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原称“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它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教育学原理是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教育学原理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基础,占分比重达到1/3,要想在考研中夺得高分,必须要对教育学有一个整体的理解,那么这个理解来自哪里呢?对教育学原理的整体把握是理解教育学的基础。同时,教育学原理与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都有相应的联系,涉及到了教育学的各个分支,是认识整个教育学的前提,因此,对教育学原理的把握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把教育学原理整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学以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说、教育的起源说、教育的发展历程等。第二部分,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包括教育与生产力、政治、文化、科学、人口等的相互关系;教育变革的相关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人的个体性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目的的概念、主要理论、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的概念、我国的学制、现代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四部分,课程和教学。这一部分是教育学原理的重头戏。主要包括课程的相关定义和类型学说;课程计划、目标以及实施、评价等;还包括教学的相关定义和各种理论流派;教学过程、模式、原则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第五部分是德育和师生关系。这一部分包括德育的概念、过程、原则、方法和德育途径和各种德育模式;教师的概念以及劳动特点,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师生关系的特点和师生关系建立等内容。
二、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是教育学综合统考重头科目之一。针对中外教育史,重在抓线索——考生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同时重分析——研究历史的作用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孤立地学历史,而应注意分析和评价,同时注意积累分析评价的思路及要点。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脉络非常清晰,主要有六部分: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外国古代教育、外国近代教育、外国现代教育;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去把握。比如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中国教育史”(前三章)和“外国教育史”(后三章);也可以按照时间分为古代教育(一、四章)、近代教育(二、五章)、现代教育(三、六章);还可以从内容的角度分为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用这两条线索来引领中外教育史的复习。
针对中外教育史,复习方法指导为:
1.从宏观到微观: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历史性内容,因此考生一定要理清时间发展的顺序,树立回溯历史的整体感。建议考生在复习时采用讲解或口述的方法。复习的思路:整部分——各章节——各知识点。
2.理清知识的层次:知识的层次既体现了知识在整个教育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也指明了考生复习时应当倾注的关注程度。所以理清知识的层次很重要。按照学习层次的要求我们将其具体分为识记和理解两大类。复习时各个知识点应当把握到什么层次,做到心中有数。
3.注重比较和联系:由于是教育史,这里需要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也需要考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发现,找到更多的可比较的“点”。
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据此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1、教育心理学概述 2、心理发展与教育3、学习及其理论解释4、学习动机 5、知识的建构、技能、品德的学习 6学习策略理论。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习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结派、认知派、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学习策略理论、智力理论与创造性的培养和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是重点章节。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二要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三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并能够运用其来说明和解释有关的教育现象,解决有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教育心理学算是教育学大综合中较为抽象和难懂的一个部分,在复习时建议大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一些教学案例来体会和理解各种原理。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大家可以采用,即“树形图法”。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本较有代表性的教材(较的是北师大出版的由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通读全书后,理出主要线索。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哪几大方面的问题?每一个大问题下又涉及到哪些主要内容?每一个内容中关键的知识点是什么等等。依据这些问题,可以画一个树型图,帮助你理解“树干”与“树枝”、“枝叶”等的内在关系。然后,依据这一树型图,再参考其它书目,对这一图式做作一步的充实完善。
四、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方法具有1、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彼此独立的特点;2、注重程序性和操作性;3、应用性,强调与实践问题的联系;4、教材的多样性和观点的差异性的特点。因此学习教育科研方法,需要基本概念有精确把握的基础上,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案例的来学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找一些教育研究的例子,亲自分析评价,将概念放到一个具体情景中体会。
关键词:高中;英语;知识;教学;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30-01
随着英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英语教师在语言知识点教学中都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多有效教学的改革成果。笔者反思以往的语言知识点教学,觉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在知识点的突破上比较肤浅,围绕考点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准,讲解就事论事。②教学手段单一,容量偏小。③仍是以老师讲、学生记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空间。④缺乏配套的分层设计的巩固性练习,很多内容要求偏高,基础较差学生难于适应,语言能力发展效果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语言知识点教学实践重新进行了思考,提出如下对策。
一、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语言知识点的处理上,笔者原先总是引导学生从开头翻译到结尾,于是造成句句皆重要,句句讲不透的局面。为此,笔者打算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错误比较集中的地方先汇总出来,重点讲解相关的句型结构和重要单词和短语在句子中的应用,同时通过一些生活化的例句来活跃课堂气氛。
二、分析比较,建构知识
在语言知识点的讲解上,可以头头是道,却不必面面俱到。注重学生疑点的讲解,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少讲或不讲。例如第三模块第一单元学习名词性从句时,其中的同位语从句和第一模块学过的定语从句很多学生产生混淆,所以在讲解时必须结合定语从句一起讲,否则在引导词的选择上就会出现问题。如We expressed the hope that they had expressed.又如We expressed the hope that they would come to China again.第一句中的that 就是引导的定语从句,可省略。而第二句中的that就是引导的同位语从句,不可省略。在讲解时可先告知学生它们的区别,也可通过这两个句子让学生总结它们之间的差异。之后可通过以下练习让学生说出下列句子分别是同位语从句还是定语从句。
1、I have no idea when she will be back.
