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生态城市、 规划设计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 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二、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2.1水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掉,致使水环境严重污染。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 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全国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2.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逐步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资排入大气层,使大气层严重恶化,导致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出现酸雨,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3垃圾泛滥成灾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全国有2 /3 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强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三、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3.1生态城市规划的总体原则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的概念。旨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该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总体原则: ①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②生态基础设施: 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③居民的生活标准;④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融入城市。
3.2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
根据上述五条总体原则,结合实际提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七条具体原则。
(1)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农业大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决定大量农业人口会进入城市,如不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势必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行。确定城市人口容量时,既要考虑人口规模的合理性,又要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即是最佳人口规模。
(2)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内容,它兼具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两重属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的30%,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佳利用功能,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3)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4)将自然融入城市
“绿色城市”、“山水城市”不等同生态城市,但生态城市一定是“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因为自然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层次,自然山水与绿色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有生机的要素。
(5)发展生态住宅小区
生态城市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住宅小区是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内容,它用生态学原理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
四、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策略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城市规划生态设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4.1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4.2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4.3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4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用足用好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用水回收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4.5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 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 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 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式的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当地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城市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4.6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4.7以尊重自然而展现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中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等都市生活支持系统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隐藏,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
4.8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合作
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未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社区和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
关键词:乡村休闲风情园;项目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49-02
1 引言
神泉洞乡村休闲风情园项目位于耒阳市哲桥镇三益村境内,东面距107国道不到1km,有水泥公路相连,通过国道到耒阳市中心约10km,距衡阳市中心约50km,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交通体系。所在区域人口很少,资源条件较好。这里自然资源以水面占主要,由大小六口池塘组成,占规划区域面积近40%,其中最大的池塘(神泉湖)最宽水面约160m,长达300m,水面周长800m,水体面积60亩。水深在1.4~3m之间,形状比较稳定,为一较扁的口字形,神泉湖以北岸边存在一眼长涌不沽的泉水――神泉而得名。神泉湖东连着的三口池塘,北面有两口塘。整个水面为68亩。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体水面的南北两侧各有一流量稳定、四季不沽的来自欧阳海水库的流水,为灌溉下游水田而不停歇流淌的小型渠道,为本区域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除水体外,植被条件不太好,神泉湖周边除东南面山坡有一片不大的次生林和西北面有一片不大的松木林外,其他基本上为灌木、毛草地和荒坡地。此外,规划区域内还有少量的农田菜地,大多处于荒芜状态。次生林地面和约20余亩,林相密集,高约3~5m,根繁叶茂,对缺少树木森林的该区,这也是难能所得的;而松木林靠近三义村居民区背后的平坦地段,树高10m,胸径约15cm,树杆枝叶不发达,且不够粗壮,显得有些单瘦、弱不禁风,数量约为30余株,仍为本区重要的植物资源,平日注意养护。
