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科学课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发达国家相继爆发污染公害事件,源于传统学科的治污技术,作为环境科学的前身,开始出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环境科学一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边际学科,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发展与环境的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大量的、具有较高水平与能力的环保技术人才,有赖于成本适宜、实用、环境友好的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高等环境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作为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高等院校作为环境科技成果的重要科技基地,受到广泛的重视。
我国的环境科学本科专业教育自70年代建立以来,经过近20余年的努力,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环保工作中也暴露出了我国高等环境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诸如学生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实践能力弱,社会适应性差,就业渠道单一等,难于满足社会对高水平、高能力环境技术人才的需求。这种状况不仅会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会使我国的高等环境教育自身面临困境。因此,必须尽快研究行之有效的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以生为本、分流培养、面向社会”为核心,实施积极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环境科学学科发展趋势、就业多元化的要求。
环境科学通过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几十年在实践中的发展,已从各相关传统学科中独立出来,形成了新的学科体系,具有如下显着特点:
1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特点
1.1综合性强
对环境问题的系统研究,要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科学知识,因此,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1.2研究领域广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确定当前环境质量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争取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即从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蓄积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探索它们对生命的影响及其机理等;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技术科学诸多方面;研究的空间尺度从宏观的宇宙环境到微观粒子,时间跨度从万年到皮秒计。
1.3分支学科多
在现阶段,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建立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有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有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
1.4研究的科学整体化
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时,必须在科学整体化过程中,全面考虑,实行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充分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其控制途径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
2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2.1环境科学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质量的要求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展而提高。
针对日益恶化的世界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己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导致了对环境科学人才的很大需求,这种需求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的都是巨大的。社会需求直接表现在对某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上,产生了比较广阔的就业前景,并影响高等环境教育的培养规格与规模。近几年来,发达国家高等环境教育在学科分布、专业设置、专业规模、专业多元化等方面发展很快,而这与社会需求是相一致。根据《加拿大大学研究》(《UniversityStudyInCanada》),加拿大“大学与学院协会”的成员共有89个,其中设有环境类专业的学校有33个,占总数的41%。日本大学环境教育发展更快,专业设置更多,据邓南圣所作调查,加拿大的20所大学共设置了41个专业,专业总数65个,专业数与学校数之比达3.3,平均每个学科开设3个专业,比90年代初増加了51.5%。
2.2我国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比发达国家更为迫切。
同日本、加拿大等国相比,目前我国在本科专业设置院校数、专业招生规模、社会适应性上存在较大不足,且考生报考意愿不强,就业渠道不畅。但笔者认为上述困难是暂时的。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因起步较晚,经费短缺,环保欠账较多,又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阶段,产业结构大多属能源资源高耗型,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发达国家己经从末端治理转向了全过程控制。我国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存在四方面的需求増量:一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需对一些旧的环保项目实施末端治理为主的措施,二是对一些新建、待建项目,须实行从规划、项目论证、可行性研究到项目实施与验收等全过程进行环境污染预防、治理和管理,三是中国加入WTO必将刺激ISO14000认证等环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四是随着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的加大,环境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必须加大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吸纳,提高环境管理、污染控制与治理力度。因此我国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应比发达国家更为迫切。
