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现代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目前广大人民常会接触的顺丰、圆通、申通、韵达等快递就属于物流。但是,物流又不仅仅是能够用快递来解释的,尤其是物流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加以科学界定,才能做好现代物流的管理工作。早在1984年,美国的物流管理协会就对“物流管理”进行了概念的界定:供应链流程的一个内容,其是一种将相关产品和信息高效率、高效益地从产地到目的正反向流动以及存储,这个过程包括了计划、实施以及控制。可见,物流管理是企业供应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进行科学管理,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优势。放在我国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下,与美国协会的定义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因为考虑到中国物流的实际情况,物流应该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一个流动过程,而物流管理是在此过程中以流动的对象为主要目标,对其进行的计划、组织以及控制等行为,可以说,这种管理是有计划的、科学合理的、与时俱进的,并且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基本目标。很多文献中提出,物流管理存在着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在运输状态中对于物品的管理,另一种是物品处于存贮地点的静态管理。本文涉及到的与供应链管理相对应的是在企业中产生的物品的存储和运输管理,是实体物流管理。
二、供应链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环节,可见,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整体,是在企业管理中比较宏观的管理范畴,需要调度的环节比较多。供应链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在整个企业管理范畴中至关重要,供应链是一个网状结构,不仅包括从供应地到目的地的物流,同时也包括与企业和客户都息息相关的服务流、信息流,而且供应链不仅是一个流动的结构,同时也包含着回流。供应链管理包含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几个社会上的较大群体,所以无论是生产、运输、配货,还是信息、服务,都是需要进行严格管理的。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的概念之上进行界定的,因为供应链是各个企业、各个环节共同组成的整体链条,所以供应链管理也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其中包含物流管理这个子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不同于传统的生产销售,也不是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而是将不同的企业集合起来,负责各自的部分,从而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供应链的科学管理包括计划、合作、控制,高效率地完成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之间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并且注重提高服务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将一个链条上的企业集合起来,实现目标的平衡,并且关注物品在供应链上的流动过程。
三、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1.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
1.1基础与管理模式的区别。前文已经提到,很多概念的界定将物流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管理的子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对于企业来讲,物流管理是一个企业、一个环节上的管理,物流可以理解为物品的流动,管理的是这个流动过程,其基础和前提是存在着流动的物品。而供应链则不同,它以信任和承诺为前提,将负责不同工作的企业紧密联合起来,是对这整个过程的管理,不仅要有流动的物品,还要求从生产到消费者购买都有管理过程参与其中,涉及的企业和个人要比物流管理更加程序化、复杂化。
1.2导向目标的区别。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导向目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现代物流管理相对简单,仅仅以降低一个企业的成本并提高服务质量为导向目标,可以说,物流管理的服务以一家企业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科学管理即可。而供应链管理的导向目标则复杂得多,物流管理的导向目标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供应链管理需要考虑的导向目标则是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服务质量,并将涉及到的所有企业囊括在内,使得所有企业同时完成科学管理,从而达到使客户满意的目标,并且在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也提升供应链所涉及企业的竞争优势。
1.3管理层次的区别。物流管理的层次是单一的,虽然要考虑到物品的运输和存储,但是只需要一个企业进行管理,将运输、存储的过程完成科学协调和管理,即是实现了物流层次上的管理。而供应链管理是多层次的管理,不仅要考虑物流环节,还要考虑生产、加工、信息、服务、售卖等其他重要环节的管理。并且,供应链的管理层次还包括企业、人员的管理,需要将一些列的环节统一起来实现管理,并注意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设计、重构以及整合。
1.4管理方法的区别。管理方法上,两种管理也是存着较大差异的。物流管理是以技术为主要方法,利用行政指令和战术策略实现科学管理。而供应链管理则是以信用和承诺作为主要的管理方法,将涉及到的企业发展成为合作伙伴,再引入科学技术,实现对供应链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而物流管理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2.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子集,二者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物流管理是对物品从供应地点到收取地点的科学管理,通过严密的计划、合理的控制,实现在运输和储存两个环节的管理;而供应链管理也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但是过程更长,从物品的生产过程就开始了管理,一直到客户收货后的售后服务,需要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管理。可见,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存在共同点的,虽然管理范畴不同,但是管理目的的一致性使得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存在必然的联系。作为供应链管理的子集,物流管理在管理内容方面与供应链管理存在相关性。供应链中包含着物流管理,它们之间是从属关系,所以在管理内容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四、结语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高校餐饮
Abstract: The content and its the significance manages which throughthe analysis universities dining supply chain, this article proposedthe establishment highly effective d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hould take several question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iversities dining
高校餐饮改革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属性,又有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尊重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属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餐饮管理如何面临挑战,适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餐饮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重要命题。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搞好高校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校餐饮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高校餐饮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餐饮管理供应链指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的链状结构,包含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制作管理、客户服务、会计核算、人力资源、餐饮营销等内容,它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社会功能看,高校餐饮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高校餐饮供应链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餐饮供应链管理过程也就是二者最佳价值结合的追求过程。(2)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功能特点来看,作为服务行业,餐饮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因而围绕服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饮食服务,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以及卫生、环保等,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动态处于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位置。(3)从高校餐饮供应链流程管理来看,餐饮供应链管理由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环节管理转向面向供应链流程的系统管理,即转向餐饮供应链的组织决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绩效评价管理等。