2 主题定位与发展目标
2.1 主题定位
山水园林型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神泉洞新农村低碳旅游景区以生态休闲产业为龙头,以园林建筑为特色,以中高端客源为市场主体,为城市居民提供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的场所和设施。通过休闲活动,让城市人走出闹市、放松心情、恢复精力、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贴近自然、回归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2.2 发展目标
(1)国内外旅游者人数。2016年为1000人次,2019年为3.5万人次,2022年为5万人次。
(2)旅游经营收入。2016年为15.6万元,2019年为875万元,2022年为1500万元。
(3)经济产业地位。通过神泉洞新农村低碳旅游景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成三益村旅游业的全面开发,成为耒阳市近郊旅游的后花园,与耒阳蔡伦旅游、农耕文化旅游相互配合,促进耒阳旅游业的全方位发展。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一级标准,景观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保持良好,开发利用地段及时进行植树种草绿化。旅游设施配套完善,实行优质服务和高水准管理,旅游区质量等级达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AA级旅游区标准。
3 规划项目设计理念与空间总体布局
3.1 设计理念
规划空间布局与建筑方面既要符合新型村落建筑特色,又要与景区湖色环境相协调,吸取其江南园林村落依山傍水、自由布局结构与森林公园土木建筑特征,全力打造一种景观乡土化与功能现代化的高品质旅居环境和参与休闲环境。
3.2 规划总体布局
根据神泉洞生态休闲山庄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及按生态整体性原则、项目布局紧凑原则,可将规划区分为6个功能区。
(1)游客接待中心;
(2)生态休闲旅馆区(含旅游房产开发项目);
(3)绿水娱乐游憩区;
(4)渔业体验参与区;
(5)园林果木游憩区;
(6)森林氧吧健身区(表1)。
4 神泉洞新农村低碳旅游景区项目开发详细规划
4.1 游客接待中心区建设
(1)大门。选址在现有农户住房西侧,跨入山庄公路而建。要求设计一座造型独特、体现原始生态、美观大气的门楼。
(2)生态停车场。拟建在接待中心旁,面积约150~200m2,周边绿化,用中空地砖,植草。
(3)游客接待中心。选址现在农民辟山准备建房的位置(应协调好不让农民进入景区建房)。建设面积约400m2,两层,内部功能设施为大厅(接待、咨询、休息)、电讯、购物、保安、会议厅、商务厅大小餐厅等。建成一个规模适度、设计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综合接待中心。其中餐厅应能一次性满足100余人用餐,满足散客和会议餐饮要求。餐厅要推出特色产品,如土鸡、土鸭、全鱼席等。
(4)迎宾大道。从107国道简易门楼起,到接待中心,长约1km,按二级公路要求,柏油路面,两则要有排水管道、地下电缆、路灯。用常绿树绿化,下层有绿篱树木。进入大门以里应设计地灯(景观灯)、音响。
(5)景区绿化广场。从大门至接待中心及公路南侧至神泉湖畔,开劈一片平地,建成神泉洞生态休闲山庄一大型标志性绿化广场,要有小品、舞场,立体灯光、音响和休闲坐椅及大型遮荫设备。
4.2 生态休闲旅馆区建设规划
生态休闲旅馆区布局在景区东南松树林内、小池塘边,距接待中心约100m。根据景区规模及景区游客容量,拟建经济旅馆和豪华旅馆各1~2幢,每幢建设面积200m2左右。豪华旅馆按2室一厅一厨一厕一台结构,单层,4套。每幢两层加观景过道,每套建筑面积50m2外装修要求山野气与山林协调,内部装修豪华。拟建度假别墅9幢,两层半建筑,每幢总建筑面积约240m2满足高档次游客来山庄休闲夜宿的需求。经济旅馆建在豪华旅馆东侧,按一室一厅一厨一厕结构,单层,7套,简单装修,满足一般游客休闲娱乐需求。
4.2.1 沿湖游路及钓鱼台修建
配合神泉湖修建设沿湖游路是本景区建设的核心,能否形成优良的人居环境,对城市居民产生吸引力,全在此一举。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既要优先,又要重视,不能急于求成。生态效应的形成是要一个过程的。
神泉湖环湖游路长约809m,路宽为3.5m,中间建健身甬路宽1.5m,两侧绿化带各1m。可考虑以桃、柳、桂花树为主,装饰灯光、音响、休闲场所。为安全起见,湖岸应修护坡。湖南岸、西岸每距10m修建1个垂钓台,北岸正对接待中心修一处码头,码头左侧建游船港湾。
4.2.2 神泉亭的修建
在环湖北堤中部,正对游客接待中心的有一眼一年四季永不枯竭的泉水,因该泉含有多种矿物质,对某些疾病具有良好的医疗价值,故名神泉,侧边的水体则取名为神泉湖。为更好地利用这一泉水资源,修湖堤时在这建有一米见方的泉井,山泉正准备取样送有关部门化验,若符合优质矿泉水标准,拟在此建一神泉亭。既供人们观泉,又为人们提供天然矿泉水。
4.2.3 特色鱼区及风雨走廊、观鱼亭的修建
神泉湖东面新开三口鱼塘,规划为特色鱼养殖区,如观赏鱼类、高档鱼类、龟鳖类,引进特色鱼类品种,引进技术,养出特色,养出品牌,为神泉农庄带来良好的知名度。为满足游客观赏、休闲的需求,拟在鱼塘堤岸绿化基础上修建一座风雨桥或曲桥和一座观鱼亭。注重其文化内涵。鱼塘岸边考虑引进桂林丛竹、桂花绿化,堤岸培养兰草,桥上养殖盆景花木,亭内请知名人士书写有关名联诗词歌赋。
4.3 园林果木游憩区
在景区南面,神泉湖南岸的大片荒坡需尽早绿化、美化。为达到这一要求,景区开发建设的前期需要花大力气改变这里的生态环境,让游客们进入景区,满目都是清山、绿水和蓝天,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回归自然、拥抱森林,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让人陶醉,流连忘返。
4.4 森林氧吧健身区的建设
为改善生态环境,对于神泉湖北面的山坡,除少量地方建设房屋建筑外,应尽早进行全面造林绿化,在西头的原有松树林地段,补充种植国外松,这种树生长快,树形美观。有些地方也可以考虑植桃树,既生长快又有花有果,同时品种要选好。其他地方需要考虑种植生长快、成林快的树种,绿化种植时要留下休闲椅及观光亭修建的位置。观景亭拟选址于休闲旅馆与接待中心之间北面海拔110.2m处的制高点上。
4.5 渔业体验参与区建设
景区水面占50%以上,水面的利用很重要。对几口小塘的水面养殖已有规划,而对大面积的神泉湖的鱼类养殖应予以考虑,如何利用水面实行科学养殖、立体养殖,如何利用水面组织旅游者参与渔业体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游客自己驾船下湖观鱼、喂鱼、捕鱼,让游客在游憩中学到一些渔业知识,亲身体验其中的乐趣,是一件提高游客兴趣,争取回头客的一大举措。
5 结语
5.1 结论
(1)该项目符合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相关政策、文件及法律法规,对促进本镇小城镇健康、稳步发展具有实际作用,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举措,对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具有积极作用。
(2)该项目建设条件齐备,区位优势及市场空间容量大,交通便捷,生态环境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5.2 建议
(1)该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抵抗风险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建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并多方面开辟筹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使项目早日投产出效益。
(2)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严格进行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并充分考虑消防安全。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水品歌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开始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现代城市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要。
一、城市绿地生态规划的概念
城市绿地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与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问题
1.曲解内涵。绿地作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绿地首要的功能应当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强调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植物种类情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而非仅仅是视觉上的“绿化”。
2.追求数量。各级部门将完成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看作是绿地建设管理的重要任务,一味追求数量指标,而忽视了绿地质量建设。
