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患关系沟通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沟通是诊疗活动顺利开展的需要医生对患者进行的诊断和治疗等一切行为过程称为诊疗活动,整个诊疗活动过程始终是在医患双方共同协作下完成。疾病的诊断是医生在对患者的疾病起因、发展、病史采样以及体格检查下完成的,在这些环节中医生始终与患者保持沟通和交流。这一环节的质量优劣与否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病史采集的可靠度和体格检查的可信度,也是影响疾病诊断准确与否的重要参考因素。在后期的治疗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医患之间时时保持一种沟通状态,医生有义务把诊断出的结果如实告诉患者,并将治疗的内容、措施及过程详细地通过语言的方式传递给患者,患者在获取医生的医疗信息后也有责任将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实地传递给医生,只有当医患双方始终保持这种沟通的状态,才会防止在诊疗过程中的医疗信息失真的情况发生,从而有利于整个诊疗活动的顺利开展。
1.2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解决医疗纠纷的需要医疗本身就是一门医患合作的科学。医患关系之所以紧张的很大原因在于双方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正如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的一句名言: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语言,第二药物,第三手术刀。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医生的语言胜过了药物。据统计,全国每年医疗矛盾中49%是由于医患沟通不畅造成的,有2/3的医患纠纷也是因为医患之间缺少沟通引起的。由此可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离不开医患之间顺畅的沟通和交流。改善医患关系要从沟通开始,解决医疗纠纷既需要解决体制的问题,也需要解决供需的问题,而最需要解决还是人的问题,即需要解决医患关系的问题,这其中就需要医患之间进行大量的必要的沟通。当医生让患者清楚自己的病情、治疗的收费标准、药品的价格、必要的检查项目时相信很少再有患者的不满,反之,若患者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真实情况,医患之间产生相当的信赖关系之后纠纷就会被消除在萌芽状态,医患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2和谐医患关系重构中的沟通技巧
2.1掌握合理的沟通方式医患之间的沟通方式大体可以分为直接式、间接式以及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沟通方式。对于医患初期接触阶段或者是疾病诊断敏感期以及涉及到一些敏感性的事宜时宜采用间接迂回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当医患之间关系较为密切,产生一定的信赖感或者对于一些紧急事宜、机密性事宜以及有利于增进彼此信赖的事宜时直接沟通要比间接性沟通的效果好;还有就是在拿捏不准是直接沟通还是间接沟通或者是不易直接采用这两种沟通方式时,则可以尝试时而间接时而直接的方式,做到有权变不固定的沟通方式效果会更好。此外,按照医患双方人数的多寡可以把沟通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流方式,即患者和医生之间一对一的沟通,如果遇到病情较为复杂或者容易滋生其他突况时,医生可以选择对患者及其亲属、朋友的一对多的模式进行沟通。此外,根据患者病情的复杂、严重程度的不同,还可以组织专家、主治医师、护理人员集中的跟患者“多对一”的沟通,也可以让这些人员集中的与患者及其亲友进行沟通。总之,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本着有利于疾病的诊治和医患关系的和谐角度合理选择适宜的沟通模式。
2.2选择合适的沟通内容医患沟通(Doctor-patientCom-munication)在国外是指医生与患者在临床上主要以口头和肢体语言形式交流的过程。在我国,是指在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伤病、诊疗、健康以及相关因素等主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各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科学指引诊疗患者伤病,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在《生命时报》所做的一项近6000人参加的“医患双方都不喜欢或者害怕听到什么”的问卷调查后发现,医生最害怕患者提出的三个问题是:这个药不会有副作用吧?为什么都是一种病,我住了这么久,他住了3d就出院了?为什么他花了5千,我花了1万?以及能换个经验丰富的大夫吗?而患者最不喜欢医生说的是:跟你说了你也不懂、想不想治?想治就回去准备钱吧以及我推荐的药你不吃,后果自负(详见图1、图2)。在沟通的内容方面要根据不同的治疗阶段选择不同的沟通主题,例如在诊疗方案的沟通方面医患之间侧重沟通既往史、现病史;初步诊断和确定诊断;诊断依据以及拟行治疗方案和初期预后判断等等。诊疗过程的沟通侧重检查、治疗、手术以及药物副作用、疾病预后等等。
2.3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沟通本身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处理复杂关系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往往会起到事半图2医生最害怕患者提哪些问题图3“约哈里窗户”理论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
2.3.1掌握该沟通什么不需要沟通什么。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鲁夫特(JosephLuft)和哈里顿•英格拉姆(HarringtonIngram)对如何提高人际交往或成功的效率,提出了“约哈里窗户”理论(见图3)。即,对于医患都知道的信息称之为“开放区”,医患双方共同交流、相互尊重,这样就可以拉近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于己方不知道而对方知道的“盲区”,在沟通时就需要虚心听取、认真回应;对于己方知道而对方不知道的“隐藏区”,则要开诚布公,实话实说;而对于双方都不知道的“未知区”则需要双方相互尊重,共同探讨。
2.3.2医患双方沟通时都应有“同理心”。同理心又叫同感心、神入、共情等等。就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以及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并且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法。运用同理心时要注意把握两大准则,即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和立场坚定但态度热情。从医疗活动的角度来看,同理心要求医务人员不能固执于自己的立场,而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和理解,站在患者角度来看待问题,以期达到与患者内心产生某种共鸣;反之,患者在沟通过程中也要注意站在医务人员的角度理解问题,找到医患沟通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德;医患沟通;和谐社会;人文教育
