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 碳关税 应对策略

2008年12月,在美国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的过程中,随着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全球三大评级机构共同下调希腊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随即愈演愈烈,并最终波及整个欧盟。在此背景下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即碳关税)来保护国内的钢铁产业及高耗能产业。2009年11月,法国政府单方面提出将从2010年起对那些在环保立法方面达不到欧盟标准的国家征收碳关税,碳关税税率暂定为每吨二氧化碳排放收取17欧元,此后还将逐步递增。碳关税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工具,而本身又站在了环境保护这一道义的高度,一经提出即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泛欢迎。加拿大、瑞典、意大利等国家也大力进行碳税改革,积极为碳关税征收做准备;2011年3月,欧盟正式通过决议,确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对所有在欧盟过境的飞机征收碳关税;2011年10月10日,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将从2012年7月1日起对每吨二氧化碳征收23澳元碳排放税,并积极为碳关税征收做准备,时至今日,随着欧债危机的加剧,碳关税正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的一种新型经济霸权。

欧债危机下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的动机

首先是提高本国经济的竞争力,削弱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出口竞争力,遏制这些新兴国家的崛起,以达到维护本国经济的目的。在欧债危机持续升级且愈演愈烈的过程中,诸多欧盟发达国家在危机中经济遭受重创,他们极其希望以绿色环保产业带动国家的经济复苏,抢占危机过后未来产业的制高点。碳关税恰恰是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的主要备选手段。发达国家自身在新能源及节能减排技术方面本就极具优势,因此开征碳关税、执行严格的碳排放标准有可能使发达国家成为世界产业主导者和国际贸易规则缔造者。

其次,征收碳关税可以大幅增加额外的财政收入。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基本都完成了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第三世界的转移,把这些产品的生产都放到了新兴发展中国家,向这些国家输出技术,然后回购产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所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对外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这本是无可厚非的,这些国家通过技术输出满足自身的社会产品需要,而发展中国家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这部分收益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但是若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则意味原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了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利用这部分收入弥补自身的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同时也使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的贸易环境得到改进。

最后是碳关税的征收可使欧盟等发达国家其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增强其国际谈判筹码。欧盟等国家不遗余力地以节能减排为由提倡征收碳关税,其真正目的是形成一种环境成本转嫁机制,让发展中国家承担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产生的减排成本与费用。

碳关税征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分析,碳关税征收本身具有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促进环境保护的作用。从长期来看,碳关税征收对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技术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碳关税作为绿色掩盖下的新型贸易壁垒,其危害性会远远超过其所能带来的利益。对我国而言,碳关税的开征将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和国内经济发展遭受困境。

首先,作为出口大国虽然我国的出口市场结构已经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是从整体数据来看,2010年出口的前三大市场欧盟、美国、日本分别占出口总额的22.51%、17.95% 和7.67%,这说明我国外贸出口对这三大国家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如图1所示)。在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提出碳关税之后,其它发达国家也会相继效仿,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国家加入这一阵营,最终会使得我国高度依赖的出口市场面临全面的碳关税,出口企业由于短期内资金、技术的限制和成本的急剧上升,会形成严重的出口瓶颈,导致某一地区市场的封闭,在长期中出口企业的发展战略也会因为碳关税的实施而受阻。

其次,我国就业率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一方面由于碳关税很可能对将来的国际贸易格局有较大的影响,使得我国众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遭受到重创,因而就业率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许多企业需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降低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更多地会进行战略转型,因此相关的劳动力需求将会大大减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就业率。大量人员失业,加剧就业压力和社会的不稳定。

最后,倒逼我国企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碳关税的征收将会使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更加注重节能减排问题,并将其作为生产经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并努力使企业朝低碳企业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碳关税作为一种外部力量会倒逼国内企业不断地进行转型升级,苦练内功,节能减排。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减少我国碳排放的积极意义。

欧债危机下我国应对碳关税的对策

(一)国际层面的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国际区域合作,结成反碳关税联盟。我国支持低碳经济并不等于认同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目前,从世界范围看,低碳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对于高碳、低碳标准的界定并不明确。但随着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深入进行以及各国节能减排技术的日趋成熟,有关进口商品的碳排放标准、碳排放技术认定等诸如此类的国际标准将逐渐成熟,从而将制约各国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因此,我国应着眼于本国的长远利益,积极推动和发展国际间碳排放合作,努力扩大内需,参与国际上有关碳规则的制定与讨论,加强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为我国在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争取主动地位。

