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

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

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全世界都在忍受着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气候的好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远发展问题,所以,宜人的气候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

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1.1 农作物种植带向北延长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增强,我国多地的农作物种植带逐渐向北延长,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的农作物面积逐渐扩大。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热量和水分,气候变暖使我国多地气温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延长了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将我国农作物的种植带整体向北方推移,许多地区的粮食由一年两熟制转变为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了我国多地的粮食储备,有效解决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1.2 减轻冬季冰冻灾害

全球的气候变暖趋势缓解了我国高纬度地区农业种植热量不足的问题,帮助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有效延长生育期,更多对热量需求高的粮食作物渐渐向北迁移,丰富了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使作物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转变。

2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1 易引发病虫害

病虫害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农田里的害虫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存活时间也会相应增加,中国境内的作物害虫虫卵也会随着种植带的北迁而越冬向北迁移,对我国农作物的收成造成巨大影响。

2.2 干旱、洪涝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极端气候的加剧会导致暴雨频发,大范围的连续暴雨会造成洪涝灾害,对降水量过于集中地区的农作物造成巨大损失。山洪的暴涨会导致河堤决口,使房屋倒塌、农田积水,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洪涝灾害过后,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加剧,进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也会对农作物造成二次破坏。

我国降水量不均,夏季风提前过境就会造成南旱北涝,夏季风推迟过境就会造成南涝北旱,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构成了不小的威胁。水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缺的资源,干旱会造成大面积的农田因缺水而龟裂,生长的作物会随之死亡,对当年的粮食收成造成不小的损失。

2.3 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地区农业发展

随着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加剧,南北极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到我国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上升的海平面渐渐会淹没农田,减小了我国沿海地区的农业种植面积,倒灌的海水还会造成农田盐碱化,使种植土壤质量下降,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

3 解决气候负面影响的措施

3.1 结合客观实际,详细制定长远战略

农业是我国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要想尽快地缓解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就必须结合我国农业的客观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长远发展的战略方案。国家农业部应该针对不同地区出现气候变化的不同,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的紧急应对模式,避免在出现极端天气情况时处于被动地位,对灾情只能束手无策。

3.2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气候变暖趋势

气候变暖是目前全世界正在经历的一场浩劫。为了缓解气候变暖趋势,有效控制因为气候变暖导致的一系列极端天气对我国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就必须从生活点滴做起,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日常排放量,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一份贡献。

3.3 以敏感区和敏感产业为关注重点

目前,我国的旱地作物是气候变化的敏感产业,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则是我国农业的敏感地区。相较于南方的水稻农田来说,旱地对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和脆弱。我国在未来的农业建设发展中应该重点强调旱作物的稳产、高产能力建设和相应的技术发展情况,将华东、华北、西北地区作为农业关注的重点地区,特别关注该地区的冬季旱作物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4 提前做好防预准备

防患于未然自古以来都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佳选择。我国要想有效控制气候变化造成的农业问题,就必须要未雨绸缪,对气候进行长期的观测研究,并同时加大相应的技术开发投入,加强应用基础和实用技术研究。这样一来,在农业遇到突发的气候变化时,国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就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灾害进行有效地控制,避免对国家的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的稳定,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远发展问题。气候的好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国种植带向北迁移,也可以减轻冬季冰冻灾害,丰富了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使作物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洪涝、干旱、病虫害灾难对我国农业的不利影响。为了我国农业能够健康长远发展,就必须结合我国客观实际,详细制定长远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气候变暖趋势;以敏感区和敏感产业为关注重点,提前做好气候灾害的应急准备,对灾害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对国家的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吴小玲,廖艳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

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水文水资源 适应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80-01

