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升生活质量技巧

提升生活质量技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升生活质量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升生活质量技巧

提升生活质量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妇科肿瘤患者,心理社会干预,生活质量

全世界妇科肿瘤患者每年大约新增942000例,占所有女性癌症患者的比例大约为19%。我国妇科肿瘤的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排在前三位的是卵巢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近年来,由于对于疾病预后的关心,更多的研究者重新认识到生活质量的重要性。生活质量反应的是患者对于自身健康的所有维度的主观体验,其中包括生理的健康、心理的状态、自立的水平、社会的关系、个人的观念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对于患有绝症的病人,其生活质量的多个方面都将会受到影响,同时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提出了挑战。不同于其它癌症病人,妇科肿瘤的确诊会导致很多额外的后果,由于身体的原因妇科肿瘤会导致患者情绪的抑郁,这些影响都是来自于、生育和女性化等方面的改变。的损伤对于妇科肿瘤患者极为普遍,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改变所招致的障碍会使患者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例如:自尊的降低(来自于亲密关系的恶化),因此,患有妇科疾病的患者急需一些干预措施去改变生活质量的一些特殊方面。

如今,很多心理社会干预手段被广泛的应用于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诸多方面,心理社会干预手段被定义为能改善患者心理的、社会的、精神的而不是疾病本身需要的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手段通常包括很多不同的成分,例如可以简单的分为教育、社会支持的发展、认知行为的技术以及咨询的技巧。包括教育的成分很多干预手段用于满足患者对于疾病治疗和获取很多潜在有帮助的,应对措施信息的需要。缺少很多准确的信息会导致患者错误的观念和不必要的恐惧,进而产生的障碍会影响患者症状的管理和治疗以及对副作用的控制,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人感到惊奇的是通过性活动可以“感染”癌症,恢复期的会促使癌症的复发,这种现象仍旧相对非常普遍。因此,给患者提供事实性的信息能够有效改变他们的很多错误观念,帮助他们重新建立正确的目标。一些干预措施包括癌症患者之间相互接触交流他们共有的经验,例如,一个以前患有癌症的病人向一个新患者解释他认为有用的能够应对疾病的一些策略,这种干预手段通常可以以团队的形式来体现,允许患者与有相同经历的他人分享他们的经验。认知行为治疗能够很成功的处理和帮助那些在认知和情感方面有困难的患者,应激训练能够提升患者解决问题、学习行为技术的能力,并把这些技巧用于日常生活中。知识性的干预能够通过提升患者的主观控制感来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的抑郁水平。

对于妇科癌症患者进行的心理社会干预来改善患者心理上抑郁情绪的效果是没有定论的,有研究表明安抚性的接触是有效的,但是其效果很难与认知行为和心理咨询的干预效果分离。有限的研究表明心理教育干预手段能够改善妇科癌症患者的情绪和焦虑。少数的研究表明心理咨询能够提高患者对医疗保障的满意度。认知行为的干预也能够使患者在自尊和身体形象得到提升,认知行为干预的积极的效果还包括患者情绪的调节上,这一点和心理社会干预的效果是一致的。很少的研究发现任何的干预手段对于妇科癌症患者生理的症状和身体的、职业的以及社会功能领域的调适方面有着积极效果。至于患者的,较早的研究认为干预手段对其没有影响,但是近期的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的干预对改善有着积极的影响,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对这方面更多的关注以及在实施干预是更多的与患者探讨与性有关的问题所致。

参考文献

[1]Penson RT, Wenzel LB, Vergote I, Cella D. Quality of life considerations in gynecologic cancer. FIGO 6th Annual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in Gynecological Cancer. Int J Gynaecol Obstet 2006; 95(Suppl 1):S247S257.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WHOQOL): position paper from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oc Sci Med 1995;41:1403-1409.

