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矿山废弃地是指在采矿活动中被破坏、未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包括废石堆废弃地、采矿坑废弃地、尾矿废弃地、其他类型废弃地[1]。矿山废弃地的出现,导致区域环境的污染和景观的破坏,矿山地质灾害和安全隐患,以及矿区地下含水层破坏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甚至是引发其他社会矛盾[2]。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制定相关的法令和法规强制对矿区采矿后的土地进行修复。传统的废弃地景观营造主要是植物种植或简单的一些土地改造,侧重于对恶劣场地的处理和增加植被。随着现代的技术和新理念在矿山修复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人们更注重废弃地的再利用和资源的循环使用,运用生态学,美学以及其他学科要建立一个能够自我维护、运行良好的完整生态服务系统[3]。因此,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及景观再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区废弃地的改造模式探讨
1.对待矿山废弃地态度的转变
通过对国内典型案例的综合分析(表1)单一复绿型、综合治理型和资源循环利用型三个典型阶段。我国矿山废弃地的改造20世纪50年代开始,但80 年代后,研究工作才有了长足发展,并逐步开始建立法规,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项目,可能由于单一复绿的模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工种项目生态修复效果都很不理想。而后,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开始进入废弃地改造领域,改造方式从单纯的生态复绿进入综合治理阶段。土壤整治,植被恢复,微生物技术以及其他工种措施,成功地运用于矿山废弃地综合治理,并出现了一些优秀案例,如神府东胜矿区,唐山南湖公园等。随着现代工业艺术及生态美学思想的演变,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矿山废弃地改造与利用得到了体现。
表1矿山废弃地改造模式分析乐
2.矿山废弃地改造方式转变
在改造方式上,现代矿山生态修复和改造已逐渐从传统的复绿层面向生态景观层面过渡,运用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生态修复过程更注重模拟自然,尤其是地貌、地形、水文、生态等,依靠自然、人工促进的修复过程,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综合开发和废弃地的文化艺术价值再现。
从改造策略上看,现代景观营造更加注重场地特征的挖掘与表达,注重场地文化的传承与再现,展示自然与技术的关系,探索废弃物的景观特质及观赏价值,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从改造方法上看,现代方式常常采用生态恢复与景观改造相结合,更注重区域的整体设计和自然模拟设计,如美国矿山废弃地修复技术“师法自然生态修复法”[4]。
二、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构建原则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人们更注重对矿山废弃场地精神的挖掘,对于场地遗留物及废弃物的处理,从场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角度重新审视矿山废弃地的态度和改造。因此,如何在矿山修复中变废为宝,实现矿山废弃地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每位景观规划师将面对的重要问题。
1.自然生态式修复原则
传统的生态修复模式一般是基于人为干预下“水平梯形坡面,直渠排水”的地形设计,修复后景观不完全自然地协调周围环境,水土保持效果也不好,而且需要长期的人工养护。因此,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推崇一种在新理念下的生态修复模式——“师法自然生态修复法”。 其基本内涵是:应用现代 3S 技术对扰动区或周边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气候等条件进行详细了解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应用数学,应用计算模拟等先进技术,设计出一种近似自然地理形态的人工修复模型,并按照设计模型施工的一种生态恢复方法[4]。它强调整个修复后的生态系统必需能够自我维护,自我保持,功能逐渐增强。
2.安全生态的原则
植物景观规划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的核心内容,对修复土壤,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景观,增加生态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根据立地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植物种类与植被群落,构筑有地域区系和植被特征的矿区生物多样性格局。利用乡土植物来增加景观的适应性和地域性,选择耐污能力、抗病除害能力、抗寒能力能力强,根系发达,茎叶茂密的植物,同时也要加强地带性植物的引种驯化,适当引进国内外特色优良品种。
3.特色景观元素的处理和利用
矿区景观营造要反映矿区的地域自然和景观特色,,景观元素的适应性改造与循环利用是切实有效的途径。如澳大利亚墨尔本疏芬山是将废弃矿区改造为户外博物馆的实例。杜伊斯堡的攀岩公园利用料仓高大厚实的混凝土制成了攀岩墙,墙面上被矿石撞击和摩擦形成的划痕和沟槽成为了登山爱好者们自由攀爬可以利用的天然锚点。
三、矿山废弃地景观营造内容及方法
通过在进行矿山修复与景观改造工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清理废物;(2) 加固或清除危险建筑物和浮石;(3) 堵塞危险洞穴,填充矿坑;(4) 用门和石暾封堵坑口、矿井;(5)覆盖表土;(6)植被恢复。
1.废物(污染物)处理
矿山废弃地残留着许多矿业污染物,比如煤炭矿区的重金属污染物、多环芳烃等。 场地的污染净化是修复工作的基础,通常废弃地污染较轻或对环境不产生较大影响的区域可以进行工种处理。对受到污染的表土和其他污染严重的有毒有害物质完全移除;深层污染的土壤可以采用固化措施,即在污染上壤的上面,覆盖一层沥青,然后再铺置新土,进行植被修复。
2.地表痕迹的处理和再利用
采矿过程留下的人为遗迹,如废弃的矿渣、尾矿、矿坑等,可以通过艺术加工等处理方式,保留下来。表2,通过国内矿山废弃地改造案例总结了矿坑的常见改造与利用方式。
3.植物景观设计
在矿山废弃地景观重建的初始阶段,植物的选择至关重要。从景观层面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独具特色的植物选择与种植设计,既可作为改良土壤、美化环境、恢复生态环境的先锋,又具有对硬质景观的柔化协调、空间造景功能。下面重点探讨一般矿山废弃地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种类选择的原则:
3.1选择适应栽植地段立地条件的适生种类,括抗旱、耐湿、抗污染、抗风沙、耐瘠薄、抗病虫害,甚至可以考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的种类;
3.2优先选择当地优良的乡土植物和先锋植物;
3.3优先选择具有改良土壤能力的固氮植物;
3.4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考虑到植物的色、香、形等,满足造景需要。
四、结束语
矿山废弃地的出现,导致了区域环境的污染和景观的破坏,矿山地质灾害和安全隐患,以及矿区地下含水层破坏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甚至是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不能只强调技术和手法,还应该注重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从法律法规执行的力度和方法上下功夫,使矿区的生态修复在为辅助管理下自我修复和维护,回归自然,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
表2矿坑的改造与利用方式
参考文献:
[1] 杨晓艳,姬长生,王秀丽. 我国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J]. 矿业快报, 2008,10(10):22-24.
