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的时代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网络时代 教师 教材 新型关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广泛覆盖,已经影响到教育领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能深刻地感受到这种变化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教师与教材作为教学活动中两大不可缺失的因素,它们的相互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这种转变是教育事业的前进方向,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在传统的教材观中,教材是教师的绝对权威,是教师心中的“圣经”。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沦为了教材的“奴隶”。显然,这种被教材所“奴役”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确实能提高学生的考分,能减轻教师的负担,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将大大阻碍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进步与成长。
新课程改革,为这种传统的教师与教材关系的改变带来了契机。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不仅在内容上有所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的时代性较强的内容,而且在教材结构上有较大更改,强调各学科直接的沟通与融合,更加具有学术性和开放性。对教师而言,这不仅意味着“契机”,更多地意味着挑战。这点在语文学科上更显突出,难度也前所未有,语文教师需要全面提高专业素养,淡化学科意识,不仅要做本学科的专家,而且要做大致通晓相关学科的“杂家”。此外,新课改还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这正是对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与教材关系提出的改革呼声。它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作合理的取舍:教材中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对教材中简要的或没有的内容有时需要展开或补充,对某些内容还要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这和以前“唯教材是上”的教材观有着根本的区别。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向教育领域的延伸,教师与教材的传统关系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一种新型的关系正在建立起来。
一、网络时代教材角色的转变:从教师的权威转变为教师的凭借
教材的最初出现是作为教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却在长期的发展当中渐渐反客为主,成为了束缚教师的绳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教师都视教材为权威,唯教材是上,严重压制了教师的个性张扬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就很好地证明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那么,在网络时代的教学活动中,教材又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呢?教材并没有因为从权威转变为凭借,地位就有所下降,而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支撑教学活动。
(一)教材的电纸化
教材的电纸化,主要是指教材通过先进的电子科技,将传统的纸质媒介替换为电子媒介。我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教材的电纸化并非遥不可及。教材的电纸化将成为教材史上继从竹简书到纸质书变革的另一次飞跃,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网络时代的来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告别沉重的纸质书本,开始轻巧便捷的电纸化学习之旅。
(二)教材的远程化
教材的远程化,是指通过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建立专门的教学平台,实现教材的在线系统。教材的远程化,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受空间条件的制约,脱离了传统教室的束缚。只要有一网的电脑,学生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开始学习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学习完之后还可以进行自我检测。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起来,而且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教材的多元化
教材的多元化,是指教材的版本再也不是“一纲一本”,也不仅仅是“一纲多本”。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将有更多的人员参与到在线的教材设计中,教材将在统一的大纲下呈现出史无前例的丰富内容。教材的多元化,不仅能大大拓宽教师的视野,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驾驭者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说,教师由课程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资源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变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1]这种转变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师角色很难适应网络时代下的课堂教学,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强大的求知欲。这种转变迫在眉睫,是对于教师传统角色的一种突破,更是连接网络时代教学的枢纽。网络时代,教师将一改传统教学当中国家或省市统一编写教材以规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而成为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将在现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不再是一个被教材“奴役”的角色,而是一个主动驾驭教材的角色,是教育内容表现形式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一)教师参与教材的在线设计开发
