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曲线空间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机器人;焊接夹具;薄板零件;曲面焊接
中图分类号TG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2-0117-02
0 引言
目前,国内大部分生产企业还处于人工焊接的生产阶段,特别对于具有复杂空间曲线的薄板类零件,严重缺乏适用的智能焊接机器人系统。同时,薄板焊接夹具是对冲压成形薄板零件进行装配焊接的专用工艺装置,是直接影响产量、质量的关键设备。
本文以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开发应用于燃气烤炉的焊接机器人系统。围绕智能型展开关键技术研究:复杂空间焊缝的路径规划、自动跟踪反馈、精密对接与柔性装夹、优化机构本体及与设备的柔性集成,提高焊接机器人的空间灵活性、焊接效率及成品率等。
由于工件具有上述特点,为了满足焊接要求,对焊接系统和夹具则需要解决以下难点:
1)焊接机器人的复杂空间曲线运动规划;
2)焊接机器人的实时跟踪反馈;
3)解决工件由于外形不规则所带来的装夹定位问题;
4)减少焊接过程中工件的受热和散热条件的变化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2.2 机器人运动碰撞检测
当机器人处于平滑的运动状态时,电流值是平稳且变化不大的,但是当机器人发生碰撞造成位置误差时,为了产生更大的力矩来消除误差,这时电流值就会突然增加,但位置误差并不一定能减少到理想值。
通过计算一个碰撞标量来衡量机器人在实时运作中是否发生碰撞。这种检测方法涉及两个变量,一个是机器人在闭环运行情况下的位置误差,另一个是机器人运行过程中流过电机的电流值。当前轨迹的位置误差和实时测量的电流值的即可合成一个碰撞标量,通过比较碰撞标量和已设定好的碰撞阈值,即可检测机器人在运行时是否发生碰撞。
3 焊接夹具设计
为了确保焊接机器人的正常运作,保证工件焊缝的质量,夹具需按照以下基本要求设计:
1)足够的强度和刚度;2)定位精准;3)加紧迅速准确;4)焊接操作方便;5)工艺性好。
3.1 定位方案
该薄板上盖零件由左右侧板与上盖的空间曲线对接而成,因而左右侧板以及上盖的定位精准尤为重要。以上盖面的后底面为基准面,曲面上的工艺孔为基准孔,夹持工件的上盖面。左右侧板以侧板上的工艺孔以及侧板曲线上的扣件为基准,同时配合夹具的定位侧板对左右侧板进行定位,与上盖板有良好的对接。
3.2 支撑与压板结构的设计
4 结论
该焊接系统具有生产效率高,焊缝质量高,焊后加工余量少等特点。保证了工件焊后的尺寸,焊缝与母材平滑过渡,强度可与母材等强,焊缝的力学性能良好。焊缝余量少,减轻了打磨时需去除的加工难度和加工量。利用该焊接系统,焊接零件的焊接成品率从原来的65%提高到 95%以上,增加30%以上,产品质量将有大幅度的提高;焊接效率提高3倍~5倍。因此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该焊接系统能够满足该零件的加工要求,具有使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热成像技术 铁路安全运行 安全监控 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U2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093-01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高速铁路时代”,对于区段火车进行监视和管理,这是确保轨道设施安全、火车运行安全的重要手段,在不断向前推进的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安全运营管理。为了确保铁路运行安全,应该利用好先进的科技手段,能够在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完成时间追溯,这对于高速铁路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传统的监控设备在铁路安全管理的应用需求中已经不能很好满足,由于其在夜视能力、解晰度、监控范围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大变倍高清、透雾、自动聚焦电动镜头应用越来越多,再加上远红外热成像技术、激光夜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监控设备的观察范围和夜视能力能够很好的解决,可以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这些技术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应用,能够满足铁路区间安全监控系统发展的需要。