医学生进入临床,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医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能否联系临床实践的必经之路。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患者所患疾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其次是如何就病情及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患者进行沟通。临床医学工作者在具备高尚的医德、精湛医术的基础上,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关系到医疗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医患关系是医学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关系,也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医学生进入临床以后,其身份比较特殊,即既是学生,又是医务人员,如何实现从学生到医务人员的角色转换,在培养良好医德的同时,掌握全面的医患沟通技巧对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保障医疗活动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社会和医疗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几年来,医患纠纷格外突出,已经有多起因医患矛盾导致的恶性事件发生。为此,探讨在新的社会背景环境下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德教育以及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非常必要。
1医德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继承性
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患者、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医德规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对医务人员所具备的医德要求也不尽相同,但在同时,医德规范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具有历史继承性,不同的国家、民族虽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不同,但是在以患者至上、一切以患者利益为出发点,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技术服务这一基本的对医务人员的医德要求在全世界却是相同的。中国传统医学历来重视医德的培养,纵观古代有建树的医生,无不具有高尚的品格。中国历代医家通过言传身授,一代代传递下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德文化,这种文化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相结合,正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医乃仁术”是我国古代医学界信奉的行医信念,也是古代医者通过行医施药实现仁者爱人、济世救人的高尚理想[2]。西方伦理学认为对医学伦理学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核心的根本途径,让学生早期参与临床医德实践是美国医学界和医学伦理学界医德培养的有效途径[3]。美国大多数的医学院校入学条件是已经完成了4年的本科学习,较好地完成了人文素养和社会素养的综合提升之后才进行医学阶段的学习。而我国医学院校则是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缺乏之前的综合素养培养阶段,因此在我国,要更加重视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拓展和提升,而不是直接进行专业沟通素养的培养[4]。医学生在进行医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应该意识到学习目的是最终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并服务于患者,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非常重要。医学生首先要做到“仁者爱人”,要有强烈的仁爱之心和责任意识,肩负治病救人的重任,不能让生硬的机器代替仁爱之心。实践证明,只有具备良好的医德,才能成为有建树的、合格的医生。因此,医德教育应该成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德培养也应该是医学生加强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2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组成要素
医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医务人员逐渐达到较高的医德境界,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医患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是医疗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医患之间沟通顺畅,有利于病史的收集,增加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对检查、治疗的依从性,避免因误解导致医患矛盾的发生,有利于提升医疗质量。因此,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是医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是最重要的内容,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在中医学中的渗透,对中医医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即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后世历代医家对此亦多有阐发和充实,使儒家文化在医学中,尤其是医德领域不断渗透,于是形成了今日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医学。中国传统医家历来重视医患之间的沟通,孙思邈告诫医生不可“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实质上是要求医者在各方面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2]。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5]。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五星级的医生(fivestar)”应该是“保健提供者、交际家、决策者、健康教育家、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6]。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细致地描述了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其中医患沟通能力是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7]。美国医学院校注重把课堂医学教育应用于实际,实现课堂理论教育、医德实践和医疗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进医院,接触患者,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深入到医院为患者提供一些基本的护理,急患者之所急,培养医学生的道德情感。