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神奇的微生物”一节内容涉及了2个重要概念,即“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以及“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极为重要”。本节内容是前面所学的生物分类内容的延续,对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分类及生物多样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在本节课中,笔者主要给学生介绍了神奇的微生物中细菌的相关内容。教学时,笔者应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细菌的结构及特征阐述清楚,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环境及人类的关系。
2 学情分析
微生物虽然个体微小,难以用肉眼观察到,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微生物相关的产品、视频等,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只是对微生物的种类、名称、结构等所知不多。教学时,教师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逐步传递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2 能力目标
能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有关细菌的信息资料,能进行生物学观察和探究。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学习中,具备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关爱健康的情感;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4 教学重、难点
4.1 教学重点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2 教学难点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教学过程
5.1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教师展示“手”的图片,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我们的手干净吗?”利用“舒肤佳肥皂”广告视频小结答案:人们的手不干净,上面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使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生物。这样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神奇的微生物(第1课时)”。同时,给学生介绍微生物的特征:结构简单、体积很小及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并告诉学生将主要学习细菌的相关内容,学习形式是游戏闯关。
5.2 模型建构,形象直观地了解细菌结构
首先,教师让学生看图说话,使学生了解细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细菌的主要结构及功能。并请学生将黑板上的细菌挂图各部分结构“贴一贴”,将各部分结构名称在挂图上通过贴纸的形式标示出来。
教师展示植物细胞结构图,请学生回顾植物细胞基本结构。并要求学生利用红色贴纸将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相似结构标示出来,用黄色贴纸将植物细胞、细菌细胞不同之处标示出来。通过让学生上台贴细菌各部分结构名称以及比较细菌和植物细胞区别,使学生了解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教师详细讲解植物细胞核和细菌核质区别: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没有核膜包被。像细菌这样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然后,告诉学生,有些细菌还有荚膜和鞭毛。
最后,学生小组合作,建构模型,更形象直观地了解细菌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在学生建构模型之前,教师先展示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制作的模型照片,指导、开拓学生思路。选取几个学习小组展示他们的细菌模型,并介绍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5.3 阅读资料,获取正确信息
教师给出痢疾杆菌和枯草杆菌图片及它们的相关资料,请学生从资料中找出关键信息,得出:痢疾杆菌是营寄生生活的细菌,枯草杆菌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
5.4 学生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
课前,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细菌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分组调查时,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共同合作调查。每组学生根据自己调查时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上课时,每组组长对本组调查过程及结果进行汇报:细菌是大地的“清洁工”。地球上动、植物的遗体主要被腐生细菌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而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又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科学的调查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5.5 收集资料,表演汇报
学生课前分小组收集细菌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并整理这些资料,在课堂上以表演的形式汇报。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感官教学,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5.6 知识冲浪,检测学习效果
教师提出问题:① 说说细菌和前面所学的动、植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没有核膜包被,这种细胞属于原核细胞)② 如果自然界中的各种细菌突然都不存在了,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可从细菌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方面作答)
5.7 课外拓展,开拓学生思维
教师要求学生撰写科学幻想报告,以“细菌对未来环境产生的影响”为主题,题目自拟。
关键词:微课;能量流动;教学设计思路
在“互联网+”的社会理念下,“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文化愈来愈丰富。翻转课堂理念的提出,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使“微课”这一概念成为当下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大浪潮。
1微课的定义
从可汗学院等的做法看,简单地讲,微课就是指通过微视频及相关学习资料帮助学习者独立、完整地学会某一知识片段或方面的学习活动。能否通过微课方式有效开展自主、个性化学习,最关键、最核心的是要有好的微视频。
微课不是简单的视频教学;不是将45分钟的教学内容压缩在5至10分钟之内讲授完;不是截取平时上课中的若干片段组成5至10分钟的短课。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这个知识点是供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要教师讲授才能理解的内容,可以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或考点。学生通过自行阅读材料可以理解的内容,不适宜做微课。
2微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微课内容虽然短小精悍,但其教学设计的几个基本要素必不可少,一般包括: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下面就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第五章第2节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部分为例,进行进一步探讨。
2.1教学理念
微课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形式,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到教育理念的影响。微课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这样他们可以自主的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自主控制学习的难度和节奏。生物课程应该重视对核心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努力为其职业发展、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2教材分析
本节微课教学的内容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里的内容,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介绍生态系统的结构之后,马上进行了能量流动的学习,这样体现知识间的连贯性,因为能量流动是沿着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在分析过程中可以体会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定量研究在生物中的应用。
2.3学情分析
