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说明文的教学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笔画;象形文字;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对已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时展趋势。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阶段,将简笔画教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还能将抽象的语言直观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简笔画在汉语拼音及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1.拼音发音与简笔画
当小学生刚开始接触课堂学习时,对一些汉字认识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就需要教师结合简笔画的特点,对小学生进行拼音发音与简笔画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汉字的拼音,例如,在进行小学一年级语文S版第一单元《汉语拼音》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几个汉语拼音字母的简笔画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进行观看,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结合象形文字识字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要对文字的起源进行分析,告知小学生可以通过象形文字联想的方法来进行汉字的记忆。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简笔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独自结合象形文字来进行汉字的学习和记忆。例如,在语文S版一年级第五单元《形象的汉字》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课文中的山和雨图片借助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加强学生对文字的认识和掌握。
二、简笔画在课文重点、难点教学中的运用
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是通过教师讲、学生读的方式对课堂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教学,但是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而借助简笔画教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部分课文章节涉及的知识比较生僻,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简笔画教学,将难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教师可以从最初的“外洞”发展到“孔隙”然后到“内洞”,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课堂的重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简笔画在古诗与说明文中的运用
1.情境、意境与背诵
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所以我们要创新教学手段,以更好的教法吸引学会的注意力。在进行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的教学方式将古诗的情景内容描绘出来,从而更好地表达古诗的形象美,提高古诗的渲染力,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体会到古诗词的巨大魅力,提升自身的古文化素养。例如,在进行语文S版二年级第二单元《朝发白帝城》一诗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的形式将古诗发生的主要背景、时间和所要表达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他们对作者内心思想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说明文难点的理解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阶段,其主要思想就是借助一定的方式将说明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说明文涉及的内容比较多,通过说明文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是在说明文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点,此时就可以借助简笔画的方式将相关内容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理念有所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进行《赵州桥》一文的教W时,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的形式将赵州桥进行直观的描绘,从而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并使他们掌握一些方法以更好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简笔画在寓言故事和童话教学中的运用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寓言故事和童话内容占据了一定的比例,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寓言故事和童话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对《水滴石穿》一文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描述一滴水是如何日积月累地滴在石头上,然后将石头滴出一个洞,从而告诉学生任何事情只要长期坚持,就可以获得最终的胜利。
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教师可以将简笔画应用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其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设计出与教学大纲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简笔画,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一、重视课文的导读提示
课文的导读提示是编者对全文主要教学目标的概括,也可以看作是对课文脉络的梳理。笔者认为,教师要想运用导读提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布置预习时善用
在布置预习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借助导读提示,通读全文,解决导读提示中的几个问题,然后写一写自己的见解。在布置预习任务时,笔者经常对学生说:“只要你们解决了导读提示中的问题,对课文就理解了一半。你们写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在课堂中与教师的讲解对照一下,就会发现导读提示中的问题就是教师讲解的重点。”所以,学生按照笔者的引导去预习,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有效地建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总结课文时善用
在课文讲解结束时,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利用导读提示中的几个问题来总结全文,与预习时的见解进行对比,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重视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是课文主要教学目标的问题化体现。一般来讲,编者会从课文内容的把握、关键词句的理解掌握、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课文的拓展等方面来设计课后习题。因此,根据编者的设计意图,教师必须遵循这一思路,恰当地利用课后习题来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建议,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备课时
在备课时,教师要把课后习题作为突破课文理解的主要教学目标,并把它们有机地融入教学设计中。
2.总结课文时
课后习题是从各个知识点、各个教学维度对课文进行梳理和总结的,教师可以利用它来总结课文,从而强化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
3.布置复习时
在布置复习练习时,笔者的通常做法是:不要求学生复习课文,但要求学生根据课后习题自主复习。因为复习课后习题,相当于对课文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入地复习。
三、重视课文导入设计
一个好的课文导入设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兴趣。但是,要做好导入设计,并非易事。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是这样进行导入设计的:
1.根据课文的类型进行导入设计
课文的类型风格不同,决定了导入设计也应不同。如说明文偏重于理性,所以在导入设计时,教师也应偏重实观性。以教学说明文《鲸》为例,教师可以借助鲸的挂图作为导入,让学生对鲸产生直观的感受;如在教学写人物的课文时,教师可以人物的生平事迹作为导入,营造“未见其人,先闻其事”的神秘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期待;如在教学事理性课文时,教师可以反映事理的小故事作为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深思;如在教学优美语句的课文时,教师可以以辨析句子为关键,进行导入设计。
2.导入要适度
过于拖沓的导入,会消磨殆尽学生刚刚唤起的学习期待,所以教师一定要控制好导入的时间,一般五分钟以内即可,在刚刚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时就及时停止,能促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4.
