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建设成果

经济建设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建设成果

经济建设成果范文第1篇

“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关注点不再只是局限于自身的衣食冷暖,大家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于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这个关系自身、关系子孙后展的领域。在这不断的关注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三大生态系统,分别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地球之肺”的森林、“地球之心”的海洋。在这三大生态系统中,湿地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湿地中有大量的动植物,这些动植物中都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资源,能够对生态环境的循环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湿地公园,即以湿地为主题的公园,在良好的湿地环境和多样化的湿地景观资源的基础上,人类科学、合理、有计划的对湿地的知识进行传播,对湿地的功能进行运用,对湿地的文化进行宣传,并且兴建一些可供人们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总之,湿地公园是一种集合了知识与观光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湿地公园的建造过程,既是对原生态湿地的不断合理改造的过程,又是对公众普及湿地知识的过程。它既能够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又能够发挥出湿地生态的社会。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来说,差不多有两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湿地公园,总共面积预计应该有一百万顷。位于浙江杭州市区西部、距离杭州西湖5公里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与西湖、西泠一起被称为杭州“三西”。它的占地面积大概是11.5平方公里,按照功能区域划分,可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在整个公园内,约70%的地区是池塘、湖阳、沼泽等与水相关的地区,整个公园内有六条河流和水道,如交叉口,车道,河网,岛屿等,它们纵横交错,相互融汇勾通,使得西溪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集生态、城市、文化湿地于一身,不愧为中国湿地第一园。2009年11月3日,国际组织把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纳入国际重点湿地名录。

2.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湿地公园本身的自然属性比较特殊,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兼顾湿地公园中每一处河流、岛屿等等。同时,建设湿地公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所以湿地公园的建设设计相比其他的景观设计,有一定的难度。

2.1湿地在建设过程当中的景观设计原则分析

我国目前对于湿地公园的建设成果比较理想,但对于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仍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也还比较初浅。这样就导致了一部分湿地公园设计不合理,在遭遇一些独特的自然气候时容易导致河流,小岛屿等一部分的湿地缺失;并且建设湿地公园的初心是为了保护这种原始的生态环境,如果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在设计时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统筹、全面、系统的考虑,而随意的进行,那么不仅不只是违背了最初的想法,还会破坏该湿地环境中的原来的生物多样性,得不偿失。如前文所述,湿地公园还有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作用,即它的社会。在吸引人们来游玩的基础上,使人们更多的了解湿地的知识。当然,若是湿地公园收售门票,那么它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应。因此,一旦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不到位或者不合理,极有可能导致其教育性、社会性、经济效益的大大降低,而起不到最初建设湿地公园的作用。所以,对于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合理的设计以小心翼翼的保护每一处湿地,要全面、科学的统筹以保护湿地公园中生物的多样性,还要在设计景观设计中顾及其他的诸如教育性、社会性、经济效益的作用,遵守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各种原则才能使湿地公园的各种作用得到利用。

2.2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内容

基于湿地公园独特的自然属性和建设湿地公园所要起到的社会作用,湿地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应当以水体为主要对象,以陆地为辅助对象,对整个湿地公园的承载力作好充分的考虑,以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重要前提。大部分湿地公园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也可以借鉴中国第一个湿地公园--西溪湿地,按照湿地公园的功能区划分,一般分为湿地保护区、湿地体验区,服务管理区和功能示范区。并且对湿地公园内是否引进外来品种做好充分考虑,既保护了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又对人类起到了科普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除了对于生物的保护外,还要注意对于植物的保护。植物在湿地公园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左右,植物所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不容忽视。所以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的同时,在保护原来湿地公园中所有植物基础上,保护原有植物生态平衡,提高植物竞争生存力,可以适当引进或种植更多的植物,达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作用的同时,提高植物生存力。

3总结

湿地在生态环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而湿地公园是实现其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而景观设计是湿地公园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提高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的质量,能够让湿地公园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

作者:董凯杰 刘佳 谢仲军 单位:北京中森国际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

参考文献:

[1]王珊.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J].智能城市,2016,(12):229.