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是选择教法和学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也是成功的教学设计的必备条件。只有认真地把握住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才能做到教学设计有的放矢。
本微课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快两年的生物,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和数学思维,只是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思维比较活跃,有的是慢性子,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差异化教学,所以在录制微课的同时,编制了学案,以辅助微课教学。具体本节微课我采用了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和情景应用法,学法则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和自我评价法。
2.4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好如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便能有目的地展开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部分的微课题目锁定为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将能量流动过程微课的重点确定为掌握每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和输出,难点确定为能量输出的几个方面的理解以及相互关系。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的重点在于食物链的分析和传递效率的确定,难点是传递效率的确定。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①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②概述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2.5教学过程设计
微课虽然限定10分钟以内讲清楚一个知识点,但我们不应急于求成,要有必要的教学
环节: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测评教学效果。每一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但又彼此关联的。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能量流动过程”微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九个步骤:情境导入――看图片分析食物链――分析生产者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分析初级消费者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分析最高营养级的能量输入和输出――课堂小结――布置自我测评――结论性语句――结束。
关于“能量流动中相关计算”的微课设计如下:分析食物链中的计算――分析食物网中无食物比例的计算――分析食物网中给定比例的计算――分析隐含比例的计算。这样由易到难,逐渐的体验数学思维在其中的应用,尤其是给定比例的相关计算中要体会方程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多学科的综合,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
2.6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借助能量流动过程的微课,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相关问题,课堂中重点解决学生的疑问和能量流动特点的教学,同时还录制了课后的拓展微课――能量流动的计算,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能量流动这节内容。利用课后微课拓展,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同时可以重复观看直到掌握为止。同时在情境导入的教学环节中,我引用了本节内容探讨中的荒岛上求生的问题,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计算讲解中由食物链到食物网,由简入难,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我测评的设计,可以通过微练习来完成,丰富微课程资源,在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应用知识,有效检验学习成果;同时也可以帮助老师分析学生对本课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忽视了学生的非预设性生成问题的引导,比如尿液中的尿素被细菌分解,那么细菌获得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吗?以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中,方框中的数值是同化量,为什么不是前面图解中说的摄入量呢?基于学生突然的问题,我没有很好的思考如何引导,直接告诉了结果,注意看图解中有没有粪便,粪便中的能量才是上一营养级的,有粪便时表示摄入量,没有时表示同化量。我们老师很多的时候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忽视学生的思维。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学会从学生角度分析问题,并忽略调整节课的完整性,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多引导学生一起思考,比如我就可以问粪便和尿素是怎么形成的呢?也许这样就可以更能理解什么情况下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了。
短小精悍的微课,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在理念上要逐步变为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探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相信微课不仅会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还会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关键词】微生物学;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而且也为学生深入学习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所以,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培养优秀生命科学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2]。以往我校开设的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包括显微镜技术、微生物染色技术等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由于这些传统的实验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没有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准备,课堂上只是很机械地模仿和验证,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3]。为了改善微生物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笔者在完成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后,尝试开设了自主设计实验。所谓自主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独立书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的实验。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设计和操作,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设法解决。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了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开展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自主设计实验的实施过程
1.1学生分组、选题
根据学生的学号和实验座次进行分组,每组3~5人[4]。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确定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在这个环节,教师应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指导,既保证所选择的实验项目不能过大过难,超出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生丧失信心,也不能过小过于简单,难以达到“设计性”实验的目的。选题的一般原则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为基础,有利于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和实用化,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究学科理论。
1.2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
