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免疫学的认识

免疫学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免疫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免疫学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临床 医学遗传学 实验课程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新领域。它研究人类疾病与遗传的关系,主要任务是揭示各类遗传性疾病的遗传规律、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措施,以降低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生率,提高人类的健康素质。

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急性传染病和流行病逐渐得到控制,遗传病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遗传病的相对发病率正在增长[1]。早在1992年,美国已公认“医学遗传学”为一门医学专业[2]。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较完善的针对人类遗传病的临床遗传学科和诊疗服务体系。仅北美地区,就有数百个实验室提供针对数千种遗传病的检测服务[3]。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的医院结合计划生育逐步建立起婚前检查门诊和遗传咨询门诊,临床各科的遗传医学服务也日益受到重视[4]。尽管在我国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医学遗传学仍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但它涉及到许多临床问题,在基础学科与临床各学科之间架起了一座纵横贯通的桥梁,通过它,医学生们才能在融汇贯通的基础上去领悟更新、更深的分子医学知识;随着现代生物学和现代遗传学研究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的密切互动,医学遗传学突飞猛进,它对于指导现代临床医学中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必须本着服务于临床这一原则,密切结合临床,才能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的发展和提高[5];另一方面,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实验、实践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遗传学理论,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医学遗传学临床诊断技术,并应用这些技术在医学实践中去解决临床上可能遇到的遗传疾病和遗传学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然而,由于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长期以来经费的投入不足,开设实验课的空间及时间都受到限制,大部分开设医学遗传学的学校,仅限于纸上谈兵,而未给学生实验、实践的机会。我院的情况也是如此,历年来医学遗传学都是作为选修课开设,没有安排实验,使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作为一所地处桂西南落后地区的高等民族医学院校,除教学科研外,我院还兼有社会服务的功能。对缺乏遗传病诊疗服务的桂西南落后地区而言,进行面向临床的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建设,在教学的同时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遗传诊疗服务,以提高当地人口遗传素质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为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对遗传病诊疗服务的需求,开设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势在必行。

前几年,我们学校新办了临床检验本科专业,在检验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去年开始在五年制本科的其他专业和检验专科中也增设实验课程,实验课内容在各专业之间略有增减,课时控制在18-27学时之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实验课程如何安排是值得思考的的问题。本着面向临床的目标,我们在原有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1 优化教学内容,精选贴近临床实践的教学内容

由于众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开设很多的实验内容,因此就存在有实验内容的选择问题。目前的医学遗传学主要包括群体和家系、细胞、分子水平的实验和社区优生实践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事实上,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取对这类实验的总体认识,而不是对某个实验的认识,侧重于建立起一种实验、实践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某一实验本身。因此,我们把医学遗传学的主要实验内容加以归类。

1.1 系谱分析、群体分析

系谱分析、群体分析是研究医学遗传学的传统方法。为帮助学生认识遗传规律,我们开设了群体遗传学实验的人类部分遗传性状的检查和系谱分析实验各一次;以苯硫脲尝味实验为例,让学生掌握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方法;通过绘制系谱图和进行系谱分析,加深学生对单基因病的各种遗传方式及其特点的理解,并初步掌握遗传病发病风险估计的基本要领。

1.2 细胞遗传学实验技术部分,即人类染色体的制作和分析

人类染色体的制作和分析是目前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核心之一。染色体分析是医学遗传学领域中的基本技术,国内的教学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遗传学实验室,都是以染色体的诊断为主体,通过采用以染色体分析为核心的细胞遗传学技术来进行遗传疾病诊断和产前诊断。本着面向临床这一原则,特别是针对临床检验专业,我们把实验课教学重点放在细胞遗传学部分。根据我院遗传实验室的现有条件,我们开设的具体内容为:(1)正常人类染色体常规核型和G显带核型观察及分析;(2)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3)人类染色体G显带、C显带标本的制备及观察;(4)人类异常染色体核型观察与分析;(5)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通过对以上这些实验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熟悉人类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特征;了解各号染色体G、C带带型特点;熟悉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的方法;训练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染色体的能力;掌握部分人类常见的异常核型的鉴别方法和了解某些罕见和重要染色体病的核型特点。

1.3 遗传咨询与社区优生实践

从临床角度来看,结合上述实验而进行的遗传咨询则是极其重要的实践形式,通过这一形式,可预防遗传病患儿的出生,最大限度地降低遗传病的发生率,改善遗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2 实验教学目标的实施

