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范文第1篇

数学中的“探究性”教学,就是要在数学教学中创造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与和谐的研究气氛与环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探究去“发现”知识,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反思去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而教师在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得到教育体验。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探究性教学中一般应遵循的原则

1.创设问题原则。创设问题原则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公式、定理和习题为学生创设探究的出发点,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其实质就是激起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创设问题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创设问题,学生接受问题的挑战;另一方面,教师只是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最后教师进行归纳。

2.全体参与原则。全体参与原则是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参与探究与应用知识的思维过程。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多项性探究流活动中,做到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教给学生学习策略,辨析疑难问题的方法。

3.发展个性原则。发展个性原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为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思维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在个人学习中的责任感和坚忍不拔的个性品质。发展个性原则,首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为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才能展示学生个性,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其次,在设计题型时,要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活跃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再次,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不要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即使学生出现了错误,也不要压抑,而要学生自我辨析,形成正确的观念。

三、探究教学的一般模式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一般认为探究性教学的模式以“活动——探究——交流——反思”为主线。

1.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活动。如:听故事、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动手制作、用尺规制图、测量树高等等,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活动获得具体、直观的、感性的经验。活动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生活经验来设计活动方案,这种方案般比较完善成熟,在上课开始之时为创设背景,积累经验,提出问题之用。还有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的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的实验活动,它通常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为某一方面的猜想寻求感性支持而自然形成的。

2.交流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活动。学生想到什么便可以有礼貌的表达他的看法,甚至上台来讲,而创造与形成一种人人敢说、人人能说的积极氛围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所以,一方面教师应在课前预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的讨论,另一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平等的课堂与文化。教师应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出现的明显错误不压制,而是在学生间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鉴别,总结规律与思想方法,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会听”,这样才算是积极的群体交流。

3.在活动、探究交流过程中学生形成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最终是需要经过学生的积极反思而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自己的思想方法。不仅是自发的反思,还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与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识的结构的完善,在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又可以深入进行探究与延伸。一般情况下,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方法,即从“教师经常结合教学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在探究交流中让学生相互提问题一一逐步养成提问的习惯”以培养学生反思问题的能力。

四、探究性教学的体会

1.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学气氛活跃,学生能主动参与,能充分体现数学发现的乐趣,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而且学到了猜测、联想、转化、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创新思维也能得到发展。这样,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有效应用能充分实现系统化、结构化、策略化和自动化。

2.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环境的创造。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作为探究性教学,就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主动探究,自行获得答案,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鼓励者、指导者,为学生巧妙创设情景,设置问题悬念,精心安排过程,即为学生搭好“台”,让学生唱好“戏”。要变“被动”为“主动”,不仅让学生“动”起来,而且让学生“想”起来,从而创造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轻松和谐关系。说到底,这样的教学活动实质就是一种教学环境的创造,而教学过程便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考过程。

3.探究性教学具有综合性。在探究性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所涉及的小仅仅是教学知识,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综合知识,如在七年级(上)第四章课题教学中,要求学生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的探究性活动中,不仅要用到数学知识,而且更多要用到美术知识(图案、美术字、颜色等)、语文知识(文字设计、广告语言等)、生产常识(尺寸、材料、商标等)、营销知识(产值、成本、利润等),从而能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4.探究性活动具有一定灵活性。数学探究性活动可在课程活动中进行,但又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某学科。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范文第2篇

一、营造宽松气氛,唤起学生自信

传统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现代老师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树立自信。

二、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如在《落花生》一课中,在揭示课题之后提问:“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生:许地山)教师又问:“你们知道许地山的笔名叫什么?”(生:不知道)教师继续说:“许地山的笔名叫落花生。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自己的笔名来做文章的题目吗?”简短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从而引导其自觉读书,了解课文内容。

三、尊重独特见解,启发学生求异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进行创新。《司马光》中的司马光之所以能在紧要关头用“砸缸”的办法救出落水儿童;《田忌赛马》中的孙膑之所以能帮田忌在弱势中反败为胜,正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有异于常人,即异众,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为此,教师一定要抓住求异点,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四、开展良性竞争,鼓励学生进取

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竞争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21世纪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不断进取。语文课上进行朗读训练时,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找自己的榜样,敢于向榜样挑战,让他们很好地体会课文感情,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新个性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学生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个人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白磷燃烧实验,在已有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发问,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白磷燃烧时生成的白烟对人有刺激性,可以溶于水。你能进一步改进该实验使之更环保吗?又如,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将两瓶失去标签的稀盐酸和稀硫酸鉴别开。学生能很快地选出用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钡溶液,教师追问:“使用两种溶液的结果一样吗?”学生动手做实验。做完实验后再问:“为什么分别向两种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都出现白色沉淀呢?”在唤醒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实验教学中,还可以成立实验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改进的研究,举办化学实验设计方案比赛,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以实验为基础开展教学,把实验作为培养兴趣,启迪思维的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形成创新意识。

四、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创新教育 实践能力 主体性 想象力

现阶段,我国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很差。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化学学科有很多内容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能够创造出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或新事物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综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创造型人才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与速度,而创造力的核心,又是创造性思维力,因此培养未来建设者的创造性思维势在必行。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激发认知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倾向。它是积极学习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份。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呢?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认知本身就是一个激发兴趣的过程,能否发挥认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兴趣作向导。首要的问题是,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认知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之增强自信心,鼓励他们特别是困难学生,积极进取,追求成功。

