对象是体育中的社会现象和从事体育的人,从体育是研究社会中的体育现象来看,体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从体育的对象是从事体育的人来看,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体,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这使以完善人为目标的体育具备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性质,体育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体育是一门综合学科也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这是指体育这一学科的总体性质,也是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学科性质,这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不是一回事。
高校体育的学科性质能用自然性和社会性包容吗?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按其学科的分类体系来分析,把它作为自然类学科不妥,把它作为人文社会类学科也不妥,把它作为人文与社会的综合类学科更不妥。因为,体育最重要的特征是从事身体练习并承担一定负荷,体育的学习是一种技能的学习,因此,它的技艺性是体育实践类学科的重要特征。此外,体育实践过程中角色扮演多样,人际关系密切,情感体验丰富,除了认知过程的发展外,非智力因素的提高是任何理论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高校体育实践类课程和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一样,学科性质必然是“技艺性”。但是,该课程同时又必须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必须提高课程的人文精神,并重视该课程在发展非智力因素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其“自然性”、“社会性”、“情意性”兼备。由此可见,高校公共体育实践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以“技艺性”为主,“自然性”、“社会性”、“情意性”四性兼备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
3运动技术的地位
“淡化竞技运动,树立健康第一”或“淡化运动技术,促进身心协调发展”成为改革的时尚口号,但仔细分析,这种判断是不严密的、不科学的,它会造成种种误导。首先两者是不对应的,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内容,而健康第一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价值判断。没有理由说淡化了竞技就能实现健康第一;其次,何谓竞技,高水平选手的竞技是竞技体育,作为娱乐和健身的大众竞技就不是竞技了吗?作为高水平选手的竞技,它正向高难度、高精度、高强度的方向发展,它的目标只是为了取胜。而离开了竞技发展初期的娱乐性、趣味性和健身性,它和学校体育的目的正发生抵触。但是,作为大众竞技,它保持着竞争性和娱乐性的特征,从来就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课程理论方面,我们反对“学科中心论”,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力求从知识技能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理念的轨道上来。但是,这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不是指体育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更不是指体育这门学科的内容体系。
可以明确地指出,运动技术和身心协调发展也是不相对应的,前者表现了体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同时他又是体育学科实现身心协调发展的一种手段、一种载体。
4课程类型
2O世纪9O年代,国家教委曾颁布过《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曾经出现过种种高校体育课程类型,如普通体育课、选项体育课、专项提高课和保健体育课。一股兄是,大学一年级学习普通体育课,大学二年级学习选项体育课,学生在全面发展身体的基础上,掌握一至两项专项技术,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对运动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可学习专项提高课,其目的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取比赛胜利。对体残病弱的学生则可以学习保健体育课,以利于个别学生进行康复保健教育。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商务英语口译课程;职业能力;教学质量;人才质量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此种模式以充分的市场调研为前提,通过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把握相关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有助于专业知识、能力的对接及工学的结合。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高职商务口译课程改革策略
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课程与工作一体化,将实训室作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各个项目(商务场景)的场所,保证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采用工学结合,项目推动的方式主导教学过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商务接待、企业介绍、商务洽谈等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分解,到一体化实训中的工作面试、商务礼仪展示等项目实训,再到专业顶岗实习,实现教学向工作岗位的逐步迁移。
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商务情景现场口译的职业特点及要求,按照准备、实施、检查、总结、评价这一教学过程,对完成实际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序化,并以此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另外,遵循职业教育的认知规律,由简到繁,由易至难,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教学项目,实施任务型项目类导向,做到教学做合一。
我国高职院校同国外先进高职院校在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差距较大,我们必须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任课教师必须要有新思维、新理念,摒弃封闭、落后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的实践教学新思维和新方法,才能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并提升至新高度之中。本人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的措施:
