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图书出版业 供应链 构建 管理 文化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科技与工业日益突飞猛进的同时,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物质上的享受,精神文化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所重视的方面,这从而就带动了整个国家文化产业的繁荣与进步,其中就包括图书出版行业。图书出版是一项具有广泛和深远社会影响力的文化与经济活动,因此,对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得较晚,整条供应链尚比较简单,尤其是“出版”这一过程,其处于整条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上游环节,但相关法律与规范体制却并不完善。所以,研究和完善我国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构建与管理机制,正是当下的关键要务之一。
1.研究构建与管理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在图书出版业取得了重大进步,随着它的日益发展,其产业链也应该具有一个相对完整与完善的构建与管理机制。研究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构建与管理,正是为了更加规范化图书出版与销售的流程,使其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形势下市场经济与人们的需求,方便作者、图书出版商、图书销售商与读者之间的各自规划,对促进社会经济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供应链构建与管理的基本理论
2.1什么是供应链
供应链是一种对企业之间的合作要求极高的市场结构模式,它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深广。简单来说,供应链就是以某个企业为核心,将产业相关的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零售商等进行整合连接与统筹,并对其整条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加以控制,把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制造与加工、产品的销售、售后服务等内容统一成一个整体,目的是为了保证用最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最佳的产品和最优质的服务,使经营者与消费者都能从中得到最大化的利益。因此,供应链也可以说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它能够使整个链条上的各个分支与节点都从中获得一定的收益。
2.2供应链的管理概念
供应链是一条很复杂的商业产链,其概念被提出和发展之后,管理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任何供应链都必须有一套相对应的使其能够良好有序进行的管理方案,以提高整条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创造更高的收益。我国实施的《物流术语》中,以国家标准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全面规划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并对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的一项活动。”供应链的管理观念是一种很系统的管理观念,它与一般的管理观念相比,具有合作共赢、整体最优、集体协调、动态式开放管理、横向一体化专业发展、满足最终消费者、共同分享利润与承担风险、信息共享、长期合作等特点,更加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3.我国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分析
3.1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特点
图书的出版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由作者写出作品,再经编辑的策划与排版等成为可以正式发行的出版物;第二,将可以发行的图书经由印刷厂等地进行批量印刷与加工;第三,对图书进行公开发行与销售。由此可以看出,图书出版业的供应链就是一条由出版内容的供应、加工、运输、发行等环节构成的最终向消费者(读者)提供图书产品的网络链,其具有多功能性、多结构性、多节点性和分工明确性等特点,可谓链条分明。
3.2我国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现状
因为出版政策和经济体制等原因的限制,我国早期的图书出版业供应链较为简单,发行所也较为单一,大部分出版物书籍都是经由各省级和直辖市的新华书店来出版发行的;后来随着政策的改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传统的出版供应链已经不能再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人们开始试图探索一条更加适应于当前社会与经济形势和文化体制的图书出版业供应链。
然而,因为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我国对图书出版业供应链构建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还不够成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图书产业链主要是由出版社和书店(包括书籍批发店与书籍零售店)组成。出版社依照自身出版和销售书籍的经验,结合国内的图书出版市场和有限的资料来对书籍进行出版与发行;书籍批发店则对书籍进行大批量的代销,再发货给书籍零售店;而书籍零售店从书籍批发店或者出版商那里进得书籍之后,最终销售给读者,之后再向上层供应商付款――这就是目前我国图书出版产业链的基本流程。我国大多数图书出版、发行与销售企业都把自身的利益作为第一目标,对图书出版的管理活动只局限于自身企业内部,鲜与外界有所联系。虽然近几年来,国内陆续出现了诸如当当网、卓越网等网络书店,与传统的图书出版模式相结合,使得我国的图书出版产业有了重大进步,但其供应链的总体构建与管理水平仍旧存在许多缺陷,还待更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研究。
4.如何更科学有效地进行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构建与管理
若想更加科学有效地构建和管理图书出版业供应链,首先就要了解清楚目前我国图书出版业供应链中的最大问题与缺陷。笼统来说,目前我国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供求渠道没有得到很好的沟通,营销和宣传都没有做到位,从而经常发生读者抱怨想买的书没地方买、出版社和销售商抱怨图书囤积太多卖不出的情况;二是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够充分与及时,使得许多出版社无法在第一时间获知读者的需求情况,而令出版社在出版和发行图书之时无法预估准确出版数量,只得盲目遵从批发商的订单数据,继而导致了读者所需量大的图书发行量过少、读者所需量小的图书发行量过多的情况时有发生。若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尽快构架一条较为成熟与完整的图书出版业供应链,并对图书的出版发行与销售进行系统而科学的管理。
4.1供应链的构建
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构建应当遵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与图书产业的特性,既要考虑到出版社、发行商、销售商的利益,又要考虑到消费者也即读者的利益。图书出版业的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的构建之前,必须要对图书市场进行深入地调查,充分了解到在不同的时期与地域内,不同的读者和消费人群对不同书籍的需求量多少,以及其各自的消费水平,并根据这些数据来对图书的出版发行量进行评估、对下线经销商和书店进行选择、对图书的宣传与广告进行策划,从而建立一条高效与科学的图书出版供应链。
这里以著名当代作家江南的小说《龙族》为例。《龙族》是一部青春类小说,其主要面向读者是学生,尤其是中学女生,《龙族》的出版商与发行商通过各方面调查深刻地了解到了这一点,所以其在选择下线零售商时,多选择靠近学校等地域的零售书店,构建了一条由“《龙族》出版商――靠近学校等地的书店――学生读者”为主要要素的供应链,这不但方便了此类小说的读者对书籍进行购买,更保证了书籍的销售量,避免了读者想买的书无处可买或不方便购买、销售商想卖的书无处可卖的情况发生。而《龙族》出版商在对小说进行宣传时,也多将广告发在同类型相关杂志之中,便于读者发现和了解。《龙族》出版供应链就是一条较为高效与科学的图书出版产业链,非常值得其他出版商进行学习和进一步优化改善。
4.2供应链的管理
