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景园林理论体系

风景园林理论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景园林理论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景园林理论体系范文第1篇

风景园林设计中,通常需要用到两大材料,一种是硬质景观材料,主要包括山石、水体和建筑等;另外一种就是软质景观材料,即植物,园林植物体现了自然属性和因为季节变换产生的时空序列变化的景观表现特征。因为植物和山石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园林的美好,吸引了人们的兴趣,满足了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活动的需要。

风景园林学的简介

1.风景园林学的定义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是在古典造园和风景造园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式建立的一门新的学科。从传统的风景造园到现在的风景园林学,经过了从为少数人服务到为人类和生态系统服务;从单一的审美价值取向到生态和文化综合的价值取向;从中微观到全尺度的发展过程。

2.风景园林学科的分类

风景园林学以空间营造理论为核心基础,包括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和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

(1)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

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包括表述模型、评价模型、过程模型、变化模型、决策模型和影响模型等,是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进行施工前的参照基础。

(2)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

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包括:范围和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经济文化背景分析、完成调研报告、概念设计和施工设计等,是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础。

3.风景园林学在风景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1)对风景园林建筑进行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园林建筑地的分析,进行功能整合,对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进行研究,对园林景观进行整体性设计。

(2)在园林中对植物的应用:研究城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对城市园林树种进行规划,实现园林植物是配置和设计。

植物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配置原则

风景园林的景观建筑设计必须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把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和环境的生态相适应,又要符合艺术构图的原理,把植物的个体和群体美展现给观众,并让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感受到意境美。所以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也要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等原则,实行协调对比,体现植物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2.植物颜色的配置设计

风景园林在进行景观建筑设计时,对植物也有特殊的要求,例如植物的类别、颜色等,这些都要根据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要求进行选择。大部分植物的颜色都是绿色,因为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和景观效果,所以在进行植物配置设计的时候,要根据植物颜色的不同进行。

一般的植物配置可以根据植物颜色的不同,进行色度的对比,色度级差别大的配置在一起,例如银杏和桧柏颜色对比明显,可以配置在一起;如果色彩比较相近,从颜色配置上来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大叶黄杨和海桐,颜色相近,而且形状相似,不适合搭配在一起。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把植物色彩和不同颜色的背景建筑或者植物进行配置设计,实现最佳的观赏效果。

3.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作用

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植物一般都具备表现季节变化、可以作为观赏景观和能够衬托其它景观的作用。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设计一定要符合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体现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充分发挥作为园林景观的观赏特征,吸引观众的兴趣,实现园林建筑的目的。

山石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山石在风景园林中的布置

景石在风景园林中的布置营造,应该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认真进行景石的选材和山石景观的造型,创造山石的意境,体现石材自身自然和个性的优点。在对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进行置石和山石景观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保证山石的自然性,注意整体景区的构造,保证山石的自然特征和环境协调关系。根据风景园林的不同建筑要求和景区的不同特征,对山石景观进行不同的艺术构造。

2.山石景观的分类

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设计中,对山石景观的构造分为:自然地貌式山石景观、艺术造型式山石景观、意境式山石景观和抽象式山石景观。风景园林自然地貌山石景观的构造,应该根据岩性和地质构造不同,进行景观构造,使观众感受自然的美好;对自然山石景观进行概括和重组,通过夸张和变形等艺术手段对山石景观进行处理,体现山石景观的艺术性;用抽象的意境进行山石景观的构造,引发观者的联想;运用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山水造型进行抽象处理和构造,,表现风景区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内在意境。

3.进行山石构造的方法

(1)提高对景观园林学的应用:置石与山石景观是园林重要的构造组成部分,体现风景园林学的艺术理论,对成功的风景园林景观进行借鉴,发挥山石构造在园林景观建筑中的作用,融入园林环境。

(2)建设现代化山石园林景观体系:对风景园林景观山石的构造,建立置石和山石景观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实现风景园林山石景观的艺术创作。