1 系统硬件构成
在铁路沿线进行安装铁路监控系统,主要包括模块有视频图像传输系统、智能识别预警系统、昼夜视频图像采集系统,还包括网络视频综合管理软件平台的显控管理系统,这是安装在指挥控制中心内部。一般的通讯方式则是通过光缆进行传输。
在前端视频采集系统中,主要是由高精度重载变速云台、远红外热成像系统和激光辅助照明系统、高密度多传感器以及其防护罩、高清摄像机和高清长焦距自动变焦镜头等几种,后两者还分为透雾和不透雾两种可以进行选择。为了更好实现24 h无缝监控,避免受到环境光线或者天气因素影响,这里在雨雾天气或者夜间无光时的成像采用远红外热成像系统;对于可见光摄像传感器来说,其主要是由高清晰CMOS摄像机,再加上相关配备的高清长焦自动变焦镜头所组成;为了实现摄像机的远距离目标的精确夜视成像,通过在夜间使用可见光摄像机补光照明技术,并且,采用无红曝技术在激光辅助照明系统中;在一体化的多传感器系统中,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能够通过整体的一体化设计而进一步加强,其主要是由多传感器三视窗一体化高密度防护罩、内置解码器、全方位高精度变速云台等几部分组成;内置设备的保护能力还能够通过“三防”能力而加强,能够满足对于目标实现精准定位的要求,云台精度可达0.01度,另外,还具有相关的预置位功能、角度回传功能、GIS/雷达联动功能等。
在视频图像传输系统中,为了更好实现视频图像信号的传输,此系统能够有效结合网络编码设备、光电转换设备等,还可分为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的两种方式。
在智能识别预警系统中,独立识别处理CPU在此模块中,集成了智能化识别预警软件功能,满足视频图像的相关自动分析计算等要求,能够满足嵌入式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要求,比如,这里具备了图像细节增强处理软件SAPV-v1.1以及图像稳定控制软件SAPW-v1.0,上述软件能与硬件进行很好配合工作,同时,预警信息会在自动识别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进行判别。
在监控中心显控系统中,其系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包括电视墙、液晶显示屏、监控大屏幕、数字矩阵控制系统等,还有相关的终端智能平台管理软件Pc工作站、高性能视频流服务器、3D操控键盘(带操控杆)。
2 系统软件构成
在系统的软件系统中,可以通过在网页浏览器上输人平台URL,方便实现从网页浏览器登录管理平台的功能,查看授权设备则需要通过有效的用户名和密码来进行登陆平台,这样就可以进行集中监控。应用层、服务器层和设备接入层则是平台的三个层次,其中,数据交换层在服务层完成。
2.1 系统软件运行机制探讨
第一,在管理系统中,当要增加设备时,应有管理员进行允许接入的设备信息的录入,包括通道数目、设备ID等;第二,在进行启动设备以后,携带着设备ID信息,完成注册指定的注册服务器工作;第三,设备注册命令传递给注册服务器后,进行信息在数据库中的匹配操作,然后可以进行注册设备,同时应该把设备的IP进行相关记录;第四,在有效的用户名和密码情况下,用户能够登录平台,并获得授权相关的设备列表以及设备与服务器;第五,云台控制、参数配置等命令可以通过在客户端的注册服务器进行相关的转发;第六,实时视频调阅的请求则是在客户端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完成。
2.2 平台部署
对于中心存储/数据管理服务器来说,设备实时视频能够通过流媒体获得,在根据相关配置的录像要求,能够进行管理并保存相关的视频。
对于报警服务器来说,报警服务器能够接收到设备报警的上传,同时,还应该在相应的客户端进行转发。
对于网页服务器来说,能够满足视频图像分级管理转发以及整个平台的操作的灵活操作,开发则是基于IP网络平台进行,能够在管理权限要求下,进行自由分发。
对于时钟服务器来说,为了保证所有系统时间的绝对一致性,管理控制铁路局内网络管理系统的时间。
3 系统功能
第一,满足大倍数变焦功能,进行三维遥控全方位监视。在三维操纵键盘或鼠标的帮助下,能够监视、观察、搜索监控范围内的相关目标,另外,能够方法特写相关的重点监视目标,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图片抓拍。
第二,实现昼夜成像功能。在能见度良好的天气晴朗状况下,可见光成像系统的彩色模式能够观察监视识别8 km以上范围,而对于黑白模式来说,则具有较高的视频分辨率和优良的低照度性能;另外,对于无法精细夜视成像、夜视系统难以搜索目标的问题,在雨雾天气或者是夜间无光的情况下,可以选用红外热成像摄像机,能够满足4 km以上范围正常成像。为满足3 km范围内的目标体进行细节监控观察的要求,还可以辅助使用红爆激光辅助照明系统。
