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质量体系知识培训

质量体系知识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质量体系知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质量体系知识培训

质量体系知识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培训 安全生产 质量

培训是安全生产的三大对策(工程技术对策、科学技术对策、教育培训对策)之一,在铁路改革发展的背景下,职工整体素质与铁路科学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对职教部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要比以往更强调培训服务质量,尽快适应新时期铁路的发展要求。

一、职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培训在培训模式、内容、方法上无法满足对岗位作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表现在职工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规章了解不足,对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不强,甚至现有技能水平与岗位标准的要求存在差距。主要原因:一是培训需求分析不透彻,培训内容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二是工学矛盾突出,培训对象、师资力量双向缺员,难以落实培训计划;三是培训手段落后,重理论轻实作问题突出;四是培训质量评价体系未落实,达不到提高培训质量的目的。

二、提高职工培训质量的对策

培训的目的是提高职工的岗位履职能力。岗位履职能力提升是企业和职工对培训的共同要求:企业通过培训获得高素质的职工,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有了更强的智力保证;职工通过培训提升本岗位任职资格,为自身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因此,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是促进岗位履职能力的提升。高质量的培训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保证体系才能实现。

1.落实激励约束机制

由于近年铁路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机构改革的力度加大,相应的宣传工作和培训工作又未及时跟上,是造成职工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要从三方面入手提高学技练功的积极性:一是加强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建设,把培训与职工竞争上岗、待遇报酬挂钩,形成培训提升能力,上岗靠能力,报酬靠业绩的良性循环,调动职工主动学习、认真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加大调研和培训管理的力度,着力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受训职工能够学以致用,激发职工的学习动力。三是努力提高专兼职教师的待遇和积极性,建全职教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的准入、选聘、考核、奖励机制,把培训工作做大做强。

2.落实效果评价机制

质量是培训的生命线,培训质量的高低可以用培训过程的管理和质量评估去落实。一是认真开展教学效果检查和质量评估。对脱产培训班必须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不断改进培训工作。二是健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考核评价体系。重点从培训管理、质量保障和基础工作等方面,对职工培训作综合评价。三是加强培训过程管理,细化培训目标,不断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保证培训质量。还要深入学员培训后从事的作业岗位,了解作业能力提升幅度和存在的问题,作为改进、完善培训方案的依据,使后续的培训更适于培训需求的满足。

3.落实培训保障体系

培训是生产力的再生产,要使培训增加活力,就要有人、财、物的支撑。提高培训质量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训的工作主要靠师资来完成,师资队伍是培训的中坚,提高师资的水平,就是提高培训质量。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职教部门永远追求的目标。一是针对培训任务和培训对象,不断地调整师资队伍的结构,尽可能的满足不同的培训需求。二是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专职教师技术业务水平。可以选送部分教师进入有关院校进修或参加第二学历的深造。可以经常组织骨干教师到有关车间班组加强现场调研,可以去先进培训机构考察培训,还可以聘请相关专业院校、相关工厂、公司的资深专家来校组织专题教师的培训。三是从健全激励机制、强化职能建设等方面,尽可能调动广大教师学技练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任务的深化和教学改革的落实,激发教师“开足马力,勤奋耕耘”,让教师深切体会到取得成就的喜悦,用收入分配机制的灵活杠杆橇动教师的积极回应。

3.2加大培训教材开发力度

培训教材和考试题库的建设必须以基层一线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以岗位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为重点,按模块化教学进行。一是教材开发以满足岗位适应性培训为主,贴近现场,适度超前,保证教材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二是题库的内容要确保质量,根据现场工作实际,及时进行补充,保证与现场作业要求同步。要突出核心业务,重点突出,难点适中,完全满足现场培训考试的需要。三是适应模块化教学要求,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多媒体教材和仿真教学课件,实现教材的丰富多样,增强生动性和趣味性。