(3)创新风景园林山石构造的方式:对风景园林景观的置石和山石景观艺术创造形式,进行创新,丰富山石景观构造的内容。

总结

风景园林理论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园林;园林景观设计;构成艺术元素;艺术设计;艺术元素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步伐也逐渐加快,能够提供一个让大家娱乐休憩、放松心灵的地方,是十分具有价值意义的,现代风景园林的出现,不仅提供了一个放松休息的地方,加上构成艺术元素的融合,更给人的营造了一个心旷神怡的场所(见图1)。其中将构成艺术元素有机的融入到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与传统园林设计相比较,有了很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园林整个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以及在园林中的构成艺术设计方法上。与此同时,构成艺术元素成功应用,使的现代化风景园林建设在观赏性以及生态性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也正好与中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匹配。所以,不断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融入构成艺术元素,能够大大提高现代风景园林艺术品位,更能满足现在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2构成艺术基本概念

创作艺术的核心思想主要是以抽象的形式来表达艺术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构成艺术注重几何抽象造型的表达,极其注重独立形式价值。风景园林艺术隶属于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构成艺术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是所有艺术设计的基础,属于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了情感与理性思想。构成艺术在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的前提下,对基本要素进行合理的组合,最终达到满足感性的视觉艺术效果。现代景观设计师在构成艺术形式上获得更多灵感以及理论基础依据,探讨在空间结构和形态上的景观设计的形式,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景观的视觉表达形式。在整个现代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构成艺术元素主要体现在整体结构布局,色彩以及形体表现上,园林景观与构成艺术设计有效结合,呈现出的色彩、立体感等等,满足人们对于园林景观功能需求以及审美标准。

3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之间的关系

现代风景园林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根本问题是塑造空间。主要强调可操作性的“空间结构”和形态表现方式。构成艺术应用到现代风景园林中体现在形的构造规律、抽象美的形式。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切合点。形式角度进行分析,要掌握好其运行规律,就必须在形成概念性的归纳视觉特征的基础上,具体了解园林形式基本构成情况以及其视觉特征。构成艺术为此提供了一种合乎艺术规律的思考方法,进而更好地把握园林设计中的形态、空间、美感等。

4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构成艺术要遵循的原则

整体和谐,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时应该从两方面保持设计的整体、和谐。风景园林作为一个整体,首先需要将其内部各要素做到和谐统一;以此作为基础,达到园林整体风格的整齐和谐。即在宏观方面和微观细节方面都能够达到和谐一致;“人本”中心,在进行现代园林设计时,要全力做到人们的审美标准与园林的功能相一致,要通过融入结构艺术元素理论达到两者的统一,使园林设计展现出更多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特色鲜明,在进行现代园林设计时,不能够将原有的环境风格完全摆脱,而需要结合实际人文环境等情况、就地取材,将地方特色融入到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增强园林艺术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艺术表现力。除此之外,还应不断进行艺术风格的创新,跟上时代步伐,有效将时代气息和社会潮流与设计艺术结合起来,使园林风格别具特色和韵味。

5现代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元素的应用情况

构图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专业基础,是科学创造的提高,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就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而言,构成艺术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主要表现在艺术形态、色彩、材料以及空间等多个方面,从视觉体验中提供各种可能的设计形式,丰富并且完善了整个现代园林表现形式。现代风景园林主要是根据设计理念,将各种元素有机组合,并合理使用室外空间等不同环境,体现出更具人性化、现代化、审美化、艺术化的风格形式。研究如何合理的利用室外的空间,包括从艺术的角度将理性的空间环境安排的更加合理美观,将景观概括为简单抽象的点、线、面、体和色彩等,巧妙运用造型,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在进行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展现一定的视觉艺术语言,进行视觉形式美法的再创造。

