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封建社会责任感的特点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1.1 忠孝教育。“忠”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孝”指儿女孝敬父母,并能顺其意。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1.2 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1.3 提倡以“礼”治国。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2 五四时期责任感特点
五四时期责任感特点主要是维护民族尊严,外争,内除国贼。青年学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股新兴势力,相对于西方社会,中国的产业化相对滞后,因为民族危机,近代的教育体制在近代工业系统形成之前就开始成型。新学生随着晚清以来新式学堂的兴起而产生,随着群体的扩大和稳定,逐渐自成一股力量,开始在社会、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1919年5月初,中国以一战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巴黎和会,却在会上屡遭挫败,并要将中国的胶东半岛强行割让给日本,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侵犯了中国的和。这个消息传到了国内,举国上下,一片哗然。首先是北京学生罢课,随后上海商人罢市,纷纷上街游行,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领土的侵犯和北洋政府的崇洋,软弱无能。随着运动的深入开展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爱国主义运动也逐渐高涨了起来,一时间,外争,内除国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发自人们内心深处的呐喊,一举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全国社会各界的压力下,北京政府被迫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公职,并决定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中国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次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运动给我们留下不仅仅是在心灵上的震撼和感动,更多的是一份对历史的反思,也增加了我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四精神”已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3 新时期社会责任感特点
3.1 求知上进。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各行各业需要品学兼优的人才,作为跨世纪的新人,要想适应社会的要求,从现在起就必须树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出色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这是责任感具体表现。有了这种责任感,学生学习就会有动力,学习就会有目标。
3.2 勤俭奋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与时俱进的中学生,我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安定舒适的环境里。但是,我们却应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情怀,怀着对时代的责任感,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勤俭自觉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共同为创造节约型社会而努力。
3.3 礼貌文明。在平时的谈话中,要注意场合,使用礼貌用语,态度友善。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更要学会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甚至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只要他需要关爱,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帮助他。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对待。举止文明,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要正确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找准自己的正确位置,严格要求自己。
3.4 独立自强。独立完成某件事情,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主人翁责任意识。责任常体现了他人对你的信任。只有敢于并有能力承担责任,才有可能获得自由的空间。因此,言而有信,自己答应了别人,就要全力以赴尽可能做好,即使有些事自己不愿意,也必须这样去做。对于自己独立行为的结果,应该敢做敢当,不要逃避责任,要勇于承担后果甚至惩罚。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才会有可持续和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企业社会责任观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国家电网公司始终将探索、宣贯、检验和完善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作为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首要问题和科学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前提和保障。
1 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外来词汇,是英文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中文直译,与中文语境下的直观理解有较大的区别。在中文语境下,企业社会责任一般理解为企业的社会责任,重点是强调企业要承担哪些社会责任。而在实践中,企业社会责任更多的是强调企业行为的性质,即什么样的企业行为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国际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多达上百种,强调的重点各不相同。但是,随着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在2010年11月1日的全球,国际上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已经渐趋一致。
国家电网公司综合自身的多年研究成果和ISO 26000的社会责任定义,提出了实践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有效管理自身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意愿,行为和绩效。它是企业为其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是企业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的基础上,自愿追求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是企业自愿始终保证自身行为的透明和道德。其中,企业行为的透明是指企业保证其影响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决策和活动的公开性以及以清晰、准确、及时、诚实和完整的方式进行沟通的意愿;企业行为的道德是指企业推进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意愿、行为和绩效。
2 国家电网公司对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探索
国家电网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无论是目前,还是在未来,这一过程都将持续进行。这里对公司探索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作一介绍,核心内容如下图所示:
(1)国家电网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理解
国家电网公司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有效管理自身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意愿,行为和绩效。这一定义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三方面内涵:
