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基本概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承担八年级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任务,共计315名学生,每周12个课时。班级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由于地理是小科,学生重视不够,这是一部分学生地理成绩提够不上来的重要原因。八年级下学期面临会考,从现在起必须做些工作,加强学生的重视,为地理会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编写,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册教科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力图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的教学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共分三节。主要学习中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等。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重点介绍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共分三节。介绍了中国的交通、农业和工业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影响交通、农业和工业分布的因素。
四、 教学任务:
1、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2、认识中国的自然环境,了解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能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
3、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
4、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以及取得的成就。了解交通运输网络和工业、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学会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关键词:农林渔业 金融公库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启示
一、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基本情况
日本国土面积十分狭小,仅仅相当于我国的1/25,并且日本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土壤贫瘠,资源比较匮乏。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雪上加霜,国内粮食严重不足,因此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尽快增加粮食产量,确保国内基本的粮食需求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1953年4月1日,由日本政府全额出资设立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经营目标是依据国家政策向经营农林渔业的个人和法人贷放期限长、利率低的资金,以促进日本农林渔业的发展。日本农林渔业公库设总店1个,支店22个,员工924人,资本金3116亿日元。2004年3月末(财政年度)贷款余额32669亿日元,贷款构成主要是农业贷款、林业贷款,其中农业贷款16869亿日元,占比51.6%。
(一)纵观日本农林渔业公库的发展史,其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5年到1960年的战后恢复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粮食极度短缺,日本陷入了极端的混乱中,国民处于饥饿的边缘。公库的政策目标是支持粮食增产,信贷基金主要投向农地改造、开拓耕地、改进灌溉设施,用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第二阶段为1960年到1975年的支援改善期。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收入增长很快,农业与工商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为缩小工农业收入差距和适应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畜牧业和果业比重的需要,日本1961年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并且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政策目标是要满足不断增加的果树、畜产、蔬菜等经营实施建设的需要。
第三阶段为1975年到1990年的生产过剩期。由于农业基本法的切实落实,大大促进了大米、畜产品和水果的生产,大米的产量开始出现过剩的倾向。因此,农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了加工、流通领域。在水产业方面,农林公库又创设了支援水产品加工业的贷款资金项目。
第四阶段为199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使日本的农产品市场形成了本国农产品直接与海外竞争的情形。因此,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能与海外农产品进行竞争的农业,成为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愿意从事农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周末农业”、“老人农业”现象日益成为阻碍日本农业发展的严重问题。为此,1994年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创设了“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用于支持核心农户的发展。这种资金制度规定,只要经市、町、村认定是新一代的农业生产者,公库除提供设施资金贷款外,还可以同时向其贷放当地低利息的长期流动资金。
