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设计的内容

城市设计的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设计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设计的内容

城市设计的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住宅;室内设计;设计者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迅速地向市场经济转变,各行各业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住宅建筑和室内装饰业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能源的大量消耗、资源无节制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使我们面临着严峻考验。面对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室内居住空间好坏跟人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怎样挽救人们的生活环境,成为住宅建筑相关从业人员思考的焦点。“绿色观念”在住宅建筑和室内装饰业的引入,为人们改善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绿色住宅设计

“绿色住宅”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需要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手段去落实,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便起到了主导作用,从设计师自身来改变人们意识上的误区,引导社会接受“绿色”的观念,使全社会逐渐认同符合生态原则的“绿色”室内环境设计,形成正确的观念与意识,这是完成“绿色”室内环境设计的必备基础。设计师应该从理念到实践尽量采用简约和环保的方式,提倡各类符合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的行为,从风格、选材、施工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将绿色住宅观念落实到设计师工作的整个过程中。

二、室内设计工作过程

绿色住宅室内设计的工作过程,首先是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客户对室内设计的具体要求,以及客户想要的家庭结构等,针对实地勘察结果和客户提出的要求,设计出相关方案,通过与客户进行沟通和协商,确定施工方案。确定之后,与客户签定合同,然后采购原材料,进入施工阶段后,按要求完成施工并且进行验收。在这一过程中,设计者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具备绿色住宅的相关理念和专业知识,以及独立进行绿色住宅室内设计方案的能力,面对突发的情况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创造性,能够克服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完成绿色住宅室内设计任务。

三、设计者工作内容

(一)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长期生活的室内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它不仅是舒适的,还是安全的、高品质的。设计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光学等都是设计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现代住宅室内设计与结构、构造、设备材料、施工工艺等技术因素结合非常密切,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设计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现代室内设计施工过程中运用的技术与工艺等有关内容,同时还应加强建筑装饰与室内设计中相关法规的执行,如工程项目管理法、合同法、消防、环保、工程监理等各项有关法规和规定。同时,还要将“绿色”的概念和技术贯穿到这些理论当中,这是设计师工作中必备的基本能力。

(二)接洽客户来访设计者

首先需要接洽客户的来访,了解客户的信息。收到客户的需求和信息,由前台安排设计师和设计总监,由专门的设计师进行及时的跟进。在接待客户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精神状态,耐心倾听客户的想法和需求。在沟通的过程中注意客户的神情,尽量了解客户的真实想法。在征得客户同意之后,再去施工地点进行实地勘察,并且进行规划和设计。要及时拿出可行的设计方案,让客户了解到设计者的设计能力,并且为客户讲解设计理念,明确绿色住宅的特色,为客户展示未来施工完成后的效果,让客户对这一设计方案感到满意。在这一工作过程中,不能敷衍和应付客户,否则将会失去客户。除此之外,还应当就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不能在做不到的地方做出承诺,欺骗客户,要实事求是。多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这样才能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回答客户咨询

在回答客户所咨询问题的过程中态度要热情,向客户详细介绍公司的市场地位以及品牌价值,表现出公司的优势以及工程品质,对施工质量和事后保障做出介绍。设计者在了解客户的房屋建造信息之后,应该询问客户喜欢的建筑风格,需要加入绿色环保产品的地方,需要使用何种材料,针对这些方面与客户进行充分的沟通,获得客户的认同和信任。在这一阶段与客户沟通有关设计方面意见,了解客户的消费观,主动地为其推荐绿色环保材料。针对客户不明白的问题,要详细地进行解答,对采用的材料,进行多方面的对比,让客户了解其中的不同和优势。在进行绿色住宅设计时,还应当就线路、暖气、煤气等是否改动进行询问,并且与天然气、煤气公司进行相关的沟通,避免后期出现纠纷情况。

(四)进行团队协作

在设计者进行工作时,还应当进行有效的团队协作,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设计者的工作较多时,应该及时向其他设计者求援,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应该及时向上级汇报,寻求解决方法。在任务的分配上,也应该提前进行沟通,防止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矛盾。设计者之间也应该多沟通,有共同进退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绿色住宅的设计工作。对任务进行详细的安排和分工,而不是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推诿,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要主动承担责任,及时将风险降低到最小。设计者之间要相互帮助和学习,共同进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五)对现场进行勘察

在做完前期的沟通工作之后,设计者要到实地进行勘察。对现场的尺寸和范围进行有效的丈量,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设计图纸做好,反馈给客户和上级有关部门。在对现场进行勘察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细致,并且针对绿色环保部分做特别标注,对暖气、上下水管、卫生间和厨房等位置要细致地测量。对室内空间进行合理的划分,房屋的高低也要做详细的标注,并且向客户说明房屋基本的情况和结构,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同时将资料记录和保持下来,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六)对室内设计进行报价

