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观察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8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22-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因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值(足月儿>205.2umol/L,早产儿>256.5umol/L),以皮肤及巩膜黄染为临床特征,多发生于出生后1周以内,如治疗护理不及时,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而导致残疾或死亡[1]。因此积极规范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并落实好护理措施,对改善患儿预后极为重要。本研究以我院儿科新生儿室于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及护理干预并比较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均为我院儿科新生儿室于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4h至28d,平均(7.7±2.3)d,早产3例,足月37例,顺产29例,剖宫产11例,血清总胆红素206-468umol/L;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2h至29d,平均(7.8±3.1)d,早产2例,足月38例,顺产30例,剖宫产10例,血清总胆红素213-475umol/L。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分娩时间、分娩方式以及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密切观察病情 患儿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准确记录患儿首次排便时间,观察患儿小便颜色、性质、量以及皮肤黄疸消退时间,有无出汗及皮疹,若发现患儿伴有腹痛、腹泻、呕吐及精神异常时,应立即报告主管医生,寻找原因并对症处理,每日使用经皮测黄疸仪测量胆红素2次。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55umol/L时,需使用光疗箱照射治疗,应24小时专人护理,注意保护患儿眼睛及会阴,密切观察眼罩及尿布的松紧度。每2小时为患儿更换,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吸吮力、哭声及肌张力有无变化,及时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如有异常及时报告主管医生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2.2 合理母乳喂养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与母乳喂养的次数及质量密切相关,提倡母乳喂养,指导患儿母亲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正确、按需哺乳,每24h哺乳8-12次为宜,及时有效的哺乳有利于乳汁分泌,增加患儿母乳摄入量,有利于患儿建立肠道正常菌群。患儿通过吸吮反射可使肠蠕动间接增强,可加速胎便的排出,胆红素排出增多,胆红素重吸收减少,使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2]。必须采取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患儿,应及时添加配方奶,补充足够营养及水分。由于光疗时患儿不显性失水增加,进行光照治疗时应配合静脉输液补充水分。
1.2.3 注意保暖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体温容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加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较健康新生儿反应低下,摄乳少,精神差,体温偏低甚至不升,因此注意保暖尤其重要,宜采取暖箱保暖,采取蓝光照射时,光疗箱箱温维持在32℃-34℃,湿度维持在55%-65%为宜,使患儿体温维持在36.5℃-37℃。
1.2.4 加强皮肤护理 高胆红素血症易引起皮肤瘙痒,尤其光疗时可使氨类物质分解增加,进一步刺激患儿皮肤,湿尿布包裹臀部易发生新生儿红臀,因此应加强皮肤护理,每日沐浴1次,勤更换尿布,臀部应涂氧化锌软膏,预防红臀发生。
1.2.5 促进胎便排出 ①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抚触可增加新生儿活动量,有利于促进肠蠕动,尤其进行背部抚触时,可兴奋患儿脊髓排便中枢,加速胎便排出,从而降低胆红素的重吸收[3],可每日进行抚触1次,每次10-15min。②灌肠:使用注射器抽取开塞露5ml+生理盐水5ml,连接去掉针头的输液头皮针进行灌肠,每日1次,连续3d。③腹部按摩:以食中指三指轻轻按压于患儿神阙穴,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按摩3min,按摩用力均匀,先轻后重,按摩频率50次/min,按摩宜在两次哺乳中间进行,每日2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采用以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每日使用经皮测黄疸仪测量胆红素2次,若胆红素值>205.1umoL/L,应进一步测量血清胆红素。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l5.0程序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比较:观察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与新生儿时期的胆红素代谢密切相关,由于新生儿血液中的红细胞衰老速度明显快于成人,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后分解出大量血红素,故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相对较高;此外,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其排泄胆红素的能力较差,肠肝循环尤其活跃,部分胆红素随胎便排出,其余胆红素则重新被肠道吸收。而新生儿肠腔内的胎便一般为100-200g,其内含胆红素约80-100mg,接近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总量的10倍[4],故一旦胎便排出延迟,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强,胆红素重吸收增加,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极易发生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实施有效的观察与护理干预,对改善预后极为重要。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合理母乳喂养、注意保暖、加强皮肤护理以及采取腹部按摩、灌肠、新生儿抚触等促进胎便排出的护理措施,其中合理母乳喂养,增加喂养频率,可通过吮乳-结肠反射促进肠蠕动,促进胎便顺利排出;新生儿抚触可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胃泌素及胰岛素的分泌,使患儿吮奶量或食物增加,并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促进胎便排出,使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开塞露溶液可刺激直肠壁的感受器,促进肠蠕动,从而产生排便反射[5],促进胎粪排出,并干扰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胆红素在肠道的重吸收;腹部按摩对胃肠道可起到机械性刺激的作用,促进肠蠕动,有效增加排便次数及排便量,使胆红素的重吸收减少,进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实施观察与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缩短首次排便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主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4-157.