第三,能够实现实时硬盘录像、抓图、权限分配、以及多画面监控等功能;还具备智能识别预警功能,安全监测设置铁路轨道周边视场范围;另外,具备比较丰富的光学参数调整功能,能够实现热成像调焦、激光跟踪、自动聚焦和电动变倍等功能。
4 结语
为了实现列车运行道路和铁路沿线环境安全的高效监控,该文提出了铁路区间安全远程昼夜监控系统,并就其中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提出此系统在功能和技术上能够满足要求,通过铁路沿线自然环境安全监控,能有效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在近年建成的航站楼或最新的航站楼设计研究中,航站楼室内空间设计呈现出具有共性的趋势,如出发及到达空间扩大及共享化,室内空间设计“建筑化”,引入自然光及庭园空间,营造更加人性化的室内空间等,值得我们关注及研究。
一、出发层突出结构美的大跨度空间
新建的现代化空港,尤其是大型枢纽机场航站楼,建筑造型多以高技派设计风格为主:暴露钢结构,以精致组合的钢结构为美。
现代航站楼的功能设计,使包括办票大厅、出发商业空间、候机大厅的出发层均位于航站楼最上层。钢结构技术的发展,使更精巧的构件及更大的结构跨度成为可能,而现代航站楼设计通过多种模式已经成功解决了顶层空调输送方式,释放了屋面的吊顶空间,使屋面设计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局部或者完全暴露室内钢结构成为现代航站楼设计的选择,设计轻巧而精美的钢结构不仅是屋面的受力体系,也是航站楼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香港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屋面是构件纤细的单层网壳结构,通过局部暴露钢结构,形成轻巧秀美室内天花造型,堪称经典而泰国曼谷机场则选择了完全敞开钢结构,突出“结构就是美”,有韵律的结构构件形成“力和美”的结合体。
因此空间的比例与尺度、屋面的形式、受力体系的选择、钢结构构件的形式、尺寸、比例、色彩等是出港大厅设计成功的关键。
二、迎客大厅及到达层与出发层形成共享空间
到达层位于出发层下一层,除迎客大厅及行李大厅外,到达层的层高都受到限制,最终实现的空间比较压抑,因此局部掏空,与出发层平面错开,形成局部两层通高的空间,并引入顶部自然光,改善到达旅客空间观感,成为新航站楼设计的趋势。在迎客大厅处,更是通过出发层的大面积开口,使迎客大厅与办票大厅形成生动的共享空间,同时在两层间引入自动扶梯(或坡道)及电梯,方便旅客换层、转机及共享商业设施。
三、天窗或透光屋面引入自然光,节能并带来生动的光影效果
由于航站楼单层面积庞大,传统建筑周边采光无法满足航站楼照明要求,顶层屋顶设置天窗引入光线成为趋势,天窗使自然光进入航站楼室内,带来了生动丰富光影效果,给室内空间带来活力,除此之外,还有利用透光材料如张拉膜的半透光及漫反射的特性,既解决照明问题,也带来空间上的不同感受。如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顶部采用张拉膜与垂直高窗的组合,白天带来舒适宜人的空间效果,晚上张拉膜的透光效果使其成为室外泛光夜景照明的焦点,类似的范例还有泰国曼谷机场。
四、高效的办票岛及行李转盘高度整合各种功能系统的集约体
犹如机器般精致及高效的办票岛及行李转盘是航站楼提供核心旅客服务的载体,设计特点是系统高效集约,尽量突出与旅客登机与行李相关的信息,提供快速高效服务,减少旅客停留时间。
办票岛是办票大厅设计的焦点,办票岛是整合办票柜台、航显系统、行李系统、标示系统、空调系统、消防系统、照明系统等为一体的高效系统,由于内容众多,办票岛的设计需要将对旅客值机有效的系统及信息明显突出,而弱化其它设备系统的视觉效果甚至隐藏起来,也有将各种设备整合到造型中,形成一个由地面长出的有机体的设计。
五、精心设置的商业空间为旅客提供贴心服务的同时,增加机场非航空收入
航站楼的室内空间设计包含合理的商业规划,现代航站楼在办票岛前后及候机大厅等旅客及迎送人员可能停留之处,均设有多样化的商业空间,包括餐饮、销售、贵宾服务等,以增加机场的非航空收入。商业空间设计可以非常活跃,包括材料、色彩的设计均非常商业化,个别新机场商业设计呈商业中庭模式,引入自动扶梯,具有大型商业mall的设计倾向,如香港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
化是许多新航站楼的选择。山水庭园空间有多种形式,有人工纯室内的庭园空间,如新加坡彰宜机场及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也有完全自然气候的室外庭园。在建的揭阳潮汕机场,设计的庭园使旅客在行李提取大厅都可以感受到,改变了以往行李提取大厅封闭压抑的空间感受。
