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

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

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园林行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剧变,必定对园林的内涵和形式、园林植物的设计理念甚至园林行业产生影响。气候变暖、干旱缺水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使设计者在作园林规划设计时不得不考虑放弃大面积的水体,选择抗逆的植物种类,在生态景观方面合理搭配乔、灌、草。此外,园林规划设计还要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海平面的上升、降雨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等诸多影响因素。以往,园林尤其是中国园林,非常注重美学、艺术及文化的相互联系。可是,在全球气候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面临着气候变化给城市和生态环境带来灾难的情况下,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正发生着变化,目前生态环境在园林规划设计的考虑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设计者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不再只是考虑园林对小气候环境的调节和改善作用,而是更多地强调园林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局地作用和全球性功能。例如,在许多城市规划建设或因气候变化引起的灾后重建中,都会采用生态分析(ecologicalanalysis)的方法来协调园林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危机的出现,很多违背自然规律、忽视气候变化、破坏原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正在逐步被取代和摒弃。例如,为了避免因开发所引起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对原有场地的自然恢复机能的破坏等,在进行园林植物设计时,更加偏重于对原有植物资源的保护,而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园林及园林专业教育的作用

园林植物作为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其所形成的空间场地是城市环境中最有生命力的构件之一。AlanBarber博士在《绿色基础设施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了园林绿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理念。园林在城市中的作用包括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尤其是在降低空气和路面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以及减少噪音等改善和调节气候变化的方面,园林的生态效益更加显著。同时,园林的生态效益已延伸到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的诸多方面。例如,水文保护、碳的储藏和固定、污染的控制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都与植物及绿色空间密切相关。而且园林的四大要素植物、水体、土壤等都具有良好的碳储存潜力,甚至于超出大气的储存能力,所以园林在回收和储存CO2方面发挥着直接的作用。碳汇既包括自然碳汇也包括人工碳汇。人工碳汇方法,在碳的捕获和固化过程中常常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甚至还会排放部分碳。而在自然碳汇方法中,尤其是城市的自然碳汇方法中,园林植物及其生长的园林空间是很重要的一种类型,是一种不会消耗外界能源的碳汇方法。研究表明,合理的植物搭配可以显著提高种植地土壤的碳和氮储量。由此产生的所谓战胜气候花园(ClimateVictoryGarden),就是将不同根系种类、不同生长深度和不同生长速度的植物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使园林植物的固碳功能和固碳效果达到最大化的一种典型的碳汇式园林设计。这种将固碳作为导向的园林设计在减缓气候环境变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园林规划设计师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对城市环境进行创造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场地的现状,更加注重对原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对原有场地的自然恢复机能的保护,从而减少过度开发对原生环境状况的破坏或影响;同时,还应通过立体绿化、空中花园等规划设计,增加城市的园林绿量和绿地面积,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有效发挥园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所起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2个主要作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园林规划设计既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也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对承担着培养园林专业人才重任的高等农林院校来说,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园林专业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和完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及经济发展变化,改变传统的设计思路。这就要求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园林的基本要素和技能,而且要增加一些有关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汇碳固碳以及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园林的新知识,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低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园林专业人才,进而使园林专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通过人才培养发挥其在生态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节约型园林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升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和任务。但是,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仍把园林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园艺师、美化师等层面上。而且,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在沿用20世纪的传统模式,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安排也大多是围绕绿化、美化建设开展的,专业教学仍偏重于单一地探讨建筑、植物、水体等园林的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仍未摆脱就园林论园林的局限。这导致所培养的园林专业本科生知识面较窄、设计理念落后和动手能力较差,从而难以适应目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园林科学一直是依托于高等农林院校发展的,所以大多数高等院校确定的园林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复合应用型园林专业人才,规定所培养的人才要具备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园林植物种植与养护管理技能以及景观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要能够从事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招投标与预决算、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花卉生产与管理以及林业等相关工作。但是,目前园林的功能已从原来的以绿化、美化为主转变为以节能减排、固碳储碳、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为主,园林行业的发展方向已由造园转变为建设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园林被赋予了更多的新的内涵,并与许多领域(包括花卉、林业、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相关联,而这些领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现代园林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交叉性极强的边缘学科,且涵盖面极其广泛。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园林专业的发展要顺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大环境的要求,尤其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即拓展园林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社会环境对园林的需求已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对建设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这一园林行业的发展方向有所体现。因此,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衍生和提升,规定所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掌握园林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应该掌握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低碳、节约、生态、碳汇等方面的新理论与新技能。