2.3我国持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必然拉动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十几年来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九五”期间,全国环境保护累计投入3600亿元,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3%,高于“八五”期间0.73%的水平。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十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资共需700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3%,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6%,比“九五”期间,占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比例又分别提高了0.37%和1%。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加大,带来环境保护工程项目数的増加及规模的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加强,防治领域扩大,必然拉动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2.4我国“十五”期间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类别
分析我国制订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可得“十五”期间国家将分别投入2700、2800、900、500、100亿元,加大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能力建设等五个领域地建设。其中,水污染治理主要通过工程措施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新増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削减工业污染源,推行畜禽规模化养殖;大气污染治理投资主要用于煤炭洗选加工、火电厂脱硫、城市清洁能源以及工业废气治理;固体废物治理投资于新増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置;生态保护主要通过建立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区实施;基础能力建设用于加强环境监测、生态状况与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功能区划和流域、区域等环保规划,以及信息、宣教、执法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等。从上可得,我国“十五”期间污染控制治理人才需求最为迫切,适合生态保护和基础能力建设需要的环境规划管理人才需求应有较大増长。
作为我国新兴的第三产业之一一环境服务业,据国家环境保护局调查资料,1998年从事环境服务业己有3537家企业和机构,24.7万人,其中企业和机构的数量各占总量的一半。随着国民环境意识的増强,国家环境保护投入的増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我国加入WTO,环境服务业所从事的环境技术发展(主要包括对各种污染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的研究与发展)、环境技术服务(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咨询、环境监测)、环境项目设计与施工、环境产品销售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将新増更多的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从而带动对环境评价人才、环境科技人才和环境科技企业家的需求。
我国的环境科技发展己经历了20多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有关部委和市、县都相继成立了环保局、环保所、监测站、环境研究机构、环境认证机构,部门企业设立了企业环境保护机构。随着我国环保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环境科研机构、管理机构必将有所増加,进一步充实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管理类本科人才,原有的从业人员中未受过环境科学类本科教育的己无法胜任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分流或接受培训。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一2010年)》要求到2010年在全国建成比较完善的环境宣传教育网络,要求大、中、小学要开展环境教育,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的环保培训班,师范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要逐步把环保课程列为必修课程,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县以上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和各类管理干部院校,各省、市环保培训基地,要加强环境科学知识培训。环境教育及培训工作可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提供就业渠道。
教师开放体系的建立,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提供了另一就业市场。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作为环境科学学科的基础课程,成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科学作为初中教育中新増科目,教学内容涵盖化学、生物、物理学内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只需辅修师范教育专业,即学习科学或化学、生物等相关科目教学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师基本技能等课程,即可胜任中学科学、生物、化学等科目教学工作。此外环境科学科目的开设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日本为加强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培养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才,文部省己决定在高中开设“环境科学”新科目。因此中学教师可辟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就业补充。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硕士、博士需求持续上升,就业前景广阔,因此继续深造不失为本科生的另一发展途径。
