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专业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具有普遍性,该专业的设置是为了适应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为我国培养更加优秀的物流人才,促进我国的现代物流跟上时展的步伐。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复杂性,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达到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要求。这些年来,我国的物流发展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物流专业的教学中,各高职院校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寻求培养学生物流实践能力的创新策略,希望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物流综合素质的提高。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1.1改善了教学方式
能否利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一直是我国广大学校在教育中做出的重要工作,这也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必要途径。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通过展开实践教学,就是一种改善教学方式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为现代物流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的人才,展开实践教学,并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能够达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
1.2丰富了教学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具备复杂性,除了理论知识,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实践知识,才能够在实际的物流活动中减少工作失误,达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加入实践教学的环节,能够丰富物流管理教学的内容,对于一些难以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的实践性内容,都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得到明确的展示,这样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有关实践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虽然我国在物流管理专业中也适当加入了实践教学的成分,但是其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创新实践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物流管理教学的现状。
1.3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在该专业的教育中,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物流管理专业本来就是一项与实践相挂钩的专业,既需要学生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实践能力。在现代物流教育中,加入实践性教学,是改善当前不良教育状况的重要举措。学生接受物流管理知识的教育,对某些实践性强的知识,在理解上存在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进行实践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物流实践能力。
1.4提高了物流教育水平
改善教育方式,是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物流教育来讲,提高学生的物流实践能力,就是改善物流教育情况的重中之重。根据调查研究,在我国高校中,对物流教育普遍存在实践教育不足的现象,导致学生难以利用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展开高效的物流活动,在发生物流事故时,难以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在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时期,通过在物流专业教育中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能够解决教育实践不足的问题,促进我国物流管理教育水平的提高。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教育的发展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各个学校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才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促进教育发展的现代化。实施创新教学战略,是每一个学校在教育中需要做出的重要工作,也是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创新教学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创新不足的问题表现的非常明显。实践创新的不足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就无法改变不利的教学状况,难以提高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层次。具体来讲,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实践不足主要体现在认知实践不足、实践平台建设不合理、实习形式化严重等方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需要首先加强对学生物流实践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很多高校,并没有将认知实践作为加强学生对实践重要性认识的第一步,缺少了这一步骤,学生就难以在后期的学习中做到脚踏实地。认知实践是学生进行物流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物流管理教育中,已经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认知实践在各个高校实行的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对学生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起到实质性效果。其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实践中存在实践平台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建设物流实践平台,是还原某些物流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理解的良好方式,如果能够建设科学合理的实践平台,将能够对学生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实践平台的建设具有诸多积极影响,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高校没有认识到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没有通过完善物流相关的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展开物流实践活动的具体条件。很多高校并没有完善与物流实践活动相关的各种系统,导致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最后,实习形式化严重也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实践不足的体现。由于受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不良影响,我国很多高校对于实习存在错误的理解。在物流管理专业实习中,仍然难以克服形式化的问题。高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们的利益,形式化严重的实习难以让学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对策分析
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得出的问题,高职院校可通过以下对策进行改善。
3.1进行认知实践