第一,以综合价值创造结果和透明度作为判断企业社会责任的科学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简言之,就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按照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的观点,对社会负责任的核心是保证企业行为的透明和道德。因此,判断企业行为是否对社会负责任,除了考虑道德动机和履责意愿,还必须坚持两个基本标准:一是要看绩效结果,即企业行为能否促进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综合价值;二是要看透明度,即企业行为能否保证必要的透明度。
第二,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完整逻辑,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意愿、行为和缋效的统一。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认为,“社会责任的基本特征是组织将社会和环境考虑融入其决策并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Ⅱ向承担责任的意愿”。衡量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的唯一标准就是对“可持续发展”贡献的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事关高品质生活、健康、繁荣和社会正义的协调及维护地球支撑生物多样性的能力。这些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是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它从整体上表达了社会的广泛期望。”国家电网公司认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源于使命、成干机制,始于战略、成于管理,本于制度、成于文化,并最终体现为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绩效结果。
第三,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从管理入手,核心是有效管理好企业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ISO 26000认为,“影响”是指“组织决策和活动所引致的社会,经济或环境的积极或消极变化”,包括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积极影响(引致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积极变化)、消极影响(引致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消极变化);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如价值链的影响)等。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管理实践,旨在通过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影响。
(2)国家电网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心理契约 期望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被认为是能够带来长期投资回报的营销行为,是消费者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信息。近年来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营销的研究基本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只要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够让消费者满意,则该行为便会起到积极的营销效果。
然而用期望论或满意论来解释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滞待反应与过激反应时显得缺乏效力。有关消费者满意度的研究很少认为满意不会带来显著绩效提升,也未证实不满意会导致消费者的集体过激行为。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滞待反应与过激反应,本文将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来探讨消费者在感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时的深层心理机制,从而为营销者提供更精确的理论指导。
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是一种与社会性责任或利益群体责任相关的形象体现与行为表现,这种行为大体上包括了履行社区义务、关照员工、环保、维护人权、产品安全等诸多方面行为。通过策划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方案,企业能够通过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实践项目来改善企业市值、提升同投资者的关系、增进雇员或潜在雇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加深同政府及社会机构的关系以及改善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态度与购买意愿等,从而达到各个层次上的营销目的。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营销对企业提升短期收益和战略绩效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消费者也常常倾向于通过“用脚投票”以及口碑传播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发展。
但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效果呈现出较高的不一致性,几乎所有的研究在解释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效果不一致性时都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营销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期望的高低与企业履行责任的力度的匹配性。
三、消费者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在营销学领域用于解释与消费者信任、期望、满意有关的消费者行为。在消费行为学文献中,心理契约被定义为消费者对与企业之间相互义务的感知。从层次上看,心理契约被分为交易型契约与关系型契约两大类,前者是建立在经济利益交换基础之上,而后者则涉及物质回报以外的无形因素并更多地体现为隐含的和主观的理解,二者通常同时存在于个体的心理契约之中。心理契约与期望存在本质的区别:心理契约是一种对正式或隐性承诺的感知,它必须是在双方存在交易行为或情感关系时才会产生,而期望则更具主观倾向,不须主体与对象有任何关系即可产生;另一方面,心理契约的违反必将导致持续强烈反应,而期望的未达成则并不总是造成强烈反响。
四、心理契约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营销
消费者在与企业构建交易关系与情感关系的同时,便产生了心理契约,而不仅仅是某种形式的期望。这种心理契约反映了消费者所认为的社会整体对企业进行的经济与非经济利益投入,以及企业必须对此作出的回报。心理契约一方面激发了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期望并使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成为一个维持企业形象的保健因素,即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是隐性契约的一部分,企业必须履行契约;另一方面表明如果企业进行的社会责任行为没有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则不仅仅会因期望与结果不一致而导致的负面情绪,而且会被消费者认作是对交易契约和关系契约的违背,严重破坏消费者对企业形象与声誉的正面感知,引致消费者的强烈负面反应。所以,从心理契约的视角来看企业社会责任营销,就更能理解为何消费者不能在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感染下产生显著积极的正面反应,以及为何当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让消费者不满时会引致强烈反感与抵制。
五、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本文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企业需要通过管理消费者的心理契约来促进责任营销的发展并减小责任营销失败的风险。具体措施为,企业在强调自身的社会地位的同时,必须同时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行细水长流式的公益营销,而不能指望依靠赈灾捐款来达到品牌建设的目的。细水长流式的社会责任营销可以持续地同消费者保持互动,适时修正心理契约的内容与程度,从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效力与效率,并且缓解甚至避免因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不满而导致的破坏效应。
参考文献:
[1] 黄敏学李小玲朱华伟:企业被逼捐现象的剖析:是大众无理还是企业无良[J]. 管理世界,2008,(10):115-126.
[2] 常亚平阎俊方琪: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产品价格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J]. 管理学报,2008,5(1):110-117.