3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环境科学学科特点、学科发展趋势及我国国情特别是“十五”期间该专业本科人才需求状况,实施“拓宽基础,文理工交叉,强化应用,激励创新,提高素质,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培养”的人才培养战略,笔者认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界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系统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一定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与创新和管理能力,能适应环境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环境科学专门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可广泛从事各级相关政府部门、资源开发利用部门以及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工作;可到各类公司以及咨询机构从事环境咨询工作;可继续攻读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也通过辅修师范教育专业,可从事环境科学、科学、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培训工作。
4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鉴于环境科学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强、研究领域广、科学整体化等特点,对复杂环境问题性的认识,文理工的交叉与渗透是不可避免,因此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当是系统的和全面的;因此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对环境类本科专业作了相应的调整,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打好基础,在环境类本科中只设立“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原环境科学包含的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相应成为专业方向。通过两年的时间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学习生态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等主要课程,通过生态学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信息技术实验等主要专业实验掌握环境科学实验基本技能,形成基本科学研究能力,按环境科学“大类”方式强化专业基础,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是环境科学学科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可可西里;《可可西里》;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美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不少人为了金钱丧失理智,盗猎分子为了谋求高额的经济利益,大肆屠杀藏羚羊。藏羚羊的数量急剧递减。为了保护家园,保护藏羚羊,维护生态平衡,可可西里当地政府成立了一支巡山队。电影《可可西里》就是讲述这支巡山队的故事。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在雾气笼罩的原野上,随着最后的枪响,巡山队长日泰被一群盗猎者残杀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一场充满正义的较量因此变得粗犷、野蛮了许多。鲜血染红了戈壁。《可可西里》这部电影可以拷问所有人的心灵,引发人们对于生命、死亡和金钱的思考。其中,电影中的生态环境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可可西里,在蒙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少女”,《可可西里》整部影片都是在可可西里真实的环境中拍摄的,其生态环境值得人们关注。
一、《可可西里》的文化价值
在蒙语中,可可西里又叫“美丽的少女”。作为中国境内最后的原始荒原,可可西里神秘莫测,广阔浩瀚,平均海拔4 700米,是“高原精灵”——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可可西里独一无二的自然风貌,为电影效果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那神秘莫测的文化形态,又能为电影提供别出心裁的创作题材。可可西里是神秘的,是浩瀚的,可是进入可可西里,人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荒无人烟的沙漠,还有稀薄的空气、肆虐的风雪、险恶的流沙以及盗猎分子罪恶的子弹。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吞噬人的生命……
为了在影片中真实地展现可可西里的自然风貌,《可可西里》剧组的所有成员花了整整五个月的时间,不停转场于青海的格尔木、玉树、冷湖和五道梁之间,他们的足迹遍及大半个青藏高原。由于他们面对的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所以很多剧组成员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头晕、头痛、缺氧、呕吐、感冒发烧对他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由于缺氧,很多人晚上睡不着觉,有的甚至出现心脏病、肺部感染等情况。导演陆川在采访中说道:“《可可西里》这部影片基本是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实地拍摄的,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可能受到死亡的威胁,别说是在雪地上、狂风中快速地奔跑,就算是在冰天雪地里维持一个人的正常活动都是一种奢望。在可可西里,人的生命完全处于非正常状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拍摄影片,《可可西里》本身就成了一种向死亡奋力抗争的文化仪式。如今,商业电影愈演愈烈,“暴力电影”“嬉笑电影”“电影”都是博取观众眼球的手段,然而,《可可西里》的出现,说明“生死电影”成了可能。所有参与到《可可西里》拍摄过程中的人都是在用他们自己的生命“书写”电影,他们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电影精神。而将电影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思想就是这种电影精神的精髓。也许,不光是电影,人们还要为很多其他事情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但是,当今的电影领域毕竟不是生死搏杀、正义与邪恶相互拼杀的战场。这是一个和平年代。为此,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电影是否需要用生命去兑现其价值?当现在的电影本色已经被“金钱”“利益”所充斥的时候,电影中的艺术精神还是否能经得起人们宝贵的生命?当电影这座“梦工厂”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的时候,电影中的理想主义是否还能继续赢得观众的认可与青睐?电影《可可西里》的出现,使上述疑问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上空烟消云散,所有问题都有了答案……
我们现在看到的《可可西里》与当时导演所构思的框架发生了很大变化。影片原来构建的是一个关于枪战、侦破为一体的故事,现在呈现给我们的是巡山之旅与生死之旅相互交融的故事;剧本原来写的是一个名叫尕玉的来自北京的警察隐姓埋名加入武装巡山队的故事,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新闻记者亲自经历全部巡山过程的真实记录;本来,导演陆川想要拍摄的是关于“生命与信仰”的电影,但是现在呈献给观众的却是“理想与死亡”的影片;本来,《可可西里》具有很强的情节剧的色彩,但是现在却具有很强烈的纪录片风格……这一系列变化是明显的,导演当初想在影片中表现的东西现在统统删除或改写了。这种变化不是坏的,如果说所有这些改变都是导演亲历可可西里真实风貌之后才决定的,那么这些改变意味着导演个人艺术构思的转向,整部电影的美学定位调整以及一种价值取向和文化立场的根本改变。陆川和《可可西里》剧组用勇气、意志和最本质的拍摄方式,完成了一次电影的旅程,也是一次对电影人考验的旅程,严寒酷暑、艰苦病痛甚至是意外的死亡,种种似乎是上天“赐予”的艰难,而今他们终于走出了可可西里,实现了这部电影的真正价值。
