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原微生物培训

病原微生物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病原微生物培训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1篇

明确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或所在岗位职责涉及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的一切人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质量监督人员、安全监督员、废弃物管理人员、洗涤人员、保洁人员和其它工勤人员、外来单位参观、学习、工作人员以及中心职工跨科室开展实验活动人员等人员的准入。

3职责

3.1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员准入制度的制定和更新。

3.2生物安全委员会批准病原微生物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准入。

3.3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本中心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员的准入工作的实施。

3.4科室/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员准入工作的实施。

3.5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员准入工作的监督检查。

4准入原则

4.1生物安全委员会和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成员

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本中心生物安全基本情况,熟悉重大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上报程序,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

4.2科室负责人

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熟悉国家相应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熟悉本科室病原微生物相关人员、环境、工作内容和相应的生物安全要求,熟悉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上报程序,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

4.3实验室负责人

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和相应的实验室工作经历,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技术规范,掌握本实验室病原微生物相关人员、环境、仪器设备、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和工作内容等情况,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有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

4.4实验室技术人员

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熟练掌握有关标准操作规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通过所需的生物安全知识、技术考核,获得相应的上岗证,按要求参加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培训,掌握相关技术规范,掌握与所承担工作有关的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风险,掌握常规消毒原则和技术,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4.5质量管理人员

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和相应的实验室工作经历,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熟悉责任范围内实验室相关追踪、环境、设备、设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和工作内容等情况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关键控制点,能够及时发现生物安全隐患,熟悉生物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理和报告程序,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责任心。

4.6实验活动辅助人员

专职消毒人员、废弃物管理人员、洗刷人员、清洁人员等与实验活动相关的人员应掌握责任区域内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接受与所承担职责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个人防护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熟悉岗位所需消毒知识和技术,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4.7安全保卫部门或人员

具有相应的安全保卫工作经历,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了解本中心或所在实验室相关基本情况以及安全保卫要求,能够及时发现并快速消除一般安全隐患,能对较严重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或方案,熟悉生物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理原则和程序,具备火灾等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能力,有较强的责任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4.8健康监护部门或人员

具有相应的工作经历,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掌握责任范围内实验室人员健康监护工作的原则和程序,以及发生生物安全事故时的人员救护知识和处置程序。

4.9外单位参观、学习、工作人员

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进入实验室的申请必须获得必要的批准,申请进入实验室并参与实验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教育和工作经历,并按要求参加培训。

4.10中心其它科室职工

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进入实验室的申请必须获得必要的批准,并按要求参加培训。

5准入制度

5.1所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在满足上述准入原则的前提下,了解潜在危险,必要时在生物安全知情书上签字。

5.2按本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批准手续。

5.3实验室人员在下列情况进入实验室特殊工作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

5.3.1身体出现开放性操作;

5.3.2患发热性疾病;

5.3.3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

5.3.4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耐受;

5.3.5妊娠;

5.3.6已经在实验室控制区域内连续工作6小时以上;

5.3.7其它原因造成的疲劳状态。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2篇

1.1对象

下城区疾控中心的3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

1.2方法

1.2.1评估内容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的指南,对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特性、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人员、实验方法、危险材料、实验器材、废弃物处理和突发事件应急控制等要素进行风险评估。

1.2.2评估过程

微生物检测人员收集病原微生物背景资料和信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编制风险评估报告。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对风险评估报进行校核,并组织专家评审。

1.2.3风险评估方法

从采样到分离、检测、鉴定等整个实验过程和实验活动中每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一一识别,针对存在的风险,逐项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必须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经过确认的方法进行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采样检测时必须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检测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背景知识和满足生物安全培训要求,生物安全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检定、校准及维护,菌(毒)株使用、保存、销毁及运输的规范,不同废弃物具体分类处理要求等。

1.2.险评估报告模式

以病原微生物概述、病原微生物检测相关实验活动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人员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其他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评估结论为主线,编写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评估结论主要明确所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需要的实验室防护等级以及个体防护等级等,并对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如人员、设施设备、实验方法、防护措施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是否能确保实验活动正常安全地完成进行简要总结。

