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科学的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环境;学习成果;问题
引言:随着新课改的改革,新课标下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小学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因此,对小学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数学是培养和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学科之一,而课堂环境是决定学生发展的潜在因素之一,和谐有意义的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环境的内涵
所谓的课堂环境用科学的解释就是:存在于学生的周围,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环境建设主体
在课堂环境中,就建设主体而言,包含了老师和学生两者,学生在课堂环境中,是学习者,老师在课堂环境中,是属于授课教学者,在课堂中的所有一切有形和无形,动态和静态的事物都是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创造设计出来的。
(二)课堂环境的构成要素
课堂环境是由各种各样的要素共同构成的,根据这些要素的不同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环境:
第一种环境指的是物理环境,即存在与课堂中的各种客观存在的物体,是老师和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以及物理条件,包括教室、门、窗、课桌、黑板、学生坐位的排列形式等各种教学设备以及课堂中能看见的各种颜色、学生感知的温度等各种自然因素。
第二种环境指的是社会环境,即课堂中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产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探讨问题时的互动状况的总和,以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纪律。
第三种环境指的是空间范围。即老师进行教育活动,学生听课的物理空间,简单而言就是教室。
二、对现阶段小学课堂存问题的分析
课堂环境是老师和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得到较好的学习成果。但是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环境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物理环境过于简单
在现价段的班级中,存在着一个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要求一个教室最多容纳五十个学生,但受到教师和教室有限的限制,一个班往往存在着学生人数过多的情况,以超出了教育部所规定的的五十个人的范畴,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安排出学生的位置,就导致在学生座位的布置上较为拥挤,教室布置不合理的情况,甚至有的坐位是安排在老师讲桌旁边的。这种“秧田式”的紧凑布局,虽然有利于老师的教学,但是这种布局导致了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处于课堂的中心地位,对与整个课堂的教学,有着绝对的掌控权,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因座位较为拥挤,学生的空间范围相对比较狭小,不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不利的。
此外在基础设施方面,由于教学设备有限,存在多媒体教室不够用的情况,学生只有在听公开课的时候,才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平时都是在一般的教室上课,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就只能使用传统的语言方法进行讲课,这样的课堂氛围较为死板,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社会环境不和谐
小学数学课堂的社会环境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指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过于形式化。据相关调查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只是单向的沟通模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喜欢采用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模式,这种沟通方式虽然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收益却不大,过于机械化。老师在问问题的时候,虽然提问题的次数比较多,但是对于提问的对象比较的有限,不能做到每一个学生提问,不能使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全面覆盖,有的时候一个同学要回答好几个问题,而有的同学却一个问题都没有得到回答,老师无视其他举手的同学,使其他的学生边缘化。
另一方面指的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规则和课堂秩序较为严谨,老师会制定很多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这样的制度使得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学生个体和整体之间的交流机会也被减少了。
(三)心理环境
新课标要求课堂环境的建设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课堂的建设要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方面全面发展。但是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致力于传授学生知识,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留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看法,不给于学生表达阐述自己观点和见解的机会,重视学生之间的团结却有不给学生充分进行交流培养感情的时间。在这种枯燥的环境中,学生往往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感,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
三、改进方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老师要摈弃原来的教学旧思想,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加强老师对新课标理念的培训,相关教育部门应该落实好新课标的传播,在各省、县、相开展进行新课改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让老师深刻的了解到新课标的要求,从而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灌输和执行,加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中,做好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课堂环境的建设来说,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数学课堂环境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够成的,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组成人际关系的核心。老师要响应新课标的要求,与学生建立和平、民主和平等的关系。老师不能一味的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不能只做单方面的互动,要让学生积极的提出问题,说出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和谐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
总结:
小学数学的课堂环境时刻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关系到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和致力于建立良好的课堂环境,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锐,马云鹏.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表现的因果关系研究――一个基于数学课堂的前实验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1,10:22-29.