[2]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4.
[3]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4]孙庆春.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5]李昊.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特质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6]李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
[7]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1).
[8]兰臻.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海峡科学,2009,(4).
[9]黄育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5).
[10]泽旺布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7).
【关键词】重视预习教给方法提高能力
新课标提出“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强调小学的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因为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老师在其中只能起到进行指导、引导、辅导、诱导的作用。阅读教学中可分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即课前预习、课中指导、课后拓展。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练习阅读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所以,教师要重视预习,加强预习的指导对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来说不失为一个良策。课前的预习,亦即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地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了解新课内容、通过查阅资料和思考后理解课文,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的过程。
作为教师应根据各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紧扣课文主题,简要地提出几道思考题,这不但能减少学生预习的盲目性,提高阅读效率,而且便于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同的对象预习的要求应不同
不同年级阅读要求逐步提高,因此预习的要求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
如:字词要求不同。
第一学段(1——2年级)1.通读课文1-2遍,在生字、生词下面标上记号,用波浪线划出好词好句。2.把难写的生字在书上描红,在稿纸上也写几遍。然后选几个字扩词。3.再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新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再查查字典,把新词的意思写下来。哪些词你以前就会?用两三个新词造句。
第三学段(5——6年段)1.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划出课文的新词。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再查字典对照。把新词意思写在课本上。能写出它们的反义词或近义词吗?会用这些词语造句吗?
又如:思考题要求也不同。
第一学段(1——2年级)
1、拿起铅笔,坐端正,通读课文。给文章的小节标上序号。在书上用问号划出生字、生词等疑难的地方,用"~~~"划出自己比较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第三学段(5——6年段)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线索是什么?可以分几部分?每个部分讲什么?
2、哪一段是重点段?它主要讲什么?与其它段有什么联系?
3、哪一段印象最深?它主要讲什么?发现了好词句了吗?好在哪里?对它作个简单的批注。
4、文章用到了哪些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阅读时,你产生了哪几个问题?现在还有什么问题?
二、不同的课文预习的要求应不同。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文体等丰富且形式多样,教师指导预习也绝不能一刀切。还应根据教材特点提出其它更广泛的要求。
从教材的特点出发,讲求“广度”。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学到名著、长篇小说节选类的课文,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草船借箭》……应该把了解时代背景作为明确的预习要求,还可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即契诃夫的作品、《安徒生童话》、《三国演义》……;学习古诗,可指点学生了解诗人生平,读一读诗人的其它名篇,或是温故已经积累的作品。除了查阅资料了解诗句大意,还可让学生画出诗的意境;学习描写景物的文章,(如:《颐和园》、《望庐山瀑布》),可让学生搜集图片或有关的文字资料;教学说明文时,可让学生搜集图片或有关的文字资料,如:教学〈鲸〉一课时,预习的内容是:收集有关鲸的图片、文字资料(可通过上网、看书等方式)做手抄报,并进行小组交流评比。
三、不同的预习要求预习的方法应不同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各种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1、阅读“导读”。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2、按读、思、圈、画的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提示”文字的基础上通读课文,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考,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给课文加批注。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此外,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可以加上恰当的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
4、带着问题读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导学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预习是一种自学活动,预习能培养自学能力,它包括复习旧教材、独立阅读新教材、动手完成预习提纲、查阅工具书等等。这些学习能力,光靠上课是"听"不出来的。在旧知识不断更新,新知识层出不穷的当今世界,这种自学能力无疑是一笔终身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根据学情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教给学生各种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扎扎实实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人教版)
一、走进文本,情感阅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文本大多文质兼美,作者将深厚的情感流溢于笔端,凝聚于字里行间。教师要用丰富的语言去拨动孩子的心灵, 注意启发学生的感觉,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与作者心心相印。同时, 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 再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感染、体验到这些情感。在此基础上, 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有了这些感受, 学生朗读时才能表真情、达真意,教师无需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朗读技巧上作过多的指导, 只需作情感上的暗示, 促使学生与作者和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 就能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悟语言的形象感、情味感、分寸感、畅通感和节奏感。
例如, 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 应该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我们的学生走进那不曾有的小鹿与弟弟惋惜的内心世界, 来引起心灵上的触动, 引发学生真实又深刻的内心感悟? 教师可以从重点句:“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 '这玫瑰你白栽了, 一朵花都没看着'” 入手, 提出问题: 鹿弟弟为什么而惋惜? 仅仅只是因为一朵花都没看到而惋惜吗? 更令人惋惜的是什么? 建议学生再读读一、二、三自然段, 用心去读, 感受一下: 嫩绿的叶子上、花骨朵儿上曾经留着些小鹿的什么? 在学生反复朗读之后, 再让学生谈谈感受到了什么? 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在浓浓的情感体验中, 孩子们随着小鹿兄弟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快乐-欣喜-期盼-无奈-失望-惋惜,教材的情感自然留存于学生心中。而后学生听到玫瑰给大伙儿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兄弟俩不但觉得玫瑰没有白栽, 而且大家的快乐也给他俩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真是“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 读之情、情之读, 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感自然、真切地融进了孩子们的心灵!