1.2.5专家评审

组织浙江省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专家,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并不断修订完善。

2结果

2.1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收集的病原微生物相关资料和实际评估内容,编制了风疹病毒、麻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霉菌和酵母菌、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肠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军团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空肠弯曲菌、铜绿假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共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包括10个病毒、19个细菌、2个螺旋体和1个真菌。

2.2专家评审结果

2013年12月邀请省、市级疾控中心病毒、微生物、毒理、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质量管理领域的7名资深专家对32个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专家们肯定了课题组风险评估方法的先进性、评估内容的完整性、风险评估报告的规范性和评估体系的可行性,并提出4条修改意见和建议:

(1)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活动复杂程度取决于实验活动实际的危险特性,并不一定都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应根据各种危险源特征和强度适宜地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

(2)风险评估既要识别各种风险源,提出科学的防范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也应避免过度、盲目的防护;

(3)应注意到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实验活动时潜在的危险性不同;

(4)危害程度分类相同的不同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可能产生的危害不同。课题组按照专家意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对评估报告进行修订并邀请专家再次审核修订的评估报告,认为这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对目前生物安全实验室,特别是疾控系统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3讨论

生物安全研究的核心就是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最新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3版),增加了危险度评估、重组DNA技术的安全利用、感染性物质运输及生物安全保障等新内容。美国疾控中心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在《微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指出,生物风险评估还应包括对实验工作人员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瑞典传染病控制所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安全合作中心,2007年前就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体系。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标准。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阳性率;对比

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对与人类关系密切。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临床各大科室检测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对指导抗生素的用药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拟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各大临床科室不同病原学标本,并与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集的病原学标本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时间的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细菌来源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各大临床科室不同病原学标本,标本来源于呼吸道、血培养、大便标本及其他标本。并与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各大科室收集的呼吸道、血培养、大便标本及其他标本进行分析对比。

1.2方法

1.2.1鉴定方法 法国VITEK系统鉴定方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鉴定。

1.2.2药敏试验 本次研究采用纸片法或微量稀释法。

1.2.3数据录入 将数据录入EXECEL表格内,由专人负责数据核对后,对有疑问数据进行复核,然后录入SPSS 18.0 分析软件。

1.2.4 质量控制 要求参与本次研究的临床微生物室工作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参加国家临床实验室质控考核并合格,并进行统一技术培训。

1.3评价方法 对比2012年1月~2013年1月与2013年2月~2014年2月病原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

1.4统计学分析 将资料录入 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当P

2结果

2.1 2012年1月~2013年1月与2013年2月~2014年2月病原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对比 2012年1月~2013年1月与2013年2月~2014年2月呼吸道、血培养、其他标本及大便标本病原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分别为(36%、8%、30%、5%)、(35%、9%、29%、2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关于细菌的药敏试验常用的有纸片扩散法、肉汤微量稀释法和微量稀释法[1]。我们研究采用国内外广泛使用并实践价值高的纸片扩散法或微量稀释法,虽然工作量大,但实验重复性好。

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提高,使得检验仪器向自动化、分子生物学方向发展。但是有学者指出虽然临床检验自动化的提高,但并没有使得检验阳性率同样有所提高。本次研究同样发现呼吸道、血培养、其他标本及大便标本病原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均

据国外大规模的调查显示,检验标本的阳性率高低除了与检验误差有关外,还与采样的流程、采集的规范度相关[2]。目前很多临床科室在提出检验申请后,送检员没有及时将标本采集送至检验室,或者在途中停留时间过久,造成标本污染,引起结果的偏差。因此有学者建议应该对采集标本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最好有科室固定组成专业的采集团队,避免采集源头出现失误[3]。

