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学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重视并讲好绪论
绪论课教学是引导学生步入微生物课程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是一门课程的窗口,通过绪论学生知道该 “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同时在绪论部分教师和该学科给学生留下了第一印象,这种印象的好坏会影响到教师今后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绪论教学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绝不能马马虎虎,轻视此部分内容,相反,教师应努力在绪论部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后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绪论部分,教师要介绍什么是微生物和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研究方法及微生物学发展史等,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明确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方法,强调学生要按时到课,课堂上认真听课、记笔记、及时复习、预习、按时上交作业、对相似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等,例如可以对各种球菌或引起腹泻的细菌进行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性等各方面的对比分析,从而掌握其异同。提醒学生教师课堂上会经常随机提问,检查教学情况,严格要求和约束学生,保证教学效果。同时强调实验课教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1.2 举例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一些极端环境生长的细菌,例如厌氧性嗜热菌可在300℃下生长,一种芽孢杆菌的芽孢可在-250℃下存活三周,抗辐射微球菌抗辐射能力特别强;举列说明微生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微生物农药既可以杀灭病虫,又可以使植物无农药残留,使人们真正吃上绿色食品、放心食品;介绍弗莱明等科学家从青霉菌中发现和提炼青霉素并在二战中挽救无数伤员的事例,启发学生要善于抓住偶然的现象来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详细介绍我国著名学者汤飞凡发现沙眼病原体的感人事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他曾经把沙眼衣原体先后两次接入自己的眼中,造成人工感染,四十多天后才采取治疗措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分离培养出沙眼病原体的伟大科学家。这些举例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
1.3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讲述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时,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尸体和垃圾为什么会腐烂?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酸奶中含有什么细菌?喝酸奶有什么好处?林黛玉、茶花女死于什么病,凶手是谁?乙肝和艾滋病是如何导致的?”等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大部分微生物对人类是有利的,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2 重点内容开展PBL 教学
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内容庞杂,学生对相似的知识点容易混淆,难以记忆。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PBL 教学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
2.1 PBL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首先,依据教学任务和目标选取合适的案例,应该把握大纲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寻找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可讨论性以及具有启发性的案例,便于问题的提出与讨论,例如化脓性细菌、结核分枝杆菌、肝炎病毒、破伤风梭菌等,典型病例能使学生在讨论后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那些症状不典型的病例会使学生考虑太多的疑似病例,在不同疾病的相似症状上纠结,分不出所以然;其次,选取案例还要具有前沿性,能够反映出教学的新知识、新动向;最后,根据案例选取合适的问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选择和临床紧密联系的关键知识与较难理解的知识,对此提出问题。
例如我们设计了“破伤风梭菌”的PBL案例:某男,30岁,左脚在建筑工地被铁钉扎伤,当时简单自行包扎,一周后病人出现漏口水,易激动,大量出汗,随后出现角弓反张,苦笑面容。我们提出以下问题:“根据病例病人最可能患什么疾病,感染了什么病原体?该病原体的形态特征是什么?该病原体的致病条件是什么?什么样的伤口易患该病?该病原体的感染途径是什么?吃进该病原体会不会患病?为什么?该病原体产生的致病物质是什么?该病原体的致病机制是什么?如何防治?如果你在临床上遇到这样的病人你该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病例和问题设计,把患者的体征、病史等资料提供给学生,学生不仅了解了破伤风梭菌的基本知识,而且了解了破伤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等知识,病例还涉及到很多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设计完病例后,提供给同学们参考书目和网址,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锻炼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综合各种信息和资料解答问题并提出病原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在对问题分析与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找出案例中的不明问题,提出假设,归纳整理问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把病历资料提前1~2周发给学生。
2.2 课堂讨论与总结
首先,分小组进行讨论前, 尽量保证每一位同学在这之前对病例都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否则课堂上才看书或资料了解问题,势必影响组内其它同学,影响整个小组讨论的进程。课堂上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随机推举一个代表对病例进行讲解并回答有关问题,组内其他同学可帮助补充和修正,或提出异议。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 对发言不积极的同学要进行鼓励, 并与他们谈心交流,找出他们不爱参与讨论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勇敢的参与进来。如果问题比较难, 学生解决不了, 此时教师可适当介入,启发和引导学生寻找支持疾病诊断的最有力的证据,避开那些非重要问题的困扰, 如果仍不能解决, 由教师帮助分析,给出正确的诊断和诊断依据,剖析学生回答错误的原因。最后,教师给予总结,梳理本节课所讲解的具体内容,对该病原体给予全面的总结分析,并重点讲解最重要的和比较难理解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加深印象,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思路,此过程是对阶段学习质量和效果的一次提升。此外,教师可以对学生点评和鼓励,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点评,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相互合作的意识得到提高。