[2] 张凤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干预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3):78-79.
[3] 石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疗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9-60.
沐浴是新生儿皮肤护理中的一个简单、方便、有效的方法,能清洁皮肤、维护皮肤的健康;温水能溶解皮脂、松驰皮肤、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胎儿在宫腔里就有习水性的特点、新生儿皮肤娇嫩,抵抗力低下,加上各种剌激如大小便、汗液、呕吐物等,极易造成感染。沐浴可以清除身上的病菌,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水平,而且还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生长发育,因此新生儿的皮肤护理非常重要。
心理护理
与家属的沟通:有的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沐浴认识不够,担心孩子受冷着凉、烫伤、抱错等及出现其他状况.为此,要耐心讲解沐浴的必要性及目的。了解沐浴室的环境及条件。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对新生儿沐浴及其护理的全过程操作并对其讲解指导,严格执行新生儿沐浴室工作制度及新生儿沐浴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让产妇及家属对沐浴有一个初步认识,取得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沐浴前的准备
操作者:接触新生儿要衣帽整洁。带好口罩,系好围裙。修剪指甲,手指及手腕不带饰品,洗手。
用物的准备:每个婴儿准备一个沐浴用品,且用后消毒浸泡;同时备有磅称,沐浴装置,室内温度计,护理篮等规范放置。禁用剌激性肥皂。
预防交叉感染:房间内备有洗手设备或放有消毒溶液,医护人员或探视者接触新生儿时可洗手或消毒双手用。工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定期体检。
安全措施:沐浴前1小时禁喂奶或喂奶1小时后进行,以防呕吐和溢奶引起窒息。
环境:调节室温26~28℃,水温38~42℃,关好门窗。但采光要好,以便对新生儿观察。浴台合理舒适。
调试水温:将水温调至所需温度,用再用热水淋热浴台床垫,操作者用手腕及肘部试水温适宜。以免受凉或烫伤。
观察新生儿:观察皮肤颜色。体温,呼吸,肌张力。查看手腕上的手腕带、母亲姓名、出生时间、床号、性别、体重和包被。住院号等,以免错抱。观察精神反应和呼吸情况,皮肤色泽等。体温不稳定,一般情况差不能沐浴。如果婴儿生活能力差或早产儿,双胎儿,根据情况可酌情推迟沐浴时间;小样儿应推迟沐浴时间至少到出生后的第2天。
沐浴时的注意事项
防止损伤:动作轻而捷,沐浴过程中一只手始终接触和保护并抬高婴儿头部,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窒息。防止水进入口,眼及外耳道,以免引起不适。
皮肤的护理:洗净皮肤皱褶处,若胎脂较多不要用力洗去和擦拭,因胎脂有保护皮肤,防止感染和保暖的功能,否则易诱发感染。
脐部的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次沐浴后用75%的酒精清毒脐带残端及脐轮周围,然后用无菌纱布包扎若脐带脱落处;如有红色肉芽组织增生,可用25%硝酸银溶液烧灼,再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洗局部;脐部分泌物若有臭味要立即通知医生并可用酒精消毒后涂1%的甲紫使其干燥。使用和抽取尿布时注意勿超过脐部,不要用力过大,要轻放轻取,以免伤及脐部。在脐带没有脱落前不宜盆浴。
臀部的护理:婴儿的臀部易受尿渍,粪便的侵害,周围皱褶较多,不要用碱性肥皂等,特别是女婴外会有白色分泌物,如果不是太多,周围皮肤没有红肿,不要过度清洁以免造成黏膜损伤引起感染,皱褶处可涂爽身粉或痱子粉。
沐浴结束时,及时擦干皮肤,垫上尿布,穿上衣服,注意保暖,不要受凉,以防发生硬肿症.用干棉签清洁耳鼻。宝宝不要裹得太紧,应放松手脚,自由活动,这有利于呼吸和血液循环,以促进生长发育。检查手腕带,核对床号抱入病房,母婴同室,产妇及家属确认无误。
评 估
安置婴儿,母婴同室,整理用物,消毒,操作达到预期目的,新生儿安全并得到保暖,皮肤清洁,舒适,安静。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的56例发生感染的新生儿,男34例,女22例;早产儿38例,低体质量患儿18例。
1.2方法
