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已经进入转型期,短期通货膨胀一直伴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存在,虽然该风险一直存在,但是还不是很明显,但金融资本市场的问题尤其突出,“脱实向虚”问题已成为重点的关注对象,这样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会面临着很多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实体经济整体效益水平不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挫伤,国内实体经济面临着很多的制约,尤其是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价格的下拉作用使经济增长缓慢,这样就会使其经济发展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如费用增长速度持续增加、成本增加速度不断上升、资金链条脆弱,时常面临断裂等问题,导致了企业的发展没有明显的增加迹象,企业的利润也出现了问题,成缓慢或下降趋势,特别是一些低端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这类企业没有更多的资源可以整合,只能在发展中承受相应的问题,如资金紧缺、订单减少、原材料及人工成本高等问题。为何出现此类问题,深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体现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没有有效的融合,相互抵触,造成了金融产业相对来说发展速度很快,致使盈利增速,而实体经济的增长非常的缓慢,导致利润增长更是缓慢前行。
(二)生产要素减退而导致产业空心。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资源的支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面临着产业空心。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资源、劳动力、管理、技术等要素发挥着它们的作用,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推动的结果,受现在市场环境的影响,资产泡沫非常严重,再加上高通胀率的压力,两种因素双重挤压,大家都不愿面对的场景,即实体产业空心化。主要是由两种原因导致其出现的,一种原因是社会供给导致资源价格不断上升、劳动者也改变了以前的择业观,择业机会日益增多,这样导致企业投入成本发生不同以往了变化,成本逐年攀升,实体经济投资成本回落较明显。另一种原因是产业创新动力不足,出现了很多雷同的产品或产业,严重的挫伤了市场的积极性,再加上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致使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着很多重要的问题,创新转型资源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企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预期呈现了下降态势。
(三)实体企业存在“脱实向虚”的现象。近些年来,由于虚拟经济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它的高回报率、投资时限短等特点,给很多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诱惑,这些企业在其诱导下,对虚拟经济的偏爱程度逐年上升,慢慢的离开了实体经济市场,开始转向虚拟经济领域,例如,金融市场的P2P以及房地产市场等,这时资金开始发生了流向的问题,资金开始由之前的流向转向了虚拟经济,大量的资金流入人们偏爱的房地产、贵金属及期货等虚拟市场。资金的流向并没有满足很多参与企业预期,它们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投机、炒作的方式慢慢涌出水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挫伤,这使“脱实向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出现这种现象是由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主导的,但是这样下去市场会存在着较大的潜在风险,甚至是很难规避的。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高度重视,正确认识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因此我要深刻认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个不变的理论。金融业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做坚实的后盾,只有根基稳定才能谈发展之事,也要认识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在哪,抓住金融工作的本质的服务实体经济。因此,各金融机构不能在没有全局观的情况下,擅自做一些背离实体经济发展的事情,要认识金融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深入贯彻落实的紧迫性,原则性的坚持不能变,坚决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动摇,有选择的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脱实向虚的金融资源出现,防止虚拟经济膨胀,造成产业空心化现象发生,从而实现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型升级顺利进行。
(二)确保总量,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采取系列措施合理把握信贷总量和节奏。从宏观层面上要制定相应的措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最几年中央一直主张的政策。因此,各金融机构不仅要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在此政策的制约下合理节奏下把握信贷投放总量,信贷总量不是一个数,而是要各地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资源相匹配,只有做到相互相适应,保持经济发展需要的投放节奏,这个时候才能与实体经济运行规律相衔接。围绕这一实体经济主体开展系列主题推进政策,做到“信贷支持力度不减、方向不偏”。金融机构在争取资金方面积极地争取,保证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做到信贷政策倾斜。在符合信贷调控要求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强风险管控的能力,把政策使用好,利用足,促进其高效有活力。从而实现了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要。
(三)优化结构,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从优化结构出发,根据结构的合理调整进行重点建设支持和重点项目发展。各金融机构在重点建设和项目的支持和建设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各地的发展重点,全面落实中央部委制定的各项文件,进一步促进落实各项金融扶持政策,推动大平台、大项目建设。有条件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带动龙头企业的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在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发展贡献力量,通过拓展金融相关的形式,来满足大建设和大项目的需要,如并购贷款等形式,这种形式就在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机构要在大建设和大项目中进行相应的政策倾斜,使信贷比例要逐年得到提高,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县域实体经济;问题;对策