3 增加学科前沿进展,激发学生励志图强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实验 素质教育 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它是学生建立自身知识体系的辐射点。从中学开始到大学基础教学至临床教学,每一环节的实验教学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微生物实验活动,以中学-大学-高校临床三结合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可提高的学生综合素质,又为今后走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长期以来,中学、大学基础教育、高校临床教学三者严重脱钩,实验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微生物实验教学附属理论教学,没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开设的实验单一,多是形态验证性的实验;中学教师轻视实验教学,学生不想动手做实验的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为扭转这种状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改革现有微生物实验教学的一些体会和设想。
1 建立系统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医学科学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突出。从中学阶段开始,建立完善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增加实验内容中的启发性和思考性,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在进行理论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体系与内容等作了深层次的改革,添加了一些学科发展中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增加了与其他生命学科相关的实验内容,突出了医学微生物学的现代气息。与此同时,还精心设计了一些具有综合性、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强化学生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根据需要,我们编写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材,主要包括了各类微生物的传统检测方法和最新检测技术,主要病原微生物的临床检测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其体系和内容也深受各阶段学生欢迎。
2 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1 以学生为中心,提倡提问式教学模式,把被动教学转为主动式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是教师先讲,学生按实验讲义依次进行,这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也不利于学生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我们采取提问式教学方法,以三种方式提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引入式提问。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时,学生希望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了解。我们在讲授一个新问题或新知识时,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现象或已学的知识说起,提出一些简单有趣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一方法比较适合中学阶段的学生。
(2)穿插式提问。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水平差的、精力不集中的学生,时间一长,听起来会有些吃力,课堂气氛不可避免地陷入沉闷。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不时地穿插提问,一可调节课堂气氛,还可检验学生听课的程度。
(3)讨论式提问。采用双向式提问,学生、教师都可做答。变被动为主动,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方法比较适合大学和临床阶段的学生。
2.2 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与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运用幻灯、投影等进行直观教学。由于微生物形体微小,看不见,摸不着,直观性差,这就使微生物的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幻灯、投影等运用到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可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直观化,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教学仅靠幻灯和投影仍然是不够的,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多向思维能力,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我们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结合理论教材的内容,研制开发了《球菌》CAI课件,课件一经使用,就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 把握时代脉搏,将双语教学引入实验教学中,培养高新尖人才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病案讨论 自主学习
【基金项目】长沙医学院校级教改课题(长医教〔2014〕9号)。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8-02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了解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特点,为临床预防、治疗奠定基础。但是,许多学生不能理解其重要性,轻视基础课程,学习怠慢,学习效果不理想。
病案讨论教学法是以临床病案为基础,教师根据病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病案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学习[1]。学生在模拟临床诊断的情景中开展学习。
一、病案讨论教学的准备
1.病案的设计
首先是病案的选择。结合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可以进行病案教学的相关内容。病案要真实典型,具有代表性、启发性和可讨论性[2]。病案要体现某一疾病的特性,与某种病原体密切相关,同时,也要体现某类疾病的共性。例如,针对“肺炎链球菌”引入“大叶性肺炎”的病例,可与引起“间质性肺炎”的“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鉴别;通过“流脑”病例,可将“脑膜炎奈瑟菌”与引起“乙脑”的“乙型脑炎病毒”区别,等等。病案书写要规范,包括:主诉、现病史、个人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