3.忽视成本。过分注重景观性或者过分依赖于人工来建设城市绿地是一种极不经济的行为,花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建设成本较大。
4.功能差异。人工生境中种数及密度显著低于自然生境,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境改变对鸟类多样性有不利影响。
5.忽视管护。很多情况下,对园林绿地的管理只限于移栽、浇水、修剪等基本护理。
三、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内容和目标和原则
1内容:
①管理系统
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 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②环保系统
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料以及各类居民设施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 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应达到国家先进城市的最高标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③生态系统
应有较高的绿地指标, 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而且还应合理布局, 点线面有机结合, 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④处理系统
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资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 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和污水废物的排放、处理系统等。
2.目标
城市绿地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其目标是:
①人与环境协调。
人口的数量与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抑制过猛的人口再生产,以减轻环境负荷;土地利用类型与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并符合生态法则
②环境结构比例协调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城市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结构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区域回旋空间。
③生态规划目的。
它是在一定的可接受的人类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使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不断的发展。
3.原则
城市绿地生态规划设计原则
①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
②循环原则:将自然界生物对养分和水的循环利用应用到生态建设及生态规划中,使自然资源获得最佳利用,从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健康几居住环境,使废弃物对环境与人类的危害降至最底。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
③区域原则。
生态建设与生态规划均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地域分异,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指定不同的生态建设和生态规划方针,对不同的资源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④ 经济原则: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
⑤整体性原则。城市绿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内容选取时全面考虑绿地自身、绿地与生存环境之间、以及公众对绿地感知认识的综合,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生态规划,都十分强调宏观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⑥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以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应节制引用外来树种,保护和发展乡土树种。
四、城市绿地生态规划设计内容
1.确定目标
在具体规划工作展开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工作的目标。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人们的需求和当地实际的基础之上。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改善城市景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
2.调查资料
通过实地取证、测试与遥感技术应用等方法调查规划区域内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等方面的资料,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便于以后的规划与设计工作。
3.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应该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将整个城市划分许多为不同类型的小单元研究其特点,进而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依据。在城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中都必须结合当地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的布局,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4.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必须放在重要的地位,规划城市中的生态区域,并根据城市的地质特征、气候、河湖等情况,科学地规划城市绿地,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体系的布局形式,还要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合理布置物种结构,构建合理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5.污染防治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进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出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6.资源利用
生态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具体城市社会的发展趋势与环境现状,制定出相应对大气、水、土地资源、动植物物种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措施,进而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7.评价体系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长期目标与近、远期目标,同时,要使相应的年限同城市总体规划的近、远期目标相一致,这样可以将形成一个协调、同步、互补的规划体系与方目标。
结语:
构建生态城市是当今热门话题之一。城市生态环境应该是健康的环境,和谐的环境,生物与人类和谐共处,健康发展。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注意规划设计的整体。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宜居城市;城市基础设施;政府职能;反规划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59-02