提升生活质量技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后;延续护理;初产妇;抑郁;生活质量

产后抑郁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抑郁疾病,该疾病不仅会影响到产妇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其家庭、婚姻造成影响[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146例初产妇进行研究,将78例产妇归为对照组,产后主要使用常规护理,另78例为研究组,产后主要采用延续护理,其中产妇的年龄为20~30岁,平均年龄(25±5.67)岁,文化水平:本科以上50例,大专70例,高中与初中以下26例。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两组产妇在一般资料(年龄、孕周)等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产后主要使用常规护理,产妇出院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常规出院指导,其中主要包括:产褥期卫生、健康知识、产后抑郁相关知识等。

1.2.2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产妇进行延续护理,出院前两天护理人员对产妇制定居家抑郁预防技能调查表以及产妇预防技能评估,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制定持续性护理干预方案,向产妇与家属介绍产后抑郁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同时建立产妇个人健康档案,出院后由责任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为期3周的护理,护理内容主要包括:①在产前,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孕妇产前心理干预和疏导,并向孕妇讲解分娩是女性必经的一个生理过程,进而提升孕妇对分娩的认识度,消除孕妇恐惧、害怕等不良心理情绪。②教导产妇正确的喂养方法与育儿技能[2]。例如:产妇正确的挤奶技巧、按摩方法、婴儿洗澡方法等。③教授产褥期保健知识。应定期更换床铺被褥,检查被单是否被尿液污染。④饮食护理:由于大部分产妇产后都会缺乏食欲,护理人员应指导产妇多食一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⑤护理人员要积极与产妇的家人进行沟通,告诉产妇的丈夫及其他家庭成员家属陪护对产妇的重要意义。丈夫对妻子要多加照顾,多给她一份温暖及安全感,使她不致胡思乱想。假日或饭后,可以陪产妇散步聊天,使她分散注意力及降低对胎儿的担心。产妇感到腰酸时,丈夫可以为其按摩减轻产妇的疼痛。除了丈夫的支持外,家人的鼓励对产后抑郁患者也十分重要,比如可以经常慰问产妇,可以为产妇煮一顿丰富的晚餐,令产妇感到亲人的关爱。如果夫妻能一起参加育婴讲座,不仅能增加育婴知识以减少忧虑,还能增进夫妻情感。

1.3诊断标准 对比两组产妇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抑郁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主要采用美国医学研究的生存质量量表(SF-36)进行评分,主要从产妇的总体健康、活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等方面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明产妇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数据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只有当P

2 结果

2.1两组产妇的抑郁比较 研究组产后5 w抑郁发生率为9.65%,3个月抑郁发生率为5.43%,6个月抑郁发生率为2.45%,对照组产后5 w抑郁发生率为23.56%,3个月抑郁发生率为14.54%,6个月抑郁发生率为10.54%,通过两组产妇的抑郁发生率比较,研究组的抑郁发生率明显要比对照组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P

2.2产后6个月两组产妇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通过两组产妇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P

3 讨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主要目的是为需要的人群提供技能指导、随访护理,将医院期间的相关护理延续到家庭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来提高产妇居家期间的护理质量,以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产妇产后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的帮助产妇身体快速恢复,提高产妇心理健康程度。本研究表明,研究组产后5 w抑郁发生率为9.65%,3个月抑郁发生率为5.43%,6个月抑郁发生率为2.45%,对照组产后5周抑郁发生率为23.56%,3个月抑郁发生率为14.54%,6个月抑郁发生率为10.54%,通过两组产妇的抑郁发生率比较,研究组的抑郁发生率明显要比对照组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P

综上所述,对初产妇产后实施延续护理,可有效降低产妇的抑郁发生率,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提升生活质量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急性脑卒中;肢体功能;生活质量