经过几次国家对出版政策的改革,我国出版行业正处于日益繁荣的发展之中,但依照我国目前自身的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还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图书出版业的管理需求。因此,借鉴国外图书出版行业的成功经验,从中寻找出更适合我国出版业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并根据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形势加以调整和改善,是提高我国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最直观也是最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研究国外发达国家的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管理内容,我们可以不难发现,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应用在提高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信息共享不但连接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连接着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它可以使信息变得具体化、集中化、迅速化以及系统化,以此来服务于企业与消费者,使双方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益。无论哪行哪业,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结合都已成为大势所趋,具体到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管理中来看,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来统一图书出版的标准、提高出版工作的效率、扩大所出版图书的宣传、回收读者的反馈等,从而得到整体管理效果的加强。
当然,若想加强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管理,不能单单只靠出版企业,也要依靠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逐渐开放出版市场、完善和修订相关法律、规范化出版环境、加大监督力度等都对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5.结语
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构建与管理是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和扩充其内容,并引导我国各出版行业用更高效与科技的构建与管理方式来对图书出版产业链进行构建与管理,从而实现图书出版行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益,梁娟.出版行业供应链优化策略.科技与出版,2008 年第 5 期,56-59.
[2]殷鸣.供应链中“牛鞭效应”成因及其弱化研究[学位论文].贵州大学,2008.
[3]丁伟妃.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图书逆向物流对策[J].中国出版,2009(2):47-49.
[4]陈御钗,王建洲.我国图书供应链低效运作问题研究[J].科技与理,2007(6):148-150.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国内以及国际上的经济环境都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供应链的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转移到了供应链上.所以,本文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来探讨相关的方式和方法,以期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建议.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企业竞争力;供应链设计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07-03
1 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一体化的形成,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变到了买方市场,市场变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顾客的需求也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国内,经济的转变从改革开放前注重产品数量至改革开放发展到注重质量,再到如今转变为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竞争的目标.对企业来说,在市场交易时,市场主体高度激励,从而交易主体在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都会主动的实现契约,具有充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得交易成本降低,机会成本减少,促使企业组织结构与模式的更新;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由纵向一体化到横向一体化,由传统的企业对抗竞争转向合作竞争,所以企业可以通过不断转变竞争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将erp技术,柔性生产等技术的要求范围类推到整个供应线上面来,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
2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简述
供应链是指,将核心企业作为一个中心,控制可控制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开始是采购原材料,然后制成中间产品甚至是最终产品,到最后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将各个交易主体(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连成一个网状结构.简单来说就是在采购原材料、生产、销售时把供应商、生产商和销售商、最终用户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网络系统.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由纵向一体化到横向一体化,将ERP、JIT、柔性生产等新型管理技术要求扩展到整个供应链体系,力图将传统意义生产链之间的障碍打破.这个供应链是由所有的节点企业组成的,至少存在一个核心节点,各节点之间由需求信息驱动,不断通过对供应线之间的职能分工和职能合作来保证整个供应链的增值.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其的定义是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在整个供应链中受益的不仅是核心企业,内部企业也可以获利.另外,马士华教授对其的定义为:供应链的中心是核心企业,导向为用户需求,主要是对前馈的物料流和反馈的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控制,将供应链的全部交易主体(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用户)连成一个网状结构模式.
说到底,供应链管理其实就是对资源的再整合,借助整个系统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加盟的节点企业的力量,通过整合整体资源,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提高自己的经营绩效,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战略目标,形成一种“共赢”的局面.在2003年,屠文娟、张坚在《供应链管理旨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提到:供应链管理目的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着重发展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关键业务,非关键的任务则交给其他企业,将各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出来,优势互补,使得最终客户的价值能够有效的实现,提高各个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来实现共赢、多赢,其本质还是一种集合管理思想.
供应链管理主要分为三层:战略层、战术层和业务层.战略层主要是发展目标、方向,战术层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方法、手段.业务层则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保证供应链的运行和客户需求的满足等日常工作.企业内之间的供应链集成以及企业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信息共享都是供应链管理实现的必要条件.