一些医学院校还通过网络创办道德教育社区,收集一些医疗道德事件,让学生自由讨论对事件的真实想法,使医德教育更具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效果[3]。医患沟通是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的重要纽带,而医患沟通渠道不畅、相互误解是导致医患之间发生矛盾的导火索,也是一些伤医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在新的社会背景环境下,掌握好医患沟通的技巧,是保证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后医疗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维护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医学生在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培养理应成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医德教育和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
历代医家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医德传统,并根据医学科学的要求,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积极意义的医德规范,这是人类共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批判地继承和发扬。造成社会医患关系的紧张有诸多因素,但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是医学生教育中对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比例失衡,人文素养教育相对匮乏,尤其是针对医患沟通的专业教育几乎为零。医学高等院校是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土壤,目前在医学生教育过程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即注重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服务理念与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发生的因医患矛盾导致的伤医事件,究其原因,有些是患者对医院、医生以及护士工作的不理解;有些是受一些无良媒体的误导,导致社会对医院存在很深的成见。毋庸讳言,医德教育的缺失,医患沟通技巧的缺乏也是导致这些伤医事件的重要原因。医患纠纷是新的社会条件下社会矛盾的一种体现,也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加强医德教育和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有利于化解医患纠纷,保证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
3.1医学生要树立以患者为主体的服务意识
近年来逐渐增加的医患纠纷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医生要加强自身的医德修养,时时刻刻以患者为主体,提高为患者的服务意识。医患关系紧张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医学生在学校理应加强在医德教育和医患沟通技巧培养方面的课程,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为进入临床后能够尽量减少医患矛盾,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从根本上防止医生与患者之间冲突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做好准备。
3.2医学生要认识到尊重生命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前提。在医患关系和谐的前提下,医生为患者服务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患者也会积极地主动配合医生的医疗行为,使得医疗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从而使患者的疾病得到很好的治疗,健康得到保障。医学生应该认识到,对生命的尊重是医生存在的价值所在。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也有自身的诉求。当然,患者由于所掌握的医学知识的限制会有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这就需要医生去用专业知识耐心地做出解释,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疑虑,从而配合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医疗质量,挽救患者的生命。
3.3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医疗卫生事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健康的医患关系能够赢的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总之,和谐的医患关系能够促进医疗服务与患者需求的良性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德教育、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是维持健康的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该成为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陈翔.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缺失及对医德教育的启示[J].中医教育,2011,30(3):48-50.
[2]万婕,梁尚华.儒家思想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影响[J].中医药文化,2013(4):14-17.
[3]邝红妹,杨棉华.美国医德教育对我国高校医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理论,2008(10):44-45,126.
[4]王睿.美国两所医学院医患沟通课程初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2):181-184.
[关键词] 美沙酮;维持治疗;沟通技巧;护理学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1(a)-166-02
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ain treatment,MMT)是针对海洛因等阿片类依赖者采取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法。2004年我国开始MMT试点工作,相应成立了MMT门诊,门诊的性质不同于其他综合性医院门诊,它具有长期性、固定性和复杂性[1]。此外,海洛因成瘾者有不同程度的自卑、烦躁、易激惹,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他们希望得到社会的容纳和尊重,特别是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信任和尊重。因此,医护人员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可消除患者与社会接触的顾虑,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接受治疗。笔者就沟通技巧在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患者的心理分析