通过结合临床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导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新生儿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新生儿机体器官发育不成熟,中性粒细胞池中循环的白细胞较少,因此免疫力较低,特别是早产儿皮肤缺少角质蛋白,为病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同时,新生儿的不同体质状况也会导致感染发生率存在差异。②由于操作人员、医院环境等因素导致感染发生。因此,对新生儿的护理应从环境护理及人员管理、常规护理、皮肤护理、眼部护理、口腔护理、脐部护理入手,具体措施如下。
1.2.1环境护理及人员管理
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杀菌,严格保证病房的干净,护理人员及临床人员进入重症监护室时必须按照规范着装、更换专门使用的拖鞋、佩戴口罩、手套、穿专用工作服,同时要将所有装饰物取下,如果护理人员或其他临床人员存在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化脓病灶等传染疾病者则不能进入重症监护室,必须在病情恢复以后方可进入病房;在进行各项操作的时候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外出时一定换好外出服和鞋子,非临床人员不可进入重症监护室;由于新生儿机体器官发育不成熟,尤其是早产儿及合并其他疾病患儿,免疫力低下,很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而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护理过程别要重视对环境的管理,在消毒杀菌方面除了要定期对空气进行消毒杀菌,科室应专门安排一名消毒人员,对病房内地面、门窗、家具、病历夹、医疗设备、水龙头、床、治疗车、台面等每天消毒,保持病房内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合理控制室温、湿度,定期进行通风,确保室内空气的新鲜度;日常医疗产生的废弃物及生活垃圾需做好标记并分类处理。
1.2.2常规护理
首先是管理好患儿的物品,患儿的各物品不可混用,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使用的奶具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洗、刷、冲、消毒、五高压灭菌的消毒程序;在对患儿实施穿刺等侵袭性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动作轻柔,尤其是要注意无菌操作规范,尽可能的减少黏膜损伤,要加强使用器械、穿刺区域等消毒管理,避免或减少感染发生;插管导芯经高压灭菌后再使用,应每周至少更换2次呼吸机管道,同时要定期消毒。
1.2.3皮肤护理
患儿需每日洗澡,以提高皮肤的清洁度,做好患儿的皮肤观察,尤其是详细检查皮肤皱折处是否有破损、脓点或红疹。应定时为患儿更换衣物、尿布,并为患儿臀部涂抹护臀霜,避免发生臀红。至少2h更换1次,避免骨突处受到过度的压迫,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减压垫,避免发生皮肤压伤。每4小时更换1次血氧饱和度的探头部位。
1.2.4眼部护理
应严密观察患儿眼部的分泌物情况,包括分泌物的数量、性状、颜色等,根据实际情况为患儿滴眼药水。
1.2.5口腔护理
定期检查患儿的口腔黏膜有无感染、破损等异常表现,尤其是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的患儿需详细检查是否出现鹅口疮,如果有则需要在两顿喂奶间隙涂抹制霉菌素。
1.2.6脐部护理
首先是确保脐部的清洁,应每天对脐部进行擦洗,尤其是要做好肚脐根部的消毒杀菌,并要注意保持脐部的干燥,护理人员密切注意观察脐轮处是否存在红肿、异常分泌物、出血异常状况;尽可能对患儿实施母乳喂养,不仅可以增加新生儿与产妇的亲和力,对于提高新生儿的机体免疫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结果
本组患儿经综合护理干预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患儿的感染症状均得到显著控制,未出现一例死亡病例。