对于采集尿液标本,有学者指出医生的宣教对患者的采集质量至关重要,良好的尿液标本可以反映泌尿系统的疾病,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疗效的观察,而尿液标本的采集是影响尿液检查准确的重要环节。因此,尿液采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容器必须清洁:要采用医院提供的容器。②取中段尿:一般尿液检查须弃头尾,避免干扰。尤其是女性患者,避免由于阴道分泌物混入尿液,大量的上皮细胞及其他有形成分影响检验结果。但衣原体、支原体检查应留取前段尿,且应憋尿3h以上[4]。③采集的量:要保证足够的尿液,越10~20 ml左右。④采集尿时间:在患者进入医院使用抗生素前,留取晨起的新鲜尿液。

对于痰液采集,护士要为患者发放无菌容器,容器上贴有患者基本住院信息,送检前护士核对标本,防止出错。留取时间一般在患者入院抗生素使用前。留痰方法:患者清晨起床后,用清水漱口,弃去第一口痰,标本在30min内送检。对痰少或无痰患者,用温水超声雾化,护士协助患者叩背,促进使痰液排出。对口腔卫生差的患者,先清除口腔分泌物。对不能自主咳痰或昏迷的患者,可采取吸引器吸痰并放入无菌小瓶子中。患者留取痰液标本后,第一时间送化验室,避免途中污染。此外,检验人员也要有独立判断的能力,自身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及准确的操作技术,遇到有难度的标本时,与上级医生讨论,避免因临床经验不足造成的误差。科室内部也要完善质量体系,对每项实验室设备要注明操作步骤及操作流程。检验人员也要反复核对检验结果,确保准确无误[5]。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不同年度的临床标本检验阳性率存在微小差异,因此检验医生需要认真分析差异原因,提高检验水平,为临床科室提高有价值的数据。

参考文献:

[1]申子瑜,李少男,王治国.我国政府对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的管理行为[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29(1):6-8.

[2]王雪文,顾克菊,陶建敏.微生物标本采集中的存在问题及干预对策[J].上海医药,2011,9(1):47-48.

[3]李~佳,董开秀,许辛伯.临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因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7):756-757.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院感染;现患率;抗菌药物;调查

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评价的重要指标,及时准确的掌握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分布情况,对确定医院感染的变化趋势与管理重点有重要意义[1]。为准确、迅速掌握医院感染发生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效控制医院感染、规范抗菌药物使用,提高医疗质量。我院于2013年8月21日对住院患者进行了横断面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3年8月21日0∶00~24∶00的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不包括当日新入院患者。

1.2方法 按每50张床位配备1名调查人员,调查人员由感染专职人员和病房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组成,进行调查前由感染管理科对调查人员进行感染诊断标准、调查方法、填表要求的统一培训,采取床旁调查和查看病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逐一填写个案调查表。遇疑难病例由调查小组人员讨论后决定。调查在当天完成。最后由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负责资料的收集、核对、整理和统计工作。

1.3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 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所有在调查期间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患者,均计入医院感染。

1.4统计学处理 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住院患者1218例,实查1198例,实查率98.36%,可避免选择性误差;发生医院感染28例、30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2.34%,例次现患率2.50%。

2.2各科医院感染情况 重症监护室最高,调查人数22例,医院感染人数4例,感染率18.18%,内科系统以泌尿内科(10.00%)、急诊病房(7.14%)、血液科(5.36%)为前3位,外科系统以骨科(4.07%)、妇科(2.56%)、泌尿外科(2.22%)为前3位。

2.3医院感染部位构成 上呼吸道2例(6.67%),下呼吸道12例(40%),胃肠道1例(3.33%),泌尿系统8例(26.67%),表浅切口5例(16.37),深部切口1例(3.33%),其他1例(3.33%)

2.4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

2.5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见表2。

2.6病原微生物送检情况,见表3。

3讨论

3.1本次调查抽调各科室医院感染监控人员,并在调查前统一集中培训,统一调查方法。在正式开始前1 w,通知各临床科室,做好接受调查的准备,完善相关检查和病历书写。调查时各科医师交叉进行,采用查看病历、床边调查、访谈主管医师相结合的方法,疑难病例由小组讨论,并设由感染管理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主任组成的疑难病例顾问团,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通过每年的横断面调查,提高了医院感染病例诊断的总体水平、增强了医生主动、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的意识。