2、I don’t know the time when she will be back.
3、He told me the news that our team won.
4、He told me the news that was very interesting.
三、围绕重点,结合考点
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可围绕重点,结合考点,让学生在把握重点中体验考点,让学生对考点知识进一步消化、吸收。例如第三模块第一单元有这样一句话:The face that she saw was that of an old man。她看到的是一张老年人的脸。此处不仅仅要告诉学生that 作为代词的用法,而且还要同时配上it/ one/ ones/ that/ those的用法讲解,并配以相关的练习。如:
1、The population of Shanghai is larger than that of Beijing.
2、I lost a pen last week, so I wanted to buy one but I found it on the second day.
3、Aristotle thought it over carefully and concluded that heavy objects always fell faster than light ones.
4、The girls in our class are more active than those/ the ones in your class.
四、自主练习,当堂巩固
在课前应围绕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巩固练习和强化练习,适当联系一些高考试题,在讲解后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不仅能巩固基础知识,还能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题技巧,这不但能促进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由于高中的课程表排得很满,因此要做到。
五、设置教学情景,体现新课程理念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遭到抛弃,代之而起的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给学生留下消化、吸收、反思的空间,鼓励学生多去思考、多联系,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创新的观点。教师可根据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或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学以致用,又能强化记忆,对高考中占分较多的写作也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另外,每课结束前的5分钟可让学生交流收获,提出问题。
六、利用多媒体,扩大教学量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的超大容量性、直观性、图形、文字、语音相结合是其他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教师可把每一单元的知识网络以PPT的形式展示,学生对照屏幕,迅速回归课本。在介绍相关考点时,可以直接展示并配以相关习题,对要点用不同的颜色标出,这样既节省了抄题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能结合考点,突出重点。
总之,英语语言知识点教学,必须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个性化设计;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心设计有效教学情景,促进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语言知识点讲解课上得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郝春玲.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做好例句的选择[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一、电子电工教学目前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当前电子电工教学一直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手段还是教育内容上都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首先,在教学理念上,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心理感受,直接把学生当成受体,每天按时灌输一定量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平衡发展和思维培养。其次,在教育模式上,往往实行单一、被动的教育方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自由发展。再者,在教育手段上,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是普遍采取以老师为主,单向输入的教学手段,实行照搬原则,按照书中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违背教学原则,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知识结构混乱,素质教育薄弱,教学内容老化的缺陷,许多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结构。总之,当前我国电工电子教学不够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
二、在电子电工课程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1.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多半来自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学生不仅关心和评论老师的言行,而且潜意识里向老师进行学习与效仿。因此,老师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提高电子电工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首先,学校要加强教师的品德教育和行为监督,注重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健康,同时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施教环境。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全面培养学生为主要目标,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强化专业知识,并注重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自身素质与修养,以自身的高尚品德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仿效意识中不断进步。
2.提高备课质量,做好课前准备
要在教学中做好素质教育,提高备课质量,做好课前准备是关键。只有充分掌握教材,教师才能够在课堂上围绕课本知识点有机结合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素质教育。同时可以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如在电子电工课堂上,在掌握了电路理论知识后,关于电位、电压和电流之间的计算方法,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思路寻求答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反应速度,而且可以在这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因此,课前要全面掌握教材,并根据以往的课堂教学经验,预备出不同的授课方案,随时做好应对特殊情况的准备。总之,提高备课质量,做好课前准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
3.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整体素质
在电子电工课堂教学中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要促进素质教育,必须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认真实行教学实践任务,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交流平台,创造技能操作机会。如在学到电机、器械、工厂机器的控制、组装、监控、修理等课程时,可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一边学习一边实验,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好奇感,引发学生思考,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动手能力