七、引入软性材料人性化设计的延伸
总体而言,现代航站楼为了强调服务的效率及减少维护成本,装修材料以硬质材料为主,如花岗岩石材、铝板、玻璃、不锈钢等,目前,在功能性的、旅客快速移动的场所,如办票区,行李提取区等仍维持类似设计,但在旅客停留时间较长的区域,如候机区、休息区等,有了更多人性化的考虑,开始有选择地使用软性材料,如地毯、木地板、木质墙面、皮质墙面等,以改善旅客停留环境的亲切感及舒适度。
关键词:视频监控;PC机;EDGE网;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4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网络实现视频监控管理已成为一种趋势。小区网络安全视频监控监管系统的实施,不仅使用户能以简便、逼真、安全的方式进行远距离的实时监控和了解相关设备运维情况,同时,也准确的掌握小区安防人员的巡逻情况。根据2012年的全面调研,矿区系统8个单位共安装视频监控探头总数3480个,问题探头629个,探头完好率只有80%,最低的只有57%。造成了监控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目前,矿区主要存在视频监控维修保养不及时、不能及时找到设备的故障原因、不便获得设备的维修记录、保修的准确时间以和对维修单位维修工时的确认及结算等问题。特别是矿区主管部门很难掌握各单位监控设备的运行和维修保养实际情况。因此,建立监控设备运行和维保监管平台系统势在必行。其目的意义,一是提高工作效率,按照管理权限,实现可视化得操作界面;二是提高管理水平,可以实现对值班巡逻人员的专门管理,避免了传统安保弊端;三是提高时效性,监管部门可以及时获知监控设备的完好率和运行状态;四是降低局限性,实现了对矿区的统一管理。其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以矿区事业部为中心的、覆盖油田各物业小区和矿区所辖公共场所的,将保安中心、保安大队、小区监控中心以及维保单位按照职责及权限各司其责,以解决矿区视频监控设备运维及安保人员管理问题为目标,搭建监控设备运维监管平台,从而实现对视频监控设备运行、维修和保养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建立安保人员的全面信息管理系统。
1 总体设计
1.1 设计原则
本系统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先进性。采用先进的且成熟的计算机软硬件,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技术和较长的生命周期。同时,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可靠性即可拓展性;灵活性。可以灵活进行系统软件升级,避免对系统产生过大的影响;稳定性。具有独特的图像管理功能;拓展性。系统预留相应的接口以便扩充之用;易用性。基于优良的操作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操作方便。界面人性化。
1.2 系统体系结构
监控设备运维监管平台是一个较复杂的综合性信息管理平台。总体上看,它有一个监控设备数据库、一个安保人员数据采集数据库、管理系统、维保系统、若干接口和若干数据采集辅助程序组成。客户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PC机,主要包括保安中心管理子系统、保安大队管理子系统和维保单位管理子系统;另一种是手持终端设备,主要包括报修和维修功能模块。PC机主要应用能够在保安中心、保安大队、维保单位的监控类客户端。手持终端设备主要应用在保安大队监控报修、维保单位监控维修客户端。
1.3 接口
接口是供维保单位系统调用的方便其与本系统进行可靠通讯和数据交换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
1.4 数据采集辅助程序
数据采集辅助程序是完成物业小区、公共场所监控数据整理、安保人员数据录入的过度性辅助程序,有监控点地图标主程序和安保人员信息录入程序。
1.5 系统安全设计
安全性是一个系统的必要特征,针对本系统所采区的安全措施主要体现为操作系统安全措施、网络访问安全措施、数据库安全措施和应用程序安全措施4个方面。
2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需求调研分析,将监控设备运维监管平台设计为5个核心子系统,主要包括保安中心管理子系统、保安大队管理子系统、维保单位管理子系统和手持端报修子系统和维修子系统,它们使用共享的数据库来完成对日常监控设备报修维修和安保人员管理工作。
2.1 保安中心管理子系统