二、《可可西里》生态环境美学的体现
(一)关于生态环境美
一直以来,人与自然的话题都是我们所用心钻研的永恒主题。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变得急功近利,他们对这一永恒主题的认识开始变得模糊。如何使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人生成于自然的事实决定了人必须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人对自然的过分占有和侵犯,反过来构成了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自然生态的破坏,能源的危机,环境的污染,都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自从成为人类以来,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2)人与人的关系;(3)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其中尤以第一个关系最为重要,而且就现状看来,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高尔基说过:“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爱美是人的天性,美的生活是人们为之追求、奋斗的终生目标。人们几千年来的顽强拼搏,与其说是在改造自然,不如说是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和实现美好的生活蓝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环境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这一点观念在电影《可可西里》中展露得一览无余。
(二)《可可西里》生态环境美学的体现
可可西里,藏语意为“青色永恒不变的土地”;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可可西里是地球上的第三大无人区。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古老、原始而又完整的生态环境之一。面积仅次于南极、北极。它位于中国的青海、、新疆之间。海拔在4 500~5 500米之间,氧气含量不足海平面37%,常年气温零下4 ℃,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它的腹地太阳湖和西金乌兰湖更是千年冰封,即使是盛夏的7月,气温也往往在零下30 ℃。通常,人们把可可西里视为生命的。这里虽然气候恶劣,但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等一批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就有20余种。世界独一无二的藏羚羊是可可西里的骄傲。每年6~10月,成群结队的藏羚羊翻过昆仑山脉和一道道冰河,历经艰险,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它们身材步履矫健,奔跑如飞,被称为“高原精灵”。然而,由于利益和欲望的驱使,盗猎分子大肆屠杀藏羚羊,给它们带来灭顶之灾。这些残酷的现实,让导演陆川用电影的形式记录下来。《可可西里》中,青藏高原的景色一览无余,那是一片“野生动物的乐园”。但由于盗猎分子的侵入,这片纯洁的土地染上了鲜血,为了保护那些仅存的藏羚羊,一支巡山队成立了。然而,这支巡山队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他们没有国家正规编制,没有政府经费支持,他们的生活十分窘迫。
《可可西里》中有这么一段情节:由于巡山队的人太少,队员阿旺只能留在一个叫不冻泉保护站的地方,这里与世隔绝,没有电视机,没有其他任何打发时间的工具,只有一台破旧的收音机,阿旺是寂寞的,是孤独的,但是他在不冻泉保护站一守就是三年,为的就是心中那份理想——保护藏羚羊,保护可可西里那祖先世代一直守护的家园和净土。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巡山队没有退缩,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下闪烁出璀璨的光芒。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正是《可可西里》体现出的生态环境美,因为有这支巡山队的存在,再恶劣的环境也变得美丽。
在《可可西里》中,导演陆川为了彰显正义的存在,真实地塑造了巡山队员与盗猎分子之间的斗争,巡山队员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让观众印象深刻。此外,影片还展现了人物的生态观念。巡山队员没有经费支持,没有国家编制,他们的成立体现了他们的生态意识。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为了保护那些可怜的藏羚羊,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不畏艰险,不求回报,成了生死相依的兄弟。盗猎分子的凶残更加坚定他们的信念。巡山队队长日泰面对盗猎分子说了这么一句话:“你杀了我的羊子。”可见他对生命的惋惜和对盗猎分子的谴责。虽然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崇高的理想,但是这最淳朴的一句话却深深体现出他的生命观念。为了那片净土,日泰还是牺牲了。他死在了盗猎分子的枪下,但他不是白白牺牲了,留下的是我们这些观众对生态环境的思考,思考我们有什么能做的。
影片中的马占林说过这么一段话:“草地在减少,所以牛羊不能放;土地在消失,所以骆驼不能放。现在,只剩下雪山和沙地。”导演陆川通过这样一段话,充分说明可可西里人民生活的艰难,反映了生态环境变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在马占林身上也看到了“生存第一,良知第二”的动物本能的表现,只要能活下去,什么做人标准,什么道德底线,统统都可以放到一边。因此,家园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藏羚羊大批死亡,这就是生存面临威胁的情况下所必然产生的。一方面,巡山队自发成立,拼命保护藏羚羊,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另一方面,可可西里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生存大于一切。这两种对立的观念最终都要回归到生态环境问题当中。这就是——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回复生态环境美势在必行。
三、结语
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是观众的内心不可能无动于衷,那荒原上成百具的藏羚羊的尸体会让大多数人潸然泪下。虽然《可可西里》不是关于环保主题的电影,但是我们确实看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号召存在。原始与文明、生存与死亡、人与自然,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影片是关于巡山队如何克服严酷环境保护环境的,但是在这背后,隐藏的就是我们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还我们的生态环境本质的美丽!
[参考文献]
[1] 刘顺,贺闱.对《可可西里》中的一场女性缺席谈话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07(10).
[2] 胡丽娜.承重生命——影片《可可西里》的主题解读[J].时代文学,2009(05).
