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修复保障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绥芬河流域 缓冲区 保护规划
绥阳林业局施业区内拥有大小绥芬河两大水系,作为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她的存在为林区生态提供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为切实使大小绥芬河两大水系保持良好运行态势,实施对大小绥芬河流域两岸缓冲区进行规划整治和保护,为此特提出大小绥芬河流域缓冲区恢复保护规划。
1.施业区地理位置
绥阳林业局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南北长150千米,东西宽50千米,施业区总面积516451公顷。局址设在东宁市绥阳镇。
2.水文概况
施业区区内有大小河流160多条,属绥芬河水系,主要有大绥芬河、小绥芬河、大黄泥河、小黄泥河、大寒葱河、小寒葱河、细鳞河、黄金河、瑚布图河等。
大绥芬河源于吉林省珲春市西北部的森林山(图门山),全长443千米,施业区内流长160千米,总体流经汪清县、东宁县、俄罗斯,注入日本海。
小绥芬河源于双桥子林场北部神洞山,全长133千米,施业区内流长101千米,在河湾施业区汇入大绥芬河。
3.其它资源
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紫杉、松茸、东北虎、东北豹等珍稀动、植物。
4.设置缓冲区的意义
缓冲区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成为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在河流两岸各设置一定宽度的缓冲区是重要的河流生态修复方法,缓冲区修复可起到分蓄和削减洪水的功能,其次,河流与缓冲区河漫滩之间的水文连通性是影响河流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此外,河岸缓冲区还具有其他修复作用,包括将洪水中污染物沉淀、过滤、净化,改善水质;截留、过滤暴雨径流,净化水体,提供野生动植物的生息环境,保持景观的自然特征;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休闲空间等。因此,修复缓冲区生态对增加动植物物种种源、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治理水土流失、稳定河岸、调节微气候和美化环境等均有重要的现实和潜在价值。
5.流域缓冲区现状
施业区内大小绥芬河及溪流流域缓冲区视河流的宽度、受干扰情况而确定。
大小绥芬河流域缓冲区的宽度为:无人为干扰区(山地、湿地、丘陵和林地)两岸各10米;人为干扰区(耕地、两荒地、地栽木耳摆放地)两岸各20米、人为干扰区(居民区、道路)两岸各30米。
大小绥芬河区域内缓冲区总面积为321.4公顷,其中大绥芬河流域缓冲区为150.6公顷,小绥芬河流域缓冲区为170.8公顷;其中大绥芬河流域缓冲区各段无人为干扰区面积为112.2公顷、各段人为干扰区面积为38.4公顷,小绥芬河流域缓冲区各段无人为干扰区面积为128.7公顷、各段人为干扰区面积为42.1公顷。
缓冲区内各段无人为干扰区由于是水保林、封山育林区,所以这段流域生态系统连续完整。
缓冲区内各段人为干扰区由于受人为对河流的开发治理修建的道路、堤防和硬质化边坡等,对自然缓冲区的连续化,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各段人为干扰区内来自耕地、地栽木耳摆放地及居民点潜在影响主要体现为,农药、化肥的使用因地表径流致使残留农药、氮和磷流入河中,产生的食用菌废料、生活垃圾被人为倾倒于河岸,对缓冲区的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恢复缓冲区内各段人为干扰区的生境是十分必要的。
6.改善和恢复缓冲区的方法
6.1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具体讲就是对缓冲区内各段人为干扰区的耕地逐年进行规划退耕还林,恢复缓冲区的固有功能,减少缓冲区内各段的人为干扰,逐步增大缓冲区的连续性;同时利用湿地植物构建新的水生植物系统综合人工湿地、微生物及水生动物协同净化等原理设计的生态修复系统,可除去流如河中水体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从而达到构建具有完整营养级结构的水生动植物生态缓冲系统。
6.2生态护岸恢复
对河岸进行加固,防止河道淤积、侵蚀和下切,同时多孔护岸材料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保障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透水的护岸保证了地表径流与地下水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也保证了生态脆弱缓冲区的功能的加强。
6.3垃圾清理恢复
在制定林地垃圾管理办法和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对缓冲区内各段人为干扰区的各种垃圾进行清理,改善该区的林地卫生环境,增强缓冲区多种修复功能,从而达到修复河流水环境的目的。
7.保障措施及时限
7.1制定退耕还林计划
在已往对缓冲区耕地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逐年对缓冲区内各段人为干扰区的耕地、地栽木耳摆放地进行规划退耕还林,恢复缓冲区的固有自然生态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缓冲区内各段的人为干扰,还大小绥芬河水系整体优良水环境。
7.2实施专业整治和监督
按照“森林认证”的要求及现实形式,认真执行《绥阳林业局施业区内林地垃圾管理实施方案》和《绥阳林业局食用菌摆放地及废料处理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绘制缓冲区两岸专项管理区划示意图,对缓冲区两岸进行专项清理和整治,定期检查监督和总结。
杜少中指出,2008年,市环保局将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重点突破、标本兼治,举全局之力做好奥运期间环境质量保障工作,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两项重点任务,实现“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力争达到70%”、“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和4%”三个目标,强化环境监管、科技支撑、宣传推动、基础建设等,努力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8,市环保局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确保实现上述目标。
(一)千方百计保障奥运期间环境质量。认真落实《第29届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奥运会期间,对机动车污染、重点污染企业、燃煤设施、施工工地和建筑喷涂粉刷等采取临时限停减排措施;如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进一步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控制污染,确保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达标。加强对大气、水等环境质量的监测和信息,做好对奥运场馆周边污染源单位的环境监管工作。