近日观看了3.29案件专题片,云南省成功摧毁保山市以乔永仁、乔连佰为首的“乔氏父子”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乔永仁、乔连佰父子俩通过交朋友、结亲家等方式,和一些公职人员勾结,甚至还有干部直接认乔永仁为干爹。该案呈现出政商勾结、利益链隐蔽、关系网交织等特点,涉案人员达500余人,涉黑资产33.8亿余元,是云南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的又一重大战果。,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云南省查处涉案人员最多、社会影响最大、涉案资产最多的案件。
2020年12月30日,该案一审宣判,被告人乔永仁、乔连佰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余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五年至拘役六个月,并处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或罚金的刑罚。盘踞保山30余年的“乔氏家族”黑社会性质组织至此彻底覆灭。
“乔氏家族”黑社会性质组织是保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毒瘤”“经济毒瘤”“社会毒瘤”,给全市政治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该案件的有力查处,彰显了扫黑除恶、“打伞破网”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对修复净化政治生态意义重大。我对此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要提升政治站位,认清重要意义。要提高思想认识,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开展以案促改的重要意义,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敏感性,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扛实政治责任,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和“四个坚定”。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正在不断付诸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不断强化,林业资源科学有序开发得到了认同,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也存在着许多改进之处。
1 林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意义
1.1 林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林业发展中,在满足当前经济与生态要求的同时,兼顾到后代对林业的需求,实现统筹发展。坚持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强化资源保护,提升使用效率。尤其是要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保障生态平衡,实现经济与生态保护、能源利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公平、持续和共性原则,保证林业生态平衡、森林多样性得到保护的基础上,坚持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对林业进行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双赢目标。
1.2 林业可持续发展意义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2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林业资源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净化空气、储蓄水分,防治水土流失与沙漠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强化对林业资源的保护,规范林业开发利用工作,提高自然修复功能,并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改善生存环境。其次,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促进作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已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生态农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对于发展清洁经济,走出高污染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和促进意义。
2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1 借助先进成果大力推进科技兴林
首先,要充分发挥科技在林业发展中的贡献率,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化林业系统研究,对林业发展状况科学评估以及有效监控,及时发现林业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环节,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其次,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于林业发展之中,通过技术改良,研发解决森林幼苗培育问题,推广优良树种,扩大适宜范围,提高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2方面的功能。另外,还要完善林业发展的科学体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财政资金扶持,行业技术扶持等方面措施综合着力,将经济体行为与市场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林业管理机制,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还要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度,通过科研院所、大学院校与林业部门、经济实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密切合作,将一大批实用型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高林业资源利用效率,并延伸林业发展产业链,提升产出附加值和促进产业化水平。
2.2 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方式转变
要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突出林业结构的优化,可以结合市场需求,推进短周期原料林以及速生丰产林、名特优新经济林发展步伐,加快研发林业新产品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实现低层次原料向深加工产品转变,要大力发展生态林业为主要代表的新型旅游业。要对落后的设备与技术进行更新,对经济体进行整合提升,扩大产出规模以及层次。要强化林业与农业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模式,在大力发展农林业的基础上,推广林菜、林果、林牧、林药等交互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要大力推广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的经济兼作模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立体目标。
2.3 强化法制完善保障林业健康发展
首先,要强化法制建设,在现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一批地方性法规,坚持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追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制定北地区林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实施以及监督责任进一步明确,防止出现互相推诿不落实的现象,并规范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另外,还应当加大林业发展法律法规的执行贯彻力度,对于林业资源的采伐实施严格管理,不得出现乱砍乱伐行为,不能超过额度进行林业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强化对各种林业发展违法行为的监督与处置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林地实施保护,科学控制林地的范围、面积以及用途,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 结语
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并强化林业可持续发展工作,从法律完善、资金和技术扶持、规划与监督等方面年综合着手,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加快林业科学发展步伐,让林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淡水池塘 养殖 环境问题 解决途径