然后是病案讨论的问题设计。围绕病案设计若干个讨论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以体现医学微生物学及相关知识为主,适当联系其它学科,尽量不要超出学生已具备的知识范围。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例,先从副溶血性弧菌的形态学、生理特性、培养特性、致病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设问,接着要学生联系其它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体,比较这些病原体在致病方面的区别,最后总结提问:如何预防、治疗食源性致病性微生物的感染?问题要符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既掌握了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也对其它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体温故知新和融会贯通。
2.讨论前的准备
老师提前给学生发放病案素材及讨论问题。4~5名学生组成一组,选出一名小组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前准备。小组成员分析病案,利用教材、网络、电子文献、图书馆等资源寻找问题的解答方案;随着对病原体的越多了解,也会发现许多问题;最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自制PPT。
二、病案教学的讨论过程
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先阐述本小组的问题解答和观点,要求表达清晰明确。接着,其他小组学生对该组表述进行提问,或者是对自己的疑问进行提问,该组成员对这些提问进行解答。然后,进行下一组的发言阐述,依次轮到最后一组。最后,老师总结发言,尤其针对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还应把握讨论方向,讨论内容偏离轨道,要及时扭转方向,讨论内容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错误。讨论结束后,老师根据学生表现和讨论结果给出客观评价。
三、病案讨论教学法的意义
在基础医学课程中引入临床病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老师对理论知识的单纯讲授,如果知识点零乱分散,学生被动接受,往往觉得单调而枯燥。临床病案的引入满足学生对临床的好奇心,认识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的关联性和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基础课,学习上产生动力;各抒己见的讨论环境打破传统课堂的“宁静”,没有老师的“口若悬河”,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每位学生都是讨论主体,如果学生从态度上认真对待学习,亦会增加学习积极性。
讨论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定是布置的最初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必须要对问题进行认真解析,利用多种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临床病例相结合,由一种疾病向其他相似疾病发散思考。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能发现新的问题;既锻炼了能力,又拓宽了知识。
病案讨论教学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一次病案讨论教学从准备到结束,学生都是执行的主体,老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后开始自觉主动学习,例如,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各种资料中寻找重要的知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探索沟通、讨论争辩。主动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临床思维的方式,离实现培养目标又近了一步。
四、小结
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引入病案讨论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助于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妮,邵明明等.兴趣教学法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5):2290-2291.
[2]莫林.病案讨论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2015,1(17):43.
[关键词] 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肠道致病菌 综合性实验
前言
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综合性实验是实验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改革, 它是一种需要学生自拟实验方案、查阅参考资料以及提出设计思路和实验步骤, 并在获得的现象或数据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实验结论的类科研实验[2]。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是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实验教学、增加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肠道致病菌检测”这一综合性实验为例,探讨了在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综合性实验的尝试及效果。
1.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开设的必要性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人们对于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都是通过实验研究来证明,直至今日,实验仍然是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实验教学占有重要的比重,部分学科实验教学比重达到了一半以上。实验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在通常经典的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大多数是验证性试验,各个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实验过程自主性差,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对学科的整体把握。综合性实验是用3个或者更多的知识点来完成实验过程的教学方式,是比较新颖的教学类型,通过对系统设计的几个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较广泛知识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得出较全面的结论。与经典的实验教学方法比较,更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也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综合性实验是目前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助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据国内报道,综合性实验能明显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整体思维模式的引导下更容易激发学生发挥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较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4]。