3讨论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高危药物;新生儿;不良反应;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6-11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cluster nursing management on newborns in the period of high risk drug transfusion. Methods 58 cases of newborns required for high risk drug transfusion because of diseases cur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enera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with 29 cases in each by the order of admission.Newborns in general group were provided conventional infusion care,and newborns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provided cluster nursing service.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y transfusion was summarized,and the clinical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for parents of the patient children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y transfusion was 31.03% in the general group,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0.34%,so that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group with (P
[Key words] Cluster nursing;High risk drugs;Newborn;Adverse reaction;Nursing management
部分新生阂蚣膊⌒枰输注药物进行治疗,本次研究对象均为因疾病需要输注高危药物患儿,儿科常见高危药物包括钾、甘露醇、氨茶碱、硫酸镁等可能导致外渗并发症药物、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肾上腺素;白蛋白、血浆制品;氨基酸等静脉营养制品等[1-2]。由于新生儿血管较细、新生儿肢体存在躁动表现,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外渗、局部组织溃疡、皮肤血管损伤等并发症表现,因此为新生儿输注高危药品时,需要临床加强用药护理。本研究对于新生儿输注高危药物治疗期间加强集束化护理管理的影响,集束化护理概念意指护士需严格把握治疗过程中细节,以改善预后为目的实施护理措施[3],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因疾病需接受高危药物输注新生儿5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儿划分为一般组29例与干预组29例,一般组患儿包括男18例、女11例,出生时间平均为(20.2±2.1)d,静脉输注途径包括足背静脉15例、头皮静脉14例,输注药物种类包括甘露醇9例、氨茶碱10例、碳酸氢钠5例、抗生素5例。干预组包括男19例、女10例,出生时间平均为(20.5±2.3)d,静脉输注途径分别为13例、16例,输注药物分别为10例、10例、4例、5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选取一般组患儿家长58例,年龄25~35岁,平均(30.1±2.1)岁;干预组患儿家长58例,年龄24~36岁,平均(31.2±2.3)岁。本次研究已取得患儿家长同意;本研究已取得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对抗生素过敏患儿。
1.2 护理
1.2.1 分析输液并发症危险因素 (1)机体因素:由于新生儿血管较细,临床静脉穿刺操作具有一定难度,一般输液多选择头皮、四肢静脉,静脉表浅、血管细小、管壁薄弱、管腔较细;新生儿体温控制系统发育不完善;患儿皮肤感知能力较差。(2)新生儿皮肤较薄、对药物刺激耐受力较差;高危药物因素:药物酸碱度、浓度、输注速度、药液温度、室内温湿度、药物自身刺激性、高渗性液体。(3)药物质量,如药物微粒、空气中微生物侵袭等;护士操作因素:未严格掌控药物输注速度、护士并发症预防意识较低、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护士未妥善检查药液质量、对患儿皮肤观察工作不仔细、护士临床经验不足;护士对新生儿输液并发症知识认知能力较差、护士未掌握输液并发症处理方法[4]。
