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产业的特点

电影产业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产业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影产业的特点

电影产业的特点范文第1篇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下简称产品说明书或说明书)有如下特征:

一、大量使用名词及名词化结构

产品说明书用于指导产品的使用。内容以客观描述、介绍产品的安全使用、工作原理、技术参数、结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等为主,需要在上述各个部分里,提及产品各部件名称,还要在附图(结构图、方框图、电路图、外形尺寸图等)上说明各部分名称并附零件表等,整个说明过程大量使用名词性表达。例:Intel 公司的奔腾4处理器(CPU)说明书中关于处理器的安装说明:“Install the processor retention mechanism following the motherboard manufacturer’s installation instructions. Open the socket handle. Install the processor by carefully aligning the pins to the socket. Close the socket handle.”(按照主板厂商的安装说明,安装处理器固位装置。打开插座压杆。安装处理器时小心地将插脚与插孔对齐。然后闭合插座压杆)。从中可以看出:大量使用名词与将名词用作形容词。同时,也出现3个名词作形容词的结构。在产品说明书行文中,用作形容词的名词常常不止一个,形成冗长的名词词组。此外,名词重复使用,如“processor”与“handle”分别重复两次,“socket”三次。同一名词不仅在同一句子和同一段落里,还会在不同段落里重复出现。

二、频繁使用技术术语和庄重语

一般说来,用于工业的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技术含量较高。因此,说明书在描述中频繁使用技术术语,包括跨行业的与行业专用的术语。如一本纺织试验机说明书中使用了lappet(导纱板),doffing system(落纱机构),geotextile(土工布),color fastness to washing(耐洗色牢度)等生活中罕见的术语。

说明书的语言正式程度较高,一般说来与日常生活用语或口语有很大差别,在使用非技术词时多用诸如上述之类的“大字眼”(big words),方能符合说明书的文体要求。

三、常采用省略结构与缩略词

尽可能使用简扼的语言编写产品说明书是有关标准的要求,也是作为应用文的说明书文体的要求,更是阅读者的愿望。IEC 62079号标准文件提出“(说明书的)信息必须尽可能简明扼要”。工作讲求效率,因此产品说明书必须简明扼要。为达此目的,产品说明书上可归纳为采用了以下手段:1)省略冠词:大小标题以及技术参数、故障排除、附图说明和部分警示语如:“注意”(Note)、“重要注意事项”(Important)、“警告”(Warning)以及其他部分中,定冠词与不定冠词以及某些相关词语几乎全部省略。2)采用缩略词:产品说明书中,某些常用词使用频度高或空间不足时常缩写,以用于表格、附图文字说明中或表示技术参数为多,而且不像标准文献那样对所用的缩略词作解释。常用缩略词如:max. (maximum), IPM (inches per minute), GP (gauge pressure, gauge), temp. (c), adj. (adjustment), reg. (regulator), dia. (diameter), R (red), y (yellow), B (black)等。

四、广泛采用祈使句和扩展的简单句

所有的使用说明书都属The-D’s-and-Don’ts Style(“注意事项”文体)。广泛使用祈使句是它句法上的突出特点。祈使句大都使用平易的表意明确的动词,如:“place…, install…, adjust…, open…, check…, replace…+宾语”等等。一般说来,工业产品技术性强,结构和用法都较复杂,常常在告知如何操作的同时,要对使用的环境、目的、时间、条件、范围、后果等做针对性或限定性说明,因此部分祈使句带有作目的状语的不定式和条件状语从句等。

产品说明书以介绍为主,论述不多。按照国内外有关标准文件的要求,在一个句子中最好只提出一种要求(One sentence, one command),不将关系不密切的多个要求放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因此,很少见冗长复杂的叠床架屋式的主从复合句,特别是定语从句不多,句中少用含义空泛修饰性形容词。总的看来,较多地使用扩展的简单句,有时用名词或限定性形容词作定语,或带有其他短语修饰成分。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具有广泛使用名词和名词化结构、技术词和庄重语、省略结构和缩略词、简单句和祈使句的文体特征,应被认为是典型的科技文体之一。考虑其文体特点,才能提供地道的英译。

参考文献:

[1]方梦之.科技英语实用文体[M].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9.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电影产业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国;美国;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3-0091-05

一、引言

垄断行业改革在发达国家已有30余年的历史。垄断行业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放松规制,让市场机制在更多的领域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戚聿东、范合君,2009)[1]。放松规制意味着放松或者取消诸多规制条款,包括市场准入、退出、价格、投资、财务、会计等规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放松规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竞争提供多种新的服务,降低资费水平,使收费体系多样化,并促进技术革新等(植草益,1992)[2](。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英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电信、电力、铁路、民航、石油及天然气输送、煤气、自来水等垄断行业的规制出现了放松的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美国、英国的带领下,其他国家争相效仿,各国政府纷纷对本国垄断行业与公用事业放松规制、引入竞争。改革使得传统垄断行业焕发生机活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引擎。表1描述了OECD主要国家在1975―2003年7个垄断行业的规制总指数。由此可以看出,OECD主要国家从1982年开始了大规模放松规制改革历程,主要垄断行业的规制指数不断降低,由1982年的5.07下降到2003年的2.22①。