另有同行对微生物学及其它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实验设置进行过研究,结论是对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都大有益处[5,6]。他们所取得的经验,对于其它院校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也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2.实验设计思路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实验课前就将实验所需仪器、试剂等实验物品准备好,课堂上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设定的程式来进行模拟和验证。这种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尽管在课堂上也进行了相关实验,但是对实验过程无法形成整体的把握,如实验设计、实验标本的采集、实验结果的分析等等,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临床和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所开设的肠道致病菌检测不同于以往的验证性试验,其设计思路简述如下:基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任课教师提出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包括肠道致病菌检测时标本该如何采集,有哪些注意事项,怎样选择致病菌检测,哪些实验可以检测致病菌,如何鉴别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等等。每位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相关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以PPT形式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预实验结果等内容,并绘制技术路线图)。之后,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和修正。第二阶段,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实验,以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第三阶段,在预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一条成熟的技术路线,课堂组织全体同学操作。
3.基本实验流程
选取新鲜粪便标本,首先进行分离培养,然后通过生化实验和血清学实验做初步鉴定和进一步鉴定。
3.1 实验材料的准备
组织学生配制30%甘油缓冲盐水;蛋白胨水;葡萄糖蛋白胨水;制备枸橼酸盐培养基、伊红美蓝(EMB)培养基、SS培养基、双糖铁培养基、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诊断血清。
3.2 实验方法
3.2.1 标本采集
采取标本时应注意根据病情和病程选择标本,尽量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选取粪便脓血或黏液部分。取材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可将标本保存于30%甘油缓冲盐水中。
3.2.2 分离培养
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粪便标本,以分段划线法接种于SS平板或EMB平板,置37℃培养18~24小时,观察平板上的菌落,依据其大小、透明度和颜色等特点,初步识别可疑致病菌菌落和非致病菌菌落。
3.2.3 初步鉴定
将可疑菌落接种于双糖铁培养基中,经37℃培养18~24小时,观察培养基变化。此方法可以用于鉴别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和沙门菌。通过IMViC实验来鉴别大肠埃希菌和产气杆菌。
3.2.4 明确鉴定
利用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诊断血清,采用玻片凝集法明确诊断粪便中致病菌类型。留取可疑标本,以便将来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亚型诊断。
4.实验效果评价
课后通过调查问卷的信息反馈表明,本项综合性实验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小组自由讨论,制定技术路线,形成实验设计报告,然后预实验,最后根据预实验结果在全班范围内实施教学,这一系列较为完整的过程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所学习的微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育创新思维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们普遍感觉受益匪浅。
5.讨论
高科技时代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
腹泻是临床中经常遇到的症状之一,肠道致病菌感染是常见原因之一。本实验项目的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实际意义,对于学生将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良好的借鉴作用。并且问题的设计涉及了微生物学中无菌操作、标本采集、生化实验等等多方面的知识,涵盖面广,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认为最后选定的实验方案有以下三大优点:①对实验仪器和操作技术无过高的要求,可行性强,易于实施;②实验结果稳定,重复性好;③综合性强,能学到多项实验技术。因此适于在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施。
以上是我们在新增设计综合性实验中的一些方法与体会。实践证明,设计综合性实验的开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本实验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新意识、 科研能力:整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查阅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不时遇到问题, 解决问题,挖掘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在问题的解决时学生们不仅学会正确的选择方法,又学会了严谨治学的态度;学生亲身感受到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全过程,学生们深深的感受到科研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科研兴趣,提高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何芳,沈浩贤.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准备与改革 [J]. 热带医学杂志, 2010, 10(6) : 762-764.
[2] 何浪,,宋海星. 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 重庆医学, 2010, 39(8) : 1011-1013.
[3] 王志强. 医学微生物学常见问题探讨[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0, 27(1) : 780-79.
[4] 唐深,冷静,樊晓晖. 关于免疫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方法的思考 [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24 : 225.