在对绿色住宅室内设计进行报价时,要严格按照行业规定的标准进行报价,不能随意将价格报高,也不能随意改动价格,对各项费用的报价必须要精准,报价的单价和总金额必须保持一致。在报价单上还要准确工整地备注客户的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将客户的全部资料整理成册,以便于查看和了解客户的具体信息。对于一些不确定的项目要及时进行调查,务必调查清楚。在对绿色住宅的居住空间进行划分时,要按照常规的各个空间进行分别报价,最后在进行整体报价。设计者的装修方案必须与客户提出的要求相吻合,提供详细的设计图纸,对设计房屋进行平面图、顶面图等各种效果图的制作,便于客户了解详细的设计方案。在正式开工之后,还应当将设计图纸打印出来,方便施工。

(七)合同的签订

在绿色住宅室内设计合同签订之前,设计者需要详细的为客户解释合同的条款。签订合同时,必须保障补充条款以及报价单等资料齐全规范,才能进行签署。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明项目的施工日期以及详细的地址,各项条例以及总金额、报价单总金额等。对于工程款的支付方式和时间要进行详细的约束,将这些细节问题都处理妥当之后,就可以进行合同的签订。签订好合同之后,设计者需要将合同上报给监管部门进行登记,交由财务部门进行保管,将相关资料进行存档,便于后期的审核与结账。设计者交由公司的各项资料需要由客户、公司以及设计者三方签字才能够生效。

四、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绿色住宅”观念和技术的推广

绿色住宅的理论在设计中具体体现在空间布局上,绿色设计体现在人居关怀、自然要素的引用。技术层面上,尽量多地考虑到绿色建材的使用。绿色建材又称生态材料,是对人体无害的又是节约社会资源并且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环保材料。相对于传统的装修材料而言,绿色建材具有“无污染性、可再生性和节能性”三大特点。环境亲和的建筑装饰材料应该耐久性好,易于维护管理,不散发或很少散发有害物质。设计师不懂材料和相关的工艺,那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设计师对绿色装修材料的了解及运用很重要。

(二)设计者应进行技术交底

设计者应该在绿色住宅施工现场组织施工,并且与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只有设计者亲自到现场参与到施工的过程中,才能对整个施工过程起到监督作用,保证施工的效果和质量,这也是设计者的义务。设计者需要对客户、施工人员以及现场负责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详细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想法,按照图纸表述自己的想法,让大家明确需要达到的设计效果。对施工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特别交代,在交底完成之后,可要求现场的施工以及监督人员签字确认,保证准确的传达了设计理念,让施工能够朝着预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

(三)设计者应该跟踪施工全过程

绿色住宅的设计者还应当全程跟踪施工过程,不能认为到了施工阶段就与自己的工作不相关。在跟踪的过程中要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设计问题和技术难题,因为施工过程不可能完全与设计构想完全相同,所以必须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除此之外,设计者还应当肩负起验收的重担,在工程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与施工人员以及监督人员异地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发放该工期的款项。在工程完成之后,还应当进行最后竣工的验收,验收合格之后及时向公司汇报,进行尾款的缴纳。针对这些情况,设计者在施工的全过程中都应该配合工程的需要,帮助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四)设计者应该融洽客户关系

设计者还应当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与客户保持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并且及时跟进了解,在不同的工期询问客户的看法和意见,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和意愿,尽可能地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绿色住宅。在整个工程结束之后,还应当对客户进行售后服务以及跟踪回访,了解客户在入住之后是否出现问题,装修等是否合理,并且处理客户的投诉,帮助客户解决维修等售后问题。针对客户的投诉不能置之不理,要尽可能地帮助客户解决困难和问题,对自己的责任不逃避不推诿,采用积极的态度赢得客户的信赖。

综上所述,在对绿色住宅进行室内设计工作时,要遵循室内设计工作的流程,尽可能地完善各个阶段的设计工作。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也要负责到底,全方位的跟进,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采用备用和应急预案进行解决,监督工程的进度,让每一道工序都能够合理有效的进行。工程结束之后,还应当做好客户回访以及处理投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永昌,苏宏志.建筑与室内的一体化设计———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及室内设计过程[J].室内设计,2005(1):2-9.

[2]周丽娜.基于室内设计工作过程对设计者工作内容的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8):95.

城市设计的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 微视频 课程 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5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arning resources gradually open, sharing, diversifi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iz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learners, micro video course pushed the education stage, followed by the information era of micro video curriculum desig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is design from the information age micro video course content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he information age ARCS micro video content based on the content design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cardiac micro video curriculum design four aspects.