近年来,急性脑卒中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趋势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急性脑卒中的患病人数以每年200万人次剧增,并且其中有高达70%~80%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由于残疾而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过去医护人员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相对滞后,往往错过了中枢神经损伤再生和修复的最佳时机,严重阻碍了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重建和恢复,进而导致生理质量的大幅度降低。因此,本研究以我院于2013年1~12月期间所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就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辅助治疗价值和意义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以期为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及提高生活质量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将结果详细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入选标准:(1)符合急性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2)首次发病,且病程在24h以内;(3)无意识障碍,能够进行有效交流。排除标准:(1)病情危重,随时存在生命危险者;(2)存在认知障碍或无法有效交流者;(3)存在精神障碍或阳性家族史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同意参与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7~72岁,平均(65.7±8.2)岁;病程6~24h,平均病程(12.83±2.17)h。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8~72岁,平均(65.8±83)岁;病程5~24h,平均病程(12.75±2.13)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一般常规护理干预,而研究组急性脑卒中患者则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干预:加强与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掌握患者的实际心理状态,并就患者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从而据此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时舒解患者的抑郁情绪,消除患者的心理冲突,使患者的应激反应降至最低,进而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2)卧床期护理干预:在摆放时应尽可能以侧卧位为主,并尽量少用仰卧位,同时还应保证其重心向前倾,采用枕头等予以支持患肢或侧肢。积极协助患者适度开展肩关节屈、伸、外展、旋内、旋外等关节活动动作,每个关节活动时间应控制在2~3min,每天活动次数应控制在2~3次,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3)床边活动护理干预:待患者病情好转相对稳定后,指导其开展站立平衡、转换、单腿站立等床边相关训练。平衡训练时应将其患侧肩关节取外展45°位,伸直肘关节后外旋,腕关节被动背屈90°,分开五指支撑床面;并拢双下肢后将足底着地或置于踏脚凳,使躯干部尽可能向患侧适度倾斜,待停留一段时间后坐直,反复练习。(4)下床活动护理干预:在床边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开展重心转移、行走、日常生活等下床活动训练,在促进行走功能恢复方面应通过步行及上下楼梯等动作实现,同时也应进行捡豆子、拍球、穿衣服、涮牙等日常生活活动动作,并逐步开展技巧性和转移性动作训练以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1.3观察指标

分别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肢体功能的疗效评定标准如下。痊愈:肢体肌力达到五级,且生活自理;显效:肢体肌力提高三级,生活基本自理;有效:肢体肌力提高二级,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进步:肢体肌力提高一级,生活不能自理;无效:肌力没有改变。痊愈、显效、有效之和计为总有效率。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BI)和简易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评定生活质量,BI满分为100分,61~99分为轻度障碍;41~60分为中度障碍,40分及以下为重度障碍。FMA最高66分,最低0分,分值越高表明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P

2结果

2.1两组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显效率46%和总有效率92%均显著提升,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BI评分值(72.39±8.13)分和FMA评分值(50.27±5.13)分均显著提高,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脑卒中后所造成的偏瘫、失语等致残率相对较高,其中约有7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而在药物治疗领域近年来除对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外,尚无重大突破性进展。而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急性脑卒中继发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在早期纠正患者的不良心理,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早期活动能够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并有效预防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促进其功能障碍的恢复,并为后续的系统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㈦。同时显著提高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大幅度降低致残致死率,进一步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护理干预应作为急性脑卒中综合治疗方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提升生活质量技巧范文第4篇

目的观察家属同步持续健康教育在癌症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癌症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属同步健康教育,采用调查问卷及电话随访的方法比较两组的疼痛缓解率、用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有效率、用药依从性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上,观察组整体生活质量及功能量表评估优于对照组,症状评价两组除了呼吸困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属同步持续健康教育能提高癌症患者疼痛管理质量。

关键词:

疼痛;健康教育;家属同步;依从性;生活质量

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约30%新诊断癌症患者、30%~50%正在接受抗癌治疗的患者、70%~90%晚期癌症患者合并疼痛[1]。疼痛可从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等多个方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其整体生活质量下降[2]。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成人癌痛指南明确指出健康教育能带领家属及患者走出疼痛误区,增加疼痛相关知识的了解及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往疼痛健康教育模式重视患者单方面,忽略了家属的参与,在规范化疼痛治疗过程中,家属未能做到辅助督促作用,存在着部分患者私自减少服药次数或用药剂量、不按时服药或自行改服其他止痛药物等现象,导致疼痛无法理想控制。因此,探讨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来提高癌症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是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要课题。同步健康教育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对患者及照顾者的健康教育,患者及照顾者同步接受疾病知识宣教及康复指导[3]。本研究实施家属同步持续健康教育方法对肿瘤患者进行疼痛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纳入标准:在本院肿瘤内科住院、符合癌症诊断标准并伴疼痛患者,入院时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alratingscale,NRS)≥4分;患者及陪护家属意识清楚,有阅读能力,沟通无障碍;患者与家属自愿参与调查,知情配合;接受规范化疼痛治疗患者。排除标准:精神障碍、认知障碍或意识不清无能力交流的患者及家属;患者及家属不同意入选研究对象;住院期间死亡、转院的患者。选择2015年5月至10月符合纳入标准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6~81岁,平均年龄(55.3±2.5)岁,平均住院时间(15.5±1.3)d;中度疼痛28例,重度疼痛12例;小学及初中学历18例,中专及高中学历14例,大学及以上学历8例;选定接受教育的观察组陪护家属中,配偶21例、子女13例、父母5例、姐妹1例,其中女性家属26例、男性家属14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8~86岁,平均年龄(55.8±2.7)岁,平均住院时间(14.9±1.4)d;中度疼痛27例,重度疼痛13例,小学及初中学历20例,中专及高中学历13例,大学及以上学历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均>0.05。

