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经济体系 国际贸易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40年代, 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等。
一、金融自由化的风险
金融全球化的本质是金融资本的全球高速流动以寻求最大利润。巨额资本的快速流动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潜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健全、具体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产生金融危机的诱因可以说无处不存,无时不在。主要是因为:
1.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国际游资频繁在各国外汇、股票市场流动,具有投资、投机两重性。短期资本的大量涌入造成了经济结构性失衡,形成“泡沫经济”,一旦出现逆差或货币贬值,资金便迅速抽逃,导致国际信用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便是典型例子。据IM F估计,国际短期游资多达7.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额的20%。其投机性、流动性和逐利性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的严重威胁。
2.作为资本流动载体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最大特点便是其“杠杆效应”,能以较少“定金”买卖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于定金合约金额的金融产品,如远期合同、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形成以证券料汇、利率和商品行情的信息预期为客体的金融衍生资本。一家金融机构的少量交易即可牵动整个国家经济甚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金融链条上的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使整个金融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
3.“对冲基金”规模不大,但借贷能力特别强,能够迅速筹集资金投放市场。一批基金联手再加上众多世界级银行财团的支持及其在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中的强大游说能力,足以将任何一个市场置于危机之中。
二、 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美元霸权霸权
虽然从理论上说,国际美元本位像任何关键货币一样,对于提高国际交换效率和降低国际交易成本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中,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毕竟只是由美国政府法令强制使用的一种纯粹的、完全不兑现纸币,它的“生产”完全受到美国国家机器的控制,它所服从的完全是美国政府的政策制订者所愿意奉行的任何国内规则。所以美国不会,也没有义务把别的国家的利益置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之上。
三、 货币一体化理论
货币一体化就是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西方学者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一体化进行了划分:(1)汇率同盟。(2)假汇率同盟。(3)货币一体化。(4)货币联盟。货币一体化理论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越不能靠经常的汇率变动来改变相互之间的贸易条件和本国的国际收支地位,这两国(或多国)走向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具体说来又主要是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①相同或相似的通货膨胀率;②要素流动的程度;③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开放程度;④商品多样化的程度;⑤工资、价格的(变动浮度);⑥商品市场一体化的程度;⑦财政一体化程度;⑧政治因素。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收益来自于汇率稳定。汇率经常经常性变动会影响正常贸易和投资的开展,使用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同时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当前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就是运用理性预期的形成,时间不一致性,信誉问题以及汇率决定等宏观经济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及分析方法对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在货币中立问题方面:弗里德曼和卢卡认为因为有理性预期的存在,长期来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应该存在着与通货膨胀率毫不相关的自然失业率。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方面,在对“货币中立建议”西方学者进一步运用时间不一致性观点来考察货币一体化的成本。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中,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作为全球化的核心,跨国公司总体上毕竟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反映了当今世界资本和技术流动快而劳动力相对不流动趋势下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笔者认为,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和安全的影响,与其说取决于跨国公司,还不如说取决于本国的政策。对跨国公司既要加以利用,又必须予以限制。而且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商业行销、科研开发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巨大复合体,是一种时代潮流。发展中国家只有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参与全球经济,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有利地位,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利益。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分离;协调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持续发展,金融界中开始逐渐出现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经济现象,这个经济现象在以往很少发生,其主要表现为金融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与实体经济发生了分离。其实关于这个理论的研究已经持续很久了,只是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才被人们逐渐所关注。深入研究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主要表现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并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现象,只是伴随着和经济危机的加重,其所带来的效应被逐渐的放大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主要表现极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数量上出现的严重不平衡性。在这种分离的局面下,实体经济部门的数量远远少于金融经济部门,并且在规模上也存在着严重的落后性。在这种分离的过程中,实体经济原先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金融经济的地位则明显上升。而明显反应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的经济指标例如,金融资产比率、金融交易比率等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些都是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主要表现指标。