(二)公库资金的筹集与应用
长期以来,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的筹集主要来源于邮政储蓄和邮政简易保险。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主管部门——大藏省专门设立一个融资管理机构“邮政投资特别会计窗口”,把筹措的资金集中起来,再贷放到每个政策性金融机构。公库的贷款范围包括四个方面:农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60.3%;林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24.7%;渔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4.9%;加工和流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10.1%。贷款资金的特征是长期、低息,平均贷款年限为20年,最长可达55年,平均贷款利率为3.89%,其中1998年度为1.77%。在贷款期限内,贷款利率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贷款户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申请减息,由此造成的利息损失,公库可获得“农林渔业振兴基金会”的补偿。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11月18日,总行设在北京。其分支机构按照开展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需要,并经银监会批准设置。截至2006年底,除总行及总行营业部外,设立省级分行30个;地(市)分行(含省级分行营业部)330个,地(市)分行营业部210个,县(市)支行1600个,县级办事处3个。目前暂未在西藏自治区设立分支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系统现有员工约5.9万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开发等业务多种的政策性贷款、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若干农业比重大的省、自治区设摆出机构(分行和办事处)和县级营业机构,资金来源除财政核拨资金外,主要面向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并使用农业政策性贷款企业的存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来源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从2005年开始加大了市场化筹资的力度,目前暂未开展境外筹资业务。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余额3870亿元,金融债券余额3131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目前主要用于粮棉油收购等流动资金贷款。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8844亿元,其中粮油贷款7454亿元,棉花贷款1173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实拨资本金较少,仅为lO亿元,其余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划转的资产和财政退税转增的资本金。资金不足,然而其来源除资本金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主要依赖于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2、从1998年开始,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国务院决定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从农业发展银行划出,其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收购银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粮棉市场全面开放,农业发展银行在2003年、2004年粮棉油贷款分别为6809.77亿元和7104.26亿元,占当年农发行贷款总额的99%。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单一导致其难以扩大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对其他涉农产业如农产品科技研发、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政策性资金支持。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难重重
3、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也离不开资金的回流。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地方企业对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落后等原因,农发行的贷款难以回收,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发行办公费用的快速增长及机构规模的日益臃肿,高成本与低经营利润的矛盾使农发行的发展步履维艰。
三、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农田水利;规划;概查;精查
中图分类号:S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4-0174-05