[2]徐伟标.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16,(04):93.

[3]龚京美.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02):164-165.

经济建设成果范文第2篇

监管的独立性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独立性是监管不能和其他政府职能混同,要由专业人士处理监管问题(刘树杰,2011),即具备专业性;第二个层次的独立性是监管机构不受制于政府行政部门,有必要的自。

(一)具备高度的专业性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监管机构的共同特征

监管在准入资格、价格制定、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高度的技术复杂性,需要收集并估算成本、价格和绩效等数据,需要由经济学家、律师、会计师等组成的专业化雇员队伍,长期专注于特定产业,以熟知产业特征、积累经验,克服监管者和被监管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监管机构普遍具备较高的专业性。为进一步增强专业性,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还纷纷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监管机构在政策制定、职能履行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及合理建议。例如,德国电信法规定,可以在电信监管机构RegTP中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监管机构裁决争端、制定政策、进行决策等提供帮助。澳大利亚电信法规定,电信监管机构ACA可设立咨询委员会来协助它履行职能。(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监管机构在独立于行政系统的程度方面差异较大所谓监管的独立性是相对于行政部门而言的,无论监管的独立程度有多高,都要受立法和司法部门的制衡。

1.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分析

监管机构相对于行政部门的独立性可以通过六个指标来衡量:一是监管机构的机构设置。在组织结构上与政府行政部门分开是监管机构具有独立性的首要标志。二是监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任期和职位保障。独立监管机构的负责人应由立法机构或行政部门的首脑任命,任命之后便独立工作,任期和职位受到保证,不受行政部门的左右;如果监管机构的决策者是一个由多个委员组成的委员会,且委员具有固定、有保证、时间错开的任期,则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将更有保障。三是监管机构向谁汇报。独立性较高的监管机构多向国会等立法机构汇报,其次是向政府政策部门汇报。四是监管机构决定的否决。为保障监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政府行政部门应无权否决监管机构的决策。同时,为使监管机构的权力得到制约,法庭可以判决监管机构的决定无效,但不能代替监管机构做出新的决定。五是监管机构的人事自。独立的监管机构有对员工进行人事调整的自,行政部门不能随意地在监管机构和行政部门之间调动员工。六是监管机构的经费来源。监管机构的经费来源有向行业收费和财政拨款两种形式。独立监管机构获得的财政拨款须经政府同意、由立法机构以国家预算的形式确定。

①由于行业演化历史、国家政治传统和制度安排的不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监管机构的独立性程度有较大的差异。按独立性由高到低大体可分为高度独立、相对独立和政监合一三种类型。第一类是高度独立的美国监管机构。美国的监管机构被称作“无顶头上司的政府第四部门”。其独立性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监管机构在设置上与行政部门分离。二是监管机构的负责人———监管委员会委员的任命需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通过;委员的职位固定有保证,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总统不能任意将委员免职,行政部门更无权左右;委员的任期长于总统任期,且每次换届只能更换一小部分委员,使得以总统为代表的行政部门无法对委员会形成有力控制,保障了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三是监管机构向立法机构汇报工作,而不是向行政部门汇报。四是除法院外,行政部门无权驳回监管机构的决定。五是监管机构拥有独立的用人权。六是具有稳定的经费保障,监管机构的大部分监管经费来自于对被监管对象的收费,少量经费来自财政拨款,资金预算由国会根据其绩效决定。第二类是相对独立的欧洲监管机构。这种模式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代表性国家有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之所以相对独立,一是因为监管机构设置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下,一定程度上会受主管部门的影响。例如,英国电信监管机构“电信监管办公室”(OFTEL)隶属于英国贸易工业部(DTI);澳大利亚监管机构“澳大利亚通信监管局”(ACA)隶属于通信信息与艺术部;德国“通信与邮政监管局”(RegTP)隶属联邦贸易部。二是监管机构负责人一般由总统或部长任命。在法国,执行委员会委员由总统、国民大会和参议院共同聘用,在德国和澳大利亚,监管机构负责人由总统或总督聘任,在英国则是由行政部门的部长任命。