其次,大力呼吁国际社会合理分配碳排放权。当前,由于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机制的欠缺以及话语权的不足,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份额分配权一直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在约束自我碳排放的同时,可以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发达国家不合理的分配碳排放份额等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也曾经历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阶段,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也是与联合国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精神相一致的。因此,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我国可以大力呼吁发达国家遵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所倡导的“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精神,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主动为其已经造成的污染承担责任,合理地分配碳排放权。

另外,为了降低欧盟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我国应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逐步降低对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例如,东盟是我国机械类产品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非常快。2005年我国与东盟签订了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2015年我国将与柬埔寨、缅甸、越南和老挝4个东盟成员实现自由贸易;新加坡是我国与东盟10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8年中国与新加坡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从2009年起新加坡取消了自中国进口全部商品的关税。国际区域贸易合作的发展,可以为我国的出口产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保持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

最后,我国可以根据WTO的相关准则来应对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在碳关税问题上WTO指引是模棱两可的,一旦国家之间的碳关税纠纷产生,如果双方至WTO利用其争端解决机制来处理争议,WTO很可能会因为发达国家的施压而援引GATT的第二十条环境豁免条款,认为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的目的是应对全球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从而使征收行为合法化。但是征收碳关税这一行为却也同样违反了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据此我国政府可以以此抗辩,捍卫我国的合法权益。并且针对GATT的第二十条环境例外条款,我国在对外贸易政策上也可以效仿此类政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例如,稀土是我国最丰富的战略资源,作为许多重大武器系统的关键材料,美国等发达国家每年都需要从我国进口大量稀土资源。据此,我国可以出台“类碳关税”等措施,同样以GATT第二十条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例外条款为由对稀土资源出口课征出口特别关税或发放许可证。此类政策实施可能会引发贸易战,但不可否认这是我国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一大战略武器。

(二)国内层面如何应对

首先,坚持鼓励低碳经济,推动我国的新能源建设。从1992年开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订,到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签署并在2005年正式生效,再到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谈判中各国对后京都时代所达成的减排协议,为保护人类共同利益,必须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这已经在世界各国之间达成了共识。碳关税的提出,从某种角度来讲为我国目前的经济产业结构敲响了警钟。据国家统计局有关统计,近年来我国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6倍;而每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6.8%,欧盟的15.7%,日本的10.2%,我国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左右。这种高投入、高消耗的产业结构必然会带来高污染和低效益,资源禀赋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在我国长期存在。为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历史上那样走高耗能低效益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如何实现低碳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成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就业;动力机制;约束机制;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08 ― 02

十三五规划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步入经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实施低碳化改造成为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趋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融合成为可能,经济发展趋势与经济新常态的双重作用使就业绿色转型成为就业的战略选择。

一、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基本动力机制

低碳经济实质是谋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安全为一体的经济模式,经济新常态为就业战略转型创造时间窗口,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就业模式“绿”化成为协调经济结构调整与生态安全的战略选择。

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随着中国逐步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已经无法满足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环境零价值形成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降低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净福利,根据世界银行的结论,1997年的环境恶化使中国每年付出600多亿美元的代价,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8%〔1〕,为此,中国确立了2020年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60%,单位GDP的CO2排放降低50%左右。降低宏观经济发展成本,与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话语结合,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植入环境与就业两个重要的发展要素,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将社会劳动力与环境进行结合,逐步实现就业的绿色转型不仅可以解决就业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修复与维护就业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而且为正处于倒“U”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爬坡阶段〔2〕的社会发展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是就业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随着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速度,造成了低就业率的经济增长;同时,中国就业人口长期存在的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形成了依靠劳动力的低成本配置培育了人口红利和经济的发展,而劳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提升其发展地位,就业质量包含的就业性质、就业条件、就业环境、社会保险和劳动关系,与现实的“强资本、弱劳动”产生了冲突,根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86万902例。其中2010-2014年,每年报告职业病病例均超过2万6000例,尘肺病占总报告病例的87% ~ 90%,苯、铅及其化合物和砷及其化合物为每年引起慢性职业中毒事故最多的化学物质〔3〕;同时,劳动者报酬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劳动者人均报酬增长落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企业与劳动者分配关系不协调、劳动收入负担的增长快于劳动报酬的增长〔4〕,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可以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现,解决就业总量的增加和就业质量的提升双重任务,使关系到中国长期面临的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与提高就业质量问题得到解决。