关键词:环境科学;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改革与创新
环境科学涉及自然、技术、社会和管理科学等诸多领域和学科,是一门跨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的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在课程设置中,既要考虑学科特色,也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保障教学质量是课程建设的关键,长期以来,我院一直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吉林大学环境科学创建于1978年,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东北地区高校中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1年环境科学专业成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002年环境与资源学院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并被批准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专业本科学生320人,教师19人。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9%。
多年来,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课程体系建设。
1.通用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环境科学专业涉及面广,要求掌握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较多,课程设置较为困难。处理好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关键。结合教育部的“环境科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和“环境科学专业规范研究”课题的研究结果,根据吉林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针对我专业在环境化学、环境规划管理、生态环境修复与生态系统数字化管理方面的优势,在2001年版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在整合和增加基础理论课的同时,对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由原来一个专业方向改为环境化学和环境规划管理两个方向,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在进行环境类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后,构建了课程体系基本框架,由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教学三部分构成。课堂教学(146学分)又分成普通教育课(80学分),学科基础课(42学分)和专业课(24学分)三个层次。总学分达到18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47学分,实践教学2分,课外培养8学分。
根据“通才”教育以及“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两个方向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设置相同,仅在专业课方面有所区别,该方法符合国内外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学科基础课程包括环境学、环境地学基础、分析化学、生态学、环境管理、环境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等课程。专业课程设置既要考虑专业自身的特色,也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特定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为此,我们突出了环境化学技术领域独特的知识优势,将环境化学作为两个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其他按方向要求分别设置。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创新是我专业的办学特色之一。多年来,我们将启发与讨论、多媒体教学、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多方法、多手段、多途径贯穿于教学中,建立了课内指定教材与参考资料相结合、传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院一直在努力推动课程信息化进程,鼓励教师自由开发多媒体课件,进行课件资源共享。目前,多媒体教学技术已扩展到3S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环境信息系统学等课程。
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的观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比重。教学实践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实习实践和创新实践两方面。在实习环节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注重现场教学和可视化教学的有机结合。我们在实习中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环境,了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为课堂的理论学习作了较好的铺垫。如学生观看了长春市东大桥下河水断流、垃圾成堆的现象后,感触很深。在授课中,我们有目的地介绍了一些研究与治理环境的成功实例,使同学掌握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技能。此外,还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我院举办的CSTD(求实-研究-思考-探索)社会调研、青年环保论坛等活动中,使同学得到了“环境调查、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答辩”全过程的训练。近三年来,我专业本科生12篇。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年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在毕业论文中将得到充分体现。在毕业论文选题上,我们侧重科研能力的培养,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论文设计,并指导学生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这样学生既锻炼了科研能力,又增加了见识,为攻读研究生或者参加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我专业学生结合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的选题比例在80%以上。在毕业设计中,我们指导学生利用环境科学的技术、方法进行环境演变规律、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和环境影响评价,同学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信息的获取、资料的整理和挖掘、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治理等较系统的研究过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3.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专业建设模式