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对实践知识的认识,需要经历一定的阶段,才能够加强对实践活动的重视。为了更好更快地帮助学生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在教育之初,展开认知实践活动,是创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第一步。进行认知实践活动,具体体现为物流活动的演练、观看视频等方面,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现代物流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意义。从而加强学生对物流实践活动的重视,认知实践活动的进行能够初步提高学生的物流实践行动力,作为学生后期参与物流实践活动的推动力量。
3.2进行校企合作
近些年来,广大高校为了提高教育发展质量,逐渐引入了校企合作的教育发展模式。校企合作的教育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满足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发展需求。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进行实践教学,采用校企合作的教育方式,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为了增加教育的深度,促进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某些疑难性问题的解决,学校可以派遣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考察,将在企业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学生,学校也可以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为学生讲解物流的相关知识,增加学生对物流知识的理解。
3.3建设实践平台
在实践性强的专业教育中,需要通过展开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需要融入实践活动,才能够将某些知识进行还原,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进行实践教育就需要建设实践平台,为实践活动的进行提供足够的条件。建设实践平台,就是要完善有关物流活动的各种系统,比如货物储存系统、运输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等。建设实践平台,是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融入实践教育的关键步骤。
3.4参与实习
在我国的各项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实习,是锻炼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实习,学生能够有效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也应当通过实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各个高校应当对实习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就应当特别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加强实习锻炼,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物流知识的深入理解,在实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4结论
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我国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利用实践活动,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各个高校必须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采取相应对策,为我国物流管理教育积累更多的经验,促进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庆亮.情景教学理论视角下的高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
[2]罗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关键词 高职 物流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1. 1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要求
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就对实践性要求较高,从它的专业特点分析就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与其他管理类专业不同,它所涵盖的细节较多,很难仅靠统筹策划来达到管理目标,实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尤其是针对现代物流管理而言,分为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对于企业内部物流来说,需要具备对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的采购、运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等内容进行系统安排;对于企业外部物流而言,则需要有严密的分销计划、发送机运输系统设计、电子商务销购信息管理等;对于那些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而言,需要准备一套集储存、运送、调配、保存、分装、加工、集装箱管理、结算、货运、物流服务器管理为一体的管理系统,这些都带有明显的实践性。
1.2 国内物流产业的发展需求
再从我国目前物流产业的发展来看,现代物流产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经济贸易不断壮大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近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将物流产业与自身企业发现融为一体的物流发展模式。这类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活动同时,将所运送货物与企业自身相结合,看似是对货物进行运送,其实则是在节约运输成本、原料进购成本的基础上对企业本产业进行扶持。这样既能够保证运输成功又能够减少原料进购风险。因此,像这类极其富有现实灵活性的新型物流产业就更加需要实践性强的人才才能够尽快掌握,顺利完成产业运作。
1.3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我国高职院校一直是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但是随着大学扩招政策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对理论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和专业,这样既不能够对这类专业进行有效教学培养,又不能够充分实现实践型人才的储备。对于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该注重该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从本校出发、从本校所处区域出发,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
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2.1 改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改进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演示教学。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实务课程进行操作过程的演示和解说,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加深与日常理论知识的结合程度,这样既能够提升物流管理教学的直观性又能够为学生开展实训打下基础。二是开展案例教学。在学校为学生建立一个更加富有实践性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演示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运用相关知识为案例提出多个策划解决方案。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推理、提案的过程中体会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同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多地了解最新成功与失败案例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多维度的探讨。三是加强校内模拟实习。许多高职院校都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但是往往由于实习岗位定位匆忙、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实习时间短等原因而使实习失去了意义。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建立校内企业采购、仓储安排、供应链设计等模拟流程。同时还应该增加校内模拟设备的仿真性、完整性以及指导的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在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务操作能力和专业判断力。