(二)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应紧紧围绕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目的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尤其是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应在注重园林基本理论和造园技能的前提下,增加和强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及节约型园林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1.增设有关生态园林、低碳园林、节约型园林的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机对每一个行业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对具有减缓气候变化功能的园林行业来说更是如此。为此,园林的相关理论知识一直在不断更新和拓展。因此,园林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除了要掌握传统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之外,还应主动学习和了解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知识,熟知该领域的知识前沿和信息动态,尤其是要了解气候变化对园林的影响。只有这样,园林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才能在未来尽快地适应就业环境和岗位要求,并有能力开拓新的领域。因此,甘肃农业大学紧密结合时展的需求,在2013年对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按照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建设对园林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适当增加了与生态园林建设尤其是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建设有关的专业基础选修课,设置了生态园林节水园林植物资源利用等课程,使专业基础课在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62.13%提高到68.2%。对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的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来说,从充分发挥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出发不断更新和丰富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使他们能够在园林专业人才济济的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而且符合园林行业和园林专业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2.拓宽知识领域,更新授课内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最明显的后果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的核心内容是减少碳排放和降低由此带来的后果。这就涉及到碳源和碳汇的概念。所谓碳源,就是向大气释放CO2。所谓碳汇,就是从大气中捕获并储存CO2。而建设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的理念正是在提倡低碳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因为低碳园林、生态园林和节约型园林的建设正是从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2个方面入手的。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内容要对园林最初的天人合一,设计结合自然的设计理念重新进行评价,在专业课程内容中增加与低碳、节约、碳汇、生态和气候变化等相关的内容,并开设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方面的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以拓宽园林学科的知识领域。以甘肃农业大学的园林专业为例,目前主要从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2个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对园林需求的不断提升,园林的主导功能已经有所改变。因此,园林专业如果仍从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这2个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编排,就很难满足园林行业的发展要求。例如,园林植物方向的课程设置如果仍把重点放在植物识别和栽培上,课程教学内容仍以植物的形态特征和栽培管理为主,那么与当前外部环境对园林植物的主体功能进行转变的要求是脱节的。再如,园林规划设计方向的课程设置如果仍把重点放在园林的功能分区和对园林原场地的改造上,课程教学传授的设计观念仍沿用传统的理念,那么就会导致设计出的作品过于理想化风格化和表面化,与实际要求严重脱节,以及无法考虑气候变化的因素和体现当前所提倡的建设低碳社会的理念。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无论是课程还是教学内容的设置,园林专业都应摒弃陈旧、过时的知识内容,增加生态园林、低碳园林、节约型园林和绿地碳汇等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概念,从而使学生掌握园林的碳汇功能、碳汇树种选择、碳汇树种配置、低碳材料选择、生态环境改造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在园林绿地规划课程教学中,在讲授园林绿地功能时,要强调园林绿地的碳汇功能;在园林植物课程教学中,要讲授固碳能力强的园林植物种类的选用,在讲授植物配置时,要介绍能够提高园林绿地固碳能力的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的搭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常绿植物与色叶植物的搭配等知识;在园林建筑课程教学中,要提倡能够减少园林绿地碳排放的减源模式,要介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低碳材料的选用、废弃材料的再利用、雨水的资源化利用等知识;在园林植物养护管理课程教学中,要增加降低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的碳排放、延长园林绿地的使用寿命等新内容;在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学中,要增加有关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如何降低园林自身的碳排放、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建筑能耗等内容。