3.3加强职工培训基地建设

职工培训基地是保证职工培训的重要平台,要从适应铁路科学发展对职工素质新要求的战略高度,加快培训基地建设。要严格按照铁道部、路局关于现代化培训基地的建设要求,立足于现场,配备好专业实训设施,强化师资建设,树立品牌教师并打造精品课程,改善培训设施,使用先进的培训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建设基地和谐的人文环境,加强制度管理,努力打造一个与铁路发展同步、与路局要求同步、与现场需求同步、具有一流培训质量的现代化培训基地。根据培训的实际需要,基地加大实作演练设施建设的力度,用科技手段突出实作技能训练,要让学员深切体会在基地培训是一种待遇和机遇,激发不竭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董永昌.重视培训质量,服务安全生产.《铁路企业教育》。2012.1

质量体系知识培训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

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构成了医学人才培养的终身教育体系,被称为“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而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培养合格专科医师必经的重要阶段。专科医师制度是国际公认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包含专科医师培训、准人和管理。医学毕业生要在经过认可的培训基地,经过严格的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规范化的培训,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才具备专科医师资格,成为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工作的普通专科医师或亚专科医师。

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实践已建立了成熟的医师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开展培训初期以政府为主导;二是配套制度完善,宏观上有立法制度;三是政府对培训有统一标准,严格控制培训人数,并提供经费;四是具体培训过程由非政府性质的组织或协会负责;五是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有自主权,颁发行医执照和许可;六是培训基地多数是大学附属医院,但政府从整体上规划,将培训工作纳入医学人才培养的大局中,不是某个医院或大学的人才培养问题;七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竞争淘汰机制;八是行业协会和医疗市场对医师执业具有约束力;九是公众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对专科医师质量的评价。

一、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基本现状

卫生部于1993年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开始培训试点工作,奠定了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础。1995年,卫生部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正式启动了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培训全过程为5年,前3年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培训,后2年进入三级学科接受专业定向培训。1998年,卫生部颁发了《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颁发管理办法(试行)》,对培训合格者颁发《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晋升主治医师的必要条件,先后有20多个省(市)的卫生厅(局)、高等学校、卫生部直属医院被授权颁发培训合格证书。1999年,国家建立起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注册制度,加速了医师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2006年,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我国的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全国25个省市307家医疗单位共申报了3048个试点基地。经过卫生部组织专家实地评审,在12个省(直辖市)共遴选出涉及34个试点专科的1100个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培训基地绝大多数在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培训基地招生规模为17536人,其中普通专科12045人,亚专科5491人,其中,其中7省(市)的培训基地均在高等学校,其余5省(市)部分培训基地在医学高校。

就黑龙江省而言,1999年,哈医大开始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全省唯一获得国家卫生部授权颁发《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单位。2006年,又成为全省唯一开展专科医师培训的试点单位,共有培训基地57个,分布在3所附属医院。

二、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特点

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培训基地是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附属医院和大学是隶属关系。因此,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一是有利于培训管理的高效统一;二是有利于培训要求和标准的统一;三是有利于考核标准的统一;四是有利于医学毕业生的直接选拔。因此,构建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体系是培训标准的统一和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基础。

(二)质量监控体系设计原则

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熟和完善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根据我国的国情,再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坚持创新和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科技水平、医疗服务需求的众多不同因素,根据医学科学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的特点,制定并逐步完善住院医师培训过程质量监控管理措施,确保各项制度和措施在实践中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三)质量目标定位

培训质量的目标定位是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结构和功能设计的重要基础。我国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旨在通过规范化培训逐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技术队伍,使我国的医师培训模式、理念和培养质量标准实现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养制度。

(四)质量监控的管理体系

1.政府支持,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指导、监督;医师协会积极参与沟通和协调。2.落实层级管理,医学高校构建内部的学校、二级学院、培训基地三级质量监控体系。3.实现开放的质量监控体系,接受来自多方的监督,加强各环节质量监控措施的信息反馈。