所谓实体经济是以生产或制造物质产品和提供直接服务于生产或生活劳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对应,虚拟经济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主要是指以资本运作为核心的经济,其本质上是实体经济的“影子经济”。两者有一定的关系,既互相影响有互相依存。近几年来,虚拟经济过快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曾经一个时期内,不只是制造业等产业脱离实体经济,一些金融企业也参与其中,更加助推了这一趋向。在地区分布上,不只是大型央企、大中城市的企业,就是县域甚至农村也出现了这样的苗头,必须引起重视。本文仅就如何支持支持县域实体经济谈一点认识。
一、县域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资金过度脱离实体,进入资本及房地产市场
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部分实体经济受到市场竞争冲击,不少资本转向民间借贷、房地产等市场。县域一些小型企业及民间资本将仅有的资金转入房地产市场,而房地产市场目前已经是高风险行业。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还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特别是县域经济也受到影响。2011年下半年发生的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以20-40%的高息诱饵,互相拆解民间资金,暴露出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困境:一些企业正常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深陷高利贷的泥潭无法自拔;还有一些企业在高额利益的诱惑下,放弃了原先赖以立身的主营业务,成为专门向银行融资再转贷出去的“融资平台”。
企业为什么会脱离实体经济?随着我国制造业进入后工业时代,企业做实业艰难,竞争激烈,多数传统产业进入了淘汰期,净利润率达不到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多数企业无法介入。县域及农村传统的种养业、渔业及牧业等由于系弱势产业,自然资源影响较大,利润非常低,所以加上一些高息诱饵,致使部分企业、农民、牧民等主体脱离主业,将资金进入企业拆借圈中,以钱生钱,谋取高额利润,一旦某个链条出现问题,就形成了风险。
2、县域民间借贷发展过快,但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应当看到,民间资本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制度性的管理,过度发展潜在风险很大,民间借贷的高利润诱使企业把生产经营的资金投入到民间资本的拆借关系中以获取更高的短期利益,这种借贷本身有一定风险,另一方面民间资金较为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个体工商户将仅有的一点点资金拆借给投资家,总体来看,资金规模有限,不能有效支持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县域实体经济资金依然匮乏。
3、银行惜贷、慎贷、严贷,县域小企业资金紧张
近年来随着对银行审慎监管措施的强化,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越来越强调担保、抵押品和贷款终身责任制的追究。推崇风险管理理念各项措施的落实使得许多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支持的难度大大增加。县域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企业主体、担保不落实等原因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不得不忍受高出银行同期贷款率2-3倍甚至更高的财务负担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一旦经营出现问题,将无法归还借款,形成恶性循环,随之出现企业之间连环债务,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4、金融衍生品创新过快,分流了实体经济资金
20世纪70年代后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出现使其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据统计在金融市场上的外汇交易有90%以上是和投机活动相关的。县域也不例外,县域一些金融机构由于其实行高度统一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设立在县域机构大多数实际上只是储蓄窗口,将筹集的资金上存上级行,再逐级以同业拆借及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方式在资本市场谋取高利,使县域有限的资金流出,进入资本市场。由于虚拟经济的价格形成更多会受到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如果出现对虚拟资本过高的预期,使其价格脱离自身的价值基础,从而会导致实体经济中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也脱离其价值上涨,形成虚假的经济繁荣,诱导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金融市场和房地产等领域,分流了参与实体经济周转的资金,严重影响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和投资资金供给不足。
二、支持县域实体经济的对策
基于对上述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分析,要切实做好金融支持县域实体经济,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多种渠道培育企业树立“勤劳创业、实业致富”观念
实体经济多数是工农生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应以主业、实业为主,决不能利用实体经济的平台到银行借钱,借钱以后炒房地产,放高利贷,拿去做股票,这样做实体经济就不务正业了。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随后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也提出金融业要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央提出要堵住央企下属公司高息放贷不务正业之路,除了制定有关制度和措施之外,还要正面宣传和引导,培育企业树立实业致富,回归常态的意识。县域各类企业、包括小微企业,应转变观念,切忌跟风脱离主业,切实做好实业,才可以稳健长久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农行,要认真落实我行授信执行制度,落实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坚持贷款资金受托支付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转移用途,挪作他用,可以有效防止企业将信贷资金不能用于实体经济问题。
2、正确引导县域民间资本投向实业,有效管理民间借贷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进几年县域民间借贷总额中有70%左右的资金流入了房地产及资本市场,而用于县域及农村的个体工商经营、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商品贸易市场建设的资金仅30%左右,可见县域实体经济资金的分流程度多高,所以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应正重视民间借贷,要通过法律的、制度的形式规范民间借贷操作行为,借贷范围、最高利率、甚至贷款的用途等,政府及投融资管理部门要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向当地实体经济投资,要将分散的民间资本通过有效的引导管理,形成规模优势,投向实体经济。
3、立足三农,创新产品,支持县域实体经济