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调控主副食在低成本价位上运行。第二个管理目标是优化定置管理。根据主副食生产加工的规模和产量的要求,把餐厅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及用具放置、场地生产空间安排与劳动者的组织分布进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三个管理目标是根据最佳人力输出,较高的加工效率,最节省的能源消耗,科学确定标准当量、标准器皿或盛量工具,实现计量方法标准化管理。第四个管理目标是对餐饮主副食加工生产的微观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从程序和顺序上解决最佳生产物流的效果问题。当然,在大学餐饮供应链管理中,如果没有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也可以完成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意图和要求,只是在精确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建立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要成功地实施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饮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餐饮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餐饮供应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高校传统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设计。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砝码,管理同技术结合的餐饮供应链系统设计在餐饮管理中尤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日常的内部服务获取效益外,在整个餐饮现代化系统运用过程中,对餐饮各个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汇集、传递和反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餐饮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增效的关键点之一,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理念,对原料及供应商进行采购跟踪,并根据厨房及各部门领用的每个环节生产所需时间长短的报表,实现对库存量的实时监控,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过对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产生餐饮管理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加强对各个环节点的监控和管理。
2.适应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3.研究适合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在餐饮管理中,质量标准存在于采购、库存、加工卫生、就餐环境、制作标准等环节,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饮卫生安全。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对物流的绩效评价,一个是对人的绩效评价。物流的绩效评价是对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优化是再造的过程,不断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绩效评价就是结合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质量效益评价,不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高校餐饮
Abstract:Thecontentanditsthesignificancemanageswhichthroughtheanalysisuniversitiesdiningsupplychain,thisarticleproposedtheestablishmenthighlyeffectivediningsupplychainmanagementshouldtakeseveralquestions.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universitiesdining
高校餐饮改革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属性,又有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尊重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属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餐饮管理如何面临挑战,适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餐饮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重要命题。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搞好高校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校餐饮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高校餐饮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餐饮管理供应链指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的链状结构,包含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制作管理、客户服务、会计核算、人力资源、餐饮营销等内容,它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社会功能看,高校餐饮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高校餐饮供应链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餐饮供应链管理过程也就是二者最佳价值结合的追求过程。(2)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功能特点来看,作为服务行业,餐饮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因而围绕服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饮食服务,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以及卫生、环保等,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动态处于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位置。(3)从高校餐饮供应链流程管理来看,餐饮供应链管理由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环节管理转向面向供应链流程的系统管理,即转向餐饮供应链的组织决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绩效评价管理等。
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调控主副食在低成本价位上运行。第二个管理目标是优化定置管理。根据主副食生产加工的规模和产量的要求,把餐厅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及用具放置、场地生产空间安排与劳动者的组织分布进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三个管理目标是根据最佳人力输出,较高的加工效率,最节省的能源消耗,科学确定标准当量、标准器皿或盛量工具,实现计量方法标准化管理。第四个管理目标是对餐饮主副食加工生产的微观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从程序和顺序上解决最佳生产物流的效果问题。当然,在大学餐饮供应链管理中,如果没有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也可以完成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意图和要求,只是在精确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三、建立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要成功地实施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饮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餐饮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餐饮供应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高校传统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设计。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砝码,管理同技术结合的餐饮供应链系统设计在餐饮管理中尤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日常的内部服务获取效益外,在整个餐饮现代化系统运用过程中,对餐饮各个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汇集、传递和反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餐饮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增效的关键点之一,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理念,对原料及供应商进行采购跟踪,并根据厨房及各部门领用的每个环节生产所需时间长短的报表,实现对库存量的实时监控,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过对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产生餐饮管理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加强对各个环节点的监控和管理。
2.适应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3.研究适合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在餐饮管理中,质量标准存在于采购、库存、加工卫生、就餐环境、制作标准等环节,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饮卫生安全。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对物流的绩效评价,一个是对人的绩效评价。物流的绩效评价是对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优化是再造的过程,不断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绩效评价就是结合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质量效益评价,不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餐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参与服务生产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即使科技水平飞速发展,餐饮企业的服务也不可能完全由机器所替代。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顾客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顾客希望享受到富有人情味、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对餐饮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是餐饮服务的实施者,只有较高素质的满意员工,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现代餐饮企业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
高校餐饮工作经营头绪多,工作也比较繁琐,为此,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餐饮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思路,在这里谈到的仅是对一些顶层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研究还待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君.餐饮企业人本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1:56-58.