三、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体系框架设计与构建

就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而言,培训的质量监控应包括多个层面,既有内部质量管理:医学高校和培训基地(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又有外部质量监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社会及公众评价等。培训质量监控是在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培训质量的诸要素和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保证培训工作按计划正常进行,并达到质量目标的过程。针对整个培训过程,由学校、二级学院、培训基地等三个层级构成了质量监控的纵向体系结构,上位组织对下位组织有指导、监督、质量控制的职责。培训质量监控体系设计为四个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的功能既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又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紧密联系,协调一致,形成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调适和完善,从而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培训过程。

(一)决策子系统

决策子系统的功能是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根据各环节评价的信息对培训过程进行调控和指导。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学校成立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其职能是负责管理和指导全校医师培训工作,对培训基地不定期抽查。由学校主管领导、继续教育学院、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学院及各临床学院的主管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对全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工作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以及对各临床医学院及各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进行工作指导和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下设的办公室,与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行政职能部门(继续教育学院)合署办公,负责培训的日常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人员由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继续教育学院、人事处、教务处等)的负责人组成,便于工作协调。

(二)培训管理子系统

培训管理子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决策子系统的意见和过程评价子系统的信息反馈,调整培训方案和培训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保障整个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各临床医学院成立的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其职能是:负责对本学院医师培训提供专业指导、管理和对培训学员进人培训基地的考核和准人,对培训基地周期性考评、复核。各临床医学院对本单位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给予工作上的积极协调及资源和资金的支持,同时,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与所在临床医学院和上级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沟通。

(三)过程评价子系统

过程评价子系统的功能是按照培训管理子系统的培训方案具体组织实施,依据培训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对培训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保证培训效果。在临床医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培训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培训基地在专科医师培训质量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质量监控关注的主要环节,主要职责是:严格按照培养标准实施培训工作,负责对准入学员培训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评价,并及时与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进行信息沟通和反馈,并接受工作指导、监督和管理。

质量体系知识培训范文第3篇

2010年至2012年安全事故情况

2010年至2012年,一共发生安全事故7宗,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每年的责任事故率、责任死亡率、责任伤人率均控制在省级考核标准以下。具体情况如下:

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总车辆数221辆,总行驶里程53.29百万公里,年度责任事故率0.03宗/百万车公里,低于省考核指标1.47宗/百万车公里;责任死亡率0.04人/百万车公里,低于省考核指标0.26人/百万车公里;责任受伤率0.04人/百万车公里,低于省考核指标1.56人/百万车公里。

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总车辆数238辆,总行驶里程55.42百万公里,年度责任事故率0.03宗/百万车公里,低于省考核指标1.47宗/百万车公里;责任死亡率0.01人/百万车公里,低于省考核指标0.29人/百万车公里;责任受伤率0.05人/百万车公里,低于省考核指标1.55人/百万车公里。

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总车辆数235辆,总行驶里程56.18百万公里,年度责任事故率0.02宗/百万车公里,低于省考核指标1.48宗/百万车公里;责任死亡率0.02人/百万车公里,低于省考核指标0.28人/百万车公里;责任受伤率0人/百万车公里。

质量体系知识培训范文第4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是疾病预防控制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工作质量的保证是通过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来实现的。“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实验室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借鉴《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相关知识和要求,完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最终达到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和服务质量。

关键词:疾控实验室; 质量管理体系; 服务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23-02

进入21世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既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也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发挥优势,谋求发展,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应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摆在每个实验室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特别是2003年我国发生SARS、禽流感、疯牛病、艾滋病等疾病的出现和蔓延,使生物安全的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验室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应急能力的重点。下面根据“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中的运用”展开进行研讨供同行参考。

1 质量管理与质量体系的关系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工作质量的保证是通过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来实现的。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评审准则》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其有效运行,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贯彻质量管理和保证国家标准实施的关键。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实施质量管理,并使其实现和达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更好的、更实际的方式指导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设备及信息的协调活动。实际上,质量体系包含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而言,硬件部分是指必须具备相应的检验条件,包括必要的、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及办公设施,合格的检验人员等。软件条件是指通过与硬件资源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分析确定各检验工作的过程,分配协调各项检验工作的职责和接口,指定检验工作的职责和接口,指定检验工作的程序及检验依据方法,使各项检验工作能有效协调的进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质量管理通过质量体系的运行实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运行,是质检机构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全面性、有效性、适应性。

