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统计学重点

教育统计学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统计学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统计学重点

教育统计学重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概率统计 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不仅具备严密的理论性又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其主要理论是通过对随机现象的大量观测和试验去把握不同现象内在的规律即统计规律。在观察、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上与其它数学学科不同,其中众多概念和题目通常具有很强的实际背景。因此,教学中采用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真实的事件或专业课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对加强直观理解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培养学生构造和分析概率模型的能力。特别是典型案例的选取,对新课题的引入、知识的应用、学生学习情趣的激发和课堂参与力的提高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历史背景的介绍,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抽象性是数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教学中引入概率统计的相关历史和发展背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了解概率统计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得知概率统计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还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从而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例如,在讲解古典概型时,介绍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和费尔马从对掷骰子游戏中赌资分配的讨论,开始了概率论和组合论早期的研究。又如,在泊松分布之后介绍泊松,作为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力学家他在各个领域都有卓越贡献,在概率统计领域中,他改进了概率论的运用方法,特别是用于统计方面的方法,建立了描述随机现象的一种概率分布──泊松分布。推广了“大数定律”,并导出了在概率论与数理方程中有重要应用的泊松积分。他从法庭审判问题出发研究概率论,于1837年出版专著《关于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审判概率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概括地描述概率统计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相关科学家的资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扩展学生视野,了解相关概率知识、概率思想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艰辛,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克服困难的信念。

2典型案例的选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概率统计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与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选择典型、趣味性较强的例子,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率公式,更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校园中顺丰快递车每日运载100件包裹,每件包裹的重量是独立的随机变量,且是在0.2kg至5kg之间的均匀分布。那么这100件包裹总重量超过300kg的概率是多少?

如果直接计算总重量的分布,从而计算该概率是不容易的,但是在介绍了中心极限定理后,可以很容易计算出来。中心极限定理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也非常重要。从应用的角度,利用该定理可以不必考虑随机变量的具体分布,避免分布列和概率密度函数的繁琐计算,而只需要均值、方差的信息和标准正态分布表即可。该例题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而且其解题思想方法正是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蕴含了概率的思想。

又如,正态随机变量在概率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工程、统计学中都有广泛运用,因此,结合专业特点,可以介绍信号处理和通信工程中的典型例子:信号处理。假设某个传输信号为X,记X=1或X=-1。 由于通信技术误差,在接收端得到的是加有噪声的信号,设噪声N是一个正态随机变量,均值为 =0,方差为 2。如果收到的混有噪声的信号大于0,则判断信号X=1,如果收到的混有噪声的信号小于0,则判断信号X=-1。问这种判断方法的误差有多大通过这种具有较强专业特点的案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课堂参与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3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对促进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有较大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案例的选取,这也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一般情况下,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但往往又缺乏了新意和吸引力。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编排上如何进行取舍和改编是一个难点,对任课教师也是一个巨大挑战。其次,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基础课面对的都是大二学生,多数学生还没真正接触专业课的学习,教学中面对专业性较强的案例,学生多数情况下不能理解甚至完全不懂实例的基本原理,答非所问,最终导致浪费大量时间解释例子,而忽略了案例的本质作用,有舍本求末之状。最后,由于数学课教师基本都是学习数学理论,在实际应用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在案例分析方面有所欠缺,分析不够深入全面。对于某些专业性较强的案例也无法驾驭,因此在教学中无法真正展现案例教学的精彩。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实际能力。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以应用为目的的动态教学模式,对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问题上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中有其重要意义。但案例教学在数学课程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更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

基金项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高教研究项目(201321y):工科数学案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教育统计学重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应用

作者简介:王增胜(1980-),男,山西介休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机械系,讲师;杨汉嵩(1969-),男,江苏连云港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黄河科技学院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理论课内容体系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JG201101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51-0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其内容庞杂,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具有概念抽象、理论繁琐、公式和结论较多的特点,长期以来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较大困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照教材的顺序通篇讲授,学生往往孤立地掌握各个知识点,而很少将各知识点联系起来整理,不能整体把握,导致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不系统。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不仅要在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深下功夫,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也至关重要。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知对象放在一定条件下,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确定认知对象属性的异同、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优劣和问题的难易,以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知对象的一种方法。[1]它一改以往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变单向教学为互动教学,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征,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鲜明、准确,已学的知识更加深刻、牢固。