要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提高学生对医学遗传学实验课的重视和兴趣,引导其临床思维的形成,实验教学的水平与实施是关键。为此,我们尝试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利用视频互动网络实验室向学生展示遗传病录像,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遗传病与遗传性状的存在;用案例教学法构筑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于实际遗传病病例中,灵活运用遗传学原理解答临床实际问题,增强临床意识,激发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学习。达到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强化基础理论的实验目的。

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充分解实验的目的与意义,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技能训练。一般的遗传学实验,一次课仅有3~4学时,许多实验操作课外完成的步骤多,例如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整个过程需要经历采血、培养、加秋水仙素、制片等过程,培养时间需72小时,课堂计划3学时内学生不可能完成,必须在课前进行细胞培养,计划内的3学时仅是学生的制片。如果实验教师事先做细胞培养准备,学生无法参与实验的全程,一旦离开老师的协作仍然无法独立开展类似实验。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树立总体观念,利用课外时间从实验器械和试剂的准备开始,独立操作,制备自己的染色体标本。在细胞培养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与医学相关的无菌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这些都为学生以后从事医疗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完成实验后观察到了自己的染色体标本,都有成就感,逐渐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各种实验准备,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掌握实室工作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技能。

利用我校附属医院现有的妇科和儿科遗传咨询室,让学生见习各种遗传病症状和体征,现场了解与遗传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原则,使现代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实习化。此外,课余或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到社区进行遗传咨询与社区优生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社会和病人需要完善的遗传诊疗服务,因而更加重视实验课的学习。

上述所实施的实验教学使学生熟悉了遗传病特别是染色体病的常规诊断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这些基本的医学遗传学操作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在医学实践中应用去解决临床上的问题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将遗传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奠定了基础。不足的是,虽然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学资源, 开设了贴近临床的医学遗传学实验课,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所限,包括师资水平及仪器和物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我们还无法开设分子水平的实验。要提高医学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顺应现代医学的日益发展对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的要求,还需要我们在各方面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健.医学遗传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2] 罗会元.从历史的观点谈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出路[J].2008,28(5):417-418.

[3] 赵会全.美国临床遗传学进展[J] .国际遗传学杂志,2007,(10):398—401.

免疫学的认识范文第2篇

1. 下列图形中,由AB∥CD,能得到∠1=∠2的是( ).

2. 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2∶7∶4,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3.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3,8,4 B. 4,9,6 C. 15,20,8 D. 9,15,8

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42°,则它的底角为( ).

A. 42° B. 69°

C. 69°或84° D. 42°或69°

5. 如图,已知:ab,b∥c,∠1=130°,则∠2的度数是( ).

A. 30° B. 40°

C. 50° D. 60°

6. 小华在电话中问小明:“已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4,9,12,如何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明提示说:“可通过作最长边上的高来求解.”小华根据小明的提示作出的图形正确的是( ).

二、 填空题

7. 如图,有一块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直尺的对边上. 如果∠1=20°,那么∠2的度数是______.

8. 如图,在ABC中,∠A=80°,点D是BC延长线上一点,∠ACD=150°,则∠B=______.

9. 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为130°,则顶角为______.

10. 如图,周同学从A处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行走至B处,又沿北偏西20°方向行走至C处,此时需把方向调整到与出发时一致,则方向的调整应是_______(填“左”或“右”)转______°.

11. 三角形一个外角平分线平行三角形一边,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

12. 如图,AB∥CD,直线MN分别交AB、CD于点E、F. EG平分∠AEF,EGFG于点G,若∠BEM=50°,则∠CFG=______°.

13. 在同一平面内有a1,a2,…,a100共100条直线,如果a1∥a2,a2a3,a3∥a4,a4a5,a5∥a6,…,那么a1与a10的位置关系是______,a1与a99的位置关系是______.

14. 如图,在下列三角形中,若AB=AC,则能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______.(只填序号)

三、 解答题

15. 如图,ADBC于D,EGBC于G,∠E=∠1,那么AD平分∠BAC吗?试说明理由.

16. 如图,ABC中任意一点P(x0,y0)经平移后对应点为P1(x0+5,y0+3). 将ABC作同样的平移得到A1B1C1.