1.2疼痛健康教育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由疼痛教育小组成员评估实施疼痛健康教育,小组人员包括医生2名、护士5名,每人分工岗位职责明确。首日接待患者予发放疼痛教育手册,根据住院日程、患者病情、个体差异等进行个体化癌痛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制定建立“疼痛健康教育档案”,档案内容包括院内教育及院后教育。院内健康教育培训方式采用多形式,包括口头宣教、317护健康教育平台、健康教育视频、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晨间课堂、交流心得会等;院后健康教育采用热线随访、微信方式,疼痛小组人员在患者出院后每2周随访宣教1次。健康教育干预时间终止于患者再次入院、转院或出院后2个月。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属同步持续健康教育方案。选取1名长期陪护患者的家属,经同意后参与癌痛管理。家属分组:向家属说明同步健康教育的意义及要求,将40例家属分组,分4小组,每组10人,选出1名为人热情、组织能力强的家属为小组长。小组人员互留电话号码、组建家属沟通微信群咨询交流,小组长负责组员定期参加健康教育活动。家属培训方法:建立“家属教育档案”,包括接受教育家属基本资料、知情同意书、培训记录单、随访记录单。家属培训内容与患者院内健康教育内容相同,并鼓励家属与患者同时一起参加专科知识培训,让患者培训时也能够得到家属的照顾,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获得精神安慰。每周三下午开办家属专题讲座,内容有如何早期发现癌症、家庭系统支持的重要性、如何更好地督促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等,每次讲座1h左右,每次培训后均要家属在教育档案记录培训项目。每周五下午举办小组式家属访谈,家属总结反馈患者本周疼痛控制情况、用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等方面与疼痛教育小组人员交流,对错误认知给予纠正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另外通过访谈交流,疼痛教育小组人员对家属进行专科知识掌握情况评价,针对薄弱处予以加强。

1.3评价方法与标准

采用调查问卷及电话随访的方法对癌痛患者的疼痛评价、用药依从性、生活质量进行调查。

1.3.1疼痛

采用NRS对患者疼痛进行动态评估,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微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评定标准判断疗效:无效(NR)为与入院时比较无变化;轻度缓解(MR)为疼痛较入院时减轻,但仍感明显疼痛,睡眠受干扰,NRS评分为4~6分;明显缓解(PR)为疼痛较入院明显减轻,睡眠基本不受干扰,能正常生活,NRS评分为1~3分;完全缓解(CR)为完全无痛,NRS评分为0分。疼痛缓解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4]。

1.3.2用药依从性

疼痛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在患者干预后1周、出院后2周及出院后第2个月随访调查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主要从患者是否遵医嘱按时规律服用止痛药和是否自行调整止痛药剂量2项指标进行评价,依从性项目以“是”与“否”判断,符合2项为完全依从,符合1项为部分依从,符合0项、私自更换药物或自行停药为完全不依从[5]。

1.3.3生活质量评价

采用由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所制定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CTQLQ-C30)[6]在患者干预前后来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1个整体生活质量量表,5个功能量表(躯体、角色、认知、情感及社会功能),3个症状量表(疲乏、呕吐、疼痛),6个单一症状量表(呼吸困难、腹泻、失眠、纳差、便秘及经济影响),整体生活质量量表及功能量表得分高低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相关,而单一症状量表及症状量表得分与其呈负相关。EORCTQLQ-C30量表共30条目,其中29、30条目分7个等级,根据其回答选项,计为1~7分;其他条目分4个等级,从没有、有一点、较多至很多,评分1~4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分为等级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见表2。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见表3。