(一)以新教材为载体,选择合适的辅助教材,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积极探索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及课外专业活动,组织英语口语、演讲、口译、写作戏剧等竞赛,并积极进行讨论式、提问式、渗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及考核方法的改革。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动手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利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幻灯片、投影仪、录像等基本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每次上课准备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建立多元化的立体教学环境。
(三)进一步加强商务口译师资队伍的完善和建设,鼓励教师学习相关的商务口译知识,更多地到企业进行实践,并考取相关的口译及翻译职业资格证书。现阶段的商务口译及翻译教学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承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兼职实践教学,为学生传达更丰富多样的口译及翻译知识和技能。
(四)结合学院网站的进一步课程和专业建设,让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网站,根据自己的课外时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展学习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搭建专业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如在线答疑、网上练习、在线测试、论坛交流等。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高职商务口译课程改革的应用价值
(一)以高职教育政策为导向,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高职院校制订商务英语现场口译及翻译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盲目照搬本科院校,要熟知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市场需求,使学生掌握商务接待、商务谈判、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商务口译及翻译技巧,能承担产品展示、企业介绍等商务活动的一般英汉口译及翻译工作。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标相一致。
(二)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并进行市场调研,结合市场需求选取具有专业性与时代性的教材
主教材选用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徐小贞主编的高职高专行业英语系列教材《商务现场口译》,辅助教材是《商务口译教程》《商务英语口译教程》等高职高专适用教材。面向行业,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案例真实,可操作性强,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内容与时俱进,顺应时展变化,时代气息浓厚。
(三)课堂活动从“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中心”转变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内课外活动的强烈愿望、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和要求,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取有活力的知识。以中国饮食文化口译为例,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口译教学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口译要点,举一些相应的例子,在很大程度上不贴近学生各自生活中所接触的中国饮食。于是,当学生们真正接触到自己生活中的相关饮食翻译活动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堂的适当讲解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搜集各自家乡的特色食物、自己喜爱的食物等的图片和英文表达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加紧密地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另一个方面,他们的好奇心和热情也在很大程度上被调动起来,实现快乐学习的过程。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会为课堂效果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教学内容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其关键能力发展
部分学生在学习《商务现场口译》这门课时,希望能较为熟练地在常见商务活动中运用商务口译技能,但学习过程中仅靠机械地背诵、记忆和积累词汇,而忽视了百科知识的积累,连生活中常见的菜式翻译都是极大的挑战,因此要学好这门课,必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综合能力的发展。一方面学校可在低年级阶段开设专题阅读、跨文化交际或者视听课程,如《英美报刊选读》《商务视听说》《西方文化入门》等;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课下定期去图书馆借阅老师推荐或网络畅销的课外书。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企业社会实践
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成果的一个前提是,教师具备扎实的商务和其他学科知识,扎实的口译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口译经验。高职院校的一部分教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历,但是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教学内容与真实工作过程严重脱节,而另一类教师从企业中来,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在教学方法上却存在诸多问题。针对目前高职院的师资队伍情况,加强口译教师在职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势在必行。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多派教师参加口译研修班,以开拓视野,交流经验。同时要增强实战经验,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下企业调研或进行企业实践。社会实践可以把企业最前沿知识及技能需求带到课堂教学中来,为学生带来更丰富和实用的知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市场要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如果只是在学校闭关学习,学到的便是脱离市场的知识,或是滞后的信息,这都违背了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学校各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纪淑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10(02).
[2]蒋阳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08).