因此,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工作,涉及到利益分配是否均衡、节点企业间的目标冲突、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问题等.常见的供应链管理技术方法有:ID代码、条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POS系统,计算机辅助订货(CAO)、企业资源计划(ERP)、卖方管理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JMI)等.
菲利普指出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管理不同,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是集成不同的企业,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更加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
在2001年,我国最新的《物流术语》中,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3 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现,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不仅包括人、组织也包括环境、资产.其本质是企业自身特有的资源.从而提出了“树型”核心竞争力理论.得出的结论就是加强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现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整合,将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各个组织部门、组织、节点的核心竞争力整合在一起.企业的供应链体系是否良好,主要是看在流程调整和管理能力的培育上是否良好,是否是从内向外发展的.注重在核心技术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物流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核心能力的加强.
克里斯多夫认为,在21世纪,竞争主要将集中在供应链之间,甚至说“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种能力集合,企业能力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部分,通过与外部竞争过程中发挥作用与效果,使得企业取得绩效与实现战略目标,这部分能力就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能够向外辐射,对其他能力施加作用,最后影响它的发挥效果.一家企业想要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企业的核心能力上,将不擅长的领域外包给其他相关企业.企业竞争的关键就在于核心竞争力,因为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只能在有限的领域取得竞争力和成效,只有将自身的资源全部运用到核心的竞争力上面才能够有效的实现企业目标.企业的竞争力是通过长期努力形成的,是企业的本身的一种特性,是企业独自具有的能使企业在长期竞争过程中长时间取得主动的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体现在企业的决策上,要看企业是否能够把握全局、是否能够审时度势,在创新上是否能够大胆突破,博采众长的一种能力,以及是否能够保证质量、诚实守信等.它还包括企业是否规范化管理,以及资源竞争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竞争分析、无差异竞争、差异化竞争、标杆竞争、人力资源竞争.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明确供应链的目标与原则,充分建立好战略伙伴关系,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评价分析,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劣势评价分析,确定状态,分析设计供应链的网络结构等.
供应链的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供应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企业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努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当企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后,才能有机会成为别人的合作伙伴,当进入到供应链网链中,就必须与链中的其他企业共同发展,不然就会被淘汰.在供应链管理中,合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另外充分发挥企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带来优势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对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中,也可以不断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不断整合利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有效资源,实现企业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原则.实施供应链管理是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好.更为重要的是它增加了社会的经济总量,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大有裨益.
4 供应链的设计
供应链如何构建是一项复杂多变、长期的过程,需要整个网络体系中的成员相互协调合作.构建供应链,首先要从企业长远的战略意义上,构建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规划.其次,转变企业组织结构及其运作方式,构建扁平化管理组织.最后,重组企业实施业务流程.
分析市场竞争环境.供应链的设计需要以产品为中心,基础是产品的特征,要依据市场的供需情况进行设计.我们根据产品的需求可以分为:功能性和创新性.功能性的特点是需求稳定,利润率较低,而创新性的特点则是高效率和易变.根据产品需求特征不同,才需要有不同类型的供应链.
供应链分为:有效型供应链和反应型供应链.有效型供应链主要侧重于在运作功能上成本的降低;反应型供应链则侧重于在市场上的快速反应.不同类型的供应链,自身的特性及企业的情况都不同,应依据企业自身的供应链体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供应链,及时有效的检验反馈.
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如何协调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联接合作,是建立企业供应链的前提基础.寻求合作伙伴时,应综合考虑合作伙伴的各项核心能力.
供应链集成及优化.通过协调物流、信息和资金,可以将企业的内部与外部供应链有效的集成起来,然后进行管理,达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利益最大化.供应链的集成对构建企业供应链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良好的供应链之后应积极有效的进行反馈并采取各种优化措施,促使供应链的运作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从而使得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活力更加高效.
接下来是绩效的评价.主要是监督和控制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营;发现供应链中的缺陷并及时改进;激励各节点企业部门改进流程,提高企业效率.
分析企业现状.寻找探究企业现有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现有的供应链现状.然后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从而提出改善供应链的建议.根据产品需求特性及企业自身特点提出供应链的设计目标,分析供应链的组成,提出基本框架并进行设计.针对供应链成员的选择、生产运作与控制模式、物流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进行设计.最后进行有效的检验与及时的反馈.
5 结论
在进入新世纪后的经济环境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的企业想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必须将竞争的理念从企业的竞争转换为供应链的竞争,尤其是要培养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以供应链为中心,与企业培养信任和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提高竞争力.但是也要因地制宜,对国外的供应链关系思想进行吸收消化的同时,必须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来提出适合自己的思想,使得新的供应链管理思想、战略和系统真正的适合中国自己的特色.