2.1.1 此子系统主要有保安中心使用,连接到总部数据库,实现对本系统共用的基础资料数据(单位、部门、安保人员、监控设备等)进行管理和维护,它提供有好的维护界面以实现对这些基础资料的增、删、改、查等常用操作。
2.1.2 4个功能:管理程序信息概览功能、通知管理及发放功能、新建通知功能、所有小区完好率统计功能。
2.2 保安大队管理子系统
此子系统主要有保安大队使用,其功能有保安大队管理程序信息概览功能、所辖小区完好率统计功能、报修单跟踪功能。
2.3 维保单位管理子系统
此子系统主要有维保单位使用,其功能有维保单位管理程序报修接单功能、派工功能。
2.4手持终端监控报修子系统
1)手持终端监控报修子系统流程:报修-接报-维保单位派工-维修-维修完毕-确定维修完毕;
2)报修工作流程是提供监控报修、维修业务的功能模块,本系统定义5个状态:报修状态、接报状态、派工状态、维修状态、维修完毕状态。
2.5 手持终端设备维修子系统
1)手持终端设备维修子系统功能是由派工接受、维修、维修跟踪和上级通知接受构成。
2)此子系统采用C/S+B/S结合的工作方式,使用中国移动3G网络,实时传输数据。
2.6 方案功能特点
本方案充分考虑用户需求,采用工作流方式对报修及维修过程进行管理,同时报修维修客户端采用手持终端设备通过EDGD移动网络接入等关键技术,方案具备实时性、可扩充性、操作简易性和性价比高的特点。
3 效益分析
3.1 数据更具实时性 可在故障发生后,及时对故障地点和故障类型进行系统上报,对上报故障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处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安全性高。对监控设备的实时情况有很准确的掌握,可以有效防止因一些监控设备损坏后不能及时维修而导致的安全事故,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值班巡逻人员擅自离岗等问题。
3.3低成本。终端设备采用EDGE移动网络技术,安装简单易于维护。无需连线,避免了线路老化、故障等带来的危害。成本低无疑是高效的直接体现。
结语
辽河油田矿区监控维修监管平台实现了对辽河油区物业小区、公共场所监控设备维修、监管及安保人员工作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工作流和移动EDGE网络接入等关键技术,目前此方案正在实施测试,全面实施后,将为提升矿区系统治安综合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进而为职工家属营造整洁优美、安定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创建平安和谐示范矿区和实现辽河油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院落的概念
《辞海》中说,“院落”是指四周有墙桓围绕、自成一统的房屋、庭院。院落是中国传统的空间形态,是中国居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院落不仅仅是精神、财富、气质的共同积累所形成的居住形式,更已化为中国人骨子里挥之不去的居住情结。在中国传统民居中,院落是最小的活动单元,也是群体空间构成的最基本单元,院落是室内环境和外界环境间的过渡与融合的区域,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院落的空间特征
1.围合的空间
历经漫长历史的发展,虽然院落民居形式多种多样,但“向心而筑”的基本特征却始终不变。院落作为一种空间形态,是由作为围合要素的建筑实体(如、照壁、房屋、围墙等)和被围合要素围合的虚空间(中院、天井),还有院子与围绕各单体建筑之间的廊道空间这三部分组织其院落空间的。“虽然中国庭院建筑史有房屋围合造成了封闭性,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现象,实际上这种围合非但没有造成禁锢与闭塞,反而增加了庭院建筑内部的许多情趣。”由于房屋具有一定的厚度,再加上院落民居房屋很少在外立面开窗,高大的建筑外墙,使四合院住宅的内部在水平上基本隔绝了与外界空间的联系,形成了我们所常说的静态封闭空间,这种空间阻隔了外界的视线干扰,使处于住宅之外的人无法看到院内的景象,保障了住宅内部居住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四面围合的院落在对外形成封闭的同时,也对内则形成向心、内向、收敛的空间特征,利于住宅内部形成富有领域感、安全感的居住空间及宁静、亲切的居住氛围。
2.共享的空间