2 质量体系的建立

2.1 确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应规定质量方针,并形成文件、质量方针是质检和机构达到用户要求的意图和策略,目标是实现方针的具体要求,方针是目标的框架,目标是方针的细化。

2.2 质量要素分析:

质量要素是构成质量体系的基本单元。对检验报告形成全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要分别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要素分为管理要求11个要素(组织、管理体系、文件控制)检测和/或校准分包,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合同评审,申诉和投诉,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改进,记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技术要求8个要素(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和校准方法、设备和标准物质、量值溯源、抽样和样品处置、结果质量控制、结果报告)[1]。考励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面向社会的检测工作较多,所以我们可以对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要素进行细化,分析每个业务环节涉及到的要素和相关要求,明确哪些要求在哪个环节控制。一些涉及较少的要素即可简化。

2.3 建立质量体系结构:

明确质量体系结构单元、设几个科室,每个科室设几个岗位。一般来说,疾控机构至少设立10科1室,业务科(职能科7个)、检验科、技管科、后勤科、中心办公室。根据组织机构设置情况,把质量要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绘制职能分配图。

2.4 撰写质量体系文件:

质量体系文件是质检机构工作的依据,是实验室必备的规章和规定,也是实验室各种工作的适时质量监控的记录和保证。一般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四个层次。疾控中心实验室工作中,较低层次的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较为实用。

质量手册:质量手册一般对质量体系各要素做原则性描述,包括实验室拟提供的服务范围,实验室管理层对实验室服务标准的声明,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规定对质量体系有影响的管理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对实验室工作质量的承诺等。还应明确各种活动的行动准则及具体程序。

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一个实验室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疾控中心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与工作相关的程序文件。程序文件一般不涉及纯技术性的细节,需要时可引用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对每个操作者,每一件仪器设备运行进行具体的描述并以文件化形式加以确认,以保证每一次操作设备的运行规范有效,目的是保证质量,并适时记录加以保证。实验室可以制定两方面的作业指导书:检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质量记录:质量记录分为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两大类。记录贯穿于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能完整地反映质量体系的运行状况和产品质量状况,是质量活动的见证性文件。记录一般以表格的形式出现,此外也可以是文字等其他形式。原始记录中应包括足够的信息,以便能再现检验过程。注重记录的实施和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涉及较多的是技术记录。

3 质量体系的运行

一个已经建立的质量体系的良好运行需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工作环境,是管理体系运行的物质基础,没有资源实验室建立管理体系就是“无米之炊”。二是领导重视;三是全员参与;四是建立监督机制;五是建立自我评价制度,促进质量体系不断改进[2]。

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标志是:凡是影响报告质量的各种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以减少和消除质量问题的产生。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迅速反馈,予以纠正,以防止问题再发生。

4 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主要应加强各部门工作密切相关的质量控制具体措施的合作落实[3]。

4.1 实验室人员配备和职业技术能力培训:

实验室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足够的管理、监督、检验人员。各类人员的资格要求要有明确界定,包括任职条件和上岗条件。检验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无证人员不能上岗。

对质量监督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实验室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应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种对检测样品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每年年初由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提出培训计划,培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试考核、组织技术交流会,外出学习回来传授相关知识。对新分配、新公招、新调入、转岗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对在质量体系内部审核、能力比对试验等过程中发现严重不合格的人员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适应本岗位工作需要的人员,应组织其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达到了规定要求方可继续从事检验工作。

实验室应切实保证检验人员的培训,使知识与技能不断的得到更新。制定完善的各类人员培训计划,记录执行情况,评价培训效果。

4.2 样品处置:

样品处置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为:例: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4789-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2010最新食品安全检验方法及生产规范》等样品必须根据要求,按照适用、有效的抽样标准确定抽样方案,保证抽取样品的代表性。抽样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抽样依据、抽样时间、地点及人员、质量等级水平。抽样必须由至少2人进行,其中包括检测人员。抽样人员应保证抽取样品的客观性、代表性。抽样必须按规定相应的样品确认手续,保证样品的有效性。

抽样工作的有关记录是检测原始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包括完整、正确的全部有效信息,归档保存。

样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对样品的接收、流转、贮存、处理以及样品的识别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对样品进行验收,确认样品记录是否完整和检测的适宜性。对所有样品张贴唯一性标识。不同样品通过编号予以区分识别。样品所处的检验状态,用“未检”、“在检”、“已检”标签加以标识。对受理的样品妥善保管。样品管理诸环节应有必要的工作记录,并归档保存。定期对样品贮存场所的环境进行监控,并加以记录,保证样品的安全储存。

一般样品在检验结束后,应保留1个月。特殊样品的保存期和处置应按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样品应在低温条件下保存3个月。

4.3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实验室应对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流转、维护、维修、报废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大型精密仪器或影响检测结果的仪器设备都必须制定操作规程。所有的仪器设备要得到正常的维护。主要仪器设备需专人维护,设置仪器设备管理员岗位。容量器、水分仪、天平等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应确保在有效检定期内。通过有效的运行检查,确保仪器设备的计量性能正常可靠、检验结果准确有效。标准物质应是国家有证标准物质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4.4 检测和校准方法:

实验室应执行现行有效的检验方法标准对样品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检验人员按有关检验细则及操作规程的规定进行操作,并认真、全面、真实地填写检验原始记录。

检验过程中发现停电、停水或其他异常现象,使检验工作中断的、检验员应对有关的检验数据的有效性作分析和判断,判断能否在恢复供电,供水后继续检测。在原始记录中注明停电、停水或其它异常现象的记录,并分析其不构成影响的依据。

4.5 现场检验质量检测:

技管科要承担验收样品的责任,必须到现场进行检测。为了保证现场检测的质量,必须对现场检测时的环境、人员、设备、样品等实施有效控制。现场环境条件应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工作需要对到现场进行的检测工作,实验室提前做好准备,确定相关的检验人员、试剂、仪器设备。现场检测前,对检测所处的环境条件要进行检查,确认符合所需环境条件后,方可进行检测,并将当时的环境条件记录在检测原始记录上,记录应作到整洁、清晰、完整。任务完成后,应及时将相关仪器设备、材料等送回放置好。

4.6 检验原始记录与检验报告:

认真做好原始记录,是保证检验数据准确可靠的重要条件,使报出的检验结果具有可追溯性。全部数据应是第一手资料,是拟定检验报告、判定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是执行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法的具体体现,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客观证据,同时也反映了检验分析人员技术水平高低。原始记录的记录、校核、更改及移交,应符合有关规定。

检验报告是检验工作的最终产物,必须保证其数据准确、可靠;结论正确、严密。报告编制的格式、内容均应合理。检验报告应采取法定计量单位,信息全面。由于任何原因导致报告的有效性发生疑问时,应调查核实并提出意见,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负责跟踪验证。

5 结论和建议

对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来说,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每一项要素的内容都很重要,其他诸如还有积极参加能力验证与对比试验、注意保密、实验室安全、文件控制、量值溯源、申诉和投诉、设施和环境条件等方面,都是提高实验室工作质量必不可少的内容[4]。本文仅涉及到实验室主要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与国家规定和社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运行较好的、质量较高的、建立起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验室尚属少数。因此,各级各疾控中心实验室应充分重视实验室质量管理。重视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认真做好这些工作,使实验室建设逐步实现规范化,只有实验室工作质量提高了,检验人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检验人员的能力提升了检验水平就得到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就能保证为社会和服务对象的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1,2(5).

[2] 唐孝富。卫生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5):56-58.