[2]袁苹.餐饮经营管理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3]马平均.高校餐饮便捷式管理初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3:36-38.
【关键词】物联网 供应链 管理 发展 新趋势
一、现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供应链管理是现代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在全球制造出现之后,在企业 经营趋于集团化和国际化之后才被提出来的,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喝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而飞速发展起来。
供应链管理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说在大多数的企业公司当中供应链管理的应用能够使企业成本降低大约百分之二十,极大的节约了公司的成本。同时,供应链管理的应用还能够很好地提高企业公司的交货率,在应用了供应链管理之后,大约能够提高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百分之十五左右。供应链管理还能够将企业的生产周期缩短带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并且能够使得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百分之十五以上。从上面几点就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在提高企业总体的竞争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虽然说供应链管理的确给企业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涉及到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并且本身具有动态性以及多变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了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供应链中整体效益最高和单个企业效益最高的矛盾
再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当中主要追求的就是自己单个企业的利益效益达到最高,但是在供应链管理中,追求的确实供应链整体效益最高,这就使得两者在理念方面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的出现会导致供应链管理的破裂,无法实现企业之间信息的互补等,无法实现链状效应。
(二)企业信息共享不彻底
供应链管理中提出,供应链管理中的成员应该要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但是许多的企业部门并没有按照标准的字段格式等来建立企业自身的商品数据库,甚至于有很多企业无法理解供应链提出的信息共享,将很多本应该在供应链中提出与其他企业进行分享的信息当成了企业的机密加以保护,影响了信息的共享,造成了信息流的中断。
(三)费用较大
供应链管理在建立的过程中需要比较巨大的费用,由于现在的很多企业都是中小型的企业,自身的实力不是很雄厚,所以导致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建立的不完善,无法起到供应链管理应该有的效果。
二、物联网对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分析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需要依靠的两大载体分别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流配送中心,从这两大载体上就可以看出,物联网对于供应链管理具有很大的影响。下面分析了物联网对于供应链管理中几个环节的影响:
(一)对运输环节的影响
在供应链管理的运输环节上我们可以通过在货物或者运送车辆上贴上EPC贴标,在运输线的各个检查点上都安装上RFID接受装置,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了解货物的运送状况了。
(二)对仓储环节的影响
在仓储环节中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中的实时盘点技术和智能货架技术,保证企业能够对货物实现高质量的管理。可以增加企业对于仓库空间的利用率,使得企业能够随时的了解仓库空间的使用情况,方便对货物出库和入库的管理。
(三)对生产环节的影响
在生产环节中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中的WPC技术,这样可以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生产,对于生产线上的各个零部件和材料都可以进行很好的定位,从而实现对零部件的定位,降低人工对于零部件和材料的识别费用以及人工识别的出错率。
(四)对配送分销环节的影响
在进行商品的配送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商品实施EPC标签管理,每个商品都贴上EPC标签,能够加快配送的效率。
(五)零售环节
在零售环节当中可以应用带有嵌入式扫描器的货架,这种货架能够十分有效的监控每一种商品的流动情况,方便对于商品进行配货,同时对商品还能起到很好的防盗功能。
三、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新趋势分析
(一)以更快的反应速度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客户对于商品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企业逐渐认识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是一个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越来越完善,使得企业实时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变得有可能实现,如何很好的在短时间内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是供应链管理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优化供应链成员,减少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
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往往具有很多的成员,造成了供应链管理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很多小型企业无法很好的实现供应链管理。未来供应链的发展方向就是优化自身的成员,用最少的成员数量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最大化的减少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使得小型企业有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可能性。
四、结语
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提供了基础,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日渐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下来只能优化供应链管理。本文分析了供应链管理的现状、物联网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提出了供应链管理以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辉,沈洁,石英琳.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新趋势[J]. 商业时代,2010,26.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obtain good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more and more core enterprises of supply chains have implemented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hat's mor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hat evaluates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and instructs enterprises to do relevant work i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green supply chain, we make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dex system of green supply chain evaluation and the methods of the gree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Key words: gree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s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横向一体化”思想的兴起推动了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供应链管理侧重于供应链协作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作。随着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突显,以及公众对绿色理念的深入了解,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协调的重要性。同时,一些企业开始通过协助客户解决环境问题,减少产品和服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来提高环保绩效,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1]。由于外在竞争压力和内在驱动力的共同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环保措施整合到战略计划和日常运营中[2],这些都促使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
