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保护市场分析

生态保护市场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保护市场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保护市场分析

生态保护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市场分析

1 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南海子、绿色度假村、白春兰绿色家园、灵应寺等10多家各色旅游项目落户盐池,累计接待游客30万多人,收入可观,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2 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2.1 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2.2 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

2.3 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

3 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开发实证分析

3.1 市场分析

哈巴湖生态观光旅游区位于盐池县中北部王乐井乡境内,南北长38公里,东西宽64公里,总面积16万公顷,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属花马寺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之一。哈巴湖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在区系上属欧亚草原区,亚洲中部地区,中国黄土高原草原省至内蒙古草原省的过渡地带。根据调查,保护区内已知各类植物507种,分属76科,276属。保护区具有独特的荒漠类型景观,有干旱山地、干草原,有大面积毛柳、沙柳、柠条群落,还有面积可观的湖泊、沙漠、森林、果园、绿洲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价值,同时保护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山川沙海兼有,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2 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垂钓、休闲、娱乐、商贸的概念。生态景观旅游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3 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娱乐、垂钓、商贸的概念。

(2)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结合区内独具特色的沙漠景观,有干旱山地、干草原,有大面积毛柳、沙柳、柠条群落,还有面积可观的湖泊、沙漠、森林、果园、绿洲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开发建设哈巴湖自然博物馆、哈巴湖度假酒店、沙地运动乐园:马场、治沙天然博物馆、哈巴湖牧耕田园农(牧)家乐等景区。

(3)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多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山庄果园”、“垂钓走廊”、 “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生态保护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云南丽江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滇西北黄金旅游线路上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游人的蜂拥而至给丽江古城的环境、文物保护和接待能力带来巨大的压力,是不折不扣的热门。距离其不远的老君山自然资源丰富,名气却不大,属于冷点。户外旅游近几年来比较热门。而软式探险作为成为单纯户外游的升级产品,在具备一定地理知识、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较高的人群中正在形成市场,属于成长中的冷点。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希望通过发展老君山生态旅游,对丽江旅游起到补充和分流作用。本文即以云南老君山为例,对软式探险线路进行分析。

景点分析:原始和生态是卖点

老君山位于三江并流核心区内,适合小规模的自然生态徒步探险之旅。其旅游资源包括体验万亩杜鹃林,通过望远镜观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考察三江并流地区丰富的野生药材资源如冬虫夏草,贝母,黄连,刺参,品尝山珍农家菜等,是一条高品质游览路线。

这一地区是横断山脉南北大通道地区,历史上南北的民族交汇一直持续至今,形成了民族聚居的文化景观,傈傈族、普米族、白族、纳西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此时代繁衍生息,形成了各具特点同时又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景观,其中傈傈族和普米族属于人口极少的民族。老君山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傈傈族,一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都保存着狩猎的习俗,也保留了很多古老的猎俗。例如猎人见面会互相瓜分猎物,俗称见面分一半:猎获大型动物,全村寨的人员一起分享等,和平原地区小农文明的风貌迥异,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民风纯朴、热情、好客。这一地区留存有大量50-100米射程的统炮枪,较老的火绳枪也还可见。据考证这种活着的猎俗在中国只有东北的鄂伦春人和西南的傈傈族、怒族、普米族中存在,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君山软式探险旅游线路要素

旅游形式:适合自助旅游、徒步旅行、科学考察、探险旅游等。

景色特点:体验群山苍茫的自然生态,沿途是原始森林,高山草甸、溪流湖泊等自然美景,感受高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立体气候特点,冰蚀湖群周围有冷杉林和杜鹊花丛环抱,有以滇金丝猴为代表的多种动物出没。

较好的旅游季节:每年5、6、7月,10月下旬、11、12月。

对游客的要求:老君山旅游线路艰难,海拔高,要求游客体能较好,身体健康,心肺功能正常,没有重大疾病,热爱大自然,热爱户外运动,能够吃苦耐劳;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应对高原反应、气候变化、恶劣的地理环境、来自动物等的意外伤害和险情等有心理准备。

规模:4-5人以上结伴而行最佳,每次最多不超过30人,必须有当地经验丰富的农民做向导带领才行,否则可能会迷失在森林里。

目前可以提供的服务和设施:由老君山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组成的并接受了一定培训的农民向导协会可以提供有一定保护作用的向导服务:有简易的急救包:可以居住在农民家里,山上也有简易的原生态的木楞房可以休息,可以提供睡袋,帐篷。

市场分析:高品质游人是客源

老君山生态旅游对游客的素质要求较高,只有具有一定自然知识素养的人,才能较好的领略这一自然原生区域的美,而目前以观光为主要需求的国内旅游市场,对这种旅游产品的认可度较低。从对农民向导协会的访谈得知,国内游客普遍认为在密林中徒步是一个乏味而疲劳的活动,而且整个老君山没有一个让人惊叹的景观以供观光,多数国内团员对这一线路的艰苦程度感到无法忍受,颇多怨言。而与此相反,国外旅游者和国内的教授等专业人士的团队对这一地区则好评不断,认识发生两级分化。后者认为在这样难得的原生地域学习、休闲、漫步是难得的享受,并且这一群体能够有足够的知识认识到自然的种种奇妙之处,对草药、动物、花卉、野菜的兴趣浓厚。其次,户外徒步远足的自发旅游在这一区域也呈现增加的势头。