一、比较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各部分内容中的应用

可将比较教学法贯穿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课程的每一章节中。现有的机电一体化教材大多是以机电一体化的几大关键技术作为各章内容的,其内容体系为绪论、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限于篇幅,以下就每一部分内容仅举一例说明比较教学法的应用。

1.比较教学法在绪论中的应用(见表1)

2.比较教学法在机械技术中的应用(见表2)

3.比较教学法在传感检测技术中的应用(见表3)

4.比较教学法在伺服传动技术中的应用(见表4)

5.比较教学法在计算机控制技术中的应用(见表5)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课程中常用的比较方法

1.类比比较法(异中求同)

类比比较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的思考。例如上述表1中将机电一体化的五大功能要素分别与人体的五大要素进行比较。因为机电一体化与人体的功能要素有相同的功能,通过类比学生熟悉的人体功能要素,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并记忆机电一体化的功能要素。

2.对比比较法(同中求异)

对比比较法是对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进行比较的方法。如上述表3~5,通过对比较对象进行不同侧面的分析,形成鲜明的对比,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综合比较法(辨别异同)

综合比较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对比较对象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上述表2,几种齿轮传动比分配原则的结论容易混淆,使知识点之间相互产生负迁移,让人难以记忆。而通过表2的比较发现,除“质量最小原则”的分配结论为“等传动比”(小功率传动情况下)或“前大后小”(大功率传动情况下)外,其余分配原则的结论均为“前小后大”。掌握了这个规律,则很容易记忆,且不易混淆。

三、比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从上述比较法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教学中的应用,不难发现:通过比较,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可以增进理解,增强记忆;可以使零碎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同时也教会了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在比较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运用比较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比较对象的选择

比较教学法的特征限定了运用比较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学内容既有相关性、相似性,又有相差点、相异点。因为,个性完全相同者根本没有必要比较,个性完全相异者根本无从比较,所以应将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作为比较对象。例如同一层次或同一类别的事物,不同层次或不同阶段的事物,相类似易混淆的概念和具有共同属性存在相互关联关系的对象。比较内容包括各对象的共同属性、特殊属性,对象间的关联模式、对象的使用场合和优劣评价等。[2]

2.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运用

实施比较教学法时应注意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将比较教学法建立在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使用比较教学法不宜直接公布全部比较结果,而应结合问题驱动、启发式、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由师生共同归纳或由学生归纳总结,启迪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结语

比较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来实现对学生的“启发”,使学生的思维启发在比较中逐步推进。比较法的实施包括比较内容的选取、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导出结论三个环节,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通过比较教学法的应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的教学效果,更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运模.比较教学法论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3):125-127.

教育统计学重点范文第3篇

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起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被动地听,思维得不到真正的训练。课堂成了考试的训练场所。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导致学生在答卷子方面是“高手”,在语文素养方面却较为缺乏。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觉得语文枯燥无味,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而已。

2013年12月13日我校举办的“探究·合作·生长”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给笔者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也让笔者在教学上存在的一些困惑得到了解决。徐州一中王海燕老师的《唐诗宋词选读·临江仙》的教学设计独特,让笔者明白在以高考为指向的高中语文课堂,可以是让学生既掌握相关知识学会答题技能,又可以让学生真正品味语文的文学魅力。她的课堂没有过多的与考试相关的题型指导,只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想象着自己沐浴着阳光,品着咖啡,手中捧着一本唐诗宋词。对于晏几道的《临江仙》,她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至于往哪个方向想,想什么内容,完全交给学生。尽管刚开始课堂氛围有点沉闷,但一旦有个学生在“黑暗”中迸发出零星的火花,整个星空就被点燃了。学生们越来越有激情,对这首诗的把握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翻译诗句。另外,如何品读词的美呢?同样的内容,若用诗的形式表现味道又如何呢?在诗与词的比较之中,学生自然就能认识到两者的区别,而且认识更加深刻,因为他们思维中有张扬一个转化的过程——由形象到抽象。

由此,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应注重以下几点:

其一,注重学生自身的想象与体悟。笔者一直很欣赏一位老师在解读诗歌时提出的一个名词——“泡诗”。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富有蕴味,需要我们紧扣诗歌展开想象,把浓缩的精华全部释放出来。而语文其他文体(散文,小说,戏剧)亦需调动学生的想象与体悟。如马步升《打猴儿》一文,笔者在带领学生解读文章主旨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谈感受,再深入文章,学生最后的理解便不再是“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与怀念”,而深切地体会到了“人的命运就像鞭子下的猴儿那样不由自主”。当然,在让学生自主想象、借助体悟来把握文章时,一定要注意不可脱离文本,这样才能保证有效性。