1.1 自卑、自责心理
绝大多数患者是由家属陪同下自愿来接受治疗的,此类患者心理上存在有内疚、自责情绪,希望通过MMT来戒断海洛因,重新回归社会,表现出极其渴望认同的心理。
1.2 烦躁、消极心理
患者对MMT知识缺乏认识,错误地认为MMT是一种根治疗法,并且对长期服药无法坚持,从而产生对维持治疗缺乏信心,表现为悲观情绪。
1.3 羞愧、内疚心理
患者合并梅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自觉羞愧、内疚,担心遭受社会道德舆论的谴责及公众的歧视,精神负担重,心理承受能力差,希望有一个保密的治疗环境,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尊重,表现为敏感、多疑。
2 沟通的技巧
2.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医护人员与患者在提供和接受服务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专业性、互动性的人际关系,它是医疗实践中人际关系的核心。医患沟通的实效取决于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只有赢得对方的信任,沟通才有良好的基础。因此,医护人员应先要对患者表示信任,不要对患者抱有偏见,对待患者要听其言、观其行。另外,在与患者交流时要有耐心,如果自认为患者会立即完全配合,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则轻易放弃,这样更容易失去患者的信任。
2.2 平等和服务的意识
在医患沟通中,MMT门诊医护人员的平等和服务意识关系到交流的成功与否。目前,药物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2]的观念正逐步被社会接受,作为MMT医护人员更不应对药物依赖者产生歧视和否定,应尊重患者,这包括对患者隐私的保密,对患者错误的认识和行为能及时指出并帮助其自我纠正,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他们的理解,感受到社会并没有放弃他们,并采取各种有效治疗方法关心他们,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2.3 根据不同性格、年龄层次、心理问题,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医患沟通的方式因人而异,沟通前医护人员应了解患者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性格特征,选择对方易于接受的沟通形式。例如:对于性格易激惹的人要避免争吵,用宽容、平和的态度对待;对于自卑的人要热情,要耐心引导患者走出阴影,重建信心;对于有相同心理问题的患者,心理咨询师定期举办团体心理辅导,运用相应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为患者提供帮助,帮助他们尽快康复,或尽量做到生活自理,达到新的心理平衡,使患者在有心理残障的情况下有良好的生活质量。总之,各种沟通技巧因人而异,灵活掌握,以全面收集资料,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4 掌握恰当的沟通时机
医护人员要在患者治疗期间多与他们交流,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对的渴求,了解服药后的感受,对治疗的建议,是否出现了药物副作用,并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改变、生活习性、心理情绪等,在察言观色的基础上,抓住机会,打开话题,由浅入深地进行沟通。
3 特殊情况下的沟通技巧
3.1 对脱失患者
医护人员不应放弃患者,应与患者或家属保持电话联系,要有耐心,告诉患者MMT是一种替代疗法而不是根治疗法,只有不间断地服药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服药的依从性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了解脱失的原因,如有特殊情况,协助家庭及社区共同解决。
3.2 对合并传染病的患者
医护人员不应流露出对患者的负面情绪,如对患者嘲笑、鄙视或敬而远之。首先,应尊重患者的隐私,一旦确诊患有传染病,患者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出于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将个人疾病的隐私讲了出来,医护人员要严格替患者保密,不要将这些隐私讲出来或成为自己茶余饭后的谈资,应以诚恳的态度与他们交谈,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安全,从而产生情感交流的愿望。关心和理解患者并分担他们精神上的负担,从而消除其焦虑、恐惧情绪。在日常的服药治疗过程中,不应对患者所接触的物品(如钱、药杯)视为传染源而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他们的戒备心理。
4 讨论
沟通技巧在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工作中有如下作用:
4.1 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况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在MMT门诊中,良好的医患沟通并辅以心理辅导,使患者的焦虑、消极的心理状况得到了改善,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所建立的医患关系本身具有治疗作用,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使其心情舒畅,机体功能增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而降低复吸率,提高操守率[3]。另外,患者变被动为主动,在遇到心理困扰时,能主动、及时寻求心理援助,宣泄不良情绪,提高了生活应变能力。而患者的人格完善、戒毒观念的转变也有助于获得社会支持系统,而有无社会支持系统是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关键[4-5]。
4.2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沟通是一门艺术,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医患关系的纽带,既维护了患者的利益,又有利于MMT工作的开展,本门诊自实施沟通措施以来,大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医患纠纷,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对门诊的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道泉.关于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医生工作中的思考[J].中国当代医药,2008,15(6):88-89.
[2]周文华,杨国栋.海洛因依赖:一种慢性脑病的临床治疗[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6,12(5):251-254.
[3]陈永琴,胡永凡,许启相,等.对海洛因依赖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814-816.
[4]石珊,黄映善,黄翰凡,等.影响美沙酮维持治疗依从性的因素[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6,15(1):35-37.
