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理学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护理报告
【中国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82-01
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糖尿病肾病为难治性疾病,是糖尿病肾病特有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病人的主要死因。其病理变化和预后相当中医学"消渴","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糖尿病肾病具有起病隐匿,进行性加重的特点。以往临床上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是根据5-10年的糖尿病史和蛋白尿排出量超过0.5g/24h,以及常伴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但到这一时期肾脏病变已经很难逆转,约6-7年后进入终末期肾衰。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1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50例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31-78岁(平均55岁),均采用常规碳酸氢盐透析, 血流量160~220 ml/min,每周2~3次,每次3~4 h,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
2.护理方法
(1)血管通路护理: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病人具有广泛的血管病变,这样就造成很难建立血管通路,同时,在穿刺之后只能以比较缓慢的速度来修复血管,因此加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管通路护理极为必要。患者在血液透析当天应该将穿刺部位洗净,护理人员在穿刺时必须选择合适的血管,防止感染,严格消毒。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在血液透析结束的时候要提醒患者注意避免发生穿刺部位接触到水是情况,并用无菌创可贴覆盖4h以上,以防感染。24h后热敷,每日2-3次。
(2)控制血糖: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控制血糖十分困难,这是因为他们对食物摄取量及吸收量没有任何的规律可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下降或可升高。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严密监测血糖的变化,综合考虑各种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来调节其胰岛素,对于血透效果较差的患者,应该适当加大胰岛素的用量;而对于血透效果较好的患者,应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护理人员还应该让患者自备血糖仪,教会他们每日定时监测血糖,一般一天定时监测2~3次。
(3)精心治疗让患者安心:血液透析科室的医护人员对前来透析的每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应该了如指掌,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每个人的血压、体重、肾功能等指标,设定精确的超滤量、肝素量等治疗参数,保证患者透析时处于最舒适的状态,透析后无心衰、水肿等不良反应,还能生活自理,胜任一定的工作。针对透析室老病号年纪大、身体耐受力差的特点,护理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透析脱水量设置得少一点,让患者感觉更舒适。除此之外,护士们还应该耐心指导患者保养身体、控制饮食,让接受治疗的患者都备感安心。
(4)个体差异与因人施护:每一个个体都有着他的特殊性,因此可以看出,患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十分巨大的。护士应该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对血液透析患者者的个体特殊性进行个性护理,全面地掌握每个患者社会、心理、生理的特点,因人施护。如有些幼儿患者和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会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护士应经常陪伴或者加强巡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5)抓三基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对新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重点进行护理工作制度、病历书写、服务礼仪及护理安全等理论教育及各项基础操作示教培训。对全院护士开展周期性业务学习,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不同要求,分层次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三基理论考试;同时进一步加强护理操作技能培训,组织护士长和科室操作小能手进行集中培训和考核。护士要和患者能够合理而又亲切的沟通,力求将操作技术做的更熟、更精、更准、语言更加人性化。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护理配合工作,那么就必须充分注重合理安排工作环节,利用护理每个病人的时间差来配合医生工作。护理人员要做到 "三快一灵"。 灵是耳灵,要随时注意其他病人的呼唤和要求,及时护理他们。三快就是眼快、手快、脚快。