②监管机构负责人的任期一般在5年左右,基本与所在国政府元首的一届任期相近。在OECD成员国中,包括英、德在内,约有一半国家的监管机构由单人负责,其余国家则由一组人负责决策。三是监管机构多数向行政部门汇报工作。澳大利亚监管机构每年向行业主管部门就重大事项进行汇报。加拿大则是向国会汇报。德国、奥地利的监管机构需向立法机构汇报,不需向政府相关部委负责;法国监管机构每年向政府和国会两个系统做工作报告。四是行政部门大多无权驳回监管机构的决定,只有法院可以行使驳回权利。澳大利亚法律明确规定主管部门不得干预监管机构的监管决策,除少数法律规定的指示外,不能对监管机构下达其他指示;法国电信监管机构“电子通信与邮政监管局”(ARCEP)的决策以国家名义实施,直接对议会负责。但少数国家的行政部门,如英国的垄断与兼并委员会、丹麦和挪威的上诉委员会、加拿大、墨西哥和匈牙利的政策部门或内阁都有权否决监管机构的决定。五是拥有自主的人事权。六是经费来源倾向于收费,以财政拨款为补充。在OECD国家中,过半数国家以收费作为监管机构经费的主要来源,只有澳大利亚和法国直接由财政全额拨款。第三类是以日韩为代表的政监合一式监管机构。这种模式下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最弱,不独立于政府。监管机构隶属于行政部门,或者行政主管部门直接承担监管职能。前者如日本总务省下设的附属机构———公正交易委员会,负责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后者如日本内阁府生活质量政策局下设的物价政策课和物价协调课,负责制定、实施基本的价格监管政策。在政监合一式的组织形式下,行政部门控制监管机构的负责人任免和人事权,接受监管机构汇报工作并有权否决其决定,监管机构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

2.独立性差异的形成原因及演化趋势

不同国家监管机构的独立性程度、组织结构差异很大,与各国行业演化历史、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不同有较大关系。美国的自然垄断产业是由私人经营开始,产业发展高度成熟,是世界上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监管起步早、经验丰富,适宜采用独立监管机构的模式。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如美国,监管机构起步偏晚。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以后,才在自然垄断行业陆续成立了一批监管机构,包括OFTEL,OFWAT,OFGEM,OFER,OFRAIL以及1997年成立的金融服务局(FSA)等。在监管机构成立初期,采用这种政策制定权和具体监管权相分离的模式,由政府制定全国性的监管政策,能较好协调各部门、各利益集团之间、利益集团与用户之间的利益,监管机构拥有一定的独立权和裁量权,可以较好地发挥专业化监管职能(王俊豪,2008)。日本和韩国是后发展国家,二战后形成的监管型市场经济对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加之日韩都是典型的官僚行政体制国家,行政部门的权力范围很大,在这种政治经济环境下,选择政监合一式的监管组织形式能够借助于强大的行政力量克服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推进监管进程。总体上,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正在更加趋近。在监管机构高度独立的美国,行政系统对监管机构的影响正逐步加强。1993年的总统行政命令,首次提出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须提交成本-收益分析报告,经美国预算与管理办公室(OMB)下属的信息与监管办公室(OIRA)审核通过方可出台。①在英国,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正向着更加独立的模式演化。英国电信行业监管机构OFTEL在2004年改组为“英国通信监管局”(OfficeofCommunication,OFCOM),具有更强的独立性,由隶属于英国贸易工业部变成直接对议会专门委员会负责,接受国家审计办公室的审计和监督。独立性较低的日本正在向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模式过渡。2001年成立的“电信事务纷争处理委员会”独立于政府部门,标志着日本开始走向独立的监管机构。韩国信息通信部在《通信事业发展计划基本方针案》中提出强化“通信委员会”的组织功能,倾向于逐步向独立监管机构演变(王俊豪,2008)。