其二,注重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训练。高三学生因为生活阅历的缺失,导致他们对一些抽象道理的认识较为艰难。比如林语堂《中国的人文主义》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然而知识同人类的结合并非易事,因为人类一旦动摇起来,就会被自己的逻辑所左右,成为知识的工具。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由于机器的迅猛发展,人类无暇享受自己创造的一切。”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困难,这个时候笔者给学生一个提示:如人本来是可以随性生活的,但是当人知道不同食物搭配会带来营养不同程度流失时,就会有万般顾虑,在做事时候就容易被相关的知识理论束缚;如冬天本来没有空调,人照样可以活得快乐,大雪天可以疯狂地打雪仗、堆雪人,但现在有空调了,如果哪一天突然空调不能用了就会抱怨这样一说,学生立马明白林语堂的意思了。只有这样的思维才符合人的正常思维过程,切不可理论对理论,否则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无法深入。

其三,注重挖掘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语言是简单的,但是思想情感却不易把握。因此,语文教学还应当带领学生发掘语言文字本身的内蕴。如《小说选读·诉肺腑》中宝玉对黛玉讲了一句话“你放心!”可以让学生谈谈这三个字包含了宝玉对黛玉怎样的深情。然后再让学生谈谈这种语言表达的艺术,探讨汉语的博大精深之处。最后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很好地把握了语言的深厚内蕴,给人带来了不同层次的思考。此外,语文的戏剧教学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写剧本、自己导演,那么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

那么,是不是这样转变之后,学生应试的能力就下降了呢?我看未必。因为现在高考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感悟理解表达能力,而这样的教学恰恰更能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

教育统计学重点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也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文主要分析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对策,并提出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如何加强和完善会计教学的效果问题,以确保中专班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后,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运用会计制度和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的运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已在会计领域广泛运用。而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也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会计电算化越来越被各个单位所重视,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中专就业班学生来说,学习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他们求职成功的敲门砖。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在会计教学中更好的吸收、消化所学知识,并且柔韧由于的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为会计工作服务,已成会计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方式很难满足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要求。会计软件的演示操作与使用、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案例、编程效果的体现、大量数据的分析等均需在多媒体教室或实验室内讲授才能提高上课的信息量,取得好的效果。目前,很多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实践环节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相对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硬件配置较低,软件版本较旧,会计应用软件过时,信息系统的开发平台落后,整个系统更新缓慢等方面。因此,加强信息类课程的建设,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迫在眉睫。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教学内容改革

在会计教学中,首先要确定好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会计电算化系统课程内容体系比较复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根据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才不会有课程体系内容混乱的感觉,其次要进行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内容规范化研究。会计电算化系统教学内容既应该包括规范的理论教学内容,也应该包括实验教学内容。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规范的理论教学

1.会计电算化系统基础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是会计专业学生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为基础后的升华课。所以同学们本身具有一定会计基础,因此在授课时要先注重讲解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及趋势,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组成及特点,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内部控制及信息化审计,制造资源规划(MRP)和企业资源规划(ERP)等,让学生们对这个看似陌生的学科有个基本的认识,并联系起曾经学过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本学科的印象。

2.会计电算化系统控制和管理

阐述会计信电算化管理的概念、分类和必要性,论述会计软件自身管理、会计电算化微观管理、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会计电算化安全管理与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探讨在信息化条件下怎样实施和完成会计分析、监督、管理和协调等工作;阐述会计信息化内部岗位设置、系统人员分工、内容安全度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标准等。

3.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

讲述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的概念、分类和必要性,讨论会计信息化硬件系统维护和软件系统维护的概念、内容、特点和方法,讲述会计信息化系统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并介绍若干维护工具。让学生能简单处理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技术问题。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规范实验教学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电算化教学尤其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1.会计软件应用的实验

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当前国内最优秀的几种会计软件如用友、金蝶等进行日常账务处理;掌握利用会计软件进行财务核算的一般流程,掌握应用相关软件进行工资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往来账项管理。并能熟练运用软件进行会计处理工作。

2.会计电算化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实验

要求学生开发的系统应当具有口令登录、主控下拉菜单、财务分工、科目设置、凭证输入、凭证审核、记账、结账、查询、银行对账、会计报表等功能。尤其是凭证输入模块要求能进行全屏幕、多条记录、自动编号、任意增加删除记录、有完备的错误校验措施等。