1.2.2 护理 为一般组患儿提供常规输液护理,包括:护士应积极观察患儿体征变化,观察留置针功能是否完好,评估血管情况,遵医嘱为患儿配置输液药物,严格坚持三查八对原则,坚持药液现用现配原则;输液过程中需加强巡视次数,积极评估患儿身心表现,查看皮肤情况,做好换药工作,输液完成后提供管道封闭措施。护士与患儿家长保持交流,及时告知其新生儿疾病治疗情况,告知药理作用,针对家长疑问进行解答,了解其内心想法,提供心理安抚护理。为干预组患儿提供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首先科室成立输液管理小组,组员包括责任护士、护师,由护士长担任组长,针对过往科室发生过的新生儿输液并发症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护士长应分析过往护理工作中缺陷,进行集中整理,打印成册,发放给所有科室护理人员;针对常见新生儿输液并发症进行分析,参考相关文献,制定出预防及处理措施,制定护理计划[5]。(2)护士长应加强对科室成员进行药物知识宣教,强调高危药品对血管危害,治疗室墙面应张贴儿科常用高危药品种类、用途、输注方式、常规剂量、药物配伍禁忌等,提高护士认知能力。护士长应指派专人负责管理高危药品,定时进行药物有效期核对、清点数量,使用药品及损耗药品均需使用专用登记本进行记录,记录使用时间、用途、操作者签名等,及时清理过期、破损药物,保证药品完好性。护士应积极评估新生儿病情、体征指标等,选择适宜输液器,加强输液期间新生儿体征观察。(3)护士应将高危药物警示牌挂在患儿床头,提高护理人员警示意识,护士为患儿注射前需两人核对药品名称、剂量、输注时间及患儿一般资料等,小组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及工作总结会议。(4)首先在用药前,护士应严格掌握患儿病情特点、全身机体状态、病史、药物过敏史、观察血液流通表现,穿刺时,需选择明显静脉,观察患儿活动表现、评估皮肤颜色、温度[6]。(5)做好用药前观察工作,对于部分需要稀释使用的高危药品,护士应合理配置好药液,使用注射泵时,应仔细连接针头及管道,确认管道通畅后进行输液。注射结束后做好冲管护理,输注高危药物时,护士可在患儿床头、输液架上摆放警示标牌“特殊用药, 注意观察”,护士应掌握输注时间,加强巡视次数,仔细观察皮肤与血管表现,做好药物使用记录,仔细交接班;用药后及时评估血管表现,对于出现输液并发症及时加以处理。(6)一旦出现并发症情况,及时停止输液,抽吸血管内药物,快速拔针,护士应针对药物外渗患儿及时抬高肢体,早期发现时对穿刺部位冷敷,使用25%硫酸镁浸泡无菌纱布,贴在外渗部位,连续湿敷;做好新生儿皮肤保暖工作;药物封闭。
1.3 观察指标[7-9]
评估两组患儿发生输液并发症表现,常见并发症包括药液外渗、血管损伤、皮肤发热;评估两组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质量评价,科室自制评分表,问卷各条目评定者信度值为0.84,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能^敏感地反映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措施评价,观察内容包括新生儿体征监护、药物输注监督、血管评估、皮肤护理,单项指标评分为100分,得分较高者表示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质量评价较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输液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一般组患儿出现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为31.03%,干预组为10.34%,干预组发生率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一般组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提供的新生儿体征监护、药物输注监督、血管评估、皮肤护理等护理措施评分均低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出现输液并发症对新生儿不良影响
常见输液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皮肤发热、药物外渗等,一旦出现并发症,对患儿机体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高危药物渗漏可直接导致血管损伤、造成局部皮肤肿胀表现,压迫皮下组织,影响正常血液循环,增加骨筋膜间隔压力,严重者可能影响神经功能。且新生儿机体疼痛敏感度不高、皮肤感知觉较差,新生儿是发生药液外渗的高危群体,一旦出现输液并发症,会影响患儿疾病预后、甚至引发护患纠纷事件,因此加强用药管理十分必要。临床工作时要求护士全面掌握高危药品药理知识、常用剂量、输注方法,护士长应定期巡视科室工作情况,提高护士责任性,进行风险意识宣教,提高护士预见性护理能力,规范科室用药流程,保证安全用药[10-12]。