求:(1) A1、B1、C1的坐标;

(2) A1B1C1的面积.

17. 已知:如图,∠PBC和∠QCB的平分线交于点O,EF经过点O且平行于BC,分别与PB,QC交于点E,F.

(1) 如图(1),若∠PBC=50°,∠QCB=60°,求∠BOC的度数;

(2) 若∠PBC=α,∠QCB=β,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BOC的度数; (直接写出结果)

(3) 在第(2)问的条件下,若∠PBC的平分线和∠QCB的邻补角的平分线交于点O,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图(2)中画出相应图形,并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BOC的度数. (要有推理过程).

18. 如图,直线BD分别交AE,CF于B和D,∠1+∠2=180°,∠DAE=∠BCF,DA平分∠BDF.

(1) AE与FC会平行吗?说明理由.

(2) 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3) BC平分∠DBE吗?为什么.

19. 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1) 如图a,若AB∥CD,点P在AB、CD外部,则有∠B=∠BOD,又因∠BOD是POD的外角,故∠BOD=∠BPD+∠D,得∠BPD=∠B-∠D. 将点P移到AB、CD内部,如图b,以上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说明理由;若不成立,则∠BPD、∠B、∠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2) 在图b中,将直线AB绕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交直线CD于点Q,如图c,则∠BPD∠B∠D∠BQ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不需证明)

(3) 根据(2)的结论求图d中∠A+∠B+∠C+∠D+∠E+∠F的度数.

参考答案

1. B 2. B 3. A 4. D 5. B 6. C 7. 25° 8. 70°

9. 50°或80° 10. 右80 11. 等腰三角形 12. 65

13. 平行 垂直 14. 1,3,4

15. 平分 理由略

16. (1) A1(3,6),B1(1,2),C1(7,3) (2) 12

17. (1) 125° (2) 180°-(α+β) (3) 90°-(α+β)

18. 略

免疫学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东南亚 国际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直因为定位问题备受争议,既不能走高职高专的专业操作性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走重点院校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激烈的毕业生就业竞争中,独立院校的毕业生要能够在众多的毕业生中脱影而出,就必须走符合独立院校生源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从国际贸易专业讲,市场对国贸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希望毕业生能够上岗后立即动手从事相关的具体业务操作,这一需求更倾向于高职高专的应用型操作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独立院校既然属于本科类,即需要学生能够在独立的理论分析基础上进行应用操作,所以独立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既要符合国家对一般类本科的培养要求,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符合市场对国贸专业操作人才的需求,这一要求对独立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不能照搬二本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另外,在适应市场需求上,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贸易成为我国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领域。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年至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国贸专业人才属于未来7年广西紧缺的9类重点行业人才之一,预计缺口较大。近年来,掌握一定的外语又熟悉外贸业务的复合型外贸“多面手”人才持续走红。而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风土人情,能与东南亚国家对接、交流和沟通,同时又熟悉东南亚国家法律、金融、贸易知识,具备市场分析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成为外贸企业争夺的焦点。随着国外企业本土化及国内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加快,高素质营销人才与国际贸易人才将越来越走俏。面向东盟国家,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的国际贸易专业也是近些年来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之一。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在培养面向东南亚的专业人才上不断摸索,找准目标和定位,提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从培养目标上进行改革。

我校实行“3+1”的培养模式,即三年在国内学习相关专业课程,一年在语言对象国学习。在培养目标中明确,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备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了解主要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培养的是“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东南亚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策划的高级专门人才。区别于高职高专的操作性人才培养目标,也区别于其他高校科研型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理论够用,增强实践,具备独立分析思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从课程体系设置和教材使用上进行改革。

配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及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分配上也进行相应的改革。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

公共课程体系中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压缩课时,并调整考核方式,将部分课程由考试科目改为考查,为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提供基础。

专业必修课程体系划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专业理论课程、一块是专业实践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注重构筑学生经济学基础知识,形成对经济环境的自主分析和思考能力,重点是结合实际经济现象包括金融危机、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现状、国家在不同时期实施的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等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减少经济学的单纯数学模型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关注经济贸易的兴趣;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建设,建成后的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包括商务谈判情景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验室,引进包括外贸单证、报关、国际结算、物流、证券等软件,通过软件模拟熟悉流程后,进入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国际贸易角色扮演模拟,内设海关、银行、工商、税务、检验检疫局等贸易相关部门,运用真实单据进行仿真模拟,实现实践课程学习与真实的零距离。同时,在同一门课程的课时分配上也注重实践课时的占比,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在内,也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实践和见习课时,特别是在东盟博览会期间,通过体系设置保证和鼓励学生参与东盟博览会的时间和兴趣。