质量体系知识培训范文第5篇

一、量力而行

审核认证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不是想当然的,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经济实力为基础。有的企业为了拿到认证证书而参与贯标认证,到头来功亏一篑,不但没有拿到证书,反而造成人力与物力的损失;也有的企业以拿到证书为目的,通过了认证,但并没有规范管理,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内耗,使领导和广大员工对质量体系产生抵触情绪,证书也就形成了一张废纸。98年度常宏公司的规章制度基本健全,拥有各类管理人员60余名,各部门组织机构和管理职责已经完备。规范管理和与国际接轨的企业需求及集团的大力支持已具备贯标认证的条件。经过最高管理层的讨论决定98年6月份正式开始贯标认证。

二、领导作用

中、小企业的领导对质量和贯标工作的观念、态度直接左右贯标工作的进程,可以说领导的重视是一个企业质量体系创建、保持并规范运行的基石和后盾。经验证明很多企业审核认证半途而废或认证后质量管理滑坡都是与领导的不够重视分不开的。贯标工作伊始,公司的最高管理者十分重视,把贯标工作作为全年工作计划的头等大事,投入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对质量体系文件加深理解,以身作则,同时也制订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在整个企业内营造了积极的贯标氛围。这也是企业能一次性通过认证注册的重要原因。取得证书后,很多企业最高管理者往往对贯标工作的关注日趋减弱,主要源于贯标初期的重视是对拿到证书的认识,而非对建立质量体系的重要性的认识。常宏公司“管理者推动方式”与“收益者”(主要是顾客)双重推动的模式是通过认证后最高管理者重视贯标工作的一个明显标志。最高管理者在认证后制订了贯标工作的长远规划,确定持续改进的目标、基本方向与途径,在整个企业内倡导改进的做法,培养持续改进的意识和价值观,防止认证后各级管理人员产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错误思想。

三、全员意识

有了管理层的重视只是贯标工作的基础,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如果质量体系只有领导的重视,没有基层人员的认真执行,那么质量体系将形同虚设。如何提高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合作性是体系是否有效运行的关键。贯标伊始,公司领导全面负责,把握大局,正确引导,为认证工作掌舵领航,公司各部门及各级人员一丝不苟,团结一致,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尤其在不合格项控制和纠正预防措施控制上,一改过去沿袭几年的老思想,老方法,老传统,采用符合ISO9001质量标准要求的管理程序,使运作程序规范、合理、可操作,为认证付出了辛勤汗水。

四、重在贯彻落实

很多通过认证的企业都会有同样的感触-----文件好编执行难。我们一开始就重视程序文件的可操作性,对程序文件可操作性进行了两次修订,并且在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时候,上上下下进行反复的论证和修改,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制订目标时,公司管理层经过多次研究,征求多方面建议,使质量方针简洁、易记;质量目标尽可能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为日后质量体系的贯彻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保证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在符合标准前提下,突出实用性,尽量达到执行起来顺畅,没有被套住、别扭的感觉;对可执行性文件(企业内控标准、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计划、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外来文件)进行了较为客观的界定,对企业内控标准和工艺操作规程进行了重新修订,删除繁琐的条款,并将成熟的操作经验以简明的叙述融入其中,使其操作时易于执行,对质量记录尽量采用表格的方式,在设计表格时,突出重点,做到不漏项,无多余项,保证了在记录过程中便于操作。以上几个方面保证了质量体系在贯彻落实中的简捷、易行。带动了执行人员的积极性,没有把记录填写和执行质量体系做为一项包袱来看待。

我们还在质量体系培训的基础上加大管理力度,要求公司的各级人员严格按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执行,对有令不行或违反操作规程的给予惩罚,从另一方面保证了质量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五、认证后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1.分工明确