作为农业银行要以三农为主要阵地。首先是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县域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应以农户、农业、农民为信贷投放主体。目前农行已经出台了不少三农信贷产品,像小额农户贷款管理办法、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管理办法、近期还出台了《中国农业银行城镇化建设信贷政策指引》等,这些产品已基本能适应县域客户的融资需求。其次是创新担保方式,拓宽抵押品及质押品范围,探索开展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等债权、股权质押业务,尝试林权抵押担保、知识产权质押担保等。加快完善各项资产和权益的抵质押登记和评估工作。三是提高三农行业的贷款比例。银监会提出对农行当年新增贷款投向提出了两个不低于的要求,要求对小额农户贷款增速、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得低于同期各类贷款平均增速,在信贷工作中必须予以落实。四是强化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农行要重点加强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寻找新的载体,助推县域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4、金融业要提供对县域实体经济支持的稳定资金
我国政府在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上正在转向侧重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侧重发展实体经济是一个重大的、长期的战略选择。因此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政治任务,更是关于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现在我们银行很多资金大部分是去了实体经济,但是还有一部分是在金融机构内部倒来倒去,这个是银行的一个问题。作为业务主阵地在县域和农村的农行,信贷投放重点应以县域三农为重点,要大力筹措资金,将有限的资金,信贷计划向县域倾斜,县域支行应进一步减少上存资金额度,逐步降低将在县域吸收的资金逐级上存、进入同业市场拆出、或用于金融衍生产品投资的比例,将筹措的资金向当地实体经济投放,从资金供应渠道保证县域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促进县域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法论;思考
201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的重要指导方针,总理在2012年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作为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自身在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金融与经济互动双赢的发展格局。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分析
1.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深刻启示。美国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在实体经济还不发达的条件下,过度发展虚拟经济,特别是金融资产的过度证券化,不利于培育国民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国家的决策来看,美国重新提出了要使经济再工业化的战略决策,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其它一些发达国家也明确提出了要提高这方面的竞争力。从经济金融发展史看,实体经济愈发展,愈需要发达的金融业,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吸纳资金,尤其是证券业让实体经济在短时期内大量融资,使实体经济迅速裂变,并以超常速度发展。总之,发展实体经济是形势之必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也是经济金融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2.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自身价值的最本质特征。金融业支持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自身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源泉,所谓百业兴,则金融兴,没有实体经济,金融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美国之所以发生金融危机,并非实体经济不发达,而是缺乏有效的监管;德国在此次危机中之所以表现良好,是因为德国人一直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现代制造业发达,而且德国银行一直注重为实体经济服务;我国之所以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依然在实体经济。可见,金融支持或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持续发展的最生动体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直接融资为主和间接融资为辅的融资格局,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60%,其他各种方式的融资活动占比 40%。以2011年为例,截止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11.5万亿元;证券公司总资产1.57万亿元,A股和B股总市值为21.48万亿元;保险业资产总额为58462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合作,共同担当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探索
1.强化指导,创造银企协作的良好环境。近年来,人民银行大同中支围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先后出台了《大同市创建信用社区试点实施办法》、《关于建立大同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实施方案》、《优化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大同市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意见或办法,将其作为提高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质量的切入点。组织召开中小企业信用培植现场会,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实验工作,并积极开展评级工作,实行“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为更多信贷产品创新奠定基础。通过这些举措,一方面优化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为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信贷投入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在此基础上,创办《大同金融简讯》,为市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为银企协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建立机制,增强银企协作的可靠保障。制定实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引导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提升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引导全市各金融机构成立小企业金融业务部门,专司小企业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差异性、个性化服务。如:大同市工行确定大北街支行为小企业专业支行,具体从事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直接经营。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中小企业贷款运行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以授权授信、审贷分离、问责制度为核心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优化《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基本操作流程》,按照“一个产品、一个流程”的模式,加快中小企业信贷审批发放流程。完善货币信贷政策支持机制。如降低支农创新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支农再贷款的数量,改革支农贷款利率形成机制等。