关键词:医务礼仪;医患沟通;教学体系
1课程背景
2009年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明确指出医学本科生技能目标须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以及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此项规定为我国今后医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医学人文知识与医学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将医患沟通作为医学实践的基本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医学生学习并掌握医患沟通的原则、方法与途径,更好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文精神,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医生和患者之间是一对默契的同疾病作斗争的战友关系。但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大环境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和谐音符: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不能互相理解、医疗纠纷增加等,直接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进而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中,医患沟通不畅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出现医患沟通不畅的原因,除了医生缺乏沟通技巧与沟通意识之外,也反映出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不足与缺陷。在医学体系中,生物医学与人文医学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积极改善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其多角度感受患者需求的质素,使患者在接受良好医疗技术的同时感受良好的人文服务,构建和谐的新型医患关系[1]。在此背景下,医患沟通学逐步走上医学历史的舞台。目前,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在世界各国医学院校都处于医学教育的重要地位,美国医学院校将医学生的沟通技能作为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进行积极培养与训练,在入学早期医学生即可实际接触患者,除了让学生了解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外,着重训练其与患者的沟通的思维和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而英国医学会不但重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而且在1987年就将医患沟通技能评估纳入医生资格考试[2]。
当前,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以自然科学为主,忽视人文科学知识的培养,临床带教时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非技术性医患关系,考核重点也放在操作技术上,忽视了沟通技能评估。部分医学院校虽然设置了医患沟通相关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际的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指导,更缺乏必要的医患沟通实践,使得医学生在进入真正的临床工作后,面对患者时普遍存在焦虑、紧张、自信心不足等状态,加之对当今医患关系的现状认识不深,缺乏法律意识与风险意识,进而缺少医患沟通出现问题时的应对策略。
2课程性质与定位
课程的性质与定位对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深度的掌控等环节都是以此为基础。对于医务礼仪与医患沟通学,课程的性质可以从以下方面认识。
2.1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实际上是一个以医务人员为主的群体同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之间相互交往的特殊的人际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以医疗活动为中心,以目前社会经济和思想意识为背景而形成的一种反映现代经济、文化、道德、伦理、法律等内容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能使医生与患者相互沟通、相互信任,更大限度的提高服务质量,而且还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医德医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与发展。
2.2医患沟通学 医患沟通学是研究医患沟通的过程、沟通行为以及医患关系等诸多因素,探索如何以沟通医患双方相关信息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研究如何将心理和社会因素转化为积极有效的手段与方法,推进现代医学诊治伤病和维护健康的一门学科,即向医学填充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要素,丰富医学的科学内涵,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为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探究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一门新的应用型边缘学科。
3课程体系构建
3.1课程目标 医患沟通课程是一门融合医学伦理学、医学礼仪学、心理学、伦理学及临床医学学科相关知识的临床实践性课程。课程需从医患关系入手,将心理学、伦理学、医务礼仪各个方面与医患沟通整合,了解医患沟通存在障碍的普遍原因及误区;同时将不同人际风格的沟通技巧及不同专业的沟通技巧和医学的沟通技能等内容整合为"沟通技巧"模块,培养医务人员在进行医患沟通时应把握的技巧原则和策略;另外,介绍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使医学生深刻认识到医患沟通教育的必要性,力求形成完整的医患沟通体系。
3.2课程任务 本课程属于医学人文类公共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医患关系的现状,提升对医患沟通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以人为本的工作服务理念,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了解医患沟通中基本的心理学原理,掌握医患沟通中的伦理学原则:了解医患冲突情形下的特殊沟通技巧,了解医患纠纷中的媒体危机公关:学习临床路径及医院数字化建设模式下的医患沟通模式:明确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及人际关系的影响,了解医德修养对从医道路的重要意义,树立"仁心仁术、至精至微"的从医理念。
3.3学时分配 医患沟通学课程首先开设18课时,包括理论课时及实践课时,具体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见表1。
3.4教学方法 理论课程注重启发式教学与师生互动: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要求我思考变为我要思考,如观看典型案例录像后就某纠纷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掌握并运用了医患沟通中的哪些技巧及媒体公关,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活动中容易忽视的医务礼仪有哪些进行讨论;尽管同一问题很难得出统一、正确的答案,但对于学生见仁见智的回答通过辩论、师生互动等,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在进行医患沟通时充分调动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奠定基础,同时也可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