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首次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3],即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国外学者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影响因素、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估和绿色供应链的战略实施。国内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特征、概念模型、运营过程和绩效评价方面。
绩效评价研究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反映绿色供应链管理实际运行的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综合地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效果。通过有效的绩效评价,不仅能发现绿色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改进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提供指导,而且也可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提供依据。因此,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始于著名学者Scott D. Jolmso。Scott利用平衡记分卡的方法识别并选择出环境绩效指标,其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学习、创新、增长与人力;企业内部经营;顾客和股东以及财务等五个方面[4]。Hervani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产生的收入特点提出环境收入这一衡量指标,该指标主要表示“绿色”产品或服务带来的收入[5]。Tsai和Hung进一步论述了绿色供应链运行中涉及的环境成本这一因素,并提出回收成本=运输成本+存储成本[6]。Pochampally注意到实施闭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制造企业的社会形象好于普通制造企业,所以在衡量闭环供应链绩效评价时引入绿色形象作为衡量企业环境绩效的一个二级指标[7]。
国内对于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多是在马士华教授提出的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指标体系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赵丽娟等根据绿色供应链的内涵和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设计了供应链绿色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讨论了引入绿色度衡量指标后对其他绩效指标的影响[8]。郑任等认为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全方位地反映供应链整体绩效,他们建立了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9]。该指标体系增加了信息价值指标和绿色环保指标,以适应绿色供应链系统信息含量大和环保程度高的特点。韩小花等将平衡记分法的思想和绿色供应链的特点相结合,提出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应包括财务、客户、流程、环保和发展等指标[10]。其中“发展指标”体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动因,反映了绿色供应链的未来绩效。曹庆奎等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指标――资源竞争力指标[11],这一指标是对绿色环保指标的补充。绿色环保指标主要测评三废减排效果,而资源竞争力指标主要测评资源利用率,这表明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要减少环境污染,还要综合利用资源。根据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可将其主要研究指标归纳如下(见表1)。归纳的指标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部分二级指标,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进行评价。
表1中一级指标可较全面的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但二级指标相对较为繁琐,这会增加评价的难度与复杂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考虑进一步精简,力求以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信息,达到绩效评价指标既全面又简约。
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中,有学者从绿色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角度进行探索。朱庆华等学者提出了一套基于绿色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2],该指标体系在后续的相关实证研究中被广泛采用。这一指标体系包括积极经济绩效指标、消极经济绩效指标和环境绩效指标。后来,朱庆华在研究中国汽车行业绿色供应链的压力、措施和绩效时,进一步完善了之前研究提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的指标体系不仅考虑了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还增加对企业运营绩效的考评[13]。其具体指标体系见表2。
朱庆华等人提出的指标体系虽主要针对绿色供应链核心企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状况。该指标体系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对影响未来发展因素的评价,也未考虑在绿色供应链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信息共享因素对绩效产生的作用。
2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合适的评价方法可以提高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国内外学者根据绿色供应链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评价体系提出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
2.1 网络层次分析法
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是由匹兹堡大学教授Saaty于1996年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的一种适用于非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的决策方法。ANP考虑了各因素和相邻层次之间的影响,它可以克服因素间因关联关系而带来的复杂性。Sarkis基于ANP技术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决策框架模型,并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能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改善企业组织绩效、减少生产成本、保护自然环境等[2]。Handfield等认为ANP作为一种决策支持模型可以帮助管理者理解环境方面与交易方面的关系[14]。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各个指标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互关联的网络关系,并且各因素存在不确定性。选择ANP评价绿色供应链绩效可以有效避免因各指标的相关性而带来分析的复杂性,降低分析难度,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提供了一种定量的评价方法。
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的一种方法。国内对于运用该方法评估绿色供应链绩效的研究较多。曹敏、范佳静通过模糊评判法对绿色供应链进行了绩效评价,指出企业明确自己的绿色供应链绩效水平之后,可以更好地运用和发挥已有的优势,弥补不足[15]。周建忠分析了用传统供应链的评价指标评价绿色供应链绩效的不足之处,针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他总结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并用实证方法验证了多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准确客观地度量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绩效[16]。