一、“宜居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1.国外研究动态。最初宜居城市主要是关注如何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从19世纪开始,以理想都市建设和田园都市运动等为背景,追求城市舒适、便利和美观等职能成为英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也传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城市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国外对于宜居城市的理解比较注重城市现有和未来居民生活质量的三大类因素,即适宜居住性、可持续性、适应性。关于宜居性除关注城市的居住环境外,对居民参与城市发展的决策能力也很重视,并认为这是宜居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不仅是当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也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另外,城市对危机和困难的可适应性也是宜居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2.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主要是来源于吴良镛院士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可以说,人居环境的理论和方法是宜居城市研究的重要基础。2005 年1月, 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尽管国内外学者、实际工作者对宜居城市的内涵有各自的理解, 但有几点带有普遍性:(1)宜居城市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的城市。(2)宜居城市是一个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和谐的城市。(3)宜居城市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4)宜居城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5)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生活舒适便宜的城市。(6)宜居城市是一个公共安全的城市。
二、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宜居城市的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宜居城市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一个初级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总之,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才能为市民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才能提高市民的自豪感和认知感,对进一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张家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虽然在最近几年张家口市加大力度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但与全国或全省相比还是很落后的。多项指标在全国和全省的靠后水平,2006年,张家口市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为9.74平方米,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低1.19平方米,在全省排第十位。
2.市容环境不尽如人意。张家口市连续多年积极开展综合治理,虽有一定成效,但由于气候特点、市民素质、管理盲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城市整体卫生环境还不够整洁、优美,距离宜居性标准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3.城市改造“死角”亟待清除。张家口市城市改造中遗留下来的危房棚户区和“城中村”地段,基础设施更为薄弱、各类安全隐患集中、改造难度更大,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统筹、和谐发展的重要障碍,是“宜居城市”建设的“死角”。
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不足,投资缺口大。虽然张家口市在1995年对外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有了较大增长,但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未达到合理的比例水平,逐年累计形成了巨额的投资欠账。
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张家口生态宜居城市的策略
1.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建设宜居城市,制约影响的因素很多,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等等,但最关键在于城市政府的心态理念。建设“宜居城市”,老百姓固然可以参与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关键在于城市政府。政府的理念、政府的行为直接地决定城市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如道路的设计、广场的设计以及房地产的开发等,这些都是由政府直接决定也只能是由政府决定。由于政府官员的学历、认识以及行为观念的不确定性,往往使一个城市在某一个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就导致一些官员在执行或决定一个项目时,就没有充分考虑到市民的根本利益需求。最后形成的局势时,政府原本是为市民做事,但是项目完成以后却得不到市民的认可。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没有争取广大市民的意见,较少的关注群众利益所造成的。还有一些城市口头上讲得多,实际行动上改变不大,或有一些则在具体推动城市宜居的做法上存在很多偏差等等,这些做法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城市不宜居。因此,张家口想成为老百姓心中的生态宜居城市,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在拆建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市民的切身利益,多为市民考虑一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前提。要坚持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把集中供热、供气、交通作为城建“一号工程”加快推进,进一步方便居民生活。加快完善城市道路体系,坚持新区抓配套,旧城抓完善,使城市路网纵横贯通。按照主城区“西展东拓、扩城上山”的要求,2008―2009年要加快城市快速路与城区道路连接线建设,完成城市“三纵、十横、一河、三桥、十立交、十游园”以及“一门、三网、十四路”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小街巷的改造工作,2010 年前实现主城区道路状况的彻底改善。加快 高新区开发建设,2010 年完成北片2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2015 年前把高新区建成设施完善、环境一流的现代化新城区。切实抓好供热、供气等直接关系市民生活的工程建设,落实好重大基础设 施工程项目。
3.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保护历史文脉,熔铸城市精神。一座城市各个时期的建筑像一部史书、一卷档案、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沧桑岁月。而唯有完整地保留了那些标志着当时文化和科技水准,或者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古建筑,才会使一个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也才会使人类发展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也才会使一个城市永远焕发悠久的魅力和光彩。因此,张家口市在全面改造城市过程中要全面而深入地探寻老城区的历史文脉,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历史文脉,延续历史文脉。张家口市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在在市中还存在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是见证张家口市的发展历程,是张家口市重点要保护的建筑。保护这些建筑就是保护张家口市的历史延续性,使后人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建筑来了解张家口市的历史文化,一个城市的文化是代表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即保护张家口市的历史文脉,使人们知道张家口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比如大境门等历史建筑一定要保护下来。千万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张家口市的文脉,那是对历史的犯罪。
因此,在建设张家口市宜居城市时,要重视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城中村的整治改造,要注意保留如古民居、骑楼、宗祠、石板路、小桥、古树名木、河涌等反映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防止出现不顾历史文化保护,一味大拆大建的现象。