2.2 加深校企合作,优化订单式培养
对于物流管理这类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而言更应该改进校企合作的模式,优化所谓的订单式培养。首先在校方来看,应该在课程改革、校内实习等方面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一个专门负责企业资深人员与教职工协调合作的领导小组,甚至可以根据课程及专业要求编写更加符合实际教学的教材,这样既能够解决高校聘请双师型教师的问题,又能够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直接与企业结对子,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其次是对企业而言,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深化校企合作可减少自身企业在招聘人才方面的开销,同时自身“常”在校园,能够提升招聘的有效性,降低招聘成本,增加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是深化校企合作还应该在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上下功夫,虽然都是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但是具体岗位前景与方向还是有所区别,向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与指导,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改革。
2.3 改革考核制度,增加实践性考核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该建立一套以能力考核为主,笔试、操作测试相结合的考核制度。高职院校在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考核制度改革时可以与自身所具备的实际操作设备来开展,既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又可以开展多元化模拟实践。同时,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竞技性考核。这样一来,既能够根据实际考核时操作的熟练程度、逻辑思维方式、方案设计合理性等来确定成绩,又能够为学生日常学习增强指导性和目标性。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考核的方式可以多样,但是考核评定标准必须详细缜密,否则就会使考核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日常教学与资格证考取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根据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方向,适时地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把具体的实训环节与国家乃至国际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取要求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同时能够促使校内考核制度与国际接轨,使人才培养更加贴合社会需求。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要注重校内师资力量的提升。虽然国内教育部门一再重视高职院校教职工相关素质的严格考核录用,但是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仍旧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不对口等情况。比如,根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仍旧是从管理学、机械工程学、交通运输学、经济学、档案学等专业转过来的,存在专业性差、操作性差、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校内师资力量培养制度,在难以短期内改变这种现状的情况下,对已有教师进行有效培养,采取与校企合作、模拟教学、演示教学等的联动制度,激发教师提升自我素质的兴趣,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完善、稳定、有序地开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改革,并且逐步落实,保证改革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 物流专业 ESP课程开发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71-02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将承担生产一线的管理和技术工作,其素质会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贸易往来频繁的今天,英语成为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提升职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学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是根据特定专业需要开设的英语课程,可以满足学习者自身的特殊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的ESP课程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整个高职教育学科体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高职物流ESP课程教学的现状
“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是我国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的英语教学方针,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是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处理外文资料和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在这样的方针和目标的指导下,我国的高职英语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让学生学到了实用的英语知识,提高了就业率。但从整体上来看,高职ESP课程还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物流专业为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专业特色不强,无法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要求。当前,多数高职ESP课程没有形成适合于高职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特色教学模式,包括物流专业在内的各个专业对ESP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有的学校、有的英语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性质认识不清,开发出的ESP课程和公共英语课程差别不大,不能体现专业特色。
(二)一味强调英语基础知识,偏离就业导向。高职学生普遍英语水平不高,英语教学中强化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有的英语教师一味从英语学习者的角度去衡量学生的成绩,总是担心学生的发音、语法、词汇积累不过关、不到位,忽略了学生将会是一个从业者。物流专业的学生必然要接触与这个行业有关的英语知识,就算学生在学校里面英语学得再好,如果不懂物流ESP也是无法在这个行业立足和发展的,因此目前高职物流ESP课程教学偏离就业导向的情况亟须改善。
(三)缺乏适合专业特色的材和校本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学效果。随着国家对ESP课程的关注,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专业英语教材。但是真正能够适合高职专业发展的教材并不多,而物流专业的英语教材非常少,在编写内容上没有形成系统和系列。多数物流英语教材和其他图书资料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编写的,无法与物流工作实际情况接近,有的是国外原版、有的是国内各种专业教材的拼凑、有的只有课文没有习题,所以教材不能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这样的教材不能激发物流专业学生的兴趣,也不能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英语的运用能力。