二、美国放松规制历程和特点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垄断行业放松规制的改革。美国民航行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放松规制,1978年出台了《航线放松规制法》,1981年取消线路规制,1983年取消了价格规制,并在1985年解散民航业规制机构――民用航空委员会(CAB)。表2描述了美国自1975―2003年民航、电信、电力、天然气、邮政、铁路以及公路7个主要垄断行业的规制指数。由表2可知,近30年来,美国主要垄断行业不断放松规制,规制指数由1975年的3.7下降到2003年的1.4。

美国垄断行业放松规制改革呈现出三个重要特征:

1. 不同行业放松规制改革时间不平衡。尽管,美国各行业都进行了放松规制的改革,但是各垄断行业放松规制的时间是不平衡的。最早放松规制的行业是航空业,早在1978年,美国就出台了放松规制的法律《Airline Deregulation Act》。考虑到电力行业技术的复杂性,美国的电力行业是最晚实施放松规制政策的。直到1996年《FERC Order 888》的出台,美国才对电力行业实行大规模放松规制改革。

2. 不同行业放松规制改革力度不平衡。公路行业放松规制改革力度最大,规制指数从1975年的6.0下降到2003年的0.5;电信行业放松规制改革力度次之,规制指数从1975年的4.0下降到2003年的0.2。航空业改革力度也很大,规制指数由1975年的2.6下降到2003年的0。而铁路、邮政、天然气行业的放松规制改革力度不大,铁路行业在1978年出台《Staggers Act》的第二年出现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放松规制(规制指数从1979年的3.8下降到1980年的3.0),此后一直没有明显的放松规制迹象。邮政行业在1988年出现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放松规制后(规制指数从1988年的4.2下降到1989年的3.7),一直没有明显的放松规制的迹象。同样天然气行业也是如此。

3. 所有行业放松规制改革采取渐进式改革战略。尽管公路行业与电信行业放松规制改革的力度很大,但是美国政府仍然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战略。虽然美国电信行业的规制指数从1979年的4.0一下子降到1980年的1.7,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1980年放松了电信行业进入规制,进入规制子指数由6.0骤降为0.4,但是市场结构规制子指数变化不大。由此可见,电信行业改革也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战略。

三、英国放松规制历程和特点

英国垄断行业也经历了巨大的放松规制变革。表2描述了英国1975―2003年民航、电信、电力、天然气、邮政、铁路以及公路7个主要垄断行业的规制指数的变化轨迹,从中可以看出,近30年来英国不断放松对主要垄断行业的规制,规制指数由1975年的4.8下降到2003年的1.0。

与美国放松规制改革相似,英国各垄断行业放松规制改革的时间与力度也是不平衡的。最早放松规制的行业是邮政业,尽管其改革的进展十分缓慢。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邮政改革的国家之一,早在1969年英国就成立了英国邮政公司,变为非政府机构;1981年邮政董事会成立,实行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2001年,英国邮政改组为公共有限责任公司,同时建立了邮政行业监管委员会和邮政用户理事会,实现了邮政的政企分开,也实现了邮政所有者、监管者和经营者的分离。最晚进行改革的是铁路行业,1993年英国政府才开始对铁路行业实行改革,但是改革力度很大。英国各垄断行业放松规制改革的力度也是不平衡的。放松规制改革力度最大的是电力行业,规制指数由1989年的6.0骤降至1990年的0.8,并迅速降为0。另外,铁路行业、电信行业放松规制改革力度也很大,规制指数在短短几年内迅速由6.0降至0.5左右。而邮政行业、公路行业放松规制改革的力度较小。特别是公路行业,近年来规制指数没有任何变化。

虽然英国与美国在垄断行业放松规制改革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但是英国却走了一条与美国不同的道路。英国在几个重要行业的放松规制改革采取的是激进式改革战略。最典型的行业是英国电力行业,电力行业规制指数由1988年的6.0骤然降至1990年的0.8并最终降至0。英国电力行业从放松进入规制、民营化、行业纵向分离三个方面同时进行激进式改革,而同期美国电力行业在这三个方面的改革力度都不大。同样,英国铁路行业从1994年也开始了激进式的放松规制改革,规制指数由1992年的6.0迅速降至2003年的0.4。英国铁路行业是从民营化、市场结构以及行业纵向分离三个方面同时进行激进式改革。而同期美国铁路却没有进行放松规制的改革,规制指数一直保持在3.0。