二、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主要原因分析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所以会发生分离其有很多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体经济明显早于金融经济产生,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始终推动着金融经济的同步发展。换句话说,只有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金融经济才能得到相当的充实和进步,从商业贸易方面来看也是这样的。因为只有当实际的产品数量变多的时候,商品交易才会应运而生。而在这个交易产生的过程中,金融的资产比率也随之提高了。其次,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也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另外一大主要原因。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金融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脱离了其对于实体经济的依赖,进而产生了所谓的“分离”。同时,科学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经济也变得越发的全球化,在这种全球化的经济大背景下,金融的领域也不断的被拓展着,这些拓展也使得金融经济的交易量急速提升,因此也使得金融资产比率得到提升,进一步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再次,很多的经济学家在探讨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现象的时候,往往喜欢对一些非制度性的因素进行过分的考虑,而忽略了其与制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其实这些非制度性的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其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而产生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来源与制度,这点却往往很受忽视。再次,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即为资本结构所发生的相应转变。在具体的运作中,很多企业的经营资金所占的比例逐年遐想,而通过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数量正在不断提升;而从单个的家庭经济中去看,贷款的数量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部门都意识到金融资本的重要性,纷纷加入进来;而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也债务也不断增加。这些显著的变化都是使得资产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也就是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逐渐分离的原因。第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所以会面临现如今的一个分离的局面,其关于金融的相关制度的越来越趋于自由化也是一个显著的原因。其关于金融的制度日趋自由化的表现主要如下,首先,由于各个国家和经济实体都相继解除了对于金融经济的诸多限制,因此,在各个国家内,金融资金之间的相互流动变得更加的高效便利。同时,金融资本的不断涌入,也让国内国际贸易的数量不断增加,国际贸易的增加同时也更能吸引更多的外国资金的进入。这本就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也是金融经济不断繁荣的一个循环圈。其次,国家层面上对于金融相关制度的“松绑”以后,国内各个金融部门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老越白热化。在竞争的白热化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提升自己的价格优势,大打价格战,在这样的价格战背景下,金融的贸易量顺势不断提升。再次,在对金融相关政策放松管制的时候,关于汇率的相关要求也相继得到了解除。一些原本固定的利率政策变成了可以在一定区间内上下浮动的政策。利率政策的改变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交易中交易数量的不断上升。
三、如何有效地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过分分离
纵观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局面,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是经济体的经济想要持续稳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其本质,金融经济的实体经济二者互为依存,其任何一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方。因此,金融经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明确自身的定位,这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目前肆虐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表面上看好像仅仅存在于金融领域,其实追究其根源其仍然与实体经济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换句话说,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大一份的原因是因为金融经济的过分发展而影响了实体经济。最终,失去实体经济支撑的金融经济变成了一触就破的经济泡沫。因此,要想复苏世界经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仍是一条不能更改的坚定之路。在实体经济的带动下,金融经济的发展才会健康稳定。很显然,这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最佳选择。
四、结束语
不管金融经济如何的繁盛发展,实体经济始终是其不变的根基。因此,各国各经济体在大力发展金融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实体经济,避免将其二者分离。只有这样,经济的发展才是健康持续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余谦.关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3,15:168.
[2]张旭.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探析[J].时代金融,2012,15:148+152.
[3]张博.关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5:14+34.
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价值链的新视角