[3] F. Claes, T.R Roland, G.D Marnik. The Effect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on Consumer Spending Growth[J]. Journal of Marketing,2010, 47(1):28-35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Guthrie&Parker(1989)发现澳大利亚的Broken Hill Proprietary Company Ltd从1885年开始,已断断续续披露人力资源和社区贡献方面的信息。而与此相隔不久,美国钢铁公司从1905年开始在年度报告中披露雇员住所、社区建设等相关社会责任信息(李正、向锐,2007)。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陆续有公司披露与社会责任有关的信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其社会责任报告以披露其相关信息。而毕马威针对财富500强中全球最大的250家公司(G250)和16个国家中排名前100位的公司(N100)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都单独了企业责任报告,比率由2002年的45%提高到2005年的52%。
自国家电网公司于2006年3月正式对外中央企业的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后,我国企业正式进入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新时期。随着深圳和上海两大证券交易所分别《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和《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其上市公司提出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要求后,每年都有新的企业加入到披露的行列之中。但毕竟我国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起步较晚,企业所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与质量都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例如,沈洪涛和金婷婷(2006)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数量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出台后有明显改善,但由于其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有较大的随意性,披露质量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宋献中和龚明晓(2007)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年报中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和决策价值进行整体评价,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质量水平和决策价值较低。同时,也有学者专门就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及其评价进行了一些探索。钱美琴(2009)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龚明晓和周文华(2010)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针对社会责任报告所披露信息的质量评价体系。但总体而言,目前尚无对社会责任信息质最特征的一个明确定论。本文以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为基础,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与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比较,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特征及披露时潜在的约束条件。
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与财务会计信息
尽管社会责任信息与财务会计信息都是反映同一主体不同侧面的信息,其使用者都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员工、消费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会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但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及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反映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及其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信息。企业把过去一定时期内已从事过、正在从事的或计划在将来从事的社会责任活动公布出来就是向各利益相关者披露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综合国内外研究以及我国深沪两市颁布的《指引》与《通知》,社会责任信息基本包括六个方面:环境与能源、员工问题、社区与公益、客户与消费者、股东与债权人以及其他。目前,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主要采取自愿披露的方式。在《指引》出台以前,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主要在财务报告中与会计信息一同披露,较为零散。之后,一些上市公司开始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以披露社会责任信息。随着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的不断鼓励与要求,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用单独报告的形式予以披露信息。
(二)财务会计信息及其披露财务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济资源和经济资源索取权变动有关的交易、事项、环境的影响及其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通过特定的形式对外公布其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财务、现金、经营和公司治理以及其他有关事项,以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提供与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以财务报告为载体,强制对外披露。
(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与财务会计信息的区别第一,内容不同。财务会计信息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一系列的经济管理情况,而社会责任信息则反映出企业秉持的社会责任理念及具体的履费情况。第二,手段不同。相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强制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目前乃是自愿披露。第三,规范不同。对于财务会计信息,有一系列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作为支撑,有一套公认比较完善的质量特征予以规范。而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尚没有公认的质量特征及相关的评价体系。第四,形式不同。财务会计信息只能按照各国的公认会计原则通过财务报告进行披露。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形式呈现出多样化,虽然目前鼓励企业通过社会责任报告予以披露,但仍有企业选择将信息分散在财务报告中,不采用报告的形式。第五,性质不同。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定量信息,兼有定性信息,同时披露时系统有序,具备可比性。社会责任信息主要是定性信息,绝大部分是文字表述,少有定量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很大,即使是同一行业的企业也难以具备可比性。第六,公信力不同。年度财务报告都必须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方能对外报送,在得到第三方鉴证机构的独立审计后,财务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很高,公信力较强。目前社会责任信息尚无审计之说,同时,也很少有企业将其社会责任报告交由第三方进行鉴证(即使有第三方的鉴证,所谓的第三方也并不一定具备使人信服的独立立场),故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信度不高,公信力不足。
