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骨性关节炎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方法: 对29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和等速肌力训练。
结果:经过平均30次的治疗,29例患者股四头肌峰力矩增加21.3±15.6nm(均数±标准差),绳肌峰力矩增加14.6±7.8nm。
结论:针灸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显著增加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肌力。
关键词:针灸 等速 肌力训练 骨性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033-01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也称退性骨关节病,好发于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脊柱及手指等部位[1]。骨性关节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关节病,大于65岁人群中50%以上有骨性关节炎的X线表现[2]。
等速技术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先由Hislop和Perrine提出等速运动概念。被认为是肌力测试和训练的一项革命。我国于80年代初开始购进等速仪器,最初主要应用于体育运动领域。近几年逐渐应用于临床方面。
由于在等速运动过程中多关节等速测试训练系统可提供一种与肌力实际收缩相匹配的顺应性阻力,并且等速肌肉收缩兼有等长和等张收缩的某些特点和优点,因此它对评价和训练各种系统疾病起重要作用[3]。笔者采用非手术疗法即等速训练结合针灸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肌力,共29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膝骨性关节炎患者29例,左膝13例,右膝16例,男14例,女15例,年龄46~71岁,平均58.6岁。考虑疼痛及肿胀会影响膝关节的功能,故在病例选择时均选择疼痛得到较好控制及肿胀不太明显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等速肌力训练。以美国产Bidex多关节等速测试训练系统3作等速训练,先以60°/S,90°/S,180°/S角速度测试后,记录ROM、股四头肌及绳肌峰力距值。根据测试结果选择60°/S,90°/S,120°/S,或90°/S,120°/S,150/S角速度进行等速训练。每个角速度训练10次,间隙休息20S,每个循环间休息2分钟,依患者的承受能力训练2~4个循环,以患者在训练后有腿部肌肉轻度酸感而不影响次日的训练为度。每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次数3个疗程。治疗前后均进行等速肌力测定,计算ROM、股四头肌及绳肌峰力矩值增加值。
1.2.2 针灸治疗。等速训练后进行针灸治疗。选取穴位:选取内外膝眼、阳陵泉、梁丘、血海、足三里为主穴。治疗时每次选取4-6个穴位为主穴并随症配穴,操作时除足三里深刺,提插捻转补法,其余各穴深刺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
以上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治疗前后均进行等速肌力测定,计算股四头肌及绳肌峰力矩值增加值。
2 结果
经过平均30次的治疗,29例患者的股四头肌峰力矩增加21.3±15.6nm(均数±标准差),绳肌峰力矩增加14.6±7.8nm。
结果还显示,对于等速训练,股四头肌比绳肌更敏感,同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9例患者中,25例患者自述膝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走路有力,有1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训练后伸膝疼痛增加,怀疑与腰突症有关;有3例患者自述关节功能改善不大,但测定结果显示肌力有明显增加。
3 讨论
等速训练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项康复治疗技术,同时,因为它能使康复训练效果量化,所以也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检测手段。等速训练的全电脑控制,提供顺应性阻力。安全可靠,弥补了其他训练方法的训练强度不足或训练强度过大而易造成新的创伤的不足。
本组病例平均年龄58.6岁,年龄偏大,大多数病例都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等疾病。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更为重要,而等速技术正符合这一要求。
等速训练能有效地增加膝关节伸屈肌力,尤其是伸膝肌力增长较快,原因可能是膝关节伤病时伸膝肌力下降较快,因此恢复也较快[4]。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去风散寒止痛、调和阴阳的作用,并且得到现代医学的证实[5]。
通过临床观察,等速肌力训练配合针灸能显著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肌力,能改善患者症状。
针灸能改善患者症状,等速肌力训练能够增加患者肌力,两者具有协同作用,能使治疗效果更加持久。
参考文献
[1] 方舒锴,史晨辉.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农垦医学,2010.32(1):68
[2] 魏亮.骨性关节炎的病因及临床研究进展.河北医药,2010.32(5):611