3.搭建平台,提供银企协作的发展机遇。为了积极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银行与地方企业的信息沟通目的,人民银行大同中支依托“大同城市金融网”,开发了“大同市优质企业项目电子推荐库”,入库推荐项目涉及能源、旅游、农产品、教育等15个行业369个项目,资金需求达1822亿元,涵盖了大同市所有重点项目,为各金融机构了解企业信息、支持企业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在此基础上,多次召开银企洽谈会、联席会和座谈会。其中,2010年项目建设推动会,银企双方达成重点项目贷款意向130个,其中现场签约13个项目,金额达53.67亿元,切实有效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
4.创新产品,丰富银企协作的有效途径。优化资源配置。根据中小企业发展实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人民银行大同中支就商标质押使用权贷款进行积极探索,并在辖区浑源县开展试点,制定了《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指导意见》,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盘活了企业虚拟资产,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借人民银行2007年10月1日应收账款登记系统上线运行的时机,充分挖掘企业“应收账款”的市场价值,激发其融资活力。“应收账款登记”能有效公示权利的存在,客观记录质权设立的时间,使第三人能迅速、便捷、清楚地了解应收账款上存在的各项权利,从而较好地控制应收账款质押业务中存在的重复抵押风险,为金融部门开办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提供了保证。创新信贷支农产品和信贷支农模式,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推出了“小农户+小信贷+小保险”和“政府+企业+农户+银行+保险”的“三小联动、五轮驱动”信贷支农服务新模式,有效地改善了全县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有力支持当地了“三农”发展,该做法在全省推广,并参加了人总行和银监会在河南郑州举办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经验交流会”。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法论思考
1.正确认识和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在发展理念上求得突破。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实质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基础或本源,虚拟经济是核心或引领。所以作为虚拟经济的金融业,要不断强化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营理念,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一是统筹规划,将实体经济的发展纳入区域经济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的整个过程。二是合力攻坚,集合政府、人行、监管、法律部门、宣传、统计等相关部门,构建区域社会征信体系,优化区域金融环境。三是量化考评,探索区域金融环境评价标准,建立金融环境绩效考核制度,促进金融环境良性循环。四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区域产业政策,科学调节信贷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2.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局与局部的关系,在事关全局工作上求得突破。大局是统领或方向,局部则是服从或服务,作为金融业要服从或服务于国家或地方产业政策的各项要求,自觉将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纳入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实现金融政策与国家或地方产业政策的有机统一。在信贷产业投向上,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信贷区域布局上,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放到重点在建工程、“三农”领域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特别是针对当前众多中小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融机构要优化服务体系,完善网点布局和渠道建设,加大机构整合力度,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与快捷度。
3.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确保持续发展上求得突破。长远利益是战略或根本利益,当前利益是战术利益,当前利益要服从或服务于长远利益。作为金融业,就当前来讲,要推动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服务创新,不断探索适合中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担保抵押方式,合理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掘未来经济的增长点,一是新增贷款积极倾向于综合效益较好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积极跟进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二是积极拓展项目贷款、贸易融资、结算、电子银行等业务,探索知识产权、股权质押等融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三是对新兴产业贷款设置合适的风险容忍度,注重新兴产业长期的投资回报,用发展的眼光支持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4.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在重点工作上求得突破。主要矛盾在一切事物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抓住了主要矛盾,其它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作为金融业,就善于发现主要矛盾,并尽一切可能着力解决主要矛盾。