四、国外垄断行业放松规制的效果

伴随着放松规制取向的垄断行业改革,各国在垄断行业纷纷引入竞争机制、放松规制,促使企业提高了效率、改进了服务、降低了价格,垄断行业焕发了生机活力。在美国,垄断行业放松规制改革所获得的综合收益异常巨大。美国消除进入规制和退出规制,放开价格,实行由市场来决定价格,从中获得的总收益每年可达350亿美元~460亿美元(以1990年美元价格计算)(Winston,1993)[3]。由于放松了规制,消费者从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中获得320亿美元~430亿美元的收益,而生产者可以从效率提高、降低成本中每年获得30亿美元的收益。Winston(1993)估计,单是从消除现有规制所造成的扭曲中获得的附加收益每年就超过200亿美元,甚至有证据显示这些收益很可能被大大低估了(Winston,1998)[4]。

(一)效率提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对其成员国垄断行业放松规制的效果考察后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实行市场准入和价格放开之后,静态和动态效率都会得到提高[5]。OECD利用效率收益的特定行业评估,结合投入产出集合和一个包含互联宏观模型的动态模拟方法,对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荷兰、西班牙以及瑞典进行检验,发现各国放松规制后劳动生产率与GDP都得到了提高。

以美国为例,美国各行业放松规制后的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其中铁路行业的成本下降了60%;管道天然气行业的效率提高了24%。在此,笔者重点考察一下航空业放松规制的效果,放松规制使航空业效率得到很大提高。美国民航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放松规制,通过20年的实践,美国航空机票价格总体下降了33%,全行业全要素生产率(FTP)提高了15%,安全系数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服务质量也明显改进。航空服务业的单位服务成本降低了约25%;劳动力成本也有所降低(美洲航空公司降低了17%;联合航空公司降低7 24%) (Caves etc.,1981)[6]。其他国家或地区垄断行业放松规制的改革也取得了良好绩效。在欧洲,电力市场放松规制提供了巨大的获利机会。英国电力放松规制使得生产力提高70%,同时使得特许经营契约价格降低18%~21%。

许多发展中国家也从放松规制中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收益。例如,智利放松了长途电话市场的进入规制,使得长途电话费率降低了50%,接近美国长途电话费率。而在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允许私人部门参与电信部门降低了新线路安装的等待时间,从原来的最少两年减少至只需要几个星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港口终点站,竞争使得收费降低了80%。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向多方开放港口业务使得生产率提高300%。而且所有这些成果都是在放松规制的一年内获得的(Guasch,1996)[7]。

(二)价格的降低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对其成员国垄断行业放松规制的效果考察后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实行市场准入和价格放开之后,服务质量将会提高,价格则得以降低。电信产业方面,各个国家电信行业在放松规制后电信资费水平都下降了10%以上,其中英国电信资费水平下降了63%,芬兰电信资费水平下降了66%;民航产业方面,各个国家民航业放松规制后的资费水平也下降了20%以上,其中英国与美国下降了33%。以美国为例,1984年对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进行分拆之后,1996年美国的长途电话费率降低了70%以上(Taylor and Taylor,1993)[8]。美国货车运输业的平均单位成本从放松规制前1977年的30美分/每吨英里,降至放松规制后1983年的10美分/每吨英里(以1977年美元价格计算)。根据Winston(1993)的计算,1990年美国消费者从放松规制中获得的收益大约有326亿美元~430亿美元。相反,规制使消费者福利损失严重,据估计铁路和运输机费率规制的年福利损失为10亿美元~40亿美元(以1977年美元价格计算)[3]。

五、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也对垄断行业不断进行改革,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垄断行业改革模式与路径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果从1994年中国电信领域联通公司的成立算起,中国垄断行业改革已经经历了14年的历程,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旨在培育竞争市场结构的分拆重组改革得以大规模推进。经过多年的改革重组,部分垄断行业初步形成了多家市场主体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缺乏战略性设计,具有偶然性、非连续性、不彻底性、反复性和非路径依赖性等特点。同时,中国垄断行业改革还刚刚起步,进展不一,效果还不显著,与竞争目标相联系的众多深层次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还制约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对垄断行业实行规制初衷是好的,但是近年来的规制效果却与规制初衷恰恰相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进行的《“改革进程评估与展望――2006”中国改革问卷调查报告》中对垄断行业改革的评价最低:66.28%的专家认为没有进展;10.95%的专家甚至认为有所倒退。事实上,对垄断行业的规制会产生许多不利影响:规制导致企业的低效率,不利于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规制导致行政垄断、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根据胡鞍钢(2001)的估计中国垄断产业的垄断租金大的令人发指,约为1 300亿元~2 020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2.7%;规制导致垄断行业员工的过高收入,不利于社会稳定;规制导致产品价格高而质量低,加重了居民特别是贫困居民负担[9]。