3讨论

3.1家属同步持续健康教育能提高癌痛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癌痛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尤其是肿瘤姑息治疗的重用组成部分,疼痛管理应达到“A4”目标,即优化的镇痛、优化的日常生活、最小的副作用、避免不恰当的用药。疼痛目标管理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三方共同协作来实施药物联合非药物治疗。但疼痛管理受很多方面的影响未达到目标控制,其中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高低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初诊治患者、老年患者、低文化水平患者由于知识掌握少、沟通交流能力低下更容易导致其用药依从性低下。研究表明[7-8],家属在患者用药过程中的监督程度与患者的依从性关系密切。疼痛治疗从住院延续到院后,家属是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家属的认知理念会影响到患者用药依从性,所以同步家属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家属同步接受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家属及患者的知识掌握度,让家属积极参与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动态监督患者的用药情况,观察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反馈患者对止痛药物的需求及顾虑,及时发现错误的服药行为,予以制止纠正,给患者更好的照顾与督促,患者依从性越提高,疼痛缓解效果越好。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家属同步持续健康教育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觉,给患者带来了许多的困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身状态,导致生活质量低下。规范化的疼痛治疗需要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促进,本课题家属同步持续健康教育方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疼痛健康档案,同步对家属实施教育,让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三方能够得到更好的交流沟通,全面了解患者的现状,使患者在疼痛规范化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专业的咨询和处理,使患者和家属专科理论同步提升,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家属的照顾能力得到提高,家属学习运用心理疏导技巧法,安慰抚摸,倾听分享感受,鼓励患者把不愉快的情绪倾诉发泄,维持患者的稳定心理状态,使患者感受被家人关爱,心理舒适度提高,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在生活质量上,观察组整体生活质量及功能量表评估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症状评价上,两组除了呼吸困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方面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家属同步持续健康教育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萍,刘玮,孙丽秋,等.晚期肿瘤病人疼痛控制状况及其生活质量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13-16.

[2]柳丽娜,周秀敏.病人及照顾者同步健康教育在恶性肿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13(5):457-458.

[3]周洁,王璐,杜雯.叙事医学在癌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4):386-390.

[4]何佩仪,龚小云,陶彩豪,等.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癌痛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疼痛治疗效果的影响[J].广州医药,2015,46(1):55-56.

[5]黎银焕,周燕斌,黄琬玲,等.肺癌患者睡眠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18(23):1874-1877.

提升生活质量技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整体护理干预;妇科癌症;生活质量;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c)-0135-02

Integral nursing measures of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cancer

LEI Luojiao1 ZHOU Liping2 WANG Youdi1

1.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umen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938, China; 2.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aiping People's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9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integral nursing care in improving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cancer.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eight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cance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10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of 54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of 54 cases.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was taken in both groups.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the integral nursing care was take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ch included psychological care, illness care, life care, social support and discharge guidance, and so on. After one year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a mark to compare the quality of life. Results After one year of integral nursing care, the total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of all scor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integral nursing ca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cancer. The individual integral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Hol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Gynecological cancer; Quality of life; Nursing measures