二、质疑释疑,激活阅读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发问质疑。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释疑,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促进主动探究、激活思维的作用。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那么,学生在何处质疑呢?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文中写道:“他挖了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习过程中,学生提问:“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 个小时?”“课文写父亲在废墟中不断挖掘救儿子,为什么在这儿要描写他的外貌呢?”等等。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的能力。
三、品读感悟,穿透阅读
汉语言的“意合性” 决定了语文学习要用心去感悟,去穿透语言, 领悟文字背后的意蕴。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读中感悟, 在想象中感悟。在学生目视、口诵、心惟的同时, 教师要善于借助想象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 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 使文中的人“活脱”、事“活现”、物“活化”, 进而把书本的语言变成鲜活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 进而与文本中隐含的情感相碰撞, 产生智慧火花, 不断地充实阅读文本所获得的体验, 促使阅读主体体验的积淀、发展与升华。朗读的过程是打开孩子们思维情感的有效途径! 在读中质疑, 读中解疑, 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时,“ 湖里的景色到底有多美, 使小洁同学紧紧攥着面包纸不丢? ”请孩子们读读找出的句子。有个孩子读: “湖水像一面镜子, 映出了蓝天、白云, 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 又像在水里游。” 课件出示句子后, 我再请孩子们自己读读: 你能从这个大镜子里看到什么? 马上有孩子抓住课文的意思来体会, “我看到了湖里有蓝天、白云、变幻的山峦。” 我相机提示: “好! 除了这些, 你们还能看到什么? 联系上下文、插图, 展开想象的翅膀。”此刻,孩子们文思如泉涌 从文中找出了多处句子,如“看, 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 这边的山石像一只……” 这些山石还会像什么呢?此时, 想象的翅膀与言语训练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孩子们有的说: “这些山石有的像猫捉老鼠, 有的像狐假虎威, 有的像狮子上山。” 有的说: “这边的山石像一把张开的剪刀, 那边的山石像一位睡美人。” 有的说:“ 这里的山石像骆驼, 那里的山石像牛羊。” 有的说:“这里的山石很多, 像河马, 像恐龙, 像乌龟, 像猴子,像大象, 真像大型动物园!” “除了山石, 你还能看见什么?” 在我的“穷追不舍” 下, 孩子们尽情地驰骋着自己的想象。
四、创设情境,多向阅读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何?”阅读教学姹紫嫣红、春意盎然,教师要引领着孩子步入“园林”,让孩子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教学时教师应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相互交流,归纳迁移。在学习中,应强调学生自主的感悟与体验,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场景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悟和体验,获取新的知识,培养情感,激发能力。如教学说明文《新型玻璃》时,我创设了丰富的情境:用“××玻璃的自述”的形式,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一种新型的玻璃,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召开“新型玻璃推销会”,学生可以是“推销员”推广新产品,也可以是“记者”、“厂长”、“经理”、“玻璃经销商”、“顾客”了解新产品;举办“新型玻璃设计大赛”,开发新产品,学生畅谈自己的发明,提出标新立异的独特见解:“我设计的是噪音转化玻璃……”“我的摄像玻璃兼有防盗、摄像等多种功能……”“我设计的是自动清洁玻璃……”高招迭出,创意飞扬!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氛围中,尽情地表现着,能动地活动着,此时的课堂已不仅是双向的互动形式,而是多向的交流、集体的互动。
五、读写点破,还原阅读
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与生活中走几个来回的过程,在这个来回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字词句的表达技巧,学习协作,体会文章蕴涵的感情、情趣等。实行读写点破是阅读教学中,打通语言文字与生活通道的最有效、最根本、最关键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运用语言来巩固学习的成果。在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