[2]武友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申一君小学课堂环境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课堂环境 学习成果 关系探究
就高中学生这一教学实践活动的对象而言,高中英语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不但要求学生自身对一定的自学能力有所掌握,身为教学活动实施者的教师也应该对其所具有的教学手段进行不断改进。高中英语课程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升学考试乃至今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高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实践活动时,不应该将其全部精力都投放在向学生教授课程内容上,对于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有所关注。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对于学生成绩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轻松舒适的课堂教学环境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取得更好效果。
1. 如何建立良好的高中英语课堂环境
1.1 对师生互动良好的课堂环境进行营造
课堂互动、交流环节在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良好的交流环境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掌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公平而平等的,教师对于学生存在的疑问应该能够给予认真的倾听以及合理的解决,对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进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形成会更加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1.2 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改革提出,应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予以重视,要采用多种手段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其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基础知识以及语法规则是高中英语教学内容的两大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对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进行营造,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够让学生找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2. 存于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
2.1 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所具有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受课堂环境影响。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会更加具有学习兴趣,对英语课程的学习会投入更多精力,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高中英语教学活动必然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2.2 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具体实践时,有效的教学手段的使用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将实践练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去会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对教学方式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从教材的具体实际出发。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活动的方式手段,使学习环境向多元化趋势发展。这样的话,学生的心理诉求会得到满足,进而促进学习效率的稳步提升。
2.3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思想要进行及时纠正,否则学生所具有的错误认识将导致其最终得出的结论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受到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对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行营造。这样的话,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
2.4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在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之中,学生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的四个方面,对于这四方面的内容,教师都要予以重视,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地将开口讲英语的机会提供给每一个学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使得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施高中英语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行营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轻松舒适的课堂环境能够使学生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发挥出来,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
[1] 王玲玲. 浅谈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与孩子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J]. 读写算, 2012(55).
【关键词】 骨科; 疼痛优质护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4-0097-02
doi:10.14033/ki.cfmr.2016.24.054
在骨科下肢手术中,手术会对患者的组织与细胞造成破坏,手术的伤口比较大,导致患者术后出现疼痛现象,伤口处的剧烈疼痛会导致患者机体出现应激性的反应,加速组织的分解与代谢[1]。同时,在完成骨科下肢手术之后患者非常容易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问题,不但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而且会导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血压升高,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目前,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给予住院患者优质护理、常规护理等护理,其中,优质护理具有很高的护理质量、器械以及药品操作合格率、护理满意度,因此许多医院都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为了进一步探究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接受骨科下肢手术患者12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分别实施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接受骨科下肢手术治疗后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60例。其中,A组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3.33±3.46)岁。B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42.44±3.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护理方法
B组实施常规护理。A组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如下:在患者进入手术室的时候,需要给患者讲解骨科下肢手术可能会出现疼痛、疼痛原因等方面知识,同时还要告知自我缓解疼痛的方法[2]。由于手术存在风险,在开展手术的过程中,患者一般均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手术之前,需要亲切地与患者交流,积极开导患者,并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给患者介绍手术的相关知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让病房内保持空气清新、干净卫生,嘱咐其他人员在病房周围及病房中保持安静。另外,以患者身体状况为依据,对患者饮食进行指导,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保证手术顺利进行[3-4]。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地缩短手术时间,防止止血带使用时间太长,摆放满足实际需要。同时,正确地选取穿刺部位: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超过上肢的发生率,所以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的防止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避免反复穿刺,如果条件需要使用下肢静脉,那么一定要保证针头要细,操作力求1次成功,拔针后按压时间禁止太长,防止局部血栓形成。同时部分会有刺激和损伤血管壁的药物要慎用,同时还要鼓励多饮水或者是适当地增加静脉输液量,促使血液黏稠度降低。同时在患者患处温湿敷,可以顺利地降低血管痉挛的出现。
1.3 观察指标
应用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各时段疼痛进行评分,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烈;应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患者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同时分析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5]。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2、7、14 d的VAS评分比较
A组术后2、7、14 d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A组护理满意度为100%,高于B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6.2896,P
2.3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相比,A组深静脉血栓形成者4例,占6.67%,B组为10例,占16.67%,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7.4321,P
3 讨论
在骨科手术中,优质护理不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医院的声誉、地位也有很大的影响[6]。在目前医院护理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给予病情讲解、健康指导,既满足了广大群众对于医院服务质量的要求,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护理质量和综合素质。此外,优质护理不仅十分具有针对性,对患者各种临床症状早发现、早治疗,而且还可以减少患者心理上的不良情绪,如恐惧和紧张,并且还能消除患者对于疾病的顾虑。因此,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提升护理效果[7]。
本次研究在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过程中使用优质护理,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应用骨科下肢手术治疗后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组研究,一组使用常规护理,一组实施优质护理。在完成护理干预之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实际护理效果,A组术后2、7、14 d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应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帮助患者康复,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提升患者后期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Aggarwal A,Puri K,Liangpunsakul S.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cirrhotic patients:Systematic review[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19(11):5737-5745.