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是迎接危机挑战的外在动力。2015年全年GDP增长6.9%,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同比减少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5%,就业人员7.75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亿人。部分老工业基地、资源型省份、重点群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非全日制、短期、兼职、待岗等就业方式增多,就业质量有所下降〔5〕。根据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课题组对林业、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等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重点部门的测算表明,2005-2020年间,中国主要行业实施低碳发展,至少可创造3000多万个直接与间接的绿色就业岗位;仅2020年中国将至少提供450万的绿色就业机会,而随后几年将提供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同时,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2014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29.5%,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为40.6%,劳动力的产业分布的调整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实行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将创造就业机会,包括研究开发、环境管理、生态服务、科普教育等相关的服务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有力地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减少单位产出的碳排放水平,改善环境质量和就业质量,实现环境质量和就业质量的动态累积性增加。

二、中国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结构性约束机制

(1)经济结构缺陷。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需要产业升级与转型,绿色增长还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发展模式,绿色就业岗位的创造和生产的空间仍然无法有效打开。同时,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高新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因其知识密集型的特征而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绿色就业的缓慢增长,并不能够迅速地实现就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因金融危机的冲击成为受损害的行业,但是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仍然是维持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承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重要职能,但是在缺乏有效低碳技术的支持下,即使进入经济复苏阶段只能是传统发展道路的复制,因此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低碳升级与转型引发的绿色就业岗位仍然无法有效创造。

(2)就业结构缺陷。由于供给侧结构改革形成的失业人口、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以及复员人口使劳动力供应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适应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的就业供求结构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劳动人口中低技能或无技能过剩,高技能劳动人口短缺导致低端就业与高端就业失衡,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5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0、1.94、1.81、1.77,就业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失衡仍将长期存在;由于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培育期,阻碍了传统高碳产业的劳动力的转移,从而抑制了绿色就业的充分就业状态的形成;承担国计民生的国有经济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绿色就业岗位创造失灵,而中小企业在吸收并创造绿色就业岗位的主体地位没有形成,绿色就业战略转型还没有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国有经济与中小企业在创造绿色就业岗位方面表现出吸纳就业主体失衡。

(3)制度接轨缺陷。首先,由于缺乏碳交易市场,以碳交易为中心的价格改革没有进入企业运营机制,建立市场机制下的减排激励机制仅依靠政府的规范和强制性的措施根本无法产生绿色就业转型的持久动力。第二,碳排放测试系统建设由于理论、技术流程、计算方法、行业差异、排放监管权限等各种因素的存在,测试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符合国际标准,方便企业测试和评价的碳排放量标准远没有确立,导致政府监管困难,企业创造绿色就业岗位的动力不足。第三,碳税制度体系目前主要针对二氧化碳,涉及碳税核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相互结合的税率设计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因此,支持绿色就业岗位创造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产品支持认证体系、政府价格补贴和采购制度都存在着完善的空间,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经验,并转化为驱动绿色就业幅度的提升的制度还需要时间的累积。

三、中国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基本路径

(1)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为契机,完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创造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空间。通过能耗效率管制重新规划产业链条中的碳排放,控制高碳行业过快增长,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缩短高碳产业链条,降低高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包含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在内的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建立和完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产业基础;建立高碳产业低碳化就业补偿机制,明确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就业指标,运用政策工具鼓励转型产业开发绿色就业岗位以容纳合理的人力资源量,鼓励自主绿色创业,实施绿色就业援助,降低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成本;通过国内清洁技术开发与国外先进技术的整合推动技术进步,推进低碳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发展,加强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研究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和低碳前沿技术,在信息、环保、先进制造等领域形成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技术产业群和服务群,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创造新兴产业技术支持。