由于对团队规模和团员素质的要求高,使得老君山线路的营销非常困难,农民向导协会由此而无法保持对成员的吸引力,许多成员都宁愿回去做野生采集,获得比旅游稳定的更高收益,这也给进一步发展旅游业造成很大障碍。

环境分析:国际环保组织是保障

每年从4月到10月间,是老君山林下产品采集的季节。这一段季节内,农民的主要经济活动就是野生采集,随着天然药品和食品需求的增加,野生采集成为老君山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价值较高的野生采集产品有冬虫夏草、羊肚菌、松茸山野菜等。近年来,由于野生林下产品的价格急剧升高,需求旺盛,同时由于多年的持续采挖,野生产品的产量大幅度下降。

野生采集对老君山自然资源的破坏日益加深,据实地调查,2007年羊肚菌干货价格在1500元/公斤,冬虫夏草干货在90000-150000元/公斤之间,高昂的价格刺激了野生采集的劳动投入,在旺季,金丝厂旅游线路范围内每天都有400人以上在区域内活动,找寻野生林地产品,这种采集活动的活动范围广,破坏严重。相对于旅游活动的线状活动,野生采集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在近年来不断累积,对老君山的生态保护造成了较大威胁,在这一背景下,发展生态旅游,实施产业替代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TNC(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部)和GEl(全球环境研究所)等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在老君山设立了老君山农民向导协会,旨在发展生态旅游,减少野生采集,减轻环境的压力。农民向导协会的会长张志明是一位著名的傈傈族猎人,一生曾经捕猎金丝猴40余只,熊7只,其事迹在中央台有“从丛林猎手到金丝猴保护神”的纪录片。

随着丽江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示范效应,目前先锋旅游者进入这一地区给山民带来的潜在收益机会渐渐被当地居民所认可,自发的山林保护已经开始形成。人们意识到保护林地资源就是保护采集的林下产品,对未来的旅游发展前景有较好的预期。TNC等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在这一区域持久的努力对提升当地人生态意识,增强保护资金实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生态保护地旅游开发设计因素

资源限制:老君山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地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需要严格控制环境容量,其受到高度保护的环境所能提供的游憩机会只限于小规模的生态旅游。

交通限制旅游只能基于现有的通道系统进行设计,不能对现有道路进行扩展和建设新的道路。现有的交通线路除了少部分区的矿区和林区简易等外公路可以利用外,主要是山间小道,供山民入山采集林下产品和放牧使用,这些小道错综复杂,通行量很小,变动性很大,很多时候通行需要山民使用开山刀开路。

宿营点限制:老君山山势陡峭,山间的溪流地不适宜露营(在雨季,大量的雨水汇入溪流形成巨大的水量,裹挟大量的断木,对山间露营地的威胁巨大),同时山间的林地地势陡峭,林木过于茂密,不靠近水源,同样也不是合适的宿营地,因而导致整个线路上面合适的宿营点变得很稀少。

生态保护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休闲旅游;发展思路;山地休闲;民俗休闲

作为旅游新的转折点与增长点的休闲旅游是旅游业向纵深发展的标志,正在成为旅游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主流产品,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发展湘鄂陕渝黔桂边区(以下简称边区)休闲旅游不但可以重塑边区旅游形象,丰富旅游产品种类,改变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旅游产品升级,实现传统观光旅游产品转型,提升市场开拓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满足旅游者多元化、个性化、娱乐化的旅游需求,而且可以通过优化调整基本旅游消费产品与非基本旅游产品比例,完善食、宿、行、游、购、娱产业链,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直接壮大休闲产业规模,间接辐射带动休闲产业链条上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旅游经济放大效应。

一、以山地休闲旅游为重点,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玩”字上下功夫

山地休闲旅游是当今旅游市场中代表主流方向的一类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打好山水牌,依托生态条件,大力发展山地休闲旅游对于促进边区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重庆万盛等地着力打造以山水、生态休闲产品为核心的龙头项目,带动了整个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湘鄂陕渝黔桂边区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密集,名山秀水多,生态环境好,山水风光美,且在区域内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如湘西峰林奇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极具特色;鄂西拥有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等名山秀水和恩施州自然奇观;陕东南山水秀丽;渝西拥有小南海、乌江画廊、大宁河小三峡等旅游名胜,黔东“一山”(梵净山)三江(乌江、锦江)景色迷人;桂东北山水甲天下,发展山地休闲旅游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今后应该以山岳、河流、溪谷、叠水、峡谷、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依托现有各类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及生态环境好的地区,按照舒适感、安全性、快乐感、个性化和亲近自然的要求和充分体现休闲、娱乐、身心健康功能的原则,采用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情境化、体验化的手法,从养生、游乐、运动、科考、感受自然、体验生活等方面去打造赏山亲水等山地休闲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尽享大自然之美的同时,尽享家庭之舒适与温馨,尽享康复、餐饮、娱乐休闲之便利,尽享民俗、文化、艺术休闲之乐趣。为此,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在“自然”上做文章,在“绿”字上下功夫