3.2本次调查结果低于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网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3.91%,说明现行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有效。较第三季度发病率1.28%高出1.22%,提示本院日常监测存在一定的漏报、漏诊情况,应加强监管力度和培训,进一步增强临床医师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水平和上报意识。

3.3不同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存在差异,其中重症监护室最高18.18%,与患者病情重,侵袭性操作多,新入职人员多,无菌操作及手卫生执行依从性低有关;泌尿内科、急诊病房、血液科、骨科、妇科、泌尿外科分别排在2~7位。作为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重点加强以上科室监管,查找薄弱环节,及时提出和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避免医院感染流行和爆发事件的发生。

3.4医院感染部位构成中,以下呼吸道所占比重最高40 %,与近几年的日常监测结果(32%~42%),也与国内外报道[2]结果一致。可能与呼吸道感染易于诊断,且把普通感冒所致的卡他性炎症也列入呼吸道感染有关。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26.67%,明显高于日常监测结果(9.55%~21%),与未常规对长期留置尿管患者进行尿常规或细菌培养,缺少诊断依据,尤其是无症状菌尿症患者漏诊率的可能性大,应常规对长期留置尿管患者进行尿液菌检。

3.5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当天抗菌药物使用率35.64%,明显低于《2012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低于60%的要求,亦低于2013年全国现患率调查结果38.39%。从抗菌药物使用率和联用情况来看,我院的抗菌药物管理成效显著,但预防用药明显偏高,提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仍有下降空间。

3.6住院患者病原微生物送加率为送检率13.27%,其中血标本53例,占总标本的33.33%;治疗性抗菌药物应用前病原微生物送检率69.61%,比全国调查结果49.05%高出20.56%;III联用抗菌药物应用前病原标本送检率6.67%,距离三甲要求100%甚远;限制级抗菌药物应用前病原标本送检率48.82%,基本符合三甲要求(>50%),特殊级抗菌药物应用前病原标本送检率76.32%,基本符合三甲要求(>80%),医院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送检率86.67%,比三甲要求>70%高出16.67%。结果显示III联用药、限制级、特殊级用药微生物送检均达不到三甲医院要求,医院感染管理应与药事管理部门通力协作,强化临床医师病原微生物送检意识,根据药敏结果正确选择抗菌药物,避免因滥用抗菌药物而加速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进一步指导并规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施茜.2009-2011年某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6):448-453.

[2]杨红,倪丹,徐剑英.我院近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19(6):107-108.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5篇

1.1实验室设施、设备不完善

实验室在设计和建设上没有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致使实验室本身在建设方面就没有达到相应标准,如室内流通环节不合理、密闭性差、通风系统过滤器装置不合理等,存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缺乏与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相适应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和设备,在影响正常实验活动开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

1.2日常管理不规范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工作场所,操作者在进行标本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血清分型等不同实验操作时,都要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及生物危险因子。日常管理不规范的表现有:个别实验室存在不使用微生物专用培养箱而采用大房间开放式培养微生物的现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产生废弃物所需要的收集、包装和灭活等用品与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有些实验室采用没有标志的普通垃圾袋包装生物垃圾;学生将实验室工作服带出实验室个人保管,不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日常管理不规范暴露出许多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1.3学生自我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当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许多实验课所用的标本来自病人,如临床检验基础、免疫学检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等采用人体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体液等标本。即使是学生提供的标本,也可能存在诸如乙肝病毒、流感病毒、痢疾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病原菌。另外,在微生物学检验中,经常接触的有三类、四类病原微生物以及少数二类高致病性微生物和有害生物因子,这些都出现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学生常常接触已知和潜在的生物危险因素。目前,由于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未能到位,部分学生对于生物安全知识了解甚少,没有意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未能认识到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例如有的学生进实验室不穿工作服,接触阳性标本不戴手套,微生物接种时不戴帽子、口罩,有的甚至在实验室吃零食、喝饮料,将干净的书或物品随手放在实验台上,将实验废液随意倒在下水道里,实验用过的阳性标本不经处理就扔在垃圾桶里,下课不洗手或不认真洗手。