(6)饮食护理: 透析期间应限制饮食,且保证食物清淡易消化,严格限制饮水。按标准体重计算进食糖类食物,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每天0.7~0.8 g/kg比例摄入。同时,还要严格饮食的钠盐、脂肪等摄入量。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样很重要,要戒烟、少饮或禁酒,按时作息,不能太劳累。
2结果
表1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护理疗效
3讨论
(1)50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经过上诉护理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38例(76%),有效(症状有所减轻)10例(20%),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2例(4%),总有效率96%。
(2)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多,生活质量较差。因此针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制定详尽的护理指导,就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生命。
参考文献
[1] 卢燕文.最新血液净化中心护理操作技术规范与质量控制标准及考核评分实用手册.人民卫生科技出版社,2008.10
[2] 蒋继宏,于晓明,邱雨华,等.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探讨.辽宁药物与临床,2004,7(2):112
[3] PatvingHH, AdersonPW.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he Kidney.5th ed. Brenner BM, ed. Philadelphia: Saunder, 1996,1864-1892
狂犬病又叫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迄今仍无持效疗法,一旦发病则百分之百死亡,而且病程短促,几乎很少超过1周。现将资料较完整的27例狂犬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
1.1犬伤、狼伤人数资料:乡镇卫生院、县医院从2008年2月~2010年1月疫情统计上报犬伤432例,狼伤18例,县防疫门诊狂犬疫苗注射专册登记的598例。
1.2狂犬病例个案调查:27例记载资料中,犬发病21例,狼伤发病6例。
2 调查结果
2.1致伤动物:27例狂犬病人,其中18例被狂犬咬伤,3例被健康的家犬咬伤、人亡狗键在;6例被疯狼咬伤。
2.2性别与年龄:男性16例,女性11例;男女之比为1.45:1,青少年发病较多。
2.3季节分布:全年均有发病,以6~9月份发病较多。
2.4地区分布:狼伤发生在山区丘陵;犬伤多数在平原和坝区。
2.5狼伤比犬伤发病率高。
狼伤比犬伤发病率显著性增高,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2.6咬伤头面部、上肢比咬伤下肢发病率高。
咬伤部位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其发病率以咬伤头面毒比上肢高,而咬伤上肢比咬伤下肢高,其差异极为显著。
2.7狼伤潜伏期比犬伤潜伏期短。
狼伤潜伏期最短23天,最长55天,中位数24天;犬伤潜伏期最长152天,中位数55天,狼伤潜伏期明显较犬伤为短。
2.8潜伏期与咬伤部位有明显区别。
咬伤头面部潜伏期比咬伤上肢短;咬伤上肢潜伏期比下肢短。
2.9犬伤接种狂犬疫苗比狼伤接种狂犬疫苗免疫效果好。
狼伤,犬伤及时使用狂犬疫苗接种,狼伤发病率为31.25%,其中3例全程接种未结束已发病。犬伤发病率为0.17%,显然,使用狂犬疫苗犬伤比狼伤免疫效果好。X2=151.42,P
3 讨论与小结
3.1近年来,农村,城镇户数,犬数逐年增多,犬伤人数也有明显增加,致使饲养者为周围人数均有被咬伤的危险,这与传统性养狗看家防盗思息相关,本文有3例被“健康”家犬咬伤发病死亡,人亡犬健在。这提示除狂犬,狂狼作为狂犬病传染源外,而“健康”的家犬也是狂犬病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3.2狂犬病发病率与致伤动物种类及咬伤部位:伤轻重、伤口正确处理,狂犬病疫苗接种及时等关系极为密切。本文狼咬伤发病率高达33.33%,犬咬伤发病率为2.04%;咬伤头面部的发病率为7.27%,咬伤上肢发病率为5.06%;咬伤下肢的发病率为2.88%。为此,对于头面部及上肢咬伤者更应重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3临床表现与病程:27例狂犬病人,临床潜伏期最短23天,最长152天,起病时,伤口周围多数有疼痛发痒或蚊走感,都有怕风,怕水,怕光,怕声的四怕表现,流涎,狂燥症状尤为突出。其中1例起病就有畏寒,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脑脊液变化明显,误诊为乙脑病人,但住院2天后,出现典型的狂犬病症状而死亡。8例狂犬病人起病时出现频繁遗精未见报告病例。本报告病例的病程最短3天,最长7天,一般在3天~4天。