休闲旅游反映的是一种自然健康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休闲旅游项目的特征是:崇尚自然、生态回归、追求舒适和以人为本。发展山地休闲旅游自然是根本,绿色是主调,“寓教于游”是目的,产品博大精深的知识含量是核心。所以,开发山地休闲旅游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开发服从保护,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先环境,后产品”的思维、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生态化规划的设计方法,做到先天保护与后天雕琢相结合、自然开发与人文雕琢相结合、开发建设与恢复生态相结合,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确保资源开发规模与市场发展速度,生态环境相适应,把休闲旅游活动规模严格控制在区域旅游资源潜在保障力、区域社会经济潜在支持力、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潜在承载力所能容许的范围内。

2、加强原生态环境和本土意境保护,科学安排休闲活动的范围、方式、线路,严格控制游客流量,切实保护自然与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的原生性和完整性。

3、饭店、娱乐场所等接待服务设施和酒吧、茶吧、休闲吧等各种休闲项目建设,应采用生态技术,运用环保材料,坚持消耗最小原则,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策略和效益质量型增长模式,合理开发与环境容量相适应、具有自然亲和力的休闲旅游产品。

4、实施综合开发导向模式、综合投入开发模式和循环开发过程模式,将休闲旅游业与旅游衍生行业系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跨行业、复合型的旅游产业链,促使休闲旅游业与其他行业在紧密互动发展中产生良好的旅游经济放大效应。

(二)以休闲度假为核心,在“游憩”上做文章,在“乐”字上下功夫

休闲度假旅游是一种内容广泛、综合性强、自我调节度好的游憩方式。游憩方式是人们“玩”的方式,也是休闲旅游最基本的内容。休闲旅游度假的主要客源是城镇居民(边区周围有西安、重庆、贵阳、常德、长沙、桂林、武汉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如何让游客玩得开心,玩得新鲜,是提高游客满意度和认同感的关键。所以,在开发山地休闲旅游项目时,要十分注重创新游憩方式,强化休闲旅游产品享乐,在“闲”与“乐”上做文章,在满足旅游者快乐需求方面下功夫,积极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文化内涵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把“闲”产品与“乐”产品做大做好,培育以康体、康疗、康乐为主要内容的休闲产品,用休闲度假和康体娱乐等主题休闲游憩产品引领当地休闲旅游发展方向。目前应重点打造以下六类产品:

1、山野运动休闲类产品:攀岩、滑道游乐、“野战体验”、林间跑步、林地野营体验、拓展训练溯溪、林中生态游泳等。

2、康体养生类休闲产品:氧吧、生态阳光浴、森林雾浴、温汤浴,野营垂钓等。

3、野趣游乐类休闲产品:生态乐园、景观迷宫、林中狩猎、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高空体验、森林游艺园等。

4、观光休闲类产品:山林小寨、盆景花卉园、科普植物园、碧水走廊、珍稀树种观赏园、山野建筑小品游憩、蔬菜瓜果观赏园、食用菌养殖园等。

5、山野餐饮休闲类产品:森林酒吧、生态大棚餐厅、山珍野味品尝屋等。

6、消遣娱乐类休闲产品:原生态歌舞表演、当地民俗文化艺术表演等,为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山水休闲产品和优质服务。

二、以民俗休闲旅游为主导,在“文化”上做文章,在“特”字上下功夫

湘鄂陕渝黔桂边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瑶族、回族、壮族等30多个民族文化灿烂,民俗民风古朴、民族工艺绚丽多姿,民族戏剧歌舞异彩纷呈,开发具有神秘诱人魅力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民族民俗休闲旅游,既可以以中低端休闲旅游产品满足国内游客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促进边区旅游的快速发展,又可以以高端休闲旅游产品满足国外游客对境外休闲旅游的需求,促进边区旅游与国际旅游接轨。

在旅游产品文化性回归的大潮中,追求文化体验,体验文化享受,感受文化氛围,接受文化熏陶,以取得情景交融的休闲、身心享受的愉悦和人生气质的升华,已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特色是休闲旅游的精髓,文化是休闲旅游的灵魂,在休闲旅游市场竞争中,文化的差异性竞争将成为争夺客源市场的主流。所以,湘鄂陕渝黔桂边区开发民俗休闲旅游应该以民族文化开发为主导,以民族文化宣传为中心,以民族文化内容策划为重点,切实注意文化活动的导向、文化主题的定位和文化形象的设计,以民俗风情体验和特色购物为重要发展方向,以特色美食、娱乐为重要补充,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强化文化整体包装和文化载体建设,突出民族文化的地域特色、习俗特色和时代特色,塑造文化,创造品牌,培育特色,打造精品,构筑文化意境,创造文化氛围,提高民俗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转型”上做文章,在“新”字上下功夫

发展湘鄂陕渝黔桂边区民俗休闲旅游应该围绕“如何开拓市场”这个中心,确立以游客需求和期望为导向,通过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群,优化项目功能布局,做好全面创新这篇文章。通过产品创新、品牌重塑和游憩方式设计,打造融观赏、休闲、度假、游憩于一体的民俗休闲旅游项目,给游客全新的体验经历,将纯观光型游客转化为观光、休闲、度假型游客,把边区旅游景区建成兼具山水观赏、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民俗体验、娱乐体验、美食购物功能的民俗休闲旅游目的地。