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有着显著的直接和间接的正向影响,对企业竞争优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优化企业资源影响显著.宝洁公司和沃尔玛的合作,开启了一种新型的产销合作关系,向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实践理论上的成功,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典范.双方通过新型信息技术EDI和卫星通讯更加便于信息共享.就像宝洁公司可以及时的调用沃尔玛的销售库存的数据,制定生产出货计划等业务,实现了全方位的管理.上海东昌西泰克现代物流管理有限公司取得了与客户及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双赢与多赢.海尔集团的江铃物流计划,以及对生产的监控,将原材料供应、产品的交付和库存集于一体,使得供应链十分的平滑,使得公司的各项管理职能和技术充分协调,形成一个新的综合能力,这样可以不断降低原材料的供应成本,当最终产品到达顾客手中时是最高效的.一些著名的国际公司所进行的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转变,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和企业加入到供应链的研究中来.因此,供应链的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利益的不断提升,最终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张成海.《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大伟,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竞争:[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
(4)孙元欣.供应链管理原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丁建原.《市场竞争--战略与方法》[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郭立宏.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7)方征.供应链管理的效率研究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D].湘潭:湘潭大学,2003.
(8)石亮.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内部供应链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关键词:疯狂;大蒜;失调;供应链;政府调控
一、引言
本文开宗明义,即透过2009年蒜价疯涨的现实及其个中原因,依据所学“供应链”相关理论,分析、论证与之密不可分的农产品供应链间的失衡、失调现象及其本质,并结合实际提出“政府调控,保证并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健康向上发展”的相应对策。
如果说2009年开始见好的是股市,依然看涨的是楼市,那么,几近疯狂的当属大蒜。事实表明,自2009年春节至今,本是再平常不过的大蒜,其价格一路飙升,硬是由0.8元/公斤上涨到现在的8元/公斤以上。这与2008年春天大蒜最便宜价8分/公斤,形成了太大的反差。如此涨幅,大大超过了同期股市、楼市。媒体报道,山东省济宁市“蒜都”――”金乡县有名有姓的大蒜搬运工因屯蒜而成为百万富翁。当地民间更有顺口溜印证了大蒜市场的火爆之极――“辛苦种得十亩田,不如囤上一车蒜”。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大蒜价格疯涨不止呢?
二、文献简述与笔者观点
综合相关媒体(《经济参考报》、《齐鲁晚报》、《深圳晚报》、《燕赵都市报》)关于蒜价疯涨的专题报道,可得出大蒜价格疯涨已是不争的事实。汇总其具体现象、成因和本质及笔者观点如下:
供求变化决定价格波动。毋庸置疑,大蒜此轮价格上涨且相对较长周期坚挺,的确是由市场支撑。求大于供!有数据表明,前两年,大蒜市场呈供过于求之势,价格普遍低迷,在相当程度上打击了蒜农种蒜积极性,导致2008年全国各地大蒜种植面积锐减,仅为555.5万亩,同比减少了三分之一,客观造成了今年大蒜供应量的严重不足。如是,价格上涨成为必然。
再从市场需方分析,因有消息称吃大蒜能有效预防肆虐全球的“甲流”,基于此,不仅国内大蒜紧俏,国际市场上也开始哄抢大蒜,价格自然会呈几何级数放大。
供少需多、供紧求渴,正是本文所及农产品供应链中供需失衡、失调的突出表现之一,如囤蒜现象。在此,笔者以供应链图示法简单分析,囤蒜就如同供应链图示中纵坐标反映的时间,即大蒜处于静止状态(囤积惜售)作为库存所耗用的没有任何价值增加却只会增加成本的纵向时间。所以说,表面上看,囤蒜者为自己创造了额外的价值,但实际上却消减供应链其他环节的功效,没有实现整个体系的效益最大化。实质上,在蒜价飙升、大蒜疯狂的背后,在整个大蒜供应链相关环节上还存在着不尽相同的失衡与失调。形象地说,就是还活跃着许多只足以让供应链失衡的推手。
媒体披露,原本与大蒜从“不相往来”的温州商人、山西煤老板等纷至沓来,恨不能将所有的大蒜收入自己的囊中;那些对大蒜味“不屑一顾”的游资、热钱等“闻风而动”,恨不能把大蒜囤到最高价时才出手……这种对市场的超常敏感与把握,竟将最为传统的“蒜商”、“仓储方”、“运输方”等反衬成市场上的“小弟弟”。当真正的资本大鳄开始在“蒜市”上翻云覆雨,市场被轻易操控便成为可能,价格上涨异常也就不言而喻。
此现状正是致大蒜供应链严重失衡、失调、价格疯涨的关键症结之所在。事实上,针对这一现状,一些国际金融界的权威咨询企业,专门在西方主流媒体上撰文为中国“大蒜”号脉,并断言这是中国经济迈向通胀的一个前奏。如果说支撑蒜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供不应求,支持蒜价暴涨的直接原因是“甲流推动”,那么,现在刺激炒家又为继续炒高蒜价的“判断”是“通胀”。通胀意味着一切都要涨价,而作为供应链起始端的资源性产品,农产品理应率先涨价。而大蒜,就是吹响涨价号角的先行者。所以,囤蒜绝对有利可图。这不是危言耸听,恰恰是当前大蒜市场供应链失衡、失调的真实写照。
2009年大蒜如此疯狂,似乎形成了蒜商、蒜农和“炒蒜人”多赢的格局,这也使得种蒜和“囤蒜”的热情及实践动机空前高涨。而实质上,从整个大蒜供应链全面、系统、辩证地看,此“多赢”并非均衡,此“动机”也并非协调。种植大蒜的农民没有得到利益,消费者被动接受大蒜“疯狂”的现实,这样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容易产生忽冷忽热的波动,势必会对农产品带来间接或直接的不利影响,甚至对我国今后农业生产造成一定负面效应。一是给农民传播一个脱离市场的信息,导致农民盲目种植,从而造成经济受损。农产品的市场信息能够给生产者一定的提示,对明年的种植计划能够提前打算。然而经过“爆炒”后的市场信息就脱离了流通市场及需求市场的规律,人为地制造了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容易导致市场信息不灵通的农民盲目扩大种植,对市场信息的“误判”所造成的影响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消除的,甚至会加剧了农产品市场出现大涨大跌的局面。二是农副产品“爆炒”将进一步推高农产品价格,给我国带来民生压力。尽管大蒜等不是群众餐桌上的主食,但价格飞涨所带来的群体效应不容忽视,从而导致民生成本不断推高。三是尽管我国尚未出现通货膨胀,爆炒农副产品如果带动整个农产品价格上涨,此举将成为物价上涨的“助推器”,从而推高整个价格水平,产生通胀或者通胀苗头。农民生产一般不会将粮食、蔬菜细化,而市民消费亦然。大蒜“疯狂”,有可能连带辣椒“疯癫”,也有可能带动整个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尤其是在诸如今年“甲流”特定情况下会有扩大的危险。如果“甲流”持续扩散导致百姓产生恐慌心理,一个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将带动更多产品价格齐头并进。
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有媒体(《齐鲁晚报》)报道,最近,金山县金山乡金一村党支部书记周雪峰以“最有发言权”的名义叫板媒体。他的主要观点有:货物的根本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有一定的资金操作,也很正常,但是有度;2005年的大蒜由于供小于求,至2006年春节后,卖到6元/公斤,历史上有过高价,很正常。