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保证国际贸易相关知识体系的补充。包括东南亚经济贸易与人文地理知识、WTO概论、国际贸易地理、证券、物流等大量的相关经济学知识供学生选择学习。同时,“3+1”培养模式的语言对象国的语言学习也是专业必选课中的重中之重,国内的语言学习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到语言对象国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

为保障以上课程体系设置达到良好的效果,教材的选择显得尤为关键,对于专业理论课程,教材的选择既不能有过多的经济学模型分析,也不能过于简单,目前教材市场上专门针对独立院校三本教学的教材较少,因此各个独立院校联合起来编写适合于独立院校教学模式要求的教材成为趋势;专业实践课程目前以实验的模式出现,因此实验手册编写成为保证实验效果的保证。

再次,在教学模式上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太过注重理论,忽略操作环节;忽略与其他课程之间交叉知识的应用;采用大班授课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中难以突出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考试考核方法老套,不能突出实践性技能的考核要求等等弊端都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目前提倡“合作性”的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自主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变固定课堂为流动课堂,让大课堂变为小课堂,运用现代教学手法和教学评估机制,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和模拟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性”教学改革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上课模式、考核模式,配合国际贸易实训室建设,弥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的不足。

最后,在师资队伍培养上的改革。

要使以上培养模式达到预想要求,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上就要从两方面进行改革。

免疫学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医疗人才;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30-01

科学发展观的主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全面发展,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时展对医院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医院人才群有着学历层次高、竞争强度大、工作任务重、知识更新快等特点。我们认为一个优秀人才,可以带动一个学科,创立一个品牌;一群优秀人才,就可以带动一所医院,抓住了人才,就抓住了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命脉[1,2]。

1 科学发展观对医疗人才建设的要求

医疗卫生单位既是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地方,也是医学人才聚集的地方。医院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群体, 面向社会和伤病员提供的是智慧及其将知识和信息转化而成的技能。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会有一流的专科, 更不会有高水平的成果。顶尖的、高层次的医疗人才是医院生存及发展的关键, 而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及阶梯式结构的形成是医院实现人才战略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如何吸引优秀人才, 留住现有人才, 培养后备人才, 是摆在每一所医院及管理者面前的课题。因此构建一支技术精湛、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人才队伍,也是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人才队伍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加深大家对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人才培养的认识,形成一些对培养和构建一支技术精湛的医疗人才队伍的新思路。

2.1 阶梯式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建成阶梯式的医疗人才队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后备人才培养: 首先医院要构建成学习型组织,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给医院年青医师制订不同的发展规划,在全体员工素质提高的基础上, 优胜劣汰。②凡是新参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 除特殊专业外, 一般要在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中轮转,全面掌握各种疾病的一般诊治原则,并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培训重点。③医院每年对住院医师按卫生部的要求, 进行规范化集中培训150 学时。由医院业务能力强,在专业领域有较丰富经验的医师授课,培训结束后考试,奖惩都硬。④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月活动: 医院每年开展学术月活动, 全体医务人员参加, 学术活动月的内容, 纳入年终全院业务人员的考试,严格进行。⑤经过5 年左右时间的临床锻炼,根据医院业务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结合每个人自身的特点及意愿,再确定其专业,以达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2.2 优秀人才的选拔:作为基层医院主要需要的是科技实用型人才,是不是人才由患者及内行评定,我院采取了科学、新颖的选拔方式:

①采取职工无记名投票推荐: 因为职工接触密切、了解广泛, 对彼此的综合素质、道德情操、工作能力都比较了解,能把医德高尚、务实勤奋、医学基础扎实、勇于创新、可塑性较强的人推荐给组织。从机制上剔除了那些华而不实, 沽名钓誉者,达到同行认可,单位满意。②采取专家认证:医院组织专家对大多数职工推荐的技术带头人及业务尖子进行知识的广度、深度、技术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思维的敏捷性、领悟性及给医院带来的经济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考查论证。③组织审定:医院班子根据全院业务发展规划的战略需要,打破部门界线,择优录用。在专业平衡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确定名额并进行目标培养。