网络时代,教师的职责不再仅限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多地参与到教材的在线设计开发中来。尽管曾经有部分一线教师参编教材,但是绝大多数教材编写者都是学者、专家或教授,他们“站得太高”,往往缺乏最前沿的感受与体验,编写的教材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教育的网络时代即将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参与到教材的在线设计开发,新的教材将一个“低的视角”呈现给学生。教师可以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教材模式上增补个人的教材设计,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设计案例。如此一来,不仅教学效果将得到明显的增强,而且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热情也将大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对教师自身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我学习。
(二)教师指导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
网络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自由地学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必须在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当中充当一个引导者、监督者。教师应该在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之前先设立一些明确的目标,使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对于那些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教室的监督作用就尤为重要。
(三)教师组织学生的课堂讨论研究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然而在网络教学中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无限的相关知识,并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课堂上是以一个组织者的形象出现。因为已经有了网络自主学习的一步,课堂学习再也不是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步骤去实现。教师应该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出现,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再次研究与探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对课文有一个全面而详细的认识。通过这样的讨论,既能检测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当中存在的不足,又能让学生口语表达和听话能力得到提升。当然,这样的课堂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加重了教师的备课量。
(四)教师总结教材的课堂实践效果
由于传统教材的权威性和不可更改性,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后没有或者很少对教材本身进行再思考。但是网络时代,教师拥有了对教材再思考和再修改的可能性,这对于完善整个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经过一次次教学实践的检验,经过教师不断地更新与完善,教材才能够保持长久的活力,才能够让学生每一次学习都有新的收获。
三、网络时代教师与教材新型关系实现的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渗透,学生不再满足某个老师在某书课上单一的讲授方式,而是渴望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更加多样的授课风格;而教师也因网络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技艺切磋。教育的网络时代即将到来,但是在实现教育全面网络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要实现教育网络化的硬件条件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共同的网络教学平台,并且能够按照学科、年级等分成若干个单独的版块,这个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其次,各个学校需要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连接设备,以供学生课堂进行远程即时教学,这需要政府强大的资金支持。再次,需要每一个家庭都配备相应的网络学习设施,以方便学生进行课前的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后的网络自测和评价。
(二)要实现教育网络化的软件条件
首要的是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包括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能。网络时代的教师角色已经不再是传统教学当中的教书匠,而是能够参与教材编写,组织课堂讨论,开展课题研究的全方位人才。其次,教师能够懂得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经过专业的培训之后,能够参与到网络教学平台的管理与维护当中,即时更新所要学习的内容。如此,网络的教学平台才不至于成为一个空架子抑或摆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的网络时代已经在向我们招手,但我们仍需清醒地看到有一段曲折漫长的道路要走。不过,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坚信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关键词:民族器乐教学;传承性;时代性;融入