(2)政府管理创新。首先将低碳管理思想嵌入政府管理系统,对低碳经济战略转型与就业战略转型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阶段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通过低碳经济转型促进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其次,建立多元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治理机制,在发挥政府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企业低碳生产和社会公众低碳消费,形成政府主导、与市场和公民社会开展多元合作的治理机制;第三,综合运用包含政府管制、碳税、财政补贴、碳基金、碳排放权交易、标签计划、生态工业园规划等在内各种控制性工具以及经济性工具,完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公共政策体系,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创造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政策体系的市场化。第四,将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纳入政府绩效管理,根据效率与公平并重、效率与民主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同步发展的价值标准为指导,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绩评估指标体系,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就业转型摆在同等地位,用全面的指标评价政府绩效。

(3)人力资本再造。人力资本再造,提升就业能力是实现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是人口就业压力转化为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的动力。运用劳动预备制度对基础行业和高碳产业分离出的劳动力实施针对性教育培训,为绿色就业创造知识与技能基础;加快高等院校专业调整步伐,建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共同培养机制,重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发展,培养实践性高端人才,满足经济低碳转型的人才需求;建立绿色人才培训和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投入、技术研发、人才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保障服务等高效共享的服务体系,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培养载体和服务保障;培育新兴产业与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相结合,建立项目、人才、资本、政策四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形成绿色就业的集群效应,并以集群效应促进经济低碳化转型。

〔参 考 文 献〕

〔1〕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3〕招嘉虹.图解我国2010―2014年职业病报告〔J〕.现代职业安全,2016,(02).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第3篇

根据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2018年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的通知》(x发改环资〔2018〕x号)要求,现将xx市2018年节能宣传周活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一)认真安排部署

根据国家和省上通知精神,我委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xx市2018年节能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对全市节能宣传周活动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宣传重点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要求各县(区)、各部门紧扣“节能降耗,保卫蓝天”的宣传主题,自行组织,适时开展活动,形成了各县区协调开展、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良好宣传氛围。

(二)广泛开展宣传

1. 6—8月,各部门紧紧围绕“节能降耗,保卫蓝天”的宣传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6月份率先开展了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面向全市公共机构工作人员推送短信两次x余条,向各级领导推送彩信x余条,摆放节能宣传展板、悬挂宣传标语、张贴节能提示x余幅,组织发放x余份节能知识测试卷,发放xx市公共机构能源紧缺体验倡议书x余份。市建规局利用xx市建筑节能与墙改网,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进行宣传,普及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措施以及购房节能环保理念等知识。市商务局通过宣传标语、海报、车载宣传、电视、局网站、《xx商务》简报等方式,广泛在商贸流通领域宣传节能降耗、绿色消费理念。市广播电视台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精心策划,播出《我市各地开展节能宣传周宣传活动》、《共享单车进驻留坝》、《秦岭地区专项执法“绿肺行动”在我市启动》、《镇巴:骑共享单车游美丽乡村》、《略阳开展节能降耗主题活动》等稿件20余条,持续报道中省市关于节能低碳的方针政策和要求,全面反映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期间全市的工作动态,深入宣传节能低碳的新举措新成效和先进典型。市住管局指导市房地产行业协会向全市开发企业发出《关于推行第五代钢构装配式住宅的倡议书》,在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倡导逐步推行第五代钢构装配式高层庭院住宅。市科技局围绕节约能源积极宣传推介节能科技成果,鼓励引导科研院所和科技工作者加大节能技术研发,提高研究积极性。市交通局积极宣传国家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领域加快推广和普及新能源汽车;活动期间中心城区交通运输系统共悬挂横幅25条,利用公交、出租车LED显示屏滚动播放节能宣传口号x余条,发放宣传资料x余份。我委联合汉台区发改局、商务局等部门在世纪阳光商厦、兴汉家电商场共同开展了节能宣传。并于9月19日在勉县举办了2018年全市节能业务工作培训会,市级有关部门、各县区发改局、全市重点用能企业共计x余人参加了培训会议。通过现场参观和专家授课,进一步提升了工作能力,促进推动“十三五”后期全市节能工作再上新台阶。