[3] 周士枋、范振华主编.实用康复医学.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244~246等速肌肉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能即刻消除膝关节疼痛,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使长期饱受膝关节病痛折磨的人们再次获得新生。手术后许多患者有一种返老还童的感觉,可以像正常人那样行走,爬楼梯,外出旅游、工作、购物等。因此恢复了生活的信心,提高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1]。为此,我们在不断总结经验地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计划,运用术后康复训练方法,选择不同时间对55例患者给予康复指导及严格训练,以获得有益于康复护理效果的时间。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5例,其中男16例,女36例,年龄49~83岁,平均72.5岁。术前经过超声心电图、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确诊为:骨性关节炎37例,滑膜炎1例,退行性关节炎9例,类风湿关节炎5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关节炎1例。双膝关节置换21例42膝,单膝关节置换24例24膝,除手术骨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外,着重进行术后康复训练的指导护理。本组病例的使用进口假体,伤口愈合好,14d拆线,出院后门诊定期复查。所有患者术后的严格按照我制定的康复训练指导进行锻炼,并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膝关节KSS功能评分。(见表1)本组病例经随访结果表明,术后膝关节恢复良好,术后6个月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
表1 KSS 功能评分表(总分100分)
注:功能总分A+B-C总分 85-100分优 70-80分良 60-69分可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康复护理:手术后通过交谈和观察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一方面鼓励患者康复的信心,一方面介绍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意义及注意事项。对于急于求成的患者,指导其掌握合适的锻炼方法,要求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对于谨慎的患者,则设法消除其疑虑,鼓励并帮助锻炼,最终使所有患者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2.2 功能康复护理
2.2.1 :①术后患者平卧位,应在手术一侧小腿和膝关节下垫一个枕头,使下肢稍抬高,其目的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②保持膝关节过伸位,在脚跟下放置一小棉垫,保持脚跟不与床面接触,使膝关节悬空,并置砂袋加压(1kg),达到膝关节过伸位。
2.2.2 术后1~3d功能锻炼: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防止组织粘连,术后康复锻炼越早越好,起初患者可能会感到有些不适,但这些锻炼会加速恢复并明显减轻术后疼痛。
2.2.2.1 被动锻炼:①肢体按摩,由于手术一侧足底开始,缓慢向上按摩至大腿中下1/3处,注意伤口的保护,避免加重伤口疼痛,每2h按摩10min。②被动屈伸踝关节:一手握住患者手术侧小腿下1/3处,另一手抓住患者的足底,稍用力使踝关节做被动的屈伸运动,每小时活动10min,可与下肢按摩交替进行。③抱大腿屈膝活动:双手抱住大腿中下1/3处,缓慢用力向上抬起大腿,每隔2h做5~10次。
2.2.2.2 主动锻炼:①膝关节压床练习,患者平卧,踝关节下垫一个枕头,绷紧大腿前侧肌肉,膝关节尽量伸直,并将膝关节用力向下压床,保持这种姿势5~10秒,然后放松5~10秒,每小时进行3~5分钟。②屈、伸踝关节练习,下肢伸直,双足用力尽量向上勾,保持5s,然后用力往下踩,再保持5s,每隔1h做10次,这个动作可以一直做到患者完全康复为止。③转动踝关节练习,患者由内向外转动踝关节,每日5次,每次重复10遍。
2.2.3 术后4~14d功能锻炼:患者在进行术后4~7d的练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小腿及足底血肿胀,在休息时可将患肢抬高,随着术后练习次数增多,肿胀逐渐消失。此时康复锻炼的重点是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加强肌肉力量的练习,除继续前3d的锻炼内容外,增加以下练习①抱大腿屈膝,患者自己双手交叉抱住大腿中下1/3处,缓慢用力向上抬起大腿,使膝关节被动地屈曲,每隔2h抱5~10次。②悬垂小腿,将手术侧小腿悬于床沿下,通过自我调节髋关节的位置及外展角度来调整膝关节的屈曲度,每隔2h悬垂小腿约10min。③坐位屈膝关节练习,坐于床边,两腿自然下垂,健侧足与小腿放于患侧足踝上,做向下悠压动作,慢慢地弯曲手术一侧膝关节,在最大弯曲的位置时保持5~10s,每日2组。④适应性站立手术一周后,在医护人员保护下,在床边进行适应性站立训练,前半周,身体重心在健侧,后半周,重心逐渐向患侧过度,每日站立时间,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决定。⑤扶栏杆下蹲,在陪护人员的保护下,扶住床栏,尽量往下蹲,同时脚跟不要离开地面,蹲到不能继续下蹲时保持5s,后缓慢站起,每组20~30次,每日3组。⑥行走练习,在医护人员的保护下,借助双拐或助行器进行平地行走,前期重心在健侧,后期重心逐渐向患侧过度,一般每日3次,每次10~20min,练习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摔跤等意外发生。
2.3 出院康复护理
2.3.1 术后第3周,一般情况下,伤口缝线已拆除,这个阶段患者可以选择回家继续康复锻炼,本阶段康复的重点是继续巩固以往的锻炼效果,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患腿逐渐恢复负重能力加强步态训练。
2.3.2 康复锻炼中注意事项和重点:①进行患肢功能锻炼时,同时练习健肢,双侧肢体同时锻炼可以提高整体循环代谢水平,促进手术局部恢复。②膝关节伸屈范围开始0~30。,每日增加5~10。,出院时应达到90。以上。③在进行膝关节活动度的锻炼时,要保持角度逐渐增加,预防手术后关节周围产生粘连④在可能的情况下,康复锻炼时最好有一个人在旁边给予适当保护,避免摔倒。⑤术后创口包扎一般在手术后2周左右拆除。在创口没有完全愈合和干燥前,不要弄湿创口,可在创口上覆盖纱布,以免受到衣服或绷带对创口的摩擦和刺激。⑥保持体重,体重越重,新的人工膝关节负荷就越重,关节假体的磨损就越严重。⑦不恰当的功能锻炼具有危险性,一定要按照康复训练计划进行锻炼。盲目的锻炼,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反而影响了患肢的功能恢复。⑧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时,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的原则,避免过分和不适当的膝关节活动。活动量由小到大,活动范围逐渐加大,时间由短到长,注意患者的疼痛及感觉等情况。