民族器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就已经出现了骨笛和石馨等民族器乐,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后,我国民族乐器的数量和类型也在不断地增加。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民族器乐风格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且正朝着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阶段逐渐地发展,这为我国民族器乐专业教学范围的拓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 高校民族器乐专业教学现状
在经历了长达百年时间的发展之后,我国各大高校中民族器乐这一专业的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个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并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推动我国民族器乐专业教育教学和相关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该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较多的教学问题,尤其是该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历史的传承性和时代同步性这两个方面教学的忽视。我国高校在开展民族器乐这一专业的初期,由于没有此类型专业的教学经验,所以一直是在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虽然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民族器乐专业的教学更加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但是由于西方教学不能够准确地掌握我国传统民族器乐的精髓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更加重视民族器乐的表演形式和演奏难度的教学。忽视了对民族器乐包含的文化内涵的讲解,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面地掌握民族器乐和其包含的音乐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朝着开放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20世纪我国民族器乐专业的教学相比,无论是教材和教学课程的设置,还是授课方式和教学中教学曲目的安排,21世纪民族器乐的教学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方式,并没有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需要和特点进行适当的改革,所以不具备时代性的特点。[1]此外,对于高校民族器乐这一专业来讲,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忽视了民族器乐发展的时代性,也忽视了民族器乐文化教学的传承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背景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逐渐朝着多元化和开放化的方向发展。但就我国高校民族器乐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无论是从该专业课程和教学的设置建设情况,还是从该专业的授课模式和曲目安排的情况,仍然在“走老路”,显得更加的保守。
2 在民族器乐教学中融入传承性和时代性特点的措施
2.1 做好教学教材的设置
民族器乐专业教学范围的推广,使得与民族器乐教学有关的教材类型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民族器乐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相关教材,仍旧是以演奏技法的教学为主。有关于民族器乐发展的历史、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流派的传承等内容只是在教材中简单提及,并没有占据较大的篇幅。[2]与此同时,在所有与民族器乐有关的教材中,传统乐曲、独奏曲目和创作型曲目,仍旧是教材中的重点讲解内容,新民乐和小合奏等现代人喜欢的音乐类型,在教材中占据的内容仍旧比较少。而一部好的民族器乐教学教材,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通过实践教学掌握相关理论,还可以让教师在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相关理论来教育教学。因此,相关人员在设置民族器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时,应该适当地增加有关民族器乐传统知识和近现代创作出的新的音乐作品、合奏、重奏,以及新民乐等相似音乐体裁。以便在理论教学这一层面上,指导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传统器乐和音乐时展潮流上。
2.2 优化调整器乐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我国各大高校,当前使用的民族器乐教学体系是以西方的音乐教学体系为基础,在结合我国高校教学习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这使得我国民族器乐专业学生也因此同我国传统音乐之间的距离增加。对于学习民族器乐这一专业的学生而言,了解、亲近和热爱民族音乐,是学习民族器乐的必经之路,学生只有全面的了解和喜爱民族音乐,才能够真正地去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因此,在设置民族器乐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将民族民间音乐、中国传统乐理和中国传统音乐等,同民族音乐紧密相连的教学课程作为该专业的必修课,以此来增强该专业学生对民族音乐了解和掌握的程度。此外,各所高校需要结合本校民族器乐专业的教学特色和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增设一些时代性较强的民族器乐教学课程,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民族音乐界新的发展动态和资讯,从而让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的学习思维紧跟时展的步伐。