一、电子表格教学的问题所在
(一)应用能力不足
受到高中时期课程设置的影响,计算机课程占比较少,而电子表格教学时间配备更短[3]。在电子表格基础课程中通常按照功能分模块教学,但该课程的要求则是学生能够综合利用电子表格各项功能解决问题,零散的知识无法支撑电子表格的综合应用。
(二)被动接受知识
在基础电子表格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被分为函数、公式分析、工具菜单等界面做出详细介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看教师操作各项功能[4]。这种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练、学生直接观看的模式仍属于被动教学状态,虽然当堂课程知识点被接收,但一段时间后有效记忆程度会明显下滑。
(三)思维方式限制
高中属于文理分科类教学,计算机电子表格教学更偏向于理科内容,对于文科类专业学生而言,其学习方式延续了文科历史、政治等学科的思考习惯,偏向于记忆。电子表格各项功能的应用属于逻辑思维方面的知识,例如表格中的if函数,偏向于数学思维,文科类学生在知识的深度理解及举一反三上受思维限制,无法灵活应用。
二、教学内容合理化的重点
(一)从基础到专业
高中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会继续学业,少部分学生将直接走入社会工作岗位。无论是何种发展方向,未来工作中均有可能应用到电子表格处理数据。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体现出专业的结合性以及知识的拓展性,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有所提升,知识结构的设计从基础到专业,适应与各行各业但又具有专业性。
(二)由浅入到深出
高中接触电子表格学习属于初级阶段,大多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基础操作技能方面,教学属于“浅入”层次。知识的接收与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学中可通过简单的演示或范例打好基础,之后再引入较复杂的操作,强调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三)从理论到实践
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学生打下电子表格操作基础的重要过程,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指导、相互验证。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电子表格的学习不仅仅是操作功能上的机械模仿,还应在综合性理论下提升自主操作能力。
三、电子表格教学优化策略
(一)强化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强化首先应确保电子表格课程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对于高中学生而言电子表格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学重点,切不可将此类课程作为高中生压力的调节剂而有所忽视。其次,应强调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在教学内容上更具针对性及探索性。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应用能力受重视程度逐渐高于理论知识储备,课堂模式方面,教师也应由传统的讲授者、传授者过渡为引导者,指引学生如何利用理论知识提升综合利用能力,快速处理数据、获取更多资源。教师应精准把握每位学生电子表格应用情况并阶段性展开教学成果反馈,不断调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内容设计。
(二)合理化课程类型
(1)基础类。
基础类课程指的是纯理论知识,在高中生刚开始接触电子表格学习时应保障基?A的牢固,以便于后期实践操作上能够快速反应。基础类课程的定位在于让其了解电子表格基本功能,更类似于扫盲阶段,让学生熟悉电子表格的基础操作及常用功能,可安排4到6个课时完成。
(2)实践类。
完成理论知识储备后,可通过教师在讲台上演示以及学生模仿性操作等方式完成实践类课程。例如转换各类数据格式、导入数据、规范数据清单、汇总多张数据表等。可录制短小视频供学生作为预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适当应用电子表格的非基础功能,例如排序功能,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短时间内将每条数据下插入空行,通过技巧型练习提升学习兴趣。
(三)教学模式多元化
传统教学在讲解电子表格的基础知识时大多通过教师单方面讲解、强化练习、期末反馈的形式来完成,学生兴趣及重视性不足。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可提升学生对电子表格的学习兴趣以及深入探究主动性,例如探究式教学、翻转课堂、分层教学等。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电子表格各类操作的思维能力及独立活动能力,强调了提出问题、假设问题、推理思考、验证结果、总结思路的过程。考核方式方面也应强调多元化,可设计为综合考核联合过程考核的模式,综合考虑学生最终应用电子表格的能力以及日常作业完成质量。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论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未来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展的必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的改革,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不仅是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数学赋予我们高中数学教师的光荣使命。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或程度上“犯错误”,通过其自身的努力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支持他们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及习惯
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很多数学老师包括正在大学就读的学生,往往觉得数学在生活中根本没有什么用,只有理科专业的才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更何况还在读中学的学生呢?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有应用数学的意识及习惯,然后才能指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为此,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就如何提出课堂问题,提出什么问题,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为了使问题提得更有价值,我们经常在网上搜索,与兄弟学校交流,到重点中学参观学习。在《函数的应用》教学中,我们布置了课外作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存期一年的年利率是多少?存期二年的年利率是多少?存款的利息税是多少?等,我们把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知识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增强与物理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三、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一直把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方法的指导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则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新课程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我们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知识点,分别设置了若干个基础题和综合题,并把这些综合题渗透到数学思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