休闲旅游是城镇居民双休日、节假日、年假期和带薪旅游的首选旅游项目,但这方面的游客其社会、经济、文化、年龄、爱好、兴趣各不相同。因此,民俗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应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游客的消费心理,实施多元化的产品开发策略,打造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但无论何种旅游产品,首先必须进行认真的资源分析、市场分析和产品分析,然后进行形象策划和市场开发,提升产品的地域组合度、类型组合度和区域优势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以中低端市场为主体,在“多元化”上做文章,在“体验化”上下功夫

湘鄂陕渝黔桂边区开发民俗休闲旅游产品要以市场需求作为“风向标”,根据当前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需求大众化、家庭化、国内化、中档化等特点,确立以“中低端市场为主,兼顾高端市场”的市场定位战略,即在重点占领中低端消费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开拓高端消费市场,促进民俗休闲旅游与国际休闲旅游接轨。

三、以资源优化整合为宗旨,在“创新”上做文章,在“品牌”上下功夫

湘鄂陕渝黔桂边区发展休闲旅游关键在于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旅游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旅游产品的品牌塑造,促进休闲旅游向深度、广度和高度发展。为此,应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以区域合作为切入点,提高休闲旅游生产力乘数效应

现代休闲旅游业依托性强,关联度大,覆盖面广,是一个行、游、食、宿、购、娱六大要素有机结合、极富挑战性的产业。当前,休闲旅游市场的竞争已是整体实力的竞争,为确保本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计划性、旅游产品促销的有效性和旅游运行的高效性,必须充分考虑休闲旅游发展的区域性、空间性、时序性、约束性等特点和区域休闲旅游发展特定时空尺度上的发展潜力,优化整合旅游生产力,把构成休闲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各种要素的各类企业,按照“合纵联横、优势互补、统一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战略,搞好景区与景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景区与企业之间以及景区内部、企业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提升各地区休闲旅游产品的地域组合度、类型组合度和整体优势度,加快各精品旅游景区(点)和黄金旅游线路连线并网,实现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品牌共享、信息共享、客源共享和市场共享,提高本区休闲旅游生产力的乘数效应。在这方面各级政府应该把发展边区休闲旅游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来抓,通过体制创新增强休闲旅游发展活力和优化休闲旅游发展布局,建立多元、开放、高效的休闲旅游市场体系,提高边区休闲旅游整体竞争力。政府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去促进边区休闲旅游的区域合作:突出政策引导,抓投入,促稳定发展;突出协调服务,抓规划,促有序发展;突出统筹规划,抓联合,促特色发展;突出行业管理,抓规范,促健康发展。

建立统一的权威性强的规划部门、管理部门、协调部门和协作机制,为边区休闲旅游区域合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实,湖南省政府2002年就提出打造“大湘西旅游圈”的构想;黔渝两省市2002年也提出联手“千里乌江画廊”旅游精品的协议;贵州省的旅游开发战略是“完善西线”,采取东接“湖南凤凰和张家界”的思路;渝、川、黔三省市2005年达成《共同打造川黔渝三省市金三角旅游化》的协议;湖北省旅游局建议国家旅游局协调湘鄂渝黔四省市努力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品牌,建成一体化的旅游圈。上述各项区域合作已初见成效,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前景广阔。

(二)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实现休闲旅游发展新突破

创新是本区休闲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国际休闲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的主动与被动和创新的快慢与效果,已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加快旅游资源创新(主要在原初性、特色性和表现力方面)、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主要包括产品类型、产品功能和产品开发手段创新,着重从产品特色性、体验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展开)、旅游品牌创新(主要包括品牌质量维护、品牌形象提升和品牌扩张与延伸三个方面)、旅游规划模式创新(主要包括确定特色基调、功能分区和空间构景)、旅游营销管理创新(主要包括形象塑造、渠道选择和促销手段三个方面)、旅游设施创新(主要在生态化、娱乐化和个性化方面创新)、旅游服务创新(主要在智能化管理和特色化服务方面),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新突破、旅游产品品牌建设的新突破、旅游产品格局的新突破和旅游产品促销的新突破。

(三)以品牌塑造为手段,增强休闲旅游地吸引力

在休闲旅游消费日益个性化、享乐化、体验化、生态化的今天,粗放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低水平的旅游经营管理和落后的产品营销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不断增长的对较高层次旅游消费的需求,无法给予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所期望的核心价值(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也无法解决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的矛盾。休闲旅游发展迫切要求从目前片面强调开发速度和开发规模转向品牌塑造和品牌营销。品牌已经成为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标志、区域休闲旅游水平的基本标尺和旅游企业竞争的制胜法宝。因此,在目标市场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准确地展现旅游地品牌形象是休闲旅游品牌建设的中心问题。

品牌的实质就是形象,塑造个性化、特色化的形象,意在根据区域特征(旅游地所在的地理文脉和地方独特性,充分挖掘和深入分析市场特征)、行业特征(充分了解游客的心理需求和偏好)和市场特征(反映旅游需求的热点、主流和趋势),结合地理文脉和空间层次,全面准确表达旅游地特征,体现市场特征,反映消费特征,引导游客全面感知旅游地的亲和力,从而使旅游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旅游地产品品牌创新要着重抓好品牌维护、品牌形象提升、品牌扩张和品牌内涵创新、品牌表现创新和品牌基础创新工作。夯实品牌文化底蕴,提升品牌品质,形成“精品连线、并网、成片”的休闲旅游品牌网络。

参考文献:

1、冉斌.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2、罗冬波,陈杨.休闲旅游项目规划初探[N].中国旅游报,2006-10-16.