而这一切,也势必会客观地反映到相应供应链的诸环节乃至整体之上。大蒜贱卖的年景不乏其一,很多人付出了血的代价;眼下蒜价疯涨也给人以“见识”。这一切,恰恰说明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有待健全和完善,管理上有待提高和规范;需要政府通过特有的引导与培植、统筹与协调功能,完善健全农产品供应链,强化规范供应链管理。
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对其供应链的影响显而易见。起始端的农民会受到伤害,整个产业、整条供应链最终也将受到打击与破坏,这无疑也会给国家的农产品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保证农产品供应链均衡、协调、持续、又好又快地巩固与发展?又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的功效呢?这亟待我们认真细致地探究。
三、理论与依据
第一,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本质与核心。由以上大蒜供应链失衡、失调,我们不难看出协调之于农产品供应链是何等的必要。政府在协调农产品供应链方面,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必将继续在不断完善提高中推出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并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健康向上发展。
第二,理论上讲,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第三,推而广之,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到达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整合和控制,形成由农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组成的上、中、下游供需网络。当然,国情不同,各个国家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也不尽相同。如日本国内供给不足,大量依靠进口。而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农产品流通量大,且非常频繁。荷兰则是人们心目中“农产品通往欧洲地区的门户”。日本农产品供应链如图1所示,美国农产品供应链如图2所示。
那么,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实际状况及其理论体系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产品供应链水平基本处于原始阶段。尤其是物流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国现行农产品供应链如图3所示。
概括地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各级政府以及农产品供应链各相关主体、客体的观念意识得以强化,这对于科学地建立健全相应的农产品供应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得以体现。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诸如起步晚、起点低、区域间不均、各自为战之类的问题和矛盾非常突出。具体体现在:相关的也是必须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观念和服务尤其是大局、整体意识亟待提高;相关流程不规范、不科学,缺乏相关技术和专业人才等等,不一而足。
同样,在农产品供应链理论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不成体系、说法不一、针对性、借鉴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等“短腿”现象。可以说,正是这些客观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突出矛盾,以及薄弱环节和“短腿”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发展的前进步伐和应有的功效。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要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除了农产品供应链自身努力外,同样也需要政府的不可替代的指导、协调作用。这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所要求的,也是农产品供应链的理性发展所决定的。
细言之,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顾客的物料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农产品供应链上。诸如上述所及的大蒜在供应链相关环节上的异常增值就可见一斑。由此不难分析,在整个供应链上一旦有缺失或者失衡、失调,表现在增值利益上的结果便是各环节的相对不均或出现终端价格失常。“疯狂的大蒜”就是明证。
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将链条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整合起来,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最终达到顾客满意最大化与供应链整体生产成本最小化的平衡状态。与工业产品相比,农产品具有易腐烂、生长有一定的自然周期、产品易受生物、季节、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且原料质量对最终加工产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等区别于制造业的特殊属性。因而,农产品供应链有自己相对独特的一面。其实,经验与教训也早就诠释了这一点。诸如往年大蒜贱卖和2009年大蒜价格疯涨等,足以说明农产品供应链更具风险、更为脆弱、更易失调。
供应链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获得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国外经验表明,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障碍来自于组织内部和贸易伙伴间的协调。以往传统的纵向一体化农业企业所采用的是垂直型组织结构,使得每一个职能部门都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且独立评估其绩效。而现代供应链管理对传统企业所造成的变革却是跨越职能界限的,传统的组织结构给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更为关键的是,每个成员都过分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得失,而很少从整体角度来考虑共同的利益。这一点,显现在国内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利己”现象相当突出。
透过“大蒜的疯狂”不难发现,“囤蒜”、“炒蒜”者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是不会顾及蒜农、尤其是消费者的得失,在最大利润化的刺激与诱惑下,势必不会按照“供应链管理规则”出牌,导致供应链失衡、失调,从而,也极易造成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不畅甚至混乱。久而久之,农产品供应链也就失去了本有的意义和功效,其管理也是有章难循、有法难依。
对此,政府充分发挥引导、协调、培植等主导作用尤为必要,也尤为重要。不妨单就目前大蒜供应链分析,就足见政府调控的不可替代性。大蒜从种植开始到摆上百姓餐桌,涉及蒜农、蒜商、仓储、运输、分销、甚至深加工、消费者等等,还会涉及肥料、水电、柴油等辅料,还有天气、物价以及其它不定因素。无论是科学有序地良性循环,还是遇到某环节或因素发生变故与异常,其必要的干涉、协调非政府出面不可。那么,政府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保障农产品供应链及其管理良性循环呢?