日本土地价格昂贵,农田零星分散,因此在进行有关土地改良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时,主要考虑是否充分具备以下条件:必要性(发展农业经济、稳定核食供需状况);可行性(具有相应的技术条件和手段.且可得到受益农户应出的负担资金及有关方面的支持);妥当性(与整体各有关工程在规划、经费上相协调,并可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1]。为达到上述目的,日本十分重视为制定规划所必要的调查程序。首先,通过概查掌握规划地区的大致现状,判断工程的必要性;其次,以都道府县、市町村的开发规划和有关土地改良的工程规划等为依据,判断工程的可行性,确定符合该地区土地未来开发方向的基本方针;然后,根据基本方针及概查结果判断工程的妥当性,再制定计划并实施精查;最后,根据精查的结果,制定规划,进行设计[2]。本文拟从概查和精查两个方面介绍日本农田水利规划的调查程序与内容,以期为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1概查
1.1概查的内容
概查是在判断工程(区域建设、农道建设、灌溉用水改良、排水改良、土层改良等)必要性的同时,为制定调查(精查)规划,所进行的对现状的大致了解及未来预测的调查。
概查主要弄清楚规划区域的气象、土壤、地质、地形情况及道路的宽度[3]、配置、区域的大小、形状配置,耕地的干湿状况、土壤改良、暗管排水、农田建设状况,水利状况(灌溉排水状况、主要土地改良状况)、规划地域及地区的社会、经济、农业经营概况、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的未来的开发设想及相关项目、农户的意向等情况。
1.2概查的程序
概查一般按以下顺序进行。首先是收集资料阶段,包括国家发行的地形图(1/50000或1/25000)、根据地籍调查或国土调查已经形成的地形图或照片图;都道府县及市町村概况及辖区图;地质图、土壤图、不同水源的灌溉区域图;水田土地改良调查报告、旱田土地改良调查报告等。其次是访问调查阶段,即听取当地农户对现有农田基础状况、农业经营状况等方面的想法和改进意见。在弄清各地区农户的意向、地区概况和灌排系统、农业经营状况和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界线等基础上决定勘查的范围,进入勘查阶段。在勘查阶段,根据规划地区的农业经营概况和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的未来设想,以及灌溉不足状况、排水不良状况等各种资料,利用简单的测量仪,调查所定范围的农田基础状况(道路配置及宽度、区划的大小、渠道配置及结构、土层是否改良等)及主要建筑(桥梁、渠首工程、主干灌排渠等)的结构、规模、老化程度等,。最后,以概查弄清的事项为基础,研究该地区农田建设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妥当性,再根据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的开发规划,有关土地改良工程规划等制定符合该地区未来发展方向的农田建设工程的基本方针,依据此基本方针及概查的结果进入精查阶段。
2精查
精查是进行设计、制定施工规划所进行的必要调查。农田建设工程基本方针的最终正确性判断是基于精查的结果进行的。但概查阶段农田建设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妥当性是判断项目是否实施的依据。
2.1精查的内容
在精查之前进行现场勘查,然后根据现有的图纸、当地农户的意见等决定调查地点,观测设施的设置地点,并制定调查规划,开展调查。
精查的内容主要为:自然条件及耕地条件(包括土壤及地基承载力、区域及道路、灌排设施及其管理现状等)等基础性资料调查;社会经济条件、未来农业经营规划、农业经营栽培状况等为确定未来目标状况所进行的调查;为改良现状所进行的和本项目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关联项目(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灾害防治等)的调查。
2.1.1自然条件及耕地条件的调查
(1)水文气象。水文气象条件调查是工程规划调查的基本事项。根据调查结果,确定灌溉规划的规划基准年,求出在基准年中灌溉期的有效雨量,统计计算求出排水规划中1/10~1/2概率的24 h雨量(或日雨量)、4 h雨量、1 h雨量及1/10概率的连续雨量(2~4 d)。应注意的是,水田面积过大时往往受风的影响也大,因此在进行大区域水田规划时需要掌握风向和风壅水的状况,以及热燥风现象等其地区特有的特殊气象。
(2)地形图的制作。地形图是各种规划的基础。一般来说,地形图的绘制是以区域建设地区(含暗管排水区域)为中心的,设置灌排渠、道路等时,含其周边300~500 m的范围。如考虑与地区之外的连接(和国有汽车高速道路、城市高速道路、一般道路、都道府县道路、市叮村道路及村庄的连接)道路和与主干灌排渠的连接渠道等情况时,其制作范围应含其周边200~500 m。如在地区的周边有通过的国有汽车高速道路、城市高速道路、一般道路、都道府县道路等主要干道、主干灌排渠及与该规划地区有关的农业经营设施等建筑物,要将其位置事先标记在地形图上。
(3)地形及表层地质。在农田建设规划过程中,地区的地形条件、地形及表层地质条件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区划处理、灌排规划、工程规划等相关规划,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干湿度等性状,也由土质的表层地质所决定。
地形区分时,以1/5000的地形图为基础,按照航测照片辨认,现场勘查区分地形,制作地形区分图。表层地质调查则以1/5000的地形图为基础,根据资料收集现场勘查、勘探,弄清表层地质现象,制作表层地质图。地形区分和表层地质可以在同一图纸上标明。
2.1.2耕地条件
(1)土壤(农田)承载力。为判断是否需要暗管排水、土层改良及表土处理、确定耕区长度、掌握灌溉用水量及土壤承载力,以及制定农业经营规划,要根据现有的资料及现场调查了解地区的土壤类型,物理及化学等特性。
在农田建设规划里,与土壤性状有关的规划事项有排水、灌溉、土层改良、表土处理,地基承载力及农业经营计划等。在制定这些规划时,必须掌握土壤的性状,在土壤调查中将进行土壤分类,弄清各个类型的分布及基本现状的调查称为基本调查;为研究改良对策计划获得必要的资料而进行的调查称为补充基本调查。
土壤基本调查一般根据以下方法进行调查。