长期以来,我专业教师坚持不断探索新的教改思路和教学方法,不断将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本科教学中,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根据自身的科研能力确定了“环境化学”、“生态环境信息系统与数字化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3个研究方向,建立了科研梯队。近三年,共承担4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195篇,三大检索论文35篇,承担教学改革项目21项,参编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结合专业发展方向进行了较广泛的调研,提出了实验室建设规划,建设了高等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信息系统、基础生态学等实验室,使实验能力和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保障作用。如高等环境化学实验室在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的监测与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制定有效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我院制定了中长期教学工作规划,提出了学院发展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从成立教学督导小组、制定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对学生成绩进行跟踪监控等多方
面进行了规划,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方面部署了工作。学院在2001年制定了“教学系列评估考核办法”、“考试监考和学生考试考场规则”、“班主任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规定了学院和各系教学管理职责,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思想、组织、过程和制度保障等内容。近年来,专业教师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本科教学质量视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通过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院、系各级组织的关系和功能,从而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教学组织系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过程保障包括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制订、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跟踪、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等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确保各个教学环节精心安排、周密布置、组织到位;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学院在2001年成立了由教学院长、系主任和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退休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小组”,专业成立了以系主任和系秘书为主的教学领导小组和相关课程小组,在监督、检查教学规划的执行和教学质量情况,帮助年轻教师进行专业课岗前培训和在岗提高,对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和总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作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3.落实规章制度,确保教学管理到位
学院依据“抓质量、上水平、创品牌”的办学目标,重点在新学期开学前的教学任务落实、期中教学监督与检查、学期末考试三方面开展了系列管理工作,细致的教学管理工作有效地降低了教学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我院还在落实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讲评制度、教学工作奖惩制度,院系二级听课制度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工作。如坚持对新开课和开新课教师的开课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多渠道采集教学过程数据和信息,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将教师教学成就和授课效果列入提职聘任的考核条件之一,为超本科教学工作量的教师发放酬金:跟踪监控学生成绩,不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做好每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工作。
学院根据学科发展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以专业为中心成立了若干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小组。每个教学工作小组组长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通过不定期地开展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教学研讨活动,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正常的教学秩序,树立了良好的教学风气。
一、利用师生交流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学生处于轻松的心理状态,也能更好地克服表达的心理障碍。老师可以通过师生之间平等良好的交流,沟通信息和情感,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从而使学生可以放松心情,敢于开口表达。
例如,老师为了引导学生参与表达,学会用“can”这个情态动词。老师在上课开始与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交流。老师示范后,学生开始举起手,“I can swim and dance.”学生说。“Well done!”老师冲着学生举起了大拇指,并发自内心的表扬学生。老师又请另一个学生回答,“I can play basketball.”学生说。在平等的氛围中,学生们已经学会了can的用法,也可以熟练的运用“What can you do? I can do something.”进行对话交流。
二、借助教学手段优化学习环境,支持学生表达