二、监管机构的职能完备性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监管机构在职能完备性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监管机构一般具有综合性的监管职能,包括进入监管、价格监管、质量监管、联网监管、投融资监管等。监管机构拥有综合性监管职能和权力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首先,监管的有效运作依赖于监管机构能够从被监管公司获得成本、价格和绩效的信息,监管机构必须有权为被监管企业规定会计体系并对其进行审计(Joskow,1999)。其次,一些自然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定价与市场进入、市场结构、垄断和竞争行为等有着密切联系,价格监管需要与进入监管相结合。再次,综合性监管机构能够充分利用监管资源、获得监管的范围经济性,提高监管效率。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监管机构的职能综合化有不断增强的趋势。1996年,美国电信监管机构FCC与有线电视监管机构合并成立“竞争监管局”,监管职能综合化进一步增强。英国在2004年成立了跨部门的监管机构———英国通信管理局OFCOM,取代广播标准委员会、独立电视委员会、电信监管机构、无线电管理局、无线电通信管理局五个独立的监管部门。英美等国逐渐认识到综合性监管的优越之处并进一步强化这一优势。

三、监管机构的自由裁量权

监管机构的自由裁量权首先源自于监管的历史背景。部分地由于国会在时间和资源上的不足,美国国会采取了向监管机构授权的办法,国会确定政策目标,由监管机构代表国会和总统行使权力(Spulber,1999)。赋予监管机构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一是客观情况总在不断变化,需要给监管机构负责人一定的决策空间,以保证决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二是法律有一些内容难以具体化,立法不可能规定得非常具体,因此需要监管机构相应的政策加以补充(刘树杰,1996)。三是给予监管机构负责人足够的裁量权,可以避免其事事依赖政府行政部门,从而减少行政部门的过度干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监管机构在自由裁量权方面的差异较大。在这些国家的监管实践中,有两种通过法令向监管机构赋权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确定政策目标,然后由监管机构自己去建立实现目标的机制,赋予监管机构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Joskow,1999)。其典型代表是英国,由国务大臣任命的产业监管总监担任各产业监管机构的负责人,总监拥有很大的权力,包括解释、监督实施和建议修改被监管企业经营许可证的条款(王俊豪,1998)。第二种方式是更精确地界定监管机构要做什么、如何完成,给予监管机构很小的自由裁量权,如基于合同的监管。两种自由裁量权都受到监管程序、立法机关监督和司法复审等因素的限制。

四、对我国的启示及建议

经济建设成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工作过程

1 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ASP.NET(C#)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技能核心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互联的发展,虚拟企业联盟、移动办公等应用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微软配合以上技术的发展顺应当今软件工业分布式计算、面向组件、企业级应用、软件服务化、以Web为中心等大趋势推出的.NET框架是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掌握ASP.NET基本编程技术是当今程序员和网络应用系统维护人员必备的职业技能之一。本文结合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对如何建设精品课程进行论述和探讨。

2 课程设置

2.1 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从学习领域的的角度讲课程定位在分布式系统开发过程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了面向过程的基本设计思想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后,重点是通过以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系统为例的一个工程实践,采用基于软件产品开发过程的教学设计,按照软件产品开发的规范与流程,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

基本定位参考依据如图1,课程定位在真实项目+专业教室阶段。

2.2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几年来我们主动适应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进行了实质性接触。通过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实践性专家的建议,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邀请北大青鸟华光等企业行业专家全程参与。组织往届毕业生中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有针对性地征求意见,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学习领域,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通过把以上理念渗透到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同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教学内容

3.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通过把以上理念渗透到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充分考虑针对性和适用性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并将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贯穿其中,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同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宏观上根据我们专业积累和开发经验确定真实的工作任务。我们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潍坊生建集团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系统、山东凯马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等系统为例。这些系统都是采用ASP.NET开发实现,其次都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主持或参与设计,项目运行情况良好,分别获得过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奖和潍坊市科技进步奖。开发单位对教学过程提供鼎力支持。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选择合适的项目作为学习和进一步开发的对象。学生通过学习能模拟开发以上子系统或局部模块。