3.在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体现不同属性园林专业的特点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发展很快,许多高等院校都开办了园林专业。但是,在不同科类和不同性质的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的属性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工科类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以建筑、城市规划为主,农林类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以园林、观赏园艺为主,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以环境艺术为主,而综合性大学的园林专业以城市规划为主。由于各类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以及办学条件和特色不同,所以对园林专业的理解各异,进而导致各类高校所确定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也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因此,笔者建议,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保证与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大背景高度契合的前提下,也要与各类高等院校传统的学科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在增设有关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的知识内容时,兼顾到不同属性园林专业特色的体现。例如,高等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在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时,可以侧重于与植物相关的碳汇和低碳内容;工科类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在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时,可以考虑从建筑和城市规划等方向增加有关低碳和节约的内容;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在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时,可以考虑增加与环境有关的内容。总之,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并不意味着趋同化,只有保留不同属性园林专业的特点,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当今低碳社会和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元化专门人才。

(三)实践教学的调整

1.在实践教学中增加有关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建设技能的培训内容园林专业培养的人才除了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具有过硬的综合技能,特别是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在近几年的教学计划修订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使实践教学所占比例提高了6%左右;同时,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根据课程间的关联性合并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并增设了具有创新性的综合实验,特别是增加了能够体现生态园林、低碳园林和节约型园林理念的实践技能培训内容。例如,开展以节约型公园设计、低碳居住区设计、低碳建筑材料选择、园林植物碳汇功能比较、园林绿地土壤碳储量调查与分析等为内容的实践技能培训。只有通过这些技能培训,园林专业学生才能在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植物配置和材料选择等方面紧跟时展的步伐,从而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科技保障人口与健康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针对本省的实际情况,以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为基础,完成具有较强扩展性和地方特性的贵州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体系架构建设。医药卫生理论及技术的研究取得较多成果,为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撑。“十一五”以来,贵州省在人口与健康、医药卫生及优生优育领域取得较多科技成果。围绕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地方病开展病因、诊断、防治技术的难题攻关。在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医学基础研究方面,分析和掌握脑梗死与ABCA1基因SNP的关联性,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制,使ABCA1基因SNPs成为脑梗死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判断的新型遗传学指标;通过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关键途径——细胞信号通路的研究,提出可阻断的环节,为临床用药提供新的依据,筛选出供活体研究使用的信号通路中药阻断剂,并确定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中药组方或单味药物供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建立了心肌缺血模型和心肌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首次对荭草花的化学成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10个化合物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建立了HIV基因突变检测及耐药基因检测方法学并通过国家能力验证,取得“优秀”成绩。临床治疗方面,首创了采用乌司他丁治疗AHF的新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ALHF寻找一种新的途径和有效的药物;采用胃泌素、EGFR受体阻断剂或COX-2抑制剂均可显著抑制大肠肿瘤细胞和肿瘤组织生长,联合应用胃泌素或EGFR受体阻断剂加COX-2抑制剂具有协同作用,为临床上提高大肠腺瘤的药物治疗疗效和预防癌变提供了新的依据。在地方病防控技术方面,已在平坝、开阳等18个乡镇建立有效的发热症状监测系统及腹泻病监测系统,并建立政府和多部们参与、沟通和协调机制;初步建立贵州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筛查协作组,填补贵州省PID筛查和基因诊断的空白;首次从分子免疫学角度较全面探讨燃煤砷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并提出砷致机体免疫损伤的机制,为开发针对性防治砷中毒的新方法和新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首次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并分析砷中毒大鼠脑及肾脏的超微结构改变,为砷中毒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防治提供更为完善的理论依据。在地方性氟中毒研究方面,首次提出了氟中毒骨骼损伤中有Runx2、骨桥蛋白、OPG/RANKL/RANK系统、PURA等基因及其蛋白质的参与,为氟中毒发病机制增加了新的实验依据,并应用中药对氟中毒骨骼损伤的治疗取得了初步的结果。开展贵州省慢性肾脏病(CKD)、妇女乳腺癌、α-地中海贫血流行病学调查,筛查出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防治提供重要依据。人口健康与计生帮扶工作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项目,直接投入省级科技经费100万元。累计帮扶计生户超过4600户,通过技术培训,使帮扶户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普遍增产、增收,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使计划生育帮扶户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周边的农户自觉遵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有力地促进和影响了当地育龄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综合治理效果。出生缺陷干预重大专项的开展在“十五”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全省出生缺陷干预的能力和水平,将出生缺陷综合干预模式与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工作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贵州农村人口的健康素质,规范和深化了全省出生干预工作。