2. 7月底—8月初,各县区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亮点纷呈的2018年度节能宣传周活动。汉台区开展了节能工作落实情况专项督查,重点掌握了全体机关干部的节能意识、节能行为及节能措施落实情况等,促进全体干部职工增强节能意识,确保节能措施有效落实。南郑区通过汉山广场大屏幕滚动播放节能宣传短片、发送手机短信等方式,多渠道宣传节能低碳生活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洋县采取多部门联动,开展节能宣传进校园、进机关,制作公共机构宣传栏五面,建立了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平台,节能信息x余条。西乡县6月11日在县城广场举办了2018年节能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次日开展了节能宣传进校园活动,向学生发放生活垃圾分类手册x余册,在校园张贴宣传画册10幅,进一步增强少年儿童节能低碳、生态环保理念。勉县通过微博、微信等线上方式宣传节能降耗标语,结合线下同步持续开展节能降耗宣传活动。留坝县开展了节能宣传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印制节能宣传口杯x个作为奖品发放。佛坪县活动期间向广大群众发放节能灯具x个、节能低碳宣传资料x余份,参与群众达340余人次。城固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经济开发区通过制做节能宣传展板、印制张贴节能宣传周招贴画、发放宣传彩页、利用大屏幕播放节能公益宣传片等方式,引导社会各界树立节能意识。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实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省是国内气候变暖最显著、产业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明显的省份之一,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全省观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面对全国乃至全世界低碳经济竞相发展的大趋势,必须要增力口紧迫感,强化低碳意识,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引领全省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

一、我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明显进展。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07年、2008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分别下降4.09%和4.75%;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开发速度明显加快,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大幅度增力口,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启动建设,绿化龙江大地行动全面展开,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资源大省和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我省发展低碳经济难度大、潜力也大,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工业生产工艺和装备设施面临升级改造,通过节能挖潜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空间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入,供热、供电、交通等领域能源效率将进一步提升。我省低碳能源资源禀赋优越,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天然气、水能等资源丰富,为优化能源结构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

在通过广泛宣传凝聚社会共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适时建立区域性碳排放监测、管理和交易体系,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群体进一步壮大,主要高耗能行业中一批大中型企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在低碳技术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先进企业,大幅度提升低碳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天然气和煤层气利用取得积极进展,洁净煤技术广泛应用,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1.发挥产业技术优势,打造绿色低碳装备制造基地

围绕低碳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新需求,打造装备制造产业新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支撑,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现代管理手段和制造模式改造提升制造企业,培育一批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制造装备控制数字化、制造工艺装备紧密化、产品制造过程绿色化的低碳装备骨干企业群,加快产业技术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抢占低碳产业制高点,建设国家重要的绿色低碳装备制造基地。

(1)电站成套设备。依托哈电集团等大型电力装备企业,发展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水电机组、大型抽水蓄能机组、核电装备、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设备、风电装备等高效火电装备和清洁能源设备。

(2)重型机械装备。依托一重集团等优势企业,发展新一代大型连铸连轧设备、大型石化成套装备、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大型铸锻件及辅助机械、煤矿综采设备等高效重型机械装备。

(3)交通运输装备。依托哈尔滨长安集团、齐铁车辆集团等企业,发展节能型汽车、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铁路运输设备等低碳交通运输装备。

2.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新型清洁低碳能源基地

依托资源优势,统筹规划能源开发、运输、储存、加工、转换等环节,实现煤、油、气和水电、风电等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扩大新型能源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整体效率,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打造国家重要的新型清洁低碳能源基地。

第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清洁煤技术、低热值矿物燃料综合利用技术和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建设高参数电厂、大型坑口电站和中心城市大型热电联产工程。

第二,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改善能源结构。积极推进水电流域梯级综合开发,支持大型水电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水电。研究发展能源作物、燃料电池、核能、氢能新能源。

3.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低碳化进程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观代服务业,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以有限的碳排放实观经济产出最大化,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发展规划》,集中力量打造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牡丹江、佳木斯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煤化工、硅基新材料、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保护与开发等四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在巩固发展装备制造、石油石化、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力争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实观重大突破。

(2)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上大压小”战略,综合运用提高准入门槛、加强清洁生产审查、实施差别电价等多种手段,加快淘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淘汰类产品产能和电力、水泥、煤炭、焦炭、钢铁、铁合金、造纸、酒精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妥善解决好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修订完善产业政策,坚持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重复建设。

4.实施节能减排,推进低碳社会建设

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建设低碳社会为努力方向,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设施装备升级改造,建设以节能高效、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交通、建筑和农业体系,减缓生活与消费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