5.1点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之形态基础

一切事物都是由点组成的。在设计领域,点不仅只是表示一般意义的点,主要代表的是所有相对较小体积的艺术形式。在艺术设计过程中,点为设计师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点可以拥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比如风景园林中的一处盆景、某个艺术雕塑,或是花园中耸立的重要景观植物等等。点作为所有艺术设计中最基本的元素,设计师将点运用更合理化,能够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够吸引观赏者的关注和钦佩,与此同时,也为重点的园林景观做了强化表达,起到了比较强的引导作用。点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能够强化园林艺术美的动态化,为园林创造出极佳的视觉效果。

5.2线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之视觉语言

线由一个个点组合而成,无数的点即视为线。线以曲线和直线两种常见的形式为主。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直线又被分为斜线、垂直线以及水平线,曲线则以自由曲线、几何曲线为主。在设计中,将线以不同的变现形式呈现出来,会给人带来各种不同的视觉感受。比如在风景园林中加入直线设计,往往会给人壮观宏伟的感觉,对轴线加以强化,还会带来庄重感以及仪式感。

5.3面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之整体效果

面有点、线组合构造而成,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面的形态以点、线的具体表现所体现。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引入面的设计,将会直接影响整个风景园林的设计效果,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形式主要包括具体景观物体的小面设计和大面设计。在进行大面景观设计时,要了解风景园林的区域以及实际规划面积,结合景观园林的具体要求以及功能要求制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可以采用将园林中要素分配组合的形式,加上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将整个风景园林的景观面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艺术整体,展现园林景观的整体艺术视觉效果。因此,在应用构成艺术中的几大基础元素时,一定要结合不同的规划设计,呈现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效果以及美观形式。

5.4体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之三维状态体

作为点、线、面共同形成的三维形态,给观赏者更好的空间视觉感观。将其应用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更能够第一时间吸引住人的眼球。比如,在园林中心位置设置标志性建筑或独特的植物造型都能表达出风景园林的核心文化。有几何形体抽象得到的体,常见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都能展现出稳定的视觉美感。园林设计中很多造型都是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来的。

5.5色彩的构成

人们认识事物、对事物产生兴趣的第一印象就是颜色,色彩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一处地方。色彩不单单只是丰富物体的颜色,更能够增加人们的情感。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色彩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能够体现出民族文化、信仰等。不同色彩还可以采用远近、软硬、冷暖的感觉,通过调和色彩增添环境中的空间感。当空间相对较小时,可以用蓝灰、绿灰等色彩饱和度较低的颜色,进而增加空间延长性,还可以采用强烈色彩对比,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遇因此,在设计中要根据不同区域文化、人群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色彩。

6结束语

作为重要的休闲景观,现代风景园林对于人们放松身心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及人们生活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享受品质生活,人们对于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的要求日渐多样化。由于构成艺术在现代艺术领域具有十分积极的应用效果,因此将构成艺术有效的融入其中能够有效地提高现代风景园林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表现力,也是符合现代社会审美需求的必然趋势。构成艺术以其兼顾个性之美与共性之美的审美特征及多元素运用的艺术表现形式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周际.平面构成艺术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蒋湘琴.亭台楼阁界画的山水美学思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9(9).

[3]王慧,王英哲,董佳佳.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6).

风景园林理论体系范文第3篇

1城市设计要素运用

在这里必须提到城市设计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文·林奇(K.VLynch)的城市五要素。1960年,林奇探索出通过城市意向图来分析居民对城市特色环境的认识。这5个要素分别为路径(Path),区域(District),标志(Landmark),节点(Node),边界(Edge)。路径:导向性很强的线形要素,人们通常顺其移动,以公园为例,如道路,广场,管网线,其他要素常围绕路径展开。区域(District):共同使用人群所形成的一种“领域”空间,相似的要素耦合所形成的面状要素。强调人在其空间内部的体验感。比如公园中各个功能分区,如安静休息区,体育运动区,儿童活动区等,每个区域有相同的主题,有着极强的领域感。标志:城市中明确而醒目的点状要素,大小不一,是人们在外部空间体验的参照物,但不能进入。如纪念性塔,标志构筑物,庭院树等,具有极强的引导性与控制力。节点: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抑或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也可大至城市中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它使人有进入和离开的感觉。例如活动广场,休憩草地,观赏树群,是公园规划的布局点。边界:一般以过渡或终点界面为主,可视为空间的围合界面,且不作为道路使用的线性要素。“边”常作为两块区域的分界线,如水域、林缘线、建筑外轮廓、山体所构成。