3.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管理及维护实验

掌握网络硬件的组建与维护、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电子商务中的会计业务的处理等。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教学方式改革

(一)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

多媒体网络教学使得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可以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弥补课时的不足。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紧密联系起来,即“教师—网络—学生”。师生由此可以实现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实现“教育平等,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部门锻炼或实现社会兼职,密切实业界与教育界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凭借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实力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收集有关资料、编成会计信息化教学案例,充实教学内容。

(三)重视实践教学

学校应该增加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实验室的投入,硬件、软件适应教学需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购进一些与时俱进的会计软件,让学生在学会操作的同时,在找工作方面更有竞争力。

(四)带学生到会计电算化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进行参观学习

请企业的会计人员把软件应用的心得体会告诉学生,这样做更利于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会计电算化系统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系统课程内容庞杂,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选择好教学软件作为教学工具

会计电算化系统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极强的新兴学科,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选择一两种好的教学软件作为教学工具,让学生更好地实践所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需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的关系

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使学生很快掌握教学内容,就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消化和理解教师理论上所讲授的操作方法、步骤,不能一味地课堂讲授,也不能光上机操作,不讲授其原理和方法,只有边讲边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处理好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演示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该讲授的用理论讲授,该演示的用多媒体演示,这样才能实现完美教学。

在如今社会信息化时代,会计的运用也离不开软件的辅助。因此在电算化环境下,除了人这个执行控制的主体外,许多内部控制方法主要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所以在计算机会计中,控制的重点已不再仅仅是人,而变成了第一,人工处理控制;第二,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控制;第三,会计信息输出控制;第四,人机交互处理控制;第五,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控制等多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授会计电算化这门课时, 应该注重教法以及方法,以求在课堂中可以让同学们学会、学懂,并能熟练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为会计业务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昌勇,黄国胜 电算会计基础[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庄明来 会计电算化研究[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教育统计学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枯竭;压力源;家长;认同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3-0014-04

一、问题提出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国外对教师职业枯竭状况的研究发现,教师体验到枯竭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这些除了对教师本人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

国内学者近年来也颇为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不容乐观。至于教师职业枯竭的现状如何,国内大范围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并不多,只在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有一部分研究者涉足,例如有调查称,台湾中学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高,非人性化程度中等,个人成就感降低较不明显(Chi, Jerry Liang Yueh, 1996)。在中国大陆方面,王芳曾针对教师职业枯竭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沙冰、卢秋玲、曾玲娟等也曾从不同侧重点对教师职业压力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

但是,为什么当媒体已经报道了教师存在较大压力后,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呢?笔者认为,教师自身认为的压力源与学生家长对此的认同度存在较大差异,家长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鼓励,没有对教师的职业压力给予应有的关注,从而导致了教师职业枯竭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因此,本研究在对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特点和压力源进行深入探讨的同时,研究家长对教师压力源的认同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的职业枯竭情况被足够多地关注,进而能够达到减轻教师职业枯竭程度的目的。

2.研究内容及假设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特点及压力源的总体情况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调查家长对教师压力源认同的情况,探讨教师与家长对教师职业压力来源认识的差异。

基于国内外的文献和研究者前期对中学教师和家长的访谈,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1)目前,中学教师的职业枯竭在情绪衰竭上表现得比较高,而在个人成就感、非人性化和认知枯竭这三方面表现得不明显。

(2)在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来源中,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发展问题仍是主要压力源。

(3)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的各维度和教师工作压力源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且教师职业枯竭部分维度可通过不同的工作压力源对其进行预测。

(4)教师和家长对教师压力源的认同存在一定偏差,家长低估了中学教师所承受的压力。

二、研究方法

1.调查被试

对教师的调查依据方便原则,采取偶遇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地区集中选取两所中学的教师以及个别中学的少数几名教师,不同性别、年龄、学校类型等各占一定比例。共回收问卷112份,保留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为93%。对家长的调查依据方便原则,采取偶遇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地区选取所调查教师所在学校的个别中学生家长,不同性别、年龄、年级、学校类型等各占一定比例。共回收问卷64份,保留有效问卷56份,有效回收率为88%。

2.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分为“教师版”(包括修正过的“Maslach枯竭问卷-教育版(MBI-ES)”及“教师工作压力来源问卷”)和“家长版”(包括修正过的“教师工作压力来源问卷”)两个不同但相关的问卷。