(二)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制定实施第十四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最大限度削减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在煤烟型污染治理方面,完成5万户“文保区”和重点地区平房电采暖工程,推行城乡结合部地区平房居民使用优质型煤取暖,推进郊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燃煤电厂6月底前完成脱硝工程并投入运行,京丰热电公司燃煤机组按要求停产;严格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二时段排放限值。在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实行机动车国Ⅳ排放标准;加快老旧高排放公交、环卫、邮政等黄标车治理淘汰,完成1500辆老旧公交车和2000辆老旧出租车辆的淘汰更新;限制高排放渣土砂石运输车使用,禁止本市和外埠超标大货车上路行驶;完成加油站、油罐车和储油库的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加强首钢公司、燕山石化等一批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有机化工厂、第二热电厂燃重油机组等实现原址停产。加快小水泥企业的调整退出。采取坚决措施控制扬尘污染,严格落实工地扬尘污染控制“五个100%”要求,完成市区和重点地区裸地治理,加强道路保洁,推进农田治理。
(三)认真抓好污染减排工作。落实国务院污染减排的工作要求,建立本市污染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分解2008-2010年污染减排任务。督促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保证正常运行,进一步提高污水回用率。关停40家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的企业。对北运河、河等沿线污染企业、污水截流等进行治理,确保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
一、转变水利发展工作思路
水利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对自然界的水进行兴水利、除水害的各项事业和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利的内涵也随之不断充实扩大,在人类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的今天,水利的内涵也应随之扩大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在水利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一)在洪旱灾害防治方面。要逐步实现从全面战胜向合理控制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人与水和谐相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和完善的洪旱灾害风险管理制度。洪涝和干旱灾害主要源于降水的丰枯变化,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对人类生存发展造成很大危害,因此要正确对待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洪涝灾害不可避免、干旱灾害不能根治的观念,不断加强洪旱灾害风险管理;另一方面要合理增强洪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努力减轻洪涝损失、缓解干旱问题。在将水多、水少对人类造成危害降低到人类可以承受程度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影响,实现洪旱灾害可控和水体循环正常。
(二)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逐步实现从过度开发向可持续利用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合理分配的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既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资源,也是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控制性要素,因此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正确处理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用水的关系。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不断加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强化节约用水管理,严格控制人类取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另一方面要优化水资源配置,全面增强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努力保障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安全。在确保人类饮水安全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将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水体能够保持基本功能、水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三)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逐步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优先保护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最严格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兴水利、除水害既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优良的水生态环境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内在要求,因此要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水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观念,不断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科学安排兴水利、除水害等人类活动,努力将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系统承受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全面采取各种水生态环境保护舒缓措施,进一步将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水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水污染防治,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努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在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努力减轻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伤害,实现经济社会和水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在涉水事务管理方面。要逐步实现从分散向统一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涉水事务分级统一管理体系和涉水事务综合管理制度。各种水问题和治水活动都存在内在联系,且带有明显的流域特征,因此要牢固树立统一管理和综合管理理念,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要稳步推进国家和地方行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国家、流域、地方三级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体制,实现涉水事务分级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流域机构的职能,逐步实现流域综合管理。通过民主、科学、协调、权威、高效的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和综合管理,实现公共福利最大化。