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酷爱化学学科,并努力从事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而教师心灵中的兴趣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促使学生认知兴趣的高涨。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掌握自,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活跃,这就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敞开了大门,为建立融洽、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了问题情景。

二、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化学知识

1.除了课堂数学外,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到《硫酸》一章的计算题时,不妨让学生算一算所居住的城市一年由于烧含硫的煤向空气中排放多少SO2及能形成酸雨的量,顺势讲解酸雨对大自然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理等问题,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农村学生可提出如何科学使用化肥,各种不同的化肥对土壤酸碱性有何影响,并用盐类水解知识解释,使学生了解科学种田的重要意义。诸如此类问题,不胜枚举。

2.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对学生讲解有启发、引导作用的化学知识,趣味化学知识,生活中的化学常识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应用化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3.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化学课外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有计划地给学生安排一些探索性的实验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选定、安装仪器,配制药品,进行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还可通过如用柠檬酸和小苏打为原料制甜汽水,用有机溶剂溶解化纤废品制取简单粘合剂,配制农药防治病虫害等简单实用的技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勤于动手,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经常指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对课堂上学会的知识,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维,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从多个方面利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各种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勤于思考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地上升为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勤于提问,提倡问答式教学。教学中,要注意将所要讲述的内容尽量用提问的方式和设疑的方式给出,然后围绕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同时在讲解过程中要善于发问,时时设疑,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状态,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理解、运用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堂上善于寻求及创造发现问题的情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妨将论题引申开来,创造一个能激发想象、引起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进行自我体验,然后教师归纳出不同想象的结果,引导出事实上的结论。学生的想法有时是正确的,教师应及时加以肯定,予以表扬。因为这些想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创造力,尽管这些想法对社会对他人来说并不是新的,而对自我来讲却是新的,是初次进行的,前所未有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能使学生产生兴奋感和树立信心。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

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具有诸多优势。在高中生物教学,要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要依赖动手实践,在探究与实验中培养了创新能力;二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常用的途径。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六要素: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可以从以上六要素来展开。下面着重从这六要素来谈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发散性思维是树立创新意识的基础。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扩散思维,就是在思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由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跟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方法。发散思维是开放性思维,从已知领域中探索未知领域,从而达到创造创新的目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能克服常规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通过发散性思维,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一般而言,发散性思维的水平高,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也高。因而,发散性思维是树立创新意识的基础。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建构者,以建构主义为取向的教学应注意调整现有的教学材料、布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学习者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学习者的反省及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和应用生物学原理时,为学生创设多层次、多方向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必修2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教学中,通过“尝试解释人类单、双眼皮性状的遗传”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1、遗传物质在细胞内是怎样存在?2、亲代的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给子代的呢?3、父本和母本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内相遇,保持独立,还是合二为一?再介绍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解释3:1的性状分离?进行讨论1:用当时的主流观点能否解释?讨论2、如何解释3:1的性状分离?(1)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是独立的。控制显性性状的为显性因子(D),控制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因子(d),(2)体细胞中应该有几个遗传因子?(3)生殖细胞中几个?体现思维的层次性;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体验运用“假说―演绎”法,又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2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体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以客体表象作为思维材料的称为形象思维,其加工方法主要是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联想、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以关系表象作为思维材料的称为直觉思维,其加工方法主要是运用关系表象进行整体把握、直观透视和快速综合判断。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可以形成灵感或顿悟、逻辑思维对创造性目标的实现有指引和调控作用。直觉思维它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三者并列、缺一不可,直觉思维一般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整体把握――撇开事物的细微末节,从整体、从全局去把握事物,是一种从大处着眼、总揽全局的思维。二、直观透视、空间整合与模式匹配―― 对直觉思维来说,整体把握是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整体把握,即直觉思维只考虑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每个事物的具体属性(对事物具体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任务,不是直觉思维的任务);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觉思维所用的方法是“直观透视”、“空间整合”和“模式匹配”(将当前通过直观透视、空间整合等心理加工方式所得到的关系模式与长期记忆中储存的类似关系模式进行比较,若能匹配,则按已有经验处理当前的关系),而不是靠逻辑的分析与综合。三、,快速判断――直觉思维要求在瞬间对空间结构关系作出判断,所以是一种快速的、跳跃的空间立体思维(而逻辑思维则是在一维时间轴上的线性、顺序的慢节奏思维)。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开始就推论其功能,似在为难学生,实际是训练直觉思维──整体把握、快速判断;而到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则凸显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创造性思维主体和过程。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要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教材体系是从“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到“细胞的能量货’──ATP”,接着“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再到“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进行安排,目的就是训练逻辑思维的能力。

3 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两条策略”

辨证思维是指“能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能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还要看到不同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横纵思维包括“横向搜索”和“纵向挖掘”两个方面。以系统的观点来认识新课程高中生物,如:必修1第1章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通过辩证思维、横纵思维,层层递进地认识。又如第3章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以及第5章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到“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从细胞分化实现专一性到细胞的全能性,从脱分化到再分化;从细胞衰老到个体寿命的有限性;从细胞凋亡的不可避免到凋亡对正常生长发育、维持稳态的必要性等,都充满了辩证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