(1) 教师版。本研究将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开发的用于测量教师职业枯竭状况的MBI-ES的中文版作为教师版问卷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份问卷具有较好的跨文化信度和效度。调查前期,在对教师的访谈中,研究者发现一些教师除了具有枯竭三维度的一些特征外,还出现了如难以适应知识的更新、不易接受新的教学手段等现象。因此,研究者在原来问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认知枯竭这个维度,力求形成符合中国教师特点的职业枯竭测量工具。该问卷的所有项目均采用5点计分。

此外,在教师版的问卷中还添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蒋奖老师整理编制的信效度良好的“教师工作压力来源”问卷,以考察教师的压力来源。问卷的所有项目采用6点计分。

(2)家长版。家长版的问卷中,主要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蒋奖整理编制的信效度良好的“教师工作压力来源”问卷为主,并针对家长这个被试群体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以便能够准确测量家长心目中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3.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采用自填问卷法,进行集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施测方式。研究者事先征得被试本人和学校领导的同意,进行集体施测。正式答题前先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并强调该问卷是匿名施测,且结果保密。被试作答完毕后,由主试当场收回。收集上来的数据经由编码处理后,输入计算机,由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的整体状况

本研究使用修订过的“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问卷”对北京市的中学教师进行调查,以便确定北京市中学教师的职业枯竭状况。图1显示出教师在职业枯竭四个维度上的各项目得分情况:

图1的结果显示,从各项目的平均得分来看,个人成就感维度项目的平均分(M=2.64,SD=.87)在3.0以上,这说明中学教师的个人成就感较高;而其他维度则均在2.65以下,相比而言,情绪衰竭水平要高一些(M=2.64,SD=.60),非人性化(M=2.01,SD=.62)和认知枯竭维度(M=2.03,SD=.63)则均接近2.0。另外,本研究中被调查的中学教师的整体健康状况良好(M=2.91,MD=.78),因此可以推测本研究所涉及的样本整体的枯竭程度不是很严重。

2.教师评价的中学教师压力来源整体状况描述

本研究使用信、效度良好的“教师工作压力来源问卷”对教师进行测量,考察教师自己评价的在压力源7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

从表1和图2中可以看出,中学教师在自己评价其压力的主要来源时,工作家庭平衡、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三个维度稍微低于平均水平,而其余四个维度(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发展)的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即教师认为这四个维度是其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这个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相同。教师的总压力为3.36(SD=.49),属于中高水平。

3.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特点与其工作压力源的关系

(1)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特点与其工作压力源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的一个假设是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枯竭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因此研究者首先采用Pearson相关考察了职业枯竭的四个维度与工作压力源的七个维度之间的关联情况。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压力源都和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和情绪衰竭相关联最大的是人际关系,其次是工作负荷,第三是职业发展;与非人性化相关联最大的是人际关系,其次是角色模糊,第三是工作负荷。各压力源和个人成就感之间存在部分负相关,但相关程度不显著,这与前人的研究大致相同;另外,各压力维度和认知枯竭都不存在明显相关。

(2)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特点与其总压力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从总体上说,教师的压力感与情绪衰竭呈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工作压力感越重,情绪上就越表现衰竭。同时,教师工作的总体压力感和非人性化也呈显著相关,但与个人成就感和认知枯竭相关不显著。由此推测,教师因压力感所导致的职业枯竭最突出的特征为情绪衰竭,而情绪衰竭往往也是职业枯竭过程中最先出现的阶段。

(3)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枯竭的回归预测

为了进一步考察教师所面临的工作压力是否可以预测教师职业枯竭的出现,本研究对其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影响情绪衰竭因素的分析中,工作负荷、人际关系、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进入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为.574,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32.9%;在影响情绪衰竭因素的分析中,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家庭平衡、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职业发展进入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为.555,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30.8%;在影响个人成就感因素的分析中,人际关系进入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为.259,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6.7%。这些结果与前人的研究大致相同。

4.家长评价的中学教师压力来源整体状况描述

家长评价的中学教师压力源7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如下:

表2 家长评价的教师压力源各维度的

平均值和标准差 (N=56)

从表2和图3中可以看出,家长在评价中学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时,人际关系、工作家庭平衡、角色模糊三个维度稍微低于平均水平;而其余四个维度(工作负荷、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和角色冲突)的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即家长认为这四个维度是中学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家长评价教师的总压力为2.95(SD=.44),属于中等水平。