要认真研判经济发展大环境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调整政策变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增加有效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是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加强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如三农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化产业发展等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深入研究消费服务的需求重点和趋势,支持各种有承受能力的消费需求。三是在服务县域经济振兴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切实提高对偏远落后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通过支持实体经济繁荣发展来优化自身信贷结构,降低贷款集中度风险,实现金融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012年1月6日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四个要点,或者说把握好几条主线.
[3]周小川:2011年12月15日在《财经》年会上参加《财经》年会发表讲话《金融业要注重支持实体经济》.
[4]2012年1月,《金融时报》“加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系列报道”.
[5]王学东: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范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10.
[6]戴 磊:《银行融资平台风险尚可控,化解还需多管齐下》.《金融时报》2010.9.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虚拟资本
国务院总理在2012 年初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涵
所谓虚拟资本一般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如债券、股票)存在的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是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是用钱生钱的资本运动,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价值,是实体资本的“纸制复制品”。在《资本论》第 3 卷第 5 篇中,马克思对虚拟经济进行了准确的定义和细致的分析。马克思认为,虚拟经济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它本身并不具有价值。
虚拟资本是用货币表示的现实资本,代表着对现实资本的所有权,但并不能支配现实资本的运作,只是作为实体经济获取收益的凭证。虚拟资本主要采取有价证券的形式,但有价证券并不都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也不是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而虚拟资本表现为有价证券时才成为生息资本。虚拟资本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其价格的高低反映了市场对有价证券未来收益预期的高低,与它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完全无关,虚拟资本所获得的利润来源于实体经济中现实资本的生产活动。
所谓实体经济是指国民经济中一切以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为目的的经济活动。这种生产经营活动所生产的产品既包括了有形产品也包括了无形产品。实体经济始终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支撑力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实体经济是与虚拟经济相对应的概念。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关系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具有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
(一)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
第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第二,实体经济发展的规模与程度决定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与程度。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附属物,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会带来虚拟经济的协调稳健发展;实体经济发展萎缩,那么虚拟经济最终必然萎缩。实体经济根据其发展需要决定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发行数量与交易规模,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是虚拟经济的载体,所以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决定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性根植于经济社会运行的最终目标,即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带来效率的改进,满足微观个体的真实消费需求。第三,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水平的测量器,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晴雨表。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就会带来虚假的繁荣,从而危害实体经济,引发泡沫经济,而金融危机是泡沫经济破裂的必然结果。泡沫经济破裂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反之,若虚拟经济满足不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总而言之,只有实体经济繁荣、强大,才会有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虚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
第一,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会促进实体经济的繁荣稳定。当一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协调、稳健、相适应时, 必然带来实体经济的繁荣。虚拟经济的发展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为企业规模扩大提供资金支持;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有效利用能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等。虚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适度流动,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当虚拟经济发展适度时,虚拟经济可以通过自身的资本价格发现功能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向,还可以凭借市场价格与供求机制引导资本向生产效率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的实体行业与领域流动,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第二,虚拟经济的不健康发展,会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不健康发展会产生经济泡沫,经济泡沫的破灭, 会扰乱投资与消费市场, 使实体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动力。对投资与消费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而会引发通货膨胀。当虚拟经济的货币体系中存在着过多的市场流动性时,不仅会引发虚拟资产市场价格的非理性上涨,还会带动实体经济中固定资产、生产原料以及生活消费品等价格的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诱导大量境外“热钱”入境,产生大量的资产价格泡沫。资产泡沫的产生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导致投机盛行,利率提高,高利率诱导商业银行扩大信贷,集聚潜在的经济风险,引发金融危机。