土壤断面调查:土壤断面调查一般选择试坑调查,调查用图宜采用1/5000~1/1000的地形图,用方格法以20 hm2为单位选择,同时结合地形,灌排等条件,决定试坑调查密度。另外,有关地区内的未开垦地,要根据面积、土块数决定调查密度。试坑调查的深度以1.0~1.2 m为原则。
土壤分析:样品从每个土壤类型有代表性的试坑调查点分别于不同层次取样,分析粒径组成、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Ca、Mg等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规律、磷酸吸收系数、土壤pH值、交换酸度等项目,必要时可追加试验分析项目。
补充基本调查主要是为研究改良对策,决定对策规划的各种要素而获得必要资料的调查。农田建设工程一般伴随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土壤的转移,而下层土壤中可能有引起作物发育不良的土层,因此在这样的地区应重点实施补充调查,从规划阶段起就要加强与试验研究部门的联系。如果要把水田改成旱田,还要进行旱田土壤调查。
土壤承载力的调查:在软弱地层处,使用圆锥惯入仪(圆锥面积6.45 cm2,尖端角30°)以100 m方格为单位测量贯入阻力值,作为机械引进计划和客土规划、暗管排水规划等规划设计的资料。贯入阻力值由一个测点对深度和圆锥指数大致相同的3次以上测量的平均值求出。测定深度为计划地表下50 cm,每5 cm为一层,按1 cm/s的贯入速度测量。
(2)地下水位。为掌握农田的干湿状态和地下水的现状,研究配水改良对策,要在所在地区及周边做地下水调查。
农田非灌溉期的地下水位是判断农田干湿状况、地下排水好坏的主要因素,而灌溉期的地下水位是研究用水消耗结构的主要因素[4]。因此,农田及其周边地下水位的调查,是决定排水改良对策和推定农田建设过程中耗水深度变化的必要调查项目。
一般情况下,非灌溉期间的地下水位可通过土壤断面调查的潜育化程度、潜育层位置等推定。若该方法存在困难或者想弄清周边不同时期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时,可通过地下水位测管、周边地区的既有井或排水沟等测定地下水位。
(3)区域及道路。农田建设规划中,要调查区域的大小、形状、配置、相邻农田表面高差;道路的宽度、结构、使用状况、附属建筑物等。对原来已进行过中、小区划建设的地区,进行大区划水田建设时应掌握现有的区划和道路状况。特别是要调查道路与农田表面的高差、干线农道的使用要求以及现有道路在大区划水田规划中利用的可能性。
(4)灌溉及排水。在农田建设规划中,应把末端灌排系统作为制定规划的主要对象,掌握灌溉用水分配、耗水机构、正常排水机构、灌排设施及其管理现状则是调查的重点。
农田建设后,因干田化而经常出现单位灌水量变化,因此,规划后在预计土壤透水性、地下水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必要在附近地形、土壤、排水条件类似的地方调查耗水深度,作为规划后决定单位灌水量的资料。由于农田建设要进行充分晒田落干,导致其后耗水深度猛增,因此,调查时应考虑这个时期的影响。此外,干田直播时,测定初期灌水量也很重要。耗水深度的调查方法、测定期间、次数等以灌溉规划要求为准。
除在倾斜地灌排渠兼用外,灌排渠完全分离,故如果没有特别的设施或灌排体系,水就不能重复利用。规划后,从水源、水量上考虑,有必要考虑重复利用情况,调查不同地区水费收支现状,事先弄清能够重复利用的地区及其总量。总灌溉量及水费收支的调查方法以灌溉规划的要求为准。大区域水田规划时,重点是确保灌排能力,故应特别重点调查末端灌排设施等。
2.1.3社会经济条件
弄清规划地区今后的农业方向,有助于制定与此相符的规划,为此,要调查规划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与中小区域相比,大区域的规划易受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故要事先掌握该地区农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标准的调查项目包括: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的地区振兴规划、农业经营规划、地区经济状况、地区农业状况、农业系统活动等,其中农业经营规划是调查的重点。
在农业经营规划的调查中,要考虑引进作物、耕作面、经营单位规模、经营组织、经营条件、农业机械的规模及使用组织,农业经营设施及使用组织、影响作物的生产费及农户的收入、作业体系、作业组织、等因素。另外,农业经营规划有必要预测远期状况进行规划。并且要对其实现规划过程的推移状况及对应策略进行事前研究。尤其是要调查现耕种主要作物每10 a的收成与受灾情况,包括不同原因受灾状况及计划引进耕种的作物每10 a的产量,研究损害产量的主要原因和改进的可能性以及必要的对策,作为农业经营规划及经济效果估算的基础资料。
既定的农业经营规划,是在对农田建设一定水平预测的基础上所制定的,所以,在区域道路,灌排渠等农田基本建设和规划阶段有必要进行再次的研究。农业经营规划,要根据农户的土地所有规模、土地利用形态、不同的经营规模、专业及兼业农户收入,农业经营方式、农业劳动力、农户数及就业状态的动向等,划分水稻+麦,水稻+蔬菜,水稻+奶酷业等类型后,再确定各个类型规划。
2.1.4农业经营栽培状况
弄清农业经营及栽培上的问题和主要原因,研究工程的必要性和改进的可能性,调查农业经营现状及栽培管理的现状,有利于制定开发方向及规划。
调查的必要性项目一般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农业经营的管理运营组织、主要作物和栽培管理体系、主要作物栽培期及栽培技术、主要作物受灾面积、受灾程度、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受灾主要原因等并制作受灾状况图、家禽饲养头数及饲养农户数的动向、农作业机械的普及状况及交通运输的使用状况、主要作物的生产费及农户的收入、土地所有及耕地分散情况、劳动力和农户数及就业状态的动向、农户的意向、有关农田集中利用的调查等。
2.1.5关联项目
日本的农田水利规划要求在规划地区及其周边,调查已实施和正在实施之中或者规划中的其他项目的内容,其中对和本项目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项目,要更详细调查其规划内容以谋求和本规划协调。即除了要求开发相关农业设施外,其内容还要求覆盖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乡村道路、排水沟、公园、会议室等[5]。