Keywords information age; micro video; course; content design

1 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现状分析

1.1 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准备阶段不足

虽然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微视频课程为适应学习者需要产生的时间尚短,发展混乱准备阶段不完善。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准备阶段不充分是指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学习资源没有合理明_的计划教学目标,没有对微视频课程内容细分化,没有妥善安排内容顺序或者安排结构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风格学习者的不同要求。

1.2 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后期制作不规范

由于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起步较晚,在后期技术和展现方面质量不高,影响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效果。比如:微视频课程画质模糊、视频画面拍摄不稳定或者打不开出现雪花、黑屏等问题,后期剪辑技术量低,字幕设计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学习者的艺术元素,削减了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的预期效果。此外,很多教师不能熟练掌握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艺术节奏和制作技巧,造成流传下来的微视频课程离开课堂教师的讲解等同废弃,不能完全符合课堂外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求。

1.3 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应用面窄

目前我国微视频课程主要应用在学校理科类、操作类,文科类微视频课程应用几乎没有,社会教育需要的终身学习微视频课程少到沙漠淘金无处寻找,因此微视频课程应用范围不广泛,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2 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现状解决对策

2.1 完善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准备阶段

针对信息化时代微视频内容设计准备阶段的弊端,完善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准备阶段。一段微视频课程的优劣关键在于微视频课程内容的选取,在选取微视频内容时要根据微视频课程的基本要素和特点,精心选取微视频课程内容。

2.2 规范信息化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后期制作

教师在设计微视频课程时,应尽可能选择与微视频后期制作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合作,根据技术人员的要求设计微视频课程内容,做到微视频课程画质清晰连贯、画面稳定、后期剪辑精细等基本要求,提高字幕编辑的艺术性,增加字幕的美感。

2.3 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多样化,拓展其应用范围

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增加文科类和适用于社会上终身学习者的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拓展微视频课程的应用范围,使之越来越走进社会,走进学习者的家庭。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只需打开电脑轻轻敲击我们寻找的知识点就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微视频课程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3 信息化时代基于ARCS微视频课程内容心动设计

ARCS是1984年由凯勒提出的动机激励模型,是在“期望――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设计宏观理论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出的,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增加学习者学习微视频课程的兴趣。信息化时代基于ARCS微视频课程内容心动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微视频课程质量和应用效果,因此可根据微视频课程应用效果要素进行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心动设计。

3.1 信息化时代心动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要素分析

信息化时代心动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宗旨是提高学习者利用微视频课程的学习效果,微视频课程主要有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四大基本要素,分别指教师、知识内容、视频和学习者。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是以提高学习者利用微视频课程学习的效果为宗旨的,因此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心动的四大要素分别是教师教学艺术、知识内容教学设计、学习者自我内驱力和视频属性特征。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微视频课程中传授知识时所表现出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风格和态度形象。知识内容设计是微视频课程知识点的微观教学设计,情景导入起重要作用。视频表征和视觉呈现是视频属性特征,它的效果对学习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直接影响。学习者自我内驱力是指学习者学习微视频课程内容本身的动机,技能和解决学习问题的需要,是学习者最根本和稳定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者兴趣、知识需求密不可分。

3.2 信息化时代心动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策略

3.2.1 提高注意力策略

注意力一般指学习者加工的选择性,是影响学习者心动学习微视频课程的重要因素,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两大类。主动注意是指学习者的目标驱动而设计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加工,被动注意是指学习者因外部刺激而设计自下而上的控制。根据研究表明,任何人如果想一直保持理想倾听状态和注意力稳定上升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声音一样呈现波动性,注意力开始先逐渐增加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达到低谷时再逐渐上升。教师可根据学习者注意力波动性的特点设计微视频课程内容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促进学习者心动学习,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知识内容的教学设计、内容表征和视觉呈现使学习者产生认知冲突以吸引学习者注意力,通过微视频课程教师教学艺术和内容表征、视觉呈现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通过知识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师艺术、内容表征和视觉呈现刺激学习者继续学习知识探究,通过学习者的内驱力和知识内容设计,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达到保持学习者学习注意力的目的。

3.2.2 切需性策略

切需性策略指向学习者学习目标和满足学习者需求,通过对教师教学艺术、微视频课程知识内容、内容表征、视觉呈现和学习者自我内驱力的设计满足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比如教师的幽默风格、微视频内容和学习者解决生活困扰相关等。

3.2.3 提升学习者自信心和增加满足感策略

自信心是学习者在学习微视频课程时的一种积极学习态度,与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相关。提升学习者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微视频课程的兴趣,促进学习者快速有效地掌握微视频课程所传递的知识技能,并通过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提高微视频课程的效率。自我学习效果的满意度大多代表学习者的满足感,影响学习者学习微视频课程的满足感有学习者学习微视频课程内容的认同和自我学习知识成果的认同两种变量。教师可通过信息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提升学习者的自信心,增加学习者满足感达到提高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质量的目的。