微观上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发现学生主要技能培养应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理解.NETFrameWork2.0相关概念,能够在VS.NET工具下熟练编码,熟练使用C#语言,对ADO.NET、XML/Web Service、ASP.NET相关技术能够熟练应用;理解并且能够按照界面/业务逻辑/数据访问三层结构框架来组织代码和进行开发。宏观上说就是教会学生最新的、社会正在使用的微软技术。在职业素质方面,通过项目组角色分配工,明确工作思路和责任等多种训练手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习惯,具备“软技能”。

3.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教学组织过程中我们充分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学内容如表1。

3.3 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课程组建设了表现形式一整套教学资源,包括纸质教材讲义或校本教材《基于工作过程的C#实训教程》、电子教案、习题集、工学结合的实训系统、学生优秀作品库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远程教学系统等。具体包括:电子教案、优秀作品、习题集、试题库与实践项目支持资源、在线测试系统、IT职业资格认证。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突出辅助教学与技术交流作用,努力打造“立体化”教材,支持在线答疑,自测考试,方便学生自学、自测。

4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本课程教学设计根据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采用企业引进项目或教师科技服务项目,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进行完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借鉴教学工厂教学模式完成全过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在宏观课程教学中,遵循企业开发实际项目的要求,将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学中做、做中学,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 采用“多元化”能力评测代替传统的考试;以比赛促实践,以比赛促就业。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开展旨在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竞赛,培育成就感和荣誉感,更好地为就业做准备;紧密结合山东半岛软件外包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设专业英语、日语、韩语强化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软件外包岗位的技能。在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采用自主学习、“现场讨论法”、学生演示法、教师演示讲练结合、任务驱动;基于软件企业项目实践。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方面采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主要有:精心设计教学课件,通过提供现实工作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运用远程在线指导。

5 师资队伍

经过几年的培养、引进,本课程教学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及专任教师与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的比例合理,是一支教学能力强,教师专业素质高,综合素质优良的 “双师型”教师团体。

6 实践条件建设

6.1 校内实训条件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组合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进行虚拟实验,有利地促进了课程建设。随时可以根据本课程的学习需要搭建虚拟企业平台,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6.2 校外实习环境

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努力实现“互设共建”的,按照企业需要开展学生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潍坊青鸟华光、用友软件潍坊分公司、山东新北海、宅急送、山东凯马汽车等11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签约的校外实训基地。

7 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的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我们组织校内督导组、校外同行、用人单位专家、学生等四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价,着重考察授课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教材的处理、理论联系实际及工学结合教学新模式的应用等方面情况。普遍反映毕业生素质好,尤其实践动手能力与过去相比明显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参加各项大赛均取得了好成绩。

8 特色与创新

8.1 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教学特色

我们结合区域和行业岗位需求选择山东凯马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等分布式管理系统为例。实例具有较强的课程代表性和针对性。在实训中心采用软件工厂训练模式,真实项目、真实环境,企业项目经理全程指导,遇到问题到企业实际流程中咨询解决。把实验、实训、实习作为三个关键环节,在不同环境中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从系统论的角度重新认识了高职课程的教学设计问题。

8.2 双导师制的技能培养模式

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特殊性,我们实行高职学生教学过程导师制。以软件开发工作任务或适用领域为分类依据,以技术应用为目标,找到老师和学生的结合点和共同的兴趣点,从二年级开始确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思想上、知识上、操作技能上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建立一种真正的“师徒式”的学习关系,培养技术拔尖的学生。让主动学生走出去接触师傅、接触职业、接触社会,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9 结语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对高职专业或专业群建设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是一项事半功倍的质量工程举措。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12-15.