3、林峰.市场宠儿――山水生态休闲[N].中国旅游报,2006-05-28.

生态保护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1.1林业发展强调绿色可持续

林业实现现代化发展,并不只是强调单一的生产模式,在林业几十年的林业发展过程中,渐渐出现了绿色可持续、生态化等新理念,林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通过采用整合相关资源等方式,在开展林业发展过程中,实现林业发展的全面生态,切实发挥林业本身的功能,并将林业的绿色种植放在了首要位置,将林业特色经济的种苗、木材种植、森林旅游等项目归入到林业体系中,进而逐渐形成林业为主导的综合性产业结构产业链,进而实现林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林业管理突出信息化

在林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突出强调林业信息化,通过计算机网络服务就能实现在电脑上咨询相关问题,或者是充分利用林业技术传媒信息平台来直接咨询相关信息,尤其是通过计算机大力开展林业网上订单、电子商务或者是实现网上招商活动,在建立林业技术管理服务站或者是站点的过程中,能有效整合林业技术管理方面的材料,开展科学有效的市场分析,科学确定市场价格,通过林业技术人员开展林业种植方面的指导,帮助开展销售与加工服务,和林业经济主体部门创建联系,加快实现从林业产品的生产发展到销售的现代林业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历程。

2新经济条件下林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林业保护意识不突出

在开展林业资源保护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思想以及相关经济利益的诱惑,往往不会采取一些极端的管理方式,这容易破坏林业资源,并且也会浪费林业资源。对林业资源保护意识、林业信息技术开发与使用方面认识不到位,广大群众参与的意识不高,农民收入在短期内难以提升,这直接造成林业发展的状态对林业产业链带来消极影响,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还存在毁林开荒、采石等不良现象,假如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会束缚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2林业管理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林业管理技术还不能实现综合化管理、缺少一定的规范化,在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下,林业整体发展缓慢,有些会停滞不前,并未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在林业管理体制方面,还有体制不完善、形式单一、管理基础不扎实以及监管力度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未能很好适应林业新形势的管理要求,甚至有的林业部门对林业资源保护方面认知不到位,监督管理的责任心不强,导致林业资源出现大幅度开垦等违法行为,还有些单位在开展林业执法过程中,并未采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与林业管理技术,导致林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诉求。

3新经济条件下林业管理工作主要方法

3.1创建林业生态文化,打造生态林业旅游产业

3.1.1创建林业生态文化创建林业生态文化,是打造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培养自然文化精神,需要放弃原来的错误理念。比如,破坏林业生态环境等,采用正确的行为来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让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实现平等共处,确立热爱大自然、尊重环境、顺应自然规律的文化生态理念,不牺牲林业生态环境代价来获得经济效益,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创建林业生态开展文化模式,传播文化生态理念。

3.1.2打造生态林业旅游产业在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情况下,按照林业产业发展实际特点,和旅游产业结合之后开发出的新型发展模式,是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开展林业管理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林业管理的基本特点。参照当地经济发展形势,全面调整生态文化旅游、林业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实现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结合林业生态旅游以及林业产业,探索实现林业现代生态产业化发展,建立生态管理新模式,比如,在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并且林木相对来讲十分集中的地区,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对林业进行科学合理化开采,将林业建设项目作为契合点,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娱乐项目接待、为游客开展服务等,让游客能实现亲近大自然,统筹结合山景、湖泊等相关资源,采用组合式水泥路作为游览路线,紧密结合当地的民族风情建筑、山水、风俗等实行生态观光,进而实现城乡生态林业健康发展。

3.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构建信息化林业管理新模式

3.2.1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在林业建设方面的成本逐渐提升和政府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2者之间产生了矛盾。所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能让非公有制林业实现利润的科学配置,提升林业社会影响力,让非公有制林业成为林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进一步改善林业产业结构,对全面释放林业潜能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大力实施林业分类管理的策略,按照林业功能主导作用的差异,将林业资源分成公益林与商品林,根据林业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运作来大力发展林业。对当前的林业实行采伐限额等具体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林业管理的科学化。还可以考虑从经济视角出发,对非公有制林业进行灵活管理,提升林业生产效能,提高投资收益。

3.2.2构建信息化林业管理新模式

随着新经济条件下林业管理现代化的逐渐推进,需要采用新信息技术,推动林业发展。在对林业技术传媒服务资源开展整合后,需要全面协调运行问题,采用技术手段服务传媒,解决当前林业发展中的一些难题,按照林业等级构建团队,比如病虫害防治工作、花卉园林、林业生态等,创建林业技术专家费正式机制或服务站,积极实行技术考核制度。比如,建立全面咨询考核制度、信息采收制度、值班制度、整理制度以及信息制度,进一步完善林业管理服务体制,逐步构建信息化林业管理新模式。

3.3创建林业生态效益的补偿机制,加强林业文化的传播

3.3.1创建林业生态效益的补偿机制

林业生态效益实现了从无偿转入了有偿,这是推进当前林业改革的有效举措。在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过程中,需要创建补偿标准,针对补偿方式进行全面分析,进一步完善林业管理方面的制度,进而有效解决林业投资总量整体不充分的问题。