[3]景海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论文关键词: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图形数据管理
1.前言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将计算机技术和空间地理分布数据相结合,通过系统建立、空间操作与模型分析,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工程设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目前GIS已广泛应用于土地、电力、交通、资源等领域[1]。
由于城市发展十分迅速,供水管网的变更速度不断加快,大量的管网资料急需处理水利论文,传统的人工统计、分析和纸介质的存储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城市供水管网的现代化需要,因此GIS已经成为了供水行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管理工具[2]。
2.系统建设
2.1.开发平台选择
GIS开发平台的选择对系统日后的建设、维护和扩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我们在选择GIS开发平台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技术性能。GIS开发平台技术先进性决定了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起来后能否满足现在和往后的功能需求。在搭建GIS框架时除了要考虑当前的使用需求外,还应适当考虑到日后对系统升级的需要。
(2)价格成本。任何软件系统的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GIS系统的开发建设也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在选择GIS平台时价格成本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购买GIS平台的费用、二次开发费用、系统维护费用和系统升级费用等。
(3)二次开发难易程度。二次开发主要是发生在GIS系统建设初期,但要使GIS系统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实用性,需根据实际情况对GIS功能不断完善。我们在选择GIS平台时,应选择开放式的、容易二次开发与维护的GIS平台论文格式范文。
(4)平台操作的难易性。平台操作的难易性主要影响到GIS系统的维护和操作,要尽量选择容易操作维护的GIS平台。
(5)开发商开发经验。为保证开发的速度与质量,应优先考虑选择开发实力较强、具有GIS开发经验的开发商。在选择好开发平台后,开发商可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功能开发。
(6)维护服务。主要包括GIS平台供应商和系统开发商对GIS运行后的维护服务。
(7)GIS的发展趋势。选择符合GIS发展趋势的开发平台,有利于日后的系统升级和二次开发,这是影响GIS系统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深圳水务集团于2004年基于ArcGIS平台建立了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在此之前,为了全面了解各平台的使用和开况,对国内外各大型GIS平台进行调研。主要调研的平台有:武汉中地公司的MapGIS、北京超图公司的SuperMap、美国ESRI公司的ArcGIS水利论文,这三个平台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和应用广泛的适合于城市供排水GIS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平台。通过多次与各平台供应商、二次开发商技术交流,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对各平台进行测试,从技术性能、平台费用、响应速度、稳定性、易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后,深圳水务集团最终选择了功能强大、性价比较高的ArcGIS平台。
2.2.系统开发过程
在选择好GIS开发平台后就要展开系统开发工作,主要包括:制定计划、选择系统开发商、需求调研分析、开发过程的控制、功能测试及。
(1)制定计划。在系统开发之前,应首先制定项目开发计划。主要包括:确定系统开发的总目标;设计功能、性能、可靠性以及接口等方面的要求;完成系统开发任务的可行性研究;估计可利用的的资源(硬件、软件和人力等)、成本、效益、开发进度;制定出完成开发任务的实施计划。
(2)选择系统开发商。系统开发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故在选择系统开发商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开发商的规模、实力、口碑、开发经验、公司所在地等都需要考虑。
(3)需求调研分析。需求调研分析是在开始编写程序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开发人员只有在充分了解需求后才能编写出符合使用方功能要求的系统,才能保证系统开发的效率。开发人员要与使用方充分沟通,了解和讨论系统的具体功能需求、实现方式等,最终确定具体需求和实现方式。
(4)开发过程的控制。为保证能在计划时间内开发出优秀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使用方需要对软件功能开发、开发进度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论文格式范文。
(5)功能测试及。为保证系统上线后稳定运行,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和开发完成后,开发人员和使用方都需要对每一项功能进行仔细全面的测试。在确定系统功能符合实际运行要求后才能投入正式运行。