实践课程采用角色扮演。在手术谈话、危重患者谈话时应该注意什么,怎么传达坏消息,如何与愠怒和投诉的患者或家属打交道等,在不同的医患沟通场景中,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不仅让学生明白良好的沟通态度和技巧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及、好的沟通效果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而且通过扮演患者,让学生换位思考并切实了解患者的需求,学习如何切实运用沟通技巧与方法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锻炼培养其主动、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力。
引入标准化患者教学方法。"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P)也称模拟患者,即选择正常人或患者进行专业的规范化训练,用于医学技能培训中,模仿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等情景配合医学生的技能培训。在医患沟通学教学中,可设置不同的医患沟通不畅情境,由"标准化患者"模拟由缺乏沟通而引发冲突场景的患者或患者家属,让医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反复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直到其满意为止。有实践研究表明通过标准化患者教学方法,可明显提升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3]。
3.5考核方法 当前国内对医患沟通能力的考评缺乏系统完善的体系及研究,主要以卷面考核理论知识为主,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综合医患沟通学本身授课特点及学校安排、学生负担情况,决定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由于《医患沟通学》课程的实践性都较强,决定了该课程考核更加侧重理论应用能力,能力测试为考核的中心环节。本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部分组成,分别占到总成绩的40%和60%。两者合计即为课程学习成绩,见表2。
3.5.1形成性考核 包括学习内容考核和学习方式考核两个方面,分别占70%、30%。主要是通过在日常课程与实践中检查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科学测评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促进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涵盖了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和习惯养成等方面。
3.5.1.1学习内容考核,主要观察学生掌握并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实践来进行测评考核。
3.5.1.2学习方式考核,观察学生在日常课程中参加讨论情况及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时反映出来的思维能力,在进行角色扮演及面对标准化患者时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等。
3.5.2终结性考试 严格遵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命题覆盖全部学习章节,既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也重点考核其进行医患沟通时的分析、解决能力。
4体会
4.1创新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的核心 长期生物医学模式的限制和影响,使得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人才时更注重单纯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当前医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掌握与单项技能操作能力较好、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临床思维分析能力较差的现状,在临床面对患者时往往束手无策。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这种"灌输式"模式培养的医学生医学人文实践能力较弱,难以适应临床医疗工作的需求。创新医学教育模式,注重医学人文实践成为当务之急。医患沟通学着意培养医学生运用医学知识指导临床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弥补医学生人文知识结构及社会应用能力培养的不足的现状,填补医学技术与人文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的空白。同时辅以真实案例和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逐步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增强沟通能力。
4.3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目前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现状是临床教师在学校与医院里进行严格的知识理论教授与训练,医患沟通学课程的授课、医学人才沟通技能的培养同样在学校与医院完成,因此高等医学院校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对培养现代高级医学人才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是大批临床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一时难以适应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养成,不仅需要课程的引导,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而医患沟通学课程教师只有深入临床研究,才能言之有物、行之有方,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医学生及早树立医患沟通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杜淑英,李作兵.案例教学法指导医患沟通学见习实践的思考[J].中国医院,2010,14(5):52-53.
关键词:儿科;临床医学;医患沟通能力;教学;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17-02
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纠纷呈不断上升趋势,杀医伤医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更影响患者的切身利益。引起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医患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产生误解,最终引发医患纠纷,甚至恶性事件。儿科是医疗纠纷的高发部门,患儿配合度差,而且由于儿科疾病病情进展迅速,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出现治疗不顺利,很容易产生仇视等负面情绪。随着国家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儿科医生缺口进一步加大,医疗任务繁重,医疗风险随之升高。因此,如何让儿科实习生在临床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本文就我国医患沟通教育的现状,培养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及如何提高其医患沟通能力的途径进行探讨。
一、我国儿科医患沟通教育的现状
医患关系是指在医学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以医疗工作为基础、道德为核心、法律为准绳的一种特殊的医学人际关系[1]。医患关系不仅是简单的医生和患者间的关系,而是医务人员和病人两个群体之间的特殊的人际关系。在我国临床医学教学中,人们注重的往往是对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虽然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在开设了一些医患沟通相关的课程,但多数都是选修课,如医院管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同时,缺乏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对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教育的意识,使目前的医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几乎都不具备医患沟通的能力。大部分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获得,主要还是在毕业后通过临床工作实践,不断摸索得来的,有的甚至是在“血的教训”下得来的。