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护理;康复训练;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64-01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越来越多,老年人股骨头血液循环很差,骨折后容易坏死须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基于老年人体质弱、手术创伤较大,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康复,因此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对患者的预后有极大的影响,不仅可减少术后护理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还可通过早期护理康复训练能改善预后情况。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老年性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资料115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 我院自2008年6月-2011年6月共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15例,男63例,女52例,年龄60-91岁,平均年龄(72±3.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85例,老年性退行性骨关节炎30例;行全髋置术换78例,单股骨头置换术37例。
1.2 术后护理 ①一般护理:术后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检测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必要时可给予吸氧,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②伤口护理:密切观察伤口及引流管的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若引流液量大于400ml、颜色鲜红应考虑出血未停止,需及时处理;引流量小于50ml,需考虑引流管堵塞,对伤口进行护理时需严格无菌操作。③心理护理: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且老年患者耐受较差,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影响预后,护理工作者需耐心教育、讲解,使患者了解病情及护理康复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帮助患者康复。④饮食护理:术后患者饮食从流食逐渐过渡至半流质、膳食。饮食应选用有助于康复的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忌辛辣、油腻食物。⑤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a、预防感染:保持伤口引流通畅,观察渗液变化,及时换药,帮助患者翻身、拍背以防发生坠积性肺炎及褥疮。b、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长期卧床制动,易诱发深静脉血栓,血栓影响下肢供血,延缓康复,同时血栓脱落可导致急性肺梗死等严重后果,因此术后要指导患者下床活动,加强下肢肌肉收缩促进静脉回流。c、预防假体脱落:术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时,搬运过程中容易发生人工髋关节脱位。预防的关键是保持患肢外展位,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外展、内收。
1.3 康复训练 ①术后当日: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可能导致术中神经血管损伤,情况严重可出现神经血管危象[1],手术完成后需用三角枕固定双下肢,并保持屈髋屈膝位使下肢重要血管神经松弛,术中充气止血、过度牵拉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术后须鼓励患者立即活动足趾及踝关节促进下肢血液循环。②术后1-3日:在患者耐受的基础上主动进行髋关节屈曲训练,训练时注意髋关节活动度以防髋关节脱位。早期患者疼痛与恐惧会影响训练,训练过程中需要引导患者消除恐惧并告知康复的重要性[2]。③术后4-7日:尽早令患者下床进行外展功能训练,患者可在平行杠的辅助下面对镜子进行步态训练,医护人员在一旁予以纠正。逐步加大训练强度以增加心血管系统耐力[3]。
1.4 出院健康教育 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大,康复时间长,需患者出院后需坚持康复训练,教育患者院外康复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
1.5 康复评价 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康复效果,标准如下:①优:下肢无疼痛,能正常行走无跛行,髋关节屈曲120°-130°、内收15°-20°、外展20°-30°、后伸8°-10°、内旋30°-40°。②良:下肢疼痛消失,能行走,但有间歇性跛行髋关节屈曲80°-100°、内收10°-15°、外展15°-20°、后伸6°-8°、内旋20°-30°。③可:下肢间断性疼痛,明显跛行,髋关节屈曲30°-60°、内收5°-10°、外展、外旋至10°、后伸2°-4°。
2 结果
115例患者中70例获得随访,随访中患者反映病情恢复较好,具体情况见表1。
3 结论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周期长,患者对疼痛耐受性差,术后细致的护理及规范的康复训练能明显地改善患者预后,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另外,耐心的健康宣教与护理,不仅可以促进患者康复,亦有助于医患关系的融洽,同时也使得护理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有一定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国胜,牛东生,白志刚.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0,32(4):344-346.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康复