中国规制改革总的来讲是要顺应世界潮流而放松规制,制止目前强化规制的倾向。目前,中国政府1年需要完成行政规制28 000件,而日本只有2 800件,韩国3 000件(杜钢建,2005)[10]。由此可以想象中国政府规制成本之高昂。对垄断行业而言,国有制和加强规制是相互替代的两种手段。但在中国,垄断行业的运营既保留纯粹的国有制(国有独资公司),同时又是加强政府规制,可谓双管齐下。面对国外放松规制的浪潮,中国也应该顺应国际潮流,总体上采取放松规制取向的改革。面对“市场失效”和“规制失效”这种“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的境地,我们只能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态度,宁可容忍“市场失效”,不一定非要进行规制不可。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执政时期在“12291号总统令”中所提出的:除非管制条例对社会的潜在收益超过了社会的潜在成本,否则管制行为就不应该发生(维斯库斯,2004)[11]。面对规制中的“俘获”现象和规制导致的“设租与寻租”现象,规制的初衷未必能够实现。对此,萨缪尔森曾深刻地总结到:“尽管经济规制带给消费者常常是很低劣的服务,但立法人员投票通过对行业的规制,却是出于一种真诚的信念,相信规制有利于公众利益,能防止在消费者之间实行价格歧视并保证普遍和规范的服务。但浪费之路就是用这种良好的意图铺成的,这些计划经常是损害了而不是帮助了消费者”②。而令人担忧的是,在政府机构精兵简政的同时,众多政府部门又以政府规制机构的身份再现。难道有一个特殊行业就需要一个特殊的规制机构吗?在金融领域,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规制机构一个接一个地成立;在电力领域,撤消了电力工业部,成立了电监会。更是有人主张,要在现有有关政府部门的职能基础上分离并成立电信管制委员会、铁路管制委员会,等等③。照这样改革的话,每一个行业,都既有一个主管部门,又有一个监管(规制)部门,政府部门岂不是越改越多?垄断行业领域,国外的趋势是放松规制,中国似乎是加强规制的趋势,这样岂不是与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方向是放松规制而不是加强规制(范合君,2009)[12]。加强规制是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的,而且也与中国国情与现实不符。

注释:

①Conway, P., V. Janod, and G. Nicoletti 在Product Market Regulation in OECD Countries, 1998 to 2003[R](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 No 419) 一文中详细描述了规制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规制指数的范围在0―6,规制指数越大表示规制强度越大。

②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上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44页。

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研究报告《改革攻坚30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就是这种主张。

参考文献:

[1]戚聿东,范合君.放松规制: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方向[J].中国工业经济,2009,(4).

[2]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3]Winston,Clifford.Economic Deregulation:Days of Reckoning for Microeconomist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3(3):1263-1289.

[4]Winston,Clifford. U. S. Industry Adjustment to Economic Deregul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8(3):89-110.

[5]OECD. OECD Report on Regulatory Reform[R]. Paris: OECD,1997.

[6]Caves.D.W,L.R.Christensen and J. A.Swanson .Productivity Growth, Scale Economies and Capacity Utilization in US Railroads:1955-74,[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5):994-1002.

[7]Guasch, J. Luis. Lessons for Port Reforms, in New Port Policies in 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 eds. J. L. Guasch and Leandre Amargos, New Press, Barcelona, Spain ,1996.

[8]Taylor.W.E and L.D.Taylor. Post Divestiture Long-distance Competition in the U.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2):185-190.

[9]胡鞍钢.腐败:中国最大的社会污染[J].国际经济评论,2001,(2).

[10]杜钢建.政府职能转变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1]【美】维斯库斯等.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第3版)[M].陈甬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2]范合君.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改革战略选择[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5).

Cours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nopoly Industries Deregulation Reform in UK and USA

Fan Hejun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26, China)

电影产业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PTT形状记忆织物;产业用纺织品;弧度塑形性;褶裥塑形性;折痕回复性

中图分类号:TS156 文献标志码:A

Properties of PTT Shape Memory Fabric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echnical Textiles

Abstract: PTT shape memory fabric has excellent radian plasticity, pleat plasticity and crease recovery.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se unique propertie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textiles market, the authors are 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 of PTT shape memory fabric in technical textiles industry.