2城市设计三大理论框架

1)图底关系。图底关系理论,是将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应用于城市设计领域,是研究城市的虚体空间与实体体量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知觉的选择性是该理论的基础。

2)关联耦合分析。“关联耦合法”强调关联要素的系统性和系统的完整性与层次性,这有助于对城市设计的整体把握,使相应结论和策略在这种条件下达到最优,从而为城市提供最适合的设计。以这种思维分析现代公园时可分为三大结构:

a.公园肌理分析,分析公园与道路的关系、地块与道路的关系以及绿地与道路的关系。

b.公园立体形态空间分析,包括开敞空间与私密空间,尽量保护场地原有的肌理,梳理其实空比。

c.公园空间界面分析,包括界面的材质与图案,对于体现场地的地域性有重要影响。城市道路、河流、绿地、建筑单要素的耦合,以及不同要素变量的耦合,丰富了基地内容,梳理了城市肌理,将市民的工作生活融入基地中。

3)视觉秩序分析。这种分析方法的实质就是对待观察的目标进行空间的片断性与连续性分析。具体方法是:在平面图上连续有规律的标注一组具有代表性的视点,对其空间视觉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通过分析使设计师理性的设计空间物质形态,使游人的体验更具联系性与丰富性。

二、结语

运用城市设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进行公园规划设计:

1)加大前期的现状调查比重,使公园可以更好的融入周围的环境与文化。

2)可提高公园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更准确把握公园的功能性,用理性设计思维处理基地的限制条件。

风景园林理论体系范文第4篇

十八世纪的英国风景式造园也是受当时英国风景画和田园文学的共同影响形成的园林风格。绘画与设计的关系在于,其一,设计的想法来自于想象,想象的效果需要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方案设计草图的构思与绘制;绘画造型与园林景观设计在形式美感方面有着共同的追求。常常看到一幅幅出自风景园林师的小而快的速写记录,用来表现风景的构图和光线效果,那是为了将来的造景作艺术的构想。由此,绘画造型能力,即写实再现造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园林设计中的水平发挥。素描与色彩写生是源自于西方的绘画基础训练,内容如下:训练扎实的形象再现能力。素描与色彩写生是造型艺术基本功,即结构与空间、光影与色彩等描绘性形式语言的掌握。掌握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色调构成等基本的形式审美法则。通过推敲画面的构图安排,使事物形象主次得当,位置均衡而有变化。同时,针对散、乱、空、塞等布局的弊病也有了防御认识。

艺术感性的培养。在写实基础上,注重强烈的感性认识,追求富有感染力的生动艺术造型。这一阶段的练习可以通过世界名画和名家的赏析、提高艺术审美的鉴赏能力。绘画写生等造型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了全面立体观察、立体感受的习惯,即:对于形体空间结构与明暗光影的细腻感觉,对于造型细致唯美的表达方式。这些素质一经养成就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未来的造景手段之中,形成一种可贵的专业艺术修养。

抽象造型设计能力的训练

以点、线、面、体为主的平面与立体构成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抽象造型基础训练。现代造型的特征就是以点线面形态为造型基本元素进行的打散重构。就风景园林的视觉形态而言,植物、山水、地形地貌等景观元素皆可抽象为点、线、面,它们是构成景观中最基本的形态单位。研究它们在景观构成中的视觉作用,利用各自的形态张力去设计和平衡一个优美的构图,是园林景观师所努力追求的效果。以写实再现为目的的造型基础训练侧重锻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严格准确的形体、空间结构的表达。而抽象造型设计能力的训练则突出发散性思维意识,强调主观意识控制下的、理性、逻辑性造型手段的运用。