(四)缺乏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机制,目前还不存在完善的高职物流ESP教学评价机制。而套搬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办法显然是不可行的,因为ESP属于个性化教学,因专业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无法用一般教学的标准来进行衡量。缺乏客观、公正、符合ESP教学规律的评价机制,导致物流ESP教学目标不明,教师和学生对于课程没有压力,自然也不会形成强烈的提高动机。
二、高职物流ESP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完善物流ESP课程的整体规划。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学界对ESP的界定和研究一直没有确切的定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将行业英语、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纳入ESP研究范围。学校可以制订一个ESP研究的战略发展规划,包括各类专业ESP教学的基本状况和社会对ESP的需求,根据学校规模、需求、生源等状况分类指导,分层次实施教学。就物流专业来说,可制定与物流专业相结合的指导性教学大纲,对物流ESP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编写、课程评价等作出明确规定,明确教学目的、重点与内容。立足物流专业学生的需求来拓展知识面,目的是让物流专业的学生能够以英语为载体去完成专业信息的交流和专业资料研究,让英语成为学生拓展专业知识的有效工具。
(二)提升师资水平和授课水平。物流ESP课程既有专业特性,又是语言的学习,要求教师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多样化的教学能力。多数物流专业英语教师毕业于英语专业,虽然语言功底扎实,但是缺乏物流专业知识,照搬了大学英语或翻译课的教学模式,降低了“语言输入”的有效性。所以迫切需要打造一批融物流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功底为一体的教师队伍。对此,可开展对现有英语教师的物流知识培训,通过到物流企业挂职、进物流企业调研来增加教师对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性的认识,找到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突破点,努力让教师具备复合知识。
现在,物流ESP课程的授课方式较落后,以教师“填鸭式”的讲授为主,束缚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发展。没有学生的反馈,老师不了解学生的专业需求,就无法对自己的教学作出有效的调整。开放式的教学是最有效的语言教学形式,它通过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有更多应用语言的机会,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所以,物流ESP课程的教师应转变课堂角色,引入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经常开展课堂活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应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准确把握物流专业知识,并积极开发适合物流专业学生情况的课外资源,选择体现物流专业知识特点和实践需要的实例材料,紧随物流专业的发展来更新授课内容,确保课程的前瞻性及语言的时代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ESP的兴趣,提高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能力。
(三)跨领域合作编写教材和设计课程。当前,高职物流ESP课程,教材的编写遭遇了跨专业知识的阻隔。物流专业教师不了解英语教材的编写规律,英语教师又缺乏物流专业知识,只有物流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合作,才能实现教材在本专业和英语两方面的共赢。物流ESP教材的编写应以英语教师为主,物流专业教师协助确定内容、设计课程形式、提供参考资料等。教材的编写包括校本教材的编写,两个专业的教师共同为物流专业发掘多样性、趣味性的学习资料,提高教材的吸引力。教材在内容上应保证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衔接,难度应适应物流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应模拟物流工作的真实情境,展示本专业专门用途的词汇、句法、语法和习题。
物流ESP课程的设计也应综合吸收物流和英语两个领域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备课中应努力为学生搜集新颖多样的资料,形式上可以是课文、录音、录像、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授课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扮演陈述者、采访者、谈判者、评论者等角色,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选择与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新鲜阅读材料,如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的材料,并重点突出经济类文章的阅读和公文材料处理的练习,引导学生关注物流专业的焦点问题。英语教师和物流专业教师合作,选择与专业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知识问答,通过课上的讲解和练习来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四)优化评估制度,加强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监督。缺乏对物流ESP课程的评估,是课程开发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评估教师的教学和物流专业学生学习ESP的效果对于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有重大意义。评估既是检验,又是导向。当前教学中,比较容易进行终结性评估,通过严格地组织学生考试、测验即可完成。针对终结性评估需要做的工作是设计好笔试、口试的试题,真正从物流专业的需要出发来考查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并且要对其听、说、读、写、译水平进行全面检测。建立物流ESP课程的等级考试制度,既要重视物流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又要防止“高分低能”情况的出现,试题的设计尽量贴近工作情境,以物流工作所要解决的涉外问题为主要考查方向,如口试性测试要注重考查学生在模拟场景中的对话,如报关时和海关人员的对话、要求索赔时和保险公司的对话等。
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决定了学习的效率和最终成绩,因而除终结性评估外,更要完善过程性评估。单一的终结性评估无法检测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从评价效果来看,过程性评估更有利于调动物流专业学生学习ESP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及时作出调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活动参与情况、自主学习情况、课外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来对学生作出评价,对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学生取得的进步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应学会利用过程性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英语基础差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他们不愿学习ESP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只用终结性评价,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自然就找不到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途径。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鼓励则会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能够打消学生对自己学习英语能力的怀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暴露出来的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进行弥补,就能够让学生树立起学习ESP的信心,并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自然就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