Key words: PTT shape memory fabric; technical textiles; radian plasticity; pleat plasticity; wrinkle recovery

PTT形状记忆织物由于具有独特的织物塑形性和折痕回复性,自上市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和消费者的青睐。其特性主要源于纤维性能、纱线和织物结构以及特殊的后整理工艺的有效组合,本文将着重介绍PTT形状记忆织物的这些特性及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前景。

1 PTT形状记忆织物的塑形性和保形性

PTT形状记忆织物的塑形性包括弧度塑形性和褶裥塑形性。弧度塑形性是一种面料造型元素,该性能可使面料塑造成具有一定弧度的曲面,形成附加于人体曲面之上的凹凸曲面,表现面料的造型风格和设计思想,如图 1(a)和(b)所示。PTT形状记忆面料上的弧度造型不需要附件和外力支撑,面料轮廓形态由面料而非人体支撑。

褶裥塑形性也是一种面料造型元素,该性能可使面料塑造成褶裥。PTT形状记忆面料的褶裥风格与传统的熨烫褶裥略有差别,其造型更加随意、生动,更具立体感,如图1(c)和(d)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面料上的褶裥表现形式更加活泼,具有变化感,大大丰富了褶裥造型方式,拓宽了其应用领域。

PTT形状记忆织物塑形性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使用过程中织物造型发生变形后,可以通过抚摸、抓捏、折叠等操作重新获得理想的造型,如图 2 所示。

PTT形状记忆织物具有优异的保形性,能够保持如图1 所示的弧度和褶裥。该性能对于夹克、风衣等宽松挺括类面料也非常重要。PTT形状记忆织物的出现使得夹克、风衣面料的克重能够降到100 g/m2左右,大幅提高了面料的舒适性和多样性。

1.1 PTT形状记忆织物弧度造型与传统弧度造型的区别

PTT形状记忆织物的弧度造型来源于其织物特性,即其弧度造型由面料自身塑造而成,不需要外力或附件支撑,其面料轻便、易护理,迎合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需求。改变该弧度造型只需单纯的手工操作即可完成,如抓捏、折叠等,方便、简单。

传统的代表性弧度造型面料如图 3 所示,该弧度造型主要依靠附件支撑,面料笨重、难打理,不适宜日常穿着。该弧度造型的改变要通过改变附件的支撑模式,或面料裁剪、缝制工艺完成,工序繁琐且易造成原料浪费。

1.2 PTT形状记忆织物褶裥造型与传统褶裥造型的区别

PTT形状记忆织物的褶裥造型也是其面料性能的体现,面料造型和改变造型简单,只需手工操作即可完成,且褶裥保形性好。

传统面料的褶裥造型一般通过热定形得到,且一般是对织物中的热塑性纤维进行热处理而使织物具有稳定的褶裥造型,该造型的稳定性与热塑性纤维的性能和热处理工艺有关。

一般对于热塑性纤维而言,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出现玻璃态、高弹态和粘流态等 3 种力学状态,其中玻璃态和高弹态之间的转变温度称为玻璃化转变温度,当纤维的温度达到该温度时,纤维的力学状态进入高弹态,此时链段的运动被激发,在此状态下,纤维受到外力时,分子链可以通过单键的内旋转和链段的运动,改变构象以适应外力作用,并在新的位置上重建或交联,当外力持续作用到温度突然降到纤维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时,纤维的变形得以固定,面料的变形得以保持,此时面料可以得到稳定的褶裥造型。对于原料为非热塑性纤维的面料而言,由于纤维不存在“三态”力学转变现象,因此无法形成稳定的褶裥造型,面料褶裥变形后所产生的纤维内应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力学松弛过程而逐渐衰减,褶裥保形性差。

2 PTT形状记忆织物的折痕回复性及与传统免烫性的区别

PTT形状记忆织物的折痕回复性是指该织物在存储或者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折痕用手抚摸即可回复,如图 4 所示。

由图 4 可以看出,PTT形状记忆织物产生折皱后,用手抚摸后基本能回复原始的平展状态,达到免烫要求,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因此,可以认为该织物易打理、免熨烫。PTT形状记忆织物的折痕回复性所表现的这种免烫性有别于传统织物的免烫性,因为该织物的免熨烫是基于“手摸”抚平力刺激后的免熨烫。

传统的织物免烫性亦即洗可穿性,是指织物在干湿条件下都具有优异的弹性,能保持良好的平整状态,洗涤后不需要熨烫。进一步来说,传统织物的免烫性是指作用其上并使之变形的外力卸除后,织物能在纱线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自动回复,免熨烫,无需外力作用。除了一些弹性较好的合成纤维外,大部分织物都要通过后整理获得免烫性。而后整理使织物获得免烫性的机理有两个:共价交联理论和沉积理论。

由此可见,传统的织物免熨烫主要来自纱线的弹性回复性,但是绝大部分纱线都需要经过后整理获得该性能。而且对于经过后整理而获得免烫性的织物而言,整理剂一般不可能完全、永久地和纤维紧密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织物洗涤次数的增加,整理效果会逐渐减弱,因此经过整理而获得的免烫性是暂时性的。