二、重视水利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水利建设包括水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种人类活动,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同时,也会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应遵循“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的原则,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努力减轻水利工程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一)科学布局治理开发工程。应正确处理好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科学规划工程布局。应在系统调查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复核和确定水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对象与保护区域的基础上,制订治理开发与保护分区和控制性指标,科学规划水害防治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布局,使治理开发等人类活动严格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系统承受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避免对水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依靠其自组织功能无法恢复的损害。
(二)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应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水利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各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小。在工程设计阶段,要吸收生态学的原理,改进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法;要重视水利工程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要考虑水生生物对水体理化条件的要求,合理选择水工结构设计方案;要针对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全面制定水生态环境保护舒缓措施。在工程建设阶段,要根据环评要求安排专项投资,全面落实各项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在工程运行阶段,要科学调度,维系和改善水体理化条件,满足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努力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水利工程不仅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应该兼顾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需求,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在有效发挥水利工程兴利除害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例如水土保持工程应考虑发挥对面污染源的防治作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应考虑结合景观营造和水环境改善,河道整治工程应考虑满足水生生物对其生境蜿蜒连续、断面多样的要求,护岸护坡工程应考虑采用生物技术,治涝工程应考虑结合湿地保护需要留足蓄涝水面,水资源配置工程应考虑结合河湖连通改善水环境,各类水工程应考虑满足人类对文化景观和娱乐休闲水环境的需要等等。
三、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水生态系统是由水生生物群落与水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包括动水的河流、溪流、水渠和静水的湖泊、沼泽、池塘、水库等两种类型,不仅是人类的资源宝库,而且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淡水生态系统出现了河道断流、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应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不断强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逐步实现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长期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
淡水生态系统中,主体是淡水,其他各种水生动植物都属客体,只要主体的淡水环境不被破坏,客体一般不会出现太大问题,淡水生态系统也就基本上能够保持平衡。因此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应以水环境保护与修复为核心,针对造成水生态系统退化和破坏的关键水环境因素,采取顺应自然规律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修复已破坏的水环境、维护优良的水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强物种和生物资源保护,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使水生动植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一)加强水行政管理。加强规划符合性论证及规划同意书签署管理,严格控制不合理的治理开发行为。加强河湖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及行政审批管理,严禁侵占河湖水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坚决遏制不合理新增取水,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坚决杜绝用水浪费,严格用水效率控制;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严格限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行政审批管理,有效抑制人为水土流失。
(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应按照“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的原则,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生产生活活动的全过程。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坚持“以水定产、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形成有利于节水减污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抓好灌区节水改造,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逐步降低农业用水比例。做好钢铁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减排改造,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促进节水减污。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强化生活和服务业用水管理,大力推广节水生活器具,减少城镇用水总量。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回用,促进雨洪资源利用,科学开发空中云水资源。