[2] Michiels J J,Michiels J M,Moossdorff W,et al.Diagnosi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and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recurrence and the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in the primary care medicine setting anno 2014[J].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5,1(15):29-39.
[3]何永凤.优质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4):127-128.
[4]马惠敏,赵金彩.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效果评价[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6(5):686-688.
[5]桑红霞.骨折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5,4(11):1548-1549.
[6]钮艳芳,吕晶,王从军,等.骨科下肢大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分级预防护理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5):121-123.
1(略)
国内在环境信息科学的一些主要论题包括环境信息系统、环境遥感、环境模型、环境可视化、环境信息处理等方面都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信息化发展迅速,特别是从上至下的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工作的进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则已成为实现环境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正在从初期的信息管理、环境专题制图发展到Gls与环境模型集成陈9]、35技术集成的多媒体环境系统、基于Gls的环境污染扩散模拟t‘’,‘“1、基于GIS的环境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一些主要领域包括大气污染遥感、水环境遥感、固体废弃物遥感监测、城市热岛效应与热环境监测、植被遥感、景观格局遥感监测、海洋环境监测等。环境建模与模拟一直是环境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各种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统计模型在环境信息科学中得到大量应用,另一方面,基于环境过程机理的计算机模拟模型、元胞自动机(CA)模型、智能体(Agent)模型等也在环境领域受到重视。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是从海量数据库中挖掘和提取对决策分析有用的、先前未知的隐含模式和规则的过程,笔者在1999年即面向环境信息化与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试图将二者结合,提出“环境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并进行了初步研究。可视化是表达和传输环境信息有效的形式,通过三维可视化、三维模拟实现环境现象、过程的真实感表达,能够更加逼真地传输环境信息。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应用中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卿]。“虚拟地理环境”是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地球科学研究的创新平台,依托这一平台,能够进行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模拟决策等活动。针对环境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趋势,聂庆华提出了“数字环境”的概念,数字环境是环境信息化的过程和结果,是三维显示的数字虚拟环境,包括环境信息数字化、环境信息传输网络化、环境分析模型化和环境空间决策的智能化、环境过程和管理可视化。尽管国内目前在环境信息科学各个分支方向的研究非常活跃,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和探讨。本文在分析环境信息科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环境信息流和信息分析处理构建了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并以煤矿区环境监测治理与管理为例,全面分析了环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以期促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2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及其在煤矿区的应用
2.1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尽管环境信息科学的概念提出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来看,对于环境信息科学的概念、学科体系还缺乏明显的定义。已有的一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计划中界定的范畴也不尽相同。因此,从促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视角出发,首先需要对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进行界定。HuangGH等川提出的环境信息科学的构成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见图l,这是当前引用较多的环境信息科学体系结构。由图1可见,环境信息科学是多学科集成的领域。传感器综合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尺度地面采样技术成为可能,处理不同特征、尺度和复杂性问题的模型综合成为新的挑战,包括不同模拟、优化、评价模型以及相关信息技术与平台的合并,不同技术输人与输出之间的联接,社会经济因子的量化,以及大尺度集成模型的解算策略。在此基础上,HuangGH等「‘〕提出基于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环境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系统,其结构(图略)USGS的研究报告’)中,将环境信息科学定义为:环境信息科学是为加强对不同复杂程度的环境现象的理解,并提出新的认识的,集成物理、生物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方法的研发、试验和应用的学科。不同定义都强调环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交叉、以信息技术为支持、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特点。Huang等川的观点显然更强调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GPS技术为基础的空间信息技术与环境科学和工程的交叉,而USGS的定义则重点强调了现代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等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特别是USGS在其未来环境信息科学发展规划中重点强调了计算智能等技的应用。基于以上观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结合我们的研究实践与认识,以环境信息流和环境信息处理分析为主线,可以构建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技术方法(图略)。环境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需求的多学科理论交叉,技术支持在于面向环境信息流的多技术手段集成,最终通过不同学科领域方法模型的综合,实现环境科学与工程各个阶段、各个过程的目标和任务。因此,需要从多学科理论交叉与多技术手段集成的角度推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