3 PTT形状记忆织物在产业用纺织品方面的应用前景

鉴于PTT形状记忆织物具有优异的弧度塑形性、非熨烫式褶裥塑形性和折痕易回复性,其除适合制造夸张造型时装和宽松挺括造型的休闲服外,还可作为产业用纺织品用于汽车内饰、汽车罩、室内装饰等领域。在汽车用纺织品领域,研究表明,PTT形状记忆织物紧密的组织(平纹或者斜纹)、较大的经纬密及无捻或低捻的经纬纱结构,使其织物结构紧密、“粘性”较大,若对其施以防水整理,则其可用作高档汽车罩,具有较好的防水性、防晒性和强力,并可根据汽车特点进行造型;在室内装饰方面,PTT形状记忆织物夸张的造型和再造型能力,使其非常适合用于壁布材料,其壁布可根据消费者要求任意造型,若造型不满意还可用手抚平进行再造型,壁布具有手感好、立体感强、强力高、耐水、色牢度好等优点。

目前,人们对PTT形状记忆织物特性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其应用领域还较为单一。相信随着人们对PTT形状记忆织物特性的掌握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该面料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将会得到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4 结论

PTT形状记忆织物具有优异的弧度塑形性、非熨烫式褶裥塑形性和折痕易回复性。其中,弧度塑形性和褶裥塑形性均为面料造型元素,表现面料的造型风格和设计思想。通过分析,认为PTT形状记忆织物的弧度和褶裥造型均来源于其织物特性,由织物特殊的原材料和制造工艺组合提供,该造型易改变,且其面料易打理;而传统的弧度造型面料需要附件支撑。

PTT形状记忆织物的折痕回复性有别于传统织物的免熨烫,是指折痕织物用手抚摸即可复平,免熨烫。通过分析其特性,同时结合市场对产业用纺织品的性能要求,本文认为,PTT形状记忆织物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汽车用和室内装饰用纺织品等领域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和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 于伟东,储才元.纺织物理[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玉惕.纺织品.服用性能与功能[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3] 杨静新.染整工艺学第二册[M].第二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4] Lihuan Zhao,Li Qin,Fumei Wang,et al. Factors affecting recovery of PTT shape memory fabric to its initial shap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21(1):64?73.

[5] 赵立环,王府梅.服装廓形至关重要的织物弧度塑形性的研究——评价方法与设计要领[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1):28—34.

电影产业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影视产业;聚集经济模式;产业经济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021

1影视产业集聚经济模式

11影视产业集聚经济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影视产业作为一种特色文化产业的核心,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其中集聚经济模式在影视产业中应用最为广泛,发展也最为成熟。影视产业集聚经济模式一般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和区域内,大量相关却又独立的企业及经济体系相互聚集,共同合作,形成一个极具竞争优势的影视经济聚集群体。

12影视产业集聚经济模式的特点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聚集发展影视产业都已成为主流模式,其特点为以下几点。

121信息自由沟通,无地理限制特点与传统的集聚经济模式相对比,影视产业集聚经济模式最大的优点是无须考虑地理问题,信息可自由沟通。

122横纵向共同发展特点影视产业集聚经济模式既可以多家企业通过竞争与共享资源进行横向发展,也可以通过与影视产业相关边缘产品相集合纵向发展,为影视产业提供服务,共同发展。

123放射式或圆心式集聚特点相对传统的产业集聚群体的聚集模式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资金和设备等有限,很难挤入影视行业而言,影视产业集聚经济模式是以资金雄厚的龙头企业为主,呈放射式或圆心式进行集聚。

124政府力量与市场行为相辅助影视产业市场目前状态还十分复杂,需要地方政府介入,通过政府力量与市场行为相互辅助与约束,促进影视经济的发展。

2发展影视产业集聚经济模式的意义及中国影视产业集聚经济模式的优势

21几种典型影视产业集聚经济模式

211美国好莱坞美国好莱坞最早将集聚经济模式应用于影视产业中,且应用十分成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电影城。作为世界电影制片的重镇,其通过精细化的分工,将各式各样不同种类的电影商业化,在美国成熟的商业市场法则与强大的经济力量下,通过电影制造巨星,最后再通过巨星的票房号召力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生产和销售模式的形成,好莱坞特有的活力和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每年的影视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收入将近5000亿美元,占据了电影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212韩国釜山

韩国釜山影视产业是由韩国民间与政府相联合的机构进行管理的,其集聚经济模式是通过政府为电影拍摄者提供相应的资料、资金、影棚等多方面的支持,并建立电影基金会与当地的旅游业、化妆品业相结合,通过电影、电视剧带动当地旅游业、化妆品业的发展,并相互集聚起来的经济模式。其电影、电视剧中人物的造型及唯美且具有东方特色审美的画面,赢得了亚洲观众的喜爱。