4 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构建

4.1 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的分解设计

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分解设计从内容实质来分解即是对微视频课程需求的分析,课程内容外在表象分解就是微视频课程内容文字脚本的设计。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的分解设计是内容设计构建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有四个要点:一是通过微视频课程内容选题要相对独立、完整,内容要精确具有典型的针对性、示范性,有利于学习者深入学习、拓展思考探究。比如微视频内容可以设计经典问题的剖解、重要概念的解释、重点难点的反复讲解、实际案例的总结和知识技能技巧的展示、生活中有关经验的交流分享等。二是根据教学方法分类,可将微视频课程内容分为教师口述讲授和亲手操作示范法两类,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更好完成微视频课程教学目标。三是微视频课程内容要设计实验操作、学习软件工具和程序操作的详细示范,有利于降低学习者内在认知负荷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四是微视频课程目标的确定,微频课程教学行为是引导学习者朝设计目标前进的变化过程,教学目标确定不准确会影响微视频课程教学效果。

4.2 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文字脚本设计

文字脚本是编制微视频课程的文字依据,同时也是课程最终效果的展望构思,包括微视频课程导语设计、正文设计和结语设计。文字脚本设计融合了微视频课程内容需求设计分析,也为后期制作技术人员提供了事实基础。因为微视频课程具有学习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微视频课程内容的导语要简短精练,做到尽快引入学习主题,简洁扼要的设计悬疑。微视频课程导语的作用是提示学习知识问题的核心,导出学主题。微视频课程结语设计同样要简短精辟,它的作用是概括微视频课程学习要点,帮助学习者尽快梳理学习知识的思路,强调学习知识的重点难点,加强核心知识的记忆。根据国内外关于注意力研究表明,人类在观看视频时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非常短,因此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一定要精短扼要,简单明了,这样方便学习者理解消化,可以提高微视频课程学习效率。

5 结束语

信息化时代微视频内容设计包括微视频内容包括信源和信息、通道,即教师和知识点内容、视频三部分,而教师、知识点内容和视频的设计制作又是围绕学习者的需求而进行。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视频课程内容时应根据不同内容进行时间划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把枯燥复杂的微视频课程内容简单化、通俗趣味化。本文从从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现状与相应对策、信息化时代基于ARCS微视频课程内容心动设计、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构建四方面进行了探讨。

[项目支持]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操作技能教学微视频的设计研究”( 项目编号:XJK015CXX007)

参考文献

[1] 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74-77.

[2] 任丛,董闽红.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的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J].新闻教育,2016(4):29-31.

[3] 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4] 王觅,祝智庭,吕婉丽.基于ARCS的教学微视频“心动”设计模型建构[J].中华教育信息化杂志,2015(19):19-25.

城市设计的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验环境构建;实验内容设计;恶意代码及其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恶意代码(包括病毒、蠕虫和木马等)严重地干扰着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环境,对网络和信息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恶意代码的研究与防治,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领域,人们从技术、管理到应用各个层面对此都极为重视。信息安全专门人才的培养中,恶意代码及其防治技术是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恶意代码及其防治技术”是信息安全专业必选课程之一;恶意代码的分析和处理也是信息安全人才必备的技能之一。

信息安全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学科,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信息安全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中的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能力要求之一,而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实验环境的构建与实验内容的设计是实验教学中的基础,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南开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实际,探讨了课程“恶意代码及其防治技术”实验教学中实验环境构建和实验内容设计问题。

2实验环境构建

目前,国内信息安全专业“恶意代码及其防治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一般都是要求学生亲手编写一些简单的恶意代码程序,然后运行恶意代码以实现其恶意行为,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恶意代码的编写和运行中的行为,从而增强学生对恶意代码的编写及恶意代码的逻辑结构特点的认识。然而,在分析社会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时,我们注意到,这些实验对学生日后实际工作中处置恶意代码时的帮助并不大。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去解决恶意代码所带来的问题,并为对抗恶意代码提出解决方案,而对恶意代码的编写的关注程度并不像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求的那样高。因此,“恶意代码及其防治技术”实验的重点应集中在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识别恶意代码、分析恶意代码,并进一步提出针对恶意代码的适当的解决方案。

“恶意代码及其防治技术”实验环境与其他的计算机实验有所不同,因为恶意代码具有传播能力和破坏性,所以恶意代码的实验环境构建需要考虑防止恶意代码的扩散和破坏。为了防止恶意代码的扩散,同时又便于管理和使用,整个实验环境应包括恶意代码分析区、安全服务区、实验数据区和学生上机实验区等几个独立的区域;对恶意代码分析区采用物理防火墙进行隔离,而且整个实验环境与外部网络也采用物理防火墙进行了隔离。实验环境拓扑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1恶意代码分析区

恶意代码分析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恶意代码的静态逆向分析环境

在此环境中,学生通过静态反汇编技术将恶意代码从机器指令逆向成可阅读的汇编指令,进而分析恶意代码的组织结构、恶意行为的实现细节,并从中分析出恶意代码的标志性特征,进而对恶意代码进行家族分析和变异分析。