主要调查内容为:农业振兴地区建设规划、城镇区域等农业以外用途的区域规划、有关土壤改良项目、河道整治工程、与项目相关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灾害防治、国道至村道各级别的改建和新建工程、农业机械设施的引进及其他有关农业设施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保护农业为目标的法律,并没有涉及农业环境问题。《农业基本法》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小工农业收入差别,提高粮食供给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下降、农药残留、水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农产品供求状况的改变、环境污染对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环境政策的影响,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在日本逐渐得到重视。2005年颁布了新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计划》和《农业环境规范》,提出了全面实施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6]。因此,日本在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中,不仅与项目相关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调查是其必须内容之一,对灌溉水源的水质、生产用废水及生活用排水的处理与利用等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的综合整治也相当重视,其内容具体到灌溉水源的水质监测、生产用废水及生活用废水对农田、农作物、地下水、农村景观等农村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处理方式、环保设备的选型与维护、排水方案的选定与排水系统的维护、废水处理后的检测方式及对终端的影响等。
为保护生态环境,日本的农田水利规划会从生态保护方面对灌排渠道的设计进行详尽的方案比选,例如迎水坡坡面及渠底材料对水深、水温、流速、水流边界条件、营养盐的迁移的影响是否会导致泥沙淤积、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洄游生物迁徙途径破坏,区域内的物种食物链是否会受到影响,对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命系统的影响程度等;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林木及植被对深水处光合作用的影响程度,是否会改变植物、微生物、鱼类、鸟类、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物种的密度、比例等,甚至于渠道的宽度、坡度对动物和昆虫栖息的影响也在考虑之列。如为便于小动物不慎落入沟内后,可顺着斜坡爬上来,在道路旁坡下用于排水的侧沟边,每隔一段距离都专为小动物砌一斜坡,侧沟的宽度、深度、斜坡的坡度在满足排水的同时,还要根据当地小型动物的栖息及捕食习惯、行为能力等综合考虑。
日本生态型护岸技术的发展己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又提出了“亲水”观念[7],在农田水利规划中,具体体现在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农村景观融为一体,综合考虑,最大程度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3结语
日本农田水利规划不只是考虑农田水利本身,还考虑了规划区域未来的开发设想及相关项目和农业经营栽培状况,并细化到家禽饲养头数及饲养农户数的动向、农作业机械的普及状况和交通运输的使用状况、主要作物的生产费用及农户的收入、土地所有及耕地分散情况、劳动力和农户数及就业状态的动向,尤其是在概查和精查两个阶段都非常重视农户的意向,对区域及道路、灌溉及排水、农业经营管理、生态与环境的精查则是日本农田水利规划中协调农田与农村环境的主要内容,对我国的农田水利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树茂,宋德全.日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模式[J].水利天地,1993,(4).
[2]潘传柏,神原撤,黄发新.农田建设规划设计指南[R].荆州:中日合作项目日本专家组,湖北省涝渍地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2.
[3]日本土地改良工程规划设计农田(水田)平整设计规范[S].东京:农业土木学会,2000:76-201,249-259.
[4]日本土地改良工程规划设计暗管排水设计规范[S].东京:农业土木学会,2000:16-39.
[5]张敦强.日本农村水利情况介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7(7).
关键词 气候特征;气象事件;农业;影响;山东聊城;2016年春季
中图分类号 S162;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07-02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这种状态随着时间变化,对人类产生明显的影响,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近几年,中国气候有明显变化,国内大量专家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研究[1],张民[2]探究从1951年来我国的地面气候变化的特征和状况;侯 威等[3]分析阐述了2014年中国气候概况。
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北纬35°47′~37°03′,|经115°16′~116°30′,是“中国蔬菜第一市”,是京九铁路与邯济铁路在山东省内的交汇点,是横跨冀、鲁、豫三省的最大交通物流枢纽,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东部核心城市,济南都市圈副城市,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中心城市。近几年,聊城的气候有明显变化,特殊气象事件多发,具有新的特征,对聊城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公众生活等产生一些新的影响。本文对2015年聊城地区的春季气候特点进行详细探究和阐述,以期了解本地区气候变化,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1 基本气候概况