1平面与立体构成是以抽象的形式语言去表现和塑造形态。在现代艺术美学中,这种构成的抽象美是对传统艺术具象美的升华,是建立在对人类美术发展规律总结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对于线的认识。线的形态很丰富,概括起来可分为直线,曲线两大类。直线具有明确、力度、规范、和速度感的特性,它们沉着坚定的特性能够在复杂的形态设计中起到规范与协调的作用。相对而言,曲线的基本属性是柔和、变化感、流动感和丰富性。其特有的活跃性往往使得造型与构图充满活力。园林设计中的线条是在空间和时间性质上的展开,体现节奏和韵律、划分空间、引导动向。如扬州何园的复道回廊,连接起西园、东园和园居;绕廊赏景、步移景异,把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园林中的线条也不可能是单一存在的,因而在抽象造型练习中学习直线与直线,曲线与曲线,直线与曲线的各种组合效果,从而可以变换出无数种园林视觉形象。

2平面与立体构成是基础造型能力当中针对抽象形式设计方法的训练。前一阶段的的绘画造型基础训练强调的是对于外在世界的丰富性及艺术性的再现能力的培养,而现代园林设计造型往往是包含功用性的人为建造形态,它强调二维及三维空间中形态布局的逻辑性和秩序性,即抽象形式的运用。平面与立体构成作为一种现代造型设计的基础训练,从形态到秩序的设计,都追求高度的概括和浓缩;探讨的是抽象、本质的视觉形象和组合规律,这一点同数学的理性和抽象颇为相似。训练中要使学生认识到“数”是抽象造型的内在规律,“形”是外在的现象,数学的美通过视觉转化成为了图形的美、秩序的美、设计的美。同时,理性的抽象美也符合现代艺术的审美习惯。设计师把握抽象造型要素、以及对这些要素进行再组合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能力。

3抽象造型的训练可以抛开具体的园林功能操作,更加快捷地进行诸如秩序、节奏、比例等方面的形式审美训练。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追求几何的、理性的设计手法,如盖佛瑞康(GabrielGuevrekian)于1925年在巴黎装饰工艺博览会上设计的光与水的花园,通过以三角形为设计母题的重复运用,从而达到的精炼的比例与秩序之美,成为标志性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园林作品之一。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代园林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密切联系。平面与立体构成的训练方法概括了现代艺术的精华,学生通过设计绘图、手工模型等纯形式的练习手段,排除园林功能指向的干扰,从而尽快掌握以几何秩序为主要形式的现代造型手法,进而服务于明确的园林景观设计意图。

色彩设计能力的训练

光与色的体验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时色彩又是最具大众化的美感形式,能够引起观者普遍的情感共鸣;在艺术家、文学家、设计师的心中,色彩也都是传达艺术情感的有力工具。很多景观园林设计也巧妙利用色彩的变化来营造空间环境,从而使艺术与科学达到完美的结合。园林学生在《色彩构成》这门课的学习中可以研究色彩的理论体系及理性组合方法,进而更深刻、全面、科学地认识色彩,丰富色彩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园林景观的材料从土壤、植被到人造物,都是包含色彩的。现代园林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不再拘泥于竹、梅、松等少数具有观赏寓意的植物的个体艺术效果,而是利用造景素材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协调和对比进行整体的组合搭配。比如以视觉色彩的角度来看待植物,就不能再以单纯的绿色来理解,而是有浅绿、中绿、深绿等明度上的差别;以及各种紫色、红色、褐色、灰色等色相和纯度上的差别。现代园林的花坛、花境等形式手法中多元化的植物色彩配置就是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进行的理性组合,这需要丰富熟练的色彩组织技巧。英国园林师格特鲁德•杰基尔(GertrudeJekyll)的造园成就体现于花园边缘不同色彩的绿草带的设计,她可以运用不同色调的黄色和橙色草本植物组合出“金色”的边缘。这样的配色手段类似于《色彩构成》中的“点彩”技法,即依靠色点在空间中的并置效果来调配色彩。色彩对观者的影响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含蓄而又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掌握色彩对视觉心理造成的影响,通过对色彩的秩序性组合把一些非视觉性感觉,如优雅、梦幻、喜庆等蕴含于设计之中,使园林艺术具有一定的情感表现力,让色彩成为有生命力的园林景观元素。#p#分页标题#e#