(2) 恶意行为动态跟踪分析环境

在此环境中,学生通过动态跟踪调试工具来跟踪恶意代码的执行过程,观察恶意行为的表现,验证静态逆向分析。如果恶意代码具有复制行为,需要收集被恶意代码感染的样本。如果恶意代码具有网络行为,例如网络嗅探、网络渗透等,可以配合蜜罐网络对其行为进行监视和记录。

(3) 沙箱网络

为了引诱恶意代码对其进行攻击和入侵,沙箱网络的主机上留有各种安全漏洞。在恶意代码的攻击和入侵过程中,沙箱网络能够监视并记录系统中的所有操作和行为。通过对监视记录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到恶意代码采用的攻击工具、攻击手段、攻击目的和攻击水平等信息,还能对恶意代码的活动范围以及下一个攻击目标进行分析。

2.2安全服务区

安全服务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漏洞扫描系统

漏洞扫描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发现网络中的主机、主机系统开放了哪些端口、启动了哪些服务等)、安全检查(检查系统口令的安全性、各种服务的安全配置等)和渗透测试(对数据库、各种服务、系统漏洞等进行渗透测试)三个主要功能。学生通过漏洞扫描系统去分析那些被恶意代码攻陷的主机中存在的各种安全缺陷,总结恶意代码的生存环境,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消除恶意代码的生存环境。

(2) 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通过模式匹配、协议分析、专家系统等检测手段对恶意攻击和入侵进行检测。学生通过各种检测方法对实验中的恶意代码的攻击行为和入侵行为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这些恶意行为与正常行为之间的区别并找到有效的区分策略。

(3) 多引擎联查系统

学生可以通过多引擎联查系统获得多个安全公司对恶意代码的命名、分类、行为等信息,以使学生了解当前安全公司对恶意代码的命名规则、分类方法,为学生深入分析恶意代码提供参考。

2.3实验数据区

实验数据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恶意代码样本数据库

统一存放学生试验用的各类恶意代码样本,通过系统隔离和安全加密等方式防止恶意代码的泄漏和扩散,学生取到恶意代码样本后只有在试验区才可以进行解密和分析。

(2) 解决方案测试服务器

用于验证学生所提出来的恶意代码样本的解决方案。发给学生的样本只是其病毒家族或某一家族变异分支的一员,测试学生上交的解决方案是否全面地解决了病毒家族或某一变异分支的全部恶意代码(即是否有漏报),并检测是否有干净文件被解决方案所误杀(即是否有误报)。

(3) 恶意样本的行为分析知识库

记录了恶意代码样本库中各个样本的恶意行为的深入分析。学生先自己动手在实验区对样本行为进行分析,然后跟知识库中的行为分析进行比对,查看是否有遗漏的或误判的恶意行为。

(4) 恶意样本解决方案知识库

记录了恶意代码样本库中各个样本的全面解决方案。学生在分析完恶意代码样本的行为并找出相应的特征后就要尝试着自己制定开发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跟知识库中的解决方案进行对比,查看是否全面,是否高效等。

2.4学生上机实验区

学生上机实验区可以访问安全服务区、实验数据区、Internet、查找资料、写分析文档、开发解决方案等,但与恶意代码分析区隔离。

3实验内容设计

实验内容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会学生在遇到恶意代码的情况下如何识别、分析和处置恶意代码。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大类:一是,恶意代码的各种基本行为的分析实验;二是,恶意代码的防治策略制定实验。

(1) 恶意代码的各种基本行为的分析实验

恶意代码的各种基本行为的分析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尝试分析一些常见的恶意代码行为,加深对这些恶意代码的认识。实验内容可以包括:

计算机病毒感染行为的分析;

蠕虫代码的基于网络传播行为的分析;

蠕虫代码的基于邮件传播行为的分析;

特洛伊木马代码的伪装策略分析;

后门代码的秘密通道分析;

间谍代码的窃取密码行为分析;

漏洞攻击和缓冲区溢出代码的分析。

这些实验内容分别让学生分析了计算机病毒、蠕虫、特洛伊木马、后门程序、间谍软件、漏洞攻击和缓冲区溢出恶意代码。通过这些分析,学生加深了对恶意代码的分类和各类恶意代码的典型行为的认识,了解了恶意代码的组织结构、执行方式和攻击策略,为研究恶意代码的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恶意代码的各种行为的分析实验中,学生首先从恶意代码样本库中取出需要分析的恶意代码样本,将恶意代码样本存放到恶意代码分析区,结合静态的逆向分析和动态的跟踪分析,认识恶意代码的组织结构、生存环境、攻击对象、运行机制和恶意代码的特征或者进一步分析该恶意代码的家族特征。

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漏洞扫描系统,分析那些被恶意代码攻陷的主机中存在的各种安全缺陷,得到那些基于漏洞的恶意代码的生存环境。