(三)保障生态系统用水。科学确定河流生态系统用水总量和过程,以及湖泊、水库、地下水等生态系统用水总量和水位。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保障生态系统用水总量需求。通过强化水利水电工程调度管理、河湖取用水管理、地下水开采管理,加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生态补水,保障河流生态系统用水过程和湖泊、水库及地下水等生态系统水位需求。
(四)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工业、城镇生活等点污染源治理,重视农业面污染源、船舶流动污染源和底泥内污染源治理,使污染物排放满足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要求。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高保土保水功能,控制面源污染。强化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积极开发水电清洁能源,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促进水体流动和水量交换。开展调水引流、排污口整治、河湖清淤、生态修复等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城市生态河道建设和农村沟塘综合整治,建设亲水景观,提高城乡生活宜居程度。严格水源地保护,进一步强化水源地应急管理。制订主要江河水量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全面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应对。
(五)加强生境保护与修复。通过维持和恢复江湖连通性、保持和改善水体理化条件、保护和重建栖息地等措施,加强生境保护与修复。尽可能保持通江湖泊的良好连通状况,积极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联通,通过调度等措施逐步恢复已不通江湖泊的季节性连通;新建拦河水工程应根据需要采取适合的过鱼设施,已建拦河水工程应积极采取恢复及补救措施,以恢复江河连通性。通过采取设置分层取水、优化泄水建筑物运用和生态调度等相关措施,减缓下泄水温较低、气体过饱和及水流减缓导致河流自净能力下降等问题,以保持和改善水体理化条件。通过控制主要水生生物栖息地的治理和开发活动,推进河道再自然化,加强湖库清淤及环湖库湿地植被恢复,重视水工程建设中采取生物措施,以保护和重建栖息地。
(六)重视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湿地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河流、湖泊、沼泽、海岸、滩涂等自然湿地的保护。加强江河湖库连通工程建设,实施人工补水,维持湿地面积和功能。大力开展河流、水库及湖泊岸边生态修复和湿地重建,尽可能恢复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七)加强地下水保护与治理。开展地下水利用与保护区划,划定限采区和禁采区范围,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采取禁采、回灌等措施加强地下水超采区和海水入侵区综合治理。严格禁止向地下水排污,确保地下水水质。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强化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监督管理。
(八)做好物种和生物资源保护。建设濒危物种基因库、细胞库等,保存其种质资源。采取物种保护措施,强化濒危物种的保护和救护。建立禁渔区、禁渔期制度,规范捕捞行为,有效保护渔业资源。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促进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
四、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措施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健全工作机制、出台经济政策、建立评估制度、促进公众参与和夯实工作基础。
(一)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部门间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水生态共建和利益共享格局。完善水价形成机制,鼓励开展水权和排污权交易,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水资源节约和保护。
(二)出台经济政策。将水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融入到水利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科学制定水利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水害防治和水资源开发行为,不断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抓紧制定和出台有利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使鼓励水害防治、水资源开发的政策和鼓励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有机融合。
(三)建立评估制度。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于规划编制、项目论证、工程建设及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评估制度,明确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完善有利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体制和机制。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尽快形成符合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以逐步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平政发〔2008〕185号)精神,现就我市2009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认真实施《*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采取污染防治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切实整治水源核心保护区内(包括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主河道两侧200米陆域范围)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初步建立良好的水源保护生态屏障,进一步完善水源监测、管理和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2009年底前基本完成*水厂和*水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努力改善水源水质,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二、重点工作