3 医疗人才队伍的管理与激励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医疗人才队伍保持稳定的根本保证。留人必须留心,留心必须留心,医院要留住人才,必须了解人才的需求, 然后为其提供弘扬个性的场所, 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我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医疗人才进行激励。

3.1 物质激励:实行全成本核算, 对奖金及其它报酬的发放实行不同类别岗位、多层次的多元化价值分配方式,首先是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其次是医技及其它人员, 在临床一线中全面实行多劳多得, 按劳分配,充分肯定医疗技术的作用,鼓励冒尖,拉开分配档次。

3.2 精神激励:每年对人才队伍中的皎皎者在物质奖励的同时还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状。同时为他们提供赴国内、外学习、观摩的机会,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为他们优先提供晋升更高级职称(破格晋升) 、更高级职务的机会, 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3.3 感情激励:定期举行集体交流座谈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谈心,了解他们在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难,并主动协调、解决。关心、尊重他们, 以情感人, 使他们感到组织的温暖而激发责任感和归宿感。从而在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在信任的基础上达成承诺,在自主的基础上达到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魁英. 应对医疗环境变化,开发人力资源[J]. 西南国防医药,2004,14(4):424-425

[2] 蒋晓燕. 构建创新型医学人才成才平台思考[J]. 医院管理杂志,2008,15(4):370-371

[3] 王发强. 坚持科学发展观,打造学习型医院[J]. 医院管理杂志, 2006, 13(2):199-200

[4] 吴复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医院员工的学习力[J].医院管理杂志, 2007, 14 (1):79-80

免疫学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粤北地区;知晓率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a)-0162-04

The cross-sectional search and study of cognitive status and implementation of CPR among undergraduate in Northern Guangdong

YUAN Jing-jiao1 XU Jia-lin1 JIANG Liu-huan1 CHEN Yin-zhen1 FANG Jun-lin1 XU Jing-xiang1 LIN Yi-jing2

1.Medical College of Shaoguan University,Guangdong Province,Shaoguan 512000,China;2.The Emergency and Rescue Command Center of Shao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Shaoguan 51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diffuse current and implementation desire of CPR,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factors of impediment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of CPR and as to probe into the strategies of popularizing CPR.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was self-designed,3825 college students in two north area college from May 2015 to March 2016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surveyed.Results Totally 3825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while 3487 were issued.The awareness rate of CPR in college students was 82.79%,the percentage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used to study CPR was 35.33%.In the learning pathways,53.45% came from health lectures or training.In the absence of learning CPR college students,84.83% we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raining.Conclusion The penetration rate of CPR isn′t high,just on identifying levels.but most college student are willing to perform CPR to others and learn CPR explained by medical exper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Northern Guangdong;Knowledge rate

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认知与接受能力强,对参与公益活动拥有较高的热情,在人群中分布均匀的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不仅学习效果良好,而且推广辐射人群容易普及,将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现代医学观点认为心跳骤停发生是指心脏功能丧失,并不仅限于心跳完全停止,这意味着CPR的实施具有应用的普遍性、及时性等特点。有资料表明,心脏骤停现象发生后,4 min内开始CPR者的生存率可达50%,而超过6 min者的生存率H为4%[1]。在现实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经过正规培训的急救人员常不能及时到达现场[2],如果现场目击者能及时、正确地对心脏骤停患者施行CPR,将有助于提高病患的生存率。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粤北地区大学生群体CPR技术的普及现状以及实施意愿等内容进行调查,探讨阻碍CPR推广及实施的相关因素,为CPR的推广提供有效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于2015年5月~2016年3月在广东省的韶关学院、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中以整群抽样方式抽取3825名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发放问卷3825份,回收3825份,有效问卷3487份,有效率为91.16%.有效问卷中,男1722名(49.4%),女1765名(50.6%),年龄17~24(20.0±3.5)岁。上述两所高校包含本科和专科两个教育层面,本次调查所抽取对象包括韶关学院21个二级学院及松山职业技术学院5个系的学生,分别占两所高校大学生总数的9.37%和10.99%,样本足够,有一定代表性。本研究亦将粤北地区大学生分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非医学生)和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生)两组进行比较,非医学生组2007名(57.6%),其中男1036名,女971名;医学生组1480名(42.4%),男686名,女794名,两组的年龄、智力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设计参考《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3]及相关资料制订,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CPR相关知识、操作技术的学习意愿学习途径与掌握情况以及实施CPR的意愿。