二、临床教学中加强儿科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儿科医学生成长所需。当前,医学生培养从科学教育往科学与人文教育并举发展,同时将人文教育延伸至医院临床实习中。娴熟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力是一名医学生走向成熟的标志。临床实习中加强儿科实习医生医患沟通技巧培训是人文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医患沟通技巧是儿科医学生实习中的客观需求,必须重视。
2.社会和谐进步的标志。加强医患沟通可以促使患儿从单纯服从医疗服务转变为医患之间平等交流并积极配合与参与治疗,充分体现“以人文本”的社会需求,并对现代医生服务理念赋予新的含义,也是社会和谐进步与发展的标志[2]。医学专业性均强的专业,存在可变性、未知性及挑战性,为此实习医生应在临床实习中积极参与、配合及理解,掌握准确的医患沟通技巧,从而在以后步入工作中可发挥医患沟通的最大作用。
3.现代医学模式所需。现代医学已经从传统生物模式逐渐往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患者在心理感受与维权意识上有了更高的需求。为此评论临床工作不仅仅是患者疗效,还要对他们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为了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与时俱进,就要尽量减少医疗纠纷,加强医患沟通十分关键。
三、对儿科实习生进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措施
1.加强儿科实习生医患沟通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要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的意识。沟通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期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由于儿科实习生接触儿科不久,专业知识不牢固,对各种疾病复杂的临床表现及转归缺乏深刻认识。所以在实习过程中要加强对课堂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加深对疾病的了解。再者,需要多接触患者。一方面认识更多典型病例,另一方面学习上级医生如何与不同疾病、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患儿及家属沟通,学习实践经验。
2.加强岗前培训和医患沟通相关课程建设。总的来说,医患关系包含很多方面,主要涉及伦理、法律及道德等,在临床实习前必须对实习医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与指导,促使他们充分认识当前国内医疗形势的严峻性。加强实习医生医疗制度、医疗法律、医患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安全教育,不断强化法制观念,从而培养一批有良好医德医风,并具备良好医患沟通技能与意识的有用人才。学校应该把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放在教学工作重点之一,开设专门的医患沟通课程。并保证学时、保证师资力量。建立考核监督与效果评价机制,将医患沟通技能考核引入考核评价内容[3]。
3.丰富实习教学方法。临床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将以往典型医患沟通案例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对该案例中医患矛盾进行剖析,指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必要的点评,同时提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此外,指导学生课后主动查找医患沟通方面的资料与文献,并促使他们用所学知识与个人观点进行评论,得出答案,并在下一次课程中进行探讨,若有不同的观点,教师应进行分析与点评。
4.在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前述的各种授课方式中,在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指临床实习和见习。医生在临床工作的每一天,都会就各种信息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医学生应该在临床工作中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主动学习上级医生的医患沟通方法和技巧。学会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通过换位思考,感受病人患病后的痛苦、对疾病的恐惧、对就医过程的迷惑和对医生的期望[4]。
在临床实践中,带教老师的言谈举止和态度立场都会对实习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带教老师要对学生诊疗中出现的不规范语言及操作及时纠正,但要注意时机。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要及时予以鼓励,使学生建立信心,敢于与患者交流,逐步提高学生与患者沟通方面的技巧与能力。
儿科作为医疗纠纷的高发部门,医护人员需要服务的对象特殊,患儿疾病也与成人有很大差异。临床实习是正式成为合格的医生前必须历经的阶段。这个阶段除了培养相关的临床知识与技能外,还要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要求临床教学中教师将抽象说教的医德教育转变到具体的言行训练上,才能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与效果,促使学生提高医患沟通能力[5]。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医学诊断的需要,同时也是临床治疗所需,因为不论是无创性还是有创性治疗都要加强医患沟通与交流,只有将病情、治疗及注意事项等交代清楚,才能促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提高儿科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既是适应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需要,也是培养新时期合格儿科医生的需要。不仅要有医学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沟通技巧的训练,才能为以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减少医患纠纷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志芬.提高儿科医师素质,改善儿科医患关系[J].新医学,2009,(5):327-328.
[2]徐美玉,赵建美.加强儿科实习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370-2372.
[3]杨慷,唐勇,张永强,等.如何培养实习医生医患沟通意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10):811.
[4]许峰,卢仲毅,王兴勇,等.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患沟通在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J].西部医学,2004,(1):91-92.
[5]刘朝晖.目前医患关系现状及对策探讨[J].学理论,2009,(10):50-53.
Training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Clinical Teaching
ZHANG Zhi-yong,TANG Xue-mei,ZHANG Yu,DING Yuan,LUO Chong,HU Yan-ni
(Children's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