引言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公众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气温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相关数据给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具体量化数值。1906-2005年全球地表温度平均上升0.74°C,温度上升的数值几乎是过去100年温度升高数值的2倍之多。相关数据表明,1961年到2003年海平面平均上涨1.8mm,但是近年来海平面的上升趋势明显加快,1991年到2003年平均每年的增高量高达3.1mm。同时,由于全球变暖而导致的水文地质灾害的出现率也显著增长。1991-2000年受到水文地质灾害的人员数量平均每年达到2亿之多,是战争伤亡人数的7倍,由水文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财产的损失程度也是以往几十年平均水平的数十倍。气候变化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全球性的显著特点。气候变化改变了全球的水循环,对水资源进行了重分配,造成了一些列的水资源问题,因此,必须将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视为治理全球环境的首要课题。

1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现状

世界气象组织(WH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等国际组织率先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了针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虽然气候变暖会影响生态和人类的健康已经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认可,但是,针对治理方面各国之间如何做到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涉及到了国际政治经济、能源环境等诸多问题,因而依旧存在很大的分歧。关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逐步引起国际水文界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得到了国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也逐步增多。国内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

2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2.1 对降水量的影响

通过20世纪全球陆地面上的降水观测资料可以发现,虽然全球陆地总降水量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各个区域内的降水量将不再保持原有的平衡。北半球中高纬度的陆地降水量显著增加,30°N-80°N降水量的平均增幅高达7-12%,而低纬度地带的降水量却明显减少,10°N-30°N的降水量减少了3%,南美沙漠地带和非洲北部的降水量减少幅度更大。分析我国近年来的降水量可以发现,我国近100年的年降水量呈现不太明显的年际和年代振荡趋势。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东北部、华北中南部、山东半岛、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降水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1950-2000年黄河、海河、辽河以及淮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减少量为50-120mm。而东北北部、西北地区、西南西部以及长江下游等地区降水均出现增长趋势。

2.2 对海平面高度的影响

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海水热膨胀,冰川不断消融,使得我国沿海海平面呈现整体上升趋势。1961-2003年全球每年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约为1.8mm/年,1993-2003年却高达3.1mm/年。上述数据表明,近年来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明显加快。由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海岸线内移、潮位升高等现象至极导致了沿海地区淡水的盐化和土地盐渍化。同时,海平面上涨使得海浪强度也呈现明显增强的趋势。

2.3 对冰川、径流和水质的影响

地球上有94.47%的水是咸水,而淡水资源还有68.7%是以极地冰川的形式存在的。气候变暖使得冰川急剧退缩,冰川径流发生变化,引起海平面上涨。自1550-1770年小冰期时代以来,退缩成为了冰川最主要的变化趋势。全球范围内冰川面积迅速消减,以阿尔卑斯1850-1975年冰川面积为例,其缩减比例高达35%,到2000年,缩减比例达到50%。

3 针对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适应性对策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下,研究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极其有必要的。世界范围内对水资源的规划当中普遍忽略了对气候变化动态影响的考虑。为了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第一,节约利用水资源。目前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已然存在用水严重浪费的现状。培养节水意识,不仅可以有效保护水资源的质和量,还可以减少废水、污水的排放量,对于建设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二,以人水和谐为指导原则,积极防治水旱灾害。全球范围内水文循环过程的加快使得极端降水和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变大,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加强人与水的协调,完善洪旱治理和减灾的规划,加强对突发水灾的应急预案处理。第三,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建立可持续发展型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都可以有效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4 结束语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做到对水资源的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且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更有效的对策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颖,韩正茂,王凤.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黑龙江科学》.2014年5期

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范文第3篇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合理性

经過历次气候变化谈判,目前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义务履行方面形成了两大主要观点:

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认为,全球今天的气候变化主要是西方国家200多年来工业化发展過程中累积的结果,它们采取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使自然资源遭到掠夺式的破坏导致了气候变化;而且现阶段这些国家已经发展起来,其能源耗费需求无疑会少一些,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正是需要大量耗费能源的时候,能源消耗需求更大;此外,发达国家人年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主张,不论历史地看还是现实地看,它们都负有更多责任,故应实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各缔约方都有义务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暖,但发达国家对此负有历史和现实责任,应承担更多义务;而发展中国家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由于多数无害环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它们应当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及《框架公约》成员方历次会议的决议等之规定,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帮助它们开发技术,提高能力建设。并且,发展中国家还坚持认为:转让技术是它们承诺相对减排温室气体的前提条件。