人的髋关节由一个球形物(股骨颈)及杯状物(髋臼)所构成,它是大腿骨 (股骨) 与骨盆所形成的关节,四周包围着强力的关节囊、肌肉韧带,是全身受力最重的关节。球体及杯状物内缘由平滑的软骨覆盖,并有滑囊膜分泌黏液使摩擦降至最小[1]。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采用人工关节假体治疗严重髋关节损伤及关节疾病、重建髋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缓解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改善关节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髋关节置换术多为老年患者, 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及各脏器功能减退而影响手术效果。因此,术前、术后的康复训练, 不仅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能早日下床活动, 而且可缩短住院的时间,减轻家属经济负担, 最重要是使老年患者获得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康复,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012年至2013年我们对3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系统康复治疗, 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1.临床资料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 其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 年龄49 ~ 83 岁, 平均年龄65 岁, 60 岁以上占74%。股骨颈骨折20 例,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2例, 髋关节结核1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
2.康复治疗方法
2.1术前康复指导
术前康复治疗是术后康复锻炼的基础[2]。首先应建立病人、家属、医生与康复治疗师之间的密切关系,病人对于手术均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担心手术的费用、风险、各种并发症及术后的恢复,因此我们在手术前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及各种顾虑,详细解释手术情况、术后康复方案,告知他们康复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其自我康复意识,使患者及家属均能积极配合各种治疗。指导患者入院后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教会病人进行踝关节“泵”式往返练习、股四头肌、N绳肌、臀肌等长收缩动作,增强下肢及上肢的肌力训练;学会深呼吸及咳嗽;教患者术后应用的训练方法:床上及转移活动,各关节的主动-助力、主动活动;如何正确使用步行器、拐杖等辅助器;介绍术后应避免的动作及。还有的病人术前需要制动,要让病人了解手术前牵引制动是手术和术后康复的先决条件[3],术前牵引固定制动十分重要,其目的在于防止骨折段因活动而损伤周围组织,肌肉、韧带、关节囊损伤出血、水肿等,既不利于手术进行,术后也易产生组织粘连、挛缩等,但是制动不是绝对的,此时应行髋周肌群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家中生活设施安排:在沐浴室要按放安全的握棒或扶手;所有楼梯要有扶手;早期康复时,需要一个稳定的椅子,让膝关节低于双髋;要有一个便桶坐垫;沐浴时要有一个稳固的冲澡椅或凳子;要有一个穿衣棒、穿袜辅助器及长鞋拔,让病人在穿袜穿鞋时不要过度弯曲新的髋关节。
2.2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早起康复训练在医院进行,但术后14天以后, 患者大都已出院, 需在出院医嘱中详细说明训练方法。具体训练方法如下:术后当天康复训练:回病房后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术侧肢体下可放置适当厚度软垫,使髋膝关节稍屈曲,必要时暂时性防旋鞋。麻醉清醒后,无痛状态下行患肢等长收缩训练。患肢压力泵使用。术后第一天:患肢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活动,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的等长性收缩练习,保持收缩6-10s,重复10次/组,2-3组/天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机会并保持肌肉张力,增加肌力。上肢做屈伸、外展及深呼吸运动,预防并发症发生。指导病人三点支撑引起抬臀运动,方法:健侧下肢屈曲,健足及双肘关节用力支撑,也可以利用牵引架拉手上拉抬起臀部,侧卧时将患肢用软垫抬高,仍需保持外展位。术后第二天:开始膝关节及髋关节的屈伸活动,可摇床30-40°,髋关节屈曲5-10°,并有被动逐渐向主动过度,运动时以不引起明显的疼痛为度,运动幅度逐渐增大。髋关节训练:患肢脚沿床面向上移动,使患肢髋、膝关节屈曲,但应保持髋关节屈曲不超过90°。术后第三四天:开始外展练习:卧位到坐位的转移,利用双上肢和健腿支撑力向侧方移动身体,并与床边成一定角度。患侧下肢抬高床面与身体同时移动,使得双小腿能自然垂于床边。然后双上肢及健腿用力支撑半坐起。半坐起后可在背部用支撑垫稳住。术后五、六天:开始外展练习:坐-站转换练习(第一次:性低血压),患者在高床边,坐位下健腿着地,患腿朝前放置(防止内收和旋转),利用健腿的蹬力和双上肢在身体两侧的支撑下挺起臀并借助他人的拉力站起,注意在转换过程中避免身体向两侧转动,站立位下健腿完全负重,患腿可不负重触地。
术后一周:扶助步器站立。非骨水泥型:20%负重(2月之间负重逐渐增加到100%)
骨水泥型:可100%负重。站立位:N绳肌练习,开始直腿抬高。术后二、三周:
康复的重点是继续巩固以往的训练效果,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患腿逐渐恢复负重能力。行步态训练。在仰卧位下做双下肢空踩自行车活动20-30次,患髋屈曲度数在90°以内,每10次为1组中间休息10min,这样既改善了下肢诸关节的活动范围;也训练了股四头肌的肌力。术后4周到三个月:康复的重点是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治疗效果,逐渐改善患髋的活动范围,增加患髋的负重能力,使人工置换的髋关节功能逐渐接受正常水平,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步行能力,可从扶助步器到扶双拐步行过度到扶单手杖步行,但要求具备下面2个条件:一是病人能在手杖的帮助下,有足够的支撑力完成步行中静止期患肢的负重;二是患侧股四头肌能完成渐进抗阻的阻力至少8kg以上。注意在3个月内,持拐步行、过障碍物时患腿仅为触地式部分负重,上下楼梯活动,早期主要是扶拐下健腿支撑上下,患腿从不负重到部分负重,但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减少患髋的弯曲和负重,最后过渡到弃杖步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手术后3个月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不要把患肢架在另一条腿上。术后3个月防止髋关节屈曲超过90°,要禁止下蹲取物和坐在能使髋部弯曲超过90°的低椅或低床上。做到不盘腿、不侧卧、不直角髋坐起,禁二郎腿、两叉。