经济建设成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阶段 使命 困境 解决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

第一阶段(1949-1960年),是我国第一次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的阶段,城镇人口由1949年的5765万人增加到13073万人,增长了126.77%,而同期的总人口增长的幅度是122.2%。第二阶段(1966-1977年),是我国城镇化停滞阶段,这十几年期间我国的人口增长了43.45%,但是城镇人口仅仅增长了27.5%,农村人口增长了47.37%,期间我国城镇化率由19.75%下降为17.55%。第三阶段(1977-1995年),开始了中国人口大转移,也是新一轮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由1977年的17.55%上升到1995年的29.04%,人口总数增长27.53%,其中城镇人口增长111%,农村人口增长9.8%,这一时期是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的较快阶段,年均增长幅度为3.1%,远高于我国总人口的1.03%增长速度。第四阶段(1996-2012年),是我国城镇化速度最快的阶段,2012年,在我国13.54亿人口中,有20970万人是近10年新增的城镇人口,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39.09%上升到52.57%,是我国194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10年。第五阶段(2013年至今),新型城镇化阶段,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城镇化是在第四阶段基础上的“精耕细作”,承载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使命。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历史使命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当前投资、出口拉动力日渐衰竭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正如总理所说,当前中国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所以,当前阶段的新型城镇化承载着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历史使命,是推动改革与经济转型的关键一步,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增长点。此外,新型城镇化也是我国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新型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造城运动,而是人口集聚、产业升级、社会进步的一个综合表现。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对于此轮新型城镇化举国上下有着较大的期待和憧憬。

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困境

(一)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但东中西部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镇结构也很不合理。东部地区城市及小城镇都比较发达,基本上已形成大中小相配套和衔接的城镇网络体系。中部地区中小城市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区域经济中具备中心地位的大城市与特大城市较少;而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多数为省会,除此之外的城市发展很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比例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但城乡差别并没有改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改革初期的2.57上升到2011年的3.11。不仅如此,在城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由于现有的土地开发政策制约,农村居民并没有充分地享受到城镇化的红利,大部分增值收益被地方政府和土地开发商拿走,同时还因为拆迁等问题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引发许多恶性社会事件的发生。

近几十年,由于大中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小城镇处于被边缘的地位,大部分中小城镇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开发区的原因,建有污水处理设施,而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完整的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因此才会导致大江河流流域的支流普遍被污染。除了污水,固废垃圾处理情况也非常严峻,不仅处理率总体偏低,而且处理手段单一,基本以填埋为主,对周边及地下水污染情况非常严重。

(二)财政赤字不断加大

随着2007年以后民生支出的增加,全国31个省市区2007年-2011年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三项支出的总额就达到110369亿元,占当期财政支出总额的62.1%,三项财政业务支出占当年财政收入比由2006年的40.9%上升到2011年的61.78%。相比2006年,地方财政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教育等三方面的支出增加了3.9、4.8和2.5倍。由于这三项是基本的民生支出,而且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几项支出只会不断增加而不会减少。在民生支出不断增加的同时,地方财政赤字也快速增长,2007 -2011年,各省市赤字合计年均增长27.1%,2010年地方财政赤字超过3万亿元,2011年超过4万亿元。这还是在每年有10000多亿的以买地为主的非税收入的前提下的赤字增长,而每年4万亿元左右的地方财政赤字,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资本市场融资解决。因此,近几年的土地财政不仅支持了GDP的繁荣,而且扛起了部分民生项目的快速增长。但土地财政是不可持续的,而民生支出却要持续,而且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支出总额也会不断增加,在目前保障体系账户维系都存在问题的状况下,以往的城镇化和财政收支老路显然是走不通的。

(三)土地问题非常严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之规定,我国农用土地征地补偿标准不得超过前三年年均收益的三十倍,而且没有考虑通胀等因素,转让变更后土地购买者的使用年限是50年或70年,因此现行的土地管理办法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土地使用者权益被削弱;二是未来土地收益被折现到当前,使土地资本化带来的货币量急剧攀升,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三是许多失地农民几年或十几年后变成城市贫民的可能性很大;四是目前的征地政策也使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国家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012年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征地补偿数额可能提高为现行标准的10倍,这将大大提高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等的用地成本。

(四)城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城市获得快速发展,但各个城市的特色并不明显,很多城市大力发展制造业,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发展,在城市形态、产业结构、建设方式等方面的趋同化较为突出,城市个性和特色不突出;重复建设严重,导致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在城市发展中“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严重,缺乏区域协调和分工协作精神。