1.3调查方法

粤北地区两所高校共有710个教学班级,将所有班级排序,按整群抽样法在两所高校中随机抽中不同班级,以班级为单位,共选取76个教学班级(共计3825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小组成员与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注意事项,不回答任何与问卷答案有关的提问,不施加答卷压力。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按无效卷处理:①漏答3题;②整份问卷选项皆相同或所勾选选项有规律;③未按问卷所指示之题项填答;④非多选题勾选多项选项。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性分析,组间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大学生对CPR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分析

听说过CPR的大学生有2887名(82.79%),其中非医学生1515名,占其总数的75.48%(1515/2007),医学生1372名,占其总数的92.70%(1372/1480)。医学生听说过CPR的比例大于非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245,P

2.2大学生学习过CPR相关知识的比例

有1232名(35.33%)大学生曾学习CPR相关知识,其中非医学生596名,医学生636名,医学生组学习过CPR相关知识的比例高于非医学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04,P

2.3大学生未曾学习CPR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30.02%的大学生因“找不到免费培训课”而未接受CPR相关知识的培训,其次是“不知道有类似的课程”(29.93%)。非医学生未接受CPR相关培训的首要原因是“未关注CPR,不知道重要性”(34.66%),医学生则是“找不到免费培训课”(46.21%);非医学生与医学生未接受CPR相关知识培训的第二个原因是“不知道有类似的课程”,各占31.89%和26.66%。

2.4未参加过CPR相关培训的大学生对于参加CPR培训的看法

未参加过CPR相关培训的大学生中有1913名(84.83%)愿意参加培训,其中医学生804名,非医学生1109名。非医学生和医学生中各有295名(20.91%)、40名(4.74%)表示不愿意参加CPR相关知识培训。在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大学生中,28.96%表示“没时间”,6.57%表示“不了解”,51.34%的大学生未填具体原因。

2.5大学生第一次学习CPR的途径

53.45%的大学生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培训”的方式学习CPR,其次是“电视”(14.67%),“医生护士的讲解”仅排在第4位(12.32%)。非医学生和医学生中各有>50.00%是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培训”学习CPR,19.03%的医学生是通过书本学习CPR知识。非医学生学习CPR知识的第二途径是“电视”(20.06%),而通过书本学习占9.03%。

2.6 大学生最期望的学习CPR的途径

56.15%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医生护士的讲解”学习CPR,其次是“健康教育讲座/培训”(28.68%),非医学生与医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2.7大学生对他人实施CPR的意愿

仅624名大学生(17.89%)不愿意实施CPR,主要理由是“怕动作不规范伤害患者”,共计385人次选择,占61.70%;其次是“怕被人冤枉”,共计202人次选择,占32.37%。非医学生、医学生不愿意实施CPR的理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2.8 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

曾学习过CPR的非医学生中,有58名(9.73%)掌握所有CPR相关知识,医学生中有84名(13.21%)。正确率最高(86.12%)的题目是“开放气道时清理口鼻异物”,正确率最低(32.28%)的题目是“遇到呼吸停止患者时的措施”。

3讨论

3.1粤北地区大学生CPR知识的普及现状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82.79%的大学生听说过CPR,35.36%的大学生学习过CPR相关知识。本次调查有142名大学生答对CPR相关知识题目,占4.07%。能正确掌握胸外按压部位及手势的医学生占30.06%,非医学生更少,正确率为11.56%。由此可见,粤北地区大学生对CPR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大部分大学生对CPR有一定了解,但不能正_掌握CPR的操作及理论知识,这与仇亚林等[4]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非医学生未接受CPR相关培训的主要原因是未重视CPR,医学生是找不到免费培训课。曾学习过CPR相关知识的大学生多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培训”的方式学习。在教学模式中,“医生护士的讲解”受到广大学生的推荐,5%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课本学习CPR,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相符合[5-7]。由此可知,推广CPR的首要任务是使大学生群体认识到CPR的重要性。