4.利用“反规划”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由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提出并实践的“反规划”概念,近年来在浙江台州、深圳等地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这一概念指导下,由俞孔坚主持设计的节约型城市绿地景观,已有多项获得全美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反规划”概念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无序发展、环境迅速恶化背景下提出的规划方法论,是相对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口―规模―布局”的城市建设规划模式提出的一种“逆规划”和“负规划”。所谓“反规划”,是指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在城市建设发展计划确立之前,就通过识别和设计景观的生态、文化遗产以及休憩的基础结构,引导和框限城市发展,即建立生态基础设施。这一设施保障着城市的生态和健康,保护人们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身份,重建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
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须的,土地也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这意味着只要通过科学、谨慎的土地设计,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生命系统的干扰是可以大大减少的,许多破坏是可以避免的。张家口市在近几年的快速建设中,要全面规划,充分应用“反规划”理论来指导张家口市的城市建设,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使张家口市的城市建设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避免其他城市所走过的弯路,为市民提供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5.全面建设对市民影响较大的社会事业,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突出抓好弱势群体的应保尽保,扩大失业、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使他们能享受到政府的关怀,党的温暖。切实加强教育事业,高等教育要增强实力、争创名校,初高中教育要扩大容量、提高质量,小学教育要科学布局、改善条件,最大程度的方便孩子上学,提高市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以方便、书社、健康为着力点,加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老年活动中心、体育设施建设力度,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活动场所。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建立一个社会文明和谐的宜居城市。
关键词:城市生态网络;景观生态学;生态基础设施;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01404
1引言
人类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张,生态用地面积不断被侵蚀,导致现代城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景观破碎化,城市热岛效应,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构建城市生态网络是解决目前城市面临的困境的一种积极探索,城市生态网络可以有效地保护区域自然环境,使得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居住条件;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做出极大贡献;使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解决;最终实现城市与区域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生态网络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论证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分析城市现有的生态基础设施,论证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的可行性,并且提出了在不同尺度上构建生态网络的方法。
2城市生态网络的内涵
“网络”是由线状要素相互联系组成的系统,可抽象表征复杂的相互关系及空间结构。网络是系统存在的结构,系统是内部组份间联系存在的方式。对神经网络、计算机网络、生态网络以及交通运输网络、邮电通讯网络等具体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的大规模研究与应用都表明, 从网络角度认识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成为当今科学和社会管理的鲜明特征 [1]。
在生态学领域, 网络是指生物个体或种群间相互竞争、互利共生等关系的网络, 由于个体或种群对空间及资源的需求不同, 因此在生态网络中每个个体或种群皆具有特定的生态位或生态空间[2]。生态网络是反映生态系统中通过物质、能量交换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生态网络分析理论强调通过对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来理解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形成的机制[1]。优化的生态网络, 不仅可提升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生态价值, 同时具有保护环境、稳定生态的功能[2]。
对于城市生态网络的定义,学者们尚无一致的看法。各领域学者根据自身专业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生态网络进行了定义。北美学者主要关注基于乡野土地、未开垦的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的生态网络建设,研究中较多采用绿道网络一词;西欧学者则更多地关注高度开发的土地上建设生态网络的意义,特别是如何削减城市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何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研究中倾向于用生态网络这一术语[3]。我国学者主要使用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色通道、公园绿地系统、城市森林等相关概念。俞孔坚等(2004)根据绿色通道的形式和功能的不同,把我国的城市绿色通道分为河岸绿道、道路绿道、农场绿道三种[4]。
城市生态网络是以城市生态廊道为纽带,将散布在城市中相对孤立的景观斑块联系起来,在城市基底上镶嵌一个连续而完整的生态网络,成为城市的自然骨架,起到自然生态服务、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游憩、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发展等功能[5]。
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城市山脉廊道、防护林廊道等连接城市和周边地区的主要景观斑块构成区域大网络,有效控制城市蔓延;第二层次,城乡道路廊道和河流廊道连接城区内外孤立的景观斑块,把城郊良好的自然环境渗透进城区,促进城区与自然的交流,形成城乡生态一体化;第三层次,城内生态景观廊道连通分散的公园绿地,缓解城市污染,美化城市环境。3个层次生态网络体系的有机整合,形成合理、优美的城市生态空间格局[5]。
城市生态系统的网络形态和网络形态的生态效应是相互关联的,两者均可作为城市研究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随着生态学理念和城市规划实践的结合,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的目标从“城市美化与防护功能”向“将自然引入城市、城市生物栖息地保护”等方向发展,并利用生态网络来引导区域城镇的开发建设。
理想的城市生态网络的每一个节点都通过几股线与其他节点联系在一起,稳固性加大了,网络的复杂性加强了,资源利用的渠道和环节增多了,造成的浪费也就最少。而且越复杂的网络,它的环境容量也就越大,自净能力也就越强,原有的城市问题都可能因此得到解决[6]。
3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的必要性分析