(一)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整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禁止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禁止在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等规定,开展水源保护区的污染源整治工作。
1.一级保护区内工业企业的拆除或关闭。*水厂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市鸿联滴塑厂、胜利拉丝厂、万盛针织厂等3家企业年内实施搬迁或关闭。
2.一级保护区内农户的搬迁。*水厂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及相邻农户共36户,*水厂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有农户12户,年内制定搬迁计划,实施搬迁。
3.*大桥港航管理检查站(海事码头)的搬迁。位于杭平申线和乍嘉苏线交汇处的*大桥港航管理检查站是我市最主要的省干线航道监控点。抓紧研究*大桥港航管理检查站搬迁问题,并在乍浦塘口建锚泊服务区,以解决目前乍浦港待装船舶临时停泊在水源保护区内的问题。同时,加强对船舶的管理,严格控制船舶污染。
4.二级保护区内水上加油站的拆除或关闭。目前*水厂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共有4个水上加油站,年内实施拆除或关闭。拆除或关闭前,落实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综合治理方案,采用先进的油水分离处理系统和隔离系统等新技术,严格杜绝废水排放;要配置围油栏等应急设施并制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5.强化水源保护区内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进一步摸清水源核心保护区域内畜禽养殖场情况,年内实施拆除或关闭。对水源核心保护区域以外的畜禽养殖户,削减养殖总量并落实污染治理设施。常年生猪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落实“两分离三配套”污染治理要求,并加强治理设施的长效管理,确保正常运行;小规模畜禽散养户开展“生态养殖模式”试点,进一步减轻畜禽养殖对水源的影响。
(二)水源保护区河道整治
1.河道疏浚。实施盐平塘支流南市河、施家木桥港、金钱河、北河溇、春泉河、黑鱼漾港,以及*塘支流丰收河、大寨河、红庙港、前港河、前港东河、西塘港、盐船河的生态疏浚工程,对每条支流与主河道连接口起向内1公里范围进行疏浚,疏浚河道总长度13公里。
2.河道保洁。落实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将河道保洁范围扩大到整个水源保护区,不留死角。
3.水源地生态修复。开展水源地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在水厂取水口附近水体,采用生物修复技术控制藻类及氮、磷污染。同时,创造条件在水源地建设一定范围的生态湿地,配合水生高等植物群落进一步提高水源地生态自净功能。在一级保护区两侧陆域建设生态防护带,起到保护水体、美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景观等作用。
(三)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
在开展水源地污染源整治和生态修复试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的规定,加强水源保护管理,并开展水源保护区划界工作,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设置水源保护区标志,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作,年内基本完成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任务。
(四)水源保护区监控和应急预警体系建设
1.水源地水质监控。在水源保护区合理布设监控断面,监视水源地水质变化,每月监测一次,一月份和七月份监测29项指标,其余月份监测13项指标。年内对*水厂、*水厂两个取水口水质开展一次全分析(包括地表水基本项目24项,水源地补充项目5个,水源地特定项目80个)。强化饮用水源地水质预警监测,进一步完善上游来水水质预警监测机制。
2.提高环境应急预警能力。从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其它因素等方面入手,详细摸清盐平塘、*塘流域各类污染源的事故隐患点,掌握穿越水源保护区道路、桥梁等事故敏感地点,加强水源地污染事故防范。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和演习,检验反应速度,提高反应质量,保证应急预案的落实,并根据演练的实际情况修订应急预案,以保证其有效性。加强应急设备的检修和维护,确保应急设备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相关部门和镇、街道要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列入重点工作日程,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全面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职责,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有序推进水源保护工作。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把生态立区战略确立为“三大战略”之一,明确提出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奋斗目标,首次从政治、战略和全局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区发展的突出位置,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一次重大战略部署。固原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是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在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挑重担、做贡献。
关键词:生态立区战略;推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1对固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进行再认识再聚焦再提高党的十以来,强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6年7月,视察宁夏时提出“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为宁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2017年6月召开的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将这一要求写入《报告》主题,确立为宁夏发展的总奋斗目标;并提出“打造两个先行区、两个示范区,实现两个翻一番”的具体目标和大力实施“三大战略”、落实“五个扎实推进”的总任务,这是宁夏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其中《报告》提出的“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目标,为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党代会又对固原发展定位提出了“立足于各自资源禀赋,扬长补短,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积极探索生态优先、富民为本、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的总要求。