2.3 创新民族器乐的课堂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国民族器乐专业的教师,首先需要学会将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民间音乐带有的地域性特点,融入对民族器乐作品和讲解和分析之中,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当前学习的音乐曲目的背景、风格和特点。也可以把当地民间优秀的音乐文化和有特色的音乐风格融入民族器乐教学中。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这一模式,让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来了解和掌握一些合奏、新民乐和小重奏等,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民族器乐演奏形式。再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要尽可能地避免“填鸭式”教学形式的出现,激发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多看、多听、多想。从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承性与时代性这两大特点,对民族器乐教学的重要性。最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展与民族器乐时代性和传承性相关的专题性讲座,以便将已经被深化研究和拓展之后的相关专业性知识,再一次传授给该专业的学生,使得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加的开阔。
3 结束语
我国众多高校的民族器乐专业,在经历了大约百年时间的洗礼之后,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当前高校民族器乐专业使用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也逐渐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将艺术性和时代性这两大特性融入民族器乐的教学体系之中,以便能够在传承和发扬民族器乐的基础上,培养出更多符合时展要求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卢盈盈.浅谈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传承性与时代性的融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02(02):239-240.
关键词:借鉴;宋代;德育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71-02
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时期,其教育水平也相对于前朝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独特道德教育的方式对整个社会的教民成俗、社会风气改造、乃至经济发展、学术氛围营造、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尽管宋代伦理道德教育也存在着各种弊端,但在人格塑造、教学教法方面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一、宋代伦理道德教育的特征
宋代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十分重视德育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渗透于宋代教育体制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立体化的模式。无论学校规制、校园设计,还是管理方法、教学规范、教育手段,都体现了伦理道德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1.清晰的德育教育理念和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培养计划。宋代的教育思想是以儒家伦理道德培养为中心,对人才的培养更体现出先立人后成才的理念。蒙学、私学、官学,乃至专科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各阶段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甚至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和管理的设置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衔接性,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都围绕着形成以修身为基础,通过不断完善自身,逐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素质培养。
2.完善的德育教育管理制度和适合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宋代完善的德育教育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各类学校的学规制定和执行上。各级官学有严格的学规,私学、书院,乃至蒙学都制定了非常适宜其贯彻德育教育理念的学规。学规不仅涉及内容很广,且突出伦理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尤其是书院的管理规范,更为以后各个朝代树立了典制。在执行方面也是十分严格,犯不仅要被责之、规之、戒之、摈之、开除,甚至在官学中可能被取消录用、罢职、免官、停用、治罪等处罚。宋代书院十分重视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陶冶。徐锴在《陈氏书堂记》中说:“稽合同异,别是非者,地不如人;陶冶气质,渐润心灵者,人不若地;学者察此,可以有意于居矣。”宋代书院多选择在极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远离市井喧嚣的地方,在校园设计和布置上,也充分体现着陶冶情操、品德净化的功能。
3.卓有成效的宋代书院人格教育理念和方法。宋代书院不同于官学,多以民间筹集资金兴建,教学目标也不同于官学以科举为目标,更突出对人格完善的追求、学术自由、师生相为砥砺的学术风气。“学为圣人”使学生自觉地把书院作为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个人终极理想的重要环境和平台,学生都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文化心态,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和继承性。“知行合一”要求学生时时省察自己的行动,择善从之。“将发之际”和“已发之后”进行反省和检察,使行动严格符合道德准则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完善,塑造“圣人”的人格。
二、宋代伦理道德教育的缺失
宋代德育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培养出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同时促进了宋代社会稳定和发展,但不可否认,其德育教育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和缺失,这些缺失更值得现代高等教育认清和研究,并引以为戒。