3.1现代城市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自从诞生以来,就伴随着城市问题。城市要发展,就需要大量土地,包括占用耕地、绿地和水面等,于是就出现了城市环境、生态、自然景观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活在城市中,现代城市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压力,首当其冲的就是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城市发展的生态学实质是将自然生态系统改变为人工系统的过程,原来的生态结构与生态过程通常被完全改变,自然的能流过程、物质代谢过程被人工过程所替代[8]。
由于生态用地被大量侵蚀,现代城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例如:城市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需要周边自然生态系统来消化分解,当这些废弃物的总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 就会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日趋严重,使得空气质量下降,有些城市出现大气中毒事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过量排放,造成酸雨现象日趋普遍;城市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近年来,世界气候异常,环境灾难频繁。从1998年肆虐数月之久的巴西亚马逊森林大火,到我国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特大洪灾;从欧洲大陆的狂风暴雨,到席卷中美洲地区的“米奇”飓风,无一不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现在全世界约有11亿人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每年约有1500万人因空气污染引起各种疾病而难以生存。由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出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地球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已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水资源枯竭,水荒严重[9]。
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都与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人为干扰破坏有关,如何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以保证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3.2建立城市生态网络的迫切性
城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人工化,城市本身也是人类活动升级的产物。在城市化的驱动下,人类将城市区的大面积森林或湿地变成建设用地,完全改变了这些生态用地的特征。用主观的方式改造自然景观,在城市区域建设各种类型的人工绿地,而绿地建设引用大量外来植被种类,往往成为外来物种入侵的区域。对于绿地来讲,由于生境结构单一,无法形成有效的植被群落结构会导致景观不稳定性[10]。城市周围的水体、森林、湿地等也会在城市化土地覆盖变化等人为干扰过程中出现生态功能退化[11]、小区域生态系统紊乱的现象。
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大型的城市核心区斑块不断向外扩张; 一些城市边缘地区的孤立斑块逐步合并成大斑块, 成为新的建设用地增长核; 那些原来没有建设用地斑块分布的地区, 因资源限制性程度低和各种内外部条件不断成熟而不断被开辟成为新的建设用地斑块[12],最终使得城市周围的生态用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人们逐渐认识到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例如: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置各类防护绿地,包括道路防护绿带、滨河防护绿带、卫生隔离绿带和降噪音隔离绿带等;在居民区设置公园绿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13],提高生态适宜度[14~16];建立比较大型的自然保护区,以改善城市微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17~19]等。
但是,目前人们设置的这些绿化用地类型之间缺少整体的、系统的、网络化的联系,虽然总体上可能面积很大,但是各斑块之间的连接度很小或者没有连接,根本无法真正发挥生态学功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更无法实现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城市生态网络作为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热点,已经成为促进城市回归自然、提升城市生态系统质量的重要工具[20]。因此,从生态网络的角度,把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景观斑块用生态廊道联系起来,建立城市生态网络[21],形成网络化的城市与自然共生的结构体这一课题凸现出来。
4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的可行性分析
4.1现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分析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一词最早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是其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之一。广义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的概念与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是等同的[22]。生态基础设施是基于功能利用与格局分布的概念,主要体现在生境、生态服务功能、生产者和城市生态框架构成要素等方面[22,23],主要包括城市绿地、森林、水系、湿地、农田系统、自然保护系统等。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urba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是指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基础。这些生态服务包括为城市提供氧气、能源,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及提供审美教育资源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包含了能提供上述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湿地系统、森林系统等生态系统[24]。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本质上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natures services)的基础,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游憩、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系统,还可以扩展到以自然为背景的文化遗产网络[25]。
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划分为人工物质基础设施、自然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三类[26];但是,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是与不同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的[27]。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不仅是对现有生态基础设施的描述,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的重要基石,需要适应城市化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化过程进行调控与引导[28]。
现代城市的自然基础设施包括:社区公园、绿地、道路绿化、环城绿化带、城郊农业、河流、湖泊、湿地等,用绿化总面积、人均绿地率、人均绿化面积等指标来评价,表现出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很健全。但是,事实上这些生态基础设施不够系统化、网络化、完善化,限制了其正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而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底”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网络,把这些分散的斑块用生态廊道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化的结构,使我们的城市镶嵌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底上,这样才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目前面临的问题,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2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的方法论探讨