传统民居院落作为家庭成员共同活动的主要场所,可以说是合院民居中最富活力的空间,院落空间是一个外边封闭而中心开敞的较为私密的空间,这就使得室内空间和院落空间,以及各家庭成员之间得以充分的交流,赋予了这种内向的空间以共享性,其价值和作用超过了任何的单座建筑,它作为室内空间不足的补充,相当于中央的露天大厅功能。内向开敞的共享性的院落空间是大家与小家共同居住的尺度,既保证了各个小家庭的私密性需求,如人们吃饭、洗衣、聊天、下棋等日常性和休闲性活动;同时也能满足了居民共同参与的活动,人们可以在此举行庆典、祭祀活动,或者在院子里进行散步、玩耍等运动;院落空间是居民交往和团聚的休息游憩空间,供家人、亲朋好友围坐谈心、咏诗作画;这就使得居民的交往在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下获得。
3.过渡的空间
住宅与院落之间的廊道是合院民居院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空间特征来说,檐廊的里侧是住宅,并有门窗与室内相通;其外侧则是由廊柱、廊顶以及平台的高差界定了廊与中心院落空间联系,就使中心院落与室内空间的过渡具有了渐变的特征,室内空间能自然地渗透到檐廊空间中来。从功能上看,单纯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对居民的生活行为都局限性,为了满足防晒、防雨、防热、采光等要求,檐廊这一有顶无墙的半内半外的中介空间,对完善居住空间的使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居民从事的各种家务活动时,每当遇到寒冷和阴雨天气,人们不需要从庭院中一下子避居室内,而是将院落中进行的部分活动转移到檐廊中。总之,廊道所形成的重要空间层次,对调节居民室内外的活动转换有着重要调节作用;在心理上,也有由室外到室内的过渡增加了一个较为和缓的过渡空间,这种可进可退的檐廊空间亦是住宅内交往活动较为频繁的场所。
4.层次的空间
在传统院落式民居住宅中,由户外到住宅室内的交通流线是:户外空间―院落―廊道空间―室内空间,形成一个空间层次的递进交通流线,各空间层次、灰度不同,但层次之间的过渡自然而生动,呈现出一个由公共到半公共、半私密再到私密的过渡的、完整的空间层次。这就使人从室外进入室内有一个缓和平稳的心理转换,体现空间行为、心理感受的统一。传统院落民居在满足了归属感和私密性需求的同时,渐进的、多样的空间也为居民之间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场所。
现代住宅小区交往空间的交往现状分析
1.交往缺失现状
随着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和严密,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不断完善,人口的异质性日益增强,人们的职业、教育背景、信息获得、情感沟通等需求,已经慢慢超越了地域的局限,地域上的联系被逐渐淡化,住宅小区内居民的各种交往活动的场所被移动到住区之外,导致了住宅小区内的交往活动日益萎缩。
2.交往缺失原因分析
我国城市住宅小区中邻里交往问题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的发生是因为有行为发生”。大而无当的空间让人觉得无所适从或不近人情,公共空间缺乏活力,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公共交往空间尺度过大、空间围合形态过于松散,空间没有领域感。
(2)大部分住宅小区中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没有场所认同感,没有明确的空间层次界定,没有自然的过渡及形成一定的交往流线。
(3)居住社区中的半私密交往空间被生活杂物、小商贩、户外非机动车停车棚占用,这对原本就有限的半私密交往空间来说将更加严重。
构建现代住宅小区交往空间
杨・盖尔将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更提出:“各种类型的公共空间之间应该是和缓、流畅的过度”因此,介于上文对我国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分析,本章节借鉴我国传统民居院落中渐进的层次划分和交通流线,再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将住宅小区户外交往空间按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再到半私密空间三级领域来划分。住宅小区的户外交往空划分为有层次的领域,有利于居民各取所需,在不同层次的空间满足不同性质的活动,相互交往又不干扰,形成即宁静又有活力的居住氛围,不同层次的空间为居民的交往活动提供了场所,三种类型的户外活动在合理的设计中展开。
1.共享的院落――公共交往空间设计