三、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发展匹配度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脱离和失衡现象,还存在以下问题。
我国金融监管原先存在的矛盾进一步扩大,新的矛盾也会在新的时代和政策背景下逐渐显现。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业雄踞,各司其职,各中相互关联,再加上外汇行业的兴起,虽然国家不会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行业另辟板块,但是将其与证券业相容和,势必在金融监管上将会出现更大的监管漏洞。无论是国际结算还是国家宏观调控都将出现困难。美国福汇作为最大的外汇商,日前受到美国监管,其做市商的罪名已被证实,并且被嘉盛收购,股市代码也有所改变,但是嘉盛具有同样的性质,只是其在法律性质中写明其做市商的前提,两者的结局就大相径庭,可见外汇行业的金融监管的难点以及法律方面角色和占位的缺失。我国近年来外汇事业有所涌现,国家将其纳入证券业只是用其进行宏观调控,对冲风险。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台,局势动荡,金融行业的起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总统能否实现他重贸易,弱美元的计划,国家的外汇存在风险,很多灰色经纪商也处于难以监管的范围,我国的金融监管困难重重。金融监管同时也要防范金融风险,防控金融风险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房地产风险或企业债务风险,也包括金融领域内部加杠杆、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的风险,近年来银行信用风险加大,去产能、去库存力度加大,“僵尸”企业的出清给银行信用风险带来压力。我给金融监管现状惨淡,不作为与放任不管屡见不鲜,导致的各行各业的资金压力和资金风险也在加大,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不能成为只提不实行的空话,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金融行业难以得到有效监管,金融监管投资没有得到有效改革,金融就不可能很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作为实体经济中新兴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和资金成本的敏感度较高,金融监管体制出现漏洞,则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很难实现真正的推动作用。2017年2月期末投资者数量达到11911.03万,新增投资者达到21.92万;期末投资者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虽然文化创意产业近年被提上发展重点,并且财政部2016年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项拨款达到44.2亿,但是相对于金融体制内的大量资金闲置和错配,文化创意产业任重而道远,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迫在眉睫。相当多的金融机构在部分投资领域大力加杠杆,期限错配严重,而今年货币政策变化将对其造成影响,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创新步伐加快,混业经营愈发明显,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风险的交叉传染可能性加大,新兴金融领域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外汇投资领域等存在监管真空地带,填补欠缺漏洞要在源头解决,其潜在风险需要进一步关注。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涵盖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各个方面,为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国家有意扶持,并且希望借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其为依托实现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两者各取所需,实现经济新增长。而金融本身存在的矛盾加剧,高泡沫,高杠杆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资本利用效率不高,金融监管漏洞大,监管各个环节相对薄弱,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来源匮乏,银行融资贷款门槛较高,政府或者园区背书之外,初创型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新一轮的融资可谓难上加难,那么该如何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金融业发展的结合?除了各自的规划发展与监管到位以外,供给侧改革在实现两者协调配合发展方面肩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供给侧改革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什么
供给侧改革从供给层面实现去产能,去杠杆,通过政策的实施来实现供需错配问题的缓解,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从供给侧层面看金融,我们不难发现,改善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的供求关系,通过加大金融供给侧改革力度,提升金融配置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助于实现金融、实体双发展。畅通金融为实体经济输送资本和活力的渠道,文化创意产业如果可以依托金融,实现融资简单化,并且政策层面通过税收优惠,土地减免,办公场所阶段性免费等措施,那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道路将显得异常开阔,我们需要给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坚实的背景基础。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政策层面的支持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也是发现新兴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选择;供给侧改革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有更好的政策和基础背景实现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协调配合。供给侧改革作为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是支撑的来源,也是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被提上重点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创意产业享受供给侧改革的荫蔽,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供给侧改革的正确导向性。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能