5.教师和家长对中学教师压力源的认同差异分析

(1)教师和家长评价教师压力源各维度重要性的差异

教师评价的中学教师主要压力源为: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家长评价的中学教师主要压力源为:工作负荷、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角色冲突。教师评价压力源的重要顺序为: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家庭平衡;家长评价压力源的重要顺序为:工作负荷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人际关系工作家庭平衡。

(2)教师和家长评价教师压力源各维度所得值的差异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出,教师和家长在各自对中学教师压力源进行评价时,在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发展这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家长对教师压力源中的这三个维度的认同度与教师的真实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家长对教师的总压力也存在认同差异。

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无论家长与教师对中学教师压力源各维度的认同度是否存在差异,家长所评价的得分均低于教师自己的评价,即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中学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这一点从家长对教师总压力认同度上的显著差异(t=5.281***,df=158)也可看出。

四、讨论

1.中学教师职业枯竭与工作压力源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压力是导致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消除工作压力对中学教师的负面影响呢?研究者认为,在一定时期内我国的大环境是不会有太大改变的,所以中学教师要学会适应环境,面对不同的事情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校领导、同事、家人、学生、家长、朋友也要多关心教师,给他们以实际和情感上的支持,尤其是家长要做到真正理解教师。

2.教师和家长对中学教师压力源的认同的差异

总体来看,教师和家长在评价中学教师主要压力源和压力源先后顺序上出现了差异。为了进一步查明家长的真实想法,研究者在本研究调查前后对部分家长被试进行了访谈,结果表明:

在“人际关系”维度上,家长认为教师的人际关系应该很好,不应成为压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多数家长觉得相对于公司等部门,学校是一个“世外桃源”,人际关系不像社会上那样复杂。而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及访谈发现,家长对影响教师的重要压力源――人际关系估计不足。

在“工作自主性”维度上,家长觉得教师因为是个“不坐班”的职业,所以相对来说比较自由,不必像公司那样完全按时间表上下班,而且每年还有两个多月的寒暑假可以用来支配,相对来说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充裕;而且,讲课是个创造性的工作,因此教师可以自己改变工作的标准。但教师普遍反映家长没有真正了解教师这个职业,更没有了解中学教师这个特定群体。中学教师虽然看上去有很多时间可以由自己支配,但是由于需要在工作之外备课、批改作业、进修学习,有时还要接待家长、解决学生问题等,因此自由时间并不多;另外,中学教师的工作标准早已被教委和学校确定,在加上面临着中、高考的升学压力,因此中学教师的工作标准一般很难通过自己而改变。

在“职业发展”维度上,家长认为中学教师这个职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的发展前景应该比较明朗;而且教师有着比较完备的职称评定机制,晋升“只是早晚的事情”。但从对中学教师的访谈结果来看,教师虽然通过积极教学和工作年限可以晋升为初级、中级教师,但是如果想成为高级、特级教师,对很多教师来说还是一件“遥远”的事情;有些教师反映“教师职称评定机制”并不完善,甚至有失公平。

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教师、家长的访谈,研究者发现由于认同度上的差异导致家长不理解教师,这种现象在双方沟通时尤为明显。家长不能站在教师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从观念上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很轻松,教好每个学生是件简单、分内的事,这都增加了中学教师的枯竭感。

五、小结

1.中学教师整体的职业枯竭情况并不严重;

2.教师自己评价的主要压力源为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及职业发展;

3.除了工作家庭平衡和工作自主性之外,其他各压力源皆对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具有良好的正向预测效应;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对个人成就感具有良好的正向预测效应;

4.家长评价的教师主要压力源为工作负荷、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和角色冲突;家长对教师压力源中的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发展这三个维度的认同度偏低。

参考文献:

[1]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52).

[2]John Mccormick & Guoxing Shi, Teachers’ attributions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ccupational stres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Australia,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9(69).

[3]沙冰.教师的职业心理压力与应对.辽宁教育研究[J],2001,(9).

[4]卢秋玲.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赣南师院学报,2001,(4).

[5]曾玲娟.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与工作压力的关系研究,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1.

[6]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11):195~197.

[7]曾玲娟.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性研究[J].教育导刊,2004(2、3月号・上半月),79~81.

[8]赵玉芳,毕重增.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80~83

[9]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报告[J],辽宁教育,200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