我国新型城镇化要解决的问题

(一)实现公共产品均等化

社会的公平基础是人们能够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产品,如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让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一样享有城镇居民的医疗、教育和养老的权利,应该成为城镇化的基础。我国2004年推行的新农合作为医改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基本成功的,但不是没有问题,随着大病逐步纳入医疗保障以后,支出必然增加,以后的新农合预计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因此变新农合为社会合作医疗就很有必要。目前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拆并校带来的隐患应该逐步消除。另外,还要解决由于市场化配置师资力量带来的基础教育不公问题。而要解决以上问题,户籍制度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二)吸引社会资本并借助现代科技改造城镇基础设施

按我国3.2万个乡镇缺乏现代水处理设施计算,未来至少要建设3.2万个、近10万套污水处理设施,需要资本1.6万亿元(3.2万*5000万元),如果按10年建成每年也需要资金1600亿元。此外,垃圾处理设施的投资也不是小数。因此,对民间资本开放基础设施领域,政府给予金融服务支持,才能完成未来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从行业数据看,水处理行业已经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能源问题也是城镇化必须考虑的问题,2012年,我国城镇人均用电约500度,农村居民人均用电约400度,如果再增加2亿城镇居民,将增加200亿万度电的年消费量,占现有城镇居民用电量的5.6%,如果再考虑城镇基础设施用电、预留工业用电等,估计将带来20%以上的能源需求增长。因此发展未来城镇基础设施,应该依靠现代科技,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结合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大力发展城镇沼气业,借助太阳能技术和风能技术,发展小城镇太阳能产业和风能业等,而且这些均可以借助社会资本。

(三)财税体制改革

中国城镇化的问题之一是公共服务差异大,很多人将矛头指向户籍制度,但其实户籍制度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财税体制。户籍的差别在于公共福利的差别,在于财政覆盖人口和覆盖水平的差别。如果财税体制理顺了,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差异大的问题都会轻松解决。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在财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才有意义。财政只有从目前的户籍人口财政转变到常住人口财政,从城市财政到转变到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才能有效地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报告提出未来要实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事权和财权相一致的分税制体制,完善地方税制。

(四) 尊重和保障农村居民土地使用权

中国土地问题严峻,有很多需要解决的地方。应该把农村居民的土地使用权固化下来,在此基础上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对于集体非农用地变更用途(例如用作工业或商业),变更形式仅以出租土地使用权为基础,禁止集体土地买卖,地方政府不得购买集体土地再出售,其仅可以按期收取土地租税。而集体土地变更的出租收益由集体进行分配,用于改善集体公共设施和增加居民收入。如此不仅可以稳定6亿农村居民使之不至于变成城市贫民,而且可以实现房价下降,减轻社保压力。在目前城市居民社保都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再增加2-3亿社保人群,将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让现有农村居民以地养老,将是破解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的一个主要思路。目前有许多地方的集体土地采用这种模式,如北京、广东的部分地方。通过调研来看,目前是非常成功的,企业、集体、百姓和公司都满意,而且没有引发社会问题。

(五)发展城镇特色产业

如何发展城镇经济,在我国目前绝大部分产业过剩的基础上,再提扩大工业经济,似乎有些难度。有些城镇把经济发展思路寄托在沿海加工业的转移和东部过剩产业的西移,这对于交通发达或城市群周边的城镇而言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甚至部分具备交通与人才优势的地方还可以发展高技术产业,但对于大部分中小城镇,似乎不具备发展的条件。

本文认为,应该根据地方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才能走出中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可持续之路,如将农副食品加工业与当地特色农产品种植业相结合,对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既是城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有特色的、最美小镇的核心。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还相当落后,虽然有一些地方开展小额信贷和民间金融服务,但仍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指导规范,应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中小城镇(含农村)现代金融服务业。我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目前也相当落后,农业信息、农业科技、产品仓储和初加工水平都非常不发达,在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后,农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将迅速发展起来,但如果没有完善的农业现代服务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将面临发展问题。因此,城镇化建设还应着力发展城镇金融服务业和农业现代服务业。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吴志强.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J].地理学报,2009(2)

2.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12)