213印度宝莱坞

印度影视产业发展以位于孟买的宝莱坞最为突出,它是印度电影制作中心,拥有着巨大的电影市场。其电影通过极具印度风情的服饰和华丽的歌曲,不但吸引了大量的西方观众,同时还带来了更多制片商的加盟。而且印度政府十分支持印度影视产业的发展,通过鼓励银行参与、投资电影业等方式使电影业能够得到相应的英航贷款。

214非洲尼日利亚诺莱坞

诺莱坞位于尼日利亚的北部城市卡杜纳,其电影以魔幻类为主,其电影年产量仅次于美国和印度,内容上一般贴近现实,表现了当代非洲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为了避免其在欧美市场的发展受到阻碍,很多电影以英语拍摄。由于其电影生产成本低,销售渠道广泛,通过薄利多销的手段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例如制作成DVD大量发行。尼日利亚经济落后,其影视产业的成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

215中国浙江横店

由于中国影视产业开始较晚,所以导致中国的影视产业发展缓慢,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影视产业逐步走进了大众视野,其中横店是最为成功的影视城,通过集聚经济的方式,为电影的拍摄提供场景和服务,并通过设置道具租赁、旅游等相关产业形成相应的产业链,进一步发展横店影视产业经济。横店的旅游度假村,也可以让游客深入体验影视文化。

22发展影视产业集聚经济模式的意义

通过对上述不同国家电影城的发展对比可以看出,产业集聚经济模式在影视中具有重要作用。

221降低成本,资源共享通过促进影视产业基地逐步走向繁荣及多家企业的共同联合,不仅可以使资源得到共享,还有利于发展成本的大大降低。

222节约时间企业的集聚,使拍摄基地、后期公司等都聚集在一起,便于影片的拍摄与剪辑,节约了拍摄制作时间。

223洞悉影视市场,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多家影视企业和影视相关企业集聚,使影视市场不再受地域局限,各企业相互联系,可以尽快了解和掌握全球电影业的发展情况和市场行情,节省许多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同时通过电影的拍摄与播放,间接宣传了影视基地,带动了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3中国影视产业集聚经济模式的优势

231经济危机对中国影视产业影响小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影视产业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导致好莱坞的收入受到影响,而我国相对而言却未受太大的影响,且美国好莱坞的发展已接近饱和,其电影商业特征明显,观众已出现了观看疲劳,而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吸引力,影视产业也处于上升期,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32影视模式无局限无论是好莱坞式的大制作商业化电影还是宝莱坞式的奢华型异域风情电影,其模式十分固定,表现形式单一,都像是产量居多批量发行的套娃,无任何新意,使电影逐渐走向枯燥乏味的道路。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无论是武b还是革命战争不仅都能够融合中国元素,表现形式还十分多样,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233基地规模占全世界首位我国横店电影城拥有31个外景拍摄基地,无论是秦汉时期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乃至民国时期的场景都十分齐全,且拥有亚洲最大的摄影棚,无论是外景还是内景,其设备齐全完善,基地规模占全世界首位。

234巨大的财力支持,降低市场风险

影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投资大、成本高、风险也高,而中国影视集聚产业多有强大的背景,以横店影视基地为例,其控股影视集团有着较强的产业基础和规模实力,财力十分雄厚,可以通过内部消化,化解市场风险,这也体现了中国集聚经济的优势。

3发展中国影视产业集聚经济模式的建议

31突出影视产业的特点,走符合我国影视特性的集聚区发展模式

无论是好莱坞西方的英雄主义电影的场景,还是横店东方唯美的电影场景,每一个影视产业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及特色,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影视产业的经营模式是以广播电视和综艺节目为主,这样的模式其质量和整体技术水平都十分落后,无法与国际影视经济接轨,导致我国的影视产业在国际影视格局中较为落后,只有通过研究国内外同类产业的发展特点,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使制片商、投资商等产生兴趣,进行投资与合作,获得更多有利于增强竞争优势的策略和机遇。

32政府加大鼓励,支持集聚企业发展

影视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为促进影视产业的发展,影视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构建相关影视平台、大力完善相关政策等方式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与环境,鼓励影视相关企业集聚发展,从而形成相关产业紧密配套、互动发展的影视文化产业集群。

33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当地政府可以将影视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最终目标,通过大力鼓励影视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参与到集聚经济模式中,从而带动其他中小型企业共同发展,在发展影视产业的同时,促进当地整个影视产业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发展影视产业集聚经济模式,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影产业经济的飞速发展,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经济。而发展中国特色影视产业集聚经济,必将为提升中国影视产业在世界影视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晓蓓,蒋安影视产业中的集聚经济――从好莱坞到横店[J].电影评介,2006(13):69