四、对策与结论
首先,国家要强化和树立农产品供应链意识和观念,加大农产品供应链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又好又快地引导和培植“依靠供应链支持和支撑农产品市场营销”的良好格局,在政策上给予与供应链相关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以倾斜,营造“优化流程、技术和专业人员”的浓厚氛围,尤其是加大投入农产品信息化建设,充分挖掘、最大发挥电子商务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潜力和作用,真正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快速反应,提高功效。
其次,微观上,各级政府应将自身的引导、协调、培植等作用,贯穿于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及其始终。比如将供应链上游的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与处于链条中游的加工、仓储、包装、配送、流通等相关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加快“农改超”和“便利店”进程,以城市连锁超市、大型仓储超市、便利店等为主要消费地点,提供安全、快捷、高品质以及高附加值的农业加工产品,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从而为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思路。针对客观存在的“利益至上”、“各自为战”等问题,各级政府应加大引导和扶持的力度,帮助打造高效率、一体化供应链所需要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供应链组织机制,从真正意义上鼓励并规范供应链伙伴成员之间建立信任、诚实和开放的组织合作关系,以获得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再次,农产品供应链及其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技术,尤其是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这就要求各方相关人员不但要熟悉工艺流程,而且要熟知管理技术、掌握自身内部以及向外延伸的整条供应链的综合管理知识。国家通过在大学或高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课程等有效形式,加大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和广度十分必要。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诸如专题讲座、外出参观学习、短训班等灵活形式也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鉴于农产品供应链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动态化不稳定性,政府应人本前瞻性地规范制定包括天灾、物价异常波动在内的一系列应急、应变预警体系。在真正做到“先人后物”、充分体现人本思想的基础上,以确保实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获得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根本目的。
最后,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科学、人本和完备的预警体系非常必要。农产品价格起伏是正常现象,但出现如大蒜“疯狂”这样的非正常价格变化,政府则应该及时预警,及早做出应对策略避免受到更大的冲击和损失。针对不同情况,完全可以适情发挥相应的价格监测、物价监管、临时价格干预、亲情化信息告知、开通绿色通道等政府应急、应变职能。反观大蒜之所以“疯狂”,个中原因一蹴而就。然而,单从政府临时价格干预这一应急职能看,只要作为,大蒜再疯再狂也会被抑制。
一言以蔽之,各级政府之于农产品供应链的引导、协调和培植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大蒜辣椒价格飞涨,多种农副产品或遭爆炒[N].经济参考报,2009-12-10.
2、村支书实名贴叫板CCTV、蒜价博弈漩涡中的金乡[N].齐鲁晚报,2009-12-04.
3、“蒜账”到底该如何算账[N].深圳晚报,2009-12-02.
4、菜价飞涨拷问蔬菜供应链[N].燕赵都市报,2009-11-14.