固原是宁夏及周边省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国家“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生态战略格局中处于特殊地位,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自2002年固原撤设市以来,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固原历届党委、政府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先后推进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大六盘生态保护长廊建设,狠抓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生态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达44.53万hm2,森林面积达24.05万hm2,森林覆盖率22.8%,比全区高出9.6%,林草覆盖度达73%。固原市被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全国生态建设与保护示范区”。但固原市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生态环境承载力仍然有限;生态建设与脱贫富民结合不够,将“生态资源”不能更好的变为“富民资源”,没有探索出一条生态经济化发展的路子;生态建设与全域旅游结合不够,只植树造林不注重造景,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林业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形成主导品牌,对脱贫富民贡献小;在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生态资源管护、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同时,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造林投入的加大,新一轮退耕还林、400mm以上降水线造林绿化等重大工程的启动实施;固原有充足的造林苗木储备,且苗木价格相比较低。这些方面都为固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由此,固原的区域定位、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以及面临的形势与机遇,决定了固原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更为紧迫、更为必要。因此,要把握机遇,增强信心决心,直面困难和不足,补齐补强短板,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固原贡献”。
2固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固原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实现“生态优先、富民为本、绿色发展”为总目标,以生态环境的“建、管、治”为重点,持续打造固原良好生态品牌,争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先行区。一要优化生态空间格局。要结合“多规合一”和空间规划,积极构筑“三屏五带”(以六盘山、月亮山、云雾山为屏障,清水河、葫芦河、渝河、泾河、红茹河为纽带)总框架,切实推进六盘山土石质山区水源涵养林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区、河谷川道防护林网区、城乡生态绿化提升区“四大生态功能区”建设,全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推进轻工和农产品加工业、交通物流、生态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发展,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要大力实施造林扩绿工程。扩大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400mm降水线造林绿化工程实施范围,加快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治理,争取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规模,坚持新造林与补植补造、改造提升并重并举,注重优先使用当地苗木与经济林树种造林相结合,到2020年,完成各类造林20万hm2,其中新造林6万hm2、未成林地补植补造7.33万hm2、退化林分改造4万hm2、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2.67万hm2。四要全面推进城乡绿化美化。要围绕全域旅游,重点打造旅游观光“绿色环线”,建设清水河、葫芦河、渝河、泾河、红茹河“五大水系绿化带”,加快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建设,推进生态县城、绿色乡镇、美丽村庄建设。五要加强生态资源管护。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坚决守住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的底线和林地保护的红线。持续强化封山禁牧,加大封山育林、封禁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环境自然修复。切实森抓好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政执法工作。积极组建百万亩以上规模化林场。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通过向国家再争取一批、争取自治区财政出资转化一批、市县政府购买服务转化一批“三个一批”途径将全市目前符合条件的1365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逐步转为生态护林员。六要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坚持推进五河流域综合治理,坚决防治大气污染,全面治理农村污染,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集中整治,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美、空气更清新的优美环境。七要加快生态产业发展。坚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和比较优势,深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引进企业,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大户,壮大产业基地,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建立以肉牛养殖、冷凉蔬菜、中药材、马铃薯、小杂粮为主的农业产业,加快生态休闲农业建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注重生态景观打造,推进农家乐、林家乐等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林业产业。坚持“控量、调优、增效”的原则,增加阔叶树及花灌木育苗比例,提升苗木产业;巩固提升现有杏、枸杞、花椒、核桃等经果林基地,同时引进推广新品种、特色品种,试种大果棒子、油用牡丹、文冠果、山楂等经济树种,逐步筛选培育出经果林“主导品牌”;结合林权改革,培育以林下养蜂、林下种药种花为主的林下经济,探索一条符合固原实际的林下经济发展路子。
3固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