3.2 集束化护理措施应用优势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不断提高、居民对于自身健康重视程度增加,临床用药安全性引起患儿家长的高度重视,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接受高危药品输注新生儿,此类患儿特点即为缺乏自主认知能力、无法倾诉机体感知觉,此种现状要求护士加强用药管理。高危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把握剂量,加强输注过程监督,通过提供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将减少输液并发症作为护理目标,制定相应预防计划,针对性提供护理干预措施,加强药物安全管理工作。本次研究中科室成立集束化护理管理小组,所有组员共同针对过往科室出现的新生儿输液并发症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寻找护理过程中风险环节,进行细节控制与护理干预,要求所有成员共同参与至护理管理过程中,汲取过往护理工作失败经验,增强预见性护理意识,可有效减少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新生儿用药安全,提高护理质量[13-15]。
3.3 通过加强集束化护理服务可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护士为新生儿输注高危药品过程中,提供集束化护理服务,注重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操作,将护理工作有序组合,护士应针对患儿疾病与输注药物特点,制定护理目标包括为降低输液并发症、提高输液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因新生儿不具有主诉能力,护士在输注药物过程中,应加强巡视,积极观察患儿穿刺皮肤表现,及时调整输注速度,重视对家属健康教育,解释护理操作目的,取得其配合;严密监测患儿体征变化,早期发现输液并发症征象,做好预防护理,可有效降低输液并发症出现,为患儿家属提供心理护理,大部分患儿家属均表示对临床护理质量评价较高。
综上所述,为新生儿输注高危药品过程中,加强集束化护理管理工作,可有效降低液并发症发生率,大部分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质量评价较高。
[参考文献]
[1] 李桂花,程晓瑜,董志环,等.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输注高危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6,37(11):1739-1741.
[2] 陈玲,刘宏,丁洁,等.1例新生儿液体外渗性损伤应用贝复新联合局部氧疗处理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6,14(19):2047-2048.
[3] 王俊卿.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防止新生儿输液外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15):1914-1915.
[4] 王春华,王静,张磊,等.标准操作规程对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3):285-287,294.
[5] 王玲.严格控制输液对干预早产儿发生硬肿、水肿的临床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9):2601-2604.
[6] 李燕凤,陈月凤,陶英,等.酚妥拉明与喜辽妥交替使用治疗新生儿输液外渗的疗效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12):1450-1451.
[7] 李少棉,潘美珠,刘志芳. 集束化护理在高危药物静脉使用中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1):195-196.
[8] 黄儒,晏胜兰,高小阳.综合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4):177-181.
[9] 蒙好好,杨华露,李启婵,等.品管圈活动在新生儿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1):119-120.
[10] 闫春梅,杜丽英.新生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10):101-102.
[11] 姚康康.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J].临床研究,2016,24(10):124-125.
[12] 袁瑞琴.新生儿外周静脉短导管感染相关原因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6,14(26):2724-2726.
[13] 潘先莉,王玉婉,莫翠霞,等.早产儿腋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10):1134-1135.