(1)建设低碳节能工业体系。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实施生产过程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工业企业装备水平,改进工艺流程。

(2)完善低碳高效交通体系。建设现代交通网络,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及管道运输的优势,合理配置运输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构建低碳生态农业体系。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利用气候变暖、积温增加带来的新增生产潜力,选育作物新品种,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布局,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发展太阳房等节能设施农业,推广节能机械,提高农业能效水平。

三、保障措施

1.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规划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部署,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法规标准建设,完善政府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探索建立碳排放统计、监测和管理体系,组织编制区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逐步完善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标准和规范,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

2.提高发展低碳经济的科技人才支持能力

建立健全低碳技术体系。积极推进能源资源优化开发配置、节能和提高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探索发展碳捕捉与封存利用等前沿技术。

3.培育发展市场化合作减排体系

充分利用碳减排合作市场机制,加大资金与技术引进力度。通过扩大宣传,开展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对清洁发展机制等国际合作减排机制的认识。树立服务意识,对具有碳减排市场开发潜力的节能与提高能效、清洁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类项目,建立政府有关部门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欲做低碳经济先行者,中华会计网,2010-3-9.

[2] 黑龙江代表委员热议"低碳经济",中国网,2010-3-1.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第5篇

科技创新,实现质变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制造业的质变,以科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排放提高效益是另外一条可行之路。从我国和世界经验来看,科技水平是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能源使用效率和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从而实现制造业发展目标。而且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我国未来产业价值链的分布,目前产业价值链的分布一直是向资源型产业倾斜,今后产业价值链将逐渐转向高技术产业,即向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新型绿色产业倾斜。通过科技创新,增加科技含量,传统制造业将自然而然的逐步向“微笑曲线”右端移动,从而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并且可以有效推进产业转移[2~3]。

传统制造业升级效果评价体系

评价目标从内涵上讲,低碳背景下利用科技创新实现制造业的升级,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概念。因此,在对升级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时,必须寻求一个综合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概念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反映制造业升级状况,判断和测度升级效果对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促进效果,为政府、科研人员和公众了解判断制造业升级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通过连续性的评价结果,还可以分析制造业内部各因素的变化,并采取措施及时扭转不利的变化趋势,使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回归到良性轨道,实现预期发展目标。

评价体系的内容本文构建了低碳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效果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经济发展指标的测度包括产业发展、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三方面;社会贡献指标的测度包括产业升级和社会价值两方面;生态效益指标的测度包括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根据有关评价体系建立的目标和原则的阐述,结合大量的调研和筛选研究工作,最终确定了包括31个指标构成的产业升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在本文构建的低碳科技创新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含有一些模糊指标,这些指标的概念与确定性定量指标不同,它们的指标值不能用单一数值描述,而必须采用模糊集合来表示,并且不同层次和同层次指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关系,由于ANP方法允许同一层次中的元素是相互依赖和影响,同时下层元素对上层元素存在反馈作用,更切合低碳科技创新效果体系的立体结构,因此本文采用改进的AHP方法——ANP方法建立传统制造业升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4~5]。

传统制造业升级效果评价ANP模型

本文所面对的就是一个既有内部依存,又有循环的ANP网络层次结构。按照ANP方法的步骤,根据所确定的低碳科技创新效果评价指标,构建网络层次评价模型。

研发投入、创新产出和产业升级的关系制造业的科技投入水平,特别是R&D投入和科研人员数量两个指标,对于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影响,R&D投入和科研人员数量指标代表的是制造业利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过程中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是社会财富创造的主要生产要素,会直接影响到制造业的科技创新产出绩效,包括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技术转让收入。而新产品代表了制造业的前沿技术和成果,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指标的提高,新产品的发展和壮大会显著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改善资源消耗指数,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使产业具有超过经济平均增长的速度。

研发投入、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制造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其研发投入如果关注于降低能耗问题,则会降低产业单位产值的能耗水平,而生产中利用清洁能源替代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消耗,如增加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电能等,减少化石类能源的消耗水平。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如果投入到污染排放的治理方向,那么产业的环境污染指标,如总废气排放量、总废水排放量和总固体废物排放量,将有希望得到显著的改善[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