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分析
为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运而生。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必须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等质量特征。虽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有别于财务会计信息。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财务会计信息的一些质量特征仍然可以借鉴为社会责任信息所用。
(一)相关性相关性通常是指与决策相关的特性。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SFAC No.2)进一步指出,信息只有具备“导致差别”的能力,才能确定它与某一决策相关,即,信息必须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做出预测,或能证实或改正先前的期望,从而才具备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简单地说,当信息能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或者通过确证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才具有相关性。对财务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如此定义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如果社会责任信息无助于使用者进行决策,那么社会责任信息的存在就无甚意义了。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主要关注企业对自身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从一个侧面来帮助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股东和债权人关心企业能否确保自身的各项合法权益,如,企业是否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来保障股东得到公平待遇,是否有相对稳定的红利回报,企业的信用是否良
好,资金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等,由此来确证或改变其投资或信贷决策。雇员关心企业对员工的权益保障,如,企业是否尊重员工人格,是否建立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是否建立完善薪酬和考核制度以防拖欠工资等,由此来决定是否仍然继续与企业的合约。企业的信誉是否良好、能否诚实守信、产品质量是否合格、有无假冒伪劣产品等,这些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供应商或客户的合作决策。企业是否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并在经营管理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切实执行,有无相关环保技术的支持,有无应急方案和补救措施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政府对企业的监管、补助等决策,影响公众对企业的印象,而公众又包含潜在的投资者、雇员、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
因此,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性指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应当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同时,相关性也应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等三个部分。及时性表现在信息失去作用前,应让使用者掌握企业社会责任履费情况。预测价值表现在信息有助于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作为或者不作为,如未来改进的方向或具体措施等。反馈价值表现在信息能使使用者证实企业过去的社会责任承诺,或者纠正使用者过去对企业的评价。
(二)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葛家澍、林志军,2006)。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可靠性由三个部分组成:可验砸性、不偏不倚和如实反映。对于社会责任信息而言,可靠性这一特性也是必备的。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所强调的可靠性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予以规范,要求企业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数据真实准确,内容完整,如实反映。而社会责任信息绝大部分为定性信息,定量信息很少。因此,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应是指信息能客观真实、不偏不倚反映企业自身在社会责任方面所进行各种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强化信息使用者的印象而做出一定的偏颇,强调的主要是事项本身而非数据。
鉴于社会责任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的差别,其可靠性中应包含四个部分:不偏不倚、如实反映、内容完整和可验证性。不偏不倚反映了信息的中立性立场,企业在信息产生和传递中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避免为加强在利益相关者心中的印象或达到其他目的而有意曲解事实;叙述事实时尽量采用不带感彩的陈述性语言,避免误导性的陈述。如实反映表现为企业在信息产生时应当按实际发生的事项进行陈述,客观真实,不虚构事项,不歪曲事实;在信息对外传递时应措辞准确,避免含混不清。企业应当对自身的社会责任范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信息中予以完整的反映,是为内容完整。这要求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作为与不作为都应该予以披露,不应有意或无意地有所遗漏,尤其是对不作为甚至是负面信息的遗漏。可验证性指信息应能够经得起外部的检验,即信息所提供的结果应能由相互独立的人员在采用相同方法条件下得出实质上一致的结论。
(三)可比性可比性包含了一致性(一贯性)。财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纵向可比性和横向可比性),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与不同企业在相同会计期间的信息可比。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指企业社会责任履费情况不但能与以前期间比较,也可以和其他企业进行比较,以便于企业内部寻找差距以及外部各方考核评价,进而支持其相关决策。信息没有可比性,便无法判断孰优孰劣,也就谈不上竞争与提高。但要使信息具备可比性则需要以会计准则及社会责任的相关制度和编制指南为前提,也需要企业在产生和传递信息时的积极配合。社会责任信息的纵向可比性是指因有一套统一编制指南使得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可以进行相同性质信息的比较,横向可比性是指同一时期不同企业之间性质相同的信息的比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社会责任的几个大类对于所有行业的企业都适用,但由于行业差距大,各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尽相同,履费的侧重点也明显不同。如,有色金属和化工行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与房地产行业不同,前者环保的重点在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废渣等)的排放、回收和循环利用等,而后者环保侧重于建筑的环保设计、物业的环保用材和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或安全有效处理等。所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在各方面的比较均受到行业特色的约束。因此,社会责任信息的横向可比在现实情况下只能是同一行业的企业在相同期间进行同类信息的比较。
(四)可理解性与会计信息相同,社会责任信息的另一个基本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当然,可理解性是在一定的前提假定之上的。所谓可理解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假定:第一,信息的使用者应当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及其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对信息中所出现的专业术语有一定程度和数量的了解。即对于社会责任信息,信息使用者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第二,就信息本身而言,应当用词准确、表述清晰,能为使用者所理解。信息的分类和描述越清楚、越简洁,就越容易使人理解。