3.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

经济建设成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 城市发展 非物质性 生态综合性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一、中国景观发展的问题

发展到新世纪,中国的景观实践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刀阔斧而大量的工程上马。但是大量的工程实施并没有解决可持续发展和生态问题,日益加重的生态危机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是景观设计?什么是景观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俞孔坚博士在《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生存的艺术》一书中说:“景观设计并不是产生于园林艺术,事实上,景观设计是一门“生存的艺术”。有学者指出:园林的这种发展历史是封建地主的生活内容变化发展的反映,更是一定时代背景下统治阶级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反映,传统的园林艺术就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生活享乐的需要才发展兴盛的。宋代大家李格非早就在《洛阳名园记》的跋《书洛阳名园记后》里指出这种文化的局限性:“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园林),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景观设计是客观性和主观性价值的统一。“哈佛革命”三人之一罗斯说:“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而作为一组画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区域的机会。” 我国对于景观的价值区分长期都受到美观表象的影响而忽略对于保护人类居住环境的实质。50年前,佐佐木曾说过:“景观设计学站在紧要的十字路口上。一条路通向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领域,而另一条路则通向肤浅装饰艺术”。我国的景观设计学现在的发展更多的偏向了后者。按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肤浅的装饰设计只会越来越加重环境的负担和人类的负担。使已有的裂痕更加的深刻,当裂痕到了无以复加的时候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全球日益变暖的气候,加速融化的冰川,上涨的海水,生态的加速恶化无一不体现着对于自然资源过分掠夺所带来的后果。景观设计应该从肤浅的装饰风格专项更为合理,更为科学的综合性设计上。

二、城市发展的思考

国内城市的发展数十年,存在着大量的环境景观问题。它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首先是污染模式复杂化,从点污染到成片的污染;从轻度污染到重污染;从短期污染到长期污染。在利益的刺激下商人们做着赚钱的买卖却过渡开发了一片又一片的土地。打着生态景观的旗帜从本已是生态的土地上移植大量的植物到开发的土地上使原有资源浪费掉。新开发的土地上企业为了节约一点效益于是肆无忌惮的排放着各种有害物质。从而使本已污染加剧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在利益的驱动下各级政府官员对于这些企业也都大开绿灯。于是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由于污染使得庄家颗粒无收 人们生存都有问题。

其次是城市发展的同质化。当西方摒弃的新古典风格在我国肆无忌惮的刮着;当政府大楼都做得像白宫一样,我们正在丢失曾经自豪的中国文化。现在的城市建设要么做的就像西方的“曼哈顿”、“古罗马皇宫”要么就做成了一个古城,把古代的建筑硬生的搬到现在社会来。于是去了一个城市就会发现到哪个城市都差不多,原有特色的部分和传统文化已经被所谓现代感的设计所“湮没”了。精神的缺失让每个城市都发展成同样“现代化”的机器。这本来是景观层面的事情。但是景观设计却没有能够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中国几百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超高建筑,超大型广场,超级住宅。有那么多的需求么?答案当然是很令人思考的。但是资源的浪费却是巨大的。比如广场上普遍铺的草坪对于水的消耗量是惊人的。如果没有大量的水。这些草衰亡的非常快。性价比非常低 但是仅仅是因为好看所以还在各个城市的广场上消耗着并不多的水资源。国家大剧院那么大的水池每天消耗的水量也是惊人的。特别是北京的风沙大,又缺水却还要做这么消耗资源的举措,实在是让人痛心。

三、生态综合性。

生态是个综合的范畴。有大生态和小生态。景观作为生态里面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需要多方面因素考虑的。当我们沉浸在现代城市景观带来的假象时,更应该对于它所带来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

景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科学为基础。满足实用功能和可持续发展。对于长期破坏性开发所带来的后果 必须以理智的态度去进行研究和修复,让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和谐的发展。所展开的内容包括:植物学,建筑学,规划学,气候学等等。一部分是以个性化和文化为基础。满足不同背景和民族的审美观,和对于历史文化的心里诉求。所展开的内容包括:文化,历史,政治,地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