风景园林理论体系范文第5篇

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各级政府空前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旅游发展,规划先行”,随之在全国出现了旅游规划热潮,形成了一个供不应求的旅游规划市场。中国要在2020年左右真正营造成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迫切需要有一大批一流的旅游目的地,要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都要有高水平旅游规划。面对旅游业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形势,规划实践面临许多新问题,本文对旅游规划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探讨。

1中国旅游规划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旅游规划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如旅游规划进入新一轮、“诸侯规划”、洋专家的大规模介入,及出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旅游规划、旅游营销规划和概念性旅游规划等新形式。从学术上而言,对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其理论、形式和最有效的方法在国内外都仍旧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就国内旅游规划工作而言,旅游规划编制的总体指导思想、内容、程序、方法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不少学者和专家,如刘德谦、石建国等都论述了旅游规划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完善的技术体系、成熟的操作体系、严密的实施监管体系以及专业化的规划人才。

2旅游规划的标准问题

旅游规划是一个旅游产业规划,而不同于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以及各种保护规划。它必须反映该产业的特性和发展规律及要求和原则,否则对旅游业的发展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六大体系,即资源体系、市场体系、生产力布局体系、产品体系、战略体系和科研(包括教育)体系。旅游产业规划就是要充分反映六大体系的内容以及六大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域旅游规划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是旅游规划的“纲”和“魂”,决定了规划的指导思想、理念方法、操作程序、体例结构。北方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王衍用教授,根据大量的旅游规划实践和多年的旅游规划研究,设计出了“4162”结构的区域旅游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

3旅游规划创新

当前必须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规划进行理论总结和创新,从中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规划理论和方法。

3.1理论创新

“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应成为旅游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也是规划创新的根本和哲学理论基础。规划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目标,注重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并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引导,使游人在亲近自然、欣赏山水、接触社会、感受人文、体验风情、享受休闲、美食购物的旅游过程与服务过程中感到身心愉悦!此旅游规划是要为游客需求而设计服务,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是产品设计时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在使用量上以满足现代人的最大需求量来设计,应秉承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精神从事规划工作。因此,旅游规划注重自然优先、设计融于自然的准则贯穿至终。

旅游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知己(资源调查)知彼(市场调查)”、富有创造性的策划创意的基础上,为旅游主体创造一个产业运营——产品系列——景观品质——游憩活动——空间条件——时间序列——信息引导——市场营销的有机整体,从而为旅游者提供舒适满意、优质优价的旅游体验经历,一种完整的“全景规划”。

3.2内容创新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生态化的大背景下,规划中的社会因素、信息要素、资本运营与生态环境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创新规划应是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在对旅游供需关系以及系统诸因子的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全面高适应性、可操作的旅游发展战略,以实现旅游系统的良性运转,达到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态监控与反馈调整机制来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其基本思想是:以客源市场系统为导向,以旅游目的地系统规划为主体,以出游系统为媒介,以支持系统为保障,利用反馈系统来监控,从而达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3人才创新

中国旅游规划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规划师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素质全面、知识渊博、崇高责任感、倡导交流、良好的审美观、富有激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创新需要具备很多要素,如创新环境的营造、个人知识程度、合作精神等,然而其关键仍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旅游规划要在广博的知识的基础,建立网络型、发散式、创新性的立体思维,要有创新精神,没有高明的创意也难以搞好旅游规划。规划师还要是“善于综合协调的专家”。一个理想的规划师应能够把这种综合的技能专门用于发现公众利益而非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整体利益而非局部或小范围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