3.3.2加强林业文化的传播

生态保护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能源;太阳能;应用;城市利用;

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钢制四面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火;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到现代,太阳能的利用已日益广泛,它包括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太阳能的光电利用和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等。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是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

由于大量燃烧矿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全球的能源需求也快速递增,宝贵的煤、石油、天然气将面临枯竭,世界各国正在从解决能源可持续供应和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来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而在我国目前能源日益紧张的情势下,开发、利用新能源不仅是长期战略,同时也是解决当前能源的当务之急。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其开发应用尤为重要和迫切。早在六、七十年代,太阳灶已在我国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等全国各地推广。进入八十年代,从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开始,其节能、环保、可再生等独特优势就日益凸现出来,但当时太阳能热水器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到九十年代后期,太阳能热水器成为太阳能利用技术中最成熟,应用最广泛,发展最快的产业。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已成熟和发展起来,我国各地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已具初步规模,部分已建成发电并应用。太阳能道路照明系统已在部分城市实施应用。城市太阳能设施的安装及普及每年以较快速度增长,年节约一定的标准煤和电能,但与缓解能源紧缺的迫切要求相比,此工作才刚刚开始,太阳能在城市的利用步伐也在逐步加快。

一、太阳能建筑技术在城市的应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一样,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加入《京都议定书》条约,中央政府对于节能省地住宅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国第一部《可再生能源法》的提前出台,等等信息表明我国住宅建设及其相关的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全局问题。太阳能建筑将在调整住宅能耗结构、保障建筑能源安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大气环境,解决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用能、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以及推进和实施我国住宅产业化政策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1、太阳能热利用在节能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工业一直是三大耗能用户,在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已占总能耗的25 -40%。在建筑能耗中,采暖,制冷,空调和热水占75%。太阳能低温热转换技术能实现以合理成本来满足部分建筑用能的需求。因而它作为一种建筑节能技术将有宽广的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建筑用能以采暖为主,采暖占总能耗的12%。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商品住宅开发已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据1996 年统计: 已建成的建筑有310 亿m 2 ,在1995 ~2000 年间新建住宅 55 亿m 2 ,到2010 年新建住宅已增至150 亿m 2 ,建筑用能亦将急剧增加,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为此,建设部制定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1996~2010》,其目标是在1996~2010 年,在新建住宅的采暖能耗要在1980 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的基础上节约50%;从2005年起新建住宅的采暖能耗因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节约30%。文件指出:在太阳能较丰富的地区要积极推广太阳能利用。[1]它将太阳能热利用纳入国家建筑节能的范畴,为太阳能利用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策基础。目前在城市中30%的家庭拥有热水设备。生活热水能耗将是建筑能耗中不可忽略的份额。而太阳热水技术是目前太阳热利用中最为成熟的技术,用太阳能解决住宅的部分生活热水将是太阳能在建筑中应用的首选。

2、太阳热利用系统与建筑结构的一体化

目前在中国,用于建筑的太阳热利用系统是太阳热水器和被动太阳采暖。被动太阳房本身就是通过建筑结构设计和新材料的应用来实现太阳能采暖的技术。而在近十多年来, 在大量的现有建筑上,特别是住宅建筑上,就地零乱地安装太阳热水器,普遍出现了热水器与建筑美学不协调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景观,而且又增加了工程安装的 造价。澈底解决的办法是预先将太阳能装置(包括集热器,热水箱,管道和附件等)的布置考虑到建筑设计中去,实现太阳能系统与建筑的一体化。这个战略措施必将起到扩大和规范太阳热水器的市场,推动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的积极作用。

3、太阳能热利用与节能建筑应用

太阳能社区在国外许多城市已纷纷建设,在我国,北京奥运场馆的建设为打造太阳能社区提供了典范,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太阳能社区必定如雨后春笋。

3.1太阳能建筑在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1.1是调整住宅建筑能耗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现实需求

2000年的统计结果表明,尽管我国民用建筑的整体舒适度低于世界各发达国家,但我国的建筑能耗已经占到当年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耗的27.8%,接近发达国家(1/3左右)的水平,采暖和空调为主的建筑能耗已占10%以上。[1]201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大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5%,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0%。

显然,太阳能建筑将在调整建筑能耗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现实需求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1.2将大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

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各国建筑能耗中排放的C02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l/3,其中,住宅约占2/3。

事实上,我国目前约90%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来自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大气污染物造成的酸雨、呼吸道疾病等已经严重威胁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对我国未来C02减排的潜力估计是, 2010年以后,太阳能利用对减排已有较明显作用,2020年以后开始有较显著作用。

3.1.3将对我国能源政策和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和实施产生积极的影响。

尽管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如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不同地区的节能设计标准等,除成本、技术、市场等制约因素外,管理体制过于分散、激励政策体系不健全、全民教育与理念传播不够等都是制约太阳能建筑发展的相关因素。当前,太阳能建筑的理念推广比具体某项技术或产品的推广更加迫切。太阳能建筑在生态和节能的教育、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理念的传播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占领未来能源领域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措施。我国光伏产业在快速增长。太阳能建筑已经成为开拓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但在建筑教育课程、建筑施工环节、建筑验收规程以及住宅产业化政策中并没有体现出其作为一个“专业或领域”应有的地位。