妇科癌症在危害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给患者带去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妇科癌症患者在经受长期的病痛折磨后,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慌、悲观甚至厌世等负面情绪[1-2]。做好患者的日常护理,不但可以保证治疗手段顺利进行和提高治疗率,而且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所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针对妇科癌症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除了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外,还要尽可能的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促使患者身心健康。整体护理是从生物医学模式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从单纯的重视患者的生活和疾病的护理发展为全面重视患者生物、心理社会方面对人的健康的影响。 从单纯的患者护理发展为对健康人的预防保健,即护理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且包括促使健康人更加健康。本文通过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妇科癌症患者108例妇科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并给予适合的护理干预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在本院治疗的妇科癌症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年龄31~76岁,平均49岁;病程0.5~3.0年;卵巢癌32例,宫颈癌36例,子宫内膜癌26例,其他14例。排除合并脏器并发症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所有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癌变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整体护理对策。观察组的整体护理对策包含以下内容:(1)心理护理。入院时对患者进行交流,尽快使其熟悉新环境,消除其敌对情绪和心理压力;深入了解患者,准确评估其心理需求;宣传疾病相关知识,介绍成功康复的病例,给予患者康复信心[2];术后正确引导患者认识自身生理及心理状况,坦然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2)疾病护理。及时关注患者疼痛情况,按时给药以缓解化疗疼痛感;跟踪记录治疗效果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指导患者进行放松练习;加强、引流管或术后切口等的护理;严格进行抗炎操作,预防静脉炎的发生。(3)生活护理。指导患者规范饮食,提供舒适就餐环境;由于肿瘤患者接受的治疗不同,在饮食上还要根据具体治疗方法给予恰当的饮食。多吃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和新鲜水果、蔬菜等;在食物中增加调味品;多做些色香味形都好的食物以引起食欲;餐前喝一小杯酸性饮料可起到开胃的作用,给患者补充适量的锌和复合维生素B,也可改善味觉,增加食欲。当患者出现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时给予适当药物以缓解症状;出现骨髓抑制时,应做好有效隔离和抗感染工作。(4)社会支持:对家属及患者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讲解与辅导,鼓励其为患者提供信心支持。强大的社会支持会从精神上给予患者莫大的鼓舞,增强其抗病信心[3]。(5)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后建立个性化护理方案,并定期回访。护理方案包括作息时间、运动时间与方式、饮食搭配、康复训练内容与技巧等。定期随访,以家庭走访或电话回访为主,随时掌握患者需求[3-4]。

1.3 疗效判定

于护理干预1年后随访,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含4个方面,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评估: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5-6]。每个方面包含若干因子,每个因子最高得3分。总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问卷调查工作由专人负责,调查问卷当场收回。共发出问卷108份,收回108份,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1年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见表1。由表1可看出,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说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提高较多,其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妇科癌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现在传统的癌症疗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常规疗法的最大好处是对于癌细胞的清除有着很高的效率,但弊端也很明显,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副作用。以化疗为例,强大的化学药剂对人体的免疫系统破坏也极为严重,更多的时候不能完全清除癌症,反而出现很多的并发症,长期治疗极易引起患者反感、消极的负面情绪[7-8]。悲观负面的情绪产生会导致患者失去疾病康复的信心,生活质量急速下降[9]。

整体护理遵循现代护理观,以患者为重心,系统地将护理程序运用于临床。整体护理的目的是按照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方面需要而制定的个体化护理方案[10]。它对患者的护理能保证其主观能动性,坚持遵照护理方案,依计划按时完成规定任务,确保患者接受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通过本研究对观察组的整体护理,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这说明整体护理是妇科癌症疗效的重要保证。整体护理一方面把护理对象视为一个整体,即把病与患者视为一个整体;把生物学的患者与社会及其生存的整个外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把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另一方面,对患者的护理是系统的、连续的,要保证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不间断;对患者的护理是主动的、积极的,按照护理程序,有计划进行,做到防患于未然;对患者的护理是全面的、整体的,即包括身心两方面,也包括疾病的预防、保健、康复指导等方面的内容。

整体性的护理干预工作使患者懂得了克服自身负面心态,建立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给予了她们充分的关心和爱护。整体护理干预全面考虑了患者个体和家属、社会的关系,调动社会和家庭支持,综合考虑了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在控制癌症发展的同时,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整体的护理干预策略,使患者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治疗1年后生活质量明显提升。通过整体的护理策略,观察组患者从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转变,能更从容乐观的面对生活;患者从家属及社会上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可,对疾病的恢复拥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参考文献]

[1] 李向青,刘凤英,侯宗芹.术前访视对妇科肿瘤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4):73-74.

[2] 刘娴音.妇科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的探讨[J].中外医疗,2009,28(20):148.

[3] 李晓云,张银萍,郭晓元.社会支持与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21(12):548.

[4] 郑永洁,赵传芳,何为慧.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支持和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7861.

[5] 李红伟.加强手术患者心理护理的意义[J].中外医疗,2009,28(19):145.

[6] 高淑玲.年轻妇女宫颈癌术后化疗期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9):221-222.

[7] 王静,鲁敏.妇科癌症患者心理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8):135-135.

[8] 葛玉萍,刘丹霞.宫颈癌根治术后及并发症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2):336-337.

[9] 符碧红.妇科癌症患者化疗期的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0(36):23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