科技支撑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完善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及灾害监测能力不断提升。通过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完善了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和服务体系,贵州省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部分技术已经达到我国领先水平,其中,基于FY-2C卫星数据的对流云(积雨云)识别系统填补了我国卫星资料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方面应用的空白。3.2在煤矿安全领域:结合西南(贵州)煤层赋存特点,对地面打钻抽采煤矿瓦斯技术及贵州现有煤矿抽采瓦斯技术、贵州近距离高瓦斯突出煤层群安全开采关键技术、高瓦斯突出煤层安全高效开采决策支持系统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地面抽采采空区瓦斯的设计方案与论证,并已在老屋基、中岭矿开展现场考察。通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强集成攻关、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贵州煤矿瓦斯重大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初步解决了煤炭生产安全中的关键问题。在食品安全方面:贵州省食品安全检测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有效提高了贵州省食品安全检测检验技术水平及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完成了针对贵州省流通领域主要食品类安全指标的检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评估模型,打破传统食品流通领域中通过“检验”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方式,实现风险规避或采取减低危害影响的措施;分析了解贵州省毒蕈食物中毒主要原因和发生规律,开展毒蕈食物中毒基础知识宣传培训和健康干预,增强了社会各界卫生安全意识,使毒蕈食物中毒得到有效预防控制,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出台《贵州省应对气候变化地方方案》,为全面落实和贯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做好贵州应对气候变化地方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建立贵州气候应用及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业务系统,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贵州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和科学研究发挥着积极作用。4结语让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科技发展成效的体现,更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宗旨。在总结现有成绩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科技工作在服务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实施科技项目为契机,因地制宜地解决当地发展技术难题,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本文作者:潘玲工作单位: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一、全面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学科框架,突出对学科思想、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应对高考命题千变万化的根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不仅要对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巩固深化,更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深入把握。

1.唯物论:自然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2.辩证法:联系的观点(普遍联系、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原因,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趋势),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3.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总是不断发展的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4.人生价值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走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等。

二、要持续关注重大时政热点,以更广阔的视角复习备考

1.国内: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七届五中会议,十二五规划等,从哲学常识命题角度思考:

(1)探索中国道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探索中国道路,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探索中国道路,要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继续在开放的环境中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探索中国道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着力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从中国国情出发,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4)探索中国道路,要正确处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指导意义,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探索中国道路,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适应我国国情的科学理论,只有用这些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6)探索中国道路,要提倡艰苦奋斗。60年来,我国人民凭借艰苦奋斗,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7)探索中国道路,要重视生产实践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8)探索中国道路,要发挥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更加健全、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

(9)探索中国道路,要坚持群众路线,60年的辉煌成就,是勤劳智慧的我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结果。

2.国际关系:

(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彼此相连,各个经济体之间通过贸易、投资等活动彼此依赖、相互影响,各国应该认清形势,加强沟通,“同舟共济、共创未来。”

(2)主席就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四点建议: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实现共赢、促进共同发展体现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的要求,履行各自责任体现了搞好局部的重要性,确保资金技术,体现了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矛盾。

(3)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主席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建议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主席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高速时期,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5)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席强调,当前世界经济出现各极变化,但形势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实现全面复苏将是缓慢和曲折的过程,国际社会仍然面临三项重要任务:坚定不移刺激经济增长,坚定不移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坚定不移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