总之,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对学习,必须建立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保证物流ESP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ESP课程的开发,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物流专业是伴随着贸易活动的频繁而兴起的热门专业,该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亟待提高,因此开发适合物流专业学生发展的ESP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想确保高职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好的作用,离不开英语这个重要的交流工具,所以高职院校应组织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合作,开发科学合理的物流ESP课程,让英语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国平.高职英语课程的发展趋势研究[J].秦皇岛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张亚梅.运用DACUM模式开发高职ESP校本教材[J].北京: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3]杨成.高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5(1)
关键词:物流教学 物流实训平台 实践教学
引言
现代物流连接着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邮政、电信等等,它具有多行业性、综合性、基础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21世纪,与物流有关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涉及面很广,横跨多个学科。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物流学科逐渐形成了理论体系,物流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显然,建立在对物流实践和规律认识基础上的物流学科也就有了多学科性、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是一门属于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互相交叉的新兴学科,而这种特点也蕴含着物流学科教学的复杂性。
当前国内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为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国家恢复了设置本科物流管理专业。2003年全国共有37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之后全国有更多的高校开始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1]。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物流热”的浪潮,不可忽视的是在这股浪潮之下也隐藏着不少“暗流”,如果我们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将直接影响到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一些典型的问题
在物流产业高速发展的驱动下,物流专业成为当前的一个热门专业,各类院校(包括高职高专、理工类院校、综合性的院校,以及一些师范类院校)纷纷开始了该专业。毫无疑问,高等院校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在这股热潮中,不少院校不顾自身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开设实力,一哄而上,这样的后果是物流教学与物流人才培养没有特色,所取得的效果也不尽人意。有学者指出[2],现在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与学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基础理论不够扎实、教育模式比较陈旧、缺乏高质量的物流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简单化、学科建设没有系统观、严重缺乏既专业又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室建设相对比较落后。
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与观察,笔者认为物流学科的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基础储备。专业基础是指师资力量与专业技术。不管是物流管理专业还是物流工程专业,都具有专业跨度很大的特点,属于典型的交叉性学科。例如,物流设施与设备、运输经济学、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就分别涉及机械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系统工程、会计学、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开设院校在这些方面具有相应的专业基础储备。一般来讲,不同类型院校具有不同办学优势,师范类院校在文、理学科方面实力较强,而在工程技术方面实力较弱;理工类院校在在工程技术方面实力较强,而在经济管理方面实力稍弱;综合性院校在经济管理方面实力较强,而在工程技术方面实力要弱;交通、物资类院校则具有较强的物流办学的综合实力。因此,各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弥补缺陷,发挥长处,调整或整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基础储备,单单是开课教师都难以配齐,更不用说教学与培养特色。
(2)物流实训平台。物流实训平台是指物流实验室与物流实习基地,国内许多的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非常大[3-4]。物流实训平台的建设就是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由于物流实验室所需的投入经费较大,而且物流专业对于大多数院校而言都是新设专业,所以实验设施与设备严重不足,有的根本上就没有,这对于带有很强技术与实践色彩的物流专业教学来说,无疑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至于物流实习基地,它既是学生直接从社会吸取专业技能的场所,又是学生运用与检验自身技能的场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教学与培养模式。由于现阶段的专业教育组织模式尚未脱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引起的问题是被教育者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谋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取和知识加工能力更弱。对于具有浓厚的技术与实践色彩的物流专业来说,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和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知识,不与物流的同行进行交流,这些做法必然产生“高知识,低能力”的现象。对于物流专业的教学,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组织并鼓励学生广泛地参与物流方面的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在当前的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中,很多的课程重复性内容太多,而不同的授课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重复讲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冗余的教学体系。比如在《物流设施与设备》中有条形码信息技术的内容,而在《物流信息技术》中也有同样的内容。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课程的设置不是非常科学。核心与非核心课程的分类,课程的时间安排,课程的层次性等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现行使用的教材,大多一个模式,不同的教材之间内容雷同,质量不高。另外,有关物流技术方面的教材也跟不上实际运用的需要,笔者在选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教材时,前后翻阅了十几本书也没有找到满意的教材。
二、几点改进措施