1.传统封建思想德育教育的局限性。宋代德育教育虽然重视人道德修养和“圣人”人格的培养,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教育目标终归是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使人服从于封建理念,不重视科学知识学习,轻视农工商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举为主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使德育教育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科举作为宋代士子的唯一出路,必然影响到德育教育的效果,而且“劝之以学,诱之以禄”始终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指导思想,宋代也不例外。无论是官学还是书院都不可回避这一症结,学生从蒙学开始到书院或官学学习,其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科举“当官发财”,所以宋代德育教育也必然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不可能完全实现“学为圣人”的目标。
3.德育教育与现实相脱节,重表面而忽略实质。宋代教育,特别是官学教育虽非常关注伦理道德教育,也有健全的学规、完备的教材,以及严格日常管理和考核,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切并不意味会有很好的效果,存在着教育过程与实际相脱节,只重视表面而忽略实质的弊端。首先,宋代官学的学生可以享受优厚待遇,使学子往往无不以入学为荣,而入学以后却以为好处我自为之,使学校教育教化不醇,人不知节义廉耻,南宋的世风不正也正是此弊端造成的。其次,德育考核制度和执行死板,考试模式化和考核套路化无法反应学生实际道德水平和行为修养,流于“表面文章”。学生德育考核成绩虽为优秀,但贪慕虚荣,流连坊曲,侑觞风气颇盛,许多学生为了名利,迎合考核,不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故意做出一些符合考核标准的“善行”。
三、取其精华,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以史为鉴,剖析宋代道德教育的得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利于建立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教育制度和体系,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明确德育教育目标,使德育教育更具针对性。道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内容涵盖较广,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等,但实施效果并不尽人意。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大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未能做到阶段培养,目标和内容不具体清晰,中小学学到的在大学仍在重复。中小学学生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足和社会经验有限,不能真正理解和充分思考,一味死记硬背或形式模仿,践行所学知识差强人意。而大学所学又是多次重复学习过的,于是老生常谈心生厌烦,应付敷衍。分阶段实施德育教育,将各阶段的教育目标,教学要求和内容分解和细化,保证各阶段的相互衔接和继承,才能循序渐进地实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完善。
2.加强人文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鉴赏品位。现代高等教育中对人文知识的教学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很多中小学学习人文文化基础知识只是完成既定的教学大纲,以应对中、高考,而大学又侧重专业知识教学,放松或基本放弃人文知识的教育和教学,致使学生从小便不能全面认知人文文化知识,更无法运用其修正自身道德修养。现代德育教育不能一味强调德育本身,而更应从加强人文知识的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文化水平和扩宽知识面,将文化渗透其灵魂,才可做到润物无声。
19世纪以来,随着基督教海外宣教活动的扩张,尤其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传教士联翩东来。他们为了将基督福音传播给信仰儒教的中华民众,不断地探索传教的策略和手段。除建教堂并冒险深入中国各地进行集会演讲直接传播基督教义外,还通过开医院、办学校、行慈善等途径传播基督福音,借以提高传教布道的效益。在此过程中,幻灯、电影等近代西方文明中的科技成果,因其新奇、独特、能够传播讯息等功能,而被传教士当作了传教的道具。随着传教方针的转变及中国社会环境的变迁,尤其教会人士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并将办理学校从事教育作为自身事工之一种,幻灯、电影等电化媒介也逐渐被带进课堂,成为辅助教育教学的利器,由是奠定了中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基础。因此,传教士对电化教育在中国的兴起立下了开拓之功。考察近代来华传教士对电化教育的关注与引介,主要缘于下述因素。
二、传教士引入电化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传教士对电化教育的引入,除在器物层而直接从西方带来播放幻灯、电影等电化器材外,还通过书刊对电化技术知识予以介绍,在集会中借助电化器物、技术开展演讲,以及在学校中运用电化技能教学等途径,将电化教育引入中国社会。
(一)在纸媒报刊上宣介电化技术知识
自19世纪40年代传教士大批涌进中国之后,就把出版西书、创办报刊作为文字布道的主要途径。同时为迎合中国人西学救国的心理,吸引更多中国人阅读西书与报刊,他们借助书刊也介绍了大量的科学知识。正如近代报业达人戈公振所说:外人之传教也,均以输入学术为接近社会之方法,故最初发行之报纸,其材料之大部分,舍宗教外,即为声、光、化、电之学。作为电化教育基础,也即光电之学一部分的西方电化技术知识,通过传教士撰写的文字被引介到中国。
(二)在集会演讲中借力电化器物技能
来华传教士宣扬基督教的一种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集会演讲。由于任何种类的文化传播都是一种双向的活动,它不仅仅取决于传播者的努力,更重要的还要考虑到接受者的状态。而传教士对宗教理论的强行渗透,自然遭遇到深受儒家文化熏染的中国士人乃至民众的厌恶和反对,因此如何招徕听众围观、吸引听众兴趣以达到一定的传教效果,是传教士传播基督教义常常遇到的阻力与难题。应该说,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受众情况还是作过一番研究的,他们普遍感受到中国的上层知识分子对西方宗教的厌恶但同时对西方科技又表现出喜爱,因此来华传教人物们选取先进的西学、西技作为宣教的突破口。