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创设学习环境的有力武器,尤其是现在的多媒体、电视机、电子白板等,可以直观形象的呈现各种音频、视频和图像等学习资源,能够带给学生的视听感官全方位的强烈刺激。老师可以恰当灵活的运用这些教学手段,优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为学生的表达提供支持。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If you are ill,What do you often do?”有的学生说通常是吃点药。有的学生说去看医生。“好。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在看医生时的英语对话。”老师正式引入新课。学生们已经被老师牵着想到了自己看医生时的情景。老师用投影呈现了第一幅插图,图上写出了“go to see the doctor.”接下来,学生们看到了“医生询问病情”的插图和与看病相关的语句,并且注明了相应的汉语解释。学生们看到这些提示,结合自己的经验,经过应用操练,很快的掌握了这些内容。
三、运用学习活动构建学习平台,激发学生表达
形式各样的学习活动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活跃学生的思维,打造一种活动氛围,可以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有利的条件。老师在组织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时,也能够借助一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搭建平台,利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带动,思维的碰撞,激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
例如,老师设计了一个课堂上的自由组合对话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围绕着“Birthday”设计并完成对话。学生们找自己的搭档,进行课堂练习,最后,老师让准备充分的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在教材提供的对话上加入了自己的语言,老师大力的表扬了学生。学生们也充分利用了课堂操练,掌握了这些简单的英语表达。
在创造艺术形式和对美的感受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体验。这种美感体验和科学体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路。温都水城理疗大厅环境设计作为第二届中国室内设计艺术观摩展中的优秀奖之一。通过剖析这个特定案例中的成功经验,试图论述个体在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科学领域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美学中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大脑 视觉信息 抽象 创造性思维 想象力 联想 美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单纯的语言文字表达本质上是线性的,当用来解说造型艺术中的视觉思想时就变得冗长乏味而令人厌倦,本论文中有少量的图片以便更清晰地解晰需要说明的问题。在对特定项目实施设计过程中,大脑会不断接受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而就环境艺术而言,更多是针对造型艺术中的视觉刺激信息作出反应,设计过程中总要不断的对这些视觉信息进行形象抽象的处理,这类抽象是个纯化的过程并且抽象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项目的名称及功能定位、它的商业卖点,都是激发设计者思维的源泉、激发出设计者创作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与其功能对话。此项目位于秀丽的北京母亲河“温榆河”南岸,区域内有丰富的水资源。在这个项目中,我对水的形态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抽象,以获得我想要的效果。从最终视觉效果来看,这个理疗室内空间表现出了新古典韵味的景象,原本就没有只做单纯的空间造型的想法,更多是希望通过这些空间引发与其功能目的相一致的联想,通过空间环境中的视觉景象,使人进入到清新、舒适、健康、有机、生命的联想中。
设计中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是基于外部环境中的色彩、形状通过眼,作为信号被大脑皮层的视觉野所接受,再传到记忆区域。在感觉信息、记忆的基础上产生思考、判断和决定。
设计过程就是一个这样的创造过程,认识新情况、新问题或问题的新组合,然后作出适当的解答,如何做到适当,通过形象思维、感知,就功能、人的行为习惯结合结构材料、工程、技术等对空间、外形、形式、色彩、质地进行合目的创造,从而产生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根据理疗大堂的功能及与水产生的必然联想,通过水的各种形式及传统文化中水的部分隐喻象征,从中提炼出给人亲切、柔和、可爱的常见形态,如:波浪形、水滴形、黑色等,同时结合与之匹配的相关材料, 从而产生一个完整并与其功能相一致的艺术统一体。天花上的造型被设计成不规则的波浪型、用蓝色膜塑造出水花四溅的瞬间状态、墙面连贯的弧性既柔和又有引导性,正面墙上所用材料与地面材料一致,与地面浑然一体,水滴从天花沿墙面一直延伸至总服务台,镜面黑花岗岩的采用用来隐喻水本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中,水被赋予了黑色的特征,同时水又被暗喻为财富,这种暗喻和项目的商业性目的非常自然地达成一致,当传统文化含蓄的联想与新思维有机的结合时,新的创意也就得以完美展现。这样既能和功能环境产生联想也能说明此处为财富聚集之处。灯光的运用上, 为了使空间得以最佳体现,最大面积的使用间接照明,光线柔和均匀,使总体环境达到围合光的气氛并突出工作区,为了得到预期效果,灯具的排放有效的结合了天花板造型,光线透过蓝色膜给整体空间提供柔和的背景照明, 同时金色膜水滴造型灯作为重点视觉造型和巨型水滴形服务台相呼应。
造型艺术把想象力置于一种自由的但同时却又与知性相适合的游戏中,这样它们就同时推动了一件事务,因为它们完成了一件作品, 这个作品把知性概念用作一种持久的,单凭自身就受欢迎的工具,去促进这些概念与感性的结合。是以确定的理念到诸外在感受中。
客观存在加个体主观思维取向性,通过筛选提炼出有意向的能给人带来普遍愉悦的特定的空间环境氛围。这既合其功能目的性的,也是美的自然过程。水的常态是液体状的不规则形、并有透明的特性,如何从水的众多偶然的特定形体中提取既符合个体偏好的形状又能恰到好处符合现有的场所状况,波浪和水滴是最常见水形态之一, 这类形态是大多数人所熟悉和喜爱的。
美丽的大自然中种种魅力如此常见地和美的形式仿佛融合在一起而被碰到,它们要么属于光的变相,要么属于声音的
变相。因为这是两种唯一这类感觉,它们不仅允许感性情感,而且也允许对感觉的这些变相的形式所进行的反思,因而仿佛含有大自然带给我们且似乎具有某种更高意义的语言。
当我们获得美的精神体验后,总是会有这样的经验既会急不可待的希望把这些愉悦传递给周边的人。当然是通过各自特有的方式,很自然我会用塑造空间环境这种手段来感染周边的人群,达到愉悦传递的目的。
如果一个对象的概念被给予了,那么在运用这概念达到知识时判断力的工作就在于表现,就是说在于给这概念提供一个相应的直观;无论这件事是通过我们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如同在艺术中,当我们把一个预先把握的、有关一个作为我们的目的的对象的概念实现出来时那样;还是通过自然在它的技术里来进行(像在有机体中那样),如果我们把我们的目的概念加给自然以评判它的产品的话;在后面这种情况下不单是自然在物的形式中的合目的性,而且它的这件产品作为自然目的都得到了表现。
参 考 文 献
[德]康德 著,邓晓芒 译、扬祖陶 效,《判断力批判》175页,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