教学模式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效果自主学习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知识信息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涌现和更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学习》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以培养“创新性医学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医学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医学知识、应用医学知识和创新医学知识的能力和素质成为大学教育中的研究热点。
自2011年以来,我院在专科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以下简称《微免》)理论教学过程中,开展了自主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山东济南某高校护理学院3年制2011级护理专科6个班中,随机抽取2个班,分为实验班级(90人)和对照班级(88人),由同一位老师授课。其中实验班级女生83人,男生7人,年龄18~22岁;对照班级女生81人,男生7人,年龄18~22岁。两个班级在性别、年龄、学历、学业成绩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2.研究方法
(1)带教方法
①实验班级
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理论依据,从《微免教材》中选择理论性较强,并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较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作为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内容,例如细菌的基本结构、消毒与灭菌、免疫器官等章节中的部分内容。而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知识或专业性强的内容,例如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胞因子等,仍然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在开课前1周与班级同学见面,对预实施的教学模式给予详细介绍,明确意义,消除顾虑,使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将班级90人随机分成9组,每组10人,每组选1名组长由学生推荐产生,实行老师指导、小组组长负责的管理机制。
将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随机分配到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出授课计划(含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每3名同学负责一个版块的教学。小组集体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前1周试讲,师生共同点评,最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完善授课资料。为激发每位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小组的教学内容在正式授课时由教师随机指定授课学生和教学内容。
②对照班级
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即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
(2)评价方法
①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由课堂参与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随堂测试按一定比例构成。期末考核题目由带教老师出,统一闭卷考试、统一阅卷、统一评分标准。
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
采用姜安丽教授编制的“护理专业自主学习能力量表”,调查新教学模式实施前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该量表可反映自我管理、信息和学习合作三方面的能力。最终获得实验班级有效量表78份。
(3)统计方法
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成绩比较见表1。
2.实验班级课程结束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化见表2。
三、讨论
1.自主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被动学习截然相反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教学模式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教学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自主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见自主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我们确定了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采用自主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自主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根据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较(见表1),实验班级的平时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级(P0.05)即未达到有统计学意义的提高。
平时成绩由课堂参与情况(占30%)、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30%)、随堂测试(40%)三部分组成,综合学生平时表现,发现自主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主动提问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更高,开放性的课后作业完成的更完整,而随堂测验的情况相对传统教学模式下考核成绩略差,分析其原因如下:自主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生根本性改变,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分工发生转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翁和执行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自主教学模式下,学生更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从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变为主动参与,所以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都优于对照班级。
对于随堂测验与期末成绩与对照班级相比未能明显提高,甚至出现平均分低于对照班级的情况,这与卢学琴、肖明等人的研究结果不同。分析如下:第一,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微免》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开展,而他人研究主要针对实验教学,我国高校现状是理论教学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偏多,加上学生能够直接参与的教学内容有限,虽然是小组集体备课,但最终能够上讲台授课与发言的学生仅占少部分,难以真正做到学生人人参与。第二,各小组只有在本组直接参与教学时才有压力和动力,才会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而在其他小组参与教学时仍然比较被动。第三,学生的讲台经验不足,通常是根据搜集的资料生搬硬套,缺少授课技巧,难以引起其他同学的听课兴趣,这三方面的原因导致班级整体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
3.自主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自主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组织管理与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备课而直接参与力所能及的理论教学,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教改前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得分自身对照结果显示(表1),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和3个分量表分都有所提高。其中自主学习综合能力与学习合作能力明显提高,P0.05,未达到统计学意义,表明自主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结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有以下两点:第一,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传统教学法的被动学习,也能认同小组参与式教学法,但是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的简单和轻松,突然面对新教法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一时难以适应,不习惯自己主动去探求相关的知识。第二,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尤其医护专业学生,平时学习任务较重,因此在时间和精力不足的情况下,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效果都会有所降低。这些存在的问题是自主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改革中需要去积极思考和面对的,进而能更好的提高自主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总之,自主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一言堂”的常规,是在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系统传授的基础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理念。通过在专科层次护理专业《微免》课程中的实践,自主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方面比传统教学模式有明显提高。但若广泛推广,则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婉莉,曾,易涛等.基础护理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学研究,2011.
[2]赖秀球,朱家勇,陈传.“自主式”教学方式对实验课教学效果影响的调查[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8,16(3):305-306.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林毅,姜安丽.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50-52.
[5]刘晓东,张文蛟.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J].教育与职业,2006,(8):22-24.
[6]卢学琴,胡尚连,曹颖等.构建“植物学”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研究,2010,(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