5、杨晓雁.供应链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供应商管理选择评价
一、引言
在国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国内汽车行业近年来也随之快速增长;在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的背后,各大企业、各种车型的市场博弈将更加激烈。
在汽车产业链中,零部件企业(供应商)和整车装配企业已经形成为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国内汽车供应商管理由于存在一些不足,如:技术薄弱、质量保证能力低、生产能力不足等等,对汽车行业发展的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促进行业发展及市场竞争的当务之急。因此下面对供应商选择与评价谈一些想法。
二、供应商管理问题的分析
1. 供应商选择方法和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由于多数国内供应商与整车企业仍处于传统的敌对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是由于价格影响,只注重短期目标,因此在选择供应商时多以价格、质量或服务作为主要的评估指标,缺乏一个综合的评估体系。有的企业即使建立了一套评估体系,但是由于各方案指标值的给定受主观因素的的影响,评价指标也形同虚设;另外许多评价指标不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基础上的,不适应在动态、竞争、合作的市场环境,因此难以对供应商整体管理水平进行准确评价。
2. 由于缺少适合供应商、尤其是对战略合作型供应商进行选择和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或是指导操作性差,国内整车企业在对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时,往往不是根据自身企业的特定产品及其所处供应链的特点来选择和设计适合的评价指标,而是简单模仿或照搬照抄行业内其他企业的方法,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评价的结果自然无法反映真实的情况。
3. 对供应商整体管理缺乏全局认识,尤其忽略关系管理。目前国内即使有些企业在合作之初希望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其在管理操作时往往停留在短期的指标上面,改变的方面仅仅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实现合作双赢。很多情况下,供应商只提供了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实现一时的交易顺利;而整车企业也未从中认识到与供应商加强沟通、交流,以使之真正参与到供应商日常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活动中去;另外很少考虑供应商的利益,从而导致供应商后续合作的不利局面。
针对上述问题,为确保供应商质量水平得到提升,在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时必须遵守 “Q.C.D.S”原则,也就是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企业需要建立基础数据分析系统,对供应商以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另外可以对供应商进行平台化管理,使日常的问题更快速、更高效地传递给供应商合作伙伴,通过平台化的沟通、交流,促进双方在解决问题方面达到共识。
三、结束语
论文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是供应链战略协同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是具有智慧的商业生命体,供应链是由企业构成的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的复杂系统。生物界的形成与演化是有一定的科学规律可循的,试图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以自组织、协同基因、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动力为切入点研究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为对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的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在供应链的战略协同中,协同内在机制是供应链协同研究领域中一个最为重要问题。它是战略协同中决定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能否达成协议,进而进行协同的首要问题。其中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又是一个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企业是具有智慧的商业生命体,供应链是由企业构成的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的复杂系统。所谓供应链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某种战略目的,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联合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生态系统解决复杂性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值得好好学习,生态学理论可以为人类解决经济管理系统的问题提供一个方向。其一,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复杂系统。其二,生态学研究的系统往往是非线性系统。其三,生态学研究的系统规律往往具有不确定性。生态学理论对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具有适用性,所以本文试图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以自适应、协同基因、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动力为切入点研究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为对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的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1、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的研究现状
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是供应链战略协同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此的研究只局限在经济管理领域。目前在理论界和企业界针对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问题普遍认可的观点有:谋求中间组织效应,追求价值链优势,构造竞争优势群。
1.1 谋求中间组织效应
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即不是单纯的组织外关系,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组织内关系,它实际上是一种中间组织关系。因为它们的关系在形式上保留着许多市场交易关系即组织外关系的特征,又融入了一些企业之间关系已带有固定性即组织内部关系的特征。中间组织既具有内部一体化组织的一些控制和协同优势,又保持了市场的灵活性。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协同,动因之一正是为了谋求“中间组织效应”,是为了稳固、强化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发挥协同效应,避免企业组织规模扩大可能产生的负面问题。
1.2 追求价值链优势
供应链系统上的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的价值链,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细化,技术创新及其推广速度的加快,市场范围的日益全球化,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变得越来越多,结构也更加复杂。价值链分解使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事所有的价值链活动。企业保存有竞争优势的价值链环节,把没有竞争优势的环节分离或外包出去,在市场上寻求新的合作伙伴,组成协同关系,共同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全过程。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都是企业生产与组织的创新,用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供应链协同的一个动因。
1.3 构造竞争优势群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消费者需求日益的多元化,单个企业已难以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与企业之间结成一组具有动态适应和调整能力的竞争优势群已变得越发的紧迫和必须。供应链协同是一种较为便利和便宜的方式,可以使成员企业优势互补,形成共赢局面。
2、生态学理论的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分析
在上一节中,简单对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概述,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和经济领域。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非线性和不确定,这些特征与生态学理论研究对象的特征是相一致的。所以本文试图从生态学理论的一些观点和视角去审视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以系统自组织、协同基因、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动力为研究切入点。
1 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系统的一种自组织