3.2粤北地区大学生实施CPR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粤北地区的大学生对学习、实施和传播CPR持积极态度,此结果与有关研究相符[7-10]。参与调查的粤北地区两所高校大学生有82%愿意为病员实施心肺复苏,医学生及非医学生在掌握CPR的情况下对病员实施CPR的意愿无明显差异,两者积极性较高。有研究表明,阻碍院外CPR实施意愿的因素有技能掌握不佳、担心疾病传播和缺乏相关法律保护[11],与本次调查结果相符合。本研究结果显示,61.70%的大学生因技能掌握不佳怕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而不愿施行CPR,32.37%的大学生害怕被冤枉,24.20%的大学生害怕患者携带传染病。由此看出,影响大学生CPR实施意愿的因素包括对CPR的掌握,也包括社会风气及公众思想。

3.3在大学生中推广CPR时的应对策略

3.3.1加强大学生在学习急救知识时的学习效率 在CPR知识的推广中,首先要增加宣传力度,让大学生认识到CPR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反复记忆的过程,可以把急救知识融入学生常识教育中反复进行强调,增加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识。在大学阶段,CPR相关知识的培训还可与新生军训相结合,以引起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重视,提高其急救能力。同时,学校应该制订完善的急救技能培训计划[12],在学习任务相对较轻的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为期1周的急救技能培训班或选修课[13],邀请急救人员并采用多媒体结合模拟人系统教学,在教授CPR知识时结合实践操作,增加实践操作机会,加深学习印象,这可以提高学习急救知识的效率。据报道,采用“医生+护士+模拟人”模式对300名大学生进行CPR技能培训,理论测评及格率由原来的15%上升至95%,操作技能及格率由原来的1%上升至100%[14]。拥有医学院的大学,其所在地区也有附属医院,有全套的CPR培训设备,可以通过医院和学校共同合作的方式在大学生中推广CPR。

3.3.2加强法律对急救行为的保护及社会对急救行为的鼓励 “怕被人冤枉”是大学生不愿意实施CPR的第二大原因,因此政府需要完善相关法律以保护施救者,例如参考欧美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善良的撒玛利亚人法》,使人施救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因过失造成伤亡而遭到追究,从而鼓励旁观者对伤病人士施以帮助,减少施救者的顾虑[15]。学校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醒学生在遇到需要实施CPR的病员时,要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伤害及误会。

3.3.3加强大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一部分大学生担忧实施CPR会被感染传染病,这种担忧不是错误的,而是懂得保护自己的表现。关于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可以编入学生常识课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在进行CPR时,暴露风险最大的就是人工通气,在清理受助者口腔后,可以用干纱布或戳了洞的干纸巾覆盖在受助者嘴唇上,隔离受助者和施救者之间的体表接触,减少感染机会;援助者在施救后也应该清洗自己的手,减少污染。

[参考文献]

[1]王一镗,刘中民,张劲松.心肺脑复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张晓凡,王林,陈洁莲.突发事件院前应急救援时效性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9):970-972.

[3]Hazinski MF,Nolan JP,Billi JE,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Circulation,2010,122(Suppl 2):S250-S275.

[4]仇亚林,邹亚莉,胡波,等.认知视野下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认识与需求的现状分析[J].教育观察旬刊,2014,3(28):30-32.

[5]肖萍,武p鑫,周慧明,等.大学生军训期间开展心肺复苏培训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8):720-722.

[6]戴Z,何瑜,颜文贞.粤西地区非医疗专业院校大学生心脏性猝死认知度调查和急救技能培训方案[J].中国校医,2015,29(1):1-5.

[7]李泽典,李春玉,金锦珍,等.延边地区某高校大学生的急救技能知晓情况及施救意向[J].职业与健康,2016,32(15):2129-2131.

[8]陆翠,靳英回,马雯靖,等.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的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5,22(19):13-17.

[9]李章平,陈寿平,李慧萍,等.不同人群心肺复苏及相关急救常识掌握情况调查和比较[J].浙江医学,2012,35(2):254-255.

[10]夏哲远,孔悦.院外心肺复苏术实施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13,30(16):42-45.

[11]李欣华,韩自华,夏萍,等.宁夏高校大学生院外现场急救知识及技能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6, 38(7):663-665.

[12]黄友华.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推广普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3):173-175.

[13]张敏,聂雷霞,蒋萍,等.非医学类本科生心肺复苏知识认知与需求分析及培训模式探讨[J].护理学报,2011,18(1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