在国民核算中,第一产业( 主要指农业和采掘业) 、第二产业 ( 制造业) 和第三产业 ( 服务业) 基本是以人类生产活动发展史中劳动对象进化的特点和由此而引起的产业发生时序为标志而划分的 ( 邱东,《当代国民经济统计学主流》,2004) 。随着经济发展,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服务的生产逐渐从原属产业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服务类别; 随着社会进步,人类自身发展需要又催生出许多新的服务类别。总的趋势是: 在国民经济中,第一产业份额相对于第二产业趋于下降,第二产业份额相对于第三产业趋于下降。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近八成,而第一产业远低于一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充分发展,服务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有更快的发展,占比已超过四成。在解释上述总趋势时,必须讲清楚,并非是服务业占比无限增大为好。作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第一,需要农业有适度发展,能够满足国民基本的食品需求; 第二,制造业也需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支撑国民生产和国家防卫的制造业、体现高新技术的制造业,必须保持适度发展; 第三,服务业中各类别的发展也需要有适度合理比例。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从经济统计和国民核算角度做出的。从现代企业的微观角度看,服务业与物质产品生产 ( 制造业或农业) 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区别较为清晰,他们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强和价值链增长,制造和服务越来越多地伴生在一家企业的增值链条上。对于一家提供物质产品的企业,其产品的制造只是整个生产链条的一个环节,在 “制造”之前,有 “产品开发”和 “市场调研”等链条,在 “制造”之后,有 “销售”和 “售后服务”等链条。且 “制造前”和 “制造后”的业务环节都比 “制造”本身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这就是微笑曲线所展示的图景。上述生产过程的变化也促使企业结构发生变化,企业越来越集中于搞好关键环节的生产和管理,而把辅助环节外包给其他企业。所外包的,不仅有零配件的生产,还有许多服务。基于以上情况,服务在制造业中不可或缺,且提供的产品增加值越来越重,乃至国外有人提出了一个新词汇———servicification ( Mag-nus Rentzhog,2012 年 5 月 31 日在京交会研讨会上的讲演) 。该词由service 和 specification 合成,可译为 “服务专门化”,用来指制造业中服务的作用程度。
二、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作为实体经济,对称的是虚拟经济,是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这两大经济形态共同构成现代经济系统。
( 一) 虚拟经济是 “以钱生钱”的经济
国外最早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有 fictitious economy 的提法。中国经济学界从马克思 《资本论》中 “虚拟资本” ( fictitious capital)一词得到启发,对脱离物质和精神产品生产的 “以钱生钱”当代经济运 行 深 入 研 究,独 立 地 提 出“虚拟经济”概念。虚拟资本循环与实物资本循环的基本区别在于,它是与实际生产相脱离的资本增值活动,它购进和出售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权益。《资本论》关于实物资本 ( 产业资本) 的运动的公式是 GW…P…W' G'。式中: G 代表货币,W 代表商品,字母右上角打上一撇表示更多的价值。正中间关键在于购进的商品———生产要素要投入生产,以 P 表示。在马克思理论中,虚拟资本是指在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 上,资 本 的 所 有 者 以 股 权( 或股票) 形式所持有的资本。比照上述公式,笔者将虚拟资本的运动公式表述为 GR…R'G'。式中: R 代表权益。使得资本增值的过程没有生产,只是权益的交换。实体经济中,商品 ( 货物和服务) 的物质定价系统由成本和技 术 支 撑。 虚 拟 经 济 中 “商品”———购进或售出的权益,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交易者交换的是对权益的获利预期。购进者未来若实现其预期获利,就赚了; 否则就赔了。售出者以带有获利预期的权益换取货币。虚拟经济的本质特征在于: 首先,人们通过虚拟资产交易赚取价差受益,并不涉及实体经济的具体投入产出过程,也不会创造出新的实物财富,而是对交易各方的货币再分配; 其次,它以人们心理预期差异为主要交易定价方式。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
( 二)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在于: 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 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 有利于产权重组深化企业改革。由于资本化定价,人们的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在运行上具有内在的波动性。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在于: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加大实体经济动荡的可能性;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会掩盖经济过热;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德国经济学家乔纳森•特南鲍姆使用一个倒金字塔来表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规模,如图 1 所示。图中,倒立三角形中,物质产品、商品交易和服务交易、股票、债券和期货商品交易,金融衍生品和纯空头资本交易中经济活动的交易规模 ( 以货币量表示) 依次递增。正立三角形中,经济活动的地位,越靠下部越实,对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越直接。
三、厘清两组不同性质的 “实”与 “虚”
( 一) 概念上的两组 “实”与 “虚”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 “实”与 “虚”,在于他们的运行方式是否有生产要素的投入。这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 “实”与 “虚”不是一回事,制造业的产出是有形物质产品,服务业的产出是无形的效用。
1. 虚拟经济≠金融
虚拟经济由金融产生,但是它不等于金融业的全部。金融中为商品市场和流通直接服务的业务,是实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如购销双方的银行结算,银行对生产者的贷款、卖方信贷、买方信贷,保险公司对生产、库存、运输等环节的保险,等等,其资本参与到商品的生产流通过程中,作为生产要素而取得经营获利。除此之外的金融才属于虚拟经济。
2. 虚拟经济≠服务业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 ①在形式上是否遵循投入—加工—产出的实际生产过程;②购买的是旨在满足效用需求的产品,还是满足增值预期的资本权益。综上所述,实体经济不限于生产、买卖实物的活动,不能简单以其商品实物形态定义实体经济。服务业中绝大部分类别提供服务价值,也是实体经济一部分。金融业务范畴宽于虚拟经济。
( 二) 虚拟经济的行业范畴
金融中领域一部分属于虚拟经济范畴。此外,由于近几年房市的过火发展、房价快速大幅上涨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导致大量过剩资本投入房地产,炒买炒卖,获取巨额利润,反过来再拉高房市投资预期,推高房价,于是,一、二手房市场之间,彼此互相促进,循环演绎,加大房市投机性等风险。因此,房地产业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业务属于虚拟经济范畴。中国行业分类标准适用于工商管理、税务管理和统计核算等所有政府管理部门,共有 20 个大类,其中 J 大类金融业又划分为若干中类和小类,如表 1 所示。K 大类房地产业只有一个中类“房地产业”,下分 4 个小类,分别是: 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其他房地产活动。我们并不能从以上行业分类表中摘出哪一中类或小类属于虚拟经济范畴。再看国民核算体系 ( SNA) 和货币金融统计 ( MFS) 的构成:( 1) 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2) 通货和存款;( 3) 股票以外的证券 ( 含企业债券、国债、外债) ;( 4) 贷款;( 5) 股票和其他权益 ( 含各种基金和金融衍生产品、期货等) ;( 6) 保险专门准备金;( 7) 其他应收应付款。这里基本上可以将虚拟经济活动从金融业务统计摘出来,它包括“股票以外的证券”和 “股票和其他权益”。此外还应包括不属于金融的 “房地产次级交易”。
( 三) 虚拟经济在统计核算上的新挑战
国民核算体系 ( SNA) 的统计原则是增加值原则,即排除货物和服务生产中间投入的重复计算。其金融统计部分也按增加值核算,即只统计金融服务的增加值。而虚拟经济中交易标的———权益的每一次买卖,都按交易额统计。原初的权益价值被不断放大、不断累积。由上可知,即便能够在金融交易类别上区分出哪些属于虚拟经济,哪些属于实体经济,也不能从现有的统计表中得到虚拟经济的数据。因此,必须另外建立虚拟经济的数据采集和核算体系。在对虚拟经济量化的基础上,测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关系,以便把握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