生态学理论针对复杂系统的形成强调系统元素的自组织性。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生物为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生存状态进行的自调节:调节过程包括生物与外界进行的质量、能量及信息的交换;进化的结果是生物本身结构复杂性的提高。生物进化总是导致新物种的出现和结构的复杂化,即有序性的增加。有学者认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满足一定条件时生物可以自发地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以适应周围环境。这种适应既包括暂时性的适应性反应,如条件反射,也包括永久性适应,即产生遗传性变异。把这个生物进化自发性条件称为自适应函数。生物界的生物自适应对社会领域问题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目前供应链已从分散式管理转变到协同式管理,所以本文研究的是由自组织程度低到自组织程度高的演化过程。供应链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是一个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供应链系统从外界环境中吸取的任何东西,都可能产生序参量,都会引起涨落。由于系统的开放性,系统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环境发生着能量的交换,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行为都会导致序参量的产生,同样,外界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序参量和序参量系统的产生。因而新的有序只是在一个瞬间,系统始终处于非平衡的相变中,“涨落”现象总是发生。正是由于有不断的序参量产生,有不断的“涨落”出现,供应链系统才得以不断创新。可见供应链系统具有把物质、能量、信息转化为维持自身存在,谋求自我发展的“自组织”的能力。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供应链系统内部序参量的不断产生,比如物流瓶颈、信息共享的需求、供应商忠诚关系等,有不断的“涨落”出现,使供应链系统向协同自组织,以求共赢的系统平衡。但供应链系统不完全与自然生态系统一致,它具有很强的自组织性,供应链自组织具有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能动性;同时它还存在着“自组织悖论”,所谓自组织悖论指的是系统的演化与发展、组织化、进化既是自组织的又是非自组织即他组织的。供应链系统是经济系统,它的运行环境离不开人为的干预、一些政策法律法规的组织策略。总之。供应链系统的自组织属社会系统范围内自发的一种组织现象,它反映了人类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自我选择、协同、改变和适应环境,从而达到新的有序状态的社会行为。
2.2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供应链协同
生物学中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定义为生物体繁殖引起了资源的稀缺,从而形成了消灭不够适应变种的压力,这种过程就叫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本质上就是“有益的变异被保存而又有害的变异被拒绝”。进化论学家拉马克认为,生物进化的动力与机理,首先来自于生物具有一种不断地增加结构复杂性和完美性的天生趋势,其次是生物具有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有两种观点:一个是器官用进废退的观点;一个是获得性状的遗传的观点,也就是生物体在环境的长时间作用下而获得或失去的任何性状都可以遗传给后代。自然选择对变异和遗传发生作用,导 致新物种的形成或旧物种的灭绝。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者生存是进化的机制,它认为每一物种在发展中越来越适应环境。物种每个个体的基本特征由后代所继承,但后代又会产生一些异于父代的新变化。在环境变化时。只有那些能适应环境的个体特征方能保留下来。
把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建立在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其理论的核心是适应机制,强调经济体能否适应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决定性因素。弗里德曼在其经典论文《实证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中求助于“自然选择”论证了市场竞争倾向于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生存下来;最有效率企业的行为都基本上做到了使其利润最大化。
在现代市场选择压力足够大的情况下,只有最有效的策略才能生存。器官用进废退的观点对企业的启示是企业在进行自我的审视之后,把自己的现有价值链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有优势的价值链环节,把不具有优势的价值链部分分离或外包出去,这就产生了需求合作伙伴的欲望,这是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力。
供应链系统的生存与此非常相似,面对有限的资源,现代的竞争形式已转变成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行业里的各条供应链在接受着经济自然选择。如果供应链仍按传统的分散式管理,已不能适应竞争环境。那些能够很好地整合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实现无缝协同的供应链往往经受了自然的选择,得到了快速发展,不断成长壮大。所以供应链协同是环境赋予的供应链企业迫切需要的适应模式。
3 生物进化动力——协同基因
自然界从诞生到现在,无论是在物种数量或者是质量上无疑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认识自然界进化的动力机制对我们研究社会系统的形成进化机制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大量生物实验和研究表明,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有竞争和合作。竞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在有限的生态位内,竞争是生存的必须。竞争主导的生物进化是存在的,在一定范围和水平上竞争的结果有利于植物形态、生理适应特征及生活适应策略的进化。
但对我们更有意义的是生物界存在着广泛的合作机制——互惠共生机制。所谓互惠共生是指物种之间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之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尤其是在自然界生物集群中,分工与合作的意识更强烈和明显,特别是在较稳定的生物集群中,个体之间具有相互吸引力,彼此互相需要,分工协作,共同维持这一群体组织,从而使集群能够长期存在。并且这种性状会随着物种的进化逐渐的保留下来。我们知道,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在此我们把控制物种分工与合作的性状的基因为协同基因。协同进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共栖、共生等现象都是生物通过协同进化而达到的互相适应。协同进化强调通过不同种群问的相互协作来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彼此间的生存能力。协同有利于加强系统自身的自组织能力,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多样性。因此,协同作用的结果应该是更有利于生物进化,而且比竞争更普遍、更有意义。
网络组织内部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企业之间若为上下游关系或相关产业,则其收益相关性一般比较大。供应链系统是典型的网络组织。供应链中除了核心企业外,其他节点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为了保存竞争优势必须对自身的资源及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进行调整,逐步形成各自不同的经营目标、资源和技能组合、竞争战略及企业文化。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历程中充满了竞争,资源规模有限,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其实协同合作是他们的需求和内在愿望即他们携带有协同基因。正因为如此,供应链理论一经实施。便取得了很好的响应。所以供应链系统也采用了协同进化的方式来建立相互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以提高对外部市场的适应性。
3、结束语
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一直是企业理论界关注的问题,对它的研究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时代,很多新的理论被引进来。在此大背景下,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对供应链协同进行分析。首先简述了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的研究现状,被普遍认可的观点有:谋求中间组织效应,追求价值链优势,构造竞争优势群。在此基础上,又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以自适应、自然选择、协同基因和生物进化动力为切入点研究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得出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系统的一种自组织,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供应链协同,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具有协同基因等论点,为对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的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
[1]韩福荣,徐艳梅,企业仿生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程国平,供应链管理中的协同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孙锐,王战军,“自组织悖论”与社会组织进化动力辨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