城市生态网络具有网络的一般特征,是反映和构成地表景观的一种空间联系模式。从自然生态系统出发,生态网络体系构建是以景观斑块为结点,生态廊道为路径,在城市基底上镶嵌一个连续而完整的生态网络,成为城市的自然骨架[5],使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实现相互影响、和谐共生,最终实现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该充分结合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生态环境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限制作用,进而影响城市生态网络的构建,特别是从区域尺度来讲,自然资源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布局起到控制作用[29],而且现代的城市规划往往注重现有自然山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30],使得这种作用更为明显。
其次,城市政府行政力量很强大。政府管理职能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网络的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格局动态与城市的发展动态是关联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直接影响着城市规划和基本格局的确定,进而决定着城市基础生态设施的基本格局和规划发展状况,从而影响城市生态网络的建设。在不同的政府职能框架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必然不同[10],城市核心区生态基础设施景观格局与城市区也会有着明显差异[31]。
最后,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的基本原则包括结构性连接原则和功能性连接原则。
4.2.1结构性连接原则
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做到结构性连接。对于城区的大片绿地,可以构建绿色廊道进行连接,尽量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在城市内部形成一定规模的生态网络[32];然后构建合理的生态廊道,把这个城市内部的生态网络与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连接起来,构建区域尺度上的城市生态网络,使城市的天然生态系统为城市提供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把城市周边的农业生态系统连接到这个城市生态网络中来,使农业景观发挥相应的生态功能。此外,应该充分利用自然河流廊道,沟通各大斑块之间的联系,形成天然的陆地―水域组成的生态网络结构,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创造多样性的生境、调节局部微气候、涵养水源、物种迁移扩散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
由于大规模的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城市中心区很少有大面积的自然残遗斑块,即使存在面积比较大的绿地斑块,也都被人为建筑景观包围,相互之间很难发生有机联系,绿地斑块本身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城市虽然有相当大的绿地面积,但是无法发挥相应的生态作用。
4.2.2功能性连接原则
大多数情况下,要实现结构性连接是有相当难度的。城市毕竟是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区域,人为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小区内的各个绿化斑块之间,由于观赏小径的存在,相互之间不可能实现结构性连接;一条公路可能把本来属于一体的自然保护区分成两个部分,从而无法实现景观斑块之间的结构性连接;由于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各种人类建筑景观把一座山与其它山体隔离开来,各个山体之间也无法实现结构性连接。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功能性连接比结构性连接更加重要。通过构建各个绿地斑块之间的功能性连接,可以弥补结构性连接的欠缺,形成相对完整的网络结构,使城市生态网络[33]发挥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
4.2.3各种尺度上的生态网络构建
(1)小区尺度上的生态网络构建。在城市居民小区内,基本没有大面积的绿化设施用地,绿地面积比较零碎,可以用“见缝插绿”来形容小区绿化,由于道路的存在,相互之间不可能形成结构性连接。对于小区内大大小小的绿地斑块,可以通过构建背景生态系统、绿色生态廊道、屋顶绿化等方式形成具有功能性连接的小区生态网络,这样就可以弥补结构上的不完整性,发挥相应的生态服务功能作用。例如:改善小区内的微气候,增加小区内的空气湿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小区的生态适宜度等。
(2)城市尺度上的生态网络构建。在现代城市内部,可以构建很多这种相对独立的小区生态网络,这些小区生态网络可以作为构建城市尺度上的生态网络的有机组成要素。充分利用道路绿化带等绿道系统构建合适的生态廊道,把这些小区生态网络有机地联系起来,加上城市内部面积比较大的自然残遗斑块,就可以在城市尺度上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网络,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在城市尺度上,有几个大面积的自然残遗斑块存在,有若干个小区生态网络并存,总体上形成一种合理的空间格局,使城市生态网络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区域尺度上的生态网络构建。在区域尺度上,应该把城市的天然生态系统和城市内部的生态网络有机连接在一起,设计合理的生态设施,把城市周边的天然生态资源有效地引入城市,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功能。与城市中心区的残遗自然斑块相比,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较少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具有更加强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另外,城市周边的农业生态系统除了给城市提供粮食、蔬菜等食品外,也能发挥一定的生态服务功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时应考虑在内[34]。
对于自然河流廊道,应充分利用其连接距离相对较远的斑块。把河流引入城市生态网络的构建中,会使城市生态网络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河流廊道可以创造多重生境,起到物种源、汇、隔离、过滤的作用,对排入河流的污染物有净化作用等。
每个城市都构建了自己的生态网络[35]以后,相邻的城市就可以通过合理的生态设施连接彼此的城市生态网络,形成一个更大的城市群生态网络。在尺度上外推的话,就可以构建国家范围内的生态网络,构建全球范围内生态网络。到那时,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在绿色背景生态系统上,大大小小的绿色斑块被各种形状的绿色廊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绿色生态网络,我们的城市就镶嵌在这个巨大的绿色生态网络中。居住区镶嵌在绿色网络中;道路镶嵌在绿色廊道中;河流廊道穿过各个斑块,把它们连接在一起;人类生活在完整的绿色网络中;城市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
5结语
目前,我们的城市面临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之间出现矛盾,构建城市生态网络是调和这种矛盾的一种途径。城市生态网络的构建需要从大处着眼,从城市总体规划的高度上进行统筹,从城市的长远利益出发,进行积极的探索。
文章中阐述了城市生态网络的内涵,分析了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不同尺度上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的可行方法。如果每个城市都能积极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在全球尺度上,我们就会拥有一个整体上的绿色生态网络。我们的城市就会镶嵌在以绿色为背景的自然基底上,就能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博平.关于生态网络分析理论的哲学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7).