3.结果
本组病例共35例, 平均住院10-15天。术后无1例出现人工髋关节脱位、假体穿凿、股骨等骨折。无1 例发生感染、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通常在术后3月能弃拐行走,只有1例因年龄偏大且伴有其他内科疾病需持单拐。根据Harris评分(90 ~100分为优, 80 ~ 89分为良, 70 ~ 79 分为可, 70分以下为差),本组优良率为79.8%, 总体临床效果较好。
4.讨论
对于髋关节病变的患者而言,疾病的解除并不仅仅是手术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能力的提高。在发达国家及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康复治疗已经成为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极大作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的目的主要是[4]: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下肢静脉栓塞和水肿、髋关节脱位等;恢复患肢关节的活动度及肌力;平稳及步行方法的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预防保健教育;提供所需的辅助器具。医护人员首先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教育,在整个康复过程,唤起、强化患者的自我康复意识,是极其重要的任务,使患者真正认识到功能锻炼是髋关节置换术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在锻炼过程中,应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不同患者、不同训练时期的康复训练做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急于求成,需渐进式功能锻炼,才能保证全髋关节置换的成功,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最后,医护人员一定要重视出院指导:与病人一起制定出院后训练计划,包括继续强化肌力、关节活动度、关节本体感觉、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掌握好休息与活动的时间;要强调术后应避免的动作及:勿交叉双腿,勿卧于患侧,如侧卧,双膝间应放一软枕;勿坐沙发或矮椅;坐位时勿前倾;勿弯腰拾东西;无论何时,术后坐一定要使膝部低于髋部;避免侧卧三个月;勿下蹲;勿在床上屈膝而坐;定期复查,随访。
参考文献:
[1]于长隆主编.骨科康复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82-686
[2]谷翠华,孙晓革.老年患者术前心理护理[J].河北中医,2009,31(5):763-764.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延续性;功能锻炼;康复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73-0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解除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患膝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为此类患者提供了一个改善膝关节功能的条件,若需达到较为理想的恢复效果,术后康复锻炼和护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2]提出,院外延续性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是住院护理的延伸,能够使患者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促进其康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在院期间由医护人员进行康复锻炼指导,但大部分康复时间在出院后,其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得到保证,从而使患者康复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延缓其康复。我们以延续性护理为延伸,开展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骨科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65岁~78岁;意识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出院时间为术后14天。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肺疾病或出现某些并发症,不能配合者;出院后独居,无人看护者。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其中干预组5例、对照组3例因电话号码更换而无法联系,故实际完成本研究的患者为70例。
(二)方法
1.对照组。对照组TKA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常规功能锻炼指导。术后当日,麻醉期过后进行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保持每小时10~30次。术后1天~3天,除进行术后当日锻炼外,适度进行被动抱大腿屈膝练习及患膝伸直压床练习,所有锻炼以不引起疼痛为宜,频次为每两小时5~20次。术后4天~7天进行主动抱大腿屈膝练习,病情允许者可进行床边屈膝,患足轻压健足并适度上举练习,每次3~4组,每组30次。并进行助行器辅助行走练习,每天2次,每次10分钟。以上训练方法持续至患者出院。出院时,对照组患者给予必要的出院指导,未制定详尽的康复锻炼指导措施,出院后如有疑问可电话咨询,除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复查前进行电话联系,以保证HSS评分按时、准确外,不进行主动电话回访。