通过认证对企业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不但解决了各岗位的职、责、权,而且构成了相互关联的网络,为“追求完美,为用户提供期望的工程和服务”构建了质量保证机制,任何工作和责任及相互关系皆用文件形式确定下来,其标准化程度是过去从未达到过的,改变了以前好事有人争,错事互相推诿;质量保证变成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规范与操作的一致。产品(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能够起到有效的追溯,一件不合格品(产品、材料、服务)很容易追溯到责任人,查明不合格的原因。

2.拓宽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

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公司信誉及资源配置)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创立品牌战略。ISO9001正是在积累和总结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由国际TC技术委员会制定的统一国际标准。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产品和服务)质量,能够向顾客和第三方提供足够的保证和信任。常宏公司取得认证后,公司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综合实力明显加强。在装饰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常宏公司拓宽了市场,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六、企业通过认证后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认证只证明企业的质量体系符合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而保证质量体系是否能够持续有效的运行才是企业认证的根本。如何保证企业的质量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呢?下面就从三个方面予以简述:

1.持续有效的开展质量体系审核

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只能表明这个企业的质量体系符合和满足GB/T19000-ISO9000族标准中某一质量保证模式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即使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质量体系在实际运行中,总是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改善和不断改进的机制,就会出现各种影响质量体系运行的问题,逐渐使质量体系运行困难,就会出现企业管理滑坡。最终导致质量体系名存实亡。因此,为防止认证后出现管理滑坡,公司明确了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等文件化体系。持续有效地开展质量审核,对质量体系运行做出正确诊断,对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使质量体系步入良性循环,完善不断改进的机制。持续有效的开展内审,领导重视是关键,全员参与是基础,内审员是机制改进的保障。如何开展审核,不断地发现问题和监督落实纠正措施使其有效。

1)设置专职内审员,赋予内审员相当的权限,并充分肯定内审员的工作成果,激励内审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管理者代表亲自过问质量审核工作,审批质量审核计划、协调审核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督促纠正措施的落实,强调审核的重要性和实效性。

3)反对“报告满天飞,不能实际解决问题”的作法,内审员要主动处理问题,日常事务要自己解决,不能任何问题都向领导汇报。对于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由领导解决时方向其及时汇报。对于潜在的问题要有敏锐的预见性,将引发不良后果的原因、过程、解决方案等及时向领导层报告,以便决策。只有这样,内审员的重要性和作用才能体现。

4)反对“能力”不强或管理知识困乏的人担任领导职务,对人的管理及能力的评价不要以做了多少事,而应是做成了多少事为评价原则。以免使下属员工产生抵触心理。

在质量体系检查的方法上采取“三结合”,定期审核与日常监督审核相结合、专题审核与专业审核相结合、要素审核与部门审核相结合。上述方法的结合使质量体系检查的内容和范围更全面更有代表性,真正能够做到审核横到边、纵到底。

质量问题不能够在措施上得到落实,久而久之评审就会走过场,贯标成果就难以巩固,企业管理就会滑坡,内审员的业务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机制也会消弱。我们采取的较为有效的措施是:

1)审核的结果与公司经济责任挂钩,奖惩兑现。我们把质量体系审核(日常监督审核、专题审核、管理评审等)、产品质量审核、过程质量审核分别纳入考核,占一定的考核分。对不合格或纠正措施的实施整改情况,由公司品管部负责跟踪到底,问题得不到落实、得不到改良决不罢手,并向管理者代表直接汇报问题的整改情况。

2)将审核出的问题进行量化分解,对重复出现的不合格项进行重点跟踪闭合,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和教育。

3)注意内审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和考核。要求内审员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如果一名内审员对专业知识不刻苦钻研,不及时掌握内审的好方法,不了解质量管理的新要求,就不可能很好的完成审核任务。为此,派出内审员参观培训或聘请专家来公司讲学指导。同时,公司组织内审员一起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为了掌握内审员的业务能力,企业组织对内审员的业务能力进行跟踪考核。

2.注重内部沟通

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对公司各部门、员工之间存在的质量问题,由公司组织召开碰头会、专题会及质量分析会进行讨论解决,消除了部门壁垒和责任推诿,使质量体系的自我改进机制不断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