电影产业的特点范文第5篇

(1)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自2008年9月起,以《地心历险记》与《闪电狗》为相关实验影片,中国电影播映进入了3D时代。3D播放银幕的总量也经历了从86块到数千块的飞跃。在此过程中,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动影院的数字化建设,较大程度地提升了3D放映所需的硬件设施。《冰河世纪2》和《阿凡达》的上映也获得了极为丰厚的票房收益,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电影产业的数字化院线的发展。以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容量与需求为依托,3D电影及其相关产业在我国已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丰富的经营与管理经验。

(2)政策支持并驾齐驱。

在3D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2010年初,国务院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电影数字化建设的任务与目标,并出台了相关的支持举措。在政策层面上大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数字化跨越发展。国家广电总局也在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3D数字电影监管平台的建设与保证电影产业有序发展的措施。有效地提升了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能力。国家政府对于数字化电影的政策支持,令其发展如虎添翼,更保证了电影产业内部的有序性。

(3)技术层面革故鼎新。

2009年秋,国产3D电影《齐天大圣前传》正式在电影院上线,作为首部由我国独立完成拍摄与后期技术处理的商业电影,虽然其最终票房惨淡,但其迈出的3D数字电影国产化的第一步是难能可贵的。随着近五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3D数字电影产业已经完成了与国际通用格式的接轨,在相关技术的革新方面也是成效卓著,国内3D电影的数量与质量均取得了较大的提升。

2中国3D电影发展的问题

作为一部较新的国产3D电影,《大闹天宫3D》运用了国内最先进的3D技术,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符号,观众的感官体验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大闹天宫3D》的前身,便是20世纪60年代的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其在角色塑造、画面风格、场景设计等方面均有鲜明的特点,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馈,在国际上也斩获颇丰,取得了较多的重量级奖项。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大闹天宫》已经成了国产动画片的经典,其自身也浓缩了中国人的审美传统,齐聚艺术性与意向性的审美要求,想要利用数字技术重塑经典可谓绝非易事。《大闹天宫3D》在内容上忠实于原版,并在画面色彩与立体效果上作了技术层面上的提升。对于音效的处理,新作添加了小提琴、吉他等西方元素,穿插搭配锣鼓声,使得音乐效果韵味浓厚,较好地保留了原作的人文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在3D效果上,《大闹天宫3D》有些差强人意。虽然国产立体电影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核心创作中请来了国外的一流技术团队,但相较于国外影片在观影与体验方面依然有较大的不足。以具体内容为例,《大闹天宫》中的人物具有鲜明的装饰画风格特点,加入3D技术后,仅仅在层次方面进行了前、中、后的分离,反而缺失了身历其境的观影效果。在孙悟空与马天君打斗的镜头中,有栏杆碎裂,飞石迸冲的画面。制作者在这一段中为了体现出3D技术的优势,同时也是出于提升画面纵深感的需要,以观众的正面观影角度加入了飞石冲出的镜头。但由于钙片本身的装饰画特点,难以使观众获得真实地体验。对于平面风格的动画作品,在横向与纵向方面进行镜头调度还较为容易,但是在纵向深度与镜头旋转方面的应用却有些力不从心。本片上映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票房收入与正面反响,但其3D卖点却并不突出。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传统的中国风动画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缺乏时代气息与精彩的叙事桥段,使得整个影片略显单薄,3D技术也难以让人产生身历其境的效果。本片也暴露出了我国电影数字化产业的问题与现状,其主要表现为3D电影核心技术落后、体系基础薄弱;3D电影产业资源规模不足,经销渠道狭窄;精品影片缺乏,市场发展动力不足;监管平台不成熟,制作标准不规范;专业人才欠缺,后备力量培养滞后。针对上述尖锐的问题与现实,必须从根源上改变当今的电影产业面貌,针对具体的短板对症下药弥补不足。

3中国3D电影产业的发展对策

(1)建设国家级3D技术基地。

中国具有巨大的影响市场潜力,在当前局面下,应当加快数字电影产业结构转型,实现相关技术设备的国产化,提升3D技术的应用水平,掌握核心技术的从研发到应用的一条龙环节。有鉴于此,国家政府应当出台政策性保障措施,建立国家级的3D技术研发与应用基地,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以技术研发为中心,形成一定的3D技术及影片的生产规模,创造产业价值并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形成稳固的电影产业链条,为我国数字化电影的发展提供持续而长久的推动力,进而提升我国的文化建设的整体能力。

(2)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在传统文化的输出过程中,不应当单一的进行文化产品的推广。而应当注重相关的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掌握,提升产品的创意度。这一切都需要专业人才的储备与培养,人才才是技术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因此,要尽快完善3D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拓宽与国际交流的合作渠道,加强电影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并推动相关产业人才向3D技术产业聚拢,为我国数字电影的后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