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

素质教育伴随教育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新课改对高中地理的教学理念做了一系列的规范,希望通过这些变化,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加新颖、丰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案例教学因其形象、生动,与生活紧密联系逐渐被引入高中的地理教学课堂,使高中地理课由枯燥的理论基础变得精彩纷呈、充满活力、富有魅力。通过教学形式的变化,调动课堂分为,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不断清晰,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已经接近于成人,智力成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能够形成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看待事物发展的方向。地理案例教学是采用案例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地理、研究地理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点,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其次,选用的案例要与时俱进,将当前的社会要点问题加入其中,通过实践联系理论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讨论总结,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能深入研究,举一反三;最后,案例内容的选择要丰富、饱满,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优化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的开放性

采用案例教学的课堂,对于案例的设计与选择必须是开放的,是学生熟悉的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学生认真思考、分组讨论研究之后能够得到解决,与教学大纲进度相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且递进加深。同时,背景问题要巧妙的设置,以合适的方式引入,能够激发灵感,拓展思维方式,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成绩的进步。例如在讲授《地震》这一课时时,可以将5.12汶川地震、昭通地震等引入教学案例,进而讲述、震源、横波、纵波、地震的形成,世界上的几大地震带等一系列与地震相关的问题由此引出,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在完成基础教学目标后,可以将地震区的气候变化、民族宗教、矿产资源等知识加入其中,使课堂更加饱满、生动,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二)教师的引导

课堂是师生共同配合互动完成的,对课程采用合适的案例进行预设后,要加强引导,促进生成。通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展现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不断深入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弥补理论教学在实践运用中不足的缺点。通过理解、尊重学生个体的思想方式,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在《天气系统》这一课时时,此课时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并且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密切,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所在城市的气候特点,然后再讲述冷锋、暖锋及其过境前后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操作的方式掌握所学的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指导层次。

三、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案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为了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堂案例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选择案例内容要丰富,形式多样。首先,选择的案例要符合地理教学的要求,遵循教学大纲的设定目标;其次,选择的案例是源自于自然界或者是现实生活里客观存在的具体实例,例如《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最具代表性;最后,案例要具有典型性,突出主要的地理特征并且能够反应出地理规律,《气候》可选用地中海、热带雨林气候等。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采用文字、图像、数据、景观、剖面图等多种丰富多彩又别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二)明确教师角色与职责

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对自身的角色要有一个清楚的认定。通过改变教学形式把理论知识精细讲解,讲透彻、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能力,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与学习环境,完成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要彰显教师的智慧和教学水平,具有客观典型性,同时要与课时要求的教学内容相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分析讨论,处理好设定的具体问题。对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促进新旧知识点融合,使课堂具有真实感,充满活力。

四、总结

地理是一个系统,是相互影响与作用分体的合并,大气系统,季风洋流、气候环境、地址地貌、自然灾害,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通过案例教学加以引导,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促进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好的为升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秀梅.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初探[J].才智,2014.15:186

[2]王海虹.论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赤子(上中旬),2015.10:173

[3]周亚妮.浅析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38

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提高 教学 初中地理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64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LIU Ming

(Tangshan Luannan Bogezhuang Middle School, Tangshan, Hebei 063506)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the statu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gradually reduced,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also declined. How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from the reality of teaching, how to cary out teaching to make students find the break point to solv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study, so that students can put textbook knowledge into practical ability, the article by way of example, explain and other methods to discuss the effectiveness of geography teaching.

Key words improve; teaching; junior geography; effectiveness

简单来说,有效性教学的意思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愉悦的。我们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假如教师难以把握好教学方法,是比较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对以后的生活、工作、发展等有实际的意义,教学的时候需要尽量避免灌输式的照本宣科,使学生通过地理课学习得到知识以及认识自然发展的规律,这样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教学时间得不到有效保障。有些学校常常会出现地理课改成了数学课或英语课,有些语数外老师认为,地理课不是很重要,不需要过多的课时。在这样的思想以及观念下,不但其它科别老师排挤地理学科,使得地理教学的时间也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样也传输给学生“地理课不重要”这种不好的思想。