目前,淡水养殖业是我国渔业发展中的重点,其产量在水产养殖中逐年呈上升比率,淡水养殖作为水产养殖中的重点,过去传统的密集型养殖方式暴露了诸多弊端,限制了淡水养殖产业的升级,因此,分析和解决目前淡水池塘养殖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解决措施吗,推进淡水池塘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下面我们针对传统淡水养殖中的环境问题略作分析,并结合最近产业研究成果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来分析下其解决之道。
1.淡水吃糖养殖环境问题分析
从目前淡水养殖的局面来看,传统养殖的高密集型所造成的弊端与水体富营养化、氮失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三大主凶之一。
传统淡水养殖采用高密度、高投饵率、高换水率进行养殖,对于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同时近年因饲料投放问题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也是限制淡水池塘养殖行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养殖水平随着技术研究的突破不断提升,单位水体的鱼载力也在提升,但是鱼类代谢与饲料投放的力度也在增加,养殖的高换水率必然会导致污染加重,最终限制行业本身的深入发展。我国以围网养殖和围栏养殖为主要方式对于水体环境的污染是很严重的,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不断加强对水体环境污染的治理,实施“退鱼还湖”等政策,这些必然会继续加重淡水池塘养殖的比率,按照池塘养殖在我国淡水养殖业中的比重来看,这种潜在的对环境的污染风险是巨大的,因此,做好淡水池塘养殖问题的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好水体资源与鱼类资源,也是淡水池塘养殖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池塘养殖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氮失衡已经成为了限制池塘养殖发展的瓶颈。目前,淡水池塘水体中的含氮量与含磷量都已经超出了警戒线指标,但是能够支持初级生物循环的有效磷含量却极低,以上两种富营养化的物质无法溶解于水体,只能吸附在淤泥或被重金属络合,这将加重水体负担,加重污染,尤其是现在池塘饲养饵料多使用含氮量较高的有机肥,因此,氮失衡已经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重要池塘环境问题。氮失衡所带来的危害是内外两个层面的。在内部污染方面,会造成鱼类体内排泄系统和代谢系统失衡,造成过量活动或失去平衡,极易发生昏迷或死亡现象,这对于依靠产量取胜的淡水池塘养殖来说可谓是致命打击。在外部污染上,由于高换水率所排放出来的富营养化水体和氮失衡水体,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将会加剧大范围内的水体污染,成为大环境内环境污染的主因,同时对于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长期的恶劣影响。因此面对以上这些淡水池塘养殖环境问题,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成为了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与重点。
2.淡水池塘养殖问题解决之道
目前,关于淡水池塘生态环境的修复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也成成为立体修复,主要是通过在水体环境中营造立体养殖空间实现对超积累物质的吸收和净化,加强淡水池塘环境内的硝化作用,通过水生植物、蔬菜与细菌的立体分布和作用优化水体内的生物循环,同时还能有实现对多种资源的优化利用,达到产业升级,降低排污系数的目的。异位修复技术的重点主要是对养殖水体的净化处理,提升水体利用和循环率,降低污染。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建设步伐,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意见及分解给我县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现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意义
1999年以来,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历史机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地初步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但以往造林绿化注重偏远山区,城镇、工矿区等人口聚集地绿化相对薄弱,与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不相适应。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可在全县范围内建成以乡土树种为主、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形成稳固的生态安全屏障,从而有效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建成“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愉悦群众身心,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同时,随着乡村旅游、林产基地、种苗花卉等林业经济的发展,可显著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我县“绿色产业富民、工业经济强县、文化旅游兴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各乡镇、各部门和驻塞各单位一定要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开创全县生态、经济建设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从今年起3年内我县要完成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人工造林11.1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重点区域绿化人工造林14.3万亩,中幼林抚育13.4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7.9万亩;完成低产干果经济林园改造2万亩,义务植树233万株;城镇新增公共绿地162万平方米,绿化道路438公里、河流94公里。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平方米,道路、河流绿化率达80%以上。
三、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为统领,以发展现代林业为目标,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统揽生态建设工作,大胆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快“绿色、生态”建设步伐。
(二)工作原则。坚持县委、政府统一领导,乡镇、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坚持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人工造林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增加森林资源与提高森林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顺利推进,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主管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为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主任,经济发展、财政、林业、住建局等部门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县林业局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夯实工作责任,确保按期完成目标任务。
(二)明确职责任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职责要求,明确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好这项工作。住建局要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标特别是公共绿地等绿化用地的规划,林业部门配合搞好绿化设计,各乡镇在城镇、道路、村庄绿化中要因地制宜,确保各项指标达标。经济发展、财政、林业部门认真搞好重点项目的争取、引资工作。广电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意义及先进典型,确保市民知晓率达85%以上,营造良好的创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