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却意图否认已达成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必须承诺履行温室气体绝对减排量的国际义务,否则其他方面合作谈判难以进行;因为它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技术的落后及人口的众多等,使其当前及以后发展過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相当惊人。

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方面长期的僵持不下,使2007年以后的《框架公约》成员方大会(COP)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各方在发展中国家是否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方面矛盾冲突十分尖锐,几乎是每次会议斗争的最关键内容。

在笔者看来,目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各国把争论的焦点放到减排指标分配上是只抓住了问题的表象,而没有考虑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温室气体排放不是问题的源头,人们也不会去消费气体排放,他们消费的是能源,排放只是一种结果;问题的根源应在于如何减少或避免这种排放。在发展中国家,数十亿人在落后的乡下和城镇燃烧着木材等(不是用管道燃气和电)来做饭,用最原始的工具(没有拖拉机)辛勤劳作,步行或骑自行车(非驾驶汽车)去上班。这种最基本的排放本来就很少有压缩的空间,与那些靠飞机、汽车、空调等耗费大量石化能源来维持生活品质的发达国家人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排放不值一提。对它们而言,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大部分,源自它们落后的工业技术及为发达国家加工那些满足后者奢侈生活的高耗能商品。如果后者能够公平或无私地让前者得到环境友好技术来完成自己的工业化进程及加工商品,则排放会大大减少。

“减排指标分配”——西方国家规避义务的幌子

为何西方国家在历次成员方大会上把减排指标分配而非技术开发和转让放到争论的核心位置上?为何对前者花很多时间和巨大精力而对后者则如蜻蜓点水?笔者认为,这是西方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下的产物,是西方政客在其政治体制下的必然行为。

在西方,由于历史等原因,发达国家的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掌握了全球90%以上的先进技术(含无害环境技术),而它们在进行技术转让时唯企业利益而非政府的履行国际义务为导向,它们常借发展中国家需要技术的迫切性抬高技术许可使用费,或提出种种附加条件,或认为无利可图时拒绝转让技术。这是强调私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有着保护私有财产制度历史传承的发达国家政府所无能为力的。而且,随着新兴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不仅通過国内法律规定知识产权是私权利,它们还通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将这一观点上升为国际性的规范,即在TRIPS协议序言中明确规定:“知识产权是私权利”。这样,作为知识产权重要组成部分的无害环境技术无疑也归属在私权利的范畴,应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其交易行为政府不能强行干预,环境友好技术由此也成为政府无法动用公共权力来强征的财产。再加上西方所谓的选举多是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角逐,选票掌握在那些掌握庞大财产的私人手中,在“私法行为公法化理论”的作用下,西方所谓的政治人物只能根据国内利益集团的需要在国际上行事。如果他们的承诺与国内集团利益发生冲突,这种承诺也是无用的。因此,他们不愿也不敢在技术转让和合作方面作出承诺,只好拼命地在减排指标分配上大做文章;这样既可遏制本国跨国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又为本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争得主动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在当今国际规则制定中,发达国家起到主流作用,它们可以把自己国内的观点和意志,变成一定的国际规则,强加给别人;把自己不愿意做的,或搁置一边,或泛泛而谈,不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在这种背景下,技术转让和开发不可能成为成员方大会的主要议题,各国也很难达成技术转让协定。

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范文第4篇

>> 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区域影响研究 夏谷种植密度与产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气候变化与技术进步对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红枣产量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中国南方水稻产量的经济影响及其适应策略 河南省商丘市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泽普县红枣产量的影响 极端气候对福建荔枝产量影响的风险评估 浅谈2013年气候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西峡气候对山茱萸品质产量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暖对粮豆产量的影响 基于ARMA模型的山东粮食产量预测研究 海南蔬菜产量组合模型预测研究 气象变化对天然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与预测 对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预测的研究 石河子垦区气候变化与棉花产量的关系 中国油料产量统计分析与模型预测 2010年铁岭天气气候对全市粮食产量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

[17] 商城藏善堂. 新产冬虫夏草价格2010年5月走势分析[EB/OL]. (20100423) [20160209 ]..