1.1 气温
从图1可以看出,2016年春季气温偏高,各县季平均气温变化在14.9~16.0 ℃之间,气温距平变化在0.8~1.9 ℃之间,变幅较大。整个春季气温变化比较大,出现了气温异常偏高和异常偏低的时段,部分时段气温比较正常。3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2.3 ℃,其中3月下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2.6 ℃;4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2.2 ℃,其中4月上旬比常年偏高2.7 ℃,是有气象资料以来的极大值;5月平均气温与常年持平,5月中旬平均气温偏低1.0 ℃。2016年没有出现极端最高气温≥35 ℃的高温天气,按气温评价的标准,2016年春季阳谷、莘县为气温偏高,其他各县为气温正常,全市平均状况为气温正常(表1)。
1.2 降水
从图2可以看出,2016年春季的降水量比常年、上年偏少。各县降水量变化在35.3~65.0 mm之间,各县降水差别不大,降水最多的是东阿,最少的是高唐。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中上旬。3月无降水,4月降水偏少65%,5月降水量偏少32%。2016年春季聊城市没有出现暴雨天气过程,降水日数比上年同期偏少,但没有出现明显的干旱现象。按降水评价的标准,2016年春季东昌府区、东阿为降水偏少,其他各县为降水显著偏少,全市平均为降水显著偏少(表1)。
1.3 日照时数
从图3可以看出,2016年春季的日照时数接近常年、上年略偏少,各县日照时数变化在532~678 h之间,最多的为东阿,最少的为莘县,相差比较大。整个春季中,3月光照比较充足,4月中旬、5月上旬和下旬光照不足。总的来说,2016年春季的光照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农作物和大棚蔬菜的正常生长所需。
1.4 大气干旱指数
由各县春季的大气干旱指数的计算结果可知,从干旱指数性质来说,2016年阳谷、莘县、高唐为严重偏旱,其他各县为偏旱(表1),但全市范围内没有出现明显的旱情。
2 主要气候事件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2.1 主要气候事件
2.1.1 低温。3月上旬气温变幅比较大,最低气温下降到 -6.8 ℃(茌平),3月7―10日出现了低温寒潮天气;气温变化不稳定对小麦、果树及大棚蔬菜的正常生长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1.2 大风。4月2日聊城市出现大风天气,瞬时极大风速达20.0 m/s(茌平)。
2.1.3 霾。3月3―7日、15―22日聊城市出现连续性霾天气,影响了空气质量和人们的正常外出。
2.2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3月冬小麦返青后起身生长,光温充足,土壤墒情比较适宜,冬小麦生长旺盛,大棚蔬菜正常生长,部分果树开花生长,总的来说气象条件对春季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比较有利。
4月气温比较高,且昼夜温差比较大,降水偏少,光照略有不足。冬小麦处于孕穗―抽穗期,发育期接近常年、上年,冬小麦生长比较旺盛。春播作物开始播种,露地蔬菜播种、育苗、移栽。4月的气象条件,特别是降水条件对冬小麦的孕穗生长,春播作物的播种及蔬菜的种植生长比较有利。4月16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聊城市普降小到中雨,平均降水量6.4 mm,本次降水对春季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比较有利,春季农业生产全面展开,冬小麦拔节后孕穗生长,春耕春播工作也陆续展开,因此需要有充分的土壤水分来保障,适宜的土壤墒情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这次降水过程农业生产受益匪浅,对冬小麦的中期生长及春耕春播生产的顺利进行比较有利。
5月冬小麦开始灌浆,发育期接近常年,目前春播作物进入苗期生长阶段,露地蔬菜种植生长,5月的气象条件总的来说,对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比较有利,预计冬小麦成熟收获期接近常年。月初由于气温比较高,土壤失墒比较快,土壤墒情较差,但多数地段土壤墒情仍在正常范围。进入5月上旬以来,降水增多,土壤墒情逐渐适宜,特别是中旬出现降水过程,对改善土壤墒情、冬小麦的灌浆生长、春播作物的苗期生长都比较有利。
3 结语
2016年春季(3―5月)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时数接近常年略偏少。全市季平均气温15.5 ℃,比常年偏高1.3 ℃;春季降水量45.1 mm,比常年偏少47.3 mm;日照时数631 h,比常年偏少52 h。季内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但是势力明显较弱,低温雨雪天气较少,雾霾天气比上年多。重度雾霾天气是最近主要影响的天气事件。春季是播种的重要季节,关键期的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非常重要,能明显改善前期的不利影响[4-6]。
4 参考文献
[1] 葛全胜,郑景云,郝志新,等.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地理学报,2014,69(9):1248-1258.
[2] 张民.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科技资讯,2014,12(13):238.
[3] 侯威,邹旭凯,王朋岭,等.2014年中国气候概况[J].气象,2015,41(4):480-488.
[4] 钱锦霞,王振华,郝玉峰.山西省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08(1):64-69.