每个小组在确定实验项目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文献等,对所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在完成实验设计后,教师组织学生在教室中利用多媒体向全班同学展示实验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等,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使每个同学了解各个组的实验内容、原理和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1.3实验操作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方案,独立进行实验。微生物实验所用的培养基、染色剂、药品等较多,且一般要进行微生物培养,时间跨度比较大。因此,实验时要求小组成员科学安排实验时间,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同时在使用公共仪器设备和药品等方面与其他组及时沟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实验进程。在实验中出现意外或遇到困难,尽量独立地处理、解决,必要时指导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实验的同时,小组成员要做好各项实验的原始记录,已备出现问题时查找原因和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
1.4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对所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并按照科研论文的要求和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如时间允许,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内进行论文答辩。
1.5考核评价
自主设计性实验考核评价应该对学生的设计思路、操作能力、综合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做重点考察。在实验之前就应该向学生公布考评要求,考评指标要量化。
2、开设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自主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的设计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然而,自主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自主设计性实验持续时间往往比较长,且不同组同学的实验时间一般不同,很多实验可能会安排到周末或晚上。所以,为了保证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效果,保证实验室的安全,维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要求实验教师跟踪每一组学生的实验进程,这要比普通的实验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自主设计性实验时间较长,同时同学们还要兼顾其他课程,所以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这就要求实验室必须向学生完全开放。实验室的开放提高了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的利用率[5],但也提高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实验室的安全隐患,这就需要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
第三,在学生分组时,尽量避免自愿分组。自愿分组往往会出现学习好的一组、关系好的一组、被剩下的一组等现象,导致小组之间的水平相差较大,实验效果参差不齐。所以,应采用按座次分组的原则,如每一排4个同学为一组,实现了不同学习成绩的同学随机搭配,同时规定自己的物品放自己的实验台上,实现实验用品的科学管理,避免了物品被误用等混乱现象。
第四,自主设计性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但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不动手不动脑只作旁观者,更有个别学生钻了自主设计实验难以考勤的空子干脆不来实验。这些都背离了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的初衷。因此,需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实验过程评价体系。
尽管自主设计性实验在实施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我校多年的实践证明,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该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我们今后将继续开展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尝试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和社会生活的实际,以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秀梨.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1999:1-128
[2]程彦伟,韩亚伟等.对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河南教育.2009,(9):52-53
[3]夏帆,余知和.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1024-1026
[4]张鸿雁,孙冬梅等.设计性实验思想在《微生物生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269-270
[5]毛露甜,王绍芬.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做法与体会.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614-616
【关键词】教学情境;生物学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基本组成要素,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的教学工作。然而,要想真正做好这样一项常规工作对于教师来说却并不容易。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要有利于推动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这样才能够称之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采取哪些方式为学生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呢?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生物学科是一门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学科。我们生活中很多的事物都可以作为生物学科研究的对象。而这些身边的事物对于学生而言要比课本上的知识更加亲切,因此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说,在生物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发挥生物学科的这一优势,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例如,为了给学生介绍“细胞的呼吸”,我就在上这部分内容之前提前一周让学生准备几个苹果,把他们放进塑料袋中,一部分袋口扎紧,一部分袋口敞开。待一周以后上到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就让学生把这些装在塑料袋中的苹果带过来,当学生解开扎紧袋口的塑料袋时,一股酒味扑面而来,这时候再对比一下袋口没有扎紧的塑料袋,却发现没有任何酒味。面对这种情况,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袋口扎紧的会有酒味,而没有扎紧的则没有呢?就这样,在疑问的引导下,学生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和思考的状态之中,这样,有了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学效率自然会大大提升。
二、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听故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把一些有趣的故事同课本知识相结合,利用讲故事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为了给学生讲解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知识,我就给学生讲了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达尔文在30岁的时候与其舅舅的女儿艾玛结婚,在婚后,他们一共生了六个孩子,但是在六个孩子中,其中有三个幼年夭折,而剩下的三个孩子命运也非常的悲剧,都是终身不育患者。今天的人们都知道,这是由于近亲结婚才带来的悲剧,而达尔文那个时代却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达尔文直到晚年时期,才通过观察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的区别了解到其中的奥秘。在听完了达尔文悲剧性的故事以后,学生对于近亲结婚又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候,再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利用生物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我们在进行生物学习的时候当然也离不开实验手段。与理论讲授相比,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往往能够使得生物知识更加的直观化,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因此,通过实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一向也很受学生的欢迎,而我们也可以利用实验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向光性”的概念,我就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提前一段时间先准备好燕麦胚芽鞘的实验(准备一组有单侧光照射的燕麦胚芽鞘和一组无光照射燕麦胚芽鞘),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之前的实验结果拿出来让学生观察不同光照下的燕麦胚芽鞘的状态。经过观察学生发现,燕麦胚芽鞘明显地向有阳光的方向弯曲,这样就使得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向光性”的概念,从而在直观现象的刺激之下更积极地投入到了有关知识的学习中。