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对信息作出科学、合理、贴近实际的量化,该方法系统性较强,评价结果清晰,可信度较高,适用于解决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这类具有非确定性的问题。但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步骤复杂,且指标赋权受主观性影响较强。
2.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1982年,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了灰色系统的概念并建立了灰色系统理论[17]。灰色关联度分析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法,它是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人们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的认识具有灰色性,即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李静芳等提出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法,并运用实证验证说明该方法能有效排除决策者的主观任意性[18]。李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评价体系的模型,通过对四个模拟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19]。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一种对动态趋势的量化分析法。该方法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评价不确定性,对数据要求较低,后续的分析工作量较少,而且可以用来判断绿色供应链企业综合指标体系所描述的总体优劣程度。其主要缺点是需要对各项指标的最优值进行现行确定,但有些部分指标的最优值难以确定。
3 未来研究趋势及结论
目前,针对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较多,且多以绿色供应链核心企业为评价对象的静态评价,缺少针对绿色供应链业务流程的动态评价。未来的研究应以绿色供应链整体为评价对象进行全面评价。针对供应商到核心企业以及核心企业到客户之间,根据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不同的特点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
在评价方法上,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观性较强,会造成评估结果的不准确性。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可以对绿色供应链的动态发展趋势进行量化分析,在理论研究中有一定的意义。除以上方法外,还可以运用新的理论方法评价绿色供应链绩效问题,例如云计算。在云模型的转换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研究问题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可以解决绿色供应链自身复杂性和模糊性的问题,使得绩效评价结果更客观。
因法律法规、市场竞争和市场压力,以及企业内部驱动力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企业已经越来越注重环保措施[20]。而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对践行环保的具体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改善经济绩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打破绿色壁垒,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改善企业的经济绩效;而且可以切实保护环境,增加资源利用效率,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环境绩效。同时,正确、合理的绩效评价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非常重要的驱动力。良好的绿色绩效评价有利于树立企业的形象,绩效评价还可帮助企业找出绿色供应链实施的瓶颈环节,并为企业管理的改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Powell A. Greening the supply chain[J].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the Environment: Business Imperatives, 2000,1(80):233-243.
[2] Sarkis J. A strategic decisio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11(4):397
-409.
[3] Handheld R. B. Gree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C] //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 USA, 1996:1295-1297.
[4] Johnson S D. Ident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pplication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pproach[J].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1998,5(4):34-41.
[5] Hervani A A, Helms M M, Sarkis J.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Benchmar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5,12(4):330-353.
[6] Tsai W H, Hung S J. A fuzzy goal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green supply chain optimisation under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ith a value-chain struc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9,47(18):4991
-5017.
[7] Pochampally K K, Gupta S M, Govindan K. Metrics for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a reverse/closed-loop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Supply Chain Modelling, 2009,1(1):8,32.
[8] 赵丽娟,罗兵. 绿色供应链中环境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11):155-158.
[9] 郑任,白勤虎. 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726-729.
[10] 韩小花,薛声家. 一种基于标杆管理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J]. 工业技术经济,2007,25(11):89-92.
[11] 曹庆奎,赵斐. 基于隶属度转换算法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1):68-71.
[12] De Giovanni P, Esposito Vinzi V. Covariance versus component-based estimations of performance i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135(2):907-916.
[13] Zhu Q, Sarkis J, Lai K.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essures,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within the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7,15(11):1041-1052.
[14] Handfield R, Walton S V, Sroufe R, et al. Applying environmental criteria to supplier assessment: A study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2,141(1):70-87.
[15] 曹敏,范佳静. 基于模糊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18(3):206-209.
[16] 周建忠. 基于模糊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J]. 商场现代化,2008(10):108-109.
[17] Ju-Long D. Control problems of grey systems[J]. Systems & Control Letters, 1982,1(5):288-294.
[18] 李静芳,余松,黄芳. 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模型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2):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