深圳水务集团在供水GIS系统建设前期对各开发商作了充分的调研,在系统需求调研分析上充分考虑了用户的需求水利论文,并吸收旧版供水GIS系统的功能特点,取长补短,为新系统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开发过程中,采取开发人员常驻使用方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开发人员与使用方及时沟通,能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也有利于有效控制、掌握系统开发的进度。
2.3.系统二次开发及后期修改调整
系统的二次开发和功能调整是在系统正式运行一段时间后,充分了解该系统的功能和存在的问题、不足,在充分了解各方面需求后,对系统的升级和功能优化。
为了让GIS系统能适应业务发展,就需要对系统进行升级,进行二次开发和各种修改调整。所以在系统开发初期就应保留对系统功能进行二次开发及修改调整的余地。
深圳水务集团在供水GIS正式投入运行过程中大大小小做了数十次修改及调整,并充分结合实际需求对系统进行了二次开发与功能维护,应用效果良好。
3.管理维护
3.1.硬件和网络管理
服务器是GIS系统的硬件核心,所有GIS数据都储存在服务器中,应保证服务器时刻处于安全、高效的状态。除了保证服务器外部环境的要求外水利论文,也应注意服务器的病毒防护等工作。GIS的数据交换离不开网络,要让GIS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就要建立完善网络系统。
深圳水务集团的服务器管理采取集中管理模式,既能保证服务器的安全,也能让服务器在一个适合的环境中运行。
3.2.软件管理
软件管理主要是针对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调整。每次版本更新时,需记录每个版本更新的信息,并对上一版本进行保存备份。
深圳水务集团设立了专门的人员对GIS系统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将各操作人员发现的问题集中反馈给开发人员,经开发人员修改和双方测试后的新版本系统通过内部网络,用户通过系统登录自动更新。管理人员对上一版本系统进行备份保存。
3.3.系统管理
(1)权限分层管理
为有效管理系统,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必须对系统使用者进行权限分配。如:浏览权限人员只能浏览系统,而不能对系统数据信息进行编辑修改,而编辑权限人员则可通过系统修改数据。
深圳水务集团在供水管网GIS系统中的权限分配主要有两种方式:
用户权限组设定,不同权限组中的操作人员有不同的权限,相同权限组中的操作人员有相同的操作权限。
自定义权限,可对相同权限组中的特殊人员进行特殊权限分配。
(2)系统操作培训
系统在开始运行初期应对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全面水利论文,并有针对性的操作培训,在系统功能调整后也需要针对调整进行再次培训。
深圳水务集团在GIS系统运行初期对不同部门的操作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分为基础操作培训、管网操作培训和水表操作培训。
(3)制定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数据及时、准确地录入GIS中,能真正在生产、运营、管理中发挥作用,就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GIS系统应用到各类业务上论文格式范文。
深圳水务集团在供水GIS系统建设完成后,从集团公司层面和分公司层面分别制定了GIS系统相关制度,并将相关业务与GIS紧密联系到一起。如:停水方案的制定必须通过GIS系统出方案、管网工程竣工验收必须先将管网资料录入到GIS系统中等。
(4)系统安全性设置
为了保证GIS系统数据的安全、有效,除了要在权限上作设定外,也应在系统程序上下工夫。深圳水务集团在供水GIS系统建立时,对系统安全性予以了充分的考虑。
每一个设施的属性信息中都有“创建人”、“创建时间”、“最后修改人”、“最后修改时间”等信息。这类信息能让系统管理员方便对数据进行管理、跟踪。
采用大量提示信息,如删除提示、信息不全提示等等。
在数据库中安装触发器,在数据库关键数据中嵌入数据触发器,记录数据变化的情况。
退出系统保存提示。
(5)数据维护
GIS系统常采用的数据维护形式有集中式管理和分散式管理。深圳水务集团采用的数据维护方式为分散结合部分集中的管理方式。对于一般管网数据的维护更新,由分公司各片区分别录入;部分重要数据由集团负责更新编辑,这种方式能有效地保证管网数据更及时的更新到GIS系统中水利论文,同时也能使GIS应用更广泛,使GIS系统应用面最大化。
4.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供水管网、业务及海量的数据,各地水司都已应用或开始着手建设GIS系统。为能充分发挥GIS系统的作用,除了在GIS系统建设过程中对平台选择、系统开发过程严格控制外,更应多注意GIS系统的维护、管理及应用工作,同时应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更新机制,及时将第一手原始资料录入到GIS系统中,为管网运行、维护提供实实在在的信息支撑,从而实现供水管网标准化、规范化的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田一梅,赵新华,黎荣.GIS技术在供水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给水排水,2000,16(9):21-23
[2]王强,谈GIS 在城市供水管网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34(29):361-362
[3]HaIlda,DhaWaIl,Suri.Networkanalysis for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A].Seventh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Computer Graphics and Imaging.2004:1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