在沙箱网络中运行恶意代码样本,记录系统中的所有操作和行为。学生通过研究和分析监视记录,将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静态逆向分析和动态跟踪分析。

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很容易的发现恶意代码的各种攻击和渗透行为,加强学生对恶意的攻击和渗透行为的认识,帮助学生找到恶意行为与正常行为之间的异同,进而提取出恶意攻击和渗透行为的特征点。

多引擎联查系统,让学生了解到专业的安全公司对该恶意代码样本的命名,通过命名规则学生可以了解到该恶意代码的分类信息、家族信息和一些行为信息。

当学生通过各种分析方法得到恶意代码的分析结果后,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和恶意样本的行为分析知识库中的完整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自己的分析结果有哪些遗漏或错误,然后再次分析和验证,最终得到完整的分析结果。

(2) 恶意代码的防治策略制定实验

恶意代码的防治策略实验是要求在对恶意代码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根据前期深入的恶意代码行为分析的结果,结合恶意特征扫描方法来尝试开发恶意代码的检测程序。恶意特征扫描方法主要包括:

恶意特征的字节序列扫描;

恶意特征的正则表达式扫描;

带偏移量的快速恶意特征扫描;

针对首尾的快速恶意特征扫描;

针对入口点和特殊位置的快速恶意特征扫描;

带过滤机制的快速恶意特征扫描;

基于统计的恶意特征扫描。

学生根据前期的分析实验提取出恶意代码样本的特征码,选择一种恶意特征扫描方法,然后编写相应的检测程序。然后将开发出的恶意代码检测程序上传到解决方案测试服务器中进行测试,以测试该程序是否存在误报或漏报问题。如果出现误报或漏报,学生可以从服务器上下载误报或漏报的文件样本,分析误报或漏报的原因,然后改进检测程序。如果没有误报或漏报现象,学生将自己的检测方案与恶意样本解决方案知识库中的方案进行对比,查看自己开发的方案是否全面、高效。

4总结

实验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根本途径;实验内容的设计和实验环境的构建应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工作能力的需求为目标,紧跟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培养出掌握最新技术、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本文探讨了“恶意代码及其防治技术”实验环境的构建和实验内容的设计问题。希望对兄弟院校的相应工作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敏芬,贾春福. 信息安全专业实验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城市设计的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过程 内容重构 开放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14-01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Visual 集成开发环境下,以C#语言为开发平台,进行Windows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windows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提高程序设计理念和程序设计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开发C/S结构的windows应用程序。为企事业单位培养计算机软件开发、软件维护、软件测试的高技能实用性人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对《C#高级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和探索。

1 现状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主动汲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即使有的院校也采用了真实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但是学生学完后,只知道设计类似这样的项目,如果要做其他项目,一筹莫展,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和设计,完全没有真实项目开发的能力,软件公司到学校来招毕业生时,有大部分学生拿到笔试题目时无从下手。有的甚至还交白卷。教材内容也基本上针对各知识点来编排的,前后连贯性不强,没有详细的分析和设计,没有软件开发的真实流程。由于过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完这门课程后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勉强应付选择题,独立的编程能力几乎为零,更谈不上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 按照职业岗位需求来重构教学内容

根据软件研发企业、各专业招聘网站和毕业生的市场调研,得到.NET程序员的岗位能力需求,从而确定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将内容重构为用户登录(系统分析与设计,登录界面设计)、数据管理(用户管理,商品管理,订单管理)、主模块(主界面设计与系统整合,报表制作,系统)和系统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导入与导出)4个大教学情境,每个大情境又细分子情境。各个学习情境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相关性,环环相扣。按基于真实项目“Web-Shop电子商城后台管理系统”开发实践,学生在完成各情境的开发过程中,掌握基于C#的Windows应用系统开发技术。

3 教学中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开发的过程,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同时结合角色扮演法、设问解答式教学法,小组学习法。

(1)情境教学法。将软件开发的流程对应为教学过程。系统调查情境描述(是什么)、需求分析情境需求(做什么)、系统设计情境分析(如何做)、系统实施情境实现(跟我做)、系统评审课堂点评(谁最好)、系统维护创情境完善(我要做)。每个情境的教学按照一个小型项目的开发流程进行教学。当课程结束后,学生就完成一个完整小项目的分析与设计。