可喜的是在《可再生能源法》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太阳能利用系统与建筑结合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技术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根据前款规定的技术规范,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为太阳能利用提供必备条件。对已建成的建筑物,住户可以在不影响其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安装符合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的太阳能利用系统。”

可以相信,随着住宅产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太阳能产品将像电视、电话那样成为设计师、开发商、业主的自然选择,国家责任和全民义务相结合将成为必然趋势。

4、发展太阳能建筑、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节能省地的核心依然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充分体现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现实是,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适宜居住的只有23%。其中耕地只占13%,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1亩。因此,我国不仅粮食要依赖进口,更需要大量进口能源。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镇房屋建筑面积242亿平方米。随着经济的发展,估计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100亿平方米(目前,我国城市平均每年新增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占60―70%)。“充分利用屋顶资源,向屋顶要能源”,将不再是一句口号。

在太阳能建筑的研究推广中,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1)充分考虑区域气候特征和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西部经济欠发达而太阳能资源又丰富的地区,应以被动利用太阳能建筑为主,加强集热、蓄热、导热等材料和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而对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夏季炎热、冬季阴冷,又具有冬季采暖、夏季空调的生活需求和经济能力,应积极扩大综合利用太阳能建筑新技术的投资环境、理念基础和政策优势,并作为实施太阳能采暖制冷、防潮隔热技术示范推广的首选地区。

(2)关注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可支付能力:目前稳定的热水供应已逐步成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人们也因此建立了基本的生态与节能意识。这是太阳能热水设备(系统)与建筑结合发展最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3)针对不同的建筑功能,实施不同的激励政策:尤其对于量大面广的居住建筑则实行税收及贷款优惠政策、能源投资机制及业主有偿使用相结合的政策。当然这些政策应同样适用于既有住宅建筑的改造。

(4)建立和完善太阳能建筑技术和体系:编制设计规范、标准及其相关图集,建立产品(系统)检测中心和认证机构,完善施工验收及维护技术规程等,是太阳能利用(如热水供应)列入建筑工程设计环节,并作为一个“专业”纳入建筑体系的前提。

(5)强化理念推广和意识培养:引导人们了解建筑能耗、建筑环境、生态保护等一般知识,扩大和延伸已经成熟的太阳能热水和太阳能采暖应用理念。倡导“理念先行、示范突破、政策跟进”的原则,推行“标准设计、检测认证、建筑准入”的机制,逐步推进太阳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最终达到太阳能建筑的普及和推广。

开源节流是我国推进节能建筑的发展之路,太阳能建筑将成为节能省地住宅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太阳能LED灯具在城市照明中的应用

城市照明是一门科学、一种文化、一项艺术。城市照明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科学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太阳能LED灯具以其优越的节能效果、人文的光源照明控制,倍受客户青睐,其性价比与工频交流电灯具基本持平,且具有不破坏环境、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易于客户接受,所以只要光源充足的地方就有太阳能LED灯具开发应用的市场。

1、太阳能LED灯具的市场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扩大,能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充分开发利用太阳能是世界各国政府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决策。同时在国际光电市场巨大潜力的推动下,各国的光电制造业都争相投入巨资,扩大生产,以争一席之地。中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耗第二大国家也不例外。

与国际上蓬勃发展的光电发电相比,我国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甚至明显落后于印度。我国光电产业正以每年30%速度增长,2008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以及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还有未来5年能源下降20%的硬指标,这三条给太阳能产业提供了空前的商机,市场容量十分庞大,再加上国家对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优惠政策已经施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这么好的产业基础,整个社会和国家只要投入一小部分就可以有大的产出。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一种必然。

1.1太阳能LED灯具具有以下的特性:

(1)低成本:高亮度、低功耗,所需太阳能电池及蓄电池组配置较低、成本下降。

(2)寿命长: 单晶硅或多晶硅太阳能组件的质量保证期为20年,20年后电池组件可继续使用,但发电量略有下降。超高亮白光LED使用寿命可达10万小时,智能控制器静态功耗低、使用寿命长。

(3)可靠稳定: 单晶硅或多晶硅太阳能组件具有抗台风、抗潮湿、抗紫外线辐射等特点。

(4)无人值守: 运行中无需管理人员,完美的智能控制系统给用户足够的放心。

(5)10小时以上供电: 系统设计时考虑到当地阴雨天气,将平均多余的电能储存到蓄电池内,确保用户连续阴雨天有足够的电能使用。

再加上使用太阳能LED灯具一不用架设或埋设电力线路;二不用电网的电能;三不用保养维护,真可谓一次投资,终身受益。

所以太阳能LED灯具可以方便安装在广场、校园、公园、街道、草坪等,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太阳能灯具在户外照明领域市场占有量不到20%,预计在2015年以后,太阳能灯具在户外照明领域市场占有量可达20%以上。太阳能灯具是目前最环保、最节能、最易推广的新灯具,市场前景不言而喻。

2、太阳能LED灯具的工作原理

如图所示:白天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组件上,使太阳能电池组件产生一定幅度的直流电压,把光能转换为电能,再传送给智能控制器,经过智能控制器的过充保护,将太阳能组件传来的电能输送给蓄电池进行储存;到了夜晚太阳能组件因接收不到光能,其输出的直流电压降到接近为零时,智能控制器自动开启控制装置,向LED提供电能,促使LED发光源发出足够的亮度用于照明;到天亮时,太阳能组件又接收到光能产生电压时,智能控制器又自动转换到充电模式工作。[2]