2.2环境信息科学在煤矿区综合应用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环境信息科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新兴学科,而是诸多学科的交叉和集成。不同学科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资源环境规划与城乡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着与环境信息科学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是促进环境信息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换言之,以前进行的研究工作往往是从环境信息科学的开展的相关论题研究,其重点还在于不同学科方向,但已经构成了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基础层。为了促进环境信息科学的研究,需要改变从外部到内部的“包围型”研究模式,努力推进从核心到的“拓展型”发展模式,即从环境信息流出发,组织和集成相关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在不同学科交叉链接的关键论题上开展深入研究,以便形成适应环境信息科学体系与研究需求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煤矿区作为1种以资源开采为驱动力发展起来的特殊地理区域,由于煤炭资源开采(以下仅涉及地下开采矿区)破坏上覆岩层原始应力状态,导致地下水流失、地面塌陷,进而引发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矿山排研形成的研石山压占大量土地,堆积物导致严重大气污染和土壤损害,甚至引发各种地质灾害。因此,煤炭区是1种典型的由于矿山开采导致的景观破坏、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复杂区域,煤矿区的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目前,对于煤矿区生态环境主要的研究视角包括:(l)从煤矿开采损害角度出发研究开采沉陷与地表变形预计、监测与治理;(2)从煤矿区土地资源管理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响应;(3)从煤矿区地质环境角度出发研究矿区地质环境评价与地质灾害预防,(4)从煤矿区水资源环境角度出发研究矿井水害、水污染与水资源调控;(5)从景观格局生态学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景观格局;(6)从地理环境演变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地理环境演变与模拟;(7)从遥感与GIS应用角度出发研究矿区资源环境遥感与信息系统;(8)从大气污染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大气污染评价与控制;(9)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环境经济评价;(10)从管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环境规划、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决策;等等。对以上不同视角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多主题、多要素的时空环境信息是其中的关键,任何视角的研究都需要充分的信息和数据的支持、需要环境信息和背景信息的集成、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分析工具的支持、需要环境知识和其它领域知识的交叉和集成。因此,从环境信息科学的角度出发,可以集成现有的研究工作,充分应用相关学科已有研究成果,通过成果整合与集成,在推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实现整合的关键在于不同研究视角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链接边界选择、信息传输反馈、系统相互作用。煤矿区环境信息科学综合研究与应用体系框架(图略)。按照该研究框架,煤矿区环境信息科学的重点在于多学科研究的交叉点,主要包括:(l)基于采矿环境影响机理的模型建立、参数获取;(2)各种环境模型的建立、参数提取与模型验证(面向环境系统分析的环境评价、污染扩散、环境演变模型和面向环境管理决策的规划模型、优化配置、动态演变模型以及环境保护治理与生态重建方案设计);(3)面向环境监测的遥感信息源选择与图像处理、环境信息提取与分析,以及组织、集成与管理多种环境相关信息的数据库设计与建立;(4)环境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下的模型解算与解释、分析结果可视化与应用;(5)集成信息、模型、数据库、系统、知识的环境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构建。(6)资源一环境一人类一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流与信息应用。
1评价原则
1.1现实性原则
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一定要有它自身的现实意义,整个人类科学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只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科学成果才能被人们理解、接受、掌握、应用,才能有生命力,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将社会科学发展目标与国家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对于国家亟须研究和解决的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能够提出独创性的见解或可操作性的建议,或者为培养社会科学优秀人才提出创新性方案和策略。
1.2价值性原则
(1)学术理论价值。社会科学就是在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前进的,对较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解释,找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真谛,因此对基础理论成果的评价,学术理论价值是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2)伦理道德价值。在人们的价值观中,伦理道德价值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之中以后,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如果一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违背了社会大众普遍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那么该项成果是很难被接受的。因此,一项成果所蕴含的伦理观、价值观是要与人们普遍认可的、经过历史积淀的、已经约定俗成的规范相一致,这样才能适用,才有可能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推广应用。
(3)社会经济价值。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可以通过给相关机构或部门提供建议、方案、方法,解决实际社会生产、生活问题而产生经济效益,也可以通过为人们提供知识、更新人们的观念,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艺术修养以及价值判断能力,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对于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量化的部分,可用价值量的大小来衡量研究成果的好坏,难以量化的部分,则可以通过其影响面、宣传面和贡献大小加以评判。