【关键词】粮食短缺;杂交水稻;袁隆平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不仅是中国政府一直关注的大问题,而且是世界各个政府,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而我国又是粮食需求大国,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随着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运用,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水稻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
(一)杂种优势理论研究概况
对于水稻是否具有杂种优势,学术界的看法并非一开始就是统一的。然而,在1926年,美国的育种专家在育种实践中首先发现并提出了水稻存在杂种优势,之后,印度的克丹姆、巴基斯坦的艾利姆、马来西亚的布朗、日本的冈田子宽等有过对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报道。袁隆平于年在《水稻的雄性不平性》一文中,首次以科学事实为依据明确提出了“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尤以籼粳杂种更为突出”的观点。虽然中国在这方面的发现和认识都不如国外早,但是,“中国是第一个认真研究该技术潜力的国家,并在目前居领导者的地位。”
(二)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概况
所谓雄性不育性,是指雄性器官退化,不能形成花粉或形成无生活力的败育花粉,因而不能自交结实,但雌性器官正常,一授以正常可育花粉则又可受精结实,具有这种特性的品系称为雄性不育系。四川农业大学育种室的学者们用原产西非的籼稻冈比亚卡与中国长江流域的早籼杂交,从杂交后代中分离出不育株,成功育成了冈型不育系;云南农业大学的学者用古老农家高原梗昭通背子谷和现代梗稻科情号杂交并进行了反交,结果正、反交都获得了不育株。最后中国学者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双亲是地理远距离或者不同生态型的品种,有血统渊源者很难在后代中产生不育株,而且品种间杂交,在杂种一代一般不出现不育株。因此,这一经验对后来者的研究就能有很明确的指导作用,在配组时要事先查清双亲的家系,这是能否获得不育株的关键,只要亲本选配得当,后代中便可分离出不育株。通过比较发现,品种间杂交最易产生雄性不育。
二、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
1980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是0.101公顷,1995年降到0.08公顷,预计2010年将少于0.07公顷。中国的粮食安全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继20世纪90年代之后,又一次把恢复发展粮食生产提上重要议事程。然而,在经历了矮化育种和杂交稻育种之后,中国的水稻单产水平实现了两次大的飞跃,之后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于是人们寄希望于水稻超高产育种即超级稻育种硎迪值竟鹊ゲ的第3次飞跃。
(一)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
超级杂交稻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水稻研究的重点和热点。1977年中国启动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项目,制定了连续两年两个百亩片一季稻的平均单产“2000年达到每公顷10.5吨(第一期),2005年达到12.0吨(第二期),2015年达到13.5吨(第三期)的研究目标”,确立了常规稻和杂交稻并举、三系法和两系法并重、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在着力提高产量潜力的同时,注重改善稻米品质、增强病虫抗性和生态适应性。
(二)超级稻选育概况
1.北方超级梗稻选育概况
沈阳农业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率先育成了直立大穗型超级稻沈农265,又先后育成了沈,016、沈农606、千重浪2号等超级水稻品种。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了龙粳14、龙粳18、龙稻号等新品种,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也育成了吉粳88、吉粳102等新组合,宁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则育成了辽优1052和辽优5218等超级杂交粳稻。据统计,到2006年止,超级梗稻累计推广面积已超过650万公顷。近年来在杂交梗稻技术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超级杂交梗稻育种方面的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在东北地区的水稻生产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近年东北稻作区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2.南方超级稻选育概况
北方超级粳稻品种主要是取常规育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南方超级籼稻品种则是通过两系杂交和三系杂交育种方法选育的。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在南方超级籼稻研究育种方面进展比较快。
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主持的超级杂交水稻育种课题子课题主要是通过三系法选育超级杂交籼稻,先后育成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主要有协优和国稻系列等。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超级杂交稻育种课题,主要是利用籼梗稻亚种间杂交的两系育种法进行选育,先后育成了两优培九、准两优、优号等超级杂交稻新组合。
3.超级稻发展趋势
我国超级杂交稻研究立项之后,经过十多年的共同努力,超级杂交稻研究项目的科研团队在超级稻育种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创新并在育种实践中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超级稻新株型及优异种质的创制等方面均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超级稻科研实践的进展,不仅有力地证明了其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的正确性,同时为实现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必然完成我国水稻单产水平的第三次飞跃。
三、小结
随着超级稻的发展,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随着生活品质和环保意识的提升,超级稻的发展趋势将会向“绿色超级稻”的方向发展,即选育的超级稻品种基本具有不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的生理品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