根据以上分析,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的轮廓便清晰可见(见图1)。
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约束条件
与财务会计信息一样,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高低也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如培训员工、处理“三废”、向股东分红等都会导致企业流出货币资金;同时,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也会承担一定的成本,如信息产生和传递的费用、负面信息带来的损失等。但众多专家和学者认为,从长期来看,通过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可以向社会展示其对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重视,向公众证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起企业品牌,构建良好的口碑和声誉。而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将为企业带来好的财务绩效,从而促使企业的发展进入到良性循环之中。故社会责任信息对外披露,将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只是这个经济效益是间接的,是以企业作为公民承担义务和社会责任理念的实施情况等从道德的角度来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施加影响,从而增加其经济效益。
因此,对外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当通过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所获取的收益大于其耗费时,企业会主动披露,进而有动力提高披露信息的质量。但企业若要提高信息的质量,则需要拓宽信息的来源渠道,提高信息的加工和传递能力,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这无疑会增加信息的成本。如果提高信息的质量不能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则企业在成本条件约束下就会选择降低质量以避免不必要的亏损。
参考文献:
[1]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
[2]宋献中、龚明晓:《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与决策价值评价――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内容分析》,《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3]沈洪涛、金婷婷:《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4]龚明晓、周文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5]刘红霞:《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支出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ISO 26000对电网企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启示
深入理解电网企业特征和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是ISO 26000中两大实践之一,也是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的前提。ISO 26000提到企业应从运行性质、价值链特征、劳动力特点以及内外部利益相关方所关注的社会责任问题等因素出发,分析企业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把握企业的核心社会功能。
电网企业作为能源的输配和供应者,是连接发电企业和电力终端用户的重要枢纽,在企业的整个运营过程和影响范围内,应发挥保障能源安全供应、推动清洁能源发展、降低电网运行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障员工工作安全与健康和以户户通电改善农村经济面貌等重要作用,这些社会功能的明确为界定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打下了的基础。
全面重视电网运营过程中的利益相关方参与
ISO 26000极为重视利益相关方参与,将尊重利益相关方作为社会责任七大原则之一,还将利益相关方参与确定为社会责任的基本实践。它要求企业应充分识别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了解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建立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保证企业的运营能最大化对利益相关方的贡献和最小化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对电网企业而言,电网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出资人)、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环境、社区与公众,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有着不同的期望,而电网企业也应对此进行不同的沟通回应的方式,部分如下图所示:
准确界定符合电网企业实际的社会责任重要议题
ISO 26000指出,“组织宜对所有被认为重要和相关的社会责任议题设定优先序,优先考虑的议题会成为组织未来活动计划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企业应在分析与社会责任关系、了解利益相关方期望的基础上,界定符合企业实际的社会责任关键核心议题及其优先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社会责任实践。
结合电网企业的核心社会功能、利益相关方需求以及电网企业的现有管理基础,在ISO 26000的七个社会责任主题中的电网企业应聚焦的核心议题如下图所示:
将社会责任原则与议题融入企业管理实践
ISO 26000明确提出:“所有组织都宜建立起结构、制度、程序或其他能使社会责任原则和实践的落实成为可能的机制”。也就是说,企业应将社会责任的原则和议题贯彻落实到企业现有的各项管理中,从组织职责、资源配置、制度、流程以及绩效管理等各个方面人手,对企业现有管理实践进行重新的审视、修订和补充。
对电网企业来说,应建立社会责任推进机构;依据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议题重新审查电网企业的制度和流程;将企业环境、安全、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对象适当延伸至发电企业,供应商和电力终端用户;企业管理过程重视信息披露、沟通和利益相关方参与;重视对生命周期分析、碳足迹计算等社会责任管理工具的应用等。
改进建议
为将ISO 26000的要求与期望全面融入企业,切实推进社会责任工作的深入持续开展,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重视对ISO 26000标准的研究、引入和吸收,在符合国情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和企业的经验,将社会责任原则和议题转化为政策制度,提高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引导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应加强社会责任的组织保障
社会责任工作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有一个部门来专责推进协调有关工作,建立起能有效落实社会责任原则和实践的组织保障。包括:明确履行社会责任的领导责任,加强统一领导;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清晰界定职责;安排社会责任推进专责人员等。
企业应加强社会责任制度保障
企业应制定一整套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制度、工作标准和程序,以确保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制度文件需在现有的环境、安全、人力资源等管理体系文件的基础上,结合ISO 26000中的社会责任原则和议题,进行逐项的审查和修订,并补充制定社会责任的专项制度。
企业应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企业应重视社会责任沟通,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信息披露的内容应契合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信息披露的方式包括定期的社会责任报告,开辟社会责任网站或专栏、组织召开社会责任研讨会议与论坛等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