1.险评估工作不到位

在使用传染性或有潜在传染性标本进行实验前,必须对微生物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实验应在哪一级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相应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紧急事故处理办法,形成书面文件并严格遵守执行。然而一些高校对这一重要环节重视不够,风险评估工作不到位,还有一些高校完全没有对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病原微生物实验进行风险评估,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文件。

1.5管理监督措施缺乏

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一般都建立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制订了标准操作程序,但往往忽略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容,不但缺乏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行政管理规范,而且缺乏具体的实验室技术操作管理规范。部分实验室尚缺乏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及监督措施,多数条款没有具体分工,未能责任到人,监管不力。

2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措施

2.1做好生物安全的培训工作

应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组织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等法规文件,把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做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将生物安全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尽早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严防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完善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制订并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程。同时,把责任分级落实到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的所有人员,做到“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绝不姑息任何违反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建立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清洁的工作服,除必要的书籍、笔记本和文具外,其他个人物品一律不得带入实验室。严禁在实验室里大声说话、打闹、乱走动,严禁学生在实验室里吃东西、喝饮料、吸烟、嚼口香糖,不可把任何东西放入口中。如果受到病原菌污染,应立即消毒,不可轻视和怠慢。微生物实验材料的数量和种类繁多,如化学试剂、剧毒药品、玻璃器材、生物制品、菌种、实验仪器、培养基等,若不加以科学管理,实验室就杂乱无章,直接影响实验室的整洁和工作效率,因此应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2.3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工作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硬件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建设。对已开展病原微生物研究活动的实验室进行定期检查,确定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是否运行、保养良好,是否配备了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

2.4加强实验室日常工作中的生物安全管理

严格管理菌种、危险品、剧毒药品。目前实验室所涉及的病原菌有炭疽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产气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黄色微球菌、链球菌、水弧菌、脑膜炎双球菌等。为了合理有效地保藏管理菌种,根据《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和实验室实际状况,制订实验室菌种的保藏管理办法:(1)购买菌种时必须是卫生部规定的正规单位,为了避免菌种的死亡或变异,应采取妥善、可靠的方法,设置专用冷柜保存菌种。(2)建立菌种使用记录,指定专人负责,对一、二类菌种设专柜,单独保存。(3)使用菌种时采取严格防护措施,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4)加强菌种安全管理,防止菌种丢失。(5)危险品、剧毒药品管理应符合国家和公安部门及学校统一规定,落实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由专人、专柜保管且上锁,防止危险品及剧毒药品被盗、泄漏或误用。

2.5加强对实验废弃物和实验动物的管理

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是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必须明确掌握生物安全废弃物的分类原则,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避免实验室或环境污染,进而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使用的实验动物必须经过检疫合格,且不得擅自带离实验室饲养,实验结束后存活动物要送回动物室,死亡动物要做无害化处理。实验室废弃物分为感染性废弃物和非感染性废弃物,不能随意丢弃,应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隔离、消毒、包装、转运、保存和处置。废弃物应分类按不同要求进行消毒处理,如微生物实验室感染性材料(血液、痰液标本等)及接触感染性材料应放置于结实塑料袋中密封,高压120℃消毒30分钟才能移出实验室。用过的实验材料如试管、玻片、烧杯等放入装有消毒液的废液缸内,每天更换废液缸的消毒液,应保证消毒液的量为废液缸内总量的1/2,浸泡至少30分钟才能移出实验室。废弃物应分类丢入垃圾袋,依据废弃物的性质及数量选用适合的包装材料,确保无泄漏,处理前后都应在固定位置存放,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2.6加强实验室的消毒和清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