(2)角色扮演法。要开发一个项目,需要一个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有多个不同的岗位,其职责也不同,有项目经理、需求开发员、系统设计员、开发员、测试员等,如下图所示。我们将学生分成5~10人一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如编程能力强的可扮演程序开发员,编程能力弱的可做测试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可做项目经理等。一人也可兼多个角色。过程考核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成绩,如发现项目一个缺陷,测试员就加分,而对开发员就减分,各角色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否则会影响项目开发进度,导致全组人员或个人扣分,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设问解答式教学法。在实施情境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来驱动教学,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再是解决问题,即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成为软件开发主体,并用旧知带动新知,从而达到对新老知识的构建,学生更易接受。设问解答式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4)小组学习法。将学习班级分成5~10人一小组,其中1人为学,座位固定在一个区域,课程学习过程中许多活动都以小组形式参加,如小组内推荐成员回答问题,小组内推荐考核员对其他组的作品进行评价等。通过“小组学习法”,形成小组竞争,易于形成学习合力。同时利于发挥尖子学生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从我系学生学完该课程后的情况来看,学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能够很好地完成各项任务,从到我系来招聘学生的企事业单位反馈信息来看,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综合素质较高,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岗位。不少优秀毕业生很快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或岗位能手。

“C#高级程序设计”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重要课程,研究探索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加深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规范学生的编程思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实现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

城市设计的内容范文第5篇

一般认为,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以及权利要求内容的解释更多地反映在侵权诉讼或者专利授权审查过程中,而由于在专利侵权诉讼中,被控侵权一方通常会采取申请宣告涉案专利无效的对策。无效的理由除了部分涉及保护范围是否清楚;是否得到说明书支持等方面之外,大多主要围绕是否具备创造性的问题,将较难避免对权利要求的解释,进而很可能对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产生影响。

许多接触专利纠纷工作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尽管对专利权保护范围的解释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和规则,但如果离开具体的侵权纠纷去讨论某个专利的保护范围,似乎有些不切实际。侵权纠纷中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最终不能离开对具体的侵权行为的认定,不结合具体被控侵权行为的对比分析,通过判断该具体行为是否落入保护范围来显示其保护范围的大小,仅仅凭空论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则不仅十分困难,甚至可以说没有意义,同样,在侵权纠纷引起的专利无效纠纷案件中,不可能离开具体的现有技术对比文件,空谈专利是否具有创造性。当侵权案件引起无效宣告案件涉及保护范围是否清楚以及具有创造性等问题时,同一涉案专利,特别是在侵权案件中主张侵权的权利要求,会不可避免地在人民法院和专利复审委两个相对独立的程序中涉及保护范围的确定和权利要求内容的解释。当涉及侵权对比存在争议的内容,比如某个技术术语的解释,某个技术特征的技术效果的认定等,在无效程序中同样存在争议或受无效理由和证据影响时,如何处理便会成为突出的问题。

侵权程序和无效程序中所依据的规则不同

从法律依据上看,侵权纠纷中对权利要求内容的解释与无效中对权利要求的解释规则存在不同。无效宣告程序归入专利的确权纠纷,复审委对无效案件的审查属于行政审查,其适用的依据包括《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以及《审查指南》等。而法院处理的专利侵权纠纷是民事司法的审查,适用《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2009司法解释”)等。由于2009司法解释涉及说明书及附图对权利要求内容解释的条款,与《审查指南》之间在一些问题上有不一致的规定,有观点认为,除了在部分情况下对审查实践存在间接的影响和作用,司法解释对于专利审查不具备约束力。而民事案件审理中,《审查指南》等行政规章起到的只能是参照作用,不能作为案件审理的直接依据。

具体而言,2009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对权利要求的解释可以采用,如该司法解释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可以运用说明书及附图、权利要求书中的相关权利要求、专利审查档案进行解释”的内部证据,和该条第二款规定的“以上述方法仍不能明确权利要求含义的,可以结合工具书、教科书等公知文献以及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进行解释”的外部证据,而专利审查中则没有如此的划分。

侵权诉讼中,专利审查档案可以作为对权利要求进行解释的内部证据之一,这与侵权判定时考虑的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不仅包括权利要求明确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所确定的范围,也包括与该必要技术特征相等同的特征所确定的范围是分不开的,而等同原则的适用,受到禁止反悔规则的限制,审查档案的作用对侵权的认定作用不容忽视。人民法院对审查档案的查明可以依职权进行,目的是“合理地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另一个明显的差异是功能性技术特征内容的解释规则。《审查指南》中规定“对于权利要求中所包含的功能限定的技术特征,应当理解为覆盖了所有能够实现所述功能的实施方式”,而在2009司法解释第四条规定,对于权利要求中以功能或者效果表述的技术特征,人民法院应当结合说明书和附图描述的该功能或者效果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等同的实施方式,确定该技术特征的内容,即明确了专利侵权判断过程中对权利要求中的功能性限定特征采取与专利审查不同解释的立场。