(2)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以及家长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学校师生和家长看重的多数是考试成绩,关注的是升学考试。他们大多认为,语、数、外这些课程才是重点,因此有时候会出现地理课让给了其它学科,或者是地理课上在忙其它科目的作业,甚至地理课变成自习课的现象。长期这样下去,学生慢慢对地理学科失去兴趣,影响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学内容固定化、模式化。考试的压力使得现在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这一问题。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很多也是分析历届的考题,分析那些经常考的知识点,从而忽略了其它知识。还有可能会出现照本宣科,进而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没有积极性。最后致使初中地理教学知识不完整,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有效性发挥受到影响。

2 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手段

(1)运用互动教学以及竞赛等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例如,在国家地理位置教学时,教师在通过教学仪器来做直观的传授知识的同时,运用师生互动向学生提出带有竞争性互问互答模式的问题,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地理中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知识点比高中地理要多,很多是对一些国家地区、气候、地形等的学习与认知,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学习以及观察,培养学生对自己生活地区的地形特点来做概括性的描述。例如,出生在丘陵地区的学生,对自己所在的环境描述会是:耕地少,山低矮,耕地显示山地特点,土地不肥沃。进一步要向其他学生提问这样的地形产生的原由是什么。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进而开展探究的积极性。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作为引导者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别,持续地因材施教,进而提高优秀学生的能力水平,夯实学困生的基础知识,让全体学生都能够享受教学的成果。教师在地理教学时还需要注意多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一些鼓励的评价。教师通过与学生有效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2)采用图片和表格相组合的讲解办法。初中时期的地理学习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初始阶段,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具体如何展开有效的地理教学呢?从教材内容来分析,气候、地形等都是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比如,我国受到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明显,而且包含有温带、亚热带以及热带众多热量带,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时,通过向学生出示地图、热带划分地图,地球公转示意图等教学资料,能够加强学生对文字知识的直观认识以及理解,杜绝抽象教材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尤其是学生地理知识相对薄弱的时候,通过图片资料以及表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更为形象易懂。再通过教师的分析、对比等办法引导学生产生对新事物的印象,同时经过优化教学语言,提升语言表达的趣味性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课堂上的知识重点,并展开思考,进而持续提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

(3)地理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运用学校现有的地理教学素材来进行地理教学。例如,运用地球仪、电筒等来做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以及直射点的位置、时间模型,用幻灯片来阐述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经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变化,使学生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例如,太阳直射点位置的持续变化,直射点的位置不一样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又比如,在气候教学时让学生从所处地理位置的全年气候变化了解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当地气候的主要原因,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一堂课的时间,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外也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初中的地理教学内容同平常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使学生通过地理课的学习,为以后的工作发展、日常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4)提升教师自身语言表达力。初中地理教师授课的时候,对知识点的表述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所以老师的语言表达应该要有趣味性并足够简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心理状态,一边要使学生听后开展思索,一边要把思考的范畴以课堂的知识点为基础,进而持续的提升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5)教学手法的大胆创新。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变化肯定要求教学手段做出调整,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简单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式发展多元化,还要以学生的实际状态为出发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还可经过创造情景课堂等办法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

(6)明确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有教学任务的定制遵循主线进行。同一时间教学目标的完成一定要循序渐进,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开始:第一,依据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来开展和能力相符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慢慢培养出地理学习的成就感;第二,一定要融入新课标中提倡的自主学习理念,当学生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应该有效发挥出学生的主体观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可不断提升。第三,老师一定要观察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优秀学生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同进,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基础知识教育。

3 结束语

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材与实际的结合,以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使全体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为今后的工作发展、日常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要有效优化教学语言,深化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的,增强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质以及变化,变化初中地理教学的方式,把握学生地理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用教学的实践来突出教学的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 韩菲菲.基于实际,联系生活――论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措施[J].好家长,2014(47):119.

[2] 吴瑜.打造高效课堂感受地理魅力――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4):142.

[3] 杨铭刚.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