(一)加大金融供给侧改革力度,提升金融配置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供给侧改革,调节杠杆,继续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在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基础上,畅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传导机制,对于初创型文化创意企业,实行资金融通和基础设施配备支持,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工作场地和设备的支持,适当的融资推介会等;对于成长性文化创意企业,通过其赢利点,为其提供特快融资渠道,实现融资对接,避免资金周转问题带来的企业发展青黄不接的窘境,与此同时,成长性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市场需求和前景发展敏感度较高,市场的扩大需要良好的资金运作,资金渠道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金融供给侧改革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市场保障前提。
(二)防范外汇风险,促进文化创意产品的内销与出口
美联储加息周期启动以后,全球流动性整体收紧,给中国人民币汇率、外汇占款投放带来压力,国内流动性压力加大,外汇风险加剧。再加上美国总统换届,特朗普上台,他计划重视美国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弱化美元的,中国的美国国债势必受到影响,如果特朗普真正落实其计划的政策,那么美元空头即将来临,我国面临的的外汇风险将会加剧,防范外汇风险,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也是迫在眉睫。但是单从出口层面来看,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有促进作用,但是作为政策调控方来说,确实一个挑战,所以在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的同时,要扩大内需,促进内销,实现经济真正拉动。在规避外汇风险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扩大,不宜以牺牲外汇资本自由度和政策自由度换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小失大。
(三)提升内生动力,实现新的赢利点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最初是通过政策层面的导向开始的,逐步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的改革点逐步显现,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同时,相比于其他实体经济初创型文化创意企业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少,借此吸引了大批有想法,有计划的青年通过不断的创新,以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刻理解,将自己的创新理念融入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不能仅仅依靠政策层面的支持,政府背书,政策背书,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发展动力才是真正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新发展的依靠点。不断提升自身特色,促进产品的特色化,提升内生增长动力,得以实现新的盈利点。
(四)扩大市场渠道,以特点吸引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一直存在但是近年来才被重视的产业,其市场前景良好,潜在消费人数增长快,消费增速快,所以,扩大市场渠道,开发潜在市场和潜在需求客户日益重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地调查,总结地域特色和特殊需求,制定不同的区域产品规划方案和地域特色销售方案。同时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所创造的金融条件下,利用资金优势和成本优势,依托区位优势和产品特色开辟新的市场,并且根据不同市场的消费人群的消费层次和消费偏好,预测市场容量和潜在消费人群,制定不同的销售策略,不断使得消费者数量接近预计值。
(五)国内资本与外资相结合加之政策细则落实
国内资本与外资相结合,实现互利共赢,国内外资本将结合对于金融监管体制的要求更大,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凸显,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基础之上,依托不同的市场和区域,加上政策细则的逐步落实,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依托政策背景和各种优惠政策,以文化创新点为基石,逐步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总而言之,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和供给侧改革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金融行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各个行业受到良好的监管,减少灰色监管地带,减少不必要的冗余和效率低下;政府切实落实供给侧改革,让供给侧改革不在只是一个名词和一个框架,从政策框架逐步落实为实施细则,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切实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推动供给侧改革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当然,前提在于金融监管体制得到有效改革,供给侧改革下的文化创意产业有内在的发展动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势必在资本成本及资金供给等方面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有了政府背书和政策背书,文化创意产业依托资金和政策获得了发展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供给侧改革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影响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使得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会以更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之一,两者相辅相成,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施璎芸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陶士贵.制度惯性中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经济改革2016.10
[2]丁志杰.金融监管体制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方向.甘肃金融2016.2
[3]王志成,徐权,赵文发.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16.7
[4]张祥志,尹靓.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的文化产业创造力激励研究.中国出版.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