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物流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不加以重视,那我们所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与社会的用人需求可能相差甚远,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也难以得到缓解。对此,笔者提出几点意见,希望能对改进物流专业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依托办学优势,发挥专业特色。各院校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要结合自己的办学特点和优势,筹备物流专业的教学与科研的专业基础,精心设置专业课程,开展物流专业的教学实践。例如,工科、交通运输类的院校突出技能的特点,商业类院校突出商业领域的物流特点,综合类院校突出管理、学科综合的特色等。没有特色的教育是平庸的教育。
(2)加强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教学。实训平台是实践教学的硬件平台,院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训平台的建设,充分意识到物流实训的重要性,在建设经费上给与支持。实训平台的建设要以校内物流实验室为主,校外物流实习基地为辅。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流程,并结合院校的专业特色,全面系统考虑,避免“肤浅”、“游戏型”的实验环境。要重视和定位技能训练的项目及内容、训练方法和考核标准,以使学生在踏上就业岗位时具备较为熟练的实践技能。基于物流实验室建设的目的,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包括物流教学用的物流设备、物流影视及实战推演课件、实训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整套方案,以发挥物流实验室的功效,为教师提供全面、系统的辅助教学材料,真正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作,应积极探索以下三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1.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2.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3.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
(3)注重对教师的进修与教学交流。我国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师资主要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本身需要知识结构的调整和理论更新,师资匮乏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例如,《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既懂成本又精通物流管理的教师任教,而大多教师要么只懂成本会计,要么只懂物流管理,而既懂成本又精通物流管理的教师是少之又少。另外,物流实验指导教师也严重缺乏。这种状况要求院校不仅在人才引进方面把关,更要注重对现有师资的进修培训,组织好各专业教师间的教学协调与交流,同时也要向其他院校学习其先进经验,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4)精心设置课程,优选教材。在参考其他院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要系统地、科学地设置本校的专业培养课程,突出自身的优势,不可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特色。教材的选取最好采取任课教师集体讨论的办法决定,这样可以减少内容重复的现象,有利于前后课程衔接的顺畅。如果在市面上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可以考虑自编教材。
结束语
物流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其强烈的技术与实践色彩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搞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当然,它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建设也不能一蹴而就。在正视问题的同时,要认真地思考如何提高与改进并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孙淑生,海峰.国内外综合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比较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69-70.
[2]汪长飚.物流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8月下期:27-28.
关键词:高校物流管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一、高校关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物流行业的发展可以说兴起于20世纪,发展于21世纪,早期我国对外开放深入不够,仅在地方性的港口及大型航空、陆运等贸易口设立专业的物流运输机构。随着2000年马云的电子商务潮流时代快速发展和兴起,物流行业开始普及和常态化,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综合目前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情况来看,可以将不足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专业的物流教师的师资力量相对紧张。物流专业不像其他学科专业,它更多的涉及实践,然而高校中实战经验丰富又能胜任教学工作且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教师相对还是少数,这样在物流管理教学的专业性上相对就拉低了教学质量,不利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对物流专业的前景、就业方向、发展趋势等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意义和对自己未来的就业生涯规划没有认知和方向感。不仅是物流专业教学,还有很多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延续惯性的形式化教学,对于学生所学学科的整体发展和就业都没有明确的指导,这样学生在将来就业时就会非常被动。学生不知道自己将来学完这个专业能从事什么工作,那教师的教育意义又体现在哪里呢。第三,教学课堂的情景性和新颖性没有创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强。高校的学习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更是对学生奋斗意识和学习能力的锻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创新自我的教学方式,构建情景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第四,缺乏对学生课下专业知识的引导和相关社会实践的鼓励。高校学生的学习状态相对轻松,在业余时间学生可以自我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多参与社会性的知识兴趣班,锻炼自我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升自己的社会经验值,为自己日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和知识积累。综合以上四点不足,广大高校在物流管理的教学中应积极引进优秀教师人才,完善相关教学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学、积极创新,构建新式教育课堂,结合课下活动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和培养。