前面已分析了现代住宅小区中交往缺失的原因之一,是公共交往空间尺度过大,超过了居民交往的有效控制尺度,不利于居民交往活动的发生。在小尺度为特征的传统民居院落中,就不乏交往活动的发生,人在近人的小尺度空间中,才容易处于比较安全和放松的状态,更能吸引人进入、更利于人的停留,也因此能增加人们交往活动发生的频率;而大尺度的空间则使人感到冷漠和不近人情,因此对单纯的大尺度空间应做小尺度的划分,以利于人的交往。
限定空间大小最简便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于被围合的空间来说,围合要素的尺寸、长短、物体高度、虚实,以及围合的路径决定着被围合空间的空间性质。在调研中发现,住宅建筑单体布置过于分散,已经成为普遍问题,过于松散的围合在过大尺度的空间中等于没有围合,这无助于居民领域感的形成。
结合传统民居通过建筑外墙进行围合的组织方式,可以将住宅小区外缘建筑的底部几层相互连接来围合,有利于形成领域感的空间尺度,有效地隔绝了外界的车流和人流,保障内部居民的内部交往活动;同时在底层接连的空间中引入商业区、休闲区,即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又增加了民居边缘交往活动的可能;在建筑围合的内部,采用建筑立面“面对面”的两面围合或者三面围合的围合方式,甚至是采用流线型的四面围合的流线型围合方式,不同于传统四合院的矩形四面围合,这种方式增添了空间的节奏感,既保证了完整的的领域感,又方便居民的出入。
2.过渡的院落――半公共交往空间设计
“半公共空间是相对公共空间而言的,它的公共性具有一定限度”。由上述交往缺失问题分析可见,很多小区中根本没有半公共性质的空间,要么是绝对私密的室内空间,要么是绝对公共的室外空间,两者用住宅的外墙硬性分隔,两者之间缺乏半公共半私密性质的空间过渡。然而在中国传统民居院落中,廊道是合院民居院落空间的不可缺少的空间,是自然调节室内外过度的半公共空间。其实在住宅小区内也存在这样的空间,例如庭院入口、单元入口等,这里是人们最经常碰面的位置,也是不同领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边界空间,因此这种空间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在住宅小区的半公共交往空间中,应在宅前设置半私密空间,以保证领域层级的完整,如在单元入口处加宽入户小路,扩大地面铺装形成小块空地,安置桌椅凳子,为住户提供进出过渡缓冲的交往的空间,是等待、出入、游戏等活动展开的场所;利用柱廊的形式创造宜人尺度的底层空间、间距较小、紧靠宅前的可形成背部防卫的良好的休息区、设置座位等支持人倚靠的物体有;对于高层来说,在相邻的两栋楼之间,可以每隔三层连接一条空中走廊,即可以满足栋内居民的交通,有重新创造了一个班公共交往空间。
3.垂直的院落――半私密交往空间设计
住宅小区交往空间中的半私密层次,具体是指住宅楼以内户门以外的范围中能提供人们交往活动的空间,它是住户之间相互交往的第一道平台,也是小区交往空间中交往范围最小的空间层次。如今住宅小区户前空间尺度过小,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要改善这种现象,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善交通空间――走廊、电梯间、楼梯间、平台、入户空间的环境质量,特别是入户空间,应尽量扩大空间尺寸,使居民的交往处于合理的人际距离尺度内;在高层住宅内,住宅内部的交通面积更加紧凑,因此要善于利用电梯室前的空间,将电梯室前空间向外延伸与阳台相结合,沟通室内外,这样人们在等待电梯就可以观看到室外的活动,一起等待的居民也变得有话可聊;入户空间要细心的设计,使居民出入的第一感觉是亲切温馨的。其次,变楼梯间设计窗户,通透视线和景观,可以有效地监视和观察到不安定的因素,提高楼梯间的可防卫性;再次,设计中尽量考虑户前空间的功能交叠,以符合交往空间的特征,利于交往发生。
结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享受先进的生产力、高科技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它带来的危害。这些危害既表现直观的物质环境上,更表现在人们内心世界,人与人交往缺失,在现代住宅小区中这个问题特别突出。现代住宅小区的交往空间与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经不只属于一个家庭的空间,而是属于一个群体的公共空间,但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特质和精神仍是值得借鉴的设计策略,力图从传统中得到启示,在继承的同时做出有益的创新,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交往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