(4)生态环境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社会、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自然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可以通过影响组织机构的经济行为来影响生态系统,也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因此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会对生态环境的变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应该是推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使人、社会、自然更加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价值标准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评价标准。
1.3创新性原则
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创新程度。只有创新才能在科研成果中总结出新的经验、规律,探索新的思路、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学说,提出新的方案、对策,为新的实践及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等。一项没有创新力的研究成果,只是重复别人已经提出的观点和方法,是毫无意义、没有价值的。所以,不同范围、层面、角度的创新对社会经济生活所起的作用不同,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同。因此,我们应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创新程度的大小来衡量其价值。
2评级系统的构成要素
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等。
2.1评价制度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许多情况下,制度也是某一领域的制度体系,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制度最大的特点是规范性和程序性。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法令为依据。制度本身要有程序性,为人们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
评价制度就是评价工作应当共同遵守的评价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评价制度是保障评价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是评价工作科学、公正、客观的基石。因此在评价系统中评价制度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是评价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它包括评价准则的制定,评价程序的规范和监督体系的建立。评价准则就是要由政府相关部门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评价主体的职责和权利、规范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建立严格的评价监督体系。
评价程序就是涉及评价工作各个环节的要点、工作步骤。从选择评价专家、评价方法,以及使用何种评价体系等等多方面体现评价程序的科学、规范与可操作性。
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应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首先应明确监督什么,即监督的对象。在这里,我们认为包括对专家的监督、对评价机构(包括政府评价机构和非政府评价机构)的监督,对评价程序的监督这三个方面。对专家的监督应当包括在评价结束之后公开专家组名单,对专家评价意见予以匿名公开,目的是使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的监督。对专家评价的再评价,应建立如下监督机制:一是保持评审记录;二是对投票负责,正式签署投票意见;三是向社会公开评价意见;四是应集中发表评优成果;五是要充分重视专业协会、专业刊物的监督作用。对机构评价的再评价,也应鼓励评价机构的多元化与良性竞争,例如增加“学术声望”评价,以弥补其它刚性指标的不足。
2.2评价主体
从哲学角度讲,主体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实践的对象,为属性所依附的实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主体就是实施评价行为的机构组织,包括政府,也包括非政府评价机构。也就是说,评价主体不是单一的,是多元化的。多元化可以杜绝行政垄断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但是多元化也可能造成学科之间各自为阵,各种评价层出不穷、口径不一的局面。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产生,就需要对各种非政府评价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在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登记,予以统一管理;第二接受社会的监督,对评价活动和评价专家通过专业协会、专业刊物和网络的影响力予以监督;第三鼓励评价机构的多元化与良性竞争,例如增加“学术声望”评价,以弥补其它刚性指标的不足。
2.3评价客体
客体是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那么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客体就是各类型研究成果。包括书、论文、调研报告等。为了评价方便,一般将其划分成基础类研究成果和应用类研究成果,基础研究总体上是以主攻学科前沿的重大难题、探索创新知识、创建新理论的理性追求为其目标,这也是学科主体性的根基所在。评价基础类研究的主要标准主要是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性;评价应用类研究成果的主要标准是研究成果能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否为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咨询等。基础研究常常耗时巨大,其价值也是潜在的;应用研究则常常是当下的,效益是显在的。对这两种性质迥然不同的研究,应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2.4评价方法
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方法总体讲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以同行评议为主,它是国内外学术界和行政管理部门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之所以广泛使用,主要在于它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相适应,因为哲学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表象都是与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观、道德观息息相关,因此评价一项社会科学成果质量的高低,内容的优劣,需要由从事同一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通过对成果的研读,感悟成果背后作者的价值世界、精神世界,由此判断成果真正蕴涵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然而同行评价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受评价者个体认识的局限,评价结果可能出现偏颇;受外界环境影响,容易出现学术评价腐败问题。为了弥补同行评议的不足,又纷纷出现了各种定量评价方法,如引文分析法、文摘法等,它们都是对同行评价的有益补充,目的是增加评价的量化成分,减少定性评价的不确定性。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要想做到评价结果科学、公正、客观,就必须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辅以引文分析等定量评价方法,综合使用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才能获得比较客观公正的效果。
3评价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