3.4预防措施及经验教训:本报告病例狼伤18例,发病死亡6例,其中5例咬伤后的前2天正规应用疫苗注射,均在第4周后发病,潜伏期23天~24天;而犬伤582例,完成全程狂犬疫苗后,仅发病7例,故全程注射狂犬疫苗后,可使发病率下降,但不能确保不发生狂犬病。因此,对于伤势重者,应加用抗狂犬病皿清,借以延长潜伏期,给自动免疫创造先决条件,联合应用有助于降低发病率。有1例朱某虽然伤势严重,加用抗狂犬病血情,至今未发病。
本报告,犬狼是狂犬病传染源,而“健康”家犬咬伤后发病占14.29%,应采取预防措施,鉴于农村,城镇灭犬工作相当大的阻力,必须做好家犬管理,给家犬注射普用狂犬疫苗,以防狂犬病发生和流行。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脑血管病 院内感染 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其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1995年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年龄60~85岁,平均68.5岁。男80例,女32例,男女比例5∶2。其中脑出血35 例,脑梗死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合并有球麻痹25例,合并有意识障碍8例,导尿治疗15例。有高血压病史58例,有糖尿病病史25例,冠心病病史22例。
调查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系统全面查阅病例,经2人以上确认为感染及部位,填写所设计的感染调查表。
诊断标准和治疗情况:以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系统规定的《医院感染监控指南》为依据。112例病人全部接受正规的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案和抗感染治疗。
结 果
医院感染发生情况:①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病情较重、卧床、有意识障碍、球病人;②感染部位分布见表1。其中,呼吸道感染80 例,占71.4 %。包括下呼吸道感染75例,占66.97 %;泌尿系统感染28例,占25 %;肠道感染4例,占3.57 %。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见表2 。下呼吸道感染75例中25例做细菌培养,发现以革兰氏阳性细菌为主。最多见的感染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
二重感染发生情况:有10例患者合并真菌感染,占8.93%。其中,口腔霉菌感染5例,肺部霉菌感染4例,肠道霉菌感染1例。
讨 论
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①老年人器官储备能力差、免疫力低,在应急时易并发感染 。急性脑血管病多见于老年人,老年人的器官随着年龄的老化而衰退,患者多有多器官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应急下,导致系统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低下易造成外原性感染。②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本文中肺部感染占66.97%。这可能因为呼吸道为机体的门户与病外界接触机会最多,感染的机会最多,而且患者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呼吸道黏膜细胞表面的纤维连接素丧失使细菌粘附定植而引起感染,加上病人卧床肺底肺泡受压,球麻痹排痰不能,以及食物的误吸误咽导致肺内感染[2]。③饮食不卫生增加肠道感染机会:由于鼻饲、饮食卫生未注意,易致肠道感染。本文3.57%的肠道感染,只要加强饮食卫生的护理,是可以避免肠道感染。④导尿、卧床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虽然导尿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但本文中导尿治疗15例,而发生尿路感染的25例,这可能还与病人卧床,外引清洁不好有关,尤其是女性患者。⑤抗生素的应用导致合并二重感染:本文中10例病人发生二重感染,一方面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加上球麻痹感染不宜控制,抗生素应用时间长或联合应用抗生素有关。
感染部位:本组资料显示最常见的细菌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多为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和肠道也是感染常见部位。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中,口腔和肺部是常见的发病部位。
常见病原菌:资料显示有感染高危因素患者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等[3]。本文下呼吸道感染75例中25例做细菌培养,发现以革兰氏阳性细菌为主,最多见的感染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也支持这一点。患者发生院内感染,而在痰检结果未出结果时,临床经验上应首选抗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广谱抗生素,有利于感染的控制,尽快、近早做痰培养和药敏实验,更能有针对性选择抗生素,有利于缩短病程,减少二重感染的发生。