四、利用复习旧知识创设教学情境
生物学科是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在生物教材中,前后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生物课堂上,也可以采用复习旧知识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注意,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到专题一《基因工程》时,我就让学生先回顾一下之前学习过的有关基因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基因的结构、基因的表达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世界万物各种生物的性状会千差万别呢?到底是什么力量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人类有没有可能让某些生物的性状在某一方面发生改变呢?就这样,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用以理解接下来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而恰当的问题的提出,也使得学生的思路更加明确。这种利用复习旧知识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一方面使得学生对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有所巩固,另一方面,也把之前的旧知识和接下来要学习的新知识连成了一体,这样,可以使得新知识能够顺利地纳入到之前的知识体系。
德国有个学者曾经这样来描述教学情境与知识的关系,知识就好比是盐,而教学情境就好比是食物,如果把盐加入食物中,就能够烹调出一道美味的菜肴,而人们在享受美味菜肴的同时会把盐全部吸收进体内。由这个比喻我们可以看出,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同时还会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加透彻。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在生物课堂上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教学情境的激励下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刘鹏.新课标语境下高中生物教学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5期
[2]苏正松.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20期
【关键词】概念图;微生物学检验;应用
0 前言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知识点多,容易混淆,难记忆,因此,概念等基础知识教学是首要任务,是进一步理论、实践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概念,不能理解微生物学检验相关术语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该专业的基础。可见,建立微生物学检验基础知识概念是微生物学检验专业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利用概念图能帮助学生系统理解知识架构,理清概念间关系,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1 概念图
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Novak教授及其同事提出的概念图(Concept Map)是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工具。1984年,Novak和Gowin一同出版了《学会学习》,初步介绍了概念图的教学方法以及它的开发和运用[1]。研究表明,这种视觉图表容易被学习者快速识别并迅速掌握,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系统的整体理解力[2]。概念图具有信息量大、内涵丰富,层次分明、可读性强、易于理解,延展性强、填补修复容易等特点[3]。
1.1 概念图的定义
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并用适当的连接语标示出概念间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图。概念图被看作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4]。
1.2 概念图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从不同学科、不同层面对概念图进行了研究,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概念图目前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引用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引进和教学应用。
2 加强概念图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2.1 借助概念图,辅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概念图能最明了的展示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将旧知与新知结合,同时帮助教师理清思路,熟悉各概念间的关系,在课堂上呈现一种有组织、有框架的知识体系,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使教学目标更明确,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
例如,在进行微生物的分类这一教学设计时,教师利用概念图,通过图像的直观呈现,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如图1)
2.2 借助概念图,引导并辅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微生物学检验涉及到的微生物多,每一种微生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老师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往往使得学生张冠李戴,混淆概念,其结果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要求学生制作概念图的过程,正是让学生建构知识并理解的过程。概念图能够让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成“我要学”的主动状态,引导学生将学习的新概念与之前学的老概念联系起来,并以图形的方式表示出来,将原本抽象的概念结构形象化。概念图还可以帮助一些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在对概念阐述不清时,将自己的观点用直观的图形表达出来,促进有效的生生及师生间的互动;通过生生或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概念图,有助于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发展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2.3 借助概念图,让学生学会整合新旧知识信息,有效的复习
学习过程中,知识点都是比较零散的,并没有形成具体结构框架,借助概念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旧知与新知结合,相关概念与所教内容相连接,提高学生复习效率,也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例如,在微生物学检验总论部分,我们学习了微生物学的形态学检查(常用的为革兰染色)、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接种、生化反应、药敏实验等知识点,而在各论部分细菌的鉴定中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呢?在总结与复习时,教师利用概念图可将这些知识点更加清晰的表达出来。(如图2)
3 结语
从学生制作概念图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进展和内心思维活动的情况,获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判断出学生已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层级关系处理如何,以便给出即时诊断和指导,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进程,同时,教师可通过反思概念图,获取教学资源,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概念图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策略和工具。
【参考文献】
[1]Novak, J.D.,Gowin,D.B.(1984):Learning to learn [M].NewYork and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Klein S P,Kuh G D Chun M,Hamilton L,Shavelson R.An Approach to Measuring Cognitive Outcomes acros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5,46(3):25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