3、太阳能LED 灯具在城市照明中的应用实例

现太阳能LED灯具的应用已成熟,开发出的太阳能照明产品有:公路灯系列,草坪灯系列,庭院灯系列,广告灯箱灯系列,霓虹灯系列、造型景观灯系列,信号灯系列,水下灯、地埋灯系列及家居照明灯系列等,它高亮度、低成本的特点得到了社会及消费者的认可。通过开展“节能工程”,会继续增加人们对太阳能LED灯具的认知度,太阳能产品将会推向社会的每个角落。

随着人们对太阳能LED灯具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太阳能LED灯具及太阳能产品的普及率也会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广阔。同时也随着太阳能LED灯具成本的降低,太阳能产品会进入更广阔的领域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太阳能的绿色照明工程”,成为城市照明的一道闪亮风景。太阳能LED灯具是人们能直接感受到的低成本高节能的灯具,在太阳能的引用与推广上定会走在前头。

三、太阳能光伏发电

“太阳能光伏发电”――简称“光伏发电”,是直接将太阳光转换为电能的一种发电形式。

4.1太阳能离网发电系统

太阳能离网发电系统包括1、太阳能控制器(光伏控制器和风光互补控制器)对所发的电能进行调节和控制,一方面把调整后的能量送往直流负载或交流负载,另一方面把多余的能量送往蓄电池组储存,当所发的电不能满足负载需要时,太阳能控制器又把蓄电池的电能送往负载。蓄电池充满电后,控制器要控制蓄电池不被过充。当蓄电池所储存的电能放完时,太阳能控制器要控制蓄电池不被过放电,保护蓄电池。控制器的性能不好时,对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影响很大,并最终影响系统的可靠性。2、太阳能蓄电池组的任务是贮能,以便在夜间或阴雨天保证负载用电。3、太阳能逆变器负责把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供交流负荷使用。太阳能逆变器是光伏风力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由于使用地区相对落后、偏僻,维护困难,为了提高光伏风力发电系统的整体性能,保证电站的长期稳定运行,对逆变器的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由于新能源发电成本较高,太阳能逆变器的高效运行也显得非常重要。

太阳能离网发电系统主要产品分类 A、光伏组件 B、风机 C、控制器 D、蓄电池组 E、逆变器 F、风力/光伏发电控制与逆变器一体化电源。[4]

4.2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系统是将光伏阵列、风力机以及燃料电池等产生的可再生能源不经过蓄电池储能,通过并网逆变器直接反向馈入电网的发电系统。

因为直接将电能输入电网,免除配置蓄电池,省掉了蓄电池储能和释放的过程,可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所发出的电力,减小能量损耗,降低系统成本。并网发电系统能够并行使用市电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本地交流负载的电源,降低整个系统的负载缺电率。同时,可再生能源并网系统可以对公用电网起到调峰作用。并网发电系统是太阳能风力发电的发展方向,代表了21世纪最具吸引力的能源利用技术。

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主要产品分类 A、光伏并网逆变器 B、小型风力机并网逆变器 C、大型风机变流器 (双馈变流器,全功率变流器)。[4]

4.3我国光伏设备发展机遇

依靠我国半导体设备行业数十年来的技术积累,通过和一流光伏电池企业的深度合作,经过连续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光伏设备企业已具备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的整线装备能力。在目前国产设备及进口设备混搭的主流建线方案中,国产设备在数量上已占多数。

目前,我国光伏设备企业从硅材料生产、硅片加工到太阳能电池芯片的生产以及相应的纯水制备、环保处理、净化工程的建设,已经具备成套供应能力,部分产品如扩散炉、等离子刻蚀机、单晶炉、多晶铸锭炉等开始大量出口,可提供10种太阳能电池大生产线设备中的8种,其中有6种(扩散炉、等离子刻蚀机、清洗/制绒机、石英管清洗机、低温烘干炉)已在国内生产线上占据主导地位,2种(管式PECVD、快速烧结炉)与进口设备并存但份额正逐步增大。[3]此外,全自动丝网印刷机、自动分拣机、平板式PECVD则完全依赖进口。组件生产用的层压机、太阳能模拟器等在行业获得广泛应用。硅材料加工设备中单晶炉以优良的性价比占据了国内市场的绝对统治地位并批量出口亚洲,多线切割机已取得突破,多晶硅铸锭炉已经开始大量在国内企业中使用。

根据业内前十名的发展规划,至2010年,中国将再增加3000MW以上的生产能力。即使采用目前成熟的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混合搭配的国内主流配置方案,也至少为设备厂家提供了36亿元的市场。若以全进口设备计算,则需设备投资84亿元。这一切为光伏设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2009年,在国内一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较强的科研实力的公司(如河北某光伏发电设备有限公司就拥有:“太阳能跟踪系统”,“聚焦发电”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的光伏发电技术)的有力推动下,光伏发电技术有了较快革新和发展;再加上二九年七月十六日国家三部委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目前,我国的光伏发电整体竞争力能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光伏发电电力供应量在国内总电力供应中的占比能够达到更高水平,从而更加有力的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