防止感染的措施:对于急性脑血管病的病人必须实行保护性措施,如净化空气,减少探视,加强生活护理,勤翻身捶背,严格无菌操作,做好皮肤、口腔、尿道外口、肛周的清洁护理;有误吸误咽的及早给予鼻饲治疗,减少误吸误咽的途径;加强支持治疗,有针对性的治疗各种感染,防止滥用药物。加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监测意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过去认为,缺血性肾脏病多发生于老年患者,但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青年人缺血性肾脏病已不少见,现将本院2007年下半年收治的3例病例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
病例1,患者女,44岁,血压升高10年,血糖升高1个月余。BP 180/85 mm Hg(1 mm Hg=0.133 KPa),尿潜血+++,蛋白+++,尿蛋白定量1.9 g/24 h,总胆固醇6.68 mmol/L(2.33~5.17mmol/L),三酰甘油5.77 mmol/L(0.38~1.62),血肌酐41.62 μmol/L(38~133 μmol/L),空腹血糖9.42 mmol/L,餐后2 h血糖17.36 mmol/L,眼底检查:小动脉变细。肾活体组织穿刺结果:轻度系膜增生性IgA肾病伴缺血性肾损伤。给予降压、调脂、降糖对症治疗18 d,血压控制在130~135/70~80 mm Hg,空腹血糖6.0 mmol/L,餐后2 h血糖7.0 mml/L,24 h尿蛋白定量1.5 g。
病例2,患者女,38岁,体质量90 kg,间断腰痛、双下肢水肿10余年,夜尿增多2个月。BP 175/116 mm Hg,双侧眼睑、双下肢水肿。尿潜血+,蛋白+++,尿蛋白定量4.06 g/24 h,总胆固醇4.61 mmol/L,三酰甘油9.23 mmol/L,空腹血糖6.49 mmol/L,餐后2 h血糖9.84 mmol/L,肾活体组织穿刺结果:结合临床符合肥胖相关性FSGS伴缺血性肾损伤。给予降压、减少尿蛋白、调脂,控制血糖治疗。住院60 d,患者空腹血糖5.3 mmol/L,餐后2 h血糖6.1 mmol/L,血压130~135/70~80 mm Hg。
病例3,患者男,34岁,尿检发现红细胞1年。BP 140/90 mm Hg。尿蛋白:+-,红细胞+++,总胆固醇4.11 mmol/L,三酰甘油3.01 mmol/L,血肌酐133.64 umol/L,尿酸520.92 umol/L,24 h尿蛋白定量0.5 g,肾活体组织穿刺结果符合:缺血性肾脏病。给予调脂、保护肾功能等对症治疗,住院20 d,复查血肌酐129 μmol/L,肾功能稳定。
2 讨论
慢性缺血性肾病是一类因肾动脉狭窄或阻塞,肾血流动力学显著变化而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脏疾病。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狭窄是引起慢性缺血性肾病的主要原因,但不是惟一的原因。任何一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之前的大、中、小各级动脉病变均可引起本类疾病,近年来更重视引起肾内各级小动脉病变导致的慢性缺血性肾损伤,如高血压引起小动脉肾硬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以及某些肾脏疾病(IgA肾病、特发性膜性肾病和原发性肾小球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的血管病变等[1]。与动脉硬化有关的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更进一步加重缺血性肾脏病[2]。本报道中3例患者均存在不程度的血糖、血脂、血压异常,存在缺血性肾脏病的易发因素。有学者研究指出,代谢综合征中各因子并存较各因子单独存在的慢性肾损害的危险性增加[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某些现代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缺血性肾脏病发病率上升成为必然,青年人缺血性肾脏病应引起重视,如何改进生活方式,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应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Greco BA , Breyer JA. Artherosclerotic ischemic renal disease. Am J Kidney Dis , 1997,29 :167-1871.
例1:患者男,81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30多年,肾功能不全20年,曾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注射胰岛素治疗5年,每月定时检测肾功,血糖控制满意。2009年5月15日夜间突然出现精神失常,烦躁不安,胡言乱语,第二天早上完全恢复正常,且对发生的事情全无记忆,连续三天,每到夜间准时发作。第四天晚上我们专门安排一名医生、两名战士陪护,夜里11:00多钟,几个人正在说笑,患者突然从椅子上跌坐地下,继之像换了一个人,手舞足蹈,见人就骂,呼之不应,急送医院,头颅CT检查无异常,测血糖1.9mmol/L,立即给予10%葡萄糖静脉注射,十多分钟后清醒,调整晚饭前胰岛素用量,患者没再出现上述症状。
例2:患者女,80岁,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7年,经口服降压、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治疗,血压、血糖控制满意,去年春节前的一天晚饭前,患者突然左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急送医院,头颅CT检查正常,住院观察,症状很快恢复正常。住院第三天又出现同样症状,急查血糖 2.1mmol/L,给予10%葡萄糖静脉注射,症状消失,调整胰岛素用量,至今未出现异常。
2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