从字面理解行政与司法审查规则的相同之处在于,不论侵权纠纷还是专利无效纠纷对权利要求的解释,均应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理解为准。尽管如此,由于法官和专利审查人员的专业背景不同,加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只是法律上虚拟的概念,在实践中往往或多或少带有裁判人员的主观色彩,难以避免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案件中,由于裁判人员或人对技术问题的认知程度、案件具体情况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导致存在不同的理解。如何在具体案件中避免出现此类偏差仍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基于专利获得垄断性保护的前提是对技术所做的相应贡献的理论基础,比较理想的状况是,同一个专利其保护范围应当是相对稳定和确定的。由于侵权和无效中对权利要求解释的依据不同,判定的机关不同,难免会导致侵权中的解释和无效中的解释会产生不一致,那么在无效中的解释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在侵权中的解释,而侵权中的解释如何对当事人在无效中的主张产生限制?对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而言,应如何把握才不至于无所适从,这些实践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实际案例中遇到的未决问题

案例一,发明专利200410004652.9“登机桥辅助支撑装置和带有该装置的登机桥及其控制方法”侵权纠纷案件中,专利权人主张侵权的权利要求包括权利要求20,“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0所述的登机桥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等等,其中步骤5为“设置一辅助支撑装置并支撑于地面上,形成辅助支撑点,辅助支撑该行走横梁及其上部的登机桥结构”。专利审查档案反映,在专利的审查过程中,专利权人应审查员的要求删除了原申请公布文本权利要求20中的“使得登机桥在行驶过程中有一定幅度的侧摆时,该辅助支撑装置起作用,防止登机桥的摆动”,理由是:该部分内容不适用于限定保护范围的技术特征,而是对发明原理的描述,导致该权利要求不简明。而被控侵权产品恰恰是在登机桥行驶过程中,相应装置不起作用。被告主张权利要求20的保护范围的确定应考虑“在行驶中发生作用”的限制。

在被告提出的涉案专利无效宣告请求中,认为这种修改扩大了专利的保护范围,不符合专利法第五十六条和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专利复审委在作出的第19135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中认为,上述删除的内容是对本专利目前的权利要求20的技术方案客观所产生的技术效果的描述,根据本专利目前的权利要求20中对辅助支撑装置的相应限定及其与登机桥其他部件之间的相关关系已经可以明确得出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即使将上述对技术效果的描述删除,对该权利要求来说其保护范围并未改变,并且,目前的权利要求20的技术方案明确地记载于原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中,因此符合专利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

复审委该决定作出后,双方当事人均将该决定书提交处理侵权纠纷的法院,被告认为根据该决定书认定的内容,对权利要求20的内容的解释不应排除“在行驶中起作用”的技术效果的限定,并且还将影响对专利中分别对辅助支撑装置和带有该装置的登机桥提供保护的其他权利要求内容的解释,但被告该抗辩法院未予以采纳。

案例二,发明专利95102640.2“一种海绵状泡沫镍的制备方法”侵权纠纷一案中,说明书中对技术方案的描述除了将权利要求照抄了一遍,没有其他实质性的技术内容,即说明书对权利要求的支持仅是形式上的支持,在侵权诉讼的被告提出涉案专利的无效宣告请求后,无效程序由于种种原因被长期中止,不能及时做出决定,而双方当事人对权利要求的解释存在较大争议,被告为了减少无效程序被中止带来的不利影响,支持己方对权利要求的解释和本领域技术人员对相关术语的理解的主张,被告在侵权诉讼中进行了大量举证,除了教科书、字典等,还包括了相关产品国家标准和部分专利文献。

其中,被告认为,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权利要求的理解,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泡沫镍产品只能是片式块状,而被控侵权的方法由于采用了连续镀的生产方式(由于生产方式不同,其方法中主要步骤的组成、各步骤中采用的控制技术参数及其数据均与专利相差较远),制得的泡沫镍产品是连续卷式带状,不仅方法在是否可以连续生产方面存在不同,而且根据专利方法制得的产品,和被控侵权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也不同,故不落入专利保护范围。在法院对如何解释方法权利要求的内容问题上,被告首先指出,根据说明书中记载,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专利方法制得的泡沫镍产品应是片式块状。另外,为佐证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认识问题,被告还进行举证:一是电池用泡沫镍国家标准,其中“产品分类”中明确,泡沫镍按生产方式不同,分为卷式带状和片式块状两种,并且针对这两种不同的产品分类,相应规定了不同的包装、检测、测定的方法和标准,反映行业内以片式生产还是卷式生产作为区分泡沫镍产品的重要标准;二是举证证明原告受让涉案专利前,自己对涉案专利的评价“是片式生产”,据此,由于方法的不同使直接获得的产品具有实质性的区别,足以说明被控方法未落入涉案专利的保护范围。

遗憾的是,上述被告的举证在一审和二审法院进行权利要求的解释时均未予以评述,而此案因被告方申请最高院再审,目前处于再审中。这个案例还涉及专利审查档案在权利要求解释中的作用问题。在实践中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样本,但据此对法院在权利要求的解释方面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说明书没有相应的实质性依据支持时,法院是否完全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作出相应的保护范围认定,而且,若案件中出现了相反证据,是否应据以进行评述采纳?