(三)在学校教学中运用电化技能授知
传教士也是学校领域内电化教育的主要引介者。从现有材料可知,最早具备幻灯的学校是香港圣保罗书院。1861年傅兰雅受圣公会派遣担任圣保罗书院院长一职,他在家信中提及该校的图书馆不仅有大约5000册藏书,还有一套照相设备及幻灯。虽然设置幻灯的用意不明,但该教会教育机构早有幻灯设置自是不争的事实。
三、传教士对中国电化教育兴起的作用与影响
近代中国的电化教育兴起于后国门洞开之时,作为电化教育技术与器材支撑的幻灯、电影、照相等电化媒介,从吸引国人眼球的科技新玩意儿到宗教宣传的道具,再到成为辅助教育教学的手段或工具,近代来华传教士具有开拓之功。他们不仅推动了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发源与传播,还培养了一批电化教育人才,为近代中国电化教育的后期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首先,传教士推动了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的萌孽与传播。电化教育在晚清的中国社会,虽然呈现零星布点的状态,但由传教士燃起的点点星火在清末民国初期蔓延开来,在更多的学校及社会领域开始传播。在学校领域,除了文中所述的几所早期学校之外,在清末及民国初期,更多的教会学校如南京汇文书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上海的中西书院和圣约翰书院等,都己开始使用电化教育手段。随着国人自办学校的渐次开办,传教士也把这种新式的教学手段带入其中,如天津南开中学及北洋大学等。尤其是登州文会馆,在近代电化教育的发源与萌孽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字: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地域环境
20世纪以来,人类文化出现了一体化与多极化两大趋势既彼此影响又相互对立的新趋向。设计中地域特色的创造活力在于设计师受地域环境不同程度的影响,设计师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角度的不同,表现出的创造手法和形式也是各有迥异。各个地区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理环境各有差异,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对设计区域的特色准确有效地把握,以及怎样达到与当地文化的共识?本文就以湖南省烟草公司岳阳市公司卷烟配送中心、经营业务用房(办公楼)与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项目总体规划设计为例,讨论并总结其创造理论与方法。
一、设计项目的背景与概况
设计项目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用地南起巴陵东路(路已修成),西临大塘路,东至分水垄路,北至瓦子坡路。该地块净用地面积26306平方米。用于本项目建设,东西长度,南边为201.5米,北边为171米,南北方宽为130米。
岳阳楼的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而了,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
对于地域性建筑文化的研究,我们还应该关注的就是民间建筑。由于民族种类众多,各个民族社会历史、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所形成的居住建筑不尽相同,类型非常丰富。著名建筑学家阎瑛在《传统民居艺术》“民间艺术,是一种‘母性艺术’,是民族文化艺术之源本所在。而民居,是具有原发性本元文化特质的居住环境。因此,也可称为原发性的艺术”。
作为岳有代表性的公众建筑岳阳楼和具有历史价值的民居建筑群落张谷英村充分有效的体现了岳阳市的地域建筑文化。且将二者的特点概况为“潇洒的三重飞檐”和“浑然的天井系统”。
二、项目地域性文化特征与时代性需求的结合
我们在建筑的外形上以传颂千古的岳阳楼的三重檐口为意向(图1),加以建筑艺术的处理,使三位一体中心在具有大体量建筑恢宏气势和建筑精美细部的同时,更寓意着岳阳市的发展体现历史与现代的传承。
建筑是城市的雕塑,岳阳楼之所以举世闻名,就是因为它独特的建筑造型雕塑感极强,在为人们提供参观空间的同时也被人们所参观,因此,在形体处理上,我们以相似的造型、不同的体量塑造出统一而又富有变化的建筑造型。三位一体建筑,静静的呼应着岳阳市体育中心。在建筑东侧,我们采用了一排高低起伏的纽带,使建筑无处不散发出优雅、细致的时代气息。同时体现国有企业的鲜明的政策性和旗帜性(图2)。
三、文化的地域性在该项目规划和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一个建筑设计项目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对符合地域文化建筑造型上的精细刻画。与周边环境的结合、景观绿化的搭配衬托都是一个完美项目重要因素,这也为什么设计要针对“地域性”做研究。设计区域基地位于岳阳市体育中心的东侧,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众多人流及整体布局,将基地西侧布置为由景观铺地广场与弧形檐口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以呼应圆形的岳阳市体育中心,同时疏散基地内瞬时的大量人流。基地东侧气势磅礴的建筑综合体于东边的高层办公楼及酒店呼应,从西到东形成一道由低到高的理性的城市天际线,建筑布局与场所的关系充分体现在本案的规划布局之中。
设计分为卷烟配送中心、经营业务用房(办公楼)与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三部分,考虑到整个规划的大气统一,我们将其整合并融入建筑体量当中。位于最西端的是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与西侧的岳阳市体育中心配套,符合体育功能体量的需求;办公楼布置于东南层,临主要的城市道路,勾勒出挺拔的城市形象(图3);卷烟配送中心置于平台东北端,与基地东北方向的物流区联系紧密。三者之间在形体造型上具有本质的协调统一,同时体现出了建筑形式的雕塑感。
结合地块的地理位置,设计在基地西侧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布置了与城市景观铺地,在南侧同样结合城市道路景观布置了人工绿化景观铺地,使城市空间与建筑之间形成一道绿化缓冲隔离,以屏蔽外界环境对基地内建筑的干扰。街角集中绿化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烈,分别由地面草皮,突出于地面的绿篱构成,同时屋顶考虑种植屋面,发展立体绿化,给人以丰富的空间感受,更能烘托出建筑的特殊形象。从地域性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设计中的绿化树木采用岳阳地区常用的、对人体有益的树种,并在部分地区设置树下座椅,便于人们休息。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