[14] 杨丽娟,徐兵,邢彩英,等.集束化护理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0):1442-1444.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与讨论。方法:以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3952例新生儿中出现院内感染的196例作为分析对象,对其采取如文中所述的护理对策。结果:全部196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中,仅有2例放弃治疗,其余患儿的感染情况均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在形成防感染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护理措施,加强病房管理,才能进一步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新生儿;院内感染;护理对策
相对于成年人或大龄儿童来说,新生儿的各项生理功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育,机体的免疫能力也相对较低,因此在医院这种病原体种类较为丰富、数量相对较多的区域,非常容易出现获得性感染,进而对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与讨论,本次研究以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3952例新生儿中出现院内感染的196例作为分析对象,对其感染原因和护理措施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3952例新生儿均属于早产儿,在NICU进行住院治疗,其中,有196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的发生部位如下:92例为呼吸道感染,占新生儿总数的2.33%;16例为胃肠道感染,占新生儿总数的0.35%;10例为皮肤软组织感染,占新生儿总数的0.25%;6例为血液性感染,占新生儿总数的0.15%;78例为其它部位感染,占新生儿总数的1.97%。
1.2 方法
1.2.1 基本护理:基本护理主要包括四项内容,分别是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和脐部护理。
(1)口腔护理: 护理人员每天都要使用生理盐水进行1次口腔擦拭,对于禁食患儿及鼻饲患儿,每天应擦拭两次。操作过程要尽量轻柔,并注意对口腔中是否存在霉菌感染、破溃等进行观察。对于患有鹅口疮的患儿,则应使用3%碳酸钠作为清洗液,喂奶结束后0.5~1h,涂抹油剂制霉菌素。
(2)皮肤护理: 每天都要进行擦浴或沐浴,操作过程中重点观察腋下、腹股沟、臀部等存在皮肤褶皱的位置是否出现脓点或破损。尿片的更换要及时,以确保皮肤清洁,避免臀红现象的发生。
(3)脐部护理:沐浴或擦浴结束后,要对脐部进行消毒,同时观察是否存有异常的分泌物或红肿现象。在对尿裤或尿片进行更换时,切忌不可使其高于肚脐位置,以免新生儿的粪便、尿液对脐部造成污染。
1.2.2 病房的规范化管理: 一般来说,NICU的布局都是非常合理的,但也应注意将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的范围内,室温控制在24~26℃的范围内。同时,要设置动态空气消毒剂,每天进行3次时间为1小时的空气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护理工作为全程无陪护模式,严禁工作人员以外的人进入室内。若医护人员自身存有各类传染性疾病,则应暂时休假,待康复后方可继续工作。另外,就是要设置扎专门的管理人员,以便在确保无菌的同时,及时发现并转移那些出现院内感染的患儿。
1.2.3 加强器械管理: 呼吸机的广泛使用在保障新生儿生命安全的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呼吸相关的肺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注意做好对呼吸机、湿化器的消毒工作,定期更换并使用无菌注射水。在气管内用药、实行支气管冲洗术或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时,必须要确保操作全过程的无菌性。
1.2.4 加强相关人员培训: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对医护人员,尤其是那些新入职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要求其明确掌握各项感染管理和无菌操作制度,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到护理工作当中。由于手是导致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所以应严抓手部卫生,强化无菌观念,每次对患儿进行接触的前后,都要使用消毒剂对手进行消毒。同时,应注意对防感染工作进行检查,以做到及时发现、讨论、处理并解决问题。
2 结果
通过进一步完善对感染患儿的基础护理、实行病房管理的规范化、加强对呼吸机的管理力度、定期开展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部196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中,仅有2例放弃治疗,其余患儿的感染情况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3 讨论
通过对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知道,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早产因素: 在新生儿感染者中,绝大多数都属于早产儿,此类患儿各项身体机能的发育程度较低、体重较强、免疫功能低下,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因此非常容易出现院内感染。另外,早产儿皮肤障碍功能没有完全形成也是导致他们无法抵御细菌入侵,最终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
(2)操作因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那些经过如插管等侵袭性操作的患儿,比那些没有经过侵袭性操作的患儿更易发生院内感染。可以说,各类留置管路、气管插管的吸痰动作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新生儿皮肤黏膜的受损机会,在改变其呼吸环境的同时降低新生儿呼吸道黏膜的功能,使他们出现院内感染的机会增加。
(3)交叉感染因素:交叉感染主要由医护人员所使用的器械和手引起,研究表明,如果医护人员能够保证在8小时内洗手4次以上,就能降低新生儿约30%的院内感染机会,因此,带菌操作与院内感染发生率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
(4)空气传播因素: 医院内的湿度相对较大,给细菌的滋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因此无论是通过空气传播还是附着在留置针的穿刺点上,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都更容易导致感染现象。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想要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就必须要严格执行无菌制度,要求医护人员注意自身消毒,实现无菌操作,加强对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的防院内感染的知识和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为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西萍、熊丽娟,等.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15):66-67.
[2] 叶爱彬、罗淑娟,等.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1,(12):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