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高校教育水准的界定和教师的师资力量强弱有直接的关系,学校要想提高学生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首先要在教师的聘用和培养上做好基础工作。高校学生就业关系到我国未来的人才战略方针和国家竞争力,对此,相关院校在育人的教师选用上务必仔细斟酌,全方位权衡,做好教师的聘用和任职培训。例如,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聘用上,学校应明确设置聘用条件,聘用985或211工程院校的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对我国的现阶段物流市场有着一定的调查或了解,任职过或实习过相关大型物流机构的工作优先录用;对聘用教师的师德、教育理念等进行全方位测试,对物流管理教学有自我的创新意识,性格正直的教师优先录用;最完善教师的教育技能,为教师提供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机会,增强教师的专业性和技能性,这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率也是一项保障。在日常的教师研讨会中学校要经常和教师进行互动和探讨,强化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教学困难积极给予配合和支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大型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进修班级,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设置先进教师的评选,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评选,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引进更多优秀的教师来校工作,提高本校的专业知名度,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做好铺垫。积极引进优秀的物流专业教师来校工作,完善学校的师资力量,不仅是对学校教学效率的有力提升,更是对学生就业的有力保障,同时对于我国物流行业的人才战略方针也是尽一份绵薄之力。
2.注重对学生进行物流行业前景发展、就业方向及生涯规划的教学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学生对于自我学习专业知识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没有清晰的认知,在日后的就业中则会显得迷茫或者麻木。教师进行基础专业知识教学时,需要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引导,准确定位学生的专业未来定向,帮助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行业发展趋势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增强学生对物流行业前景发展的认知,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第一,从宏观意义层面进行物流剖析教学。这主要是从国家政策方面考虑。物流业打败房地产业跻身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可见发展物流业已上升到政策面层次。这既是物流业在社会发展中重要程度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需要宏观方面的政策支持。第二,从物流行业方面特性进行教学。现实中,大多数人认为“物流=运输或者=储存”,这是错误的观念,认为“物流=快递”更是错上加错。但由此也反映出物流业的落后和不规范的发展。目前的物流业还仅停留在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学生选择这行需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同时学生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正是因为处于落后发展、不规范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未来的物流业才有大幅度上升和前进的空间。例如,我国的一些物流企业通过探索已经发展起来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如海尔物流、美的物流、京东物流、天猫物流等。第三,着眼于学生自身进行就业教育。360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都不缺人但缺人才,所以关键的还是学物流管理专业的人自身,保持良好的心态,将物流专业知识通透钻研,力求精良,未来的就业前景定是无限光明。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就业前景良好。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据了解,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学生只有充分意识到所学专业的优良前景和发展,对自我的就业方向有明确认知和规划,学习起来才会更有动力,教师教学的意义才有体现。
3.构建新式情景教学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纵观我国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其专业课程设置上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物流英语、物流会计、物流技术与实践、物流运输与仓储、采购与供应、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以上课程类别根据高校的专业资质进行适当选修,即本科和专科学习的内容有区别,但总体围绕以上几大类进行教学。对于书本类的理论知识,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熏陶已经麻木,高校教师对此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方式创新,构建新颖的趣味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在物流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全程英语口语教学,针对书本上专业的英语词汇,结合多媒体选取比较有特色的英语影片片段,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和流利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聘请自外国友人来参加课堂教学互动,通过外国教师参与教学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教师可以选取某一节课搜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英语电影播放给学生观看,如《泰坦尼克号》《速度与激情》等。英语课不是固化地灌输英语知识,适当结合多媒体锻炼学生对全英式口语环境的感受和适应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放松学生的紧张学习压力,寓教于乐,侧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物流类的采购与供应类课程,教师可以结合案例进行实际教学,利用多媒体事先做好教学课件,举好案例,让学生在课上结合案例进行知识运用结合和讨论,学生在案例的剖析和知识融合中不仅能锻炼自我的学习思维,对于知识的运用也会加深灵活。新式教育课堂就是结合新型教育技术及手段,在完成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课堂趣味化、生动化、新颖化,告别过去说教形式教育,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为学生创造课下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社会经验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教师要做好社会企业的实习对接,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实践机遇,锻炼学生的社会经验。例如在物流技术与实践的课程学习中,关于物流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分类注意事项、物流会计等,学校在对接好相关的实习企业后,教师要及时与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联系,根据自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安排学生定期进行实践实习,通过到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提升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扎实和巩固。课下和寒暑假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家门,多找一些类似兼职的工作,锻炼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前为自己的未来就业做好准备功课。社会经验不是教师教学的范畴,但是作为就业的引导者,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意识到提前接触社会、锻炼自我社会经验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流教育在我国高校存在些许不足,面对这些不足,学校首先要加强优秀教师的引进,完善师资教育的队伍建设。其次,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树立学生的就业观。再次,教师要创建新式教育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性。最后,学校和教师做好配合,为学生的实习做好铺垫,锻炼学生的社会经验。
参考文献:
[1]汪旭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系统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