[2]张小飞,王仰麟,李正国,等.区域尺度生态功能网络构建――以中国台湾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7(3).
[3]陈爽,张皓.国外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绿色思考[J].规划师,2003,4(19):73.
[4]Kongjian Yu,Dihua Li, Nuyu Lib,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6): 223~239.
[5]马志宇.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07.
[6]单晓菲.城市生态网络的存在与作用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7]REN Zhi-yuan, Dialectic thoughts on the urban problems[J]. Urban Studies,2004,11(5).
[8]欧阳志云,李伟峰.大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结构与生态功能[J].城市规划,2004(4).
[9]梅广欣,杜宝玉. 环境问题、环境伦理与环境保护探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4).
[10]滕明君,周志翔,王鹏程,等.快速城市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结构特征与调控机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S2).
[11]WEBERT, SLOAN A, WOLF J. Maryland’s green infrastructure assessment: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landconservatio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 77: 94~110.
[12]李书娟,曾辉.快速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沿城市化梯度的扩张特征――以南昌地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4(1).
[13]王如松, 胡聘, 王祥荣,等.城市生态服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14]沈虹, 肖青. 区域环评中生态适宜度分析指标体系的探讨[J]. 上海环境科学,2004(4).
[15]郑爱榕,陈慈美,王宪.厦门地区主要用地生态适宜度评价[J].台湾海峡,1997(4).
[16]梁保平,韩贵锋.中国省域城市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4).
[17]胡玉洁,张光生,朱益波.论城市环境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4).
[18]李晓文,胡远满,肖笃宁.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生态学报,1999(3).
[19]郭丽萍.生态园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8(6).
[20]王海珍.城市生态网络研究――以厦门市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1]M. Margaret Bryant. Urban landscape conservation and the role of ecological greenways at local and metropolitan scal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6):23~44.
[22]YUK J, LI D H, LI W. On establishing the great canal regional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Strategy and approaches [J].Progress in Geography,2004,23(1):1~1.
[23]BENEDICT M A, MCMAHON E T.Green infrastructure: Smart conserv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J].Renewable Resources Journal,2002, 20(3): 12~17.
[24]刘英.快速城市化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武汉市东南郊江夏区牛山湖北部地区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25]刘海龙,李迪华.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规划,2005(9).
[26]Flink C A.Greenway:Serving Infrastructure Needs in the 21st Century [C]. Paper Greenways Incorporated, North\|Carolina.1997.
[27]WilliamsonK,CPSI.GrowingwithGreenInfrastructure[EB/OL].HeritageConservancy,http://./growingwithgreeninfrastructure. pdf. 2003.
[28]关文彬,谢春华,马克明,等.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J].生态学报, 2003, 23(1):64~73.
[29]喻红,曾辉,江子瀛.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组分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 2001, 21(1): 64~69.
[30]刘洁,吴仁海.城市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 2003,22 (5) :118~122.
[31]曾辉,夏洁,张磊.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地理科学, 2003, 23(4):484~492.
[32]Boitani, L., A. Falcucci, et al. Ecological networks as conceptual frameworks or operational tools in conservation[J]. Conservation Biology,2007,21(6): 1414~1422.
[33] Se'verine Vuilleumier, Roland Pre'laz-Droux .Map of ecological networks for landscape planning[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58):15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