2.干预组。干预组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康复锻炼指导措施与对照组相同,出院后实施如下措施。
通过视频演示方式给予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术后15天~30天,患者进行伸腿练习,并做到主动屈膝伸腿,仰卧位主动屈膝,站立屈膝,弓步练习及适当下蹲,每天3组,每组30次左右。术后30天以后,患者进行平路行走,蹲下起立练习,每天3组,每组30次左右。病情允许者,可适度进行上下楼梯练习。视频制作中演示者为医护人员,并给予讲解。
每周进行电话回访,询问患者延续性康复锻炼措施执行情况,并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三)评价方法和工具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位医师及护士进行评价。评价工具选择膝关节HSS关节评分[3]评价置换膝关节的康复程度。项目包括: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动度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稳定性10分及8个减分项目。HSS标准满分为100分,总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60分为差,分值越高,康复效果越好。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出院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比较干预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讨论
(一)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质量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目前临床上,针对TKA患者的功能锻炼指导大多局限在住院期间。患者出院时,医护人员会给予出院后功能锻炼指导,都缺乏详细的内容。患者及家属对指导内容的记忆不够全面,对某些专业术语不能彻底理解,往往是出院后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些膝关节活动,有的过于保守,有的活动不当,反而影响置换关节的功能。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不仅为患者提供详尽的视频演示,还提供语言解说,通过定期的电话回访,解答患者疑问的同时,对患者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由于我们制定的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措施以时间段为单位,因此电话回访为康复锻炼措施的执行提供了保障,能够更全面地掌握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特别提出的是,本研究研究对象年龄65岁~78岁,属于老年群体。据调查[4],60岁以上老年人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达50%,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的人患有骨关节炎。李东文等[5]研究显示,老年骨性关节炎患者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出现关节疼痛、康复训练不及时、功能锻炼方式不正确等状况,再加上老年患者理解和配合能力相对较差,常导致术后患者的膝关节恢复情况不理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质量等。与此同时,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下降,术后功能恢复的过程较为缓慢。我们的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方法,老年患者更容易接受,加快了他们的康复进程。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干预组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的不断沟通,改善了医患及护患关系。患者更加信任医护人员,以感激的心态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增强了医生与护士的责任心。
(二)关于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的思考
本研究中,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对TAK患者康复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纪艳萍[6]等提出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出了其康复效果与生理、心理,患者自身因素及外界影响因素等诸多方面相关。我们能否根据影响因素给予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并使其细化,是以后的研究方向。另外,我们的想法源于延续护理,除针对此类患者外,其他骨科疾病康复过程中,是否可以制定相关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措施,进一步提高患者康复质量,是我们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卫东,吴岳嵩.人工膝关节手术与康复[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10.
[2]覃桂荣.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学杂志,2012,27(3):89.
[3]吕厚山.人工关节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52.
[4]Silman A J,Hochberg M C.Epidemidology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M].Oxford:Oxford Uniuersity Press,199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