[18] 冬虫夏草屋. 同仁堂虫草价格调价涨幅达三成[EB/OL]. (20120602) [20160209]..

[19] 冬虫夏草屋. 虫草产量连年下降,冬虫夏草资源日趋稀缺[EB/OL]. (20120602)[20160209]..

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范文第5篇

全球气候的任何异常变化,无一不对农业产生影响。而中国的农业更是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西北地区,农业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脆弱性更加突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对策表现得十分迫切。针对西北旱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难点问题,宁夏大学、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团队。旱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者肖国举博士便是其中的负责人之一,肖国举是宁夏大学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西北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技术对策研究。

肖国举和他的团队,长久以来坚持观察和试验,进行着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潜心研究,提出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首先,肖国举和他的团队,围绕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响应机制及其评价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代表区域野外定位试验和资料分析,揭示了西北地区作物生理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指出气候变暖导致西北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叶片的气孔导度、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减小而蒸腾速率增加,轮作种植的水分利用效率呈指数曲线减小,而增加灌溉后则呈直线减小;CO2浓度升高与补充灌溉组合可提高春小麦边缘效应。研究成果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他们还系统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作物播种期、发育期、产量、越冬作物的死亡率和病虫害等的影响及成因和机理。发现气候变暖使西北地区秋播作物播种期推迟,春播作物播种期提前;使有限生长习性的作物生长期缩短,使无限生长习性的作物生长期延长;干旱灌溉区棉花、玉米和春小麦对变暖响应的敏感性存在“热量效用递减”现象。研究成果为当地政府安排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他们有针对性地研究适应西北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对策。在半干旱地区,全球变暖给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带来不利影响,采用“覆膜垄上穴播”和“覆膜垄间播种”两种栽培技术措施,进行了田间垄沟微集雨技术和春小麦生育期补充灌溉技术的研究。同时,进行田间垄沟集雨、地膜覆盖、抗旱品种和集雨补灌等技术的组合研究。

第四,肖国举通过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及其对西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及其关系。他发现,近30年来,气候和人类活动使得甘肃河西走廊干旱灌溉区作物种植格局,从以小麦为主转变为以棉花和玉米为主;西北半干旱区作物种植格局则从以小麦为主转变为以玉米、冬小麦、马铃薯为主。

第五,肖国举通过研究,确定了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种植结构、地理分布和气象灾害等影响的评价指标,建立了评价方法,形成了评价体系,开发了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的综合评价服务系统。

第六,他还创新性的研究了气候变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确认了气候变暖加速了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植物-土壤养分循环,土壤盐碱化加剧,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导致耕地土壤质量退化。确定冬季增温虽然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但是引起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活性明显下降,土壤有效氮明显减少,土壤PH值和全盐含量明显增加,直接影响春季作物的出苗和生长。

同行专家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特别在气候变化对作物生理生态、生长发育、种植结构、土壤盐碱化的影响等方面有所突破,丰富了我国农业气象学的内容,为国内外干旱农业气象业务、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和重要参考。

肖国举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家的肯定,国家正在逐步增加对研究的相关投入。他们还积极向地方政府,业务科研单位介绍和推荐研究成果,为地方政府出台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为业务科研单位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西北地区,几千年前曾经郁郁葱葱,植被茂密,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还孕育了光辉灿烂的西夏文